2018年12月10日

唔好咁大聲比美帝知呢個女人有警轟

「華為太子女」孟晚舟被楓葉國拘捕,面臨引渡到美帝國,中共反應異常強烈,本港親中派亦跟隨到領事館外示威,招呼級數同淪為「八萬五」已經唔存在的「肥平」何志平截然不同。筆者有三個聯想。

一,中共同親中派平日教人正能量,唔係身有屎又洗乜驚嚴厲執法/立法云云,依家咁大反應,一個可能係佢哋缺乏正能量,二係此女真有問題。肥平罪名係在非洲行賄,講真邊個去非洲做生意唔行賄架。但華為係中國科技巨頭之一,超英趕美計劃重要一環,仲未計中共可能藉華為產品做了手腳,太子女隨時身持大量國家機密。

二,而中共越係大聲,反應同平日越係唔同,大概只會越令美帝相信依個女人有警轟。所以依家華春瑩 or whoever 外交部發言人就好似家有囍事的毛舜筠其中一幕:「唔好咁大聲呀!唔好比美帝知呀!唔好咁大聲呀!唔係會好大鑊架啦啦啦啦啦...」又或者吳君如講普通話:「領導,呢個女人呢,是華為的高層,明明是大陸人就冒充香港人參加選美...對對對,得閒飲茶,再見。」

三,太子女同肥平在中共眼中天同地比,加上接連有持香港護照商人被美帝追捕,相信唔少親中港商睇到心寒。港商身份已經冇用,被美帝視為「首先是中國人」,在美中貿易戰開打下,同樣係被追捕同打擊的對象,繼續落去隨時連揸外國護照都冇用。而中共亦都唔當你係親生仔女,你被捉就你死你事。親中港商由想做牆頭草,邊揸外國護照邊攞大陸著數,變成兩面不是人,要走都冇路走。

對此,除左「我真係恭喜你呀!」之外仲有咩好講?請準備香檳同有請小鳳姐!

2018年12月6日

不反對他人持英國護照=隱晦支持英國殖民主義

不明確反對他人主張港獨主義=隱晦支持港獨主義。筆者睇到呢度,真係拍案叫絕:唔怪得人地咁高人工我冇,皆因人地思維邏輯我地永遠都追唔上,佩服佩服!不過我又另外開始諗啦,一眾親中派固然經常明確反對港獨主義,但我好似冇咩見過佢地明確反對台獨主義、藏獨主義、疆獨主義、蒙獨主義、日本軍國主義、美國帝國主義、英國殖民主義,會否被人誤以為佢地隱晦支持?

我建議佢地應該立即搞返場萬人聲討大會,仲要叫晒國際媒體影住,逐一譴責台獨主義、藏獨主義、疆獨主義、蒙獨主義、日本軍國主義、美國帝國主義、英國殖民主義。而為表示明確反對,佢地應該係場中間搞返個 bonfire,燒晒英國護照、美國護照、港英頒發的荷蘭水蓋、港督簽名的大學畢業證書等等。

而且,因為依家唔係講緊本人的主張,你唔明確反對他人都係等於隱晦支持嘛,所以佢地仲要從親戚朋友手上強搶佢地的英國護照美國護照黎燒晒佢 (btw記得好似周融同梁君彥咁正式申請退出),宣誓自己同屋企人同朋友永遠唔去日本旅行振興佢地經濟,否則就係隱晦支持英國殖民主義、美國帝國主義、日本軍國主義啦。

最後記得聲討埋ISIS,否則可能被人以為隱晦支持恐怖主義添。

2018年11月23日

默克爾預早宣布退休的因由

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news/%E6%96%B0%E8%81%9E/%E8%A7%80%E5%AF%9F%E9%BB%98%E5%85%8B%E7%88%BE%E9%A0%90%E6%97%A9%E5%AE%A3%E5%B8%83%E9%80%80%E4%BC%91%E7%9A%84%E5%9B%A0%E7%94%B1-149196


德國總理默克爾上周突然宣布不會在下屆大選 (最遲2021年) 中競逐連任,亦不會在下月的執政黨黨魁選舉中競逐連任,受到國內外關注。自從立場保守的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英法又受國內問題困擾,默克爾被視為國際政治上最大的一把自由派聲音,和歐盟的掌舵人。儘管她仍未正式退位,這樣一早為自己任期畫下期限,無疑會令她被視為跛腳鴨,打擊其影響力。到底默克爾這樣做的盤算為何,又會有何影響?

默克爾今次預報退休的背景,是她所屬的基民黨支持度持續下跌,亦在上月的兩場地區選舉中表現欠佳。根據最新民調,基民黨的支持度約26%,較去年9月大選時的得票率33%跌了不少,也是基民黨戰後創黨以來最差。跟基民黨共同組成政府的社民黨就更唔掂,最新支持度僅14%,從大選時的第二大黨 (及21%得票) 跌至第四。於是基民黨內有聲音要求換人向民眾展示新氣象,社民黨亦有聲音要求退出執政聯盟以免進一步受累。所以默克爾今次宣布某程度上是先發制人,在自己被逼宮前先為自己建下台階。事實上默克爾做到2021年的話,屆時將是67歲和當了16年總理,不少分析早就估計她不會再競逐連任。

除了先發制人,默克爾亦可能是想給繼任人時間準備。總理和執政黨黨魁不是同一人,戰後德國只試過一次,是罕見做法。在下月基民黨黨魁選舉中勝出者,肯定會被視為候任總理,他亦肯定不會願意等到2021年才做總理,畢竟到時基民黨會否再贏都未知。如果默克爾現在立刻退位,也會引發更大的政治震盪。所以默克爾不做黨魁但暫且繼續做總理,很可能是想讓繼任人有時間熱身,與此同時確保政治穩定和交接順利。待雙方覺得時機成熟了,不一定等到下屆大選,默克爾就會辭去總理。

還有一個考量,就是誰會當上繼任人還是未知鹿死誰手,默克爾要做兩手準備。德媒一般視被默克爾提拔為黨秘書長的克蘭普‧卡倫鮑爾是默克爾間接欽點的繼任人,但始終這是場黨內民主選舉,有欽點也不一定贏,現在一些批評默克爾路線的黨幹部也有參選黨魁。整體來說,默克爾一派應該是佔上風的,那默克爾就可以按原定計劃準備交接。萬一批評默克爾者勝出,默克爾也可嘗試繼續做總理死拖不交接,當然對方可能會逼宮,但總之以默克爾出了名的謹慎,她必然會做好兩手準備。

探討完默克爾的想法,接下來談其影響。默克爾之所以被視為國際自由派舵手,有幾個因素。一是德國是歐盟最大國,左右歐盟決策,而歐盟立場又在很多國際問題上都很重要,於是德國在國際上舉足輕重。這一點不會因德國總理換人而變。二是默克爾已經在任13年,經驗豐富,跟多國領導人有溝通,加上德國政治相對穩定,令她在其他領導人面前有較大發言力 (不會被質疑是否「後欄起火」)。這一點,她的繼任人會較輸蝕,發言力一定不及她。

三是她在難民、身份認同、貿易、環保等議題都持明確的自由派立場。可這會否因換人而變,值得商榷。換個問法,這到底是默克爾的個人立場,還是德國政界主流共識?如是前者,德國政府立場會在換人後有變,後者則不會。就此,我們須理解雖然默克爾在國際上被視為自由派甚至偏左,在國內是中間派甚至偏右。所以她的繼任人就算比她右傾,亦不會達到國際間極右的程度,尤其是基民黨靠社民黨支持維持國會過半議席,不可能過於右傾。

我的估計是,即使有新總理,德國在多數議題上的立場不會有大變動,始終國家利益所在不會只因換人就變,何況現在也不是換執政黨,最大機會變是難民和身份認同。但現在流向歐洲的難民數目已大跌,實際需要做的不多,出口術和做些象徵式措施已足以應付。

當然,就算只是出口術和象徵式,都會令外界有不同觀感,加上新總理在國際上發言力會不及默克爾,歐盟內的極右或民粹政黨肯定會更氣焰。不過這股浪潮會維持至幾時還很難講,例如最新在美國,特朗普的共和黨就輸了眾議院控制權。有時把聲更大,不代表就能取得更多民眾支持。事實上有評論反指,當被右派仇視的默克爾下台了,德國換了一位把口較右傾的新總理,其他歐洲主流政黨亦跟隨調節立場,反而可能讓他們從極右或民粹政黨上搶回選票 (類似的情況已在奧地利上演)。當然對自由派來說這不是最好的結果,但如果可以藉此擊退極右或民粹浪潮,也許這也不是一個壞的結果。

2018年11月22日

原來我幫緊陳凱欣宣傳

據報陳凱欣在出席 nowTV 選舉論壇,被問到作為記者會否訪問陳浩天時說:「你一定會問佢點解宣揚港獨,咁佢會講佢番理念,咁咪宣揚港獨緊港獨囉!」原來報道內提及佢理念就係幫緊佢宣揚,咁經常深入追蹤報道港獨的大公文匯肯定係大肆宣揚緊港獨,而在施政報告提及港獨的梁振英就更加係名符其實的港獨之父了。

用同樣邏輯,我仲諗到一些例子:

報道侵侵的貿易戰理念就係宣揚美國帝國主義 << ban

報道安倍去靖國神社就係宣揚日本軍國主義 << ban

報道英國議員批評香港民主自由就係宣揚英國殖民主義 << ban

報道蔡英文、達賴、熱比亞就係宣揚台獨、藏獨、疆獨 << ban

報道 ISIS 就係宣揚伊斯蘭極端主義 << ban

大陸藝人在微博愛國 << 可以報,但,台灣導演在金馬獎「播獨」<< 唔可以報

大陸運動員贏獎感謝國家 << 可以報,但,大陸馬拉松跑手丟低國旗<< 唔可以報

香港係「獨立」關稅區 << 唔可以報

經常報道「因航」的「方向報」其實係免費幫緊「因航」宣傳 << goodest logic

最後,筆者在開頭 quote 了陳凱欣一句,quote 了她的理念,所以其實我依篇文都係幫緊陳凱欣宣傳。請選舉事務處唔好向我或轉載依篇文章的網媒追選舉經費。相對地,如果陳凱欣勝選,我同一眾網媒都應記一功,畢竟我地咁落力幫佢宣傳嘛。娜,邊位讀者 share 依篇文都係幫緊陳凱欣宣傳呀吓。認同請唔好廣傳。

2018年11月16日

林鄭見美帝講呢啲

美國帝國主義者威脅撤銷香港獨立關稅區地位,特首林鄭說會見美國有關方面和商界表明立場,筆者實在不能同意更多。就此,我草擬了一份聲明,認為林鄭應在見美帝時講呢啲: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香港人從來都是首先是中國人。廣大香港人民堅決擁護以習近平國家主席為核心的中國政府,全力支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香港政府堅定不移反港獨,絕對不會受到外部勢力的指手劃腳和說三道四動搖。而有了一帶一路、珠西大灣區、明日大嶼的國外國內港內三重互補優勢,香港的發展前景無可限量,不用懼怕任何外部勢力的干預威脅。我再重申一次,任何人士以任何方式,包括以言論自由和經濟自由為幌子,試圖將香港從中國分裂出去獨立出去,都是踩紅線越底線,注定失敗的。在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最根本問題上,絕對沒有任何讓步空間。」

或者有簡要版:

「我哋有一帶一路、珠西大灣區、明日大嶼,仲加埋我咁好打得,驚你美國佬制裁有牙呀?Collect 啦你。You un ng un what is collect ar?」

2018年10月20日

馬其頓改國名所為何事

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news/%E6%96%B0%E8%81%9E/%E8%A7%80%E5%AF%9F%E9%A6%AC%E5%85%B6%E9%A0%93%E6%94%B9%E5%9C%8B%E5%90%8D%E6%89%80%E7%82%BA%E4%BD%95%E4%BA%8B-130911


早兩星期,就在全球關注特金會之際,有一單同日發生的國際新聞可能被大家忽略了,就是歐洲小國馬其頓宣布將會改名北馬其頓。為何無端端要改國家名呢?其實這不是無端端,事關馬其頓能否加入北約和歐盟,對地緣政治有不少影響。

馬其頓位於巴爾幹半島,希臘北鄰,人口約200萬,是1991年南斯拉夫解體後成立的新國家。說新國家的話當地人大概不會同意,畢竟大家都應該聽過古代西史有位亞歷山大大帝,就是2300年前的古代馬其頓王國國王。正是這位亞歷山大大帝搞到馬其頓和希臘鬧交,希臘妨礙馬其頓加入北約和歐盟。

作為古代西史偉人,現代希臘和馬其頓當然都想從亞歷山大大帝韜光,加強自己的歷史文化實力,而某程度上,現代希臘比馬其頓更有資格自稱是亞歷山大大帝後人。古馬其頓受古希臘文化影響極深,古馬其頓經常被當成古希臘文化圈的一部分,古馬其頓人最終被希臘人同化,連古馬其頓首都也是在現今希臘境內 (古馬其頓領土橫跨現代希臘和馬其頓)。反觀現代馬其頓人跟古代馬其頓人其實不是同一種族,更接近保加利亞人,是距今1500年前才抵達馬其頓地域。

由於這個問題,自馬其頓脫離南斯拉夫獨立以來,希臘都指責馬其頓想搶奪其歷史文化,甚至說馬其頓有意染指希臘境內的馬其頓地域。由於希臘已經加入了北約和歐盟,對新申請加入者有否決權,希臘一直阻攔馬其頓加入。希臘甚至逼其盟友的歐美多國不可直呼馬其頓為馬其頓,必須稱其為「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英文簡寫FYROM,也就是說標明這個馬其頓跟古代馬其頓是不同的。現在希臘對改名北馬其頓表示歡迎,指這顯示馬其頓放棄成為全馬其頓歷史文化和地域代表的主張。

馬其頓只是個200萬人的小國,加不加入北約和歐盟有很大差別嗎?打開地圖,會看到前南斯拉夫國家被已經加入北約和歐盟的希臘、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包圍,是北約和歐盟勢力範圍的一個缺口。這個缺口正被俄羅斯虎視眈眈,俄羅斯一直試圖加強在前南斯拉夫國家的影響力,讓他們不加入北約和歐盟,確保這個缺口存在。因此前南斯拉夫國家就成為了美歐和俄羅斯之間角力的棋子。當然,北約主要是軍事合作,歐盟則包括經貿和居住權等問題,加入後者過程較繁複,美歐的想法是先讓他們加入北約。

前南斯拉夫國家中,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已經加入北約和歐盟。黑山,以及非屬前南斯拉夫但位置相鄰的阿爾巴尼亞,則是已加入北約,未加入歐盟。剩下的馬其頓、塞爾維亞、波斯尼亞、科索沃是兩者也未加入,但有展開商討。塞爾維亞和科索沃問題是連著的,一日塞爾維亞不解決跟科索沃的領土爭議,都很難加入北約或歐盟。波斯尼亞則因內部種族問題令情況較複雜。相對的,馬其頓只要解決了希臘的反對,加入就可以順暢得多。美國和英法德等都支持希臘和馬其頓解決爭議。

可是,今次馬其頓宣布將會改名,問題就一勞永逸嗎?變數還有不少。第一,改名要獲公投通過才能實施,而馬其頓民意是否支持改名,仍未明確。第二,現屆希臘政府是左翼政府,較不重視民族主義,所以對馬其頓態度較柔軟,但在野的右翼政黨都表明不收貨,必須馬其頓不再叫自己馬其頓才可 (即是無心解決爭議)。希臘明年大選,民調顯示在野的右翼政黨領先,新政府上場後反口,也是有可能的。

除了馬其頓,希臘亦牽涉入另一個領土爭議,就是地中海島國塞浦路斯。該島由希臘人和土耳其人居住,但方在1974年分裂為南北兩半,背後各獲希臘和土耳其支持。由於這個問題,希臘反對土耳其加入歐盟 (土耳其已入北約),土耳其則反對塞浦路斯加入北約 (南塞浦路斯已入歐盟)。近年南北雙方和談有進展,但何時能統一仍是未知。不過考慮到近年土耳其在總統埃爾多安領導下走向專制,跟歐盟關係亦轉淡,即使塞浦路斯爭議解決了,希臘不反對了,土耳其大概還是很難加入歐盟。

高官賴死不走好容易?

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news/%E6%96%B0%E8%81%9E/%E8%A7%80%E5%AF%9F-%E9%AB%98%E5%AE%98%E8%B3%B4%E6%AD%BB%E4%B8%8D%E8%B5%B0%E5%A5%BD%E5%AE%B9%E6%98%93%EF%BC%9F-113300


看到標題,別誤會,這篇文不是講香港,是講外國。傳媒很愛叫人下台,美國的特朗普、英國的文翠珊、日本的安倍晉三等等,都因為民望低,被傳媒批死一定會下台。但新一年開始了,他們仍然在台上。今次文章會談一下為何這些高官沒被罵走。

特朗普仍獲共和黨基層支持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以來醜聞不斷 (應該說上台前也已經醜聞不斷),儘管經濟向好,他的民望仍在低位徘徊,最新的蓋洛普民調顯示其支持度只有36%,反對度卻有59%,差距甚大,而且這差距已持續數月都沒有好轉。反對派民主黨的議員說應該彈劾他逼他下台,而從民調看,這樣做似乎會得到不少民眾支持,但國會兩院由共和黨控制,主動權不在民主黨。共和黨方面其實亦傳出不少大老認為特朗普已成負累,不但民望低,治國也缺乏方向,份人又難以合作,不如彈劾他,由形象較好的副總統彭斯取代。

不過共和黨大老不敢這樣做,而最主要的,是特朗普在共和黨基層中的支持度仍然極高,令共和黨大老擔心彈劾特朗普會引來基層不滿。同一個蓋洛普民調就顯示共和黨員仍有81%說認同特朗普表現,反對他的主要來自民主黨員,只有5%認同他,中立者則只有31%認同。需知道,共和黨的議員要連任,第一步要先在黨內初選勝出,因此他們不可能得罪黨的基層,不然在初選就輸了,你幾得到中間選民或民主黨員支持都沒有用。

所以,一些膽敢跟特朗普唱反調的共和黨議員都是參議員,因為參議員是6年一任,很多還要過幾年才要面對選舉,可以暫時不理來自基層的壓力。其中一些更已經豁出去,講明自己不會爭取連任,那就更無後顧之憂,可以按自己的政治理念行事了。不過這些人終究是少數,特朗普暫時仍然安全。但如果2020年總統選舉臨近,他的民望再不上升,不像會贏,到時共和黨議員會怎樣就很難說了,畢竟政客當然是見風轉舵「投贏果個」。

保守黨分裂文翠珊得利

英國首相文翠珊方面,自從她無端端宣布提早大選卻輸掉,聲望暴跌,各種不利消息特別是內閣內鬥不斷,各界都批死她會下台,或是被黨內挑戰者逼宮,甚至有人估工黨的科爾賓會上台。但當然這沒有發生,文翠珊做到現在,賴死不走,大家都耐何不了她。

首先我們要明白,逼宮不是只有逼宮一個步驟,還要有個能夠取代文翠珊,在新的黨魁選舉中勝出的人選才行。現在問題就是想推倒文翠珊的人很多,但能夠找到足夠支持讓自己做新黨魁的人卻欠奉。我們重溫當日文翠珊是怎麼當上首相的。當時支持留歐的卡梅倫因為脫歐公投失敗辭職,由脫歐派做下任首相似乎順理成章,但脫歐派同時有幾個人想做,無法團結,而留歐派亦不甘認輸,於是找來文翠珊這個立場曖昧 (她說支持留歐但沒有在公投期間為留歐拉票) 的人出馬,並且講出「脫歐就是脫歐」這個曖昧口號 (似乎支持脫歐但沒有具體說明),成功得到部分脫歐派支持,一統江湖,當上黨魁和首相。

現時保守黨內脫歐派和留歐派之爭,又再細分為硬脫歐派、軟脫歐派和暗地裏想留歐派之爭,更加錯綜複雜,令想取代文翠珊者更難湊夠支持。因此文翠珊死不辭職,其他人也推倒不了她。還有一個考慮,就是現在保守黨沒有國會過半數,即使取代了文翠珊,新首相所面對的局勢仍然嚴峻,何況還有脫歐談判這個燙手山芋未解決,現在取代她做首相其實無甚好處。某程度上,外面威脅反而有利文翠珊。所以文翠珊有一定機會能做到脫歐談判結束為止。

反對派分裂安倍晉三得利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方面,儘管他年中接連爆出醜聞,還輸掉幾場地方選舉,令民望下跌,外界以為他大勢已去,但他反應夠快,立即改組內閣,不但延攬一些受歡迎的政客入閣提高支持度 (如外相河野太郎和總務相野田聖子,民調說有7成人認同他們入閣),同時藉分豬肉拉攏自民黨內派系支持,靠一招就成功穩住局勢。

相對的,反對派情況混亂,本來的最大在野黨民進黨民望低迷,一些成員於是出走跟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組成新黨希望黨,另一批成員則不滿小池和希望黨方向,又組成另一個新黨立憲民主黨,令民眾無所適從。安倍宣布提早大選,在反對派內鬥分薄票源之下,自民黨成功勝選,安倍順利連任。直到現在,反對派幾個黨仍然繼續分裂,未能就團結對付安倍達成共識,安倍相位更加穩固,甚至有機會實現他的修憲大夢,儘管民調顯示他的支持度只有4成左右,並不算高。

以上三個例子可見,高官不是外間罵或者民望低就會下台的,自家陣營和對家陣營的形勢都有重要影響。如果執政陣營夠團結,反對陣營則散沙一盤,而且有排都不用面對下一場選舉,賴死不走是絕對可行的。

機關算盡反害自己的小池百合子

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news/%E6%96%B0%E8%81%9E/%E3%80%90%E8%A7%80%E5%AF%9F%E3%80%91%E6%A9%9F%E9%97%9C%E7%AE%97%E7%9B%A1%E5%8F%8D%E5%AE%B3%E8%87%AA%E5%B7%B1%E7%9A%84%E5%B0%8F%E6%B1%A0%E7%99%BE%E5%90%88%E5%AD%90-104169


上月的日本大選,當地傳媒一直將注意力放在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新成立的希望黨,特別是為何她剛開始似乎氣勢如虹,似乎能威脅到自民黨,但在短短兩三周內卻急轉直下 (日媒稱為「失速」),結果只能做第三大黨,連遲過她成立兼原有議席更少的立憲民主黨也表現得比她好。筆者認為第一原因是她機關算盡最終害到自己,第二是日媒的見高拜見低踩。

小池想做首相一說,過去一年在日媒中流傳以久,事實上從得政的有誰不想向更高發展呢?但小池過去一年連續兩次在東京的選舉 (都知事和都議會) 都大勝,特別是贏了自民黨的候選人,自然令外界更加相信她有實力挑戰首相寶座,至少日媒是這樣講的。小池因此見獵心喜,認為自己應該搏一鋪,於安倍晉三宣布提早大選後就急忙宣布成立新黨參加,儘管她手中無人手也無資源。畢竟誰也無法擔保隔幾年再次大選的時候她能再有這樣的優勢。

但正如筆者7月評論都議會選舉時都講過,認為小池立即就能做首相的分析是太快下判斷,因為該次選舉中自民黨的傳統盟友公明黨不知何解不肯合作,令自民黨的得票額外地低,而小池黨的得票和議席雖然較想像中多,卻並非過半,難保在大選中自公恢復合作的情況下能勝利。而且從往績看,東京的選民一向很飄忽,小池在東京以外是否有一樣的人氣也很難講。

此時,在該兩次選舉中都大敗的原本最大反對黨民進黨的黨魁前原誠司,公開說希望跟希望黨合作甚至合併,一起對付安倍。有咁大隻蛤乸跳出來,當然食住先啦。小池有人氣卻無資源,民進黨無人氣卻有資源,雙方合作是有潛力的。可是在前原跟黨幹部說,大家一起加入希望黨,黨幹部也投票通過後,原來事情不是這麼簡單,小池不肯照單全收民進黨的人,忽然說只會接收同意她政治理念的人,還羅列了一張清單要民進黨人逐個簽紙確認。

要求同一政黨的人有同一理念本非過份的要求,可是她在人家黨都通過之後才這麼講,就讓人有上當的感覺,怎麼答應了之後才冒出這麼多條件?這張清單上亦要求支持修憲,但這跟民進黨過去一直反對修憲的立場是相違背的,簽了名等於打倒昨日的我。日媒形容這個簽名確認為「踩畫」,這是以前德川幕府鎮壓天主教徒時,要民眾逐個踩上一幅耶穌的畫來確認他們不信耶穌,是個相當負面的名詞。

其實小池這樣做的原因,可能是怕希望黨被民進黨人鵲巢鳩占,怕一次過加入這麼多人,會否自己失去黨的主導權?而且要是照單全收民進黨的人,選民會否覺得希望黨跟民進黨沒有分別?但這也逼得一些不肯簽名支持修憲的民進黨員另立新黨,令反對派一起對付安倍的計劃破局,更批評小池搞獨裁,排除異己。自民黨則批評兩黨合併等於舊酒新瓶,簽名支持修憲的民進黨員沒有政治理念,為了保住議席甚麼也肯做。這些事都令希望黨形象轉差。

日媒提出的下一個問題就是,做首相必須是國會議員,小池想做首相就要選議員,但她已經是東京都知事,做了才一年都知事就辭職是否不負責任?或者顯示她只是將都知事當踏腳石?於是小池澄清自己不會辭職參選。那萬一希望黨勝選會推舉誰做首相呢?小池竟然說等看到選舉結果後再說。這又怎麼行呢?要選民不知道你會推舉誰做首相就投你票?

此時有日媒分析選舉地圖,發現希望黨明明派了很多候選人狙擊各個自民黨幹部,卻放過了前防衛相石破茂和現任總務相野田聖子,這兩人都是自民黨內有名公開反對安倍的。過去曾是自民黨員的小池就說,因為跟他倆是朋友嘛,令石破和野田立即跑出來澄清自己跟小池其實不是那麼熟。大佬,現在我們是敵人,你卻說我們是朋友,靠害咩?

筆者7月的評論也講過,小池新黨要一下子就取得國會過半是很難的,必須透過合縱連橫,跟其他反對黨合作,甚至跟自民黨內的反安倍勢力裡應外合,才有機會推倒安倍。日媒認為小池放過石破和野田,正正是密謀跟自民黨內的反安倍勢力合作,而且小池也沒派人在公明黨的選區參選,明顯想分化自公兩黨。於是記者又問小池是否願意跟石破或野田合作支持他們做首相,她竟然繼續不肯答。有日媒就開始說,小池的盤算不是自己取得過半,是阻止自民黨取得過半,讓安倍下台,石破或野田做黨魁,就跟他們合作。

這樣一搞選民就更迷惑了。投票給希望黨,小池不會做到首相,還有機會跟自民黨合作,那到底投票給她做甚麼呢?後來希望黨宣布政綱,亦沒甚新意,支持修憲一項則被反修憲的勢力抓住,批評希望黨是「自民黨的補完勢力」(by日本共產黨)。結果一連串的算計太多,反而不斷提供彈藥給其他政黨和傳媒攻擊她,令其形象變壞。

到最新民調出來,希望黨的支持度沒預期的高,日媒紛紛形容是「失速」,更加踩多她兩腳。這更加讓選民覺得整件事變成鬧劇,以及投希望黨都沒機會打敗自民黨,不如投給更加旗幟鮮明地反對自民黨的立憲民主黨,令希望黨進一步流失支持。不過其實希望黨原本是否有能力打敗自民黨就是成疑的,日媒事前將她捧到這麼高,可說是間接害了她。

德國可以命運自主嗎?

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news/%E6%96%B0%E8%81%9E/%E8%A7%80%E5%AF%9F%E5%BE%B7%E5%9C%8B%E5%8F%AF%E4%BB%A5%E5%91%BD%E9%81%8B%E8%87%AA%E4%B8%BB%E5%97%8E%EF%BC%9F-81743


德國總理默克爾早前跟特朗普開會不歡而散,隨後在一個場合上說美國和英國再也靠不住,德國和歐洲 (歐盟) 要把握自己命運,引發國際關注。德國在二戰後為了擺脫納粹包袱和抵抗蘇聯赤化,一直是美國堅定盟友,如果現在真的擺脫美國,無疑是一個重大立場改變。但默克爾真的想推動德國命運自主嗎?還是只是為今年9月的大選造勢?外國很多分析員都認為是後者,我也這麼想。

德國打輸二戰後被盟軍瓜分佔領,西德首任總理艾登納明白重建國家必須得到美英法支持,於是堅定不移緊跟他們,換取其信任。這做法雖然助長東西德分裂 (史太林曾提出西德保持中立換取跟東德統一但遭艾登納拒絕),可是也確實讓美英法絕對任信艾登納和西德。1949年美英法佔領區公布新憲法正式成立西德、1951年德法意比荷盧六國成立歐洲煤炭共同體 (歐盟前身)、1953年德國開始向以色列支付賠償、1955年德國獲准重建軍隊和加入北約。

艾登納為了重建軍隊和加入北約可謂花盡九牛二虎之力:對外他要消除剛剛才打完大仗的美英法的疑心,對內則要平息國民對戰爭的憂慮,尤其英法人民可是視德國為世仇,而重建德軍就難以避免要聘用前納粹軍官。但艾登納堅定支持美英法的外交政策,以及德國成功經濟復甦,令他能說服國內外反對聲音。儘管70年代的總理布蘭特啟動「東方政策」改善跟蘇聯陣營的關係,西德在大方向都是跟隨美英法和北約陣營,直到東西德統一後的現在仍是。

現在的德國外交政策大致包括以下幾點,以歐洲特別是歐盟為勢力範圍、在外主要跟隨美英法、同時避免跟俄羅斯硬碰、維持和平反戰形象、絕對不能否認二戰罪行和講以色列壞話。雖然德國在歐債危機中對希臘指指點點,予人一種他很強硬的感覺,但我們要留意希臘在歐盟內屬德國勢力範圍,歐洲以外的事務德國一般是不會高調出聲的,這主要是受到和平反戰那一個重點制約。

例如德國即使在1955年重建軍隊和加入北約,不過都是做演習、後勤和國際救援,一路沒有真正打過仗。德軍第一次參與實戰,要到1999年北約空襲科索沃,以及2001年攻打阿富汗。2003年美英攻打伊拉克,德國就跟法國一起反對。2011年聯合國決定空襲利比亞,德國是投棄權票,之後也沒派兵。2014年美國和法國開始空襲伊斯蘭國後,德國遲了一年才派兵,但也只負責後勤,沒有參與空襲。

因此德國能否獨挑大樑是成疑問的,一來是決心問題,就是上段講的他很忌打仗,二來沒有決心就自然其他方面也做不好。根據北約統計數字,美國一年軍費為6640億美元,德國只有416億美元,比德國窮的法國也有442億美元,英國更有567億美元。美國一個的開支就佔全北約的72%,換句話講所有其他北約國家的軍費加起來都不及美國的一半。而對比GDP,德國軍費為GDP的1.2%,法國是1.8%,英國是2.2%,美國更達3.6%。士兵人數上,德國比美國、土耳其、法國甚至意大利都少。

更糟的是德軍還常常在方方面面都爆出醜聞。例如2015年時就接連被傳媒踢爆裝備嚴重不足,用開的槍種太易過熱要整批換過、參加北約演習時將木棍塗黑扮做槍枝、直昇機和戰機缺乏保養一半是不能在實戰使用、新訂的裝備又遲遲未交貨等。今年則有女兵遇性騷擾遭上司要求裸體跳鋼管舞,還有持極右思想士兵企圖策動恐襲等的醜聞,搞到被視為默克爾愛將的國防部長范德賴恩焦頭爛額。

所以特朗普指責德國對北約和軍費投入不足,不算無的放矢。軍費比人少,又沒有核武,又沒有聯合國安理會否決權,德國除非改變政策大量投入,否則實在很難在軍事和外交上跟其他大國平起平坐。當然,改變又很難,皆因德國面對著兩難。不加軍費被右派說沒承擔,加軍費則被左派說軍國主義。試想想,之前德國叫希臘欠債還錢都被罵納粹復辟,加軍費真是隨時被人罵想打第三次世界大戰。

那麼靠歐盟合作又行不行呢?其實歐盟現在沒甚麼軍事政策,也沒所謂的歐盟軍,因為大部份成員都同時是北約成員,大家實際上就是靠美國。現在特朗普這個態度,歐盟的確有較大動機要自力更生,但上面都提過,北約所有其他成員國的軍費加起來都不及美國一半,歐盟要加起多軍費才夠?現在英國脫歐,又少一個軍事上相對強的成員 (都叫有核武和安理會否決權)。這樣下去,德國靠歐盟就即是要靠法國和意大利......真是一聽就覺得唔得掂啦。

默克爾在這情況下還講命運自主,實在沒甚麼說服力。筆者估計她是見選舉臨近,旁邊法國新總統馬克龍又經常公開寸特朗普,就有樣學樣加入一份,講些很爆的說話吸睛,實際上她也明白現在的德國是難以不靠美國的。

不過這並不代表今次事件不重要,因為德國等盟友怕特朗普失控應該是真怕的。加上退出氣候協議一事,都讓美國形象插水。有分析認為美國國際形象轉差,中俄印等可以有機可乘,筆者是同意的。這可能才是特朗普上台對美國的最大傷害。

南北韓真的能統一嗎?

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news/%E6%96%B0%E8%81%9E/%E8%A7%80%E5%AF%9F-%E5%8D%97%E5%8C%97%E9%9F%93%E7%9C%9F%E7%9A%84%E8%83%BD%E7%B5%B1%E4%B8%80%E5%97%8E%EF%BC%9F-125069


南北韓舉行首腦峰會,金正恩歷史性地踏上南韓土壤,未來我們更可能看到金正恩跟特朗普會談。相較幾個月前很多西方傳媒都說金正恩和特朗普都是瘋的,朝鮮半島隨時爆發核戰,實際發展完全相反。現在有人說他們應該取得諾貝爾和平獎,甚至有人說南北韓統一在望。真的會成事嗎?我們先回顧一下兩韓和美國是怎樣走到這一步。

金正恩自2011年當上北韓領導人,首先做的是鞏固權力。當時他只有約28歲,被確認為金正日繼承人的時間亦不長 (2009年左右),面對一眾年紀和資歷都比自己長的高級幹部,肯定有被架空甚至政變推翻的疑慮。因此他上任後即不斷有軍政高層被肅清的消息,其中以2013年他的姑丈兼北韓第二號人物張成澤突遭處決最觸目。去年刺殺流亡海外的哥哥金正男,再除去一個重要的潛在對手。

但金正恩這麼做亦非全無後果。外界普遍相信張成澤 (及金正男) 跟中國關係良好,金正恩處決張成澤影響了跟中國的關係,金正恩亦一直未有訪問中國。與此同時,他繼續進行核試,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提出加強制裁時,中國亦數度同意,更加令外界認為金正恩跟中國關係不好。北韓雖然在發展核武方面有進展,但經濟和外交上形勢都越趨嚴峻。

到去年,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他對北韓的強硬超乎外界預期,甚至傳出他不惜跟北韓一戰也要摧毀其核設施。一般來說,因為跟北韓開戰肯定會令南韓和日本遭受重大破壞,向來美國都不會這樣講,但特朗普上台以來各種舉動都顯示他的思維跟正常人不同,而且可以心血來潮就下令炒掉高官或改變政策,令外界開始相信他真的會不惜一戰,可能連金正恩都信了。

另一個轉捩點,是南韓舉行冬奧。南韓去年亦有新總統文在寅上任,因他屬中間偏左陣營,理念上偏向跟北韓展開對話,但礙於北韓核試而美國態度強硬,一直苦無機會。但當他邀請北韓參加冬奧,對方不但答應,還派金正恩妹妹金與正出席,意外地打開了兩韓高層直接對話的契機。而當南韓向美方轉達北韓有意會談,特朗普又爽快答應,更加出人意表。特朗普不是一直表態強硬的嗎?怎麼突然又變了?

正因特朗普思維特異,行事衝動,他此舉雖然意外,但又解釋得過去。他說向北韓施壓的目的是令其放棄核武,故此只要內容包括北韓放棄核武,他願意展開談判。事實上他以前也講過有興趣跟金正恩會面。而他一時一樣也是常有,例如他一邊說跟習近平關係很好,一方面又跟中國打貿易戰。所以就算他跟金正恩談判,亦不代表他完全轉態,還需看他們實際談出甚麼。特朗普也說了,如果他不滿意北韓取態,隨時會拍檯離場。

比起美國和南韓,金正恩的轉變更耐人尋味。有意見認為現在北韓在國際 (包括中國) 制裁下經濟情況嚴峻,金正恩可能只是拖字訣,希望騙到外界放寬制裁讓經濟好轉,實際不會放棄核武。這也是金正日做過的事。但特朗普已經表明必須放棄核武才會接受和談,而且很可能要求讓外國人員進入核設施監察,所以要騙到美國和南韓恐怕不容易。

另一個意見則是,北韓發展核武的目的是自衛,防止美國攻擊,以及當談判籌碼換取其他方面好處。如果美韓答應簽署和平條約和經濟援助,北韓並非不可能同意放棄核武。特朗普說不惜一戰,亦可能改變了北韓的推算,發展核武不一定能防止美國攻擊。這種意見亦包括一種期望,就是接受西方教育的金正恩可能較父親開明。還有一種意見,是最近外國專家分析指,北韓的地下核試場已因不堪負荷部分崩塌,北韓反正都無法開發核武,不如藉機和談。

我們亦可以參考東西德的情況。二戰結束後,西德政府一直不承認東德政權,直至1969年左派上台,西德才跟東德和解和簽署條約,不再堅持「一個德國」原則 (改稱兩德有特殊關係),實際上互相承認對方為獨立國家,並且互設常駐代表 (等於大使) 等等。西德政府後來亦通過各種方式對東德進行實際上的經濟援助。

兩韓和美國的和談,大概亦會觸及簽署和約,放棄核武,解除國際制裁,設立正式溝通渠道等。當中最重要的是放棄核武,其他幾項都取決於它。駐韓美軍的話,根據各方報道,似乎暫時不是重點。個人對兩韓能夠達致東西德那樣的和解審慎樂觀。

東西德最後是統一的,南北韓又會嗎?東西德統一,背景是蘇聯不再支持各衛星國政權,東歐各國同時爆發民主運動,東德人民也藉機發難,而東德政權單靠自己無法維持統治。事實上當時西德政府也被事情進展殺了個措手不及,他們原本不預期這麼快會統一。東德人民教育程度較高,兩德和解後也更了解西德情況,都令他們較有動力追求跟西德統一。東西德和南北韓條件不一樣。

加上南北韓分裂時間較長,南北韓的經濟和社會分別也遠較東西德大,南韓人雖然口頭上說統一好,其實越來越多人不急於統一,以免引發混亂。當然金正恩亦沒有動機真的統一,誰知道他不再是獨裁者了會有甚麼下場。所以北韓和南韓及美國和解,尚有機會在今次會談中成事,南北韓統一就不會了。

匈牙利總理從左膠變極右之路

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news/%E6%96%B0%E8%81%9E/%E3%80%90am%E8%A7%80%E5%AF%9F%E3%80%91%E5%8C%88%E7%89%99%E5%88%A9%E7%B8%BD%E7%90%86-%E5%BE%9E%E5%B7%A6%E8%86%A0%E8%AE%8A%E6%A5%B5%E5%8F%B3%E4%B9%8B%E8%B7%AF-122484


匈牙利總理歐爾班領導的青民黨又一次在國會大選中勝出,西方主流媒體都大叫救命,指反民主和反歐盟的歐爾班成功連任,將進一步破壞匈國民主和歐盟團結,其他國家的極右政客亦會氣焰更盛。的確,歐爾班的言論和政策是右傾的,但他和其他極右政客不盡相同。第一,他在2010和2014年已經贏過2次,在近期的極右浪潮開始之前已經上了位 (還未計他早於1998年已經做過一屆),第二是看回他的往績,他從政之初是個立場跟現在相反的親歐左膠。

歐爾班2010年上台以來,經常表示不認為全球化和自由主義符合匈牙利利益,指責有外部勢力意圖打壓匈牙利,亦不時跟俄羅斯總統普京見面和談笑風生。他亦被指搞官商勾結利益輸送、委派親信接管各類公共機構、打擊反對他的傳媒和社運團體等等。到2015年爆發難民危機,他又說不會接收難民,要防止歐洲伊斯蘭化,甚至不理德國反對自行封鎖邊境不讓難民進入。歐爾班各種套路確實很像其他極右政客,但他以前不是這樣的。

歐爾班從政的契機是80年代尾「蘇東波」,當時他加入了一個青年社運組織青民黨,成為示威領袖之一,高舉民主自由和親西方,被視為民主鬥士。1990年共產黨倒台,匈牙利舉行首場自由選舉,青民黨成為第4大黨,年僅26歲的歐爾班亦一躍成為政壇重要角色。

可是1994年的第2次大選,政局出現急劇變化。在第1次大選中勝出的民主黨,因施政不順及經濟不景,加上之前民眾期望太高,大敗而回。勝出第2次大選的,竟然是由共產黨改組而成的社會黨。意識到民情改變,選民對民主和自由的相信度下降,歐爾班和青民黨開始調整路線,強調要先拼經濟民生,又說擔心國家開放太快會破壞傳統文化。結果青年黨贏得1998年的第3次大選,跟其他反對社會黨的政黨合組政府,歐爾班當選總理,此時他只有35歲。

2002年大選,儘管青民黨表現不錯 (得票有所上升),但仍然以些微差距敗給表現更好的社會黨,歐爾班下台。4年後的大選,青年黨再次以些微差距落敗。可是2006年選舉後,社會黨卻爆發一宗超級醜聞,令歐爾班可謂篤定能在下次大選勝出。

當時的社會黨領袖兼總理久爾恰尼被爆料,在一場選後的黨內會議中,大談社會黨過去4年根本沒有政績可言,可以勝選是多得不斷造假呃國民,「我們由朝到晚都在講大話」。匈牙利各地立即爆發反政府示威,歐爾班亦再次化身民主鬥士加入。儘管社會黨死頂不肯下台,也已盡失民心,加上其後歐債危機經濟不景,社會黨在2010年大選慘敗,歐爾班成功回朝。

到2014年大選,民眾仍未原諒社會黨,歐爾班成功連任。可是這場選舉又有新對手冒起,就是比青民黨更加右傾,被指是極右新納粹的更好匈牙利黨。面對真極右冒起,歐爾班不敢怠慢,2015年難民危機爆發,歐爾班立即藉機搞大,令更好黨未能從危機得益。結果到今次2018年大選,歐爾班又再連任,更好黨排第二但落後甚多,社會黨只排第三。

從以上可見,歐爾班的成功受惠於多個因素。首先,匈牙利在民主化和加入歐盟後,發現現實沒有預期那麼美滿,選民變得保守。第二,經歷社會黨醜聞後,左派更加萎縮。第三,歐爾班在匈牙利已經不算極右,更好黨才是,不少選民是揀無可揀 (不想投更好黨或社會黨) 下投歐爾班。第四,反對派亦左亦右,他們不可能團結對抗歐爾班。第五,匈牙利現時經濟不錯,去年GDP增長4%,失業率只有4% (歐盟平均9%),歐爾班還有政績牌可打。

那麼,歐爾班對歐盟的威脅是否那麼大呢?我就認為有限。他在國內的確有打壓反對聲音,但未算獨裁,過去有些民眾真的大規模反對的政策他也肯收回,而且歐盟有評估過認為他未至於違反民主。他反歐盟主要針對難民問題,可是在他封鎖邊境後難民已經大減,不少其他國家如奧地利、捷克、波蘭,甚至德國默克爾的一些黨友,都說應該反過來多謝歐爾班 (可能默克爾都是這麼想不過沒講出口),所以未來這方面的爭拗應該會減少。

從歐爾班的往績,我們可以看到他是個機會主義者,隨時可以華麗轉身,他的反歐盟言論可能也是這樣。事實上他在很多議題仍然跟隨歐盟主流,例如儘管他跟普京不時碰面,最近的英國間諜案後匈牙利也驅逐了俄羅斯外交官 (不過只有一人)。他在歐盟層級的跨國政黨中,也是屬於默克爾等主流右派的派系,而非反歐盟的派系 (英國和波蘭屬於此類派系),所以他跟其他歐盟國家的關係並不如表面上那麼差。

最後,我們不時聽到西方主流政客指責對家是鼓吹民粹,但到底是政客在鼓吹民粹,還是民粹令政客改變?是政客令民眾民粹,還是現實環境和其他因素令民眾民粹?從匈牙利和歐爾班的例子可見,觀察歐洲的民粹或極右浪潮時,應當仔細分析每個國家的情況,不可當每處的民粹或極右都是一個模式。

為何美國法官任命這麼政治化

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news/%E6%96%B0%E8%81%9E/%E8%A7%80%E5%AF%9F%E7%82%BA%E4%BD%95%E7%BE%8E%E5%9C%8B%E6%B3%95%E5%AE%98%E4%BB%BB%E5%91%BD-%E9%80%99%E9%BA%BC%E6%94%BF%E6%B2%BB%E5%8C%96-146256


獲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名出任最高法院法官的卡瓦諾,經過一輪爭議後終於上任。美國最高法院法官的任命,向來都會伴隨不少爭議,但今次的較平常大,不但有民眾到首都華盛頓上街示威,甚至有人在國會審核卡瓦諾時在旁聽席叫囂。而最終參議院是以50票贊成48票反對通過人選,這是近70年來最低票的法官,以得票率計更是美國史上第二低。為何今次法官任命這麼大爭議?

首先我們要明白美國最高法院在政策形成方面的重要性。制訂政策不是政府或議會的工作嗎?關法院何事?這是因為美國在講求權力制衡的原則下,通過政策需要總統、參議院、眾議院三者支持,缺一不可,令具爭議的政策只要在其中一關失敗就宣告死亡。此時,不服氣的民間團體就會以司法覆核尋求最高法院支持,逼政府和議會做事。無論黑人平權、墮胎合法化、同性婚姻、選舉經費管制等多方面政策,都是最高法院釋法後議會和政府才做事。因此,最高法院的法官有甚麼政治傾向,就為司法覆核成功與否提供重要線索了。

法官如此政治化,可以嗎?某程度上這是傳統。美國從立國開始,具法律背景人士從政已是常態,加上法官任命需要議會通過,法官政治化並非罕見,美國第27任總統塔虎脫更在卸任後當上最高法院法官。相比當年,現在法官和政客已是分開了兩條較清楚的 career path,但因法官對政策形成的重要,議會審核法官人選時仍然難免會政治化。

同時,美國有一派法官認為釋法不只是按立法原意詮釋,還要考慮時代進步及社會責任。例如美國立國時很明顯沒有保障黑人的打算 (不少建國元勳持有黑奴),同性婚姻問題更是近年才出現,但這一派的法官認為要適應時代需要,最終還是宣布了同性婚姻合憲。法官本身對政策有傾向,及他們樂於在釋法時採取這立場,亦令法官任命政治化。

還有,最高法院法官是終身制,他們一日不去世或主動退休都可以一路做下去,例如現時最老的一位最高法院法官金斯伯格已經85歲都不退休,一次任命可能影響未來十幾廿年的最高法院人事構成,都令審議人選時要更小心。近年的總統都傾向提名較年輕,例如50多歲的法官,一上任隨時可做二三十年,卡瓦諾現時也才53歲。

但今次卡瓦諾任命特別具爭議,還有三個原因。一是被卡瓦諾取代的前法官肯尼迪,本來被視為關鍵一票。儘管肯尼迪在多數個案中傾向保守派立場,他有時亦會支持自由派立場,而他以外的8人 (最高法院共有9位法官) 剛好是4人保守派4人自由派,肯尼迪立場搖擺就令最高法院不會特別傾向其中一方。不過卡瓦諾被視為堅定的保守派,由他取代肯尼迪將打破平衡令最高法院大幅傾向保守派,因此保守派政客硬推他,自由派則反對。

二是品格問題。卡瓦諾被指年輕時曾侵犯女性,而現在正值女權運動 Me Too 在美國流行之際,令大量女性反對他。他在參議院聽證會上雖然堅定否認指控,但他表現奇怪,一時大怒一哭,又多次迴避問題,都令反對者有理由指責他不適合當最高法院法官。

三是今次爭議已成各方政治角力之場地,無人肯退。其實立場保守的下級法官大有人在,特朗普大可以換個品格較正常的人選,可是他的個性就是不肯退,共和黨整體亦不想被視為軟弱,令他們執意推卡瓦諾。這也關係到下月的美國中期選舉。今次中期選舉會改選參議院三分一議席,整個眾議院,還有多個州長和州議會。由於特朗普民望偏低,多個分析都指眾議院有機會由共和黨多數變成民主黨多數,參議院亦有一定機會易手,令今次法官任命更加成為戰場,共和黨人不敢令支持者失望,民主黨亦加緊攻擊順便為選舉造勢。

最後,今次爭議不一定就此告終。民主黨人勢必以今次為例,說明重奪國會控制權的重要性,催促支持者出來投票,共和黨人亦要反擊,令事件變成選舉議題之一。而法官任命越政治化,人選越被質疑有品格問題,最高法院越被視為並非政治中立,長遠來說都可能影響民眾對最高法院甚至司法制度的信心,對美國民主制度來說是壞事。贏了場交輸了場仗,黨利大於國益,大概就是如此。

2018年10月5日

講起我就扯火

陳凱欣參選,有識得佢的人send一段短訊來,話咩佢都係打份工,想細路生活過得好啲啫,唔洗對佢咁harsh嘅。真係睇到我扯火。

1. 依份唔係一般工,係會有份決定係咪洗腦教育、23條立法、一萬億丟落海起人工島,影響全香港市民架。你咁關心佢細路有更好生活,就唔關心全港細路有更壞未來,係咪醫院調轉左,其實佢啲細路係你生架?btw佢份糧係你同我有份出架 (稅金)。

2. 工有好多種,佢大把其他工揀,一樣可以比到佢細路更好生活。佢揀得加入建制派依條路,就自然有人會鬧。btw其實當年紐倫堡/東京大審判都好多人自辯話自己只係打份工架咋。一陣佢話六四鎮壓正確、習總偉光正,都係搵食啫,犯法呀?

3. 你班邪惡的大人唔好自己貪慕虛榮、攀附權貴、發錢寒就借啲細路過橋好嗎?唔係個個細路都中意收10萬蚊現金做生日禮物,數銀紙就可以高潮架。家陣唔係佢唔做依份工啲細路就冇飯食呀,可能年中食少幾餐牛扒咋。好多細路更想父母多啲時間陪自己囉。

講到底,你同佢有幾熟呀,咪頂多係舊同事?又話咩我後生份人熱血,我就話係中國人性格鄉愿。早排先有美國新聞,有個共和黨國會議員因為支持特朗普同發表極右言論,6個兄弟姊妹登廣告宣布同佢斷絕關係,仲為民主黨拍廣告同佢打對台。年紀差異?文化差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ZuayQFD51w

2018年9月12日

勿相信某些人

新聞說,林鄭出席路人皆知反中亂港罪大惡極唔死都冇用的香港電台的節目,談及「勿聽信某些人單方面的說話」,據報全句如下:「如果純粹只是聽某人今日出來講一件事、明日又出來講一件事,大家就一面倒去相信,而不是去看證據、看事實,恐怕對香港履行法治社會精神,並非合適做法。」筆者真是不能同意更多。現今香港通街騙徒,手法層出不窮,我們真的要小心聽其言觀其行,才不會上當。我想到以下一些例子,希望讀者們也保持警惕:


1. 八達通都唔識用,卻要帶頭發展高科技
2. 買廁紙都唔識,卻話自己體察民情
3. 成日講舊同事閒話、競選時舊同事個個幫對家,卻話係好領袖
4. 在香港冇物業,卻成日話要香港人人有屋住,解決房屋問題
5. 一邊告到你甩褲、捉晒你去坐監,一邊話要大和解
6. 劏房經營者,話要壓抑樓價
7. 僭建委員會主席,話唔知自己名下間間屋都有僭建
8. 只識炒賣同玩財技,卻話建築的事佢話OK就OK
9. 一方面話鉛水安全,一方面又話叫官員飲鉛水係侮辱
10. 搞到老豆間船公司差D破產、香港經濟差D崩潰,卻黎教你發展經濟
11. 10歲就收10皮生日利是,的人要教你點草錢
12. 揸外國護照、家人全在外國,卻叫人愛中國同返大陸
13. 曾宣誓效忠英女王,依家走去效忠中共
14. 叫人讀中國歷史,但唔包括文革六四
15. 一邊話撐警,一邊同黑社會行埋
16. 細路全部讀國際學校/外國讀書,叫人相信香港教育
17. 在法庭影相的執業律師、巴基斯坦大學畢業的博士
18. 北韓金日成大學經濟系畢業,走黎教你咩叫法治
19. 話有最低工資就會倒閉潮、有侍產假又會倒閉潮,但冇次中的預言家
20. 起左N個飄移、沉降、短鋼、超支、冇人用的大白象,仲話自己下次工程估算會岩
21. 年年財政預算都估錯,叫人信佢話第N年就會結構性財赤
22. 一邊話自由經濟市場競爭、年輕人淨係識申手攞錢,一邊R政府政策優惠/福利
23. 一邊話最討厭政治、唔好牽涉咁多政治,一邊成日講/從事政治
24. 成日批年輕人道德淪亡性開放云云,其實自己大把「紅顏知己」
25. (最新) 忽然走去關心三唔識七的阿婆阿伯健康的人

注:
3點:閒話例子有「檯面好乾淨」「得閒玩FB」等
4點:但在英國有物業
22點:例子包括1000蚊租3個高球場的地、反對開放的士牌/UBER、跪求大陸更多惠港措施
24點:「紅顏知己」係有錢人先叫得,冇錢人叫「叫雞」「包二奶」「負心漢」「淫蕩」「亂搞男女關係」

2018年8月28日

陳凱欣(如果)參選 橫批:攝灶罅

由於陳凱欣未正式宣布參選,本文討論她「如果」參選。雖然不熟,筆者跟陳凱欣都算互識,以前沒甚麼印象她說要從政,做政助只認為是識高永文 (做開醫療新聞) 加人工高 (特別是跟記者比) 之故,而且好多政助最後都冇更上一層樓。所以聽到政情由吹高永文參選變成陳凱欣參選,都幾驚嚇。還有驚嘆,驚嘆一個正常人好人好姐要淪落到做親中派議員。

做得親中派議員,即是要做盡傷天害理殘民賣港之事。鉛水要拉勻一世計、人工島飄移當冇事、綱筋剪斷話安全、灣仔沉降當正常、唔見全港選民資料係無心之失、賣港兩檢係依法辦事,六四一答即輕機......各種侮辱市民同自己智慧的大話要講個不停,所以話淪落。亦必然換來一身罵名,八婆、狐狸精、契女 (*並非「契弟」的女性版)......諸如此類。

她是記者出身,雖然傳媒老闆多親中,但前線記者多支持民主 (*不一定等於支持民主派),加入親中派,肯定為一部分記者朋友不齒,兩公婆人際關係受考驗。雖然稱不上黑材料 level,但同行都知陳凱欣不少八卦,唔洗問人索料就隨手寫到一堆出來,老公幫地產商工作、以前辦公室糾紛等等,難免被人拿出來講。所以陳凱欣參選,未見其利,先見其弊。

咁何又謂未見其利呢?做議員有甚麼得益先,名利?立法會議員好似好有影響力,但係人都知親中派議員只是扯線公仔聽西環點,社會精英唔會特別比面你,街上網上更是人人鬧得,所以額外的社會地位,冇。議員年薪約百萬,但政助都有,對陳凱欣來說這不是特別高,何況搵其他親中派公關 job 做可能都搵到唔少。

另一個未見其利,係我唔睇好佢會做到,或做得耐,議員。親中派內咁多人想上位,依家比妳陳凱欣攝到位,實有原因。一,此席勝算不高。上次九西民主派空降+內鬥,親中派則由地膽出擊+大動員,都只贏2千票,今次更難贏。二,就算贏左此席,做唔夠2年就要換屆選舉,到時九西6席中有4個親中派要連任,肯定冇可能4席全保,至少要棄1個。棄邊個好?當然係唔係嫡系出身,又唔係西環契女的陳凱欣。

傳媒界內有俗語云,邊個得閒邊個做,今次九西補選咁搵丁的事,親中派個個計過發覺冇乜 jack so,連高永文都話 pass,於是比陳凱欣攝到灶罅做到剩女。總結我看陳凱欣如果參選,只係親中派求其搵隻棄子搏ngar住個位唔比民主派贏返,但正因係棄子,輸左都不需太介懷,亦冇人要負責。陳凱欣則冒著眾叛親離,周街被人唱同問候的風險,參選一個勝算低,選中左都係做得2年的位。但又有俗語云,牛唔飲水唔撳得牛頭低,若非追逐名利,點會上當?所以講到底,此其所願也。我真係恭喜你呀。

2018年8月19日

唔租比FCC就算?

陳浩天在FCC演講,港獨勢力與外國勢力勾結,國家安全受到極大威脅,此誠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也。如果放任陳浩天和FCC搞多幾場「播獨」演講,中華人民共和國隨時就會「支爆」亡國。(支爆的場景就是中國四分五裂) (Leung, 2018)

國家興亡在此一戰,但香港的親中派提出的應對方法竟然只是唔再續租會所給FCC。試想想,面對台獨藏獨疆獨,中央出手會否只是「唔租地方給達賴/熱比亞/蔡英文/李登輝用」?當然是有機會就立即活捉他們,再擇日於菜市場公開處刑啦。

唔續租給FCC,人地咪搵第個地方再租過,甚至玩「遍地開花」,全港九新界到處搞「播獨」演講囉。香港親中派諗埋的屎橋,真是輕手過趙飛燕,簡單過張寶華,天真過鍾欣潼也。靠你地點保家衛國呀,我真是替你們著急呀。(江主席腔)

計我話,必須立即以社團條例取締FCC,用公安條例捉晒班鬼記者,告到佢地坐晒監,先可以斬草除根,殺一儆百。最好仲順便驅逐幾個英美外交官出境,以示抗議佢地在背後培育港獨。做唔到的話,特區政府同親中派就係包容港獨同外國勢力的冇鬼用正契弟呀。

2018年8月14日

梁振英「宣獨」再立功

要不是梁振英大力宣傳,陳浩天在FCC談港獨一事,恐怕不會有這麼大社會甚至國際關注。筆者對比5家英美傳媒報道,發現它們在提及港中政府打壓陳浩天時,都多有以梁振英為例。其中紐約時報更尊稱梁振英為 "father of Hong Kong independence",讚揚梁振英成功令港獨登上國際舞台。梁振英「港獨之父」的身份原來已獲國際認可。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china-45167660
在BBC這篇報道中,梁振英被提及1次,林鄭月娥被提及2次,中國外交部被提及1次。但比較篇幅的話,外交部和林鄭只各有半句,梁振英卻有成3段,而且還附了其fb留言的link。梁振英明顯為「宣獨」做了一大助攻。報道標題 (How China's ire put global spotlight on Hong Kong activist Andy Chan) 亦點出政府打壓只令陳浩天及外國傳媒更加大肆報道事件。

https://www.ft.com/content/8f31b6f6-9f94-11e8-85da-eeb7a9ce36e4
在金融時報的報道中,梁振英被提及2次,中國外交部被提及1次,林鄭則是完全冇被提及。梁振英更獲封為反陳浩天的領袖 (The opposition to Mr Chan and the FCC was led by CY Leung)。

https://edition.cnn.com/2018/08/14/asia/hong-kong-independence-intl/index.html
在CNN的報道中,梁振英被提及3次,林鄭月娥被提及2次,中國外交部被提及2次。梁振英的fb留言同樣有被link到。

https://www.nytimes.com/2018/08/14/world/asia/hong-kong-andy-chan-fcc.html
紐約時報是最比面梁振英的,不但提及其名字7次之多,更尊稱他為協助宣傳港獨的港獨之父 (Mr. Leung has sometimes been mockingly called the “father of Hong Kong independence” for highlighting the movement.)。中國外交部被提及2次,林鄭月娥則只被提及1次。

http://www.foxnews.com/world/2018/08/14/activist-compares-beijings-rule-in-hong-kong-to-colonialism.html
至於美國總統侵侵最愛的 fox news 報道中,梁振英和林鄭各被提及1次,中國外交部則被提及0次。可能侵侵都會從此記得港獨之父!

2018年8月5日

馮檢基可以放心歸去矣

  立法會議員   登記選民   全港人口
    18-20 98506 2.58% 0-19 1171362 15.97%
           
21-30   21-30 529142 13.87% 20-29 955310 13.02%
           
31-40 14 20.59% 31-40 530008 13.90% 30-39 1148525 15.65%
           
41-50 16 23.53% 41-50 613173 16.08% 40-49 1136842 15.50%
           
51-60 17 25.00% 51-60 830864 21.78% 50-59 1266114 17.26%
           
61-70 20 29.41% 61-70 684212 17.94% 60-69 890982 12.14%
           
71/+ 1 1.47% 71/+ 528413 13.85% 70+ 767450 10.46%
           
  68 100.00%   3814318 100.00%   7336585 100.00%
avg 52 median53.5 median43.4


剛看網媒報道,馮檢基說社會很多60歲以上人士,立法會需要有60歲以上人士為他們發聲。筆者立即翻查維基,發現全體立法會議員中,有21人或30.9%是61歲或以上,較全港60歲或以上人口的22.6%高,但跟全港61歲或以上選民的31.8%相若。看來已經夠多人代表他們,馮檢基可以放心歸去矣。

立法會議員年齡統計自維基
選民登記數字為政府2018年數字
全港人口數字來自統計處2016年統計
小心後兩者的統計表劃線不同,分別是1-0和0-9

2018年8月3日

抓緊東京大灣區發展機遇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18-08-03/china-dethroned-by-japan-as-world-s-second-biggest-stock-market

據統計,日本股市近日已經超越了,因人民幣轉弱及佔中釋放獸性而在國際排名中節節下跌的中國股市,成為按美元計總值的世界第二大股票市場。筆者認為這顯示日本在以安倍晉三為核心的自民黨中央領導下,勝利完成實現大和民族偉大復興的日本夢。加上來年日本新天皇上任和後年東京舉行奧運,日本勢將有一股新氣象,東京大灣區發展潛力無可限量。

香港人必須抓緊這次機遇,發揮獅子山下香港拼搏精神,學好日文加強競爭力,走出 comfort zone 多往日本搞好民心互通。政府亦須重視東京大灣區發展機遇和安倍經濟學。政府應在下次施政報告中至少30次提及安倍經濟學,盡快設立安倍經濟學研究辦公室幫助港企打入日本市場,舉辦獎學金資助年輕人前往日本學習,資助兩地大學創科研究發展。切忌在與日本人交往期間牽涉太多政治,記得香港是商業城市不是政治城市。

還好很多香港年輕人都非常生性,令筆者倍感安慰。筆者認識很多年輕人早就開始學習日本語言、文化和商業,例如從電影學到「打咩」「也咩爹」等日文,經常吸收「N大抵食食店」等日本食文化情報,還有赴秋葉原等核心地帶親身吸收當地經濟和創科資訊。隨著兩地廉航班次增加,建立四小時生活圈,將來或許不會再有香港人,只會有東京大灣區人。我們要放眼世界,絕不可閉關鎖港,排外港獨,拒絕跟東京大灣區融合的大好機遇。

最後,我們還須關心因人民幣轉弱及佔中釋放獸性而在國際排名中節節下跌的中國股市。據彭博統計,中國股市總值從年初的8兆美元大跌至近期的6兆美元,短短半年暴跌四分一,全民損失2兆美元或將近14兆人民幣,換算成全國14億人民每人平均損失1萬人民幣,佔中後果何其險惡。一個唔好彩,閣下在中國股市見頂時買晒全副身家落去,現在身家就已經縮水四分一了。幸好筆者認識很多年輕人都是抓緊東京大灣區 instead of 粵港澳長三角環渤海大灣區,沒有損手爛腳,善哉善哉。

2018年7月30日

研究:文言文範文充滿負能量

香港年輕人充滿負能量,有論者怪通識,有人怪冇史讀,筆者研究就發現可能是跟中文科有關。仔細閱讀,可以發現中文科範文,尤其是文言文,內容多涉自命清高、懷才不遇、借事諷今、唉聲嘆氣,非常負能量。為何不可以正能量面對被貶官、被流放、和國破家亡?比較正能量的例子只有教人接受住劏房現實的《陋室銘》等少數。還有問題就是泛政治化,連去個旅行寫個遊記都可以牽涉政治。當局實應檢討一下。以下為一些例子:

《曹劌論戰》食肉得罪你呀?素食者真係好負能量
《廉頗藺相如列傳》請罪咪請罪,做咩要自殘?教壞細路
《出師表》成日話危急存亡之秋,不如話蜀漢最黑暗一日?

《歸去來辭並序》打工好辛苦咩?正廢青
《春曉》打風淨係諗到花落,唔可以係雨水滋潤大地既
《清明》掃墓一定要欲斷魂架咩?唔可以興高彩烈既?
《登樂遊原》睇夕陽都可以諗到只是近黃昏,負能量
《八陣圖》點解係要「遺憾」失吞吳?唔可以正面D既?
《黃鶴樓》黃鶴樓冇黃鶴好失禮你咩?菠蘿包夠冇菠蘿啦
《送元二使安西》西出陽關無故人又點?唔可以識新朋友既?依D咪叫唔肯走出 comfort zone 囉
《始得西山宴遊記》做咩要加咁多政治意味?唔專心做旅行KOL?
《岳陽樓記》點解唔可以先天下之樂?要逼自己充滿負能量?
《六國論》中國大一統唔好咩?做咩要阻住秦國統一?
《水調歌頭》成個感覺都好負面,聽得出作者唉聲嘆氣
《聲聲慢》淨係讀出黎個聲音都已經超級負能量
《虞美人》換左老細啦,仲掛住回首故國
《滿江紅》鼓吹暴力

2018年7月28日

讀三國千祈唔好讀過龍

聽講一哥叫人讀三國演義。讀三國夠架啦,千祈唔好讀埋晉朝。晉國280年統一三國,311年就五胡亂華洛陽淪陷玩完。明明GDP第一、大一統、不搞民主自由、不硬搬西方一套、領導人終身制,結果仲弱雞過三國分裂時是但一國。蜀國都捱到42年呀大佬。

不過就算淨係讀三國,都要小心唔好讀過龍,睇透以下幾點:

1. 中國人自古最中意內鬥。由十八路諸侯倒董,袁氏三兄弟死到臨頭,到蜀吳合作失敗都係。爭權、爭功、爭上位、爭捉鬼,永無間斷。

2. 投降派又係歷來都多。無論孫權軍 (周郎除外)、劉表軍、劉璋軍,你講得出都係。最經典應屬張松,唔止騎牛搵馬,仲送埋攻略畀未來老細,簡直人板。

3. 閹人又係多。開頭有十常侍,後尾有黃皓。好多人為攀附權貴不知幾樂意做閹人。

4. 而且多數老闆都中意用閹人。親小人,遠賢臣,何止後漢先係?

5. 精明老闆,到老都多有糊塗。曹劉孫邊個走得甩?

6. 奸角上位容易,忠角多捱到死。有D人唔知點解一出場就已經係高官,相反趙雲之流真係捱左不知幾耐先升到高位。

7. 跟老細跟得耐都唔擔保可以平安退休。望下荀彧。

8. 官二代富二代又係有優勢。靠家姐妹妹嫁個有錢人又得。何進是也。

9. 人無完人,叻如諸葛亮司馬懿都有失算之時。所以有D人舊時成功過一次就成日吹威水史,sorry一次成功唔代表你以後次次都岩。


10. 躬耕於南陽不求出位的宅男可能先係叻人,相反一日到黑認小學考第一果D......正是有能力又唔出黎,冇能力又爭住做。

11 宣一次誓就跟足一世,得關二哥做到。不過就算關二哥都試過信錯 fake news 上錯賊船,轉過老細一段時間。

12. 延伸去諗,有D人宣過誓效忠事頭婆,跟住又宣誓效忠共產黨,可能臨尾就香都係會領返英國護照安心D。即係D犯婦人呀,薑溶呀,大口狗果D呢。


13. 勿以為投降輸一半當冇事,好多諸侯投左降跟住都冇咩好收場。

14. 蜀國只一省分裂勢力,卻是天府之國,經濟文化發展蓬勃,如非掛住反攻大陸耗損人力可能捱得仲耐。


15. 分久必合,合久亦必分。國家好似好威,轉頭又可成空。魏滅漢、晉滅魏、五胡亂華。咩叫正統政府,自古以來乜乜乜,唔好太認真。

ps 搞社運溝女可能真係有,你睇劉備老婆有增無減。

2018年7月23日

再陷政治危機 May姐仍有望脫險

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news/%E6%96%B0%E8%81%9E/%E8%A7%80%E5%AF%9F%E5%86%8D%E9%99%B7%E6%94%BF%E6%B2%BB%E5%8D%B1%E6%A9%9F-may%E5%A7%90%E4%BB%8D%E6%9C%89%E6%9C%9B%E8%84%AB%E9%9A%AA-133441


英國首相「May姐」文翠珊再次面對政治危機,支持「硬脫歐」的脫歐大臣戴德偉和外交大臣約翰遜先後辭職,以示不滿May姐的「軟脫歐」方案,令外界憂慮硬脫歐派會藉機發難向May姐逼宮,英國會陷入政治混亂。筆者倒是持相反意見,或者應該說,我一路以來都是一個意見,就是在脫歐談判這個燙手山芋解決之前,都不會有人向May姐逼宮,不然取代她做首相都是搵自己笨。

看回時間表,May姐是在2017年3月正式向歐盟遞信申請退出,而歐盟條款列明,除非屆時歐盟成員國一致贊成押後,申請國在最遲2年內就要完全退出歐盟,即是英國須在2019年3月前傾完脫歐安排。如果限期前無法傾完,最壞情況就是「最硬脫歐」,即時間一到就自動中斷英歐之間所有合作關係。雖然有「硬脫歐派」政客聲稱這樣也沒所謂,但稍為腦袋正常一點的人都會明白這只會造成政治、經濟、社會混亂,必須避免。

也就是說,就算硬脫歐派政客如約翰遜成功向May姐逼宮取代之,因他要求跟May姐不同的脫歐安排,他上台後必須改掉所有內容重新談判,而且須在半年內完成,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這麼一來,「最硬脫歐」就會在他任內出現,他勢將成為英國史上最臭名遠播首相之一,屆時也會被逼下台。沒有人會想做一個註定失敗和短命的首相吧?所以我的意見是硬脫歐派不會立即向May姐逼宮,至少都會等到她完成脫歐程序,May姐尚可做多至少半年。

另一個方向去想,是就算真的現在挑戰May姐,成數有幾高?May姐看似弱勢,民望不高,黨內內鬥不斷,執政黨在國會也沒有過半數,須依賴北愛民主統一黨的票維持政權,可這不代表硬脫歐派能輕易勝出。的確,只要硬脫歐派發動叛變,May姐就要倒台,但始終保守黨內軟脫歐派人數更多,就算重選黨魁,硬脫歐派亦可能會輸,到時更冇面。保守黨內亂,也可能讓工黨漁人得利。所以硬脫歐派向May姐逼宮前尚有很多計算要做。

那麼約翰遜和戴德偉現在辭職是做甚麼呢?最大可能是為自己保存硬脫歐形象,以及跟May姐保持距離,萬一May姐的談判結果是各方都不滿的,到時就有立場大肆批判一番,再發動逼宮了。如果一路不辭職,跟May姐坐同一條船,又同意她的軟脫歐方案,將來就難有立場挑戰她了。何況兩人現在在政府中的表現也麻麻,不辭職做下去實在無甚加分。

對May姐來說,則可謂有危又有機。今次的辭職潮,短期內是會令她的弱勢形象更加弱勢,但如果可以捱過不被逼宮,之後又成功談判出一份民意可接受的軟脫歐方案,反而可以鞏固她在軟脫歐派中的地位,以及削弱硬脫歐派的氣焰,令兩派都無人有意挑戰她,增加自己繼續做首相的機會。這個情況未免太樂觀,不過是有可能的,亦應該是May姐現在的目標。

以下補充,講了這麼久硬脫歐軟脫歐,到底是甚麼呢?簡單來說就是要跟歐盟維持幾多合作關係的分別。作為歐盟成員國,現在英國跟歐盟組成自由貿易區,商貿相關法律和監管都保持一致,歐盟其他國民可自由在英國定居 (反之亦然),亦要接受歐洲議會和法院在相關方面的制約。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歐盟就講明,英國脫歐後不可能又留在自貿區又減少制約這麼便宜,潛台詞是咁著數豈不是每個成員國都隨時可以脫離?

硬脫歐派想優先減少歐盟制約和移民,必要時退出自貿區,軟脫歐派則想優先留在自貿區,必要時接受部分制約和讓已經定居的移民留下。脫離自貿區,勢必對英國經濟造成衝擊 (英歐貿易佔英國整體貿易一半),為了減少歐盟制約和移民,是否值得呢?受歐盟法律制約,主要是概念上的,對一般市民日常生活其實影響不大,而移民方面,別忘了歐盟移民只是移民的一部分,來自亞非的移民是完全另一件事。

看回國際環境,以往硬脫歐派聲稱脫歐後可以跟其他國家簽自貿協定,令英國經濟更多元發展。但現在特朗普搞美國優先和貿易戰,歐洲跟中俄關係也不好,英國脫歐真的可以跟其他國家發展商貿?退出自貿區還有個關連問題,就是會令北愛爾蘭和南愛爾蘭恢復邊境管制,因兩地會從一致的商貿法律變成不一致。北愛、南愛、歐盟都表明不接受,即是逼英國選軟脫歐。這些都是令英國,特別是May姐政府,選擇軟脫歐方案的考慮。

2018年7月17日

正能量看貿易戰


中美貿易戰一觸即發,筆者認為,在這危急存亡之秋,最緊要保持淡定,保持正能量。只要心懷香港精神、高唱獅子山下,以正能量面對、定可渡過難關。近日港府官員接連批評侵侵,我覺得一味 complain complain complain,不夠正能量。香港是商業城市,不搞政治,也不是國家,沒有外交,我認為政府內外都不應牽涉太多政治。

眾所周知,在香港地,可以上位、發達、貢獻社會,決定性的無非只有一個因素,就是你自己。只要你有實力、夠努力,一定可以上位發達。相反,失敗者,只可以怪自己唔夠實力和勤力,千萬不可怪甚麼政治因素、社會環境、國際競爭。怪自己以外因素,鬧貿易戰,是讀屎片港獨廢青、被佔中釋放的獸性影響才會做,千萬要不得。

就算貿易戰開打,只要保持正能量,繼續憑實力和努力,一定不會有問題。會丟工作、公司蝕錢甚至倒閉,肯定是不夠實力和努力,只可怪自己,不可怨貿易戰。保持正能量,看其他人如何在貿易戰下都可以賺錢,才是正道。香港背靠祖國,有大灣區和一帶一路,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只要抓緊機遇和保持正能量,必定萬事冇事。

為此,政府不但要鼓勵年輕人走出去,亦應該鼓勵中年人、老年人走出去。一味做甚麼再培訓、終身學習、低收入津貼是不夠的。應該多發展「中港帶路」中老年人民心互通,設基金資助中老年人到「中港帶路」培訓學習,低收入津貼和創業基金亦應包括整個「中港帶路」,協助中老年人走出去,抓緊大灣區和一帶一路機遇。

筆者還看到有分析員說,貿易戰開打,股市樓市最壞情況跌三成。用個「壞」字,好負能量。為何不調轉看,股市跌三成,是入市良機,樓市跌三成,雖然大部分市民仍是買不起,但至少都是多了人買得起。半杯水,有人說是還有半杯,有人說只剩半杯。觀點與角度,有危就有機,面對貿易戰,記得保持正能量。

---認同請分享---

2018年7月14日

炸左佢再起過 哥倫比亞都識梁愛詩

截圖自BBC報道
https://www.bbc.com/news/av/world-latin-america-44802768/colombia-s-tragedy-road-bridge-demolished

「不如炸左佢再起過!」梁愛詩當日提出的高鐵西九站問題解決方案,如今竟在地球另一端實現。講緊是外媒報道,哥倫比亞一條興建中的大橋因年初發生工業意外,調查後發現設計和安全有問題,當局唔係「洗濕個頭」就幾歹都要起落去,而係一於炸左佢再起過。

諗落,梁愛詩方案其實有不少好處。例如,炸左佢再起過,即是要長一倍時間去起,工人就可以繼續有工開,工程界又多一倍市民血汗錢呃,無能官員又多一倍可以貪落袋。如果可以早日決定揮淚炸大橋,亦都可以免去用特權法調查的需要,議會唔需要搞太多政治,相關公司唔會造成好大滋擾。一句到尾,馬時亨你O唔OK?你話OK就OK架啦。

2018年7月11日

深圳高球會結業 豈有此理

筆者日前看到一篇新聞報道,說深圳有高球會結業,引發苦主在涂謹申帶領下遊行到中聯辦要求介入,起初我是不相信的。大灣區滿布機遇,遍地黃金,做生意有賺冇賠,人人都發過豬頭,點可能有高球會結業呢?而更匪夷所思的,係依班苦主竟然係搵涂謹申鳴冤,跟住涂謹申又走去要求中聯辦介入添。點睇都係 fake news 啦下話。

再想一層,都唔係冇可能,除非個經營者同班苦主係廢青。大灣區發展咁好的機會都抓唔緊的,除左冇競爭力、唔肯學普通話的港獨廢青仲會係咩人?而根據「搵錢交稅買樓=對社會有貢獻」的香港特殊相對論,依班做生意蝕錢的人肯定係對社會冇貢獻的人渣敗類拆白黨死飛仔,唔排除佢地將來仲會在中聯辦門口瞓街抗議,順便溝女。

但更令我覺得豈有此理的,係深圳政府對高球會結業竟然沒有伸出援手。高球會對一個城市發展係幾咁重要,深圳政府到底諗乜?娜唔好話咩深圳仲有其他高球會,或者依家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去遠少少都得呀。阿水都知高球會係地位象徵,亦係商界秘交之地,仲可以培育世界級運動高手,神聖不可侵犯,冇左就 this city will be dying,經濟社會市民健康同時崩潰被深圳追過玩L完云云,一個都不能少架嘛。


再睇多次報道以確認我冇睇錯,報道竟然話高球會結業係因位處水塘隔離,深圳政府勒令要恢復成郊野公園。要郊野公園都唔要高球會?你個深圳政府真係蠢過隻豬,定係全心整死深圳?你望下香港,正確之選梗係要高球會唔要郊野公園架嘛。深圳簡直倒行逆施,違反人類常理,天地不容。另一篇報道話唔止依個,另一個高球會都面臨被深圳政府徵地拎黎再規劃。我直頭怒髮衝冠憑欄處,咒罵佢黃天擊殺死全家。

2018年7月4日

只許州官英國護照 不許百姓英文提問

早排「特金會」已經慨嘆過,政府同親中派自己冇國際視野,將香港由「國際都會」降格成「大灣區城市」,依家又要嘆多次了。咪因為林鄭話講英文「餵屎貪」(waste time) 囉。

其實眾所周知,香港好多外國人或前外國人定居架嘛,例如林鄭佢屋企人啦,Package Lau、陳智思、陳啟宗、梁君彥、薑融啦,仲有「范婦人」同「豬姐」等等,多不勝數,未能盡錄。唔用英文,略有歧視之嫌囉。

就算唔講係咪歧視,我怕開左個頭講英文係「餵屎貪」,遲D印英文文件係唔環保,路牌印英文係晒位,地鐵英文廣播又"ar"時間,請英國法官又晒人工,甚至學校英文堂都係「餵屎貪」。反正親中派咁唔中意英國法官,正好藉機將佢地炒魷。政府咁中意洗我地香港細路的腦,一於將英文堂改晒做習思想堂。

有朋友問,如果CCTV記者要林鄭用普通話又係咪「餵屎貪」。咁就梗係唔係啦。時代唔同嘛,轉左老細嘛,「國際都會」變左「大灣區城市」嘛。以前殖民地時代,識英文唔識中文就係高等華人,依家變左識普通話唔識廣東話至係高等嘛。我估林鄭遲早話用廣東話係「餵屎貪」,索性全部答問用普通話,等習總開CCTV時聽得到嘛。

我仲諗到一招,就係出動張建宗。皆因張建宗的普通話同廣東話係一樣的,出動佢就可以同時滿足晒普通話同廣東話記者了,幾方便呢。不過學某電視台記者話齋,政府同親中派唔好講咁多廢話就最唔「餵屎貪」了。

2018年6月30日

公眾利益事小 馬時亨放假事大

雖則過左成個禮拜,都係想講返件事。政府就工程問題要求港鐵交報告,港鐵話公眾假期,第日再交。香港商界睇死個廢柴政府,就阿水都知,不過寸到咁都算少見。

眾所周知,香港係官商鄉黑勾結社會,望下恆生指數,上榜的港資企業全部靠政府政策傾斜搵錢,早幾年仲榮登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裙帶資本主義」排名冠軍。港府響有錢佬面前,就乜都「喳」一聲仆倒去做,僭建唔查霸地唔查,話冇人手喎。響升斗市民面前,就蝦蝦霸霸,街邊拾垃圾阿婆都搵十幾廿丁友去圍佢。大家交咁多稅,唔係愛黎改善醫療教育安老,係拎晒去進貢商界,或者養陳帆楊偉雄依班「人才」。

政府中意利益輸送比工程界依隻吸血鬼,乜野大白象都批,又係理所當然。總之一話對經濟有利,有人等開飯,就超支幾倍、起豆腐渣都冇後果,立法會肯定唔會say no或者用特權法,撳機都冇咁好撳住黎搶。唔知點解工程界要開飯就要比錢,公院排隊排到病人死又唔要比錢架喎。以前讀 econ 都有教,挖個窿又填返佢,都係製造就業同GDP架。所以我建議用「梁愛詩方案」,成條沙中綫炸左佢再起過,咁就肯定可以製造就業同GDP多幾年了。想倒更多錢落海呀?高鐵同港珠澳橋都係咁做囉。So easy。

所以就算港府係港鐵大股東,港鐵董事局坐左一班官員,都一於驚你有牙,睬你都戇。交通政策,以港鐵為世界中心制定,有新鐵路開就即cut巴士小巴;票價有加冇減機制,奉旨掠市民水;仲連樓都有得起同賣。仲有,唔好望記果件乜鐵路野都唔識,靠關係就做到港鐵主席的馬時亨。反正啲野錯到七彩佢都唔會識,仲同外面講佢話OK就OK,咁好呃的水魚老細去邊度搵呀,下面啲人仲唔有幾大玩幾大。

林鄭以前講過乜野三座大山,最近又話冇講過啦,果然盡得老董「八萬五之術」真傳。不過都唔係咩新事,當年林鄭對新界村屋僭建都已經係咁啦。

2018年6月21日

西班牙換政府 加泰問題有解?

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news/%E6%96%B0%E8%81%9E/%E8%A7%80%E5%AF%9F%E8%A5%BF%E7%8F%AD%E7%89%99%E6%8F%9B%E6%94%BF%E5%BA%9C-%E5%8A%A0%E6%B3%B0%E5%95%8F%E9%A1%8C%E6%9C%89%E8%A7%A3%EF%BC%9F-129274


西班牙在沒有重新大選下發生政權更替,出任首相6年的人民黨的拉霍伊下台,被社會黨的桑切斯取代,連國際媒體都對事發的突然感到意外。有評論認為大力打壓加泰羅尼亞的拉霍伊下台有利解決局勢,事情真的有這麼簡單嗎?

先解釋一下西班牙為何突然換政府。其實原有的拉霍伊政府本身根本沒有國會過半議席,一直靠反對派不團結才能生存,可是上月人民黨多年積累的貪腐案件有裁決,多名人民黨前高層被判有罪,桑切斯趁機發難提出不信任動議,加上很多小黨不滿拉霍伊應對加泰的手段,終為拉霍伊政權畫上句號。

西班牙政壇過去三十多年由人民黨和社會黨兩大黨瓜分,但歐債危機爆發後民眾對兩大黨失望,令2015年大選時兩個新黨,左翼的我們可以黨和中間偏右的公民黨冒起,無一政黨取得國會過半議席。沒有過半政黨,那就商討成立執政聯盟囉。可是令事情更棘手的是,由於加泰和巴斯克等地區政黨卡位,不論人民黨+公民黨的右派陣營,還是社會黨+我們可以黨的左派陣營,都未能過半,只有左右合作才行。各黨當然談不攏,2016年要再次大選,結果卻仍然是四黨分立,局勢僵持不下。

意識到再次大選也不是辦法,部分傳媒開始吹風呼籲社會黨在國會就拉霍伊續任首相投票時棄權而非投反對 (支持票多過反對票就足以當選),以確保政府運作和無須重新大選。桑切斯起初說不會這樣做,黨內大老卻下令他必須跟從。後來社會黨在投票時集體棄權,拉霍伊保住相位,桑切斯則因跟大老們爭執而辭任黨魁,當時很多人以為桑切斯的政治生涯玩完了。想不到他卻參選了黨魁重選,還要贏了,用黨員投票壓倒大老聲音。不過,因為其他政黨並不特別支持桑切斯做首相,拉霍伊仍有得繼續做。

形勢因人民黨的貪腐案件判決和加泰危機而改變。桑切斯藉貪腐問題逼宮,而一眾加泰和巴斯克地區政黨就算不特別喜歡桑切斯,也同意拉霍伊是更大禍害必須優先打倒,加上同屬左派的我們可以黨,儘管社會黨只有國會350席中的84席,桑切斯依然能夠取得合共180票推倒拉霍伊和當選首相。

筆者今年年初的文章《加泰羅尼亞困局難解》有提到,加泰獨立運動本來在當地只有少數支持,是在歐債危機啟動緊縮政策,以及人民黨強硬打壓下,才激發現在這麼多人支持獨立。那麼人民黨下台了,局勢會有好轉嗎?會有一定程度好轉,但長遠來說仍不樂觀。

過去社會黨掌管中央政府時跟加泰地方政府都較有計傾,近期亦反對拉霍伊強硬打壓以及強調需要溝通,所以換政府應該有助緩和雙方劍拔弩張的情況。正如前面提過,社會黨本身不夠議席,政權運作要依靠我們可以黨 (不支持獨立但支持溝通協商) 和加泰和巴斯克政黨的票,也會逼社會黨走溫和路線。但中央政府退一步了,加泰獨派不跟著退一步,都是很難找到下台階。最新上場的加泰首長據報是強硬派,或會不利雙方溝通。

更大問題是西班牙主流 (加泰以外) 民意是反獨立,不少網民就批評桑切斯靠跟「逆賊」(加泰政黨) 合作上位,而雖然人民黨因各種醜聞民望下跌,支持者不是轉向社會黨 (社會黨亦有前高層涉及貪腐問題),是投向同樣強硬反獨的公民黨。最新民調顯示社會黨跟人民黨支持度相若,都是21%左右,公民黨以26%排首位,我們可以黨是19%。也就是說,如果立刻大選,公民黨+人民黨的右派和強硬反獨陣營,仍然會贏過社會黨+我們可以黨的左派和對溫和反獨陣營。

桑切斯能否提升社會黨民望,還有他的政府可以捱到幾耐,就很重要了。右派陣營批評桑切斯沒有經過大選上台,議席又這麼少,應該重新大選讓人民選擇才是。桑切斯沒有直接否定,但按現在民調結果,他應該不敢重新大選。不過避得一時避不到一世,今屆國會在2020年到期,他最多拖2年。另外一眾小黨是因拉霍伊是更大敵人才支持桑切斯上台,往後會幾支持桑切斯是很難講,新政府有政策被否決引致重新大選也有可能。

如果桑切斯在短時間內無法提高民望,大選舉行時真的是公民黨+人民黨勝出,西班牙中央政府恐怕會重回強硬路線,加泰問題繼續冇解。

2018年6月19日

如果香港「精英」響冰島...

由於冰島晉身世界盃,冰島一時間成為網上熱話。雖然筆者是80後年輕人,本應是沒有國際視野、閉關自守、井底之蛙,但咁岩我近年尚算稍有追開冰島政治發展,也來貢獻一下我的小小冷知識,談談冰島人如何對待他們的政經精英。

冰島近年最觸動國際傳媒注意的,當然就是金融海嘯引發的經濟危機。講起金融海嘯和歐洲,很多人都會想起希臘等國,人民懶散唔做野又貪福利,令財赤和國債爆煲,但冰島不是這樣。冰島在2000年代初開始積極發展金融業,想靠玩財技發大達,但當2008年美國華爾街爆大鑊,冰島金融業亦受波及,數間玩財技玩大左的銀行周轉不到面臨破產,要政府用公帑打救。

不過更令人側目的是,冰島人竟然膽敢追殺這班金融才俊,指責他們自私自利累街坊,政府成立特別機關調查事件有無涉及犯罪,結果多位 ibanker 被告欺詐和判監。據網上不完全統計,至少有36位冰島 ibanker 被判監,合計刑期達96年。冰島是全球唯一一個在金融海嘯後將 ibanker 判監的國家,行為獲多間國際傳媒 (主要是左翼的) 激贊和景仰,是全球最具問責精神國家。講到依度,應該全香港金融才俊都膽戰心驚,原來玩財技玩出火,可以搞到要坐監的。

儘管金融業玩L完,金融才俊坐晒監,冰島經濟沒有玩完。在環球經濟復甦,特別是旅遊和科技業帶動下,冰島GDP在2009和2010年累跌10%後已迅速恢復,冰島現時GDP (2017年) 已較危機前 (2007年) 高出2至3成 (視乎統計方法)。嘩,唔靠金融地產,又冇石油,又冇得背靠祖國大灣區機遇,點解GDP可以咁升法架?好神奇呀!

經濟精英做晒監躉,政治精英又如何呢?時任總理 Geir Haarde 在民意壓力下宣布辭職和提早大選,他期後更被特別機關控告失職和公職人員行為失當,不過成功脫罪。雖然告唔入,但單係政府高官可以因為無能而被控告,都算轟動武林驚動萬教,響香港根本無法想像。

接任總理的 Jóhanna Sigurðardóttir 成為全球第一位同性戀者民選領袖 (first openly homosexual head of government)。同性戀者做到領導人,國家仲唔係禮崩樂壞?依一點又係應該嚇到香港建制派立即上帝同觀音一齊跪拜定驚。

由於救市措施惡啃,這位新總理的民望也徐徐下跌,2013年選舉後總理又換人,由一位反對救市措施和主張追殺銀行的 Sigmundur Davíð Gunnlaugsson 出任。但他原來講一套做一套,2016年的巴拿馬文件揭發他也曾藉離岸公司玩財技 (及受惠於救市措施),但在做議員利益申報前夕將公司轉給老婆,結果唔洗申報。雖然開離岸公司不犯法,嚴格來說他也沒違反申報要求,而且他都已經推晒比老婆了,但他仍然要宣布辭職。

所以呢,響冰島,賴話D利益係上任前的所以唔洗申報係冇用架,一樣要你下台架。仲有開離岸公司都係可以搞到高官下台架。如果比人知仲係拎黎經營劏房,隨時比人當街亂棍毆死。

到2017年,冰島總理又換人了,又係因為總理有醜聞。今次有醜聞的時任總理 Bjarni Benediktsson,又係嚴格黎講冇犯法甚至根本唔係佢有事,係佢阿爸幫個孌童癖性罪犯寫求情信,但公眾怒吼「你老豆丫!」咁就搞到佢辭職了。

所以響冰島,你家人有錯,等於你都有錯。用依個邏輯,你老婆同個女響機場搞事等於你搞事,你老婆的家人囤地同開劏房等於你囤地同開劏房,你個工程師老公僭建等於你僭建......你叫班精英點生存呀。

跟住接做總理的人呢,又係會嚇到班精英移民的。現任冰島總理 Katrín Jakobsdóttir 42歲,是70後,而且來自綠黨,係個環保人士!搵個後生環保人士做領袖,我斷估冇辛苦,一定搞到冰島冇晒發展、冇晒國際視野、政府停頓、經濟崩潰云云。大家睇住黎啦。

2018年6月16日

預備大陸化 由政府做起

新聞說為了預備2047,有國際學校將會大陸化,教普通話和簡體字。筆者非常同意香港人要預備大陸化,最好成間從國際學校改做大陸學校,那就 perfect 了。不過,最能讓香港人預備大陸化,還是要由政府帶頭做起。如果政府做晒以下五項,相信普遍市民都會舉五體贊成:

1. 所有公職人員薪金不可高於中國國家主席,房屋醫療津貼亦跟內地看齊

2. 所有公職人員及其親屬改用中國內地護照,不可有外國國籍或居留權,亦不可有任何海外資產

3. 所有公職人員講話及開會用普通話,寫字及公文用簡體字,有錯或不標準者減薪,可累計。官員見記者、警察追賊和抄牌、鄉事派公開聚會等情況都包括適用。設公務員語文水平申訴專員,供市民舉報違者

4. 公務員新入職須考馬列主義、毛習思想、鄧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及中國歷史文化。現職公務員將來晉升時亦應考試。當然筆試用簡體字,口試用普通話,語文有錯或不標準扣分,可累扣

5. 主要公職人員子女在大學程度以前不可赴外國留學或就讀國際學校,須讀香港本地學校或在中國內地就學

2018年6月14日

大灣區取代國際化

很多朋友討論為何國際峰會不在香港舉行。好簡單,香港已是「大灣區城市」的香港,不是「國際城市」香港。見過銅鑼灣書店和肖建華事件,還有人會信香港跟大陸求其一個城市在政治和保安上有分別嗎?不會嘛。要避開中國就不會來香港。

親中派經常罵年輕人沒有國際視野,但他們視野也只有大灣區,這不叫國際視野。至少我認識的年輕人之中,普遍有看國際新聞,出國留學和旅行者也多,甚至工作和定居者也不少,我從來不覺得年輕人國際視野降低了。上一代,特別是親中派,很多只是自以為有國際視野,在茶餐廳邊睇CCTVB邊鬧幾句美國佬就是有國際視野。翻開報紙看一些資深專欄作家,或看清談節目訪問親中派,也是跟流行扮講國際野,但知者一睇二三段就知係冇料扮四條,內容連factual的都錯到七彩。

視野只有大陸而沒有國際,例如,佢地鐘意講電子支付就係先進,要學。之前看國際新聞,非洲都越來越多國家用電子支付,又不見親中派講學非洲?

2018年6月1日

意大利再成歐盟問題兒

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news/%E6%96%B0%E8%81%9E/%E3%80%90%E8%A7%80%E5%AF%9F%E3%80%91%E6%84%8F%E5%A4%A7%E5%88%A9%E5%86%8D%E6%88%90%E6%AD%90%E7%9B%9F%E5%95%8F%E9%A1%8C%E5%85%92-128390


意大利政情近日登上國際頭條,先有民粹政黨達成協議籌組政府,後有民粹內閣提案被總統否決,可能要提早大選。面對亂局,市場反應負面,意大利國債被拋售,股市亦連跌數日。其實筆者兩個月前寫的「意大利大選 黑天鵝再臨」一文已經講過結果很可能是組成民粹政府,所以對事情進展實在不意外,不過還是梳理一下來龍去脈以及跟歐盟的關係吧。

先講解意大利政情。意大利在3月大選後,因無一政黨取得過半議席,政黨間的關係和利益又複雜,籌組新政府一直無進展。其實考慮到議席數字,兩大民粹政黨五星運動和北方聯盟組成新政府是最順理成章,但北方聯盟不想做配搭中的「細佬」,一直僵持不下。直至兩周前總統馬塔雷拉宣布,已經浪費太多時間,兩黨再不組成政府,他會索性自行作出任命,兩黨都擔心自己被排除在新政府之外,才極速達成協議。

可是當兩黨向馬塔雷拉提交建議內閣名單,馬塔雷拉又說不滿經濟部長由公開反對歐元的疑歐派人士出任,要求兩黨換人。兩黨不肯,馬塔雷拉再說不肯的話他會索性自行作出任命,並且立即召見一名意大利裔的經濟學者兼前IMF高層,威脅會任命他組成「技術官僚政府」。兩黨當然表明反對,五星運動更反威脅要彈劾馬塔雷拉。

其實意大利總統自行任命「技術官僚政府」在2011年也出現過一次,不過當時政情不同。時任總理「貝佬」貝盧斯科尼因醜聞纏身及應對歐債危機不力向總統請辭,可是他不支持別的政黨的人做總理,亦不支持提早大選 (他民望大跌,提早大選只會輸硬),寧願支持技術官僚政府。但最新危機中,國會剛剛才大選完一次,佔多數議席的政黨亦表明有意組成政府,總統否決他們和任命技術官僚政府的理據就薄弱得多了。

馬塔雷拉這樣做不單爭議大,問題在即使他做了也未必會達到他想要的結果。第一,五星運動和北方聯盟在國會有過半議席,他們隨時可以用不信任動議推翻馬塔雷拉強行任命的政府。第二,明白到這是個死硬的形勢,根本不會有人夠膽接受馬塔雷拉的任命 (他召見的那名經濟學者已經縮沙)。第三,如果政府倒台引致提早大選,民調顯示各黨支持率無大變化,選舉結果可能依然是五星運動和北方聯盟取得過半議席,到時馬塔雷拉還可以怎樣?

不過,事情還不至於沒彎轉。馬塔雷拉已經表明,他並非不讓兩黨組成下屆政府,也對他們提出的總理和其他人選沒問題,只是反對經濟部長一個,換了他就可以任命。兩黨亦擔心如果馬塔雷拉一路企硬,再贏一次選舉也沒有用,彈劾不是國會投次票就做到,成功逼走馬塔雷拉的機會甚低。何況選民善變,民調現在說他們會再贏,但沒有人能寫包單選舉結果真的會這樣,所以撤掉經濟部長一個人選來換取馬塔雷拉的任命,其實相當划算。這條路仍然有機會行得通。


對歐盟又有何影響呢?如果五星運動及北方聯盟成功獲任命,意大利將成首個有全民粹班底的歐盟主要國。歐盟現時已有不少成員國政府有民悴政黨加入,但他們多是小國如希臘和奧地利,或是東歐國如波蘭和匈牙利,都並非歐盟的骨幹成員。意大利是歐盟第四大國 (英國脫歐後升至第三),也是創盟成員,雖然不如德法般具領導地位,也算舉足輕重,萬一民粹政府宣布脫歐,震撼度不下於英國。

暫時來說,五星運動及北方聯盟都表示不會脫歐,但他們的合組政府協議中列明會大幅減稅又大增福利,勢必令意大利政府財政惡化,而意大利現時國債佔GDP已達130%,情況不可能持續。他們更要求歐盟容許他們增加財赤 (現時歐盟不容許成員國財赤超過GDP3%),甚至有傳他們將會要求歐洲央行寬免債務 (歐洲央行因QE持有大量成員國國債),等於變相賴債。他們公布協議後,市場反應負面,歐盟中央亦表明不認同,一連串因素下才令馬塔雷拉指明不可讓公開反對歐元人士出任經濟部長。

無論重新大選與否,五星運動及北方聯盟組成政府似乎難以避免,意大利跟歐盟中央的衝突只會有增無減,其他國家民粹政府見到,亦會更大膽地挑戰歐盟,一直要求成員國嚴守紀律的德國總理默克爾肯定頭痛到爆。而當歐盟跟成員國爭吵不斷,各地民眾對於歐盟「反民主」或「逆民意」的印象亦只會加深,民粹情緒更盛。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就在twitter上勸說「請歐盟高層不要只顧向民眾說教」,也是意識到各種「歐盟要求意大利怎樣怎樣」的新聞可能令民意反彈。如何應對各地民粹情緒和民粹政府,軟硬拿到平衡,真的很考歐盟高層牌。

2018年5月28日

馬時亨係咩專家?

新聞報道,港鐵主席馬屎...馬時亨說港鐵不用就工程問題事事向傳媒披露,皆因記者都唔係專家,總之佢地(港鐵)話OK就OK。但據我記得其實馬時亨都唔係工程專家黎囉,點信佢好?

馬時亨的CV可以簡化為兩大工作,高官同ibanker,即係咩專家都唔係。還記得佢做高官發生仙股事件時講「檯面文件山咁高我點睇晒呀」(大意),即係認自己唔識啦 (btw好似成個政府咁多「專家」都冇人知發生咩事)。至於佢做ibanker係點我唔清楚,但我記得當年金融海嘯,美國國會問班ibanker堆金融產品係乜,佢地自己都唔知 (同仙股事件一樣)。所以做高官同ibanker,即係咩專家都唔係。

但無妨。香港地,特別係親中派,總之擺出一個專家款就得,冇人會質疑返佢地轉頭。好似楊潤雄咁,佢識教育咩?佢識歷史咩?佢D細路讀香港學校咩?總之出黎個款似專家咪得囉 (某程度上可能陳美齡真係專家過佢)。董建華係咩專家?生意失敗專家,而佢又可以成日出黎指教人搞經濟同政治。好鐘意教香港人法律果個李飛,其實係咩專家大家知唔知?根據維基,佢係「北京大學日語專業本科畢業」架。

到真係有專家回應啦,「(南生圍) 悶燒根本說不通」,佢地又會搬龍門唔同你講專家講第樣架啦,睇住黎啦。

2018年5月18日

中日極速回暖又要多謝特朗普?

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news/%E6%96%B0%E8%81%9E/%E3%80%90%E8%A7%80%E5%AF%9F%E3%80%91%E4%B8%AD%E6%97%A5%E6%A5%B5%E9%80%9F%E5%9B%9E%E6%9A%96-%E5%8F%88%E8%A6%81%E5%A4%9A%E8%AC%9D%E7%89%B9%E6%9C%97%E6%99%AE%EF%BC%9F-126838


中國總理李克強藉中日韓三國首腦峰會討論北韓的機會訪日,簽了一些合作協議,還見了日本天皇,中日關係突然回暖。中日兩國自2012年釣島爭議轉冷,至今過了6年,的確已是一段時間,但雙方好像也沒甚麼大動作改善關係,為何突然又會回暖呢?國際傳媒評論普遍認為又關特朗普事。

總括來說,此理論認為,特朗普上台後美國外交政策變幻莫測,對北韓一時喊打一時談判,對外貿易一時收緊一時合作,令其他國家無所適從,非常不安。這當然包括中日兩國,而且北韓問題和對美貿易對兩國來說都是重要課題,故此雙方有誘因加強合作,減低因特朗普衝動行事而引發的風險。

先看日本。安倍近月民望因連爆醜聞下跌,安倍經濟學沒有新招經濟增長成強弩之末,修憲確立自衛隊地位又缺乏支持一拖再拖,打外交牌本是好牌。但即使安倍跟特朗普見面時低聲下氣想扮friend,特朗普在他面前亦友善應對,安倍一走他就變臉不理日本,像最近提高關稅就只豁免歐盟等西方盟友沒有豁免日本,安倍的朋友牌似乎打不響。北韓問題,日本亦明顯淪為配角。

於是安倍剩下的就是中國牌。跟中國改善關係和見中國領導人,既有利經濟商貿,又可在國民面前扮國際領袖。儘管日本政府一開始對亞投行和一帶一路表現冷淡,近期已逐漸轉態,多次暗示想參加。安倍貌似右傾,可是他明顯意圖淡化釣島和靖國神社爭議。事實上過去也有日本首相,如中曾根康弘和橋本龍太郎,即使曾參拜靖國神社,仍因為積極跟中國加強經濟合作獲封「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中日改善關係亦非日本一面倒倒向中國,安倍依然有繼續跟美國、台灣、印度等加強關係,中國方面也有誘因跟日本改善關係。例如,儘管中國至今仍能避免經濟硬著陸,經濟增長速度始終不如早幾年,習總上台後大力箝制反對聲音,社會矛盾漸現,如果經濟突然失速有機會演變成大問題。偏偏特朗普現在挑起貿易戰,令經濟前景更加不明朗。

儘管中方努力嘗試跟美國化解矛盾,形勢依然嚴峻。特朗普在撤換身邊人馬後,團隊都是對華鷹派,而且從國會通過台灣旅行法、各地關閉孔子學院、何志平被查等都可以看到,美國政壇整體風氣對中國越來越不友善。今年初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後,美國傳媒亦一面倒批評習總已成獨裁者,學界則說以往想藉懷柔讓中國開放的幻想已經破滅,應該加強對華施壓。商界對貿易戰雖有怨言,也有的支持施壓逼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特朗普一連串動作下來,民望還上升了。在這樣的逆風下,中方跟美國磋商解決貿易問題都無功而還。另外跟對安倍一樣,特朗普一邊說跟習總是朋友,一邊就展開貿易戰,朋友牌又是打不響。

北韓問題方面,正如以往文章講過,金正恩上台後炒了一些親中的高官,又一直未有訪中,中朝關係其實轉冷了。近月金正恩突然跟南韓破冰,又說願意跟特朗普談判,相信中方對局勢發展亦感到意外。此時金正恩又回頭極速兩次訪華,對美態度亦反反覆覆的,估計是談判策略之一,避免中國和美國太早摸透其立場。如果特金會成真,中國始終難以預測兩人會談出甚麼,現在沒有理由對北韓放心就是了。

因此,中國亦有理由改善跟日本的關係,雙方就著改善經濟和對沖美朝局勢生變,可說是有共同利益。甚至有論者認為中日其實都不想美朝破冰。中國固然擔心北韓就此倒向美國,日本方面安倍也藉北韓導彈威脅來塑造自己是國家的保護者的形象,例如去年大選勝選後,安倍好友兼副首相麻生太郎就私下說勝選要多謝北韓。中日領袖多次會面和通電話,會否是在談如何一起破壞美朝破冰?天曉得。

綜合來看,中日改善關係固然有長遠因素,但雙方動作在特朗普上台後,特別是近期確實是增多了。儘管並非完全是因為他,也許中日極速回暖確實可說是多得特朗普。

2018年5月9日

港府人材貴絕全球

最近看外國新聞,見到有組織製作了列表,比較 OECD 成員國 (歐美中高收入國) 領導人的薪酬和該國國民平均收入。最高的是墨西哥總統和澳洲總理,基本薪金為國民平均10倍,實數分別為年薪16.7萬和52.8萬美元 (換算港元月薪約10.8萬和34.3萬),其中澳洲總理的薪金已是列表中所有非君主領導人 (即排除英女王等) 中最高。看到這情報不禁令筆者想起,經常說要以高薪養廉和吸引人材的香港政府又如何呢?

最高薪(非君主)領導人 美元年薪 / 換算港元月薪
Australia Prime Minister 527854 / 34.3萬
Swiss President 482958 / 31.4萬
Austria President 404466 / 26.3萬
US President 400000 / 26.0萬
Germany Chancellor 369727 / 24.0萬

其他主要國家領導人 美元年薪 / 換算港元月薪
Canada Prime Minister 267041 / 17.4萬
France President 220510 / 14.3萬
UK Prime Minister 212247 / 13.8萬
South Korea President 210000 / 13.7萬
Japan Prime Minister 202700 / 13.2萬

資料來自:https://www.ig.com/uk/forex/research/pay-check#/salary

翻查資料,香港高官月薪為
行政長官 41.6500萬元
政務司司長 37.1550萬元
財政司司長 35.9000萬元
律政司司長 34.6850萬元
各局長 33.5100萬元
副局長 最高25.1350萬元
政治助理 最高11.7300萬元

所以,香港特首和司長比歐美國最高薪的澳洲總理還要高,局長也差不多矣,即是七娥、張建宗、劏房波、僭建驊、Steve Jobs雄、洗腦教育雄、劉垃圾桶之流比一眾歐美國領導人還要高薪。另外英國首相May姐、日本首相安倍、南韓總統文在寅只比政治助理高一點點人工,所以求其搵...其實我一個政治助理都記唔起...都做到英國首相/日本首相/南韓總統了。

跟市民收入相比,根據統計處,2017年香港每月工資中位數為16800港元,即特首月薪是一般市民24.8倍,司長 (取中間的財政司) 為21.4倍,局長也有19.9倍,可謂冠絕全球。看到這堆數字,相信各位讀者可以很放心,香港高官非常高汁,高薪養廉吸引人材非常成功,絕對沒有浪費一分一毫稅金,下次又收到稅局寄信來,可以輕鬆愉快填妥交還。

2018年5月8日

大話政府話人不誠實

據說許智峰被控的其中一項罪名是不誠實使用電腦。我一聽到就覺得神奇,一個不誠實的政府竟然指責人不誠實。根本成個政府同親中派都應該被人告不誠實。

不過再想多層,現屆政府雙重標準龍門任搬已是定例,就好像民主派反對發展項目就阻住地球轉,鄉事派反對發展項目就要虛心聆聽;平日民主派威脅告政府就驚你有牙放馬過來,地產商和鄉事派威脅告政府就驚到震跪地求唔好;民主派開會企起身已是行為不檢,何君堯就做乜野都係行為檢點。

所以現在香港地誠實的定義也已經變成:

葛博士柯碩士虛報學歷:誠實
何殺人律師漏申報土地:誠實
親中派一邊話中國好一邊擁外國護照:誠實
犯婦豬姐效忠完英女王又效忠共產黨:誠實
楊潤雄一邊話香港教育好一邊送細路到國際學校:誠實
陳帆乜Q工程都話冇問題:誠實
林鄭N次話自己退休會去英國陪家人結果繼續從政:誠實
梁振英N世唔選、冇講過自己冇僭建、死唔答UGL:誠實
陳茂波將劏房囤地推晒比老婆:誠實
鄭若驊做僭建委員會主席話唔知自己間間屋都僭建:誠實 

2018年3月20日

對補選看法的總結

補選過了一個星期,各方主要的意見都差不多出完了。雖然內鬥和互相指責仍然無日無之,不過這也是民主派的特性了。我也談談我的總結吧。

其實,補選投票率會比換屆選舉低,民主派會跌票,選前已經很多評論員講過,有的更預期會失去一或兩席,建測界是輸硬,港島有一定機會輸,不過意外的是最後輸掉的是九西。建測界上次是親中派有兩人參選,姚松炎才漁人得利當選,大家早知親中派只有一人參選的話民主派很難贏 (事實上姚松炎本人都不夠膽再選)。之所以預計港島輸而不是九西,因為16年選舉時港島的民主派得票率較低,更加不容有失票。可是結果九西失的票較預期多,同時對手鄭泳舜得票較預期高,於是輸掉的是九西而不是港島。

為何失票較預期多呢?很多人怪本土派。但筆者上周的文章已經講過,在16年選舉中,九西本土派得到4萬票,而今次姚松炎得票較16年民主派總和 (包括本土派) 少了5.5萬票,所以少了的不只是本土派的票,傳統泛民的票也失了一堆。何況我不認為本土派全數=焦土派,總有一少部分是有投姚的,儘管可能很少,總之這麼一來傳統泛民少了的票就不只1.5萬了。

講到傳統泛民也跌票,另一批人就開始怪民協了,指在很多民協地頭票站,姚松炎得票較16年民主派大跌。可是該區區議員是民協,是否就代表民協能在該區呼風喚雨,該區民主派支持者都是聽民協支笛呢?我不這樣認為。區議會選舉多數細區只有一個民主派候選人,很多人是「焗投」民協的。民協在12年選舉輸掉議席,16年選舉更跌至萬幾票,我們不宜誇大他們的影響力。還有根據這個邏輯,親中派佔全港7成區議員,豈不是應該在立法會選舉打低民主派好耐了?

民協跟姚松炎有無牙齒印,我估是有的,特別是馮檢基本人。但這是否表示民協不落力拉票,或者流失傳統泛民票就能歸咎於民協呢?證據不足。還有其他可能的原因令傳統泛民沒有出來投票,例如宣傳不足、不認識姚、不同意姚立場或政綱等。況且姚本人也說了他認為民協有落力拉票,我想大家不用太責怪民協。

總之,我相信本土派和傳統泛民,兩邊都有失票。至於誰責任較大,很難評估,畢竟姚只差2500票就能贏,任何一派稍為多出一點力就已經足夠,所以很難說本土派、傳統泛民、甚至姚團體本身 (後述),誰是真正的「戰犯」。

很多人喜歡講今次選舉有甚麼教訓,我認為是,民主派政客不要再大安旨意認為民主派支持者一定出來投你票,必須大家一起坐下來,認認真真檢討選舉策略。以前有個講法,就是對民主派來說,單單制較比例制有利,因為民主派支持者較多,在單單制下大家集中票源谷衡佢就贏了,倒是比例制考大家配票麻煩得多。今次選舉顯示,事情不再是這麼簡單。

廿年前,民主派幾乎等於民主黨,也許這個講法還可行,但現在民主派的光譜越來越闊,從大中華、重地區工作的民協和民主黨,到理念為先、重視抗爭的港獨派都有,你很難有一個候選人是可以同時滿足所有人的願望。比例制下,不同路線的候選人集中拉攏自己的支持者,也可能夠票當選,單單制卻必須最大化 (maximize) 選票,不能只靠一部分。當一位候選人同時要拉攏這麼多不同類型的選民,怎麼企好?向一邊靠攏,即有機會得失另一邊,拿捏要小心。今次姚的文宣似乎較面向激進派和本土派,較少面向傳統泛民,這可能是他認為已經穩住傳統泛民票,於是集中防止本土派焦土。

所以這是否姚或其團隊的錯呢?我覺得只有部分是。這種傳統泛民票是袋硬落袋、民主派在單單制下贏是理所當然的想法,整個泛民都有,姚可能只是受大圍影響。我也不期望每個政客每次選舉都懂得拿捏,如果人人都做到就沒有人輸啦。我覺得姚本身是個不錯的候選人,他有一定知識背景,並非很多泛民政客只有區議員質素,同時他不太溫和又不太激進,按理來說有利最大化選票,可惜最後仍以些許差距落敗。有人說,姚唔得是否馮就會得呢?我不認為馮更能最大化選票。他也許吸回一些傳統泛民票,但肯定會流失激進和本土票。

又有些評論員愛說,今次選輸了,證明乜乜路線行不通,應該行物物路線,那就贏硬啦。這種認為同一招可以不斷贏選舉的想法,我絕對反對。民意會變,政治生態會變,選舉形勢會變,每次選舉都需要做好分析,不可能靠一招就永遠贏下去。有選民重視DQ,有選民重視地區議題,有選民重視本土論述,百貨應百客,集中行一條路線,在比例制下是可以的,但補選是單單制,要最大化選票,同時拉攏不同類型選民,就不能齋靠一味。

老實講,我覺得今次輸了一席未必是壞事,因為這正好在一個損失較小的情況下給泛民政客一個當頭棒喝,選民不是奉旨要投你們一票的。泛民政客過去廿年都慣了只要用那幾個口號,如守住議會、關鍵一席、阻止23條等等,就會一堆人走出來投票,但這並非必然。早前就有些外國分析說,英國脫歐和美國特朗普,都被對手批評如果中了就會世界末日,是「project fear」,結果選民唔 buy 這一套。對選民應該 carrot and stick,既有嚇人的,也有吸引人的,多管齊下,才行。現在還有些人繼續「屌票」,批評沒出來投票的人,好像批評完,下次他們就會出來投票了,著實令人大開眼界。

對經常看外國選舉的筆者而言,香港這樣幾廿年來多數投票人都在投同一派政客,本身就不簡單。或者有人會說日本人都投了自民黨幾廿年啦,但自民黨是執政黨,真的會有著數派給支持者,香港泛民是在野黨,投他們無甚著數可言,頂多是鬧下政府和可以否決政改,這樣都有多數投票人長期支持,其實已經很難得。在外國,只隔幾年就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例子更加多。

當然,仔細看的話,其實民主派支持者也非一成不變,近兩年的選舉我們見到很多新人參選和當選,都反映很多民主派支持者求變。但求變的只是一部分人,也有一部分仍未變,於是在比例制下新舊勢力都有人當選。新舊勢力應該怎麼整合,大家似乎仍在摸索,但這整合必須進行,摸索必須要快,因為親中派可不會等你。現在傳媒親中化較以前嚴重得多,越來越難指望公平報道選舉,政府對於講大話誤導市民亦越來越肆無忌憚,甚至連直接DQ都出埋。在這麼多不利因素下,民主派政客必須團結找出方法應對,不能再一盤散沙、山頭主義和喜好內鬥。

某程度上,也許我也算是焦土思維的人,希望輸一席能換來大家痛定思痛,檢討和整合。不過我覺得輸過一次就夠了,往後務必全力阻止再有落敗。

2018年3月13日

失票不能全賴焦土

焦土一定有人做,但我不認為全部上屆投本土派的人都焦土。始終正如民主派光譜咁闊,本土派內部其實都幾闊,所以我不認為全部都是死硬地憎傳統泛民多過親中派。儘管只是少數,多少都會有人肯含淚,何況今次的3個候選人都不能叫做傳統泛民。

其次,今次3區失的票都是多過本土派的票加起來,即即使本土派真的100%全部不投票,都補不到個洞,是真的有一些傳統泛民支持者沒有投票。

以九西為例,姚松炎較上屆民主派總和 (包括本土派) 少了5.5萬票,但游+毓民是4萬票,所以至少有1.5萬傳統泛民沒有投票。我純粹做思考練習,假設本土派有四分一人肯含淚,就有1萬票有投姚,那麼傳統泛民的走票就達到2.5萬了。

當然,因為姚差2500票就贏到,如果沒有焦土佢贏硬,焦土本土派有責任。但同樣地,如果傳統泛民肯全部出來投票,姚也是贏硬。所以講責任,各方都有。


新東更厲害,少了15萬票,而上屆梁頌恆+陳雲是6萬票,即傳統泛民走了至少9萬票。同樣純粹假設,本土派有四分一肯含淚,傳統泛民就走超過10萬了。


最後港島區,少了4.4萬票,上屆鄭錦滿2.2萬,所以傳統泛民走至少2.2萬飛。繼續假設四分一肯含,就是傳統泛民走了約2.7萬。

2018年3月12日

比較2016及2018得票

選舉結果,各有說法,我就相信最會說話是數據,且來比較一下2016和2018年。



首先最觸目的當然是九西。從上表可見,建制派比上屆還多了5000票,也許是吸收埋狄志遠,反而民主派流失5.5萬票 (16萬>10.5萬),估計各派別都有流失。
建制方面,首先這一區的布陣一向比較簡單,只有民建聯+梁美芬兩隊人,要結合競選相對容易 (另外兩區建制分布較雜亂)。而且你笑鄭泳舜是富二代裙腳仔都好,人家叫做2007年已經開始做區議員,亦一向積極部署參選,應該有一定地區支持。
泛民方面,首先從初選開始這一區已是爭議和矛盾比較大,有並不團結之說 (筆者沒有風收,無法證實)。二來姚松炎是空降,主打只有DQ一樣,似乎效果有限。至於有人說他左膠,區諾軒更左更膠,所以我又不認為很致命。新移民更加不成理由,2年前泛民一樣贏很大。
(另外,毛孟靜現在可算激進/本土,但當日的確是傳統泛民)


接下來是港島區。民主派亦從18.1萬減至13.7萬,不過跌幅已是三區中最小,可能同此區本身較少本土派、民主派在此區相對團結,以及周庭被DQ刺激等等有關。建制派亦跌了票,而且似乎冇乜吸到中間選民。



最後是新東。其實民主派亦從33.6萬大跌至18.4萬,不過好在本身跟建制派差距夠大,建制派也有跌票,以及方國珊繼續參選,也就是說此區是建制最弱的一區,令范國威總算力保不失。
(我都知有人會質疑點解我計范國威係本土派,但一來冇人可以清楚為本土派定義,二來佢當日的確成日強調自己係香港優先云云,所以咁計。不滿意的話可以閣下自己將佢撥返入激進泛民再比較過,有依個表的話應該好易做到)

2018年3月8日

建制派最捱得

據報行會成員、科技園主席、前廉政專員、前教署高層、董建華愛將、范鴻齡個妹的羅范椒芬,日前回應有指年輕人未能從預算案受惠,說了一句「捱吓啦後生仔」。筆者不能同意更多。香港中環核心價值就是成功=有錢=努力=肯捱,肯捱就會做成功人士,不肯捱就會做失敗人士,所以羅范椒芬此言是袋錢落年輕人袋。

以羅范本人為例,她在官場浮沉多年,捱過不少次,如教師自殺風波、教院風波、梁特偷步改組政府風波等等,全部以失敗收場,堪稱香港AO史上最失敗人士之一。但就是因為她肯捱,夠勤力,所以獲得香港政界黑幕、亂港四人幫之一的董建華賞識,每次她有難都出手相救,立即幫她搵份新工,而且每份筍過一份。所以羅范證明,識得泊碼頭識老細......不對,是肯捱,是幾重要。

董建華本人當然也是肯捱的典範。眾所周知他非常勤力,據說做特首時經常返工N個小時。他也是在政商界浮沉多次。無論是搞到老豆留低間公司就黎破產,還是搞到英國人留低的香港從高峰跌至谷底,他都是肯捱,夠勤力,所以獲得「阿爺」打救,可說是「如果沒有中央出手你早就完蛋了」的始作俑者。所以董生證明,識得投胎做二世祖......不對,是肯捱,是幾重要。

親中派這麼多有錢人,也是因為他們肯捱。例如現在北京開兩會,翻開人大政協名單,除了董浩雲個仔,還有李嘉誠個仔、李兆基個仔、李國寶個仔、郭得勝個仔、呂志和個仔、霍英東個仔、唐翔千個仔、田元灝個仔、陳有慶個仔、李東海個仔、王華生個仔、黃保欣個仔、邱德根個仔、林百欣個仔、曾憲梓個仔、何英傑(何伯)個孫、劉皇發個仔、楊孫西個女、何鴻燊個仔(澳門)、崔世安阿哥(澳門)......當然少不了「成功需苦幹」的蔡志明個仔等等。筆者相信這些後生仔也是因為肯捱,才獲國家賞識,出任人大政協。

話時話,早幾日FB看到九西民建聯候選人阿邊個有錢仔和蔣麗芸一起拉票的片段,只見他又被「秋姐」疾住兼串爆。捱吓啦後生仔,唔湊住啲大佬大姐同中聯辦......不對,是唔努力拉票和服務街坊,點有咁易當選丫。

轉個頭,FB又彈出一條某新聞台的節目,訪問街邊拾紙皮阿婆幾辛苦搵錢。佢肯定係後生時唔肯捱啦,否則點會搞成咁。不過雖然係咎由自取,筆者都相信香港咁多市民生活艱難,都係源於經濟差,比唔上深圳。例如,香港政府年度盈餘得千幾億,政府儲備得一萬億,你話經濟幾差。之所以經濟咁差,都係因為泛民拉布囉,阻住起基建工程和科學園,冇運用好一帶一路和大灣區機遇。筆者相信只要泛民停止拉布,貧窮問題、老人問題、醫療問題、房屋問題,立即迎刃而解。至於有人要求派糖派錢增加福利呢,養懶人架,搞到啲人唔捱得架,啲人唔肯捱班親中派二世祖仲可以剝削邊個......不對,最後一句打錯的,唔好理呀下。

2018年3月7日

默大媽沒有連任限制,所以呢

有網友問,怎樣回應五毛說德國默大媽都沒有任期限制。
個 bottom line 係,人家德國真的是民主國家,中國不是。
國家是否民主,不是單看一項規定,要整個政制和政局看。
德國有自由和公平、容許反對派參選甚至政黨輪替的選舉,有三權分立,有言論自由。默克爾現在是聯合政府,她的基民黨在國會只有3成議席,要周圍求其他政黨支持她做總理,否則就要下台。她的黨見她搞不掂的話,也可立即下令她下台。她如果做事被指違憲,會被告上憲法法院,可能會判她違法。德國其他政黨、傳媒、網上,可以自由散播批評她的言論,如她接收難民就很多人批評。
中國有嗎?你有先和人家德國比啦。現在不是說因為你取消任期限制所以變成獨裁,是你本來已經是獨裁,取消任期限制就更加獨裁。
中共說修憲是人民意志,搞個公投囉,而且是CCTV人民日報會報導反對聲音,微博微信可以隨意轉發反對意見的,夠不夠膽搞?
只捉著一點來比較,就好像林鄭有心肝脾肺腎,狗有心肝脾肺腎,豬有心肝脾肺腎,所以就是一樣的嗎?不是嘛。
又或者,老虎有斑紋,所以你行山見到隻有斑紋的動物就報警說見到老虎。一樣咁柒。

2018年3月5日

[速評] 繼奧地利後,意大利亦將有31歲總理?

迪馬約官方fb照片
綜合意大利各大傳媒的票站調查推算,民粹反建制的5星運動表現大超預期,儘管沒有一舉奪下過半議席,但議席拋離其他政黨,肯定成為籌組新政府的要角,其31歲黨魁迪馬約 Luigi Di Maio 有相當機會成為總理。雖然跟鄰國奧地利的新總理庫爾茨 Sebastian Kurz 同年,但迪馬約比庫爾茨大一個月,所以全球最年輕國家領導人仍然是庫爾茨,迪馬約只能屈居第二,不過都是後生過金正恩。另外奧地利只有8百萬人,意大利有6千萬人,而且GDP(名義)全球第8,國際影響力有差。順帶一提是兩人都沒有讀完大學。

筆者綜合各家民調的不負責任推算:支持度/下院議席/參院議席
5星運動 32.5% / 215 / 96
民主黨 19.0% / 135 / 78
北方聯盟 15.8% / 110 / 59
前進黨 14.5% / 110 / 59
兄弟黨 4.1% / 30 / 16
其他 30 / 12
下院630席,過半315;參院320席,過半160

暫時來說,預計下屆政府會是民粹+極右,即5星+北方+兄弟,或民粹+左翼,即5星+民主。不過民主黨是現時執政黨,一直跟5星運動針鋒相對,很多政策立場亦相反,所以民粹+極右的機會較高。如果成真,意大利將推民粹政策,如增加福利、收緊移民、取消強制疫苗等,情況堪虞。唯一可幸的是貝盧斯科尼 (貝佬) 終於玩完。

整體來說,民粹+極右三黨的總得票,從上屆32%大增至52%,既反映民眾對移民的擔心,亦反映對傳統大黨的失望。執政民主黨固然因推行緊縮政策惹來反感,貪腐纏身的貝佬想無限復活亦肯定讓人警戒。貝佬在選舉前夕宣布推薦歐洲議會主席塔亞尼 Antonio Tajani 做總理候選人 (貝佬本人因貪腐案被法院下令不可出任公職) 亦可能是敗招,因塔亞尼在意國國內不太多人識,只讓人感覺是貝佬傀儡。

倒是5星運動在選舉前夕宣布獲得多位著名學者和專業人士支持,又說如果組閣會邀請這些人入閣,可能是加分。5星運動近月亦調整形象,如經常在網上爆粗鬧傳統政黨的創黨領袖格里羅 Beppe Grillo (可當是意版黃毓民) 淡出,由樣子較斯文和在上屆大選後當選下議院副主席的迪馬約擔任總理候選人 (可當是鄭松泰,不過學歷有差),政綱亦不再提退出歐元區等。本來5星運動亦有不少醜聞,可是民眾實在太不相信傳統大黨,令5星運動支持度未有下跌,甚至繼續上升。

意大利大選 黑天鵝再臨?

意大利將在3月4日舉行國會選舉,不少分析員擔心又會成為「黑天鵝」事件。意大利是歐元區第三大經濟體,也是「歐豬」國之一,出現政治動蕩的確可能成為有心人在市場興風作浪的藉口。意大利在2016年亦曾因時任總理倫齊推動修憲失敗辭職,一度被認為會釀成黑天鵝,但最後冇事。當時倫齊辭職,並不影響國會的政黨勢力,倫齊所屬的民主黨及盟友仍然保有過半議席,他們立即推舉時任外長真蒂洛尼接任總理,令政治真空沒有出現。但今次選舉會影響國會組成,如果選舉後沒有政黨能夠取得過半議席,政黨又爭拗不斷組不成聯合政府,政治動蕩就會出現。

意大利今次大選有兩大因素令政治動蕩較大機會出現。首先是選舉制度的改變。以前用開的選舉制度是有條款訂明,最高票的政黨名單 (意國可以幾個政黨共組一張名單參選) 無論得票幾多,都會自動取得過半議席,較易組成聯合政府。可是意國最近修改了選舉制度,令最大黨的優勢減少。意媒基於民調估計沒有政黨能夠取得過半議席,聯合政府可說成定局,問題只在由哪幾個政黨組成。

第二個因素是民粹主義更盛,令政壇更分化。今次選舉有四大陣營競逐 (正如上面提過,可以幾個政黨共組名單),分別是現時執政的民主黨為首的中間陣營、前總理「貝佬」貝盧斯科尼的前進黨為首的右派陣營、新興民粹政黨五星運動 (單獨參選)、以及較弱的左派陣營。意媒預計國會630席中,右派陣營可取得將近300席,中間陣營和五星運動各約150席,左派陣營約30席,沒有陣營可以過半。右派陣營離過半不遠,不是沒機會爆冷達到過半,唯意媒普遍認為機會很小。

右派陣營有最多議席但未夠過半,組成政府就需要跨陣營支持了。由於五星運動表示不會跟傳統政黨合作,左派陣營亦不可能跟右派合作,跟中間陣營合作似乎機會最大,但因兩個陣營又各由不同政黨組成,談判會非常複雜。例如右派陣營雖然以貝佬的前進黨為首,但北方聯盟和兄弟黨兩個極右政黨都預計會取得不少議席,而他們很大機會反對跟中間陣營合作。有意媒揣測,前進黨可能擺脫北方聯盟和兄弟黨,自行跟中間陣營合作。另一個可能是五星運動反口,跟同樣較民粹的北方聯盟和兄弟黨合作。哪一個組合可能出現,還要視乎各黨的實際議席,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發展難測。

無政黨單獨過半 組成新政府變數多

意大利政局變成如此混亂,有多個因素影響。過去廿年,意大利經濟停滯不前,加上歐債危機殺到被逼實行緊縮政策,民眾生活倒退,選民不再信任傳統政黨,令新的民粹政黨五星運動冒起。他們提倡打倒舊有政客和貪腐,要求減稅和加福利,批評歐盟和德國逼意大利行緊縮政策,甚至跟風反對疫苗 (很多學者認為他們的政綱根本亂來)。儘管他們也爆出醜聞,但因民眾實在太不信任傳統政黨,民調預計五星運動仍能取得28%選票。

難民問題,以及其他歐洲國家的極右興起,亦帶動北方聯盟和兄弟黨兩個極右政黨支持上升,民調預計他們分別有14%和5%支持度 (加上五星運動的28%就是有47%人會投給民粹或極右政黨)。此兩黨在5年前的大選只有6%得票 (合計),貝佬的前進黨則有22%得票,令後者明顯是右派陣營的大佬。可是民調預計前進黨今次只會有16%票,即使三黨及其他小黨加起來預計會令右派陣營取得37%票,為四大陣營最多,貝佬卻有被極右兩黨反客為主的危險。

最後,上一次大選中勝出的中左陣營,由於左派不滿兩任總理倫齊和真蒂洛尼的中間路線,指部分政策如削減福利和工人權益太似右派,分裂成中間和左派兩個陣營,分薄了票源。民調預計中間和左派陣營分別會有27%和6%票,如無分裂,本來尚有機會跟右派陣營一搏。

正如前面所講,因選情複雜,選後談判更複雜,現在很難講誰能笑到最後。五星運動雖說不會跟傳統政黨合作,在權力引誘下有可能反口,屆時該黨年僅31歲的領袖馬約有機會問鼎總理寶座。81歲仍無限復活的貝佬,由於貪腐官司法律上不容許做總理,唯視乎前進黨表現仍有望成造王者 (值得一提的是他至今未講明會支持誰做總理)。支持度上升的極右兩黨亦勢必會爭取加上政府。中間陣營方面,前總理倫齊也想再次拜相,或會跟真蒂洛尼爭做總理,不過前提是他們贏得到。總之真的很複雜就是。德國去年9月大選至今搞了差不多半年都未組成新政府,意大利隨時更混亂。

2018年3月3日

意大利大選有幾複雜?



早幾日看到報道說,花旗銀行向客戶表示,雖然周日 (3月4日) 的意大利大選有機會影響歐元和股市走勢,但因選情太過複雜,建議客戶不要浪費時間去理解它,直接等選舉結果分析就算。到底意大利大選有幾複雜?筆者會用幾個列表來講解。

1987
1996
2008
2018 polls
Christian Democracy 34.3%
Left Democrats 21.1%
People of Freedom 37.4%
5 Star Movement 28%
Communist 26.6%
Forza Italia 20.6%
Democrat 33.2%
Democrat 23%
Socialist 14.3%
National Alliance 15.7%
Northern League 8.3%
Forza Italia 16%
Social Movement 5.9%
Northern League 10.1%
Union of Centre 5.6%
Northern League 14%
Republican 3.7%
Communist Refound 8.6%
Italy of Values 4.4%
Free and Equal 6%
Democratic Socialist 3.0%
People’s 6.8%
The Left –Rainbow 3.1%
Brothers of Italy 5%
Radical 2.6%
Christian Centre 5.8%
The Right – Tricolour 2.4%
More Europe 3%
Greens 2.5%
Renewal 4.3%

Us with Italy 2%
Liberal 2.1%
Greens 2.5%



第一個。這是1987、1996、2008、2018年意大利大選的主要政黨得票 (2018為預計) 。可以看到每次大選政黨陣容都不同,換句話說意大利的政黨每隔幾年就來一次大洗牌。

本來意大利政黨是無甚變動的,從戰後即1946年起至1992年為止,每次大選最大黨都是基督民主黨,第二大黨是意大利共產黨,基民黨是永遠執政黨,共產黨是永遠反對黨。不過1992年下半年起,基民黨多名高層 (包括前總理) 因貪腐被捕,支持度暴跌,共產黨則因蘇聯倒台決定改名改路線,令意大利原有政黨構圖瓦解,選民去向不定,新政黨不斷冒出。


2013 Election
2018 polls
Left Ecology Freedom 3.2% / 37
Free and Equal 6% / 25
Democrat 25.4% / 297
Democrat 23% / 140
Union of Centre 1.8% / 8
More Europe 3% / 10
Civic Choice 8.3% / 39
Us with Italy 2% / 15
People of Freedom 21.6% / 98
Forza Italia 16% / 140
Brothers of Italy 2.0% / 9
Brothers of Italy 5% / 40
Northern League 4.1% / 18
Northern League 14% / 100
5 Star Movement 25.6% / 109
5 Star Movement 28% / 150
Others / Regionalists 15
Others / Regionalists 10

第二個列表,是上次大選和今次大選 (預計) 的比較,只計下議院 。政黨從上至下代表立場左至右,有些政黨改了名或重了組,數字分別是得票率 / 議席。上次最多議席的民主黨 (第3行),預計議席會減半,右派 (下半部) 的前進黨 (Forza Italia)、兄弟黨和北方聯盟則會議席大躍進,民粹反建制的5星運動 (尾2) 亦會繼續有相當多議席。過半是315席,可以肯定沒有單一政黨能夠取得過半,必須組成聯合政府。

不過也可以留意幾點:民主黨的得票率跟上屆比其實只跌了2%,為何議席會減半這麼多?還有為何預計5星運動28%票換150席,民主黨23%也有140席,前進黨只有16%也有140席?這是源於意大利複雜多變的選舉制度。

意大利選舉制度的特點是複雜和多變。多變,是在意國真的經常修改選舉制度,今次大選會用的制度是今年1月才通過的,跟上屆的不同,所以意媒其實都不肯定自己做的 seat projection 對不對。複雜,是因它注重選舉結盟,幾個黨可以組成一張名單參選,點票時會計算他們的總票數,令越多政黨組成的名單越有利,但議席又逐個黨分返開計,而且選舉時是同一張名單不代表選舉後一定繼續合作,真是好鬼亂龍。


兩者相加就可以解釋上面提及的問題。為何民主黨議席會減半這麼多?因為上屆大選民主黨+左翼黨的合組名單取得最多票,於是他們獲得額外的議席。今屆大選則預計是前進黨+兄弟黨+北方聯盟+我們與意大利的合組名單取得最多票,於是今次輪到他們獲得額外的議席。5星運動沒有跟其他政黨合組名單,所以較為輸蝕。


2018 polls
Position/Coalition
Leader
Free and Equal 6% / 25
Left
Pietro Grasso
Democrat 23% / 140
Centre-Left / Centre-Left
Matteo Renzi
(Paolo Gentiloni)
More Europe 3% / 10
Centre / Centre-Left
Emma Bonino
Us with Italy 2% / 15
Centre / Centre-Right
Raffaele Fitto
Forza Italia 16% / 140
Centre-Right / Centre-Right
Silvio Berlusconi
(Antonio Tajani)
Brothers of Italy 5% / 40
Right / Centre-Right
Giorgia Meloni
Northern League 14% / 100
Right / Centre-Right
Matteo Salvini
5 Star Movement 28% / 150
Anti-Establishment
Luigi Di Maio
Others / Regionalists 10




第三個列表,中間一行列出了各黨的自身立場和合組名單。但須留意的是,前進黨+兄弟黨+北方聯盟+我們與意大利的合組名單,預計取得295席,依然不及過半的315席。當然,離選舉還有幾日,加上民調不一定準,雖然很小,這個右派合組名單可以取得過半議席的機會仍然是有的。

始終他們無法過半的機會較大,這就是亂龍的時間了。上面提過,選舉時是同一張名單,不代表選舉後維持合作,所以沒有合組名單取得過半,大家就會當沒有發生過,拆散重組,這就甚麼組合都有機會出現了。例如其中一個意媒認為可能出現的組成,是民主黨+更多歐洲+我們與意大利+前進黨+地區政黨,這個列表預計他們會剛好有315席。另一個意媒認為可能出現的,是兄弟黨+北方聯盟+5星運動,雖然這個列表預計他們只有290席。

另外,也可以留意列表最右面一行,有些政黨的領袖有兩個。在前進黨來說,外號「無限復活」「政壇老而不」「政壇打不死」「政界蟑螂」的黨魁貝盧斯科尼,因為涉貪被法庭頒令不可出任主要公職,提出勝選的話由親信 Antonio Tajani 做總理。而在民主黨來說,現任總理 Paolo Gentiloni 並非黨魁,前總理 Matteo Renzi 才是黨魁,故此如果民主黨跟其他政黨達成聯合政府,兩人都有機會做總理。

最後,就算組成聯合政府了,政黨之間肯定有一大堆 give and take 的妥協,沒有一個政黨可以完全實現政綱,於是連政綱是真是假都沒人知。偏偏今次個個政黨都提出又減稅又加福利的政綱,以意大利政府已經身陷財赤債台高築,根本不可能實現。最頂的開版圖就是意國網民諷刺政客的改圖,左邊是「選舉承諾」,右邊是「現實」,雖則也是諷刺兄弟黨黨魁 Giorgia Meloni 的官方宣傳照對比一般意媒照片肯肯定是PS過啦......

總括來說,就是從民調到選舉,從選舉到組成政府,從組成政府到實現政綱,都存在大堆變數,所以意大利大選真係好鬼複雜。花旗銀行建議不要浪費時間去理解,可能真的是正確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