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31日

"人民力量"成功因素

近來"人民力量"浪潮直捲中東. 這裡先前已經講過"人民力量"即使推翻獨裁者也仍未代表可以安心等待民主降臨, 今次就講講一些會影響"人民力量"推翻獨裁者的因素.

一 經濟因素. 雖然一般人對人民力量或革命的印象都是爭取民主, 而這並沒有錯, 但很多人都會因為浪漫化人民力量或革命而忽略背後還有的經濟因素. 例如今次的突尼西亞跟埃及, 他們的經濟狀況都不好, 而且示威潮開始時一個很大的訴求正是改善生活狀況. 再早一點的蘇聯瓦解民主潮, 也是跟蘇聯陣營的經濟實力不斷被美國陣營拋離有關. 甚至更早的法國跟美國"革命"也很多人忽略了其經濟因素. 法國大革命爆發前夕平民跟王公貴族的對立, 其中的主要分歧就是來自如何徵稅應對國家財政困難. 美國獨立運動的其中一句口號叫 "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 沒有代表權就沒有徵稅, 就是抗議英國殖民政府未諮詢美國人民就徵收重稅的意思.

二 國際因素. 雖然民主或專制本身應該是一個國家的內政, 但因為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 外國勢力往往有著重要角色. 冷戰時期無論蘇聯還是美國都為了保持勢力範圍而在世界各地支持獨裁者, 因此在冷戰末期該勢力範圍瓦解時就產生了一連串的民主潮. 拉丁美州各國的民主化成功與否主要看美國的眼色, 而東歐的民主化當然就是因為蘇聯不再支持衛星國的共產黨政權. 法國大革命跟隨後的拿破崙政權被反法同盟所敗, 而美國獨立成功也有賴英國死敵法國的支持, 這些都可以看出早在當年國際因素就已經相當重要. 突尼西亞雖然受到美國跟法國關照, 但始終不是太重要的國家, 獨裁者還是被捨棄了.

三 體制內因素. 這主要是指專制統治系統內的狀況. 要維持著專制統治, 除了獨裁者之外還需要一個保守系統跟軍隊支撐. 如果這個體制之內發生內鬥, 特別是保守派跟軍隊為了留住權力而決定犧牲獨裁者, 那這個獨裁者多數也會倒台.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獨裁者儘管鐵腕統治了一段長時間也會突然說倒就倒. 例如羅馬尼亞共產獨裁者壽西斯古就是在人民力量爆發後被體制內鬥所推翻, 更在數日內神秘被殺. 突尼西亞的獨裁者本阿里也是被保守派所拋棄, 政府跟軍方大部份成員都藉此留了下來.

四 文化因素. 當然要推動民主, 民主跟自由的思想不可缺少, 但有時候人民力量的出現並不只因為這種思潮. 有時候可以是民族主義, 也可以是有宗教因素. 例如東歐的連串共產黨倒台就跟人民認為當地共產黨是蘇聯傀儡有關, 革命帶了一些民族主義色彩. 波羅的海三小國的情況尤其明顯. 而在波蘭, 天主教會的支持也令人民力量得到合法性. 伊朗回教革命更是宗教因素影響人民力量的佼佼者. 當然相反地, 有時候獨裁者本身也會用民族主義跟宗教來鞏固自身權威, 但當實際情況有變就難以持續下去了.

五 起事民眾本身. 人民力量要成功當然不能沒有人民本身努力. 努力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種, 但可以分為直接跟間接對抗的. 直接跟政權對抗就是示威抗議, 甚至武裝起事. 當然政權也可能採用武力鎮壓, 但如果人民有足夠意志不怕鎮壓持續下去, 也是有可能成功的. 羅馬尼亞共產黨就曾試過武力鎮壓, 結果反而激起全國更多示威, 政權內鬥加劇令獨裁者下台. 突尼西亞的示威也是持續了一個月時間, 其中死傷者眾, 但最後還是堅持下去成功了. 間接對抗主要是不合作運動, 令政權無法維持運作而倒台. 這方面的例子比較少, 但東德是個特例. 當東歐陣營宣佈開放人民往來到西歐後, 大量東德人立即經捷克, 匈牙利, 奧地利前往西德, 結果東德政府就因為連整個國家體制都維持不住而崩潰了.

六 "真假民主"因素. 這個因素是近期比較多見到, 跟以上傳統因素稍為不同的. 具體來說, 近年我們可以看到的是有越來越多國家處在半民主半專制的"混合政制" hybrid regime. 例如這些國家本身已經有了一定民主化過程, 人民多少有期望舉行多黨競爭的公平選舉, 但最終被一黨獨大所控制著. 隨著政府變得專橫, 甚至出現選舉不公的情況, 人民就再次發動要求重建民主. 幾年前的南斯拉夫/塞爾維亞, 烏克蘭, 伊朗等都有這種因為選舉不公而出現人民力量的情況. 菲律賓的人民力量也是因為選舉不公而爆發.

七 傳媒因素. 人民力量的組織都需要通訊, 而在現今資訊發達的年代, 新傳媒如互聯網就影響到這種組織力. 突尼西亞跟埃及人民力量一開始都是靠互聯網組織. 傳媒的影響力也可以以另一種方式運作. 例如在人民力量爆發後, 透過國際傳媒將情況報導出去, 就可能影響到國際社會的反應, 從而影響其他上述因素. 突尼西亞的人民力量開始時遭到西方傳媒冷待, 結果發展得很慢. 相反, 因為突尼西亞的效果, 埃及人民力量受到重點關注, 很大地幫助了事態發展. 中東示威潮的爆發也是因為傳媒爭相報導突尼西亞成功. 西方傳媒宣傳民主自由思潮也有影響. 東德政權崩潰時人民紛紛倒向西德, 就是因為東德人民長期偷偷接收西德傳媒從而看到西德政經狀況都比東德好.

最後要留意的是, 人民力量的開始跟結束, 還有之後的過渡到民主制度是否成功, 都有著不同的因素影響. 每種因素的影響力也會視乎該次行動的時間人物地點而不同. 不過上述的因素可以作為一個分析的基礎就是了. 之後有機會會再講如果我套用這堆因素去分析中國大陸的話會怎樣. 當然讀者也可以自行分析一次.

2011年1月30日

女殺手

教主閣下要派出"刺客" "狙擊"民主黨, 其中最受關注的當然是港女界代表袁彌明的動向. 她被形容為"美女刺客", 先不管她美不美, 到底"美女刺客"這個概念是哪兒來的呢?

"美女刺客"主要是來自日本過去兩屆眾議院選舉. 05 年選舉中, 自民黨首相小泉純一郎為了確保在新國會中有足夠支持者推動改革方案而"狙擊"黨內的"造反派", 派出"刺客"們到"造反派"的選區中競選, 希望可以拉對方下馬. 而在 09 年選舉中, 民主黨高層小澤一郎也採用了同樣方式, 派了"刺客""狙擊"自民黨高層, 雖然並不期待他們能勝出, 但至少能將對方搞到分身不暇難以為其他議員助選. 而"美女刺客"其實主要是"女刺客", 並不一定美, 不過出於禮貌上才這麼講. 我們可以看一看其中一些例子.

05 選舉中的小泉"美女刺客": 代表自民黨出選的就是"美女刺客", 而高票的"無所屬"就是所謂的脫離自民黨自行參選的"造反派". 当=当選, 復当=在比例代表選區當選







09 選舉中的小澤"美女刺客"















可以看到其實成功與否是一半一半, 能當選的主要是透過"復当"在比例代表選區當選. 至於美不美嘛, 大部份都已經四章......所以如果袁彌明參選, 大概勉強算得上"美女刺客"? 那她能不能當選? 主要是看對手啦, 不過我們也不可以低估她的吸票能力. 畢竟作為前港姐候選人她在傳媒曝光率很高, 可能吸引到不少師奶跟麻甩佬投票. 當然黃教主的善信也會投她票. 最後, 作為港女界代表, 想必她也會能夠拉到很多港女票. 這麼算下來好像勝算還是有的喔.

但其實如果袁彌明想從政還想做立法會議員, 好應該加入民建聯. 一來正如民建聯自己所說的, 民建聯是一個"有前景的政黨", 二來她應該透過民建聯爭取建立"港女界"功能界別, 如果成功了, 相信她能夠循"港女界"功能界別當選立法會議員的機會可是高達八成.



順帶一提日本"美女刺客"的下場. 05 年選舉中的一群雖然靠著小泉的高人氣而當選, 但小泉在選舉過後不久就退休, 這群新人失去了"領袖"後在被自民黨一眾大老跟派系圍剿下樹倒猢猻散. 09 年選舉中情況逆轉, 民意倒向民主黨, 結果大部份小泉派的新人都落選了. 而 09 年的民主黨刺客呢? 上面都已經顯示出來, 他們的票數有高有低, 不少要靠著"復当"機制才能進入議會. 09 年民主黨有高民望尚且如此, 如果下次選舉中民主黨人氣不再, 恐怕這群民主黨新人也要步小泉新人後塵, 只能當個一屆議員. 議員跟政黨成員當中也是有高低之分的. 即使加入了, 如果無法自己闖出一條路來, 到頭來也只是淪為高層的棋子, 一將功成萬骨枯.

2011年1月29日

無題

感覺埃及政府也快要撐不下去了...

不過現在還在考慮要寫甚麼

狙擊手、刺客、煽動者

某教主聲言要在選舉狙擊敵人, 甚至有傳要派出刺客拉政治明星落馬, 且看一下外國的例子.

先講講美國的例子. 去年美國國會中期選舉, 保守派因不滿奧巴馬施政而組織的"茶黨" Tea Party 聲勢浩大. Tea Party 一名稱來自美國爭取獨立時間, 民眾因抗議英國殖民政府增加稅收而暴動的事件. 當時波士頓 Boston 的民眾衝入港口, 霸佔商船, 並將從英國運來的的茶葉丟進海中, 以示反對英國殖民主義及重商主義壓迫, 通稱 "Boston Tea Party". 現代的 TP 借用這個典故, 表現自己是反政府, 反對政府財政政策 (增加稅收, 擴大開支) 的一群, 也反映了他們將自己視為一種延續獨立運動時代精神的做法.

TP 雖然叫 party, 但本身並不是一個真正的政黨, 沒有正式的組織及行動架構, 比較偏向一個 political movement. TP 開始時主要由個別政客及地方組織安排行動, 再讓認同行動理念的志願者自發參與. 雖然隨著運動發展, TP 已經開始出現一些在全國都有號召力的領導級政客, 如 Ron Paul, Sarah Palin 等, 但離構成一個獨立政黨仍有相當距離.

美國的單議席單票制 Single Member District-Plurality 相當偏重傳統的兩大政黨, 因為在選區只有一人能當選的情況下, 當選者必須盡量取得多數票數, 而基本上只有屬於兩大政黨的政客才有機會這麼做. 而同時兩大政黨的參選人又要透過黨內初選機制 primary system 選出, 所以 TP 要影響國會選舉結果就要從這方面開始著手. 由於 TP 的理念相當右派, 他們主要從右派大黨 Republican Party 的組織下手. 具體來說就是讓一些聲言支持 TP 的政客先參加共和黨初選, 透過 TP 支持者從中灌票讓政客得到正式參選權, 再嘗試在正式選舉中贏得國會議席.

雖然 TP 支持者在多個選區都有這麼做, 但畢竟 TP 仍被視為比較偏離主流, 不少支持者連初選機制都未能通過. 而即使靠著但 Republican Party 內部造勢跟灌票贏得參選權, 在正式選舉中落敗的仍有不少, 較有名的有 Christine O'Donnell 跟 Joe Miller. 其中後者的情況戲劇化程度轟動全國, 因為在正式大選中打敗 Joe Miller 的人竟然就是 Lisa Murkowski, 他的初選對手. 也就是說, Lisa Murkowski 雖然在初選中輸給了 Joe Miller, 但她不服輸而自行宣佈參選, 之後竟然成功逆轉勝打敗了 Joe Miller. Christine O'Donnell 跟 Joe Miller 兩個例子都顯示, 雖然 TP 靠著運用黨內初選機制的特殊性而成功參選, 但畢竟正式選舉跟黨內初選的選民成份不同, 被視為偏離主流的 TP 依然難以取得突破.

這跟主題"狙擊與刺客"有甚麼關係呢? 某程度上很多 TP 的參選者都是一種"刺客", 而他們 "狙擊" 的目標就是奧巴馬及支持奧巴馬施政的議員. TP 政治明星 Sarah Palin 更是親自炮制了一份重點 "狙擊名單", 並且在地圖上的目標選區打上交叉, 誓言要讓那些現職議員們落選. 結果這卻給 Sarah Palin 弄了個 "大頭佛", 因為她 "狙擊名單" 上的其中一名議員在選舉過後竟然真的被 "刺客" "狙擊" 了. 所說的就是月初發生, 轟動全美的圖森槍擊事件 Tucson Shooting. 議員 Gabrielle Giffords 被人近距離開槍而遭受重傷, 而同場亦有另外數人因為槍手的亂槍掃射而受傷甚至死亡. 事件受到了各界關注跟譴責, 因為這類政治暴力行為是完全違背民主主義, 也因為多名無辜人員受難. 當然, Sarah Palin 再瘋狂也不可能親自去策劃這種行動, 但她依然被很多評論員攻擊, 指她跟 TP 的行動助長了激進份子的產生及行動. 我們很難評估這種影響有多大, 或 Sarah Palin 個人需要負多少責任, 但無可否認現在美國的政治環境變成了比主流人士所希望的更醜惡, 而這種風氣的確是跟部份政客的鼓吹有關.

英文有個字叫 demagogue, 中文譯做 "煽動者", 我覺得未能帶出精粹. 因為 "煽動" 的範圍可以很廣, 煽動者的類型也可以很多, 但 demagogue 是專門講述一些靠著奇說來煽動人民的政客. Demagogue 最先是用來形容古代雅典中, 一些在議會上靠著演說來引導人民, 煽動他們支持一些其實跟大眾利益和公義不相符的做法的政客. 現代西方中最有名的 demagogue 恐怕是希特拉 Hitler, 連當時已經退休的德軍名將魯登道夫 Ludendorff 也用這個字批評他.

口頭上說說的 "狙擊" 與 "刺客" 竟然變成現實上的, 可怕嗎?

廢帝變影帝

田姓王族兩兄弟近來爭相轉型, 一個派叉飯派家電, 一個又話自己食大家樂又話要參加港台節目體驗基層生活. 果然政治係可以顛覆常理的神奇東東, 竟然有人唔做有錢人要做窮人--雖然只限三日兩夜. 田二少爭取直選選票固然出盡人力, 而大少亦都出晒物力, 但可惜要爭做影帝就依然未夠火喉. 大陸富豪去台灣竟然可以周街派錢, 仲有貧苦大嬸攔路跪求幫手即獲得七萬台幣大利是, 換成港紙都有差不多兩萬銀, 田大少係時候學野啦.

2011年1月28日

愛爾蘭選舉預測

今天偷懶, 隨便打一篇延續愛爾蘭話題算了.

隨著聯合政府倒台, 愛爾蘭應該會在約一個月後即二月底舉行大選. 今次的選舉背景是金融海嘯跟歐豬危機. 作為在海嘯前被看好的新晉經濟體之一個愛爾蘭, 民眾對執政共和黨 Fianna Fail 的不滿達到極點, FF 可以肯定將會在大選中落敗, 喪失七十年來維持至著的第一大黨地位. 根據過往愛爾蘭的政治形勢來看, 新政府將會是由統一黨 Fine Gael 跟工黨 Labour 組合. 過去七十年來 FG 跟 Lab 都作為反 FF 的聯盟合作著, 政府不是 FF 就是 FG-Lab 的二選一, 所以既然今次 FF 必敗, FG-Lab 可以說是勝券在握.

愛爾蘭採用的是單一可轉移票制 Single-Transferable-Vote system. STV 的特點是選民可以為複數候選人按優先次序排列. 例如有 A B C D 四個候選人爭奪兩個議席, 選民可以為 A B C D 分別打上 1 2 3 4 的次序, 點票時按某種方程式來計算候選人得票. 點票的複雜跟需時也是這個選制的另一特點. 雖然 STV 因為可以同時選出多名候選人而多被歸類為比例代表制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但因為點票方程式比較複雜, 最終結果並不一定符合比例; 大黨的候選人還是比小黨有優勢. 我們可以看看上一屆選舉的情況.

Fianna Fail - vote 41.56% - seat 46.6%
Fine Gael - vote 27.32% - seat 30.9%
Labour - vote 10.13% - seat 12.1%
Green - vote 4.69% - seat 3.6%
Sinn Fein - vote 6.94% - seat 2.4%
Others - vote 9.45% - seat 4.2%

我們可以看到大黨的議席較票數多, 小黨相反. 這是因為大黨畢竟知名度較高, 選民排次序時比較大機會優先排他們, 而方程式也對本身多票者有利. 另一方面, 立場激進的新芬黨 Sinn Fein 議席特別少, 可能因為選民排給激進者的次序會比較低或是選舉策略的問題. 我們再來看看愛爾蘭目前的民調

FF - 14%
FG - 35%
Lab - 21%
GP - 4%
SF - 14%
Others - 12%

FG 的支持度未足以總成單一政黨的政府, 但FG-Lab 的聯盟的總支持度已經超過 50%, 加上選制的優勢兩黨應該能取得共 60% 議席甚至更多. 可以確定新政府會由 FG-Lab 組成. FF 的支持度明顯大跌, 相信會失去超過一半的原有議席. 綠黨還是半斤八両. 倒是 SF 的支持度稍為追了上來. 激進政黨在經濟及社會氣氛不好時會吸引到支持者是常見的事, 但最終會否影響到政局還很難說. 如果 SF 能取得超過 10% 議席相信會成為大新聞.

那既然知道新政府將會是 FG-Lab, 我們可以推測他們會採用甚麼政策嗎? 老實說我對這方面不太清楚. 不過 FG 跟 FF 都是屬於右派的, 而 Lab 是左派, FG-Lab 聯合的話大概會是比較中間的路線? 但我們也別忘了如果應付歐豬危機將成為下屆政府的施政重點. 以外圍形勢看, 緊縮政策還是比較流行, 相信就算新政府有左派參與也很難反抗.

2011年1月27日

民建聯應該登報紙頭版廣告酬謝黃毓民

黃毓民聲言要在區議會派出二百人大隊狙擊民主黨/民協. 如果是真, 結果將會怎樣?

首先, 大家別忘了到時候除了人民力量跟
民主黨/民協之外, 這些選區還會有建制派參選. 考慮到以三者政治立場是這樣

人民力量 >>> 民主黨/民協 >>> 建制派

人民力量的參選不會影響到建制派的票, 相反亦然, 因為兩者立場簡直是差天共地, 除非選民發瘋了才會投對家. 因此上圖顯示出
民主黨/民協將會被人民力量跟建制派兩面包抄, 票源同時被兩邊扯開. 這對於本來民主黨/民協跟建制派就勢均力敵的選區而言是惡夢, 因為民主派票源勢必會被分薄, 只要民主黨/民協跟人民力量都無法一次過集中七~八成的票, 就會兩者同時不敵建制派而令後者當選. 講了一整段就是"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簡單道理.

那麼到底有多少個議席是有這樣的情況? 根據上一屆 (2007) 區議會選舉結果來看有大約 20 個選區. (from wiki, 剔除據本人所知已退出
民主黨/民協的議員) 其中這批是最"高危"會出現議席易手的, 大家可以看到票數相當接近:

A09 寶翠
1.王宏康 1,835 民建聯
2.楊浩然 2,135 民主黨
3.方少華 79 獨立

C26 南豐
1.梁淑楨 1,874 民主黨
2.王吉顯 1,409 民建聯

F09 麗閣
1.范國輝 2,030 工聯會、民建聯
2.馮檢基 2,115 民協

G01 馬頭圍
1.莫嘉嫻 1,943 民協
2.梁定濤 1,720 工聯會、民建聯

G11 啟德
1.廖成利 863 民協
2.司徒建華 623 工聯會、民建聯
3.葉志偉 531 自由黨

G14 土瓜灣南
1.潘志文 980 民主黨
2.吳炫達 826新世紀論壇

G21 愛民
1.蘇慧賢 189 自由黨
2.吳奮金 1,817 工聯會、民建聯
3.陳麗君 2,320 民主黨

J06 佐敦谷
1.黃偉達 1,697 民主黨
2.屈志華 1,499 民建聯

J14 興田
1.陳汶堅 2,096 民主黨
2.孫鴻華 1,822 民建聯

K05 福來
1.岑卓霖 1,444 工聯會
2.趙葭甫 1,777 民主黨

K17 象石
1.蔡子民 1,565 民主黨
2.陳振中 1,463 民建聯
3.廖志強 164

L05 友愛南
1.陳潔芳 1,108 民建聯
2.蔣月蘭 1,165 民主黨

N01 聯和墟
1.余國偉 14 香港中醫師權益總工會
2.羅世恩 1,643 民主黨
3.陳發康 1,530 民建聯
4.關漢貴 207 獨立

N15 天平東
1.連遂蓮 357
2.黃海雄 597 獨立
3.柯倩儀 531 民建聯
4.余智成 813 民主黨
5.聶政強 154 自由黨

S08 新石籬
1.梁國華 2,680 民主黨
2.黎少棠 2,445 自由黨

S10 大白田
1.徐生雄 1,429 民主黨
2.曹立舸 1,151 民建聯

S15 興芳
1.陸景城 106
2.梁嘉銘 1,451 民建聯
3.吳劍昇 1,716 民主黨

S21 翠怡
1.梁金華 191
2.王雪盈 1,893 民主黨
3.張慧晶 1,563 自由黨


如果出現了 20 席易手的情況, 新局勢又會變成怎樣? 上一屆選舉後泛民整體約有區議會 90 席, 而建制派有超過 150 席; 獨立也有 150 席. 20 席易手後, 將變成泛民 70 席, 建制派 170 席; 差距由原本的 2:3 倍變成 2:5!

然後, 大家又別忘了下一屆立法會選舉將會新增 5 席區議會功能組別議席, 即俗稱的"超級區議員". 雖然實際選出方法仍未出台, 但可以肯定的是將會跟現時政黨手上的區議會議席有關. 在比數從 2:3 變成 2:5 之後, 泛民要爭取當選超級區議員的機會一定會變小, 結果不但區議會讓建制派壟斷, 連新增的立法會議席也變成囊中之物, 你們說民建聯是不是應該向黃毓民致謝?

可是也許會有個疑問, 黃毓民這麼做有甚麼好處? 表面理由就是他一向說的, 民主黨/民協政改方案背叛香港民主, 民主黨/民協已經變成了建制派, 民主黨/民協跟民建聯是同路人, 所以要集中攻擊民主黨/民協讓他們負責. 可信嗎? 也許吧. 不過更重要的是, 明明大家一看就知道這樣做人民力量根本不會勝出, 到底他們這麼做有甚麼實質好處?

個人認為黃毓民將會得到的"好處"要結合以上兩點--區議會搞局=民建聯選上超級區議員--
來個陰謀論式分析. 這個局面對黃毓民有"好處"嗎? 有. 因為這樣的局面就"證明"了他的"分析"是對的: 民主黨/民協政改方案讓民建聯勝出, 可見這個方案真的是出賣了香港民主, 我黃毓民的看法永遠百發百中. 明眼人也許會看出來這根本是倒果為因, 因為如果黃毓民他沒走去狙擊民主黨/民協就不會搞成這樣. 但是黃毓民手下的一眾善信們會這麼理解情況嗎? 大家心中有數.

簡而言之, 陰謀論的去看, 黃毓民越是打殘民主黨/民協, 民建聯勢力就越大, 也就會逼更多泛民激進派投票給他. 不製造敵人, 又怎麼煽動自己人? 那又會有人問, 難道這樣不是損人利己嗎? 很明顯是. 但大家調頭回想, 他在 2008 年立法會選舉時不就是這樣嗎? 為了確保能從其他泛民選手中吸票, 在選舉論壇上逐個泛民候選人罵個狗血淋頭說他們怎樣不民主. 老實說, 看過這一幕後還會以為他不會損人利己的人才傻吧.

好了, 假設以上的陰謀論成立, 黃毓民這麼做會得到"好處", 但派二百名善信參選難道不是很大工程嗎? Cost 會不會蓋過 benefit? 其實不然. 雖然他聲稱會派二百人, 但明明上屆區議會民主黨/民協才派出百五人, 那就已經打個大折扣了. 明知今次是場硬仗, 兩黨恐怕會派更少人. 又, 民主黨一堆"改革派"區議員都退了黨. 所以實際上民主黨/民協會派出的候選人可能才一百人多一點. 那已經輕鬆一半了. 而在這一百個選區當中, 我已經講過真正有機會造成影響的才廿多個, 即使加上黃毓民他點名要狙擊的民主黨/民協高層也才不過三十個, 所以人民力量真正要動用資源的只有約 30 個選區, 說多不多說少不少, 剩餘的 70 多個選區派人留名即可. 區議會選舉雖然要交按金 3000 元, 但只要 5% 得票就可以取回, 以黃毓民名聲可說是輕而易舉. 也就是說, 那 70 多個選區基本上 cost=0. 而且別忘了他們真正目標不是贏得議席, 而是讓民主黨/民協輸掉議席, 所以剩餘的 30 個選區所需要投放的資源也是有限. 這麼一看, 不是一個很 low cost 的選舉工程嗎?

最後是一個更大的陰謀論. 從另一方面看, 當初設下這個局的也是黃毓民. 因為如果他跟社民連去年不是打鑼打鼓要用五區公投狙擊政改, 民主派就不會被逼分裂, "溫和民主派"也不會通過政改方案, 沒有新政改當然也就沒有現在這新棋局了. 而無論是現在被打到疲態盡現的溫和民主派, 在五區公投被拖下水的公民黨, 差點被膠香蕉掟中的政府跟建制派, 甚至他創黨又退黨的社民連, 所有人都被黃毓民"過了一棟". 所以我們可以想像在經過這一切一切之後黃毓民心中只會OS一句"計劃成功". 香港政界的大黑幕除了中共還有黃毓民. (不過他好像算不上藏鏡人, 因為他蠻高調的) 而雖然被黃毓民"過了一棟", 但從結果上來看政改也通過了, 泛民被分化了, 未來的選舉又等著收"著數", 你們說民建聯是不是要登報紙頭版廣告酬謝黃毓民?

2011年1月25日

葡萄牙: 左仔天國?

葡萄牙舉行總統選舉, 社民黨的現任總統擊敗社會黨挑戰者成功連任......咦? 社民黨鬥社會黨? 左派內鬨? 葡萄牙的右派又去了哪裡? 如果我們看現時葡萄牙國會中的政黨分佈可能更奇怪.

Socialist 97
Social Democract 81
Democratic and Social Centre--People's Party 21
Left Bloc 16
Portuguese Communist Party 13
Ecologist Party "The Green" 2

共產黨, 社會黨, 社民黨, "左派"黨......左派竟然佔了葡萄牙國會的九成議席!? 難到葡萄牙是"左仔"的天國? 這時候又要開始講故事了.

葡萄牙在以前曾經是個王國, 但在 1910 年革命推翻個王政, 成立了首次共和制. 可惜民選政府一直未能帶來穩定, 結果在 1926 年就被軍方政變推翻 (在 1910 至 1926 年間, 葡萄牙換了幾乎 40 次首相!), 葡萄牙成為了類似法西斯式的獨裁國家, 直到接近半個世紀後的 1974 康乃馨革命 Carnation Revolution 才恢復民主. 當然, 這 48 年間的獨特統治對恢復民主的葡萄牙帶來很大影響.

其中最重要的大概是獨裁者薩拉查 Salazar 的統治 (1932-68 出任總理). 他在任期間極為保守, 鎮壓民主派跟左派, 政府主導經濟發展, 又重視天主教會. 儘管葡萄牙當時是接近法西斯的政權, 卻沒有支持德意的軸心國, 反而借出大西洋上的亞速爾群島給聯軍做補給點, 令盟軍對其獨裁統治隻眼開隻眼閉. 二戰結束後葡萄牙基於反共產主義加入美國陣營, 更加確定了這些外國勢力不會干涉其內政, 因此葡萄牙的獨裁制可以維持這麼久. 可是, 結果獨裁政府是敗給了自己人, 這是因為薩拉查最致命的保守政策--極端民族主義. 二戰後歐洲殖民地迅速解體, 可是堅持民族主義的薩拉查卻不向殖民地獨立份子妥協, 也不向當時國際社會風氣影響, 死要抓緊葡萄牙的殖民地, 結果在非洲的安哥拉, 莫三比克, 葡屬幾內亞展開了長達十多年的內戰. 試想想, 當年連英法都保不住殖民地, 一個小小的葡萄牙又怎麼跟面積和人口都大數倍的非洲殖民地鬥? 結果是葡萄牙人力物力嚴重超支, 死傷日增兼經濟負荷不來, 而偏偏獨裁政府在薩拉查死後仍然冥頑不靈不放棄殖民政策, 終於爆了康乃馨革命推翻政府.

康乃馨革命跟其他人民力量革命的最大分別是, 康乃馨革命是一次得到人民支持, 由軍方發動的推翻獨裁建立民主的政變. 軍方建立民主? 沒有聽錯, 的確是這樣. 因為上面都說過了, 革命爆發的最大原因是殖民地內戰, 所以其實連軍方內部也很多人不再支持獨裁政府. 而叫做康乃馨是革命因為軍方發動政變時, 大批葡萄牙民眾手持康乃馨上街支持, 逼使舊政府放棄反抗.

這又對葡萄牙民主化的政局產生甚麼影響呢? 因為右派政府過去半世紀的統治超級不得民心, 連軍隊也可以換轉槍頭搞政變, 結果是全民倒向左派, 於是就出現了幾乎整個國會的政黨都叫自己做左派的奇怪現象. 但當然, 在實際運作層面上是不可能全部政黨都立場那麼相近的, 不然你怎樣叫選民做分歧呢? 所以葡萄牙的社民黨 Social Democract Party 其實在相對之下是成為了右派的! 維持著社民的名號只是出於上述的歷史因素, 實際上該黨是右派的. 這麼一來再重看上面的國會議席分佈就會發現其實左右派的勢力都相差不遠, 情況跟其他國家差不多.

不過叫自己社民但就其實是右派, 這種黨名跟黨方針不同的現象又是不是奇怪呢? 當然多數政黨都是名字跟立場頗一致的, 但又不能說不吻合是很罕見. 我們身邊就有叫自己共產但又不是真正搞共產主義的政黨, 也有叫自己民主甚麼聯盟但又不民主的政黨. 所以大家看政黨時要小心看清楚他們所說的跟他們所做的; 社民黨不社民這種現象並不是只有葡萄牙才會發生喔.

皇帝又出巡

田上皇上次派叉飯, 今次輪到派家電, 可惜依然係 old bridge is so exciting, 因為"家電下鄉"依招溫總晨早用左, 田上皇又抄人橋啦. 可惜田二親王過左檔去葉劉, 否則黎個 "G2000清貨零折大優惠" 益街坊,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包佢下屆多成倍票.

社民連散檔

社民連分裂成了大新聞. 其實此事已經醞釀了一段時間, 今天演變成這局面實在不能說令人感覺很突然. 當然對比一年前甚至兩年前, 大概沒幾人能想到社民連起落會這麼快. 雖然我一年前也曾經分析過社民連分裂的機會頗大, 但這個 cycle 來臨之快確實超出我想像. 近因恐怕太多爭議了, 先再講解一下是甚麼遠因會令社民連在本質上就容易分裂.

一 左派本質. 綜觀西方民主國家的政黨政治, 左派跟右派的一個很大分別就是左派一向是比較鬆散而右派是比較堅固的. 這是因為雙方意識形態相差很遠. 左派思想發展得也比較完備也有很多種, 加上左派本來就比較偏理想主義, 極左人士很容易因為根本上的意識形態之爭, 在權力未到手前就先行內鬨. 右派的成立基本上是跟左派相對而成的, 主流思想是有, 但不及左派多元化. 而且右派跟左派不同的是, 他們很多時候本身就代表執政跟權力階級, 所以著眼點不是體現意識形態而是守住權力, 即使內鬨也是有個限度. 社民連某程度上就是由一群對現實不滿的理想主義者所組成. 他們反對現有權力架構, 重視意識形態, 目標是攻擊自己以外的所有人, 結果連自己人也一拼攻擊, 就演變成這個局面了.

二 社運本質. 社民連不少成員在創黨前都是社會運動人士, 擅長遊行示威, 但搞社會運動跟搞政治要求的能力卻大大不同. 社會運動一般都是比較草根和隨意的, 影響施政固然重要, 但明確跟正確地表達自己的訴求卻更重要. 在這個過程中, 如何在參與中體現民主價值是主, 而相對地組織力和協調力就較次要了, 因為講求組織力的話參與者的訴求就必然會被集中妥協. 所以真正的社會運動人士是不喜歡太過組織化跟妥協化的行動的, 而這正正就是政黨跟社運的最大分別. 政黨除了表達訴求, 更加要爭取選票和議席, 再透過影響制度中的其他參與者來實際地影響施政. 為了鞏固影響力, 政黨必然比社運更講求組織力及協調力, 支持者越集中就越方便跟其他政黨談判, 但這個集中化也代表多元意見要被妥協掉. 所以由社運轉化成政黨的過程中, 如何在集中跟多元之間平衡是最大議題. 社民連由多方面人士組成, 結果必定在組織集中化過程中造成很多成員的不滿.

三 示威本質. 社民連成員不但是左, 還要是極左; 不但是社運, 還是行動最激烈的一群; 社民連在很多人眼中就是示威抗議的意思. 當然, 我們不應該將社民連簡單化為只有這一個用途, 但事實上是這一個印象在大眾甚至不少支持者間也存在著, 而這示威本質也影響到社民連的建黨過程. 領導層還要身先士卒去"教"支持者示威和鼓勵支持者示威, 所以僅管社民連的領導層除了行動還有理論, 但一般人只看到行動而看不到理論, 甚至連支持者也逐漸變質, 令政黨的示威本質越來越強. 而當支持者們都學會了這個示威本質, 這又加強了上述兩個本質的影響. 為什麼我不能示威其他黨友? 黨領導要集中化難道不是想搞河蟹? 既然支持者們都已經學會了示威抗議的技巧, 結果就像 "給人魚還是教人捉魚" 的道理一般, 他們當然也能把這技巧拿來為自己而用, 黨內亂上加亂.

最後, 社民連的成員都是各懷鬼胎. 有人是社運份子, 也有人是神秘逃亡外國後又神秘返港參政, 也有人是在別的政黨撈不到好處後跳槽脫黨......這樣的烏合之眾如果能維持住, 也許反而更需要研究.

2011年1月24日

愛爾蘭七十年來的第一大黨

愛爾蘭聯合政府倒台了. 這意味著新大選可能馬上就要展開, 也意味著共和黨 Fianna Fail 終於要面臨大敗了.

愛爾蘭的獨立是民主不能解決民族分裂主義的一個例子. 自從 1800 年愛爾蘭被英國從法制上合併成聯合王國後, 愛爾蘭很大程度上就被當成英國不可分割的本土的一部份. 在當時下議院的六百多個議席中, 就有一百個由愛爾蘭選出, 比蘇格蘭跟威爾斯都要多. 儘管地位得到重視, 愛爾蘭民族主義卻從來未消減, 發生過多次反英叛亂. 終於到了 1918 年, 英國下議院選舉中"愛獨"派戲劇性地當選絕大多數愛爾蘭議席, 其中更有不少當選者是被英國中央囚禁著的政治犯. 這批"愛獨"派議員因為不服從中央而沒有到倫敦就職, 反而聚集在都柏林自行宣布愛爾蘭獨立. 英國的民主體制未能和平解決事件. 英國中央最初試圖派軍鎮壓, 但結果還是要承認愛爾蘭--除了北愛--的獨立.

說到這裡, 到底這段愛爾蘭獨立史跟開頭提及的 2011 年政局有何關係呢? 原來好戲在獨立後頭. 英國雖然承認了愛爾蘭獨立, 但詳細過渡安排還是需要講清楚, 於是英國就提出了讓愛爾蘭以成為英聯邦一份子的形式獨立, 而這卻在愛爾蘭造成爭議. 支持者認為這樣能盡快結束兩國爭議, 而反對者則認為這樣愛爾蘭不能算是獨立. 結果愛爾蘭在 1922-23 年爆發了內戰. 雖然支持者最終勝利了, 但兩派分歧仍然存在, 而這就跟本文主題有關了--兩派之後組成的政黨時至今日依然是愛爾蘭的兩大政黨.

當年的支持者期後成為了統一黨 Fine Gael, 而反對者則成為共和黨 Fianna Fail. 這兩個字在愛爾蘭語其實有著完全不同的意思. Fine Gael 被譯為 Family of the Irish, 而 Fianna Fail 被譯為 Soldiers of Destiny, 後者充分體現了它成立時的反對派性質. Fianna Fail一派在獨立初期雖然失敗了, 但在 1932 年的大選中卻成功勝出, 在 37 年更將愛爾蘭完全從英聯邦分離, 成為了愛爾蘭共和國. Fianna Fail 在 1937 到現在的 74 年中超過 50 年都控制著總理職位, 在大選中更是未嘗敗績, 雖然現在已經未能過半而要跟小黨組織聯合政府, 但議席數一直都是第一, Fine Gael 從 1937 完全獨立以來都是老二, 真是聽起來也覺得誇張. 當然, 日本自民黨, 瑞典社民黨, 意大利基民黨等都曾經有著類似的一黨獨大經驗, 但愛爾蘭 Fianna Fail 還是比較突出的.

而現在, 面對著金融海嘯跟歐豬危機的雙重打擊, Fianna Fail 似乎終於要倒台了. 這可說是愛爾蘭獨立以來其中一次最重要的選舉. 到底 Fianna Fail 跟 Fine Gael 從獨立以來的爭鬥會如何落幕? 相信我們很快就會知道.

2011年1月23日

無政府的比利時

早陣子去了比利時旅行. 雖然也有些不滿意的地方, 但整體印象挺好的, 足以令人忘了這個國家現在是 "無政府" 狀態.

其實說無政府是有點誇張. 政府是有在運作的, 只是這是一個已經"臨時"了超過八個月的"臨時政府". 為什麼會有臨時政府, 而且過了八個月還是臨時? 這要從比利時複雜的社會跟政局說起.

比利時在 1831 年獨立以前一直都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 只是一個由一堆商業城鎮組成的地區的總稱. 時至今日, 比利時依然分裂成法蘭德斯 (Flanders) 跟瓦隆 (Wallonia) 兩個地區. 這兩個地區最大的分別就是 Flanders 是用荷文而 Wallonia 是用法文. 由於語言不通的關係 (其實很多比利時人是兩種語言都會, 只是偏好用其中一種而已) 兩個地區的人民心理上都自己當成兩個國家來看, 加上比利時採用聯邦制, 兩個地區在政治方面也很大不同. 可是實際上比利時不是兩個而是一個國家, 所以儘管地方事務上可以分而治之, 一些國家層面的事務就會造成兩派碰頭. 因為除了傳統的左右分歧之外還有荷法文分歧, 令到 Flanders 跟 Wallonia 都各自有左中右等政黨, 總體政黨數目比其他歐洲國家多一倍, 也令比利時籌組中央政府的時候比其他歐洲國家要麻煩數倍, 結果出現了每次選舉後組織新聯合政府都需要花上幾個月時間的怪現象.

上任的比利時政府是在 09 年 11 月組成的, 可是到 10 年 4 月就因為政黨爭拗而崩潰, 為期只有半年. 雖然比利時馬上就舉行了新一輪選舉, 但選舉後至今政黨間依然未能同意新政府的組成, 結果上任政府就要一直以 "臨時" 的身份繼續看管政府運作, 也就是我所謂的 "無政府" 狀態. 雖然這在其他國家的人聽來好像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 但對早已習慣混亂政局的比利時人來說卻不是個大問題. 事實上在我到比利時旅遊期間, 一切都運作正常, 根本看不出來是有政治危機. 到底該說比利時人是厲害還是不厲害呢?

2011年1月22日

突尼西亞人民力量

"人民力量" 現在已經是個用到不能再爛的字眼了. 過去的 "人民力量" 案例到底能為今次突尼西亞的案例帶來甚麼啟示呢?

首先, "人民力量" 本身是甚麼呢? 總體來說就是從下而上, 由人民自行推動發生的政治革命, 現代而言一般是指民主革命. 在現在民主被視為普世價值的年代, 人民力量無疑是一個帶有褒意的詞. 可是這個褒意卻是因為人們喜歡這種民眾革命, 浪漫化了人民力量才有的. 如果從一個較客觀的分析角度出發, 可以發現人民力量並不一定就是有一種守得雲開見月明的結果. 相反, 視乎各個人民力量案例本身不同的性質, 結果可以是有好有壞. 我們可以分幾方面分析這些性質.

一 舊派的性質. 人民力量成功的一剎那往往是體現在獨裁者被推翻的時候. 可是獨裁者能維持他的權力並不只因為他獨裁, 還因為他身邊有一群既得利益者去幫他維持這個政權. 他們可以是獨裁者的親信, 一群執政黨政客, 政府公務員, 軍隊等等. 獨裁者負責下指令, 而這些人負責執行, 政權才會得以維持. 所以就算獨裁者被推翻了, 這些舊派的潛在勢力依然可以影響到新政權的運作.

二 新派的性質. 人民力量通常都是有反對派參與組織的, 不然一般人根本不會無端端克服到集體行動的困難. 可是, 推翻舊派後, 這些新派是否就能成功組成並維持政府運作? 他們是真的支持民主, 還是只是另一個為自己權力著想的隱性獨裁者? 不少人以為推翻獨裁者的人就是民主人士, 但其實並非必然; 共產黨上台前也是打著民主派的旗幟. 就算他們是民主人士, 無法維持政府穩定運作的話還是會出亂子; 威碼德國就是一例.

三 革命的性質. 當然, 民主肯定是人民力量的一個主要訴求, 但也不是唯一訴求. 綜觀歷史, 很多革命都跟經濟差有關. 人民力量發生後要更重視民主還是經濟, 將是新政府的一大抉擇. 好運的話, 兩者能一起發展也是可能的, 我們不能否認這可能性, 但現實是兩種改革同時進行有時候的確只會提升額外難度, 對一個連政權是否穩定都未能確定的新政府來說是很大的要求. 所以如何把握人民取向是很重要的. 如果人民跟政府都優先選經濟, 那人民力量所帶來的民主改革就會需要更多時間才能實現了.

突尼西亞的事件性質又如何? 舊派方面, 我們可以看到即使獨裁者的前總統已經逃亡, 舊政府還是很多人員留了下來. 現在人民針對舊派的攻擊, 正正顯示出他們也了解到建立新政府並不只限於換一個領導人. 新派方面, 我們可以看到是有多個黨派在參與的. 多元參與能確保不會一黨獨大, 但也容易造成施政混亂. 現在就判斷他們對民主改革有多堅定也似乎時間尚早. 至於選民主還是經濟? 短期來說人民當然兩項都會要求, 而政府亦有所回應, 已經答應要開放黨禁跟言論自由, 並且計劃進行經濟改革. 但一般案例告訴我們, 中期來說經濟穩定還是比較重要的. 畢竟表面上的政治改革可以很快實施, 但經濟恢復則需要一段時間. 而且別忘了突尼西亞人民力量的開端本來就是抗議經濟問題. 獨裁者雖然被推翻了, 突尼西亞的前景依然還是未算明朗的.

2011年1月21日

叫雞之謎

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 (下稱"貝佬") 的"叫雞"醜聞一值傳不停, 現在又爆他連未成年的"幼齒"也不放過. 到底為什麼貝佬搞成這樣還可以繼續做總理? 難道意大利流行召妓?

其實一向都有婦女團體不滿意貝佬, 最近甚至連羅馬天主教會都忍不下去開始批評貝佬, 所以其實召妓並不是真的沒問題, 只是這樣並未足以動搖貝佬地位. 原因包括以下幾項.

一 私德與公德. 召妓當然有問題, 但是不是召妓就代表做總理也做得不好? 中國諺語說修身齊家才可以治國平天下, 但外國好像沒有這一套, 所以意大利人 (特別是男人) 似乎比較多都只是把貝佬的醜聞當成茶餘飯後的八卦話題.

二 缺乏對手. 貝佬是意大利保守派頭目, 而在意大利保守派本身就很強勢, 貝佬當然地位穩固. 而且保守派的對手, 左派陣營老是找不到一個可以在選舉中挑戰貝佬的領導人, 也幫助了貝佬繼續死纏不走. 貝佬本身是傳媒大亨, 連傳媒都聽他的話, 批評聲音更加缺乏.

三 法律加持. 貝佬貴為國家領導人擁有豁免權不用被查跟告, 那怎麼可能有人能動得了他的地位呢?

不過情況也不是一帆風順. 受到金融海嘯打擊, 意大利變成"歐豬"之一, 貝佬越來越難說服選民他當總理政績好, 令他民望下跌. 保守派內部也都越來越多人不服氣被一個咸濕佬領導, 正面臨分裂危機. 雙重打擊, 加上現在醜聞多得離譜, 連司法系統都動作連連, 貝佬何時風光不再要認輸似乎不是沒有可能的事了.

2011年1月19日

皇帝出巡

田大少又現身沙田關愛市民.

本來田皇帝同周梁郡主上一屆選舉失利要退位已經夠樣衰, 之後仲要新界土王劉皇叔率眾叛黨, 搞到要劉貴人頂上做扯線公仔, 我就諗住田家黨應該玩完啦, 竟然比佢得咁死唔斷氣, 依種履敗履戰的拼搏真係夠晒體現香港精神, 80後要好好向田大少學習.

而最近一心自以為有能力直選的田二親王竟然走左去痴埋葉劉 (仲要葉劉 肯比佢痴果下先神奇), 要田上皇再次親政, 搞到田家王朝人心惶惶, 劉貴人仲要人間蒸發, 咁奇怪的政黨政治又係夠晒香港特色.

家陣田上皇一親政又諗到用派叉飯依條比民建聯用到冇得再殘的舊橋, 真係 old bridge is so exciting. 其實皇帝見班蟻民咁慘走去開倉派米賑災就唔係怪事, 但既然佢都派得一次, 不如豪o的派魚翅撈飯派晒成副身家去啦, 到時仲窮過班蟻民, 就真係比人睇到阿上皇陛下佢點同大家共渡時艱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