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3日

2013年日本參議院選舉:安倍旋風並未出現

日本參議院選舉,以自民黨「大勝」告終,加上盟友公明黨,足以同時控制國會參眾兩院。從議席數目計,自民黨的確是大勝,拋離其他對手,但看實際選票的話,自民黨沒比以前高很多,未有如當年小泉純一郎般有「安倍旋風」出現。自民黨之所以能大勝,是因為選制對大黨有利及其他黨派不爭氣,安倍政府仍須再調整其施政路向。先看一下今次選舉的結果。

早前預測跟實際結果大致吻合

非改選議席 + 今次改選所得議席 = 總議席
自民 50 + 65 = 115
民主 42 + 17 = 59
公明 9 + 11 = 20
大家 10 + 8 = 18
共產 3 + 8 = 11
維新 1 + 8 = 9
社民 2 + 1 = 3
生活 2 + 0 = 0
其他 2 + 3 = 5

本人上星期預測議席 (跟實際差距)
自民 121 (-6)
民主 61 (-2)
公明 20 (=)
大家 20 (-2)
維新 10 (-1)
共產、社民、其他 10 (+11)

單從議席看,自民肯定是大勝,如果不是美國佬定下每次只改選一半議席的做法,自民隨時會贏得更多。在改選的121席中,自民贏了65席,其實已經是過半。儘管如此,我仍要說自民的表現較我想像中差。

多數政黨的議席都跟預期的差不多,就自民黨的議席較估計的少,而小黨的議席較預期多。首先要承認上次作預測時計漏了小黨的議席。小黨的非改選議席本來已經有9席,所以今次選舉後本來就應該能去到約14~15席,只是為了將各黨都湊夠「齊頭數」才將小黨訂為預測10席。即使如此,小黨的議席,主要是日本共產黨,仍然是較預期多的。這一點稍後再分析,先集中講自民黨。

我早前預測自民黨會贏得71席,是基於以下的計算:

1. 單議席選區中,可贏得至少28席
2. 雙議席選區中,可贏得至少10席
3. 多議席選區中,應可贏得9席
4. 全國比例區中,有機會贏得24席

結果如何呢?

1. 單議席選區贏了29席
2. 雙議席選區贏了10席
3. 多議席選區贏得8席
4. 全國比例區中贏得18席

主要差別在跟全國比例區差了6席。之前預計自民黨會在全國比例區拿到24席,是根據民調指自民黨支持度達到4成,考慮到有2成人未決定,估計自民會拿到近50%的票,於是 48席x50%=24席 計出來的。但結果只有18席,即48席中的37.5%,實際得票率更只有35%,比民調還要低:

全國比例區
自民 1846.0萬票 34.7%
公明 756.8萬票 14.2%
民主 713.4萬票 13.4%
維新 635.5萬票 11.9%
共產 515.4萬票 9.7%
大家 475.5萬票 8.9%
社民 125.5萬票 2.4%
生活 94.4萬票 1.8%
其他 160.3萬票 3.0%
TOTAL 5323.0萬票

在野陣營分裂,自公漁翁得利

稍為看了幾個選區的情況後,發現自民黨仍是集中贏傳統票倉鄉下地方,在大城市爭取到的遊離票有限。鄉下地方人口少議席多,大城市人口多議席少。自民黨只要集中在鄉下贏得足夠議席,也能彌補總票數不高的問題。加上對手弱,就令自民能大勝。來看幾個選區的情況:

東京都 (5席)
** 丸川珠代 (自) 103.7萬票 18.8%
** 山口那津男 (公) 77.8萬票 14.1%
** 吉良佳子 (共) 68.7萬票 12.4%
** 山本太郎 (無) 65.8萬票 11.9%
** 武見敬三 (自) 60.3萬票 10.9%
鈴木寛 (民) 54.8萬票 9.9%
小倉淳 (維) 40.5萬票 7.3%
桐島ローランド () 31.6萬票 5.7%
大河原雅子 (無) 23.6萬票 4.3%

大阪府 (4席)
** 東徹 (維) 105.7萬票 28.8%
** 柳本卓治 (自) 81.8萬票 22.3%
** 杉久武 (公) 69.7萬票 19.0%
** 辰巳孝太郎 (共) 46.9萬票 12.8%
梅村聡 (民) 33.7萬票 9.2%
安座間肇 () 15.8萬票 4.3%

石川縣 (1席)
** 山田修路 (自) 32.1萬票 64.9%
一川保夫 (民) 11.4萬票 23.0%
亀田良典 (共) 4.0萬票 8.1%

鳥取縣 (1席)
** 舞立昇治 (自) 16.1萬票 58.3%
川上義博 (民) 8.3萬票 30.0%
岩永尚之 (共) 2.0萬票 7.1%

自民黨在石川、鳥取這些鄉下地區兼傳統票倉,得票達6成,而且只須拿到16萬票和32萬票都已經夠贏2席 (當然,這有公明黨配票幫忙)。但去到東京支持度就立即跌至30%,在大阪更只有22%。在東京和大阪,自民黨用245萬票贏到3席,維新會則是146萬票才換到1席,民主黨更是拿到89萬票卻連1席都沒有。自民黨的選票換議席的配票效率要高得多,也因此造成總票數不高也贏到多數議席的結果,即所謂的「人造多數」(manufactured majority)。

其實早前各類民調也顯示,支持「安倍經濟學」的民眾達到6至7成,為何最終只有3成半人投票給自民黨呢?這可能是因為民眾,特別是政治取態較多元化的都市地區,考慮的並不只經濟,還有反核,外交等議題。而且可能有選民仍然是不想投自民,寧願投其他親政府政黨 (如公明黨)。幾種因素加起來令部份選民即使對安倍表現持正面看法,也沒有投票給自民黨。

山本太郎 (fb照)
例如在東京當選的無所屬人士「山本太郎」。此君本來是二三線藝人,在311大地震後積極參加反核活動,近期才冒起成為較知名的政客。一個無政黨背景,單靠反核跟相對年輕 (可能還有相對靚仔?) 作為主要賣點的人也能當選,可見大都市內相當多人對主流政黨不滿。(順帶一提他也反對修改憲法。)

為什麼其他黨就不行呢?公明黨是自民的盟友,反自民的話不可能投他。民主黨就太令人失望了,不想投。大家的黨和維新會呢?兩黨雖然不是自民的盟友,自稱第三勢力,但仔細看的話,跟自民差距不大,兩者都是右傾政黨,支持強硬外交政策和修憲。

維新會的「石原慎太郎」跟「橋下徹」這一 pair 的事跡相信大家都聽過。而大家的黨黨魁「渡邊喜美」,本來就是自民黨成員,在安倍上次組閣時還做過「金融擔當大臣」,是在2009年時見自民黨勢危才跳船自組新黨。他的父親「渡邊美智雄」在生前也是自民黨大老,最高做到副首相。

某程度上,此兩黨的政見,其實比公民黨更接近自民黨。民調亦顯示,投維新和大家的人當中,有相當高比例是支持「安倍經濟學」的。如果我們將自民、公明、維新、大家的票加起來,那就剛好湊到有69%,正是支持「安倍經濟學」的人了。但他們仍是投維新跟大家也不投自民,可見經濟並非唯一考慮。

除了「山本太郎」這類獨立人士之外,另一個意外受益人是日本政壇最左傾的日本共產黨。共產黨今次共贏得8席,其中全國比例區5席,另外在東京、大阪、京都都贏得議席。這是日共自2001年以來首次在東京都選區贏得議席,在大阪和京都更是1998年。日共黨魁更自言要展開「絕地大反擊」。其實共產黨的得票並非特別高,在東京和大阪都只是12%,是其他黨的表現差,加上抗議票流到共產黨身上,才令共產黨的排名上升,能夠贏到議席。民調顯示,反對「安倍經濟學」的人主要是投給共產黨和民主黨。

我們也可以跟最近期的一次全國選舉,去年的眾議院選舉比較。

2012年眾議院 比例區總計
自民 1662.4萬票 27.6%
維新 1226.2萬票 20.3%
民主 962.9萬票 15.9%
公明 711.6萬票 11.8%
大家 524.6萬票 8.7%
共產 368.9萬票 6.1%
未來 342.4萬票 5.6%
社民 142.1萬票 2.3%
其他 76.9萬票 1.3%
TOTAL 6018.0萬票

2013參議院選票 減 2012年眾議院選票
自民 (+)183.6萬票
共產 (+)146.5萬票
公明 (+)45.2萬票
社民 (-)16.6萬票
大家 (-)49.1萬票
生活 (-)248.0萬票
民主 (-)249.5萬票
維新 (-)590.7萬票 
TOTAL (-)695.0萬票

計實際票數的話,自民黨的支持者只多了184萬,連共產黨都快要有這個數字了,而其他在野政黨的得票全都大跌。自公跟共產多了的票,亦遠不夠填補其他黨派消失的票。也就是說有相當多的游離選民,是哪一個政黨都不想投,索性不去投票!

再來看一看自民黨過去幾年在選舉的得票 (只計比例區,附帶總議席數):

2013參議院 1846.0萬票 34.7% 115/242
2012眾議院 1662.4萬票 27.6% 294/480
2010參議院 1407.2萬票 24.1% 84/242
2009眾議院 1881.0萬票 26.7% 119/480
2007參議院 1654.5萬票 28.1% 83/242
2005眾議院 2588.8萬票 38.2% 296/480
2004參議院 1679.8萬票 30.0% 115/242
2003眾議院 2066.0萬票 35.0% 237/480
2001參議院 2111.5萬票 38.6% 111/242
2000眾議院 1694.3萬票 28.3% 233/480

安倍晉三
日本首相 (2006-07; 2012-)
今次拿到的1846萬票其實不算特別高,比01和05年「小泉旋風」巔峰時期的超過2千萬票更是差了一截,現在沒有「安倍旋風」出現。但安倍也能放心,因為沒有一個在野黨有能力挑戰自民黨,特別是在參眾兩院的選制下,這能令自民黨即使票數沒有特別高也能確保議席。往績顯示,自民黨贏個三成的票,加上公明黨幫拖配票,也夠贏選舉的了。

在野陣營不整合難生存

很明顯地,在野陣營再不整合,在現行選制下只是死路一條。那要怎樣整合呢?有幾方面可以留意。

一、從民主黨跳船而出的派系,特別是小澤一郎的「生活黨」全軍覆沒。這有助令在野陣營反思,繼續分裂下去並非好事。在我個人來說也很高興看到小澤終於要玩完。

二、維新會的兩個黨魁,石原慎太郎跟橋下徹,雖然分別當過東京都知事跟大阪市市長,但維新會在這兩地的表現卻差天共地。(可以看回上面列出的數字) 東京輸到影都冇,而大阪就以最高票當選,這顯示橋下一派的實力較扎實。加上考慮到石原都已經80歲捱不到多久,即使橋下發生了慰安婦失言事件,維新會以後仍是會是以橋下派為主。

三、大家的黨在國外的知名度雖然不及民主維新兩黨,但因他有落力做地區工作,在國內的支持度頗為穩定。在野陣營如果要成功整合贏自民,一定要包括此黨。

四、民主黨雖然聲勢大跌,得票及議席仍是在野陣營中最多的,並非沒本錢繼續做在野陣營的龍頭。

細川護熙
日本首相 (1993-94)
肥後細川家第18代当主
但實際操作就相當困難,因為正如上面分析過的,這幾個黨的政見都有一定距離,即使整合也一定會出現派系鬥爭,要平衡發展相當困難。

現在的情況值得跟20年前作比較。1993年眾議院選舉時,受連串醜聞打擊跟黨員連翻倒戈,自民黨的議席跌至4成,在野7個黨湊夠票推倒自民,結束自民自1955年起連續執政的局面。但7個黨組成的執政聯盟非常脆弱,撐了一年幾就散檔,自民黨亦成功拉攏小黨另組新的執政聯盟,奪回政權。在野黨派花了十幾年時間整合,才終於在2009年再次擊敗自民黨。結果呢?大家都知道,是曇花一現,去年輸到趴街了,今次選舉繼續頹廢。

雖然現在大家都在講要整合,但整合要花多少時間?整合完又是否就能贏?上次經驗是在野黨花了十幾年才能整合,誰知整合完3年就玩完。自民黨一黨獨大的情況似乎很難改變。

自民方面的情況

當然,也不排除整合會是反方向來做,安倍「換畫」踢走較親中的公明黨,改跟較保守的維新會或大家的黨結盟。但始終公明黨的鐵票是日本各政黨中最強的一個,維新會跟大家的黨根本沒法比,安倍換畫的話以後選舉時風險會大得多。今次選舉自民只得35%,但加上公明的14%,就去到49%了,相差很遠。

何況對安倍來說,較優先的可能始終是拼經濟,反正根本就不夠票修憲,不如先搞好其他事情吧,那就更沒需要換畫了。

那安倍可以做甚麼呢?拼經濟是一定的,但到了這個階段,單是出口術壓日圓谷股市,並不足以救經濟,還有解決如無底深潭的政府財赤。經濟改革,最令人關注的有改革勞動市場,和加入TPP自由貿易協定。前者直接影響全國人民,而且涉及日本商業社會文化,很難快速推行。後者則會直接打擊自民黨的鄉下票倉,除非能以反核之類的議題做交換,爭回其他選票吧,但停核能又是會影響經濟......難道繞了個圈,始終是要跟中共打仗嗎?

安倍政權面前最大的優勢是政局穩定。一來現時參眾兩院都控制住。二來參議院3年一屆,眾議院4年一屆,即最遲3年後才要選舉。三來政府民望仍算高。希望安倍能把握這些優勢,先行搞好日本的經濟吧。如果真能令日本走出「迷失二十年」,那就真是功德完滿了。

閒談:Talent議員

アントニオ猪木
最後閒談一些其他瑣碎事。上次文章提到,日本有所謂「Talent議員」的現象,即政黨找來名人為自己黨的全國比例名單谷起票數。今次選舉最有名的「Talent議員」,相信是以維新會名義參選全國比例區的摔角手「Antonio豬木」(アントニオ猪木),以35萬票的高票當選。

其他全國區的名人還包括:代表自民黨,得到33萬票的前駐伊拉克自衛隊隊長「佐藤正久」,及同樣代表自民黨,得到28萬票的前奧運銅牌溜冰選手「橋本聖子」(兩人都是連任)。

當然,再上面提到的,在東京當選的藝人「山本太郎」(65萬票) 也可算是「Talent議員」。

是次選舉還有一個因為另類原因而受到注目的候選人,那就是「新黨大地」候選人「鈴木宗男」。新黨大地是一個以北海道為本的小型地方政黨,鈴木宗男是該黨黨魁,也是北海道的當地知名人士,曾8次當選眾議員,2010年因財金醜聞被法院褫奪公職,5年內不能參選。咦,2010年起的5年不能參選?那怎會參選今次參議院選舉的呢?這就是鈴木宗男受到注目的原因了。因為此鈴木宗男非彼鈴木宗男,今次參選的,是正牌鈴木宗男找來的同名同姓大叔一個!咁都得?讓我想起某本講日本政治的漫畫情節呢......不過更神奇的是,翻版鈴木宗男拿到了62902票!雖然還是落選了,不過真是有夠「O嘴」的一件事。

不知道日本選舉要不要找個「筲箕」來「篩選」一下?

2013年7月14日

2013年日本參議院選舉前瞻

日本參議院選舉將於本月21日舉行,只剩一星期,今次會預測一下選舉結果。結論是,自民黨由於安倍政府有高支持度,非常有機會單獨取得過半議席,加上盟友公明黨的議席則毫無懸念。也介紹一下日本參議院的SNTV跟PR選制的特別之處。

日本參議院

先講一下參議院制度的背景。日本現時的政制是由美國人在二戰後制定的,因此融合了不少美國原素,當中尤以參議院最明顯。日本在戰前只有眾議院跟天皇委任的貴族院,參議院是美國佬加建進日本的。參議院的美國特色包括:

1. 固定任期,6年一任,無法像眾議院那樣提早大選。(美國也是6年一任)
2. 分拆選舉周期,每3年選一次,每次改選一半議席。(美國是2年選一次,每次改選1/3)
3. 議席並非按人口比例分配,而是按行政區域劃分。(美國是每個州同樣2席)

但美國不論參眾兩院都是全部議席採用單議席單票制,日本則是參眾兩院都各採用一人兩票,共使用4種不同選制。參議院方面,242席中的146席以「複數議席單票不可讓渡制」(multi-member-district, single-nontransferable-vote,簡稱 SNTV) 選出,剩餘96席則由全國單一比例代表制 (PR) 選出。由於每次選舉只改選一半議席,今次選舉只會選出73席SNTV跟48席PR。

日本參議院選制(一):SNTV

先講解SNTV,這是一個現在較少國家用的制度。其實以往日本眾議院跟台灣立法院都會用,但分別在1996年和2008年放棄,理由是SNTV比較容易令小黨當選,造成議會分裂。日本參議院則因為權力較小,未有成為政治改革的重點而沒有更改。

具體來說,每個選區會選出多於一個議席的N席,選民投票時只需要將票投給一位候選人,然後最高票的N人就會當選。這其實是一個很需要分拆名單跟配票的制度。因為SNTV跟同樣是每個選區選出多於一個候選人的PR最大的不同,是在PR如果一張名單夠多票可以同時有幾人當選,但SNTV每張名單只會有一個候選人,無論多少票都是只能有一個人當選,會「浪費」(即取得多於當選所需) 選票的機會大得多。例如我們用台灣的例子:

 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台北市2區」(10席)
* 賴士葆 (國) 70,773
* 王世堅 (民) 65,027
* 周守訓 (國) 49,231
* 林郁方 (親) 48,856
* 潘維剛 (國) 41,531
* 藍美津 (民) 39,541
* 李慶安 (親) 37,035
* 黃適卓 (台) 36,431
* 郭正亮 (民) 35,834
* 李敖 (--) 33,922
段宜康 (民) 32,522
陳學聖 (國) 30,862
沈富雄 (民) 24,995
龐建國 (親) 18,937
許信良 (--) 13,037
林晉章 (--) 6,999
others 2712
total 587995

民進黨 197,919 (33.7%)
國民黨 192,397 (32.7%)
親民黨 104,828 (17.8%)
台聯 36,431 (6.2%)
李敖 33,922 (5.8%)
許信良 13,037 (2.2%)
林晉章 6,999 (1.2%)

如果是每個政黨都只派一張名單參選的話,在PR之下10席會是來自民進黨3席、國民黨3席、親民黨2席、台聯1席、李敖。但如果用SNTV之下仍是每個政黨都只派一張名單,民進黨跟國民黨拿到那麼高票都只會是取得1席,大部份的票都會被「浪費」掉。因此在SNTV下分拆名單參選及進行配票是必須的動作。但分拆名單跟配票不一定就會成功。例如如果民進黨的「沈富雄」沒有參選,「段宜康」拿多至少1400票,就足以擠掉「李敖」而當選了。要怎麼拆名單,然後又要怎麼配票,都是SNTV的重點。接下來看回上次 (2010年) 日本參議院選舉的例子:

千葉縣 (3席)
** 小西洋之 (民) 53.6萬票 20.2%
** 猪口邦子 (自) 51.4萬票 19.3%
** 水野賢一 (み) 47.6萬票 17.9%
道あゆみ (民) 46.4萬票 17.4%
椎名一保 (自) 39.6萬票 14.9%
斉藤和子 (共) 16.4萬票 6.2%
其他 4.1%

民主黨希望在有3席的千葉縣拼到2席,派出2人參選,但配票仍是差一點。民主黨的「道あゆみ」跟大家的黨 (み) 的「水野賢一」只差1.2萬票,如果同黨的「小西洋之」能分個1.3萬票給「道あゆみ」,兩人就能同時當選了。相反,自民黨雖然也是派出2人參選,但計算過後自知形勢險峻,決定至少穩守1席,將較多數的票集中到「猪口邦子」身上。如果「猪口邦子」有5萬票是去了「椎名一保」身上,那就2人會同時落選了。

MALAPPORTIONMENT

議席的分布也影響到參議院的選情。73席SNTV是由47個「都道府縣」分成47個選區選出的,但這當中有嚴重的 Malapportionment 的問題。所謂 apportionment 就是議席分配跟選區人口是否一致的意思,加了個 "mal" 在前面,就即是日本參議院的SNTV議席分配跟人口有差異的意思了。我們看一下議席分布吧:

5席 (x1)
東京都 1315.9萬人 = 263.2萬人一席

4席 (x2)
神奈川県 904.8萬人 = 226.2萬人一席
大阪府 886.5萬人 = 221.6萬人一席

3席 (x3)
愛知県 741.1萬人 = 247.0萬人一席
埼玉県 719.4萬人 = 239.8萬人一席
千葉県 621.6萬人 = 207.2萬人一席

2席 (x10)
兵庫県 558.8萬人 = 279.4萬人一席
北海道、福岡県、静岡県、茨城県
広島県、京都府、新潟県、宮城県
長野県 215.2萬人 = 107.6萬人一席

1席 (x31)
岐阜県 208.1萬人 = 208.1萬人一席
福島県、群馬県、栃木県、岡山県
三重県、熊本県、鹿児島県、山口県
愛媛県、長崎県、滋賀県、奈良県
沖縄県、青森県、岩手県、大分県
石川県、山形県、宮崎県、富山県
秋田県、和歌山県、香川県、山梨県
佐賀、福井県、徳島県、高知県、島根県
鳥取県 58.9萬人 = 58.9萬人一席

可以看到,一些縣是超過200萬人才選出一席,但亦有些縣是不足100萬人也能選出一席。其中,差距最大的是鳥取縣的59萬人一席,和兵庫縣的279萬人一席,兩者相差4.7倍。由於人口少的縣都傾向是較為多鄉下和較多老年人,也就是自民黨的票倉,自民黨能以較少票數贏取較多議席。例如用人口最多的東京,和人口最少的鳥取做比較:

東京都 (5席)
** 蓮舫 (民) 171.1萬票 28.1%
** 竹谷とし子 (公) 80.7萬票 13.2%
** 中川雅治 (自) 71.1萬票 11.7%
** 小川敏夫 (民) 69.7萬票 11.4%
** 松田公太 (み)  65.6萬票 10.8%
小池晃 (共) 55.2萬票 9.1%
東海由紀子 (自) 29.9萬票 4.9%
其他 10.8%

鳥取縣 (1席)
** 浜田和幸 (自) 15.8萬票 50.8%
坂野真理 (民) 13.3萬票 42.6%
岩永尚之 (共) 2.1萬票 6.6%

2010年參議院選舉、東京都選區看板 (本人攝)
民主黨的「蓮舫」由於個人名氣,在東京以171萬的超高票當選。但她取得的票很多是「浪費」掉的。無論她是拿到171萬還是71萬票,其實都可以當選。她這171萬票當中有大部份都無助民主黨取得額外的議席。

相對來說,自民黨的「浜田和幸」在鳥取縣,即使只拿到15萬票也已經能夠當選。「浜田和幸」是15萬票,「蓮舫」是171萬票,相差10倍,但同樣是代表1個議席!

不然用另一個計法。民主黨在這兩個選區共取得254.1萬票 (蓮舫+小川敏夫+坂野真理),而自民黨只取得116.8萬票 (中川雅治+東海由紀子+浜田和幸),相差一倍,但兩者同樣是取得2個議席!

因此,這個 SNTV + malapportionment 的制度是對自民黨有利的。上一次參議院選舉 (2010年),很多人因為民主黨取得的議席數少於自民黨,就說民主黨慘敗,但其實看總票數的話,是民主黨多過自民黨:

中選挙区 (SNTV議席)
民主党 2275.6萬 (39.0%) 28席
自民党 1949.6萬 (33.4%) 39席
みんなの党 597.7萬 (10.2%) 3席
日本共産党 425.6萬 (7.3%) 0席
公明党 226.6萬 (3.9%) 3席
社会民主党 60.3萬 (1.0%) 0席

民主黨的整體得票多過自民黨300萬票,議席卻少11席。另一個考慮點是「自公同盟」,即自民黨跟公明黨的聯合配票力量。公明黨只會參選議席較多的幾個選區,在只有1或2席的選區,公明黨並不會參選,以讓支持者集中投給自民黨。因此公明黨總得票這麼低卻拿到3席。加起來,自公同盟只取得37.3%的票,卻取得57.5%的SNTV議席。

GERRYMANDER

之前馬來西亞大選時,有傳媒跟分析員提到當地議席跟人口分配不一致,用 gerrymandering 一詞來形容,其實並不準確。Gerrymander 的意思是為了讓特定政黨較有機會取得議席而改劃選區範圍,跟議席和人口不均的 malapportionment,是兩個概念。

例如美國和英國每個選區的人口都相對平均,但政黨仍會不斷改劃選區務求增加自己勝率,這就是只有 Gerrymander 而沒有 Malapportionment。日本則相反,一直都是跟從47個「都道府縣」的邊界來分,並沒有改劃選區範圍,而且制度是在自民黨成立之前就已經存在,很難說是有政黨在搞鬼,因此是只有 Malapportionment 而沒有 Gerrymander。馬來西亞則是兩種做法都存在。(話說分析馬來西亞時還說過要講解這些概念,但至今都未做到...)

當然,日本也有不少學者跟分析員不滿這個制度,但要怎麼改則意見分歧,而且值得修改的並不只這部份。

日本參議院選制(二):PR與名人議員

相對SNTV議席的不公平,PR議席是全國做一個選區一次過選出48席,就公平得多。來看看上次的結果:

比例代表 (PR議席)
民主党 1845.0萬 (31.6%) 16席
自民党 1407.2萬 (24.1%) 12席
公明党 763.9萬 (13.1%) 6席
みんなの党 794.4 (13.6%) 7席
日本共産党 356.4萬 (6.1%) 3席
社会民主党 224.3萬 (3.8%) 2席
たちあがれ日本 123.2萬 (2.1%) 1席
新党改革 117.2萬 (2.0%) 1席

PR這個概念相信香港人並不陌生,但日本的制度仍跟香港的有很大分別,那就是「開放式名單」(open list)。香港的PR名單,是在報名參選時就將候選人排好次序,候選人會以固定次序當選,這是「封閉式名單」(closed-list),即選民無法影響由哪一位候選人當選。但日本是「開放式名單」,選民可直接投票給名單內的候選人。分配議席時,先將名單內的候選人的個人票全部加起來,以此計算該名單應獲分配多少議席,然後根據各候選人的個人得票,依次當選。

這個做法會令知名度高的人優先當選,而由於日本參議院是全國做一個選區,在全國都具知名度的人,即使本身不是政客,也很容易當選。這些人被稱為「Talent議員」(タレント政治家),Talent 在日本指那些經常上電視節目、報紙專欄等等的專業人士,也包括藝人。政黨為了提高自黨的總得票,往往會邀請這些 Talent 入黨參選。

例如在2010年的參議院選舉中,依次序第3名當選的,是全無從政經驗的前奧運柔道金牌選手「谷亮子」,她得到35.3萬票。

2004-2007年出任過參議院議長的「扇千景」,從政前是「寶塚歌劇團」的藝員,據說還煩惱過到底簽文件時是要簽藝名「扇千景」還是真名「林寬子」。她在2001年的選舉中獲得61.0萬票。以下是一些其他知名例子:

1962年 藤原あき 116.5萬票 (著名美容及化妝品專家、資生堂高層)
1968年 石原慎太郎 301.3萬票 (著名作家)
1974年 宮田輝 259.5萬票 (著名新聞主播、NHK紅白歌合戰主持人)

可是到底這能對選情造成多大影響則很難評估。但總之整體而言,PR議席的分配較SNTV議席的分配公平得多。

解釋完選制運作,就進入今次選舉的情況了。

選舉前瞻

今次選舉,執政的「自公同盟」必定能拿下過半議席,因此關鍵是在於自民黨能否單獨過半,以及支持安倍修憲的保守派政黨能否獲得2/3絕大多數議席。正如最初講過,參議院每次改選是只選一半議席,因此我們還要計算今次不改選的議席,才能計出真正的參議院形勢:

自民 50
民主 42
大家 10
公明 9
共產 3
社民 2
生活 2
維新 1
其他 2
改選議席 121
所有議席 242

因此自公要取得過半議席,須取得至少62席,而自民黨要單獨過半,則要取得至少71席。目前明顯支持修憲的只有自民跟維新會 (公明雖然跟自民合組執政聯盟但卻反對修憲),他們要取得2/3則要至少111席......到底會如何呢?

先看看大家最需要關注的自民黨選情。31個只選出1個議席的SNTV區,其實實際上已經成為單議席單票制,目前民調顯示自民黨的支持率近50%,再加上公明黨的配票,預計自民黨可輕取這31席中的起碼9成即28席。至於10個有2個議席的SNTV區,自民黨也可輕取其中1席,即至少又有10席。有3~5個議席的6個選區,自民也可在每區取得1~2席,因此再加9席。如果真的有50%票,48個PR議席就能拿到24個。

加起來,自民黨至少能取得71席,即剛剛好過半。當然,實際上有沒有這麼多票仍很難說,但至少自民黨是相當有機會單獨過半。但再加上公民黨的議席的話,自公同盟毫無疑問能順利取得過半議席。但加上維新會後能否讓修憲派取得2/3議席呢?估計不會,因為維新會在大阪市長「橋下徹」的慰安婦爭議後民望回落,預計不會取得很多議席,主要就是幾個大的SNTV區有兩三席,還有全國PR又有幾席而已,遠遠不足以去到2/3。

預計選舉結束後,各黨在參議院大約會有這樣的議席:
自民 121席
民主 61席
公明 20席
大家 20席
維新 10席
共產、社民、其他 10席

總括來說,選舉後自公同盟肯定能主導參議院,這將有利安倍政府推出新政策,因為在改選前自公是不過半的。但即使安倍能控制兩院,也不代表他就能幫日本走出經濟的「迷失二十年」。安倍的經濟政策到現時為止,除了令股市升日匯跌之外,還未有太多能夠實際地改善日本經濟的措施。他需要拿出更實質的措施。

至於修憲方面嘛,似乎不會有甚麼著落,在議會中不會夠票。何況安倍的講法有個自相矛盾的地方。他說要修改憲法第9條 (不可有軍隊) 之前,應該先修改第96條 (修憲程序),降低修憲門檻。但如果夠票的話,他直接去修改第9條就可以啦,何必先修改第96條?

安倍本人肯定是個大右派,畢竟他的外公就是戰犯之一,他一定是打從心裡不會承認日本有甚麼戰爭罪行,也不認同日本應該服從美國 (他之前大肆慶祝主權回歸日,其實是有一定的反美含意在內)。但政客心想是一回事,實際怎麼做又是另一回事。他不可能不知道跟中韓摩擦太多,不但影響經濟,也會拖累到跟美國的關係,因為美國不會想他當搞事份子。事實上安倍政府上台以來,雖然屢次派員出訪亞洲跟非洲國家,想打好關係甚至圍堵中國,但實際成果都是有限,訪美時更明顯被冷待。到底安倍是真的想跟中韓搞對抗?還是選舉過後見好就收拼經濟?仍有待觀察。

最後,「非自公」陣營目前仍是雜亂無章,要挑戰政權之位,仍需進一步有系統的整合。

2013年7月6日

澳洲工黨陣前易帥:下剋上文化與AV選制

澳洲工黨上星期發生宮廷政變,突然更換總理。3年前被「吉拉德」(Julia Gillard) 趕下台的「陸克文」(Kevin Rudd),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反過來趕走吉拉德,回鍋出任總理。三年前的政變固然令人錯愕,三年後的政變卻更令人錯愕。在澳洲,為了選情得益,政黨臨急更換領導人是很常見的事,但今次陸克文的復仇戰確實額外具傳奇性。也順便談一下澳洲的 Alternative Vote (AV) 選制跟9月大選選情。

兩人的恩怨情仇

陸克文跟吉拉德兩人的關係可以從2006年開始講起。當時澳洲是由「自國盟」(Liberal-National Coalition) 執政,該聯盟的領袖「霍華德」(John Howard) 自1996年起已出任澳洲總理連續10年,在野工黨不斷嘗試找人挑戰霍華德,期間已換過3個人做黨魁都失敗。結果個人形象較好的陸克文在06年當選為新任黨魁,而吉拉德則當選副黨魁。這對搭檔領導工黨在次年 (07年) 的大選中擊敗自國盟,兩人分別出任新總理和副總理。

吉拉德 (Julia Gillard) + 陸克文 (Kevin Rudd)
兩人當初應該沒想到會展開一段如此錯綜複雜、
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吧
可是2010年,陸克文的民望開始下滑至危險邊緣。工黨不少有勢力人士擔心會拖累大選選情 (澳洲國會3年1屆,所以07年後下一次大選須在10年舉行),加上陸克文被指在政府內作風太專橫強硬,令黨內醞釀更換黨魁。結果得到有勢力人士暗中支持的吉拉德突然逼宮,要求陸克文讓位,否則會提出重選黨魁。陸克文評估過形勢,發現自己已失去有不少有勢力人士支持,重選的話無法湊夠票,自行退位,吉拉德「下剋上」成功。

換人雖然令工黨民望提升,但在其後的大選中亦只能勉強保住政權。吉拉德的個人民望更是一直都升不上去。

政績方面,吉拉德最為人疚病的是,她上台前承諾會繼續振興經濟,不會令政府出現財赤,和不會推出陸克文想推的碳排放稅。雖然澳洲經濟相對飽受金融海嘯摧殘的歐美為好,但上個年度政府還是出現了財赤,而吉拉德在上台後還是重新包裝推出了碳排放稅。

吉拉德的個人形象也總是不為民眾受落。首先她上台是靠背刺其搭檔,陸克文的支持者很多都一直未能能釋懷。她也多次捲入各種另類事件而成為話題人物,作為澳洲史上第一位女總理,捲入性別爭議相關的事件尤其多。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2ZS-CId_hs
吉拉德訪問印度時,卡到高跟鞋而趴街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o9BPqIols8
吉拉德被示威者包圍,在保安護送離開時趴街

>> http://www.guardian.co.uk/world/2013/jun/25/gillard-ridiculed-knitting-royal-kangaroo
吉拉德動手做針織被批太假

>> http://www.bbc.co.uk/news/world-asia-22852742
反對派聚會餐單寫「吉拉德式炸雞‧小胸‧粗大腿」被轟人身攻擊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hd7ofrwQX0
吉拉德指責反對派領袖、自國盟的「阿博特」(Tony Abbott) 歧視女性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3PlCG1zxd8
跟埃及(前)總統穆爾西對談時,對方做出不雅動作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btj3gDaE64
吉拉德回應馬雅末日預言:至少我不用再到國會答辯

吉拉德 (Julia Gillard)
但最致命的還是已經敗陣的陸克文及其支持者始終不肯認輸,一直蠢蠢欲動想推倒重來。吉拉德面臨黨內和黨外的夾攻,更令民眾質疑她的領導能力。

「N屆不選」與下剋上文化

自從2010年吉拉德下剋上成功後,陸克文的支持者見吉拉德支持率後繼無力,在2012年啟動重選黨魁,但陸克文並未取得足夠支持,吉拉德再次勝出。今年3月,隨著大選將近 (預計9月舉行),吉拉德為穩定軍心自行啟動重選黨魁,最終因陸克文自己評估過,認為仍未有足夠支持而不參選,吉拉德得以自動連任。陸克文每次都說自己認輸,在今年3月時還說過自己「N屆不選」,我們來看看他當時是怎麼說的:

>> http://www.kevinruddmp.com/2013/03/statement-from-spokesperson-for-hon.html
Mr Rudd has said consistently over the last 12 months that he would not challenge for the Labor leadership and that he would contest the next election as a local member of Parliament at the next election. That position has not changed. Furthermore, Mr Rudd wishes to make 100 per cent clear to all members of the parliamentary Labor Party, including his own supporters, that there are no circumstances under which he will return to the Labor Party leadership in the future. (陸克文已多次強調他不會挑戰工黨黨魁之位,他會以一名普通議員的身份參選下屆國會選舉。陸克文亦想清楚表明,無論在任何情況,他未來都不會回任工黨黨魁。)

事實上他的支持者一直沒放棄重奪政權,澳洲人也不相信陸克文真的會「N屆不選」。吉拉德要自己啟動重選來證明自己地位,其實也變相承認了陸克文一派仍然不聽話。

隨著大選越來越近,民調清楚顯示工黨將會慘敗,黨內有勢力人士決定倒戈策劃讓陸克文回鍋。結果只隔了3個月,工黨又再重選黨魁,曾自言「N屆不選」的陸克文反口,成功重奪黨魁跟總理寶座,吉拉德則宣佈退出政壇。

阿博特 (Tony Abbot)
其實澳洲政黨內部鬥爭一向都很激烈,民眾對此已習以為常。工黨單是在過去10年,已有過7次黨魁選舉,分別是03、05、06、10、12、13(3)、13(6)。至於工黨的對手自國盟,也在霍華德下台後,在07、08、09年都換過黨魁,頻密度不下於工黨。目前的黨魁阿博特,如果沒有再次陣前易帥的話,將在下次大選中跟陸克文爭奪總理寶座。

這時候就要用回毛澤東的名句了:黨內無派,千奇百怪。黨內有黨爭並不奇怪,但在澳洲卻好像特別流行。

其中一個原因可能跟選制有關。澳洲的選制規定候選人必須在選區內取得過半票才能當選,所以要贏勝就要盡可能擴充票源。一些掌握催票機器的個別有勢力人士,如果為特定的黨魁候選人背書,可以大大影響其他幹部的投票取向。(澳洲選制會在下面再詳細分析。)

當然,換人也是為了要贏。講到底,陣前易帥這種做法為一般選民所接受,換完人支持度真的會反彈,政客們才會這麼肆無忌憚地去做。請看看看最新民調,工黨換人後支持度的確明顯反彈:

黨魁個人支持度
21–23 Jun 2013 吉拉德 33% 阿博特 45%
28–30 Jun 2013 陸克文 49% 阿博特 35%

政黨支持度 (第一意願票 vs 最終得票,兩個數字的分別會在選制的部份解釋)
21–23 Jun 2013 工黨 29% | 43% 自國 48% | 57%
28–30 Jun 2013 工黨 35% | 49% 自國 43% | 51%

在個人支持度方面,吉拉德敗阿博特12%,但陸克文則勝阿博特14%。政黨方面,換人前是兩黨最終得票差14%,換人後急速收窄至只差2%。工黨成員為了在9月大選後保住政權而逼走吉拉德,似乎並非沒有理據。

澳洲AV選制

在更詳細地分析9月選情前,先講一下澳洲的選制。澳洲採用的是單議席排序投票制 (Single member district - preferential voting),在英文通稱AV或IRV。

雖然跟一般香港人認識的單議席單票制 (Single member district - plurality) 一樣,每個議區只選出一個議員,但並非單純取得最高票就當選,而是必須取得過半票才能當選。為此,選民須在選票上標明第一、二、三......意願。如果在第一輪點票中沒有候選人立即取得過半票,就將得票最少的候選人的票,轉移給票上得第二意願,再重新點票。仍然沒有人過半,就將新的最低票候選人的票轉移,如此類推,直至有人獲得過半票為止。

例如現在某假想選區有 a 至 e 5位候選人。在第一輪點票中,根據所獲得的第一意願票獲得以下排名:

澳洲國會選舉模擬選票
a 400
b 350
c 300
d 250
e 200
total 1500 (half = 750)

由於沒人獲得過半票,那就要將最低票的 e 的票,轉移給票上的第2意願候選人。

a 400
b 550 (+200)
c 300
d 250
total 1500 (half = 750)

仍未有人過半,那就將 d 的票轉移。

a 550 (+150)
b 600 (+50)
c 350 (+50)
total 1500 (half = 750)

仍未有人過半......

a 650 (+100)
b 850 (+250)
total 1500 (half = 750)

最後只剩下兩個候選人,終於結束。要求當選者必須過半票,及可以根據意願排序轉移選票的做法,相比單單制可以有很大差別。

單單制只要求最高票就可以當選,政黨只得到少部份選民支持也可能勝出,只需要確保自己比其他人都多票就可以,而對手越多越分化,就越容易做到。例如在上面的假想選區中,如果用單單制的話,a 只有400票也能當選。但有轉移機制跟要求過半票的話,對手多也不一定能分散票源,因為轉移機制會將低票的候選人逐個篩走,選票最終會集合到兩三個候選人身上。在上面的假想選區中,因為 a 吸引額外支持的能力不及 b,結果是由 b 勝出。單單制選出的是最多人強烈希望當選的候選人,而AV選出的是最多人接受或不反對的候選人。而在「中間選民理論」(median voter theorem) 下,這即是政黨必須拉攏中間選民支持才行,所以這個選制有助確保勝出者是偏向中間派立場。

轉移機制亦會令令策略性投票 (strategic voting,香港一般叫配票) 更加有必要。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b 一開始是落後的,但 e 的支持者全部將 b 列做第二意願,就令 b 的得票急升,最終可反超前 a 而勝出。從選民層面看,他們可以放心將第一意願票投給小黨,之後才將選票轉移給大黨。這可以用來量度小黨的實力。而從政黨層面看,小黨可以藉此跟大黨合作,以手上的票作一些條件交換。所以AV容許小黨生存之餘,也有助促進政黨合作。

現時澳洲政局中的兩大派,是左派的「工黨」(Labour Party) 對右派的「自由國家黨聯盟」(Liberal-National Coalition)。後者由自由黨跟國家黨組成,選舉時會兩黨都會派出候選人,但就會叫支持者將第二意願票互投給對方。之前提及工黨內部一些掌握催票機器的有勢力人士能有很大影響,也是出於同一個原理。

AV相對明顯的缺點大概是點票程序繁複得多吧。

澳洲大選選情

看看澳洲上一次選舉的結果。

Australian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Election 2010
政黨 | 第一意願 | 最終得票 | 議席
工黨 38.0% | 50.1% | 72
自國 43.3% | 49.9% | 72
其他/獨立 18.8% | -- | 6
total 150

在第一輪投票中,只計第一意願票的情況下,是自國盟高於工黨。但轉移選票後,工黨增加了12.1%票,而自國盟只增加了6.6%,結果是工黨以極微優勢勝出,議席數目更是一樣。結果工黨要拉攏綠黨 (Green Party) 跟獨立議員支持才可維持政權。

Opinion Poll
21–23 Jun 2013 工黨 29% | 43% 自國 48% | 57%
28–30 Jun 2013 工黨 35% | 49% 自國 43% | 51%

 陸克文 (Kevin Rudd)
最近的民調顯示,在只有工黨跟自國聯盟兩者選擇的情況下,它們的最終得票分別會是43%對57%。以此票率計算,起碼會有20個議席易手,也就是說會從72對72,變成52對92。據說兩大派內部的分析顯示,易手的議席隨時更多,工黨將全面慘敗。考慮到這一點,也難怪工黨會急跳牆換人。

換人後的最新民調顯示,兩派差距收窄至49%對51%,跟上屆選舉時差不多。工黨會輸掉的議席大減,好運的話甚至可能保住政權。但畢竟離大選還有2個多月,陸克文需在這段時間維持住聲勢,加上吉拉德派未必會跟陸克文派合作,陸克文是能連任總理,還是只是個百日天下迴光返照,仍有很大隱憂。

(* 澳洲國會分為參眾兩院,兩者其實都有選舉,但因篇幅所限,加上參議院影響力較小,今次討論主要是圍繞眾議院的情況。)

2013年7月1日

如何看代議民主:斯諾登 vs 羅范椒芬 (下)

美國前間諜斯諾登,跟香港行政會議成員羅范椒芬,這兩人有何共通點,為何我會扯來一起講呢?斯諾登爆出政府有大規模的監控互聯網計劃,指控美國政府違反民主、侵犯人權自由。羅范椒芬撰文指要實行民主,就要處理民主的質素問題。兩者都跟我研究開的民主理論有關。總括來說,兩人的講法,是對「代議民主」(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的兩種不同的看法。


(很抱歉,但今次因為計劃出了一點問題,以下先刊出文章的下半部。本來的打算是先從斯諾登事件開始,從理論方面講解代議民主的問題,再談羅范的講法的問題的。可是由於羅范的部份先寫完,已經有超過3000字,而斯諾登的部份未寫完也已經有超過2000字,現在將文章分為上下兩部份,並先刊出羅范的部份,以免一次過刊出一篇太長的文章。)


羅范椒芬與熊彼特的民主觀

接下來講到今次文章標題中提起的另一個人物,香港行政會議成員羅范椒芬。

羅范早前撰文,引用奧地利學者「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 的理論,指現在香港人談民主只談制度,缺乏關於培養民主質素和政治人才的討論。的確,民主是需要制度和人民兩方面配合才能成功,但她引用的偏偏是熊彼特,就格外令我聯想到別的一些問題。為什麼呢?先從熊彼特的意見本身講起。

熊彼特討論到的,是一個具精英主義 (elitist) 的代議民主制。在他所講的這種民主制度下,民意是如何並不重要,選舉選出來的代表也沒必要聽從民意。吓?這還叫民主?

熊彼特不重視民意,因為他根本不相信民意。他認為民意一定是鬆散和飄忽的。一來,同一個議題往往會有不同的觀點與角度去分析,每個人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所以公眾永遠不可能達成一個統一的「公眾利益」(common good) 概念。正因不可能有共識,民意代表也就不可能靠跟隨民意來行事了。二來,他認為民意是容易被操控的,民意帶動政客這個想法根本是倒果為因,實際上政客帶動民意的情況還比較多。

那選舉來做甚麼呢?選舉的目標是,碰巧就是中文解釋「選賢舉能」,選出一班有能者來處理政務。在熊彼特的構思中,選民的工作,只是每次選舉一到,就從不同的政黨或團隊中選出一個似乎是最有能的去執政。如果選出的政黨或團隊的政績不合格,那就在下次選舉時換人。熊彼特雖然質疑民主,但他更不相信獨裁,他同意依然需要有選舉來定期授權和監察政府。

熊彼特又提出了達成這種民主所需的四個條件,即羅范所引用的那四個:
一、要吸引人才參政和參選
二、政客不應干涉太多範疇的事,反而應該多聽專家意見
三、要有專業的公務員團隊
四、選了出來的政府是最大的是最正確的,其他人不應發表太多反對

很明顯地,這是一個看輕一般選民,偏向精英主義的看法。學術界一般只會將之當成一種參考或分析工具,例如作為與強調民意的民主觀的對比,或研究精英在民主中的角色,卻很少會將之當成民主的定義,更別說是當成民主應有的模樣。

熊彼特有一個這樣對民主的構想,可能跟他的背景有關。一、他是一位經濟學者,本業是分析經濟,但由於政治跟經濟是分不開的,他也有研究政治跟哲學。可能因為這個緣故,他傾向由較現實的角度出發去分析政治。二、他是奧地利人,活躍於20世紀前半,更曾在1919年擔任奧地利財長。他經歷了一戰到二戰之間的時期,見識到歐洲多國的政局混亂情況,可能因此對民主缺乏信心。

熊彼特的這套論述,詳見於他1942年的著作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如書名所述的,此書的重點本來是比較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制度,以及討論資本主義是否會如馬克思所講敗給社會主義。這個話題在當年當然是非常具爭議性。政治和民主只是從中引申出來的話題,因為制度的轉變過程肯定會涉及政治。雖然對專門研究政治和民主理論的人來說這部份是比較有趣啦。另外,羅范在她的文章中還提到英國時事雜誌《經濟學人》。這也讓我記起,此雜誌中的一個專門講經濟學的專欄,正正是叫做「熊彼特」(Schumpeter)。

因此,當我們看羅范引用熊彼特的觀點,談民主應該怎樣怎樣時,如果也明白這個民主觀的背景和來源,就更能理解為何羅范椒引用了。這根本就是一個符合精英階層的民主觀。羅范竟然引用彼德特的概念作民主的典範,是不是正正反映她對民主的理解呢?

四大條件

熊彼特的觀點跟主流本來就有很大差距,羅范引用他來跟港人說教更是匪夷所思。現在逐點分析一下。

先從爭議較小的一點開始:要有專業的公務員團隊。其實一般都同意公務員要專業。但如果公務員過份強調自己專業,當自己專家,不聽從民選政府,這就不行了。羅范提到,公務員專業有助政府施政,這是對的,但又說政府會短視,要靠公務員來平衡政策延續性,這是否有矛盾呢?根據民主原則,選到左派就推左派政策,選到右派就推右派政策,是很正常的事,因為政府有輪替就證明之前的一套不受歡迎嘛。現屆政府不是就被指遭公務員拖後腿嗎?到底羅范想帶出甚麼?

也許有人會說,那難道政府亂來公務員也要跟從嗎?可是負責監察政府的應該是反對黨、傳媒和一般人,公務員不適宜自己做決定。當然,現在香港的政府根本不是民選,也就很難講得上公務員不聽政府話是違反民主了。

人才為何要從政?

接下來是開始有問題的一點:要吸引人才參政和參選。這聽起來沒甚麼問題,但用在香港則很有問題。政治人才不是從一間學校中倒模般就能製造出來,是要透過實際從政和執政,累積經驗得出來的。但現在香港都不行政黨政治,而是中央不知根據甚麼原則來篩選一群人來執政,又怎麼可能吸引到人才參政和參選?

現在在香港會從政的,主要有三類人:商人、前公務員、民選政客。商人代表有董建華和梁振英等,他們有很多想法,但缺乏行政經驗,也缺乏跟一般市民和議會互動的經驗,結果就是每事都遇到阻力。前公務員,有充分的行政經驗,但缺乏自己想法,溝通技巧也很多時有問題,多數都不適合做政治工作。民選政客懂得跟市民溝通,不少也有自己一套想法,但缺乏經驗,亦不可能有經驗,因為講到底,中央不讓這群人執政。循正常途徑從政的人,就只能一直待在一個沒實際作用的議會之內,你能期待有甚麼人才會願意參政和參選呢?不如去打其他工好過?羅范奇怪現在沒有人才從政 (是否變相承認這幾屆特區政府都不是人才?),我倒是奇怪她怎麼不明白這跟政制有很大關連。

專家組成的夢幻組合

至於政客不應干涉太多範疇的事,反而應該多聽專家意見。某程度上我同意是要多聽專家意見,但在現今學校制度下,所謂專家通常都是只專在一個範疇上的人,而政府政策往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及平衡社會不同團隊的利益。政治問題,終究要由政治人去解決。何況政客是要向選民負責的,而專家學者不用。如果由後者來做決策,那他們就是有權力卻不用負責任,這不是很奇怪嗎?當然現實也不缺乏這些例子,例如法官和中央銀行官員,一般都不是由政客擔任,但他們是由政客委任,也並非完全不用向外界負責。

還有,既然羅范如此推崇專家,她是否可以由現屆政府開始推動這個做法呢?例如就如何推動普選的問題,多聽馬嶽、成名等本地政治學者的意見?就法律問題多聽李柱銘、余若薇等資深法律界人士的意見?而不是去引用大半個世紀以前的一位奧地利經濟學家的意見?或是應該讓香港組成一個,像早前意大利跟希臘都試過的,專家或技術官僚組成的政府 (technocracy)?例如我們可以想像一個這樣的「夢幻組合」:

行政長官:蔡子強 (著名政治分析員,專門研究領導能力 leadership)
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 (資深政務官)
財政司司長:張五常/雷鼎鳴 (經濟學者)
律政司司長:陳文敏/李柱銘 (法律學者/資深大律師)
保安局局長:向華強  (不作解釋)
發展及房屋局局長:李澤鉅 (不作解釋)
財經及庫務局局長:王冬勝/鄭海泉 (資深銀行家)
商務及經濟局局長:盛智文 (著名商人)
民政局局長:劉德華 (市民最喜愛人物)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方敏生/周永新 (社工組織人士/社會學者)
教育局局長:徐立之 (大學校長)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沈祖堯 (醫學學者)
通訊及科技局局長:王維基/李澤佳 (不作解釋)
運輸局局長:一時之間想不到
環境局局長:詹志勇 (環境學者)
政制事務局局長:馬嶽/成名 (政治學者)
文化局局長:陳雲 (文化研究學者)

相比之下,現屆政府真是弱得可憐,稱得上專家的真是一隻手的手指都數不出,還未計那個,引用某傳媒大亨的說法,生意失敗的特首。不知羅范如何看待這個兩個完全不同層次的政府組合?

賢人政治、望天打卦

熊彼特最後一點:選了出來的政府是最大的是最正確的,其他人不應發表太多反對。這其實是相當自相矛盾的一點。從實際角度來看,沒有反對意見,沒有人監察政府,政府又怎麼評估自己是做得對或錯?怎樣在下一次選舉中爭勝?

更深層次的,民選政府之所以正確,不單純是因為贏得選舉,而是因為得到了人民授權。選舉只是儀式,更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民意。無視民意,只因為贏得選舉就認為自己之後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確,這絕對是弄錯了整個概念。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意授權給一個政黨或團隊,自然亦可以收權,推倒這個政黨或團隊。

正如在斯諾登的部份也提過,代議民主即使是在託管模式,即民意代表應該自己做決定,也有其限制。無視民意和反對意見,跟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說自己有選票支持就一定是對,反對派不值一看沒有分別。現在美國政府監控全世界,當然也沒有問題,因為他是民選的嘛!有授權的嘛!即使人民不知道發生甚麼事也可以授權,真厲害。

假設,香港將來真的產生民選政府,萬一它在中央壓迫下忽然轉態,訂立廿三條,將警察變成公安,將反對政府的傳媒都關閉,是否就可以呢?不用理會民意呢?贏了就是贏了,民選政府的一切都是對的嘛!

極端地說,這種民主觀所帶出的根本不是民主,而是賢人政治,希望靠一群「叻人」或「哲人王」上台就可以解決一切,一般人不用想太多。這跟古人萬大事都祈求要有一個好皇帝登基,有何分別?羅范椒芬引用這些理論,想跟香港人說教何謂民主,事實是她這樣做反而暴露了她對民主的理解有多大問題。希望她還是去請教一些真正的專家,重新學習何謂民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