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3日

短談新加坡與民主理論

筆者對新加坡其實不算熟,但既然李光耀死了大家都在討論,我又從我比較熟悉的角度談談我從新加坡處想到些甚麼吧。

有票不等如有民主

從政制上看,新加坡國會是國民一人一票選出來,政府又由民意代表選出,某程度上已經有普選,但為何仍然很少人說新加坡是民主國家?因為民主並不只談投票,還要有人權和法治。新加坡人表達自由受限制,政府打壓一切反對聲音,輕則被告誹謗,重則驅逐出境,傳媒和司法機關受政府影響,政府甚至明言「哪些地區選了反對派就cut資源」,選舉環境難談得上是公平進行。新加坡雖然依法治國,人民也守法,但司法有多獨立,政府是否受約束,卻成疑問。因此新加坡在很多西方機構的考核上仍沒有被列為民主國家。

民主化與袋住先

民主發展,一般人出於良好意願,會以為民主化就像支射了出去的箭般一路往前。但現實並非如此簡單。現在學術界認為,除了專制和民主兩種政府,還有一些處在中間,部份專制又部份民主的混合政府 (hybrid regime)。新加坡有選舉,政府行事卻專制,可算一例。而這些混合政府可以用民主的部份掩蓋專制的部份,令人民產生混淆,阻撓民主化。例如香港人會說政府是只有1200人或689人選出來,新加坡政府卻可以說自己是廣大選民選出來。香港人可以說要爭取普選,但新加坡政府可以說已經有普選了,你還要爭取甚麼民主?同樣地,萬一你袋住先,袋完後上頭說「你不是已經有普選了嗎」,你下一步怎麼辦?

其實香港也可算是 hybrid regime,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和法治,也有部份議會席位是民選產生,政府於是能催眠一部份人說,我們不是已經有人權自由法治了嗎?反對派不是整天在議會吵鬧拉布嗎?香港哪裡沒有民主了?然後就一些人就中了催眠說,對呀你班廢青覺得經濟繁榮穩定哪裡不好了,香港很民主了你們反對派還想怎樣,中央讓你們反對派存在已經很寬大為懷了......

經濟發展就有民主化

大中華主義者對於中國民主化,有兩個樂觀的理由。理論一說經濟發展必定要伴隨政制發展。新加坡人均 GDP (PPP) 逾7萬美元,是全世界頭幾名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經濟發展夠好了吧,有政制發展嗎?理論二說中產階層會支持民主,新加坡中產怎麼想我未有親自接觸,但從表象上有在爭取民主的似乎不太多。或者不用走到南洋那麼遠,看看香港的離地中產吧,問他們支不支持民主?經濟發展就有民主化,中產必定撐民主,會否太簡單化?

政制設計的重要

新加坡反對派難以勝出的另一個理由,是選舉制度。新加坡的選制偏向「勝者全取」(winner takes all),執政黨在上屆選舉有60%票,反對派約有40%票,雙方取得的議席卻是93% (81/87) 對7% (6/87),反對派有4成人支持卻在議會中近乎滅聲。如果採用較符合比例的選舉制度,反對派雖然也不能執政,但至少能拿多一些議席,不讓政治氣氛那麼一面倒。所以說,不應忽視政制發展中選舉制度的細節,有句說話是「魔鬼在細節中」哦。

亞洲價值觀

李光耀又提出所謂「亞洲價值觀」。首先定義上就有問題,因為中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伊朗......等一串亞洲國家,我不確定到底有無共通的價值觀。即使不談這一點,如果他只是想說發展不等於要搞民主自由,那也不見得跟亞洲有何關係,給我的感覺是他只是藉亞洲和文化差異等說詞來包裝這個想法。

那發展是否不等於要搞民主自由?李光耀大概會自豪新加坡就是個成功例子,但新加坡能維持這樣多久,沒人知道。換個講法,新加坡的成功,到底是建基於「新加坡發展模式」的成功,還是「李光耀個人能力」的成功?如果是後者,他死了這個模式恐怕就無法維持下去。雖然我在各方面不認同他的政治思想,但我必須認同他是個歷史上很少人能相比的能人或賢人,新加坡的成功是他撐起而不是制度撐起,我覺得絕對有可能。雖然這又涉及到歷史發展是否可能因為一個人物而改變的哲學問題....

還有就是,始終不搞民主自由而仍然搞不好經濟的例子,總比不搞民主自由而搞好經濟的多。例如近來歐美經濟衰退,就多了人說「你看西班牙/希臘搞民主自由,經濟多差」,但我早陣子看西班牙相關新聞,發現那邊的政客愛講「你看古巴/委內瑞拉不搞民主自由,經濟多差」。在哪裡畫條線、選擇用哪些例子和 sample,結論可以180度反轉的呢。

身份認同

新加坡的歷史其實不算長,1819年才在英國東印度公司策劃下開港發展,跟香港落入英國人手中時間差不多,1959年從英國取得自治權,1963年跟隨馬來西亞一起獨立,1965年再脫離馬來西亞獨立。根據網上資料,此時新加坡的華人氣氛仍然很強,講華語的遠多於講英語和馬來語的,也是與馬來西亞分手的原因之一。可是後來李光耀大推英語化,亦努力建立多種族的國民身份,到了現在,儘管新加坡仍然很多人是華人面孔,但他們對華人這一概念有多大歸屬感,或者華人身份跟新加坡人身份有無衝突,那些「血濃於水」、「大家都是一家人」、「阿爺」的講法對新加坡人有無說服力,值得考究。身份認同在一個不長的時間內建立或改變,絕對有可能。

2015年3月15日

多國選舉 update (以色列、英國、西班牙)

筆者在去年12月14日寫過一篇講今年各國大選情況,今次是其 update,首先是以色列。

去年12月預告多場選舉:http://nonintellect.blogspot.hk/2014/12/blog-post_14.html


談日本眾議院選舉:http://nonintellect.blogspot.hk/2015/01/blog-post_6.html

談希臘選舉:http://nonintellect.blogspot.hk/2015/01/blog-post_30.html

談意大利總統選舉:http://nonintellect.blogspot.hk/2015/02/blog-post.html

以色列:內塔尼亞胡選輸仍有機會連任?

以色列大選預定在3月17日舉行,離上一次的2013年1月只有2年多。以色列國會使用比例代表制,得票低至3.25%即可進入國會 (去年3月政改將門檻從2%提高至3.25%),政黨林立,政府往往是由多黨組成,向來並不太穩定。上屆選舉後以色列國會有14個政黨,政府由5個政黨組成,維持了不足2年就在去年12月倒台。先來看看上屆選舉結果:

Likud - Yisrael Beiteinu 31
Yesh Atid 19
Labor 15
Habayit Hayehudi 12
Shas 11
United Torah Judaism 7
Hatnuah 6
Meretz  6
Hadash 4
UAL - Ta'al 4
Balad 3
Kadima 2

稍為講解一下各方的進展。

上屆居首的 Likud - Yisrael Beiteinu 是由兩個政黨合組名單參選,兩黨在以巴問題上均屬強硬派,前者 Likud (英譯 Consolidation) 由總理 Benjamin Netanyahu 內塔尼亞胡 (下簡稱內氏) 領導,後者 Yisrael Beiteinu (Israel is Our Home) 由外長 Avigdor Lieberman 領導。兩人近期關係轉差,拆伙參選,但單飛後支持度雙雙下跌,不利內氏連任。而雖然 Lieberman 跟內氏關係轉差,在政綱上仍是傾向支持內氏。

第二名的 Yesh Atid (There is a Future) 加入了上屆政府,但後來鬧翻離開政府,觸發今次大選。此黨在以巴問題上偏溫和派,現時傾向反對內氏。

上屆第三的 Labor 和第七的 Hatnuah (The Movement) 則合組成 Zionist Union 名單參選,講明目標是要拉內氏下台。Hatnuah 也有參加上屆政府,去年12月跟內氏鬧翻後離開,數日後突然宣布轉跟 Labor 合作。一來他們本來政綱較相近,二來去年政改提高進入國會門檻後 Hatnuah 擔心被逼出國會,三來 Labor 想將支持度推高至第一位搶回總理寶座 (Labor 過去幾十年多次跟 Likud 爭執政)。兩黨還有輪流當總理的協議,Labor 領袖 Isaac Herzog 可優先成為總理,如政府捱到多過2年則可輪到 Hatnuah 領袖 Tzipi Livni 當總理。兩黨在以巴問題上均屬溫和派。
(溫和只是指較願意承認巴勒斯坦和以談判解決紛爭,不代表他們偏幫巴人。)

上屆第四的 Habayit Hayehudi (Jewish Home) 屬強硬派,也有加入上屆政府,傾向支持內氏。

上屆第五的 Shas (Guards of the Torah) 屬保守派,沒參加上屆政府,但在內氏和 Labor 的 Herzog 之間應傾向支持內氏。另外,Shas 有部份成員脫黨成立新黨 Yachad (Together),後者將會參加今次選舉。

上屆第六的 United Torah Judaism 屬保守派,沒參加上屆政府,但應傾向支持內氏。

上屆第八的 Meretz (Vigour) 屬溫和派,傾向反對內氏。

上屆排較後的3張名單 Hadash UAL Ta'al Balad 都是由阿拉伯裔以色列人組成,代表仍居住在以色列內並有國民身份的巴勒斯坦人,因政改提高進入國會門檻,今次合組名單參選。這是阿拉伯裔首次組成大團結名單參選,民調指有機會吸引更多阿拉伯裔出來投票。想當然矣,此名單堅決反對內氏。

上屆排最後的 Kadima 因民望長期低迷加上進入國會門檻提高,今屆放棄參選。

最新發布的民調的平均預計議席:
Zionist Union 25
Likud 22
Joint Arab List 13
Yesh Atid 12
Habayit Hayehudi 11
Kulanu 9
Shas 7
United Torah Judaism 6
Yisrael Beiteinu 5
Meretz 5
Yachad - Otzma 4
(因四捨五入加起來是119,但實際議席總數是120)

綜合以上一堆名單,暫時支持和反對內塔尼亞胡雙方都勢均力敵:
傾向支持:Likud 22 + Habayit Hayehudi 11 + Shas 7 + UTJ 6 + Yisrael Beiteinu 5 + Yachad 4 = 55
傾向反對:Zionist Union 25 + Yesh Atid 12 + Meretz 5 + Joint Arab List 13 = 55

於是,新成立,暫時未有明確表態,民調預計可取得9席的 Kulanu (All of Us) 及其領袖 Moshe Kahlon 就有機會成為「造王者」,此黨目前專攻民生議題。我們也不可排除有其他政黨在各種威逼利誘下,於選舉後突然轉態。畢竟除了以巴問題外,還有經濟民生等各種議題要考慮,所以上屆政府也不是由純強硬派或純溫和派組成。另一個問題是反內氏陣營需要阿拉伯裔支持,但它們未必能跟其他反內氏政黨順利合作。

所以即使民調中只排第二,我們仍然不可看輕內塔尼亞胡率先湊夠支持成功連任的機會。2009年時他也曾只排第二但成功當上總理。


左至右 (wiki圖片):Benjamin Netanyahu (Likud)、Isaac Herzog (Labor/Zionist Union)、
Tzipi Livni (Hatnuah/Zionist Union)

瑞典

12月時講到瑞典因少數政府在議會中不夠票,財政預算案被否決 (12月3日的事),觸動政治危機,政府面臨倒台,可能會在今年3月大選。可是執政黨和數個在野黨在聖誕節期間秘密談判後,在12月27日突然舉行聯合記者會,宣布找到解決方案,現屆政府繼續運作,無需重新大選。關於此事有機會再寫一篇文詳細分析。

芬蘭

芬蘭預定4月19日大選。芬蘭跟歐洲主流一樣是比例代表制和多黨制。目前民調顯示在野黨之一的 Centre Party 支持度第一 (25%),但因未過半,要跟其他政黨合組新政府。預料組成現屆政府的其中一些政黨可以留任。另外芬蘭最大的「疑歐派」政黨 Finns Party 最新支持度15%,較上屆的19%稍跌,此黨上屆未有獲邀加入新政府,預料今次也會一樣。

英國:蘇獨派打亂英國政局?

英國大選最遲5月舉行。上次文章談到,根據民調和傳媒分析,預計無一政黨可取得過半議席,會出現所謂 Hung Parliament,而此情況到現在仍沒改變,所有傳媒都一致認為將會出現 Hung Parliament。筆者看過幾個報道,分析員和民調機構的預測大致是:

保守黨 270-300席
工黨 270-300席
蘇格蘭黨 30-50
自民黨 20-30
獨立黨、綠黨、威爾斯黨、北愛政黨等 20-30
(650席)

然後民調是這樣:
工黨 34%
保守黨 33%
獨立黨 14%
自民黨 8%
綠黨 6%
其他 6% (包括蘇格蘭、威爾斯、北愛政黨)

筆者上次又講過,如保守黨和工黨均無法過半,自民黨有機會再次成為關鍵少數,但目前預測顯示,自民黨也不夠席位左右大局,最大機會能成為「造王者」的將是蘇格蘭黨!英媒近期已經越來越多討論,萬一蘇格蘭黨成為造王者會如何影響政局。上面的數字也顯示,其實有很大機會是連蘇格蘭黨也不夠票成為造王者,於是連「難道要保守黨+工黨?」這樣的想法也開始冒出來了。

另外,亦有部份分析開始談選舉制度的問題。一般人都聽過「單單制製造兩黨制、比例制製造多黨制」的講法,但筆者以往都有在不同文章內談過,這並非一定,例如在部份選區有堅實支持的地區型政黨就可以打亂這個講法。今次預計會橫掃大量蘇格蘭議席的蘇格蘭黨就是這樣。相對地,在英格蘭營運的獨立黨和綠黨,即使民調顯示會拿到十幾廿%的票,亦可能只取得單位數的議席。於是,就算蘇格蘭黨的總得票低於獨立黨或綠黨,仍可以贏得多過他們的議席數,甚至成為造王者。關於此事到大選前夕會再詳細分析 (又欠下一篇文了...)。

不過眼下最多人關心的還是選舉辯論。現在預計至少有6個政黨要參加論壇,破了英國紀錄,包括:保守黨、工黨、蘇格蘭黨、自民黨、獨立黨、綠黨。電視台也要求另外舉行一場保守黨卡梅倫對工黨文立彬的單對單辯論,但不知為何卡梅倫死都不肯,有電視台就聲言,如果卡梅倫堅持不做,也會放照樣辦論壇,到時候會放張空椅子代替他。

西班牙:長毛 vs 法律超人

西班牙大選未有確實日期,但最遲12月要舉行。以往談過有個新冒起的極左政黨 Podemos 及其領袖「西班牙長毛」Pablo Iglesias Turrión 挑戰傳統兩大黨,最新進展是又有一個新冒起政黨出現,其領袖是位「法律超人」。

這個新冒起的政黨叫 Ciutadans,其實已在加泰羅尼亞地區成立幾年,並且進入地方議會,但最近支持度突然抽高。此黨成立的目標是抗衡「加獨派」,但近期轉為劍指中央,宣布會參選國會選舉,和在其他地區開設辦事處準備競選。其領袖 Albert Rivera 年僅35歲,本職是位律師,曾為宣傳政黨拍裸照而成名 (所以說是「法律超人」)。

這個政黨跟 Podemos 一樣攻擊傳統兩大黨,指他們無能貪腐,西班牙政界需要大換血,跟  Podemos 分別在政策主張。Podemos 是激左,說新自由經濟學是垃圾,要全面取消緊縮政策,反對歐盟干預,Ciutadans 則認為已實行的經濟改革不應全廢,只是要減低力度和改變方向,也支持歐盟。分析認為 Ciutadans 可以吸引那些對傳統兩大黨失去信心,但同時又覺得 Podemos 政策太激進的選民,頗有潛力。近日的民調大約是這樣:

PP 22% (執政黨、傳統右派)
PSOE 19% (目前最大反對黨、傳統左派)
Podemos 23% (新政黨、激進派)
Ciutadans 15% (新政黨、溫和派)

似乎已經成為四方亂鬥的情景。暫時還很難說政局會如何發展,請拭目以待。

對了,還有一點可以談的是,隨著 Podemos 這個由年輕人主導的新政黨冒起 (最新是 Ciutadans),傳統左派 PSOE 也搞世代交替,換了位43歲的型男 (以政客標準) 做黨魁。所以也有聲音說執政黨應該在選前換人取代快60歲的總理 Mariano Rajoy。


左至右 (wiki圖片):Mariano Rajoy (60, PP)、Pedro Sánchez (43, PSOE)、
Pablo Iglesias (36, Podemos)、Albert Rivera (35, Ciutadans)

2015年3月8日

(閒聊) 香港漁農界揚威海外


有留意香港政改的人,都會知道選委會中漁農界的神奇:它只有百幾個選民 (根據2011年數字是159人),卻可以選出60個選委,以比例計是全香港最有政治影響力的界別。而今日,香港漁農界向世界出發了,讓全世界都知道它的厲害了。

好了,其實是筆者家裡寄來了新一期 Economist 雜誌,內有一篇「The power of fish:A peculiar distortion in Hong Kong’s political structure」,正是介紹香港漁農界這個現象,連本應聞名國際的香港金融界的影響力也不及它 (只有18個選委)。

看來我們以後不應該再講「金融才俊」了,應該講「漁農才俊」才對 (eg 民建聯漁農界議員「才俊賢」?)。畢竟這可是在國際上很有公信力的 Economist 雜誌哦,是連很多親中政客都會 quote 的 Economist 雜誌哦 (雖然呼籲香港有真普選的部份就永遠不 quote)。

如果各位讀者下次見到「金融才俊」,大可以跟他聊聊:「連經濟學人雜誌都說漁農界比你們金融界更厲害哦!」

文章的網上版:
http://www.economist.com/news/china/21645851-peculiar-distortion-hong-kongs-political-structure-power-fish

2015年3月5日

依憲治港?法國大餐

中國總理李克強發表工作報告,在有關香港的段落提及要「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引發傳媒揣測,因為這是首次說香港事務要「依照宪法办事」。那「依照宪法办事」到底是要怎麼做法呢?親中派常常說香港人不熟讀基本法和中國憲法,我就嘗試查找一下。先看看中國政府網上的憲法全文: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4/content_62714.htm

條文有提到香港、特區、基本法等事項嗎?竟然只有一句:「第三十一条 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所以中國憲法在香港有何效用或如何應用呢?是沒有講明的。那我們接下來就要找有沒有相關的人大規定。在香港政府網上的基本法條文底下,列出了一堆人大相關決定:

http://www.basiclaw.gov.hk/tc/basiclawtext/index.html

當中有個文件九,是1990年4月4日通過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決定》,是這麼寫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按照香港的具體情況制定的,是符合憲法的。香港特別行政區設立後實行的制度、政策和法律,以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為依據。」

也就是說,基本法的內容本身就是符合憲法的了,而香港的事務亦應以基本法為依據。

基本法又是怎麼講中國憲法的呢?「第十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一條,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制度和政策,包括社會、經濟制度,有關保障居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的制度,行政管理、立法和司法方面的制度,以及有關政策,均以本法的規定為依據。」

總結,憲法說特區的事參照人大決定,人大決定說特區的事參照基本法,基本法說根據中國憲法特區的事參照基本法,所以繞了個圈,答案都是一樣,依憲治港就是按基本法辦事。

可是這似乎還不是很清楚明白,到底中國憲法各條文能否直接套用在香港呢?我們逐條看看吧:「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如果中國憲法其他條文可直接套用在香港,香港就要行社會主義、人民民主專政。

可是基本法是這麼寫的耶:「第五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

那到底是看憲法還是看基本法?我倒是沒聽過中國官員說香港是實行社會主義,只聽過是實行資本主義。

所以香港的事,似乎的確是「以基本法為依據」,不然中國憲法連開首那一條都已經不適用了。傳媒訪問「專家」,有認為這句可能代表中央想加強對香港管制的法理依據,但基本法早就已經對此有了足夠的規定,甚至「依照宪法办事」本身其實也只會得出「依照基本法办事」這個結論,加入這一句可謂畫蛇添足矣。不然通俗一點講,就是廣東話俚語「法國大餐-多舊魚 (多餘)」!

2015年3月3日

下議院議長?下議院領袖?



日前英媒報道,兩位英國前高官向臥底記者大談自己如何願意收錢進行遊說工作,服務對象甚至包括「外國勢力」(如烏克蘭企業),引發輿論譁然。但筆者今次想談的不是英國政客如何貪錢,或英國政界如何容易受外國勢力操控,而是筆者第二天讀香港報章,看到有好幾份都將其中一名前高官曾任的官職譯錯了。所講的是港譯施仲宏的 Jack Straw,他曾經出任「下議院領袖」,但香港報章 (包括兩份銷量較高的報紙) 卻說他曾任「下議院議長」。

下議院議長是 Speaker of the House of Commons,下議院領袖是 Leader of the House of Commons,兩詞其實按字面直譯即可,但可能因為香港立法會只有「主席」而無「領袖」,翻譯的記者以為議會領袖就是主席或議長,所以譯錯了。可是這並非無傷大雅之錯,因為這兩個職位雖然只差一字,實際身份和工作卻差天共地。

Speaker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下議院議長的工作是主持會議,負責點名輪到哪位議員發言,還有就程序出現爭拗時作出裁決,像香港的立法會主席。議長作為議會的名義上代表,而且要管好執政反對兩派議員,理應保持政治中立。英國國會網頁中是這樣講的 (節錄):

The Speaker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chairs debates in the Commons chamber. The holder of this office is an MP who has been elected to be Speaker by other Members of Parliament. During debates they keep order and call MPs to speak. The Speaker is the chief officer and highest authority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and must remain politically impartial at all times. Therefore, on election the new Speaker must resign from their political party and remain separate from political issues even in retirement. The current Speaker is John Bercow, MP for Buckingham.

而 Leader of the House of Commons下議院領袖是內閣成員、政府代表,負責安排議會議程,確保議案在政府目標時間內獲得通過,有需要時也要代表首相發言和答辯。一般來說要是位有一定辯才、政治經驗和黨內地位的人擔任。香港並無相應的職位。英國國會網頁節錄:

The Leader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is a government minister whose main role is organising government business in the Commons. Every sitting Thursday, the Leader of the House tells the Commons about the business scheduled for the following week and usually provisional business for the week after. The Leader of the House does this by working closely with the government's Chief Whip. The Leader can deputise for the Prime Minister, either at Prime Minister's Questions or for formal duties, but ordinarily the Deputy Prime Minister fulfils this function. Rt Hon William Hague MP is the current Leader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由此可見,兩者的名稱也許差距不大,但身份和工作卻完全不同:一個要政治中立,一個是政府代表;一個只確保會議過程流暢,一個要確保會議進度符合政府目標。

這個分野源於英國是議會制國家,政府由議會選出,政府 (通常是) 由最大黨成員組成,內閣成員既是官員也是議員,所以行政跟立法的關係向來有灰色地帶,並非完全的三權分立,政府可以擺明車馬要求 (同黨的) 議員配合政府施政。而既然一方已佔有議席上的優勢,負責主持會議的議長當然要政治中立,不能偏袒,即使他也是來自執政黨。

上面引用的描述還提到下議院領袖會跟 Chief Whip 首席黨鞭合作確保議會工作進度。首席黨鞭是黨的風紀,負責確保黨員跟從黨的意向投票,如果黨員違反黨的命令,黨鞭可下令懲罰,最嚴重可將人逐出黨。下議院領袖制訂議程,首席黨鞭向黨員發出指示,雙方合作才可確保議事工作跟上政府目標。

相比會代政府發言的下議院領袖,首席黨鞭的工作機密得多,不太會上鏡,主要是在檯面下工作,為確保黨員聽令要約見他們,恩威並施,必要時還要「扮醜人」「兇」人。首席黨鞭也必須是首相親信,才能代他發號施令和處理黨務。比較象徵性的是,英國首相官邸位於 10 Downing Street 唐寧街10號,而首席黨鞭辦公室位於旁邊的唐寧街9號,兩人可隨時第一時間碰面。(順帶一提唐寧街11號是財政大臣官邸。)

現任下議院領袖是 William Hague (港譯夏偉林),曾任前外相和前黨魁,目前在內閣成員名單排名第3,後於首相和副首相,先於財相、內相和外相,可見其受重視程度。首席黨鞭 Michael Gove (港譯高文浩) 是前教育大臣,排名較後但也是內閣成員,而且在英國國內是有名的政治重炮手。

其實兩人去年從大臣調職至下議院領袖和首席黨鞭時,被傳媒指是降職,因為失去大臣官職後薪水較低、對政策影響力較低、出鏡機會也較低,但首相卡梅倫強調這兩個職位在英式制度下對政府運作極為重要,不能說是降職......也不能說是錯啦。

至於現任下議院議長 John Bercow,本來屬於保守黨 (當選後要退黨以示政治中立) ,沒做過內閣大臣,卻曾數次公然違反保守黨黨紀投票支持政府,最後在工黨仍佔多數 (2009年時) 的情況下當選議長......算是位立場比較難捉摸的人?

一般對政制的研究,很多學者會聚焦於政制框架和選舉制度 (我也屬於這類),但其實也有一部份人會研究議會運作,特別是專研一國政治和有意從政者,畢竟政制和選制很少真的會改動,研究議會運作對這部份人來說更能掌握實際政治操作。

ps 開版圖是2014年9月10日的首相答辯環節,因為首相卡梅倫和副首相克萊格都去了蘇格蘭為反對蘇獨拉票,由下議院領袖 William Hague 代表政府答辯,即中間站著,面向右面的人。鏡頭正面對著那張綠色椅子上的人就是下議院議長 John Bercow。全片段: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_2JfEXEM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