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3日

考試更新

由於考試進行中, 近來的更新都會慢一點. (不過別問為什麼我還有時間打機.)

今個星期歐洲有兩個國家進行選舉: 葡萄牙跟土耳其. 對香港人來說應該是比較冷門的國家, 而且確實在國際傳媒間的觸目度也不高. (但並不是因為國家本身不觸目, 而是因為選舉結果早就在預期之內) 不過還是循例看一看吧.



Portuguese legislative election 2011
Party / votes / seats
Social Democrat / 38.63% / 105
Socialist / 28.05% / 73
People's Party / 11.74% / 24
Democratic Union / 7.94% / 16
Left Bloc / 5.19% / 8

基本上是比例代表制. 不過因為各選區議席分佈不同, 大黨稍為有優勢.

上屆政府是社會黨的少數政府 (minority gov't). 本來社會黨就因為議席不過半而執政困難, 加上葡萄牙在金融海嘯衝擊下成為"歐豬"國之一, 國家需要向外國勢力 (EU/IMF) 尋求協助, 政府支持度再度下跌, 令到大選提早進行. 結果一如所料由社民黨勝出, 並且跟人民黨組成執政聯盟. (為何兩大檔都叫自己社會/社民, 請參照 1 月 25 日的文章 "葡萄牙: 左仔天國?") 新政府將要負責推行新緊縮政策.


Pedro Passos Coelho
社民黨的新任總理


José Sócrates
社會黨的上任總理



Turkish general election 2011
Party / votes / seats
AKP (Justice and Development Party) / 49.91% / 326
CHP (Republic People's Party) / 25.91% / 135
MHP (Nationalist Movement Party) / 12.99% / 53
Independent / 6.3% / 36

其實土耳其是有 N 個政黨的. 但因為有著 10% 票才能進入國會的高門檻, 今次選舉只有三個黨入選. 獨立人士多數是庫爾德 (Kurds) 代表 . 而執政正義發展黨 (AKP)更是取得六成議席, 順利再次執政.

基本上各方都一早預期 AKP 能夠勝出, 問題只在會否去到三分二議席的超級多數; 如果達到超級多數將可以自行修改憲法.

AKP 得以一黨獨大跟土耳其歷史有關. 土耳其的前身是奧斯曼帝國, 一度雄霸中東, 北非和南歐. 但到了近代帝國積弱, 各藩屬國相繼脫離中央, 又受到歐洲列強帝國主義入侵, 成為了"歐洲病夫". 帝國最終因一戰戰敗而解體, 土耳其本土在將軍凱末爾 (Kemal, 又稱 Ataturk 土耳其之父) 領導下成為軍政國家. 凱末爾推行親西方政策, 加強現代化, 特別申明土耳其要"脫伊斯蘭入歐", 遵守政教分離原則. 凱末爾死後 (1938) 不久, 土耳其開始民主化, 在 1940 年代開始舉行多黨選舉, 但軍方仍然舉足輕重, 並分別在 1960, 1971, 1980 三次政變干涉政府. 1997 年也試過透過舉行記者會公開批評政府, 逼得當時的政府下台. 但即使軍隊沒發動政變, 民選政府本身的表現也差強人意, 各政黨的支持度也經常大上大落. 結果 AKP 在 2002 年首次參選便意外地一舉獲得過半議席當選, 相反其他舊政黨 (除了 CHP, 前軍政府政黨) 全部因為低於 10% 門檻而出局, 而到了現在這些黨派也依然未能恢復過來.

因此, 儘管土耳其有民主選舉制度, 外界對其"民主度"仍然相當懷疑. 但土耳其民主本身是個很受關注的議題. 一來這是中東少有的具民主選舉的國家, 二來其保守勢力態度曖昧, 三來他還是歐盟候選國之一, 四來他的位置有著很高戰略價值, 五來對北約/美國而言是在中東的重要盟友......等等.

AKP 本身是保守派, 有伊斯蘭主義背景, 但 02 年上台後為了平衡內外各勢力而變得溫和. 加上這段期間土耳其經濟改善, 國際地位也提高, 其他政黨又弱, AKP 得到支持是意料中事. 不過還是很多人對 AKP 持保留態度; 某著名國際傳媒還在社評中叫土耳其人千萬要投反對派, 以阻止 AKP 達到超級多數. 我有個土耳其人同學就說他不喜歡 AKP 跟總理, 但其他政黨又不可能贏......只能說情況很複雜啦.


Mustafa Kemal Atatürk
土耳其將軍, 土耳其總統, 現代土耳其之父


Recep Tayyip Erdoğan
AKP 的土耳其總理
據說他的最終目標是當總統

2011年6月3日

菅直人:避得一時

日本政局在兩日內忽然波濤洶湧. 反對黨自民黨對首相菅直人提出不信任動議, 結果令執政黨民主黨內部大分裂, 菅直人要自行宣佈將在"震災善後"完成後辭職, 而不信任動議最終不獲通過.

本來民主掌在國會中佔有約 300/480 個議席, 不信任動議正常來說是不會被提出的 (因為肯定不會成功), 但因為反對黨看準民主黨內也有派系越來越不滿菅直人, 他們可能會同意不信任動議, 所以才提出來. 事實是"倒菅派"一直都存在, 問題只是有沒有機會"造反"而已. 民主黨內有小澤派, 鳩山派, 菅派, 仙谷派, 羽田派, 舊社會黨派, 舊民社黨派......等等派系 (另有實際名稱, 為方便起見用領袖命名), 其中最大的小澤派一向是反對菅直人的, 而第二大的鳩山派一開始是支持菅直人, 但近來越來越批評他. 自民黨提出不信任動議, 矛頭直指菅直人, 但目標其實是小澤跟鳩山, 試圖讓民主黨分裂 (當然如果可以推倒菅下台就更好).

在這裡, 我們需要考慮三個選擇點.

第一, 現在反對黨跟民主黨"造反派"能不能推倒菅直人. 要推倒的話, 除了要反對黨全體一致行動, 還需要 60~70 名民主黨倒戈才行, 難度其實相當高. 對反對黨而言, 提出不信任動議並且投贊成票是很簡單的, 但對"造反派"而言, 則一定要 60~70 人同時行動才有用, 因為人數不足的話, 議案就不獲通過達不到效果, 自己還可能會被判違反黨紀而被懲罰, 所以考慮因素很多, 也因此不會茂茂然就隨便投票.

其次, 假設推倒菅直人了, 民主黨就要再次進行黨魁選舉. 誰有能力勝出呢? 造反派只需 60~70 個議員行動就能推倒菅直人, 但自己一派要在新的黨魁選舉中勝出則需要過半議員還有整體黨員支持, 否則可能又是由菅直人的盟友上位. 所以造反派要確保推倒菅直人後自己一派能掌權的話, 實際要考慮的動員人數絕對不止 60~70 個議員.

最後, 萬一菅直人瘋了, "一拍兩散", 決定提早大選那怎麼辦? 雖然變數很多, 但至少以目前民調來說民主黨的支持度是比自民黨稍低的. 加上沒有明確的領導層牽頭, 選戰也肯定會處於不利狀態.

所以對造反派來說, 菅直人肯自己辭職是最好的情況. 鳩山也在跟菅"攤牌"後逼到菅說自己會辭職, 鳩山派因此反對不信任動議, 而小澤派也在點算過知道動員不足後不支持不信任動議 (小澤本人"缺席"投票), 不信任動議因此被否決.

可是, 羅生門卻出現了. 鳩山說據他理解, 菅直人會在今個月內辭職. 但菅直人在不信任動議被否決後卻說沒打算這麼快辭職, 菅派也說最起碼撐多一年, 結果令鳩山開罵菅是"欺詐師". 結果菅直人雖然是避過即時下台的危險, 但就完全沒有解決到問題的根本, 即黨內的分裂, 所以菅直人中期來說依然有可能要下台.

但即使如此, 菅直人卻依然撐得頗久. 為什麼這麼說? 我在地震發生數日後的分析就提過, 地震前其實反對黨跟造反派就已經在猛烈攻擊菅直人, 下台之象漸現, 是地震為他爭取到時間, 要求大家"擱置爭議 全力救災". 事發至今已經快三個月, 而只要現在菅直人再撐多數天, 他的任期就會超過366日(HY?), 成為五年內任期最長的首相. 事實上整個平成年代 (1989年開始), 除了小泉之外都沒有任何一個首相可以做多過兩年的, 而近年更接連出現任職不到一年就要下台的首相. 如果菅直人可以撐夠一年, 其實也不算最差的了.

為什麼日本首相換人如此頻繁? 原因有很多. 但今次事件很明顯帶出來的理由就是多政棍. 現在日本面臨空前國難, 又地震又核爆, 照理來說政客們應該齊心合作才對, 但事實是他們都在盤算怎樣能為自己謀利, 不理政治鬥爭是否會拖延善後工作. 有這樣的政客, 怎麼可能不會政局混亂? (ps 菅直人自己就一直在說希望反對黨也能合作幫助善後, 但被自民黨拒絕了.)

最後, 來談談誰有機會當下一任首相吧. 民主黨方面, 大老小澤個人實力最雄厚, 但很多其他派系跟大眾都不喜歡他 (也包括我), 所以要親自拜相仍有一定阻力; 他也可能選擇做"黑幕", 推出親信角逐. 其他幹部如岡田克也, 前原誠司, 枝野幸男等有一定支持. 自民黨方面, 雖然黨魁是谷垣禎一, 但他的民望也不算高. 整體來說仍有很多變數存在. 另外, 在菅直人正式辭職前, 政局都會處於不明朗的狀態, 對正在面對多重困難的日本全國而言, 實在是一件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