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0日

被罵狗,我是見怪不怪

今日早放工, 隨便寫幾句.

今天香港網絡上流傳了一段 youtube 片, 叫 "中國電視台:香港人是狗", 引起網民激烈回響. 我只能說, 被罵狗,我是見怪不怪; 認真你就輸了.

罵人狗, 很出奇嗎? 隨便上個中台日網上論壇都可以見到一堆 "日本狗" "台灣狗" "支那狗" 罵來罵去. 在香港的網上論壇也是, "左狗" "共狗" 美帝走狗" "大英走狗" 嘈來嘈去. 某位已經去見馬克思的前港區人大也曾經直接了當地說香港人是"食慣狗餅". 根本罵人狗是很平常的事嘛, 有甚麼好驚訝!? 甚至特首選舉我們也講豬狼對決, 某幾份報紙日日"豬乜豬物"地講某位候選人. 諸如此類. 形容人做動物, 根本是很平常的事嘛!

我自己也不知道被人罵 "左狗" "共狗" "日本狗" "美加狗" 多少次. 被人叫一次狗就要發火, 那我早就爆炸死掉啦!? 一些不知名的二打六糞青罵人你也要管!? 都有名你叫"糞青"了, 跟一團糞便認真, 你還不是輸了!?

回到片段本身. 我看到片中的節目叫 "孔和尚有話說", 查了一下, 發現這個口不擇言的人兄叫"孔慶東", 是大陸有名的御用糞青五毛打手, 連大陸人都頂他不順.

我們來看看 wiki 對他的描述
http://zh.wikipedia.org/zh-hk/%E5%AD%94%E5%BA%86%E4%B8%9C

>> 孔慶東的思想激進左傾,常在烏有之鄉 (1) 網站發表文章,鼓吹階級鬥爭,經常攻擊對手為「漢奸」。2007年章詒和 (2) 著《伶人往事》一書,孔慶東在演講中公開批駁章詒和,指「她那個階級是我們政權的敵人」,「共產黨對他們是極其寬大的,但他們仍夢想變天,說當年反右反錯了」,孔慶東說:「你(指右派)既然認為是堂堂正正的英雄,為什麼要求共產黨平反?」「改革開放後都平反昭雪了,但大右派還百倍瘋狂地向人民索取,比當年兇惡10倍」,「我們平民百姓的血淚誰去寫?礦井砸死 60多人,誰給每人寫一部《往事並不冒煙》 (3)?他們一人死了賠多少錢?生命都是有價錢的。上層人的生命價格和下層人的生命價格不一樣嗎?革命本來就要改變這東西」。對孔慶東的言論,左派文人大多支持,自由派文人和右派文人大多持批判態度。

(1) 大陸有名的左派/毛派論壇
(2) 著名知識份子. 其父章伯鈞, 為反右, 文革時期被打倒的"五大右派"之一.
(3) 應該是指章詒和的作品 "往事並不如煙". 書中大肆批評當年中共反右迫害異見人士, 被大陸政府下令封禁.

>> 孔慶東批評韓國,極力推崇朝鮮的制度和金正日的主體思想 (4) ,稱「沒有偉大的領袖和勞動黨,沒有強大的人民軍,沒有寧死不屈的民族骨氣和奮發忘我的勞動熱情,早都死絕了。」他的《獨立韓秋》一書在韓國政府要求下遭禁,隨後改名《匹馬西風》重新出版。2010年2月,孔慶東在第一視頻(v1.cn)節目中對新聞「英媒曝朝鮮為金正恩建造豪宅辦公室」的評論中稱「剛從朝鮮回來,朝鮮人民沒有挨餓」,並且中國人也「從60年代到現在吃得好好的,紅光滿面的」,該新聞是「帝國主義」和「狼」對北韓領導人的妖魔化和醜化,並指責當代中國人「不要臉」,沒有資格去「跟着帝國主義批評自己的一個兄弟國家」。孔在節目中還說該欄目主持人石菲犯了錯誤,要求其做「深刻的反思」。

(4) 金日成自創的一套偽馬克思主義理論.

>> 孔慶東曾在多種場合公開指責南方報業集團 (5) 為「漢奸報系」。2011年11月7日下午,孔在拒絕《南方人物周刊》採訪時爆粗口,並隨後在其新浪官方認證微博上說:「一分鐘前,漢奸刊物<南方人物周刊>電話騷擾要採訪我,態度很和氣,語言很陰險。孔和尚斬釘截鐵答覆了一個排比句:去你媽的!滾你媽的!操你媽的!」此事引發了媒體和一些公共知識分子的批評。

(5) 大陸有名的自由派/改革派傳媒.

我們再看看 FT 中文網對以上的媒體爭論的報導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5753?page=3

>> 孔慶東教授在市場化媒體上的悲劇看來也是不可避免的了,因為願意提供給反孔者的媒體平台不僅有都市報,還有機關報。《東方早報》作者今以《孔慶東教授,您還是收了神通吧!》為題,形容這位力挺重慶公安局長“雙起”論、抨擊南方報系“天天在誣蔑”的教授,發表了一番雷聲滾滾的言論。作為孔教授口中的“野雞網”,鳳凰網推薦來自《新華每日電訊》的文章,批評這位孔子傳人“有點名氣就翻臉,當起媒體審判官”:這種動不動拿“革命先烈”“全國人民”說事兒的方式,蠻橫地為別人扣上異類的帽子,多像文革思維之下的紅衛兵行徑。南方報系尚未直接回應孔教授的批評,倒是與其有血脈關系的《新京報》,摘錄微博,闡明大義:我驚訝於一個教授竟如此肆意誇大“無良媒體”與“敗類記者”。

臨時加多一段; 連新華社都加入"批孔"行列.
http://bj.xinhuanet.com/bjfs/2011-11/11/content_24102761.htm

>> 新華網北京11月10日專電題:如此素質如何為人師表?——北大教授孔慶東爆粗口罵記者惹眾怒

由此可見, 這位孔慶東即使在大陸也是一個臭名遠播, 靠極保守的無聊言論來搏出位的人士, 不理也罷.

2012年1月14日

台灣大選 (續)

昨天趕得及寫完總統, 今次稍為分析一下立委.

立委的議席有 113 名.
73 席"區域立委"由單議席單票制選出.
6席"原住民立委"在原住民地區, 以"多議席單票不可轉移制" (SNTV) 選出.
34席"不分區立委", 由比例代表制選出.

我們先看代表性較大的"不分區立委".

不分區立委由比例代表制選出, 邏輯跟香港立法會選法差不多, 都是由政黨出一張名單, 依政黨得票比例分配議席, 排名越高的候選人越大機會當選. 由於台灣規定每個政黨名單要超過 5% 票才能獲分配議席, 一般相信只有國民和民進兩黨可以獲得不分區立委.

不分區立委有 34 席, 假設藍綠兩黨55波, 就每黨有 17 席, 因此兩黨名單上雖然都有 34 人, 但到第 15~19 位已經是危險位, 20位以後是輸硬, 而 14位以前是贏硬. 所以政黨怎麼排名單上的候選人, 可以看得出黨內對選舉的態度. 14位之前是保送入立法院, 15~19是聽天由命, 20位之後是棄子. 我們看看兩黨是怎麼排的.

國民黨
1~10 王金平、王育敏、曾巨威、楊玉欣、邱文彥、洪秀柱、吳育仁、潘維剛、陳鎮湘、李貴敏、
11~20 蘇清泉、陳碧涵、詹凱臣、徐少萍、紀國棟、陳淑慧、尹啟銘、詹滿容、楊志良、許宇甄、
21~ 34 吳清池、王美只、林萬福、張瓊玲、簡明哲、賴素如、徐德馨、華真、李德維、邱素蘭、詹澈、吳陳瓊秋、吳威志、顏嬋娟

1~14 個保送席位中, 只有王金平 (立法院院長), 洪秀柱 (國民黨副秘書長), 潘維剛, 徐少萍是現任立委. 15~19 亦只有紀國棟、陳淑慧是現任立委. 這顯示國民黨今屆在名單上部署的都是政黨色彩較少的人士, 希望以清新專業的形象示人.

民進黨
1~10 陳節如、柯建銘、吳宜臻、李應元、田秋堇、蔡煌瑯、蕭美琴、陳其邁、鄭麗君、段宜康、
11~20 尤美女、吳秉叡、薛凌、余天、翁金珠、游錫堃、陳瑩、蘇貞昌、黃淑英、謝長廷、
21~34 楊芳婉、蔡同榮、卓春英、趙永清、謝欣霓、施義芳、余莓莓、陳景峻、陳秀惠、賴萬枝、尹伶瑛、戴振耀、涂醒哲

民進黨的排位就複雜了. 1~14個保送席位中, 首兩位陳節如、柯建銘在黨內派系色彩較少, 現在來看應該是蔡英文加插的. 蕭美琴, 鄭麗君是蔡的副手, 段宜康也是偏蔡. 頭 14 人當中只有蔡煌瑯, 陳其邁是扁派的. 這顯示民進黨在蔡的領導下, 試圖淡化扁派的影響. 15~19 個關鍵位中, 16 游錫堃和18蘇貞昌都是前行政院長, 備受觸目. 17陳瑩也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原住民立委. 擺這3人在關鍵位, 可見民進黨的確想要拼拉票. 20位謝長廷也是前行政院長, 有一點拉票意味, 但排到 20 應該是當選無望. 另一位扁派的現任立委蔡同榮排到 22, 也是已經被放棄.

區域立委方面, 有幾個重點選區.

首先是高雄市(九)
林國正 (國民黨)
郭玟成 (民進黨)
陳致中 (無黨籍)

陳致中搞局可能倒致國民黨漁翁得利, 但這不是重點. 重點是陳拿到多少票, 多少可以看出民進黨"去扁"到底效果如何.

高雄市(七)
邱毅 (國民黨)
趙天麟 (民進黨)

重點在明星立委邱毅空降高雄. (上屆是不分區立委保送入立法院)

臺北市(八)
賴士葆 (國民黨)
阮昭雄 (民進黨)
李敖 (親民黨)

李敖也是知名度高, 但恐怕不會當選.

新北市(四)
李鴻鈞 (國民黨)
林濁水 (民進黨)

林濁水有"台獨大師"之稱, 多年來都在新北市(台北縣)當選立委, 因不滿陳水扁而辭職. 今年復出, 有望重新入立法院.

開票都開到一半了, 暫且講到這裡吧.

2012年1月13日

2012年大事展望 (二) 台灣大選

台灣大選. 實在是不寫不行了.

先分析一下背景, 看一下過去幾次的選舉.

1996 總統選舉
李登輝+連戰 5,813,699 54.0%
彭明敏+謝長廷 2,274,586 21.1%
林洋港+郝柏村 1,603,790 14.9%
陳履安+王清峰 1,074,044 9.98%

2000 總統選舉
陳水扁+呂秀蓮 4,977,737 39.3%
宋楚瑜+張昭雄 4,664,932 36.8%
連戰+蕭萬長 2,925,513 23.1%
其他 <100,000 <1%

2004 總統選舉
陳水扁+呂秀蓮 6,471,970 50.1%
連戰+宋楚瑜 6,442,452 49.9%

2008 總統選舉
馬英九+蕭萬長 7,659,014 58.5%
謝長廷+蘇貞昌 5,444,494 41.5%

綠進藍退

首先要點出的是藍綠差距縮窄. 96年時民進黨只有 21% 票, 而林洋港和陳履安本來都是國民黨的, 也就是說當年藍營整體的支持度是高達8成 (雖然李登輝當年已經有點暗綠). 00年時綠營得票升至 39%, 得票數更比96年多了一倍以上, 更因為藍營分裂而"執二攤"勝選. 但藍營整體支持度仍有6成. 04年雖然有槍擊案影響, 令選情變得複雜, 但依然要留意這是綠營首次得票超過一半, 亦即藍營得票首次不過半. 08年有一百萬票的鐘擺 (swing) 效應出現, 令民進黨得票跌回4成左右. 但別忘了這是阿扁弊案最轟動的時候, 也就是說應該是民進黨聲望最差的時候, 但綠營的得票數和得票率仍然較00年時稍為上升. 相反, 藍營已經總動員出擊, 得票數只和00年時差不多, 得票率更是微跌.

總的來說就是, 即使藍營聲望較以往好, 而綠營聲望較以往差, 藍營的表現反而變差了, 而綠營的表現反而好了. 這反映甚麼? 就是只論基本盤 (鐵票) 的話, 過去十幾年民進黨是不斷上升, 而國民黨是停滯不前 (甚至倒退).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有幾點可以考慮.

一是台灣人已經習慣了政黨輪替. 當年開放選舉時, 我們不難想像國民黨一定是猛攻民進黨沒有政績, 沒有執政經驗, 沒有政治人材等等的問題. 除了堅定的台獨份子之外, 應該很少人會夠膽拋棄國民黨這樣一個老店, 投票給一個全新的政黨上台. 對民進黨來說, 如何說服中間選民給他們一個執政機會, 的確會是一個難題; 00年時民進黨也是靠"執二攤"才勝出. (某程度上香港的泛民也要面對這個問題) 但時至今日, 達成了兩次政黨輪替後, 以及在各級選舉中選上了民進黨員之後, 台灣人發現原來藍綠雙方的執政能力並非當年所想的差那麼多, 令大量中間選民比較放心可以投票給民進黨. (順帶一提, 有學者曾提出一個民主制度要經歷過至少2次平穩的政黨輪替才算成熟; 台灣剛好達成了這一點.)

二是藍綠對決的減退. 當年很多人仍然對國民黨的獨裁統治有印象, 民進黨要炒熱族群議題非常容易, 而這些都會嚇怕中間選民. 但時至今日, 對統獨問題最熱情的老一代越來越少, 而新一代早就已經習慣現在的兩岸關係, 最希望的是"維持現狀", 也不相信藍綠其中一方上台就會搞獨裁搞迫害, 因此族群牌已經打不響. 相反, 由於兩黨都是溫和派抬頭, 實際政見甚至形象都變得更重要, 這些都不利給人"天龍人"印象的國民黨, 反而對走大眾化路線的民進黨有利.

三是以上兩者的結合. 逐漸成熟的政治氣氛, 和會多方面思考投票取向的選民, 對過往單靠地區工作"樁腳"拉票的國民黨不利. 雖然阿扁爆出貪污醜聞, 但相信國民黨依然比民進黨有錢這一點大家都不會否認. 過往慣於動員選舉機器和金錢攻勢的國民黨, 仍未能擺脫這種古老的選舉方式. 找個例子講一下.

花蓮縣長
傅崐萁, 這位人兄應該改名做傅奇人. 他原本是宋楚瑜支持者, 2001年親民黨組黨後, 隨即當選立委(花蓮縣選區). 2004 年連任. 2005代表親民黨與國民黨競逐花蓮縣長, 落敗. 2008年因國親合流加入國民黨, 同年連任立委. 2009年自行競逐花蓮縣長, 被國民黨逐出黨, 但結果卻當選. 現在是無黨籍身份. 上星期宋楚瑜到花蓮拉票, 傅崐萁一路相隨, 並稱自己"永遠是宋主席的弟子". 但幾日前馬英九到花蓮拉票, 傅崐萁又現身相挺, 並說要"讓馬總統連任". 而更峰迴路轉的是, 傅崐萁又追加一句 "但政黨票還是要投給宋主席" (即立委要投親民黨).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 這是因為花蓮這種比較鄉下的選區, 人脈對組織和動員選票很重要, 作為縣長的傅崐萁尤其有資源去這麼做. 所以雖然花蓮人口和選票都不多, 但在這種一票都不能少的危急關投, 不論是藍橘甚至綠都要找他出手, 也因此他怎麼叫價都可以.

"catch-all party"

整體來說, 綠進藍退, 中間選民比例增加, 令到國民民進兩黨都走中間路線. 一般民生議題雙方都是拿出一些空泛的政綱, 而即使是兩岸關係方面, 雙方也是沒有驚人之舉. 馬英九繼續"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政策. 蔡英文雖然反對"九二共識"(一個中國, 各字表述), 但提出的"台灣共識"又不是搞台獨; 她又先是反對ECFA, 後又說既然已經推行了就不應該停止. 簡單來說兩人表面上都是走"維持現狀"路線.

在上一篇講解美國選情的文章中, 我就提到過所謂"中位選民理論" (median voter theorem), 即在只有兩黨爭鬥的情況下, 一般來說兩黨都會越來越向中間路線走. 而當兩黨的立場越來越接近, 選民就越來越難分清楚到底他們分別在哪, 到最後根本不能再靠政綱分勝負. 今次選舉, 我們就看到馬英九(及其夫人)和蔡英文兩(三)人都主打形象牌. 這種不再只跟建黨宗旨走, 改為搶攻中間選民的政黨, 政治學上叫做 catch-all party (全民政黨), 意思就是對政黨而言, 搶得多票比堅持宗旨來得重要.

而今次這種主打形象牌的選戰, 投票不是因為某人的政綱理念而是純粹因為感覺上A比B好或B比A好, 則有點像所謂的 schumpeterian democracy (熊彼特式民主). Schumpeter 本職是一位經濟家, 他不視民主為一種崇高理念要體現人民共同利益云云, 而單純視民主為一種產生統治者的競爭方法; 民主選舉純粹是一個讓大家在A和B政客團隊中選出較優勝的一方來執政的機制.

"首投族"的真意

講了兩段理論可能有一點難懂, 先看回實際選情. 電視常常講兩黨都重視"首投族", 何解? "首投族"就是"首次投票"的人, 主要是年輕人. 搶攻首投族就是搶攻年輕人選票的意思. 為什麼要搶攻首投族? 兩黨的第一個解釋是今年的首投族很多, 要特別注意. 當真? 首投族 by definition 每次選舉都會有, 今屆真的有多得要特別注意? 難到今年特別多人成年? 怎麼想都想不通. 第二個解釋是大部份選民都已經做了決定, 所以要搶攻沒有明顯傾向的年輕人. 原來選民都已經做決定了? 那怎麼在選情最後兩三天馬蔡兩人都主力在中間選民最多的中北部拉票? 說要搶攻游離票? 最後我們看看兩黨想怎樣拉年輕人的票: 靠找帥哥美眉站台啦, 搞音樂會啦, 弄一下網站啦, 之類的. 有人會因為這樣就投票的嗎? 狗屁不通!

看看今明兩天馬蔡有多落力回到傳統的市場和廣場搞拉票活動, 就知道他們口裡說首投族, 身體卻很誠實; 說到底, "首投族"根本是個假議題, 中間選民比首投族重要多了! 那為什麼早陣子他們都講首投族而不講中間選民呢? 其實看看他們怎樣攻首投族就看出端倪了. 找帥哥美眉站台和搞音樂會這些, 都是打形象牌的一部份. 正如我上面說的, 兩黨從頭到尾都沒有打過政綱牌, 因為兩黨都向中間選民靠攏, 他們除了形象牌就沒其他牌好打. 亂搞個"首投族"議題出來, 其實正正反映他們想掩飾自己不知道以甚麼方法拉中間選民的困局.

北搶攻, 中相殺, 南無風

接下來看看分區選情



首先, 花蓮台東外島基本上是沒人理的了, 丟開一邊不談.

中南部 (雲林嘉義台南) 和南部 (高雄屏東宜蘭) 是綠營票倉. 上次綠營這麼難看, 在這些區也衝到近 50% 選票, 今次綠營在中南部恐怕可以贏到 60% 以上. 藍營已經放棄此區.

中部 (台中彰化南投) 上次綠營也有 40%, 今次雙方會是拉鋸戰, 大概一半一半, 是主戰場.

中北部 (桃園新竹苗栗) 是藍營票倉, 但並非完全穩陣, 綠營仍會嘗試拉多一點票.

最後是北部 (台北新北基隆). 這一區本應是藍營票倉, 但因為人口密集和中間選民多, 拉票效率高, 現在遭到綠營發力搶攻.

現在估計會是綠南部大勝, 中部拉鋸, 北部藍只能小勝, 整體來說雙方差距只會在佰仲之間. 北部將是關鍵

雙英差距可能只有 1~2%

我們再換個角度看.

2008 總統選舉
馬英九+蕭萬長 7,659,014 58.5%
謝長廷+蘇貞昌 5,444,494 41.5%

我們假設 10% 人是中間選民/游離票好了. 假設有5%人本身是偏綠, 上屆只是因為對阿扁失望才投藍, 今屆他們又跑回去支持小英, 那藍綠差距將變成 53.5 : 46.5. 再假設另外 5%人本身是偏藍, 今屆對馬英九失望不投藍, 其中 2% 跑去小英 3%跑去多舊魚, 那藍綠差距將變成 48.5% : 48.5%!

所以個人估計整體來說, 雙英的差距可能只會有 1~2%. 以 1% 選民是 13 萬人計算, 雙英的票數差將去到 25 萬以下? 所以個人覺得, 現在藍說會贏50萬, 綠說會贏20萬, 綠的說法可能會比較接近最終結果. (何況綠的民調一向做得比藍好).

本來應該也要講立委的, 不過沒時間了, 明天看能不能後補吧.

2012年1月3日

2012年大事展望 (一)

外國有評論說2012年會是群龍無首之年. 為什麼呢? 因為全世界幾個最重要個國家都要舉行選舉, 現任領導人自顧不暇, 外人又不確定誰會當選, 所以國際上會出現一個不穩定性. 算一算, 今年會舉行選舉的包括: 美國, 俄羅斯, 法國, 中國 ("中國特色"選舉); 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國中竟然有四國都要換屆! 今次就來一點前瞻.



1 月

首先會舉行的是美國總統初選的首炮: Iowa Caucus 跟 New Hampshire Primary.

美國總統選舉的正式日期是在 11 月, 但由於各黨要先進行初選選出候選人, 而每個州/選區舉行初選的時間都不同, 在 10 個月前的 1 月選舉就要開鑼. 雖然大部份的初選都是在 2~5 月期間舉行的, 但由於頭馬肯定會有額外的媒體關注, 而且也會影響到往後的部署, 傳統上 Iowa 跟 NH 兩州的初選都是最重要的. 上屆選舉 Obama 就集中火力力谷在 Iowa 意外擊敗 Hilary Clinton, 成功令他聲名大燥.

當然一般香港人關注的都是美國總統選舉, 就集中講這個好了. 關係美國總統選舉, 有大量政治理論可以應用, 今次就拿幾個出來講. 第一個是關於選舉策略, 所謂的 momentum (就是曹仁超講的"C"...應該說是"勢"). 總統選舉在 11 月才正式舉行, 但初選是早在 1 月就開始, 加上選前部署, 整個競選期會長達一年以上. 如果失了C...失了勢, 那將會不堪設想. 某程度上要維持C...維持勢頭, 是很需要媒體操作的. 這就去到第二個理論, 所謂的 expectation (期待值).

期待值則更需要媒體操作. 簡單來說, 媒體如何報導是很看這個新聞有沒有爆點的, 也因此傳媒往往在選舉前就大肆"分析"一輪, 而選後又根據之前的"分析", 比較一下實際賽果, 又"分析"一輪. 我之所以用括號括住"分析"兩字, 是因為這些分析往往是不太科學化的, 即使是香港傳媒也是如此 (有機會再講). 但科不科學化並不重要, 因為大眾對媒體的報導是照單全收的. 所以"期待值"的重要性就是在於, 能否利用"選前分析"跟"實際賽果"之間的差異, 操作到令傳媒的"選後分析"對候選人有利.

用近一些的例子好了. CY的氣勢在早兩個月明明還很旺, 天天媒體都鋪天蓋地地報導說他民望贏 Henry 幾多幾多, 但選委一開票發現原來"中央屠狼", 媒體又全部轉口風唱衰梁說他連入閘都沒機會了. 這就是期待值的問題: 選前氣勢太好, 結果開票結果不符期望, 媒體立即又唱衰. 而連帶 CY 也沒了C變成只有Y(啥), Henry 的表現則穩定得多. 同樣地, 選前被一致唱淡的泛民開票出來結果不錯, 立即連續幾天都上頭條, 連甚麼要過票給CY的謬論都出來了 (還是出自大學教授之口). 這就是媒體的做法.

總之, 以上就是為什麼 Iowa 跟 NH 兩州的初選如此重要的原故; 重要的並不是這兩個州的票本身, 而是傳媒的相關報導和往後跟進.

接下來講講實際選情.

今次初選的焦點當然是在共和黨方面, 而該黨今次可謂"七國咁亂", 因為真的有七位候選人參選.

暫時民意領先的是 Mitt Romney. 他是 Massachusetts 州的前州長, 立場比較接近中間選民. 因此如果他成為候選人的話將會有較大機會打贏 Obama. 但也是因此, 他也較小機會在初選中勝出. (這個理論下面再講.) 除了本身立場之外, 他的缺點是太有錢, 太建制, 和宗教信仰 (摩門教).

民望第二高的是 Ron Paul. 這是位已經參選過N屆的老人家. (他是N屆參選, 不是N屆唔選.) 他的最大特色是立場夠鮮明. 為了節省開支, 要將教育部和環保部等幾個政府全部關掉, 同時也要停止對外戰爭和擴軍. 最後就是為了確定政府貨幣政策穩定, 要連聯儲局也關掉, 甚至恢復金本位. 雖然聽起來是很令人 facepalm, 但因為他過去N年都是堅持這些主張, 他的毅力反而成了一個優點.

民望第三, 四的是 Newt Gingrich 和 Rick Santorum. Gingrich 曾任眾議院議長, 知名度高, 但感情有過"缺失", 而且政見同樣"得人驚". Santorum 本身知名度不高, 政見保守但至少在可以理解的範圍內, 現在正在力谷在 Iowa 勝出.

民望第五至七名的是 Rick Perry, Michele Bachmann 和 Jon Huntsman. 三人勝出的機會都已經很微, 因為篇幅有限就不再詳細介紹了.

這裡加多一個理論. 為什麼會說贏初選跟贏大選的機會是不同的呢? 因為有一個理論叫 median voter theorem (中位選民理論). 我們首先假設 1)選民會投票給立場跟自己最相近的候選人. 再假設 2)只有兩名候選人, 選民不是投給A就B. 再假設 3)所有選民可以一字排開, 根據他們偏左派/右派排列. 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候選人A和B的相對立場會影響誰人當選. 這部份應該不難懂, 我們可以畫一幅圖出來. (下方的 step 1)

接下來要邊看圖邊解說. 對右派候選人A以右的選民來說, 他們不可能投票給立場超遠的候選人B, 所以他們一定會投票給A. 相反地, 對左派候選人B以左的選民來說, 他們不可能投票給立場超遠的候選人A, 所以他們一定會投票給B. 立場會轉變的一定是A和B之間的"中間選民". "中間選民"會投票給誰? 我們可以將A和B連接起來再從中間斷開, 叫它中間點C好了. C以右的會投給A, C以左的會投給B.

同時, 因為 median voter (中位選民) 的位置是全體選民中最中間的, 他的左面和右面都有同樣多的選民, 所以 median voter 的一票就是簡單多數下要勝選的 50.000......1% 票的那第 0.000......1% 張票. Median voter theorem 告訴我們, median voter 的那一張票才是真正決勝負的票.


接下來看 step 2. 因為A和B兩名候選人都知道 median voter 是最需要爭取的, 在 step 1 中爭取不到該名選民的候選人A會把自己的立場向中間靠攏, 直到自己可以囊括到 median voter 進入自己的版圖當中. 看到候選人A這樣做, 候選人B又會向中間靠攏, 直到自己爭回 median voter. 最後結果就是兩名候選人會不停向中間靠攏, 而理論上來說兩人最後的立場都會在 median voter 處相遇, median voter 最後會投誰, 而哪一位候選人又會當選, 則是靠彩數決定!

當然現實上這是不可能的. 一來候選人是不可能隨便就改變立場跳來跳去; 二來我們很難實際上知道 median voter 的 exact 立場在哪; 三來可能會有多於兩名候選人參選; 四來選民很難全部排在一條線上讓你分析; 五來當候選人立場移向中間時, 最極端的選民又可能會不出來投票.

總之 median voter theorem 的最大教訓就是政客爭取中間選民的重要性.

接下來 apply 落美國選舉上. 我講這個 theory 出來是要解釋為什麼黨內初選和全國大選, 當選的機會會差很遠. 其實很容易理解. 看下圖. 在全國大選, median voter 是 "national median"; 但在黨內初選, 因為只有黨員投票, median voter 是 "republican/democratic median". 前後兩次選舉的 median voter 位置完全不同, 當然要勝選的話擺出的立場也要不同, 但候選人是不可能一時一樣立場!



所以在這個時候, Obama 不用經過初選就能自動成為候選人 (雖然嚴格來說他還要象徵式地經過黨代表大會正式提名) 可是他的一大優勢, 因為他一開波就可以把立場擺得比較接近 national median. 相反共和黨的候選人則要先靠向 Rep. median 再轉向 nat'l median, 而這個過程並不輕鬆.

在上面提及的一眾共和黨候選人當中, Mitt Romney 是被視為最接近 nat'l median 的, 所以對希望黨能贏得大選的幹部來說, 他是最佳的選擇. 但基層支持者都很"忠於自己", 不是只為大選勝選著想, 於是就一堆人傾向投給其他幾位立場極端的候選人. 偏偏近年基層黨員的立場都越來越極端, 這就令到戰況更加奇怪, 各候選人的民望非常飄忽.

總括來說, Obama 要勝選, 除了經濟狀況有沒有好轉外, 共和黨派誰出選也很重要. 雖然現在美國經濟很差, 但 Obama 靠著外交成績跟個人聲望, 仍可以號召到很多民主黨跟中間選民投票給他. 現在的民調都顯示, 共和黨7名候選人當中, 除了偏中間路線的 Romney 外沒有人可以打敗 Obama. 在頭兩場 Iowa 和 NH 初選當中, Romney 早就在 NH 部署, 相信他很大機會會勝出, 所以 Obama 能否連任, 第一場關鍵將會落在 Iowa 的結果上.

而某程度上 Iowa 的選制是對 Romney 有點不利的. NH 是用所謂的 primary system, 即真正去票站投票的方法, 選民的立場會很簡單直接地透過選票表達. 但 Iowa 是用所謂的 caucus, 即黨團會議. 這個做法是真的要黨員去到一個會堂內開會討論決定支持誰. 所以在討論過程中, 弱小候選人的支持者很可能見勝出無望, 改為支持其他立場相近的候選人. 萬一 Ron Paul / Newt Gingrich / Rick Santorum 其中一人從此得益, 則會對 Romney 較為不利, 所以整體來說變數很多.

最後, 即使 Obama 可以成功連任, 他所屬的民主黨大概也很難奪回國會多數議席. 如果國會繼續是由共和黨佔多數, 他們將會有能力阻礙 Obama 施政, 那即使 Obama 連任, 美國的政局依然會不明朗.



一次過打了很多, 但總算趕及在 Iowa Caucus 開始前出街. 先休息一下.

附共和黨七大候選人玉照





共和黨內唯一有機會贏 Obama 的 Mitt Romney. 慎防墮馬中.




N屆都要選的 Ron Paul.




感情缺失 Newt Gingrich.



立場保守 Rick Santorum.




日本開國 Rick Perry. (這捏他也太難了吧...)




一支花 Michele Bachmann




知名度極低, 大部份美國人口中的 "而我不知道誰叫 Jon Hunts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