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3日

2012年大事展望 (二) 台灣大選

台灣大選. 實在是不寫不行了.

先分析一下背景, 看一下過去幾次的選舉.

1996 總統選舉
李登輝+連戰 5,813,699 54.0%
彭明敏+謝長廷 2,274,586 21.1%
林洋港+郝柏村 1,603,790 14.9%
陳履安+王清峰 1,074,044 9.98%

2000 總統選舉
陳水扁+呂秀蓮 4,977,737 39.3%
宋楚瑜+張昭雄 4,664,932 36.8%
連戰+蕭萬長 2,925,513 23.1%
其他 <100,000 <1%

2004 總統選舉
陳水扁+呂秀蓮 6,471,970 50.1%
連戰+宋楚瑜 6,442,452 49.9%

2008 總統選舉
馬英九+蕭萬長 7,659,014 58.5%
謝長廷+蘇貞昌 5,444,494 41.5%

綠進藍退

首先要點出的是藍綠差距縮窄. 96年時民進黨只有 21% 票, 而林洋港和陳履安本來都是國民黨的, 也就是說當年藍營整體的支持度是高達8成 (雖然李登輝當年已經有點暗綠). 00年時綠營得票升至 39%, 得票數更比96年多了一倍以上, 更因為藍營分裂而"執二攤"勝選. 但藍營整體支持度仍有6成. 04年雖然有槍擊案影響, 令選情變得複雜, 但依然要留意這是綠營首次得票超過一半, 亦即藍營得票首次不過半. 08年有一百萬票的鐘擺 (swing) 效應出現, 令民進黨得票跌回4成左右. 但別忘了這是阿扁弊案最轟動的時候, 也就是說應該是民進黨聲望最差的時候, 但綠營的得票數和得票率仍然較00年時稍為上升. 相反, 藍營已經總動員出擊, 得票數只和00年時差不多, 得票率更是微跌.

總的來說就是, 即使藍營聲望較以往好, 而綠營聲望較以往差, 藍營的表現反而變差了, 而綠營的表現反而好了. 這反映甚麼? 就是只論基本盤 (鐵票) 的話, 過去十幾年民進黨是不斷上升, 而國民黨是停滯不前 (甚至倒退).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有幾點可以考慮.

一是台灣人已經習慣了政黨輪替. 當年開放選舉時, 我們不難想像國民黨一定是猛攻民進黨沒有政績, 沒有執政經驗, 沒有政治人材等等的問題. 除了堅定的台獨份子之外, 應該很少人會夠膽拋棄國民黨這樣一個老店, 投票給一個全新的政黨上台. 對民進黨來說, 如何說服中間選民給他們一個執政機會, 的確會是一個難題; 00年時民進黨也是靠"執二攤"才勝出. (某程度上香港的泛民也要面對這個問題) 但時至今日, 達成了兩次政黨輪替後, 以及在各級選舉中選上了民進黨員之後, 台灣人發現原來藍綠雙方的執政能力並非當年所想的差那麼多, 令大量中間選民比較放心可以投票給民進黨. (順帶一提, 有學者曾提出一個民主制度要經歷過至少2次平穩的政黨輪替才算成熟; 台灣剛好達成了這一點.)

二是藍綠對決的減退. 當年很多人仍然對國民黨的獨裁統治有印象, 民進黨要炒熱族群議題非常容易, 而這些都會嚇怕中間選民. 但時至今日, 對統獨問題最熱情的老一代越來越少, 而新一代早就已經習慣現在的兩岸關係, 最希望的是"維持現狀", 也不相信藍綠其中一方上台就會搞獨裁搞迫害, 因此族群牌已經打不響. 相反, 由於兩黨都是溫和派抬頭, 實際政見甚至形象都變得更重要, 這些都不利給人"天龍人"印象的國民黨, 反而對走大眾化路線的民進黨有利.

三是以上兩者的結合. 逐漸成熟的政治氣氛, 和會多方面思考投票取向的選民, 對過往單靠地區工作"樁腳"拉票的國民黨不利. 雖然阿扁爆出貪污醜聞, 但相信國民黨依然比民進黨有錢這一點大家都不會否認. 過往慣於動員選舉機器和金錢攻勢的國民黨, 仍未能擺脫這種古老的選舉方式. 找個例子講一下.

花蓮縣長
傅崐萁, 這位人兄應該改名做傅奇人. 他原本是宋楚瑜支持者, 2001年親民黨組黨後, 隨即當選立委(花蓮縣選區). 2004 年連任. 2005代表親民黨與國民黨競逐花蓮縣長, 落敗. 2008年因國親合流加入國民黨, 同年連任立委. 2009年自行競逐花蓮縣長, 被國民黨逐出黨, 但結果卻當選. 現在是無黨籍身份. 上星期宋楚瑜到花蓮拉票, 傅崐萁一路相隨, 並稱自己"永遠是宋主席的弟子". 但幾日前馬英九到花蓮拉票, 傅崐萁又現身相挺, 並說要"讓馬總統連任". 而更峰迴路轉的是, 傅崐萁又追加一句 "但政黨票還是要投給宋主席" (即立委要投親民黨).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呢? 這是因為花蓮這種比較鄉下的選區, 人脈對組織和動員選票很重要, 作為縣長的傅崐萁尤其有資源去這麼做. 所以雖然花蓮人口和選票都不多, 但在這種一票都不能少的危急關投, 不論是藍橘甚至綠都要找他出手, 也因此他怎麼叫價都可以.

"catch-all party"

整體來說, 綠進藍退, 中間選民比例增加, 令到國民民進兩黨都走中間路線. 一般民生議題雙方都是拿出一些空泛的政綱, 而即使是兩岸關係方面, 雙方也是沒有驚人之舉. 馬英九繼續"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政策. 蔡英文雖然反對"九二共識"(一個中國, 各字表述), 但提出的"台灣共識"又不是搞台獨; 她又先是反對ECFA, 後又說既然已經推行了就不應該停止. 簡單來說兩人表面上都是走"維持現狀"路線.

在上一篇講解美國選情的文章中, 我就提到過所謂"中位選民理論" (median voter theorem), 即在只有兩黨爭鬥的情況下, 一般來說兩黨都會越來越向中間路線走. 而當兩黨的立場越來越接近, 選民就越來越難分清楚到底他們分別在哪, 到最後根本不能再靠政綱分勝負. 今次選舉, 我們就看到馬英九(及其夫人)和蔡英文兩(三)人都主打形象牌. 這種不再只跟建黨宗旨走, 改為搶攻中間選民的政黨, 政治學上叫做 catch-all party (全民政黨), 意思就是對政黨而言, 搶得多票比堅持宗旨來得重要.

而今次這種主打形象牌的選戰, 投票不是因為某人的政綱理念而是純粹因為感覺上A比B好或B比A好, 則有點像所謂的 schumpeterian democracy (熊彼特式民主). Schumpeter 本職是一位經濟家, 他不視民主為一種崇高理念要體現人民共同利益云云, 而單純視民主為一種產生統治者的競爭方法; 民主選舉純粹是一個讓大家在A和B政客團隊中選出較優勝的一方來執政的機制.

"首投族"的真意

講了兩段理論可能有一點難懂, 先看回實際選情. 電視常常講兩黨都重視"首投族", 何解? "首投族"就是"首次投票"的人, 主要是年輕人. 搶攻首投族就是搶攻年輕人選票的意思. 為什麼要搶攻首投族? 兩黨的第一個解釋是今年的首投族很多, 要特別注意. 當真? 首投族 by definition 每次選舉都會有, 今屆真的有多得要特別注意? 難到今年特別多人成年? 怎麼想都想不通. 第二個解釋是大部份選民都已經做了決定, 所以要搶攻沒有明顯傾向的年輕人. 原來選民都已經做決定了? 那怎麼在選情最後兩三天馬蔡兩人都主力在中間選民最多的中北部拉票? 說要搶攻游離票? 最後我們看看兩黨想怎樣拉年輕人的票: 靠找帥哥美眉站台啦, 搞音樂會啦, 弄一下網站啦, 之類的. 有人會因為這樣就投票的嗎? 狗屁不通!

看看今明兩天馬蔡有多落力回到傳統的市場和廣場搞拉票活動, 就知道他們口裡說首投族, 身體卻很誠實; 說到底, "首投族"根本是個假議題, 中間選民比首投族重要多了! 那為什麼早陣子他們都講首投族而不講中間選民呢? 其實看看他們怎樣攻首投族就看出端倪了. 找帥哥美眉站台和搞音樂會這些, 都是打形象牌的一部份. 正如我上面說的, 兩黨從頭到尾都沒有打過政綱牌, 因為兩黨都向中間選民靠攏, 他們除了形象牌就沒其他牌好打. 亂搞個"首投族"議題出來, 其實正正反映他們想掩飾自己不知道以甚麼方法拉中間選民的困局.

北搶攻, 中相殺, 南無風

接下來看看分區選情



首先, 花蓮台東外島基本上是沒人理的了, 丟開一邊不談.

中南部 (雲林嘉義台南) 和南部 (高雄屏東宜蘭) 是綠營票倉. 上次綠營這麼難看, 在這些區也衝到近 50% 選票, 今次綠營在中南部恐怕可以贏到 60% 以上. 藍營已經放棄此區.

中部 (台中彰化南投) 上次綠營也有 40%, 今次雙方會是拉鋸戰, 大概一半一半, 是主戰場.

中北部 (桃園新竹苗栗) 是藍營票倉, 但並非完全穩陣, 綠營仍會嘗試拉多一點票.

最後是北部 (台北新北基隆). 這一區本應是藍營票倉, 但因為人口密集和中間選民多, 拉票效率高, 現在遭到綠營發力搶攻.

現在估計會是綠南部大勝, 中部拉鋸, 北部藍只能小勝, 整體來說雙方差距只會在佰仲之間. 北部將是關鍵

雙英差距可能只有 1~2%

我們再換個角度看.

2008 總統選舉
馬英九+蕭萬長 7,659,014 58.5%
謝長廷+蘇貞昌 5,444,494 41.5%

我們假設 10% 人是中間選民/游離票好了. 假設有5%人本身是偏綠, 上屆只是因為對阿扁失望才投藍, 今屆他們又跑回去支持小英, 那藍綠差距將變成 53.5 : 46.5. 再假設另外 5%人本身是偏藍, 今屆對馬英九失望不投藍, 其中 2% 跑去小英 3%跑去多舊魚, 那藍綠差距將變成 48.5% : 48.5%!

所以個人估計整體來說, 雙英的差距可能只會有 1~2%. 以 1% 選民是 13 萬人計算, 雙英的票數差將去到 25 萬以下? 所以個人覺得, 現在藍說會贏50萬, 綠說會贏20萬, 綠的說法可能會比較接近最終結果. (何況綠的民調一向做得比藍好).

本來應該也要講立委的, 不過沒時間了, 明天看能不能後補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