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9日

新東補選:楊梁雙贏

新界東補選 (2016) 結果:
楊岳橋 160880 37.2%
周浩鼎 150329 34.8%
梁天琦 66524 15.4%
方國珊 33424 7.7%
黃成智 17295 4.0%
劉志成 2271 0.5%
梁思豪 1858 0.4%

1. 可說是我最期待的畫面,楊岳橋贏周浩鼎,而梁天琦仍有不錯的票數,雙贏。

2. 比較選前民調,楊周得票較高,其餘人等較低,可能是民調不準,亦可能是臨尾棄保效應發酵。

3. 建制 vs 民主方面,大勢沒怎麼變,周浩鼎取得大部份建制派的票,楊梁亦取得大部份泛民的票,佔領和旺角事件未有令其中一方特別得益。

4. 最大的變化是傳統泛民 vs 本土派方面。正如之前所講,今次投得本土派的,未來不太可能再投傳統泛民,所以泛民可說是永久流失了一成幾選票。雖然整體上他們仍保留多數的票,但勢必要調整策略,否則9月時流失更多。本土派得票不俗,未來有各派爭票之可能,亦勢將要協調一番。

5. 在蘋果+大物政客 VS 網媒和意見領袖上,從結果上是前者勝,但平衡先天資源則可說是後方勝。未來網上選舉將越來越吃重,特別是在民主派陣營。

最後,在民調前瞎猜的 1.本土派1成票左右、不到2成 2. 不太可能有7萬票 都...可說是講中吧?

差點忘了所謂中間派,立場新聞那幅「黃成智入場遭職員問:你係邊個?」的圖足以 sum up。

另外,為了讓大家比較梁天琦的6.7萬票或15.4%是多少,附上了2012年時的選舉數字: 

2012新界東結果

激進泛民/新進泛民
梁國雄 48295 (最高票)
陳志全 38042
范國威 28621
114958 24.7%

溫和泛民/傳統泛民
張超雄 39650
劉慧卿 37039
湯家驊 32753
黃成智 21118
蔡耀昌 10028
140588 30.2%

不明顯
方國珊 24594
龐一鳴 6031
何民傑 2875
陳國強 2327
梁安琪 1077
36904 7.9%

建制派
田北俊 31106
龐愛蘭 23988
邱榮光 5717
60811 13.1%

傳統左派
葛珮帆 46139
陳克勤 40977
葉偉明 24458
111574 24.0%

2012年各黨全港得票

民建聯 20.2%
公民黨14.1%
民主黨 13.7%
人民力量 9.7% (當年包黃毓民黃洋達)
工聯會 7.1%
工黨 6.2%
社民連 4.9%
新民黨 3.8%

2012年各區最低票當選人 (得票率為該選區內的得票率)

(新界東) 范國威 28621 6.2%
(新界西) 梁志祥 33777 6.8%
(九龍東) 謝偉俊 38546 13.5%
(九龍西) 梁美芬 34548 14.9%
(香港島) 王國興 27336 8.3%

2016年2月28日

你看到周浩鼎嗎?

我是港島人,今天特別到新界看了一看選舉情況,拿了三個候選人的單張。

梁天琦:強調「與香港人」

楊岳橋:強調守住議席

周浩鼎:強調大佬大姐撐,強調到幾乎冇左周個樣

另外四個候選人係方國珊、黃成智、梁思豪、劉志成。


2016年2月26日

本土崛起 香港政黨體制第三次大變

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303410


新東補選快將舉行,至少有兩大睇頭。最關鍵的當然是議席到底由泛民還是建制奪得,其次則是本土派候選人的得票。如果他真的取得相當比例的票,如一成,本土派勢必在9月捲土重來進入立法會,屆時香港就會出現一批不排除港獨的民意代表。這將造成香港政壇極大震撼。

在政治學中,對一個地方政局的分析,有時會從政黨體制 party system,即該地方的政黨數目和相對實力著手,例如日本就以「五五體制」形容自民黨長期獨大的局面 (自民黨在1955年成立)。而當一個政黨體制出現大變,則稱為再編制 realignment,例如英國在19世紀是保守黨和自由黨輪流執政,20世紀則逐漸變成保守黨和工黨輪替。香港至今可說有過2次政黨體制,而如果本土派崛起,將成一次再編制,變成第三次政黨體制。

第一次體制始於90年代立法會開設直選議席。當時港同盟和民主黨可取得近半的票數和大多數直選議席,是主流民主派,甚至可說是主流民意的龍頭。在思想上,他們雖然不信任中共,但整體上還是支持民主回歸,認同香港屬於中國的,亦不太會搞激進的群眾抗爭。大圍環境方面,當時中國未崛起,香港生活質素高於中國,兩地交往可謂各取所需。

第二次體制始於03年23條立法。當時50萬人上街,逼使建制派和董政府放棄23條,香港人開始相信和平示威的力量,漸漸習慣了街頭示威。隨後大狀黨崛起,原本被認為不可能進入立法會,有建制人說他當選就要移民的長毛,亦成功當選 (話說那些建制人到現在都未走),民主派從變成山頭林立。但不論溫和激進,他們都是接受一國兩制,香港是屬於中國的。大圍環境方面,香港經濟處於谷底,要求「阿爺」施捨之聲此起彼落,中港關係不再平衡。

第三次體制可能會由旺角事件和今次補選而起。佔領運動後,很多人感覺和平示威是沒有效用的,對中央亦徹底失望,加上中港矛盾日深,令勇武抗爭和港獨思維在部分市民之中蔓延。新東補選前夕爆發旺角事件,更令參選的本土派人士勢頭突然熱起來。如果本土派在補選取得不錯的成績,應能在9月大選成功進入立法會。支持他們的選民在原有泛民全力宣傳下仍堅持投給本土派,未來不太可能回頭投原有泛民。本土派選民即使只是少數,仍會成為新常態。

這樣的改變其實有先兆。近年原有泛民跟其支持者,特別是年輕網民,距離越來越遠,往往出現後者不斷向前衝,前者被牽著走的情況 (儘管建制派認為是相反)。無論是反國教、佔領運動、網絡23條等,都是非政黨人發起行動,原有泛民緊追落後。

即使原有泛民最近吹出年輕化之風,恐怕已經太遲。只要一定數量的原有傳統泛民支持者改投本土派,原有泛民可取得的議席都會減少,新梯隊隨時接班不成,小黨更有亡黨的危險。原有的所謂激進泛民可能是高危,因為他們講溫和不及白鴿和大狀,論激進不及本土派,更難定位。無論如何,社會撕裂和分歧都會更嚴重。

另一方面,本土選民增加了,哪一個本土組織能夠得益卻很難講。現時標榜自己是本土派的組織為數不少,可是本土選民未必多到足以讓所有組織都如願當選,於是本土組織往後有機會爆發競爭。尤其他們的支持者都偏向急於求成,要求只會越來越激,稍有不滿就會轉投第二家。這一點從近年學民思潮、佔中三子、學聯等團體在網上的聲望都大起又大落就可以預見。

雖然現在講大概是早了一點,但本土派就算進入了議會,也遲早會面對一系列概念上的問題。他們一方面說議會失效,一方面又要爭入議會,入到議會後要做甚麼才能滿足支持者呢?他們的支持者都是反大台、不要組織、不要協調的,那他們往後跟傳統泛民有沒有合作空間呢?會不會像那些原有被視為激進的人 (如會搞到建制人說要移民的那些),過幾年就被人當成舊貨呢?

另外,今次補選亦能測試網上動員的力量。本土派的動員主要是靠網媒和網上意見領袖,某泛民大報和傳統泛民都是支持大狀黨候選人的。到底前者動員力有多大,後者是否真的衰落中,今次補選會見真章。去年新加坡大選,反對派在網上聲勢龐大,仍以大比數落敗。西班牙大選,同樣氣勢如洪的全新政黨 Podemos,結果排第3 (但都有20%票)。

最後,即管試試估計本土派候選人會有幾多票。根據選管會數字,新界東現有94萬登記選民 (順帶一提30歲以下佔18萬人或19%,是各區之中最高),假設投票率為40%,即有37.6萬人投票,如果有一成投本土派就已經是3.7萬人,足以在9月時取得一席。個人估計一成左右票是可能的,不過不會多過兩成。

2016年2月25日

看港大新界東民調

網媒《香港01》委託港大就新界東補選做民調,今次主要假設這個民調成立來進行分析。

http://www.hk01.com/%E6%B8%AF%E8%81%9E/8462/-%E6%96%B0%E6%9D%B1%E8%A3%9C%E9%81%B8-%E6%B8%AF%E5%A4%A7%E9%81%B8%E5%89%8D%E6%B0%91%E8%AA%BF-%E6%A5%8A%E5%B2%B3%E6%A9%8B%E5%91%A8%E6%B5%A9%E9%BC%8E%E5%8F%AE%E5%99%B9%E9%A6%AC%E9%A0%AD-%E6%A2%81%E5%A4%A9%E7%90%A6%E6%8E%92%E7%AC%AC%E4%B8%89

今次民調在全港訪問了500人,新界東人佔130人,但130人的民調不會準,所以我只列出全港部分的結果:

楊岳橋 14
周浩鼎 14
梁天琦 8
方國珊 7
黃成智 5
梁思豪 4
劉志成 2
未定 46

我看其他國家民調的一向做法,是拿走未定的人,將候選人的支持度調較至合共100%。這樣做的話,新界東的選情會變成這樣:

楊岳橋 14 > 26
周浩鼎 14 > 26
梁天琦 8 > 15
方國珊 7 > 13
黃成智 5 > 9
梁思豪 4 > 7
劉志成 2 > 4
total 54 > 100

當然,大家都知道港大做的電話調查是接觸不到網民,而過去經驗亦顯示民調會低估了親中派的鐵票,所以周和梁的實際支持度應該會比這稍高一點。我嘗試調高周浩鼎和梁天琦,然後將其他人相應調低一點,會變成這樣:

周浩鼎 14 > 26 > 28
楊岳橋 14 > 26 > 24
梁天琦 8 > 15 > 17
方國珊 7 > 13 > 12
黃成智 5 > 9 > 9
梁思豪 4 > 7 > 7
劉志成 2 > 4 > 3
total 54 > 100 > 100

假如選舉結果真的如此,就會有以下幾點:

一、真的由周浩鼎勝出,即使他只有3成左右的票。楊岳橋加梁天琦有4成票,其實是高於周浩鼎,但是不是「界票」,或者誰「界」誰票,現階段我就不評論了,不過傳統泛民到時肯定會這樣講。

二、但楊梁二人加起來是4成票,其實比上次泛民的總得票低了很多,周浩鼎取得3成票亦屬偏低,反而自稱中間獨立的方國珊和黃成智,加上兩個騎呢人,竟然會取得3成票?排除民調不準的可能性,還有三個可能:一,旺角事件後多了選民投向中間獨立人士;二,建制泛民本土三位候選人各有缺點,令很多選民揀唔落手,唯有投票給沒有勝算的所謂中間獨立候選人以作抗議;三,其他政黨不想為民建聯或公民黨抬轎,沒有落力動員。

三、筆者早前預計梁天琦會有約一成票,不會高於2成,現在民調顯示可能會有15-17%,仍算範圍之內,但屬於偏高。如果最後真的有15-17%,在傳統泛民和某泛民大報全力宣傳,強打單單制要棄保、投梁等於投周、周會改議事規則等的牌下,仍能有15-17%,這些選民可謂是本土派的鐵票,9月大選本土派一定能夠進入議會。這亦顯示社會上有一成幾的人已經對和理非非絕望,支持武力抗爭甚至港獨,對傳統泛民還有管治階層都應該是一大警號。



附:2012年新界東立法會選舉結果,我做的分類

激進泛民/新進泛民
梁國雄 48295
陳志全 38042
范國威 28621
114958 24.7%

溫和泛民/傳統泛民
張超雄 39650
劉慧卿 37039
湯家驊 32753
黃成智 21118
蔡耀昌 10028
140588 30.2%

不明顯
方國珊 24594
龐一鳴 6031
何民傑 2875
陳國強 2327
梁安琪 1077
36904 7.9%

建制派
田北俊 31106
龐愛蘭 23988
邱榮光 5717
60811 13.1%

傳統左派
葛珮帆 46139
陳克勤 40977
葉偉明 24458
111574 24.0%

2016年2月20日

美國初選與新東補選的共通點

文章已刊於《am730》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302469


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第二場初選結果,由特朗普 (共和黨) 和桑德斯 (民主黨) 分別勝出。這是對有趣的組合。這兩人代表完全相反、各走極端的立場,卻同時獲得選民青睞。而目前民調顯示,兩人勝出初選的機會越來越高,特別是特朗普。這現象背後的因素,也能套用在香港,特別是最近的新界東補選。

先從美國的初選講起。民主共和兩黨十幾個候選人之中,大概沒有比特朗普和桑德斯差別更大的組合。特朗普極右、保守、乜都講得出口、俗不堪言;桑德斯講均富、進步,而且對希拉莉先禮後兵,說要來場君子之爭,不會拿她的醜聞攻擊她。兩個完全相反的人分別勝出,反映美國民意越來越兩極化,以及反建制或反主流的風潮越吹越勁。

直至90年代為止,美國很多州份都是「搖擺」的,投過共和黨 (如列根) 之後又可以投民主黨 (如克林頓),但近年一面倒傾向一黨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根據智庫評估,近年中間派議員亦買少見少,大部份議員變得明顯靠左或右傾。民調也指,越來越多民眾強烈地支持其中一黨,對另外那個黨及其支持者反感,並且表示身邊的朋友都跟自己政見相近,甚至連選擇居住的州分時也會考慮其社會和政治環境。傳媒又迎合這種風氣,只專注市場的一部分,越做越偏頗。當民眾的資訊來源都越來越偏向一邊,自己的政治立場自然也是同樣。

(參考 http://www.pewresearch.org/fact-tank/2014/06/12/7-things-to-know-about-polarization-in-america/)

但民眾對對家反感的同時,又覺得己方也有問題。情況在共和黨較明顯,很多黨的基層支持者認為黨的高層冇鬼用,沒有盡全力妨礙奧巴馬施政,或者太溫和太政治正確。於是當一個口不擇言、越講越激、完全不受黨高層控制的特朗普出現,便蜂擁支持。民主黨方面,亦有很多基層覺得希拉莉背後有班密不可分的金主,不認為她能帶來改革,甚至認為她這個人不可信,選擇投向桑德斯。

有些人說現在各國政壇流行的是世代之爭,或者素人政治,但特朗普 (69) 和桑德斯 (74) 其實都是老人,後者更沒可能被視為素人 (做了25年國會議員),所以我認為以反建制或反主流形容他們較為貼切。選情一度被看好,又年輕又資歷淺的共和黨魯比奧 (44歲、5年國會議員) 卻一直未能有突破,他正正是經常被指是獲得黨高層支持。

這些現象某程度上也正在香港出現。例如最近的旺角事件,大多數評論是兩邊各打五十大板,但有一小部分聲音是支持向警察掟磚,亦有一小部分聲音是支持開槍鎮壓「暴徒」,各走極端,而且越走越遠。很多傳媒,特別是網媒,立場亦擺明不中立,鼓吹某一邊的政見。香港地方雖小,卻彷彿有兩個平衡的社會,供政見完全不同的兩種人生活。

而兩邊互相敵視之餘,對己方議員的不滿亦很大。雖然建制派常說泛民,特別是公民黨,操縱年輕人,但實際上很多網民都指責泛民太溫和,補選不會投公民黨而會投本土派。建制派如民建聯亦未見有甚麼得著,去年區議會選舉鍾樹根和葛珮帆等都落敗。原因可能跟美國共和黨一樣。建制派經常批評民主派阻礙施政,但支持者也會問,為何你們議席比民主派多這麼多都沒用?還鬧出等埋發叔、不夠人流會等各種鬧劇?

政見不同引起的 unfriend 潮也是出於同樣道理。較嚴重者,總之你跟我意見不一致,比我溫和,你就是對家的同路人,是「鬼」。結果是更加斷絕跟不同意見的溝通,更加老死不相往來。

美國初選和新界東補選的另外一層共通點,就是選民正面臨理性與感性的抉擇。一般政治分析會說,要在單對單的選舉中勝出,拉攏中間選民是關鍵,所以溫和的候選人較有利。對美國民主黨人來說,投希拉莉讓她成為黨的正式候選人,理論上較大機會當選總統,但很多人情感上較認同桑德斯。對美國共和黨人來說,投魯比奧或杰布布殊等溫和派,理論上較大機會當選總統,但很多人情感上較認同特朗普或克魯茲等保守派。

類似的,新東補選,對民主派支持者來說,公民黨似乎較有勝算打敗民建聯,但有不少人情感上想支持勇敢的本土派年輕人。對建制派支持者來說,投民建聯勝算最高,可是這位參選人是空降的,不及某自稱獨立的候選人貼地,民建聯那位也可能只做半年就換選區。而不論民主黨、共和黨、民主派、建制派的高層,對目前選情,都是大傷腦筋,感覺越搞越複雜,無法得心應手,就算人馬盡出為主流候選人拉票,效果仍然不大。選民會怎麼選擇呢?不排除香港也會像美國那樣爆冷。

2016年2月18日

關於選舉的再多幾點

好像講現下香港的選舉比較多人看,那就寫多幾點吧。



看到網上有人說,既然反對「和理非非」,為何還要計較理性,含淚投票?和理非非,是和平理性非暴力非粗口的簡稱,但其實將這四者等同概括在一起,本身就不合邏輯的。

講粗口,一樣可以是和平、理性、非暴力地做。而暴力就代表不理性嗎?未必,有時暴力更需要理性。最大規模的暴力,是國家的暴力。打仗是非理性嗎?打仗才需要理性吧。另一樣公認的暴力,恐怖襲擊。IS非理性嗎?如果他不理性,亂打一通的,怎麼可能製作那些高質素宣傳品、怎麼可能被歐美圍剿都沒事,還有能力在法國搞襲擊?

所以,支持勇武抗爭,不等於不需要理性思考,相反,是更加需要理性思考,因為你面對的危險更大。將和理非非四種元素硬性等同概括在一起,認為那樣就叫理性,是低水平的做法。



那是否要含淚投票呢?我之前寫過,是否配票,可以考慮幾點。一樣是你是否在乎誰勝誰負,特別是你要某人輸多過某人贏。另一樣是你配票的對象是否可接受的。如果那個人你真的是很討厭的,配票真的會令你要含淚含恨,違反你理念的,那你不配票,我覺得完全沒問題。上次立法會選超級區議員,我就完全沒想過配票給馮檢基,因為我真的覺得他很廢,往績又差 (同事說「有名你叫二五基」)。但如果你對那個人其實不反感,只是他並非你首選或最理想的人選,我覺得你應該至少考慮一下,因為嚴格來說,投他並不是違反你的理念,其實你沒需要覺得這是「含淚」。



又有同事問,怎麼網民那麼矛盾,又說議會失效,要走勇武路線,又要參選。正如我之前都寫過的,議會做不到某些事,不代表甚麼事都做不到,你就放任對手全面控制議會。必要時,還是能發揮一點作用,即使是聊勝於無。

其次,當議員未必完全是為在議會發揮實際作用,影響投票結果,有時是為一個表態,也是為了資源。當議員,有人工,讓同夥們當助理,也有人工,政府也要補助你搞辦事處和一定程度的宣傳,傳媒也會因為你議員的身份多了找你。看回歐盟,反歐盟的那些人,常常說歐委會和歐議員浪費公帑、侵害本國權益的人,全部都拼命參選歐洲議會。法國的 Le Pen 就是歐洲議會議員,因為能取得資源和議員身份。甚至乎,因為組成較大的黨團能取得更多資源,這些排外的人都會聯合起來。Le Pen、奧地利的FPO、意大利的LN、荷蘭的PVV等等,平常對著鏡頭猛講排外言論,猛說外國人不好,但他們都跟外國人是盟友,組成同一個歐洲議會黨團。

某程度上,一邊說議會失效、立法會沒用、要勇武抗爭,又一邊要參選爭取資源,不也是一種出於理性的表現嗎?

2016年2月17日

英國工黨為何取代自由黨

看到某大師 FB 談英國工黨能在20世紀初取代自由黨,讓英國政壇從「保守+自由」變成「保守+工」的局面,是因為工黨支持者不怕輸,堅持投給自己黨。這當然是原因之一,但根據我的觀察,還有另一些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當時政改方案實現普選令工人可以投票,以及自由黨自行分裂。

其實去年英國大選很多人講政黨「碎片化」時我都有想過寫這樣一篇文,但太多其他題目出現沒寫到,現在見人提起就寫出來吧。真的是我個人對英國政黨政治的探討,大家不用跟新界東補選聯想太多。

以下為20世紀初幾場選舉的工黨和自由黨表現:


Lab vote
Lab seat
Lib vote
Lib seat
Lib vote
Lib seat
1900
62,698
2
1,527,323
183


1906
321,663
29
2,751,057
397


1910 Jan
505,657
40
2,866,157
274


1910 Dec
371,802
42
2,293,869
272


1918
2,245,777
57
1,396,590
127
1,388,784
36
1922
4,076,665
142
1,355,366
53
2,601,486
62
1923
4,267,831
191
4,129,922
158


1924
5,281,626
151
2,818,717
40


1929
8,048,968
287
5,104,638
59


在1900年,工黨只取得6萬票和2席 (當然參選的議席也少)。到1906年,得票和議席升至32萬和29席。本來在單議席單票制,這樣的票數是很難贏得議席的,但工黨配票了。跟誰呢?一樣想拉倒保守黨的自由黨。維基:

Prior to the 1906 general election, the Labour and Liberal parties negotiated an informal agreement to ensure the anti-Conservative vote was not split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The Gladstone–MacDonald pact which was agreed in 1903 meant that in 31 of the 50 seats where Labour Party candidates stood, the Liberal Party did not to put up a candidate. This proved helpful to both parties as 24 of Labour's 29 elected MPs came from constituencies where the Liberal Party agreed not to contest.

配票策略成功,自由黨奪得過半數議席,工黨亦有進帳,雙贏。

1910年,因為出現了上議院 (保守黨控制) 否決政府財政預算 (自由黨控制) 的憲制危機,在1月和12月舉行了兩次選舉,作為確認自由黨獲得民意支持的變性公投。兩次選舉均由自由黨勝出,工黨的議席稍為增加,票數方面未有大變。

因應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無暇安排選舉,下一場選舉在1918年舉行。工黨的票突然從約40萬票暴增至超過200萬!一個主要原因,是選舉前夕國會通過了第4次政改方案,實現21歲以上男性和30歲以上女性全部有投票權的普選。此前投票權有交稅或資產限制,女性亦沒投票權。這令到大量工人能夠加入投票,對工黨有利。

與此同時,自由黨則分裂為二,議席大減。事緣自由黨原本是由 H. H. Asquith (阿斯奎斯) 出任黨魁和首相,但他被指優柔寡斷,領導戰時政府不力,1916年被副手兼戰爭大臣 David Lloyd George (勞合喬治) 逼宮取代,於是自由黨分裂為 Asquith 派和 Lloyd George 派參選, Lloyd George 派得到友好的保守黨配票仍贏到過百席 (當日保守黨支持逼宮),但  Asquith 派就慘敗了。

1922年大選,自由黨仍然分裂,雖然票數上升,兩派加起來卻敗給工黨。隨著工黨逐漸被視為是能挑戰保守黨的政黨,得票再倍增至超過400萬票,是工黨首次不論議席還是得票都超越自由黨,成為第二大黨。

左至右
H. H. Asquith (自由黨)
David Lloyd George (自由黨)
Arthur Henderson (工黨)
Ramsay MacDonald (工黨)
儘管自由黨在1923年合一,卻再也沒能再變回第二大黨。1929年是工黨首次成為第一大黨。順帶一提1928年國會再次通過政改方案,將女性投票票降至跟男性看齊的21歲。但工黨要到1945年才首次贏得過半議席。自由黨則越選越衰,從50年代開始長期只有單位數議席,直至80年代工黨溫和派退黨,跟自由黨改組為自民黨,這股第三勢力才稍有起色。

綜合對歷屆英國大選的觀察,英國有新政黨能夠崛起,不外乎出於三大原因:一、選民基礎改變;二、原有大黨分裂;三、地區型政黨。所以去年英國大選,我從來沒認為獨立黨能取得議席過,它最多只能「界」走保守黨的票。反而蘇民黨可能循第三大原因取得議席。結果獨立黨取得12.7%票卻只有1席,蘇民黨只有4.7%票卻換來56席,更是第三大黨。這些都是可以用選舉制度因素解讀的。

2016年2月16日

也談新界東補選配票


筆者今早上網,見到有文章要解釋為何單議席單票制需要配票,然後就想起以往也經常在網上見人說,比例代表制需要配票,單議席單票制是不需要。只能說香港選舉被扭曲得緊要,連這種事也需要解釋。因為任何政治學書籍都會告訴你,單議席單票制才需要配票,比例代表制是不需要的。

在單議席單票制,每個選區只有一個人能當選,一個贏了,其他全輸,勝敗之差較強烈,較有需要集中票源讓某人當選,或不讓某人當選。比例代表制則有多於一人能當選,每人只須一部份的票就能當選無須集中票源,相對的亦較難 vote 人 out。英國就是使用單議席單票制,每次選舉都會有大量關於配票的討論。下面貼出了去年大選時的 「反文立彬配票指南」(daily mail),開版圖則問「你想誰輸」而不是「你想誰贏」,反映很多人配票時的考慮。

香港採用比例代表制都需要配票,原因一是香港使用「最大餘額法」而非「最高平均法」,後者計算議席的方程式沒有「浪費票」或「太多票」的問題 (這裡不詳述);二是親中派選舉機器強大,能完美地調配選票和計算議席,很多外國政黨是做不到的;三是香港政黨雖多,但選民都以「親中vs泛民」的整體角度看待,不同政黨但同屬親中派或民主派的候選人被視為同一伙人,令選民可以在同一陣營的候選人之間跳來跳去。


先補上這個:2016立法會新界東補選候選人

1 劉志成
2 黃成智 (新思維)
3 周浩鼎 (民建聯)
4 梁思豪
5 方國珊
6 梁天琦 (本土民主前線)
7 楊岳橋 (公民黨)

之前也有讀者問我應不應該配票。我就不會直接講大家應該支持誰,只能講,堅持理念投某人一票,跟為了勝算考慮投某人一票,都是合理的投票理由。不過也可以提提大家,考慮是否要配票時可以考慮下面幾條問題:

1. 從情感出發,你對對方 (如周) 的反感度,是否高於你對最支持的人 (如楊/梁) 的好感度。

2. 從理性出發,對方 (如周) 贏所帶來的壞處,是否高於你最支持的人 (如楊/梁) 贏所帶來的好處。

3. 那位並非你最支持,但你可能配票的人 (如楊/梁) ,是不是你可以接受的。

如果考慮過以上三條問題後,你堅持繼續支持你最支持的人,或者你覺得你可能配票的對象你始終是不喜歡的,那你不需要配票。如果你視不讓對方當選為首要目標,而你覺得你可能配票的對象是你投得落手的,那你可以配票。

如果你決定了要配票,接下來就是配給誰的問題,即到底楊或梁打敗周的機會較高的問題。下面是上一屆選舉的結果。就這樣看,其實新界東激進泛民的票相當多,幾乎追上溫和泛民。但本民前的激進,跟激進泛民相比,是不同層次。這些投票給激進泛民的人,有多少是會願意投票給搞武力抗爭、本土主義的本民前呢?我是相當懷疑。

激進泛民/新進泛民
梁國雄 48295
陳志全 38042
范國威 28621
114958

溫和泛民/傳統泛民
張超雄 39650
劉慧卿 37039
湯家驊 32753
黃成智 21118
蔡耀昌 10028
140588

不明顯
方國珊 24594
龐一鳴 6031
何民傑 2875
陳國強 2327
梁安琪 1077
36904

建制派
田北俊 31106
龐愛蘭 23988
邱榮光 5717
60811

傳統左派
葛珮帆 46139
陳克勤 40977
葉偉明 24458
111574

2016年2月15日

何不叫路易十六立廿三條

旺角事件發生後,親中派立即衝出來說用力鎮壓和立廿三條,仿佛這兩招是最有效應對民間怨氣的。如果是這樣,那全世界都沒有政府要倒台啦,叫慈禧太后用力鎮壓和立廿三條,清朝就不用倒囉;叫路易十六用力鎮壓和立廿三條,法國大革命就會失敗囉。一,有時即使面對武力鎮壓,民眾仍會繼續上街抗爭。二,執政者疏導民怨,才是長治久安之策。三,現在沒有法例應對嗎,都告人暴動罪了,加上廿三條又有多大分別?

再給大家一個愛爾蘭的例子好了。愛爾蘭在16世紀開始被英國統治,宗教和語言被打壓,愛爾蘭人的利益被無視,英國政府的決定一直以英格蘭為主。19世紀,英國本土出現民主化政改,愛爾蘭亦出現要求自治 (home rule) 的聲音,希望循英國體制內部,即參選愛爾蘭獲分配的100個英國國會議席,推動愛爾蘭自治。

愛爾蘭人投票給這些溫和派幾十年,愛爾蘭自治都未能落實,激進派在1916年發動武裝起義和發表獨立宣言,遭英國鎮壓,約80人被殺或處死。英國的鎮壓卻激起愛爾蘭人更加反感。在1918年的英國國會選舉,原本0席的支持獨立的新芬黨 (Sinn Fein) 一舉奪下73席,不計親英的北愛爾蘭地區的話,新芬黨橫掃了南愛爾蘭9成議席,溫和派輸到趴街。近半的新芬黨當選人因為涉及1916年起義仍在獄中。剩餘的新芬黨人隨即代表愛爾蘭人宣布脫離英國獨立。




2016年2月10日

請勿因旺角事件說要立23條

唔該唔好話咩因為旺角事件要立23條,講得出的人明顯唔知23條係乜
23條係針對「任何叛國、分裂國家、煽動叛亂、顛覆中央人民政府及竊取國家機密的行為」,今次事件點睇都唔關叛國同顛覆國家事
騷亂同向警察動武依D,現行法律已經可以應付,唔係警察憑咩拉人

2016年2月9日

振英一日不除 香港一日不得安寧

筆者兩日前才寫過「各位未來一年真要戴上安全帶」,本來是講政治形勢,選舉年加上中紀委查香港,肯定是多事之秋,想不到新正頭就突然爆出這麼嚴重的警民衝突。學網民話齋,佔中都沒有警察開槍啦,唉。

今次事件的來龍去脈,各方的情報都有點零碎,我還未搞得很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再次反映現時很多市民對政府不滿爆燈、負信任度,加上很多人已經累積了勇武的經驗,以致一些不是很重大的事情也可以即時引爆警民衝突。

我想幾年前,沒有人想過香港會變成這樣。令情況如此急轉直下的,毫無疑問是梁政府的責任。有一次跟網友聊天,他說麥理浩來港十年做到這麼多事很厲害,我說,逆向思維,梁振英上台三年就搞到香港七國咁亂,比麥理浩更厲害。

如果在外國,單是佔中就已經有一堆官員要引咎辭職了,但香港不是外國,梁政府不是總結經驗查找不足,反而當自己平亂有功沾沾自喜,繼續與民為敵狂搞鬥爭,任用犯眾憎的吳克儉、李國章、何君堯之流,在議會無視反對將大白象工程霸王硬上弓,銅鑼灣書店事件上亦全無作為,仿佛香港越亂他越能得到中共撐腰。

梁政府、中共喉舌、香港親中傳媒,只會一味歸咎外國勢力和泛民操控。那為何外國領事支持袋住先,泛民卻一致否決呢?為何外國領事支持版權條例,泛民卻一起拉布呢?還有,回歸19年了,英國不再管香港了,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香港人卻不斷下跌,甚至出現港獨的聲音呢?而且是梁振英上台這幾年才有,董建華曾蔭權時代卻沒有呢?

歸咎外國勢力,就是不肯承認是自己的治港策略出錯,不願面對港人離心是自己一手做成的現實。不論是上街行動,還是選舉投票,港人都必須明確表態,告訴中共,有錯就要改。讓梁振英下台,或至少讓他宣布不連任,是改正的第一步。梁振英一日不除,鬥爭型政府一日不結束,市民對政府的信任不可能恢復,香港不得安寧。

2016年2月7日

為何美國頭兩場初選特別重要

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301370


美國總統選舉正式揭開序幕,由希拉莉 (民主黨) 和克魯茲 (共和黨) 勝出在艾奧瓦州舉行的首場初選。其實單從票數看,兩人和排後面的桑德斯、特朗普、魯比奧等人相距不大,從全國角度來看差異更是微不足道,這場初選採用比例代表制,落後的候選人本應很容易追上。但美國50個州的初選是一場接一場,誰人打響頭炮建立起個「勢」(美國傳媒稱 momentum),對往後選情的影響甚大。一個候選人如果在頭兩場初選都無甚表現,基本上已經玩完。

上次本港特首選舉,有位政壇大老說自己「投贏嗰個」。其實一般人也會這麼想,怕自己投的候選人輸了,會「浪費」自己張票。所以頭兩場美國初選,甚至單是頭一場,已經會影響很多選民對各候選人往後勝率的評估。同樣重要的是各方金主和政壇大老向誰落注,這些人更加會「投贏嗰個」。所以候選人在首場初選表現得差,第二場仍未能扭轉劣勢的話,即使選民、金主、大老們最初是支持他們,也會轉態「投贏嗰個」。

8年前,原本全世界都預期希拉莉能勝出民主黨的初選,但她在艾奧瓦州敗給知名度遠低於她的奧巴馬後,各方對希拉莉的信心立即大打折扣,相反奧巴馬則一舉成名,在多個州的民調支持度都急升,政治獻金蜂擁而至,甚至一些原本已經表態撐希拉莉的大老公然轉態,最終令奧巴馬當上總統。這可說是近年靠首場初選扭轉乾坤的最佳例子。對上10次總統選舉,有7個最終當選總統的人都贏過艾奧瓦州初選。

傳媒報道亦會影響選民、金主、大老們的評估,而傳媒都傾向將選舉結果跟賽前預測作比較,即所謂「期望管理」的道理。於是有時贏了但贏得不夠多,仍會被視為負面,輸了但輸得少,卻有可能當贏。以今次來說,即使特朗普在共和黨方面排第二,跟第一的克魯茲相差不遠,仍然被多數傳媒評為輸家,因為大家原先估他會贏。相對的,排第三的魯比奧卻被評為贏家之一,因為事前民調顯示他大幅落後,結果卻追得很貼。至於知名度高但只有3%票的杰布布殊,就無疑是大輸家了,很多即時新聞直頭提都沒提他。

民主黨方面,希拉莉和桑德斯則可各取所需。選前民調顯示桑德斯發力追貼希拉莉,現在他的確追得叮噹馬頭,雖敗亦不遠矣。而希拉莉,最怕的是重蹈8年前意外敗給奧巴馬的覆轍,現在贏得不多但始終是贏,可鬆一口氣。

下一個焦點當然是9號舉行初選的新罕布什爾州。新罕布什爾州位於美國東北,民眾偏左派,民主黨方面,民調都顯示立場較左的桑德斯會大勝,希拉莉目標應是做好「期望管理」不要輸太多,等之後輪到民情偏右派的南卡羅萊納州、內華達州、還有3月1日超級星期二的多場初選,可望逐步拉開跟桑德斯的距離。

共和黨方面,民調顯示特朗普在新罕布什爾州稍為領先,其他一眾候選人的支持度則差不多。現在克魯茲和魯比奧被傳媒評為艾奧瓦州贏家,很可能令選民「投贏嗰個」谷高二人支持度,特別是立場較溫和的魯比奧。如果其他二三線候選人無法在新罕布什爾州中扭轉形勢,選民、金主、大老們將進一步離棄他們,他們的退出只是遲早問題。事實上在艾奧瓦州的初選結果出爐後,共和黨候選人之一哈克比已立即退選。

一般認為共和黨二三線候選人退選會對立場較溫和的魯比奧有利,因這些人多數是溫和派,他們的支持者應會轉投魯比奧。這樣共和黨就會變成特朗普、克魯茲、魯比奧三分天下。民主黨方面,就要看三月多個南部偏右派的州份舉行初選時,希拉莉能否拉開跟桑德斯的距離。所以今屆選舉還要再觀察一輪才能知道誰佔優。最後一場初選預定6月舉行,兩黨之後會舉行黨大會正式確認該黨的候選人,正式總統選舉的投票日則是11月。

繼續給大家賭盤情況作參考:現時大熱是希拉莉,次熱是魯比奧,三四五名分別是特朗普、桑德斯、克魯茲。

講回初選制度本身。其實近年越來越多學者和政客批評,每次都由艾奧瓦州和新罕布什爾州舉行頭兩場初選,令此兩州得到不成比例的重要性。兩州加起來只有400萬人,佔全美1.4%,亦不見得有何理由一定要他們先選。50個州的初選搞成大半年,也會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今屆初選因此加快了速度,首場初選在2月才舉行,預定到3月底,即2個月內,就會有33個州舉行完初選。4年前,首場初選在1月3日舉行,到3月底也才29個州舉完行初選。

初選搞這麼久另一個影響,是令政治半停擺,傳媒注意力都集中到初選上,政客亦提早放下爭議議題以免得失選民和金主。別忘了,國會議員選舉也是要舉行初選的,所以整個政壇都要忙選舉,沒時間做其他事。

現在香港的新聞天天都要講一次美國總統初選的進度,但我們真的需要這樣天天都關注美國總統的初選嗎?會不會令我們認識其他新聞的機會被壓縮了?連香港的新聞都這樣,美國的新聞會用多少篇幅講初選,剩下多少篇幅講其他新聞和社會議題,就可想而知了。

2016年2月6日

親中陣營或將有巨變

亞視執笠、大公文匯合併、「正義聯盟」內訌、資深人大王吻...王敏剛疑似面臨破產,種種跡象,因應中國經濟轉衰,維穩費正被削減,那些回報效率偏低、沒有實用價值的機構和人馬將陸續收檔,中共將以更嚴格標準看待香港文宣機關。而從銅鑼灣書店事件看,另一個可能是中共已從文攻轉為武嚇,寧願直接派「強力部門」出手,更乾手淨腳。加上港澳辦、中聯辦開始被中紀委調查,今年9月又會進行立法會選舉,之後還有特首選舉,勢將有不少人員被打下馬,動搖親中陣營。各位未來一年真要戴上安全帶。

2016年2月3日

冷靜看第三勢力

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300452


不論是台灣大選還是本港區議會選舉,很多評論都將焦點放在新興勢力上,見他們取得幾席就說社會吹新風潮、舊勢力死硬之類。我想我們需要冷靜看待。第三勢力的表現是好過預期,未至於是大勝,大多數議席仍由舊勢力取得,我們不宜過份褒前者和貶後者。不同地方的新勢力崛起有不同背景,新勢力之中又各有不同表現,分析時要小心。

先講台灣。台灣第三勢力崛起,主要體現在時代力量取得立法院第三多議席。但這個第三跟第二和第一比差很遠,時代力量有5席,國民黨有35席,民進黨則有68席。論得票,時代力量在全國不分區取得6%票。時代力量的表現以新人來說算好,但客觀上仍只是個小黨。

再深入看時代力量的5席,有3席是靠民進黨「禮讓」,即民進黨不派人參選,「過票」給時代力量才贏到。例如在台北5區,時代力量林昶佐取得8萬票,4年前民進黨在該區也取得7萬票。我們又可以比較同一選區內不同種類選票的情況。今次台灣大選,選民要投三票,一票投總統,一票投區域立委,一票投全國不分區立委。在台北5區,時代力量的不分區票僅1萬票,民進黨的不分區票有約7萬票,蔡英文的總統票更將近9萬票。

而在民進黨沒有「禮讓」,跟時代力量「撞區」的新竹市,民進黨柯建銘取得9萬票,時代力量邱顯智僅3萬票。都是那句,時代力量表現好過預期,但我們不宜過份褒新貶舊,民進黨整體得票仍遠高於時代力量,如無民進黨配票,時代力量是難以勝出。雖然香港很少評論提及,民進黨也有不少成員表現亮麗,例如筆者上次文章都有提過的,在花蓮縣出選的蕭美琴取得6萬票,較上屆民進黨在同區的3萬票增長整整一倍。

我們亦不可忽略其他新政黨,如綠社盟和樹黨,都是全軍覆沒,一席都拿不到。分別在哪裡呢?一是時代力量候選人知名度較高,如林昶佐本身是搖滾歌手,黃國昌 (新北12區) 是教授和評論員,洪慈庸 (台中3區) 是轟動全台的軍人被虐致死案受害人洪仲丘的姐姐。二是綠社盟和樹黨主打環保、持續發展、社會多元等議題,但老實講較少選民會將這些議題列為首要考慮,講較多政治革新的時代力量較合選民口味。最後當然就是時代力量跟民進黨在三個選區配票。所以,第三勢力並非單靠社會吹起新風潮就能勝出。

筆者看到有評論將時代力量跟西班牙的新政黨,首次參選就拿下國會69席的 Podemos 比較。首先兩地背景不同。西班牙經濟極差,失業率逾2兩成,政府瀕臨破產,舊有兩大黨施政失誤還醜聞纏身,求變之聲音遠大於台灣。Podemos 取得21%票,加上另一個新崛起政黨 Ciudadanos 14%票,西班牙第三勢力共拿下35%票。台灣方面,時代力量、綠社盟和樹黨加起來才9%票。民進黨在蔡英文領導下「洗底」,不少人投民進黨讓它踢走國民黨,令第三勢力搶到的票有限。

兩地政制和選制也不同。西班牙只有國會選舉,而且是用比例代表制,台灣是總統加立法院選舉,大部份議席用單議席單票制,台灣選舉對大黨有利。在英國和法國,極右政黨拿到兩三成票也幾乎拿不到任何議席,都突顯到選制的重要。

香港又如何呢?上次區議會選舉,新勢力的表現其實相當參差。青年新政聲勢最大,可是9人參選1人當選,好不好真是見仁見智。多數被傳媒視為「傘兵」的當選者,都報稱是獨立人士,並不強調自己是傘兵。而當選的傘兵,都是選區內沒有其他泛民人士參選,不難想像泛民支持者都「冧票」給他們。青年新政在3個區跟民主黨相撞,2區得票低於民主黨,1區高於民主黨,選民是否偏好新政黨多於舊政黨,亦不一定。我們當然可以肯定傘兵的表現,我也同意有多些新人參選是好事,但過份吹捧和高估他們實力,可能只會害了他們。

比較時代力量跟香港傘兵,時代力量較懂得針對選制調整策略,在使用單單制的區域立委跟民進黨合作,在使用比例制的不分區立委分開參選,香港的部份傘兵則拒絕跟泛民有任何協調,儘管最終在區選勝出的傘兵都是沒有跟泛民撞區。當然,他們本身的定位也有別,時代力量將矛頭集中指向國民黨,部份傘兵則表明想取代泛民。由於香港立法會採用比例制,傘兵有一定機會取得議席,但如果傘兵只是從泛民身上搶票,沒有開拓別的票源,那只是塘水滾塘魚,不會影響建制派的議席。

最後,選舉是一步,進入議會後又是另一步。在台灣,民進黨上台了,如果時代力量萬事合作,會淪為「B隊」,而如果保持距離,離得太遠下次又不能配票,取捨不易。至於香港,傘兵進入議會後,大概會發現只有兩三個人是做不到多少東西的,是否需要跟泛民合作呢?而且,搞社會運動和搞議會工作性質上很不同,如何平衡政治現實和支持者的期望,也不容易。

2016年2月1日

歐洲新政黨冒起 有危亦有機

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297648


歐洲多國在2015年舉行了選舉,從傳統大國的英國和法國,到「歐豬」的希臘和西班牙,甚至北歐的丹麥和芬蘭等,幾乎全部都有新政黨或非主流政黨冒起。而即使是沒有舉行選舉的國家,不論是德國、意大利、荷蘭、瑞典、冰島等,民調同樣顯示非主流政黨支持度上升。有些人會視這些新政黨為危害,認為他們只會搞亂國家,但正所謂有危就有機,如正面看,這也是督促傳統政黨檢討和改進的機會。

新政黨或非主流政黨之所以能冒起,有多重因素。最明顯的,當然是今年發生的多件大事,如難民問題和恐襲威脅,令部份民眾變得支持強硬措施。歐債問題尾大不掉,推行緊縮措施卻沒經濟復甦,亦令民眾怪罪傳統政黨管治無能。但更大的原因,還是傳統政黨問題多多,令選民萌生去意。傳統政黨常常指責新政黨激進、極端、民粹,他們上台國家就死定了,但民眾會想,你們這些所謂溫和和有經驗的政黨,還不是一樣搞到國家一團糟?

例如在希臘和西班牙,兩大傳統政黨過去執政表現不佳,又有多名幹部牽涉貪腐醜聞,民眾當然不再信任他們,轉投新政黨。而在法國,屬兩大黨之一社會黨的總統奧朗德上台3年,政策朝令夕改,經濟又無起色,還屢有恐怖襲擊,怎叫人支持得落?另一大黨共和黨,則讓上屆輸了給奧朗德的前總統薩爾科齊翻閹做黨魁。兩個都揀唔落,就難怪越來越多選民寧願給極右國民陣線的瑪琳勒龐一個機會。

香港的評論經常說選舉採用比例制會令激進派容易上位,單議席制就不會。按這個邏輯,歐洲很多國家是用比例制,當然容易有激進派啦。但這樣想可能太簡單化。首先用了單議席制亦不一定封殺到激進派,例如在採用單議席制的英國,支持蘇格蘭獨立的蘇民黨就成了國會第三大黨。其次,是否封殺了激進派,不讓他們進入議會就是解決問題呢?不讓他們進入議會,不代表這些聲音就會消失,他們可能轉向街頭政治,變得更激進。何況,就算你不同意他們的政見,這些政黨也是代表了部份選民的意見,有在議會發聲的權利。

另一種看法,則認為永遠只有兩大黨的話,容易形成特權階級和利益集團,妨礙改革。政治學有「卡特爾政黨」理論,卡特爾是指大企業聯手排擠小商戶、瓜分市場的現象,套用在政治學中,就是兩大黨聯手排擠小政黨以把持政壇。兩大黨表面上是對立的,但檯底下卻經常合作,反正只有兩個黨,不是我執政就你執政,你幫了我我下次又幫你,做生不如做熟,沒所謂啦。他們尤其會在面對外界挑戰時連成一線,像英國兩大黨一聽到外人說要用比例制就會一起反對,早前法國選舉社會黨也叫支持者配票給共和黨。這樣可能有負面影響,證明他們本質上是共同體,令選民更加投向新政黨。

所以,新政黨的出現也可視為是促成傳統政黨改變的機會。西班牙大選從兩大黨變四大黨,加上各黨進行了世代交替,除了最大黨人民黨之外,黨魁都是30多40歲,很多國民都期望新人事能帶來新作風,推動國家改革,打破舊有利益集團,特別是打擊貪腐問題。

連有著老人政治和因循守舊形象的意大利,去年也由只有39歲的史上最年輕總理倫齊 (今年40歲) 上台。雖然他當時被指太年輕、沒經驗、不會成功,但他上台一年多已確實推行了多項政治和勞工改革,比前總理貝盧斯科尼的十幾年任期加起來還要高效率。誰說年紀大、經驗豐富、有商界背景,就一定較有能力?貝盧斯科尼可是搞到意大利破產。意國人已離棄這班老鬼,現在預計會成為倫齊的挑戰者,民望排第二的下議院副議長迪馬歐,更只有29歲。

其實,如果傳統政黨本身做得好,根本無須恐懼新政黨的挑戰。例如德國,儘管民眾未必完全同意默克爾的政策,他們都依然相信她的能力,她所屬的基民黨有近4成支持度,極右另類選擇黨的支持度雖然在難民危機後上升了,去到1成,跟默克爾仍差很遠。默克爾如今已是第3個任期,做了超過10年總理。選民不一定貪新忘舊,老餅有足夠實績也不會輸給小花小鮮肉。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部份新政黨也帶來了全新的,透過網絡營運的模式。西班牙我們可以黨、意大利五星運動、冰島海盜黨等,黨員可在網上討論區商討政綱、決定參選人名單、眾籌捐錢等,是相當創新的政黨營運模式,也將政黨從以往偏向由上而下,改為偏向從下至上。隨著互聯網更加普及和融入一般人生活,「網上民主」勢成未來趨勢,改變政黨甚至民主制度運作。譬如越來越多國家的政黨和團體透過網上動員,有些政府容許網民在官方網頁聯署,愛莎尼亞更容許國民網上投票,今年國會選舉有3成選票是網上投的。這一方面的發展絕對值得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