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6日

本土崛起 香港政黨體制第三次大變

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303410


新東補選快將舉行,至少有兩大睇頭。最關鍵的當然是議席到底由泛民還是建制奪得,其次則是本土派候選人的得票。如果他真的取得相當比例的票,如一成,本土派勢必在9月捲土重來進入立法會,屆時香港就會出現一批不排除港獨的民意代表。這將造成香港政壇極大震撼。

在政治學中,對一個地方政局的分析,有時會從政黨體制 party system,即該地方的政黨數目和相對實力著手,例如日本就以「五五體制」形容自民黨長期獨大的局面 (自民黨在1955年成立)。而當一個政黨體制出現大變,則稱為再編制 realignment,例如英國在19世紀是保守黨和自由黨輪流執政,20世紀則逐漸變成保守黨和工黨輪替。香港至今可說有過2次政黨體制,而如果本土派崛起,將成一次再編制,變成第三次政黨體制。

第一次體制始於90年代立法會開設直選議席。當時港同盟和民主黨可取得近半的票數和大多數直選議席,是主流民主派,甚至可說是主流民意的龍頭。在思想上,他們雖然不信任中共,但整體上還是支持民主回歸,認同香港屬於中國的,亦不太會搞激進的群眾抗爭。大圍環境方面,當時中國未崛起,香港生活質素高於中國,兩地交往可謂各取所需。

第二次體制始於03年23條立法。當時50萬人上街,逼使建制派和董政府放棄23條,香港人開始相信和平示威的力量,漸漸習慣了街頭示威。隨後大狀黨崛起,原本被認為不可能進入立法會,有建制人說他當選就要移民的長毛,亦成功當選 (話說那些建制人到現在都未走),民主派從變成山頭林立。但不論溫和激進,他們都是接受一國兩制,香港是屬於中國的。大圍環境方面,香港經濟處於谷底,要求「阿爺」施捨之聲此起彼落,中港關係不再平衡。

第三次體制可能會由旺角事件和今次補選而起。佔領運動後,很多人感覺和平示威是沒有效用的,對中央亦徹底失望,加上中港矛盾日深,令勇武抗爭和港獨思維在部分市民之中蔓延。新東補選前夕爆發旺角事件,更令參選的本土派人士勢頭突然熱起來。如果本土派在補選取得不錯的成績,應能在9月大選成功進入立法會。支持他們的選民在原有泛民全力宣傳下仍堅持投給本土派,未來不太可能回頭投原有泛民。本土派選民即使只是少數,仍會成為新常態。

這樣的改變其實有先兆。近年原有泛民跟其支持者,特別是年輕網民,距離越來越遠,往往出現後者不斷向前衝,前者被牽著走的情況 (儘管建制派認為是相反)。無論是反國教、佔領運動、網絡23條等,都是非政黨人發起行動,原有泛民緊追落後。

即使原有泛民最近吹出年輕化之風,恐怕已經太遲。只要一定數量的原有傳統泛民支持者改投本土派,原有泛民可取得的議席都會減少,新梯隊隨時接班不成,小黨更有亡黨的危險。原有的所謂激進泛民可能是高危,因為他們講溫和不及白鴿和大狀,論激進不及本土派,更難定位。無論如何,社會撕裂和分歧都會更嚴重。

另一方面,本土選民增加了,哪一個本土組織能夠得益卻很難講。現時標榜自己是本土派的組織為數不少,可是本土選民未必多到足以讓所有組織都如願當選,於是本土組織往後有機會爆發競爭。尤其他們的支持者都偏向急於求成,要求只會越來越激,稍有不滿就會轉投第二家。這一點從近年學民思潮、佔中三子、學聯等團體在網上的聲望都大起又大落就可以預見。

雖然現在講大概是早了一點,但本土派就算進入了議會,也遲早會面對一系列概念上的問題。他們一方面說議會失效,一方面又要爭入議會,入到議會後要做甚麼才能滿足支持者呢?他們的支持者都是反大台、不要組織、不要協調的,那他們往後跟傳統泛民有沒有合作空間呢?會不會像那些原有被視為激進的人 (如會搞到建制人說要移民的那些),過幾年就被人當成舊貨呢?

另外,今次補選亦能測試網上動員的力量。本土派的動員主要是靠網媒和網上意見領袖,某泛民大報和傳統泛民都是支持大狀黨候選人的。到底前者動員力有多大,後者是否真的衰落中,今次補選會見真章。去年新加坡大選,反對派在網上聲勢龐大,仍以大比數落敗。西班牙大選,同樣氣勢如洪的全新政黨 Podemos,結果排第3 (但都有20%票)。

最後,即管試試估計本土派候選人會有幾多票。根據選管會數字,新界東現有94萬登記選民 (順帶一提30歲以下佔18萬人或19%,是各區之中最高),假設投票率為40%,即有37.6萬人投票,如果有一成投本土派就已經是3.7萬人,足以在9月時取得一席。個人估計一成左右票是可能的,不過不會多過兩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