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0日

美國初選與新東補選的共通點

文章已刊於《am730》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302469


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第二場初選結果,由特朗普 (共和黨) 和桑德斯 (民主黨) 分別勝出。這是對有趣的組合。這兩人代表完全相反、各走極端的立場,卻同時獲得選民青睞。而目前民調顯示,兩人勝出初選的機會越來越高,特別是特朗普。這現象背後的因素,也能套用在香港,特別是最近的新界東補選。

先從美國的初選講起。民主共和兩黨十幾個候選人之中,大概沒有比特朗普和桑德斯差別更大的組合。特朗普極右、保守、乜都講得出口、俗不堪言;桑德斯講均富、進步,而且對希拉莉先禮後兵,說要來場君子之爭,不會拿她的醜聞攻擊她。兩個完全相反的人分別勝出,反映美國民意越來越兩極化,以及反建制或反主流的風潮越吹越勁。

直至90年代為止,美國很多州份都是「搖擺」的,投過共和黨 (如列根) 之後又可以投民主黨 (如克林頓),但近年一面倒傾向一黨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根據智庫評估,近年中間派議員亦買少見少,大部份議員變得明顯靠左或右傾。民調也指,越來越多民眾強烈地支持其中一黨,對另外那個黨及其支持者反感,並且表示身邊的朋友都跟自己政見相近,甚至連選擇居住的州分時也會考慮其社會和政治環境。傳媒又迎合這種風氣,只專注市場的一部分,越做越偏頗。當民眾的資訊來源都越來越偏向一邊,自己的政治立場自然也是同樣。

(參考 http://www.pewresearch.org/fact-tank/2014/06/12/7-things-to-know-about-polarization-in-america/)

但民眾對對家反感的同時,又覺得己方也有問題。情況在共和黨較明顯,很多黨的基層支持者認為黨的高層冇鬼用,沒有盡全力妨礙奧巴馬施政,或者太溫和太政治正確。於是當一個口不擇言、越講越激、完全不受黨高層控制的特朗普出現,便蜂擁支持。民主黨方面,亦有很多基層覺得希拉莉背後有班密不可分的金主,不認為她能帶來改革,甚至認為她這個人不可信,選擇投向桑德斯。

有些人說現在各國政壇流行的是世代之爭,或者素人政治,但特朗普 (69) 和桑德斯 (74) 其實都是老人,後者更沒可能被視為素人 (做了25年國會議員),所以我認為以反建制或反主流形容他們較為貼切。選情一度被看好,又年輕又資歷淺的共和黨魯比奧 (44歲、5年國會議員) 卻一直未能有突破,他正正是經常被指是獲得黨高層支持。

這些現象某程度上也正在香港出現。例如最近的旺角事件,大多數評論是兩邊各打五十大板,但有一小部分聲音是支持向警察掟磚,亦有一小部分聲音是支持開槍鎮壓「暴徒」,各走極端,而且越走越遠。很多傳媒,特別是網媒,立場亦擺明不中立,鼓吹某一邊的政見。香港地方雖小,卻彷彿有兩個平衡的社會,供政見完全不同的兩種人生活。

而兩邊互相敵視之餘,對己方議員的不滿亦很大。雖然建制派常說泛民,特別是公民黨,操縱年輕人,但實際上很多網民都指責泛民太溫和,補選不會投公民黨而會投本土派。建制派如民建聯亦未見有甚麼得著,去年區議會選舉鍾樹根和葛珮帆等都落敗。原因可能跟美國共和黨一樣。建制派經常批評民主派阻礙施政,但支持者也會問,為何你們議席比民主派多這麼多都沒用?還鬧出等埋發叔、不夠人流會等各種鬧劇?

政見不同引起的 unfriend 潮也是出於同樣道理。較嚴重者,總之你跟我意見不一致,比我溫和,你就是對家的同路人,是「鬼」。結果是更加斷絕跟不同意見的溝通,更加老死不相往來。

美國初選和新界東補選的另外一層共通點,就是選民正面臨理性與感性的抉擇。一般政治分析會說,要在單對單的選舉中勝出,拉攏中間選民是關鍵,所以溫和的候選人較有利。對美國民主黨人來說,投希拉莉讓她成為黨的正式候選人,理論上較大機會當選總統,但很多人情感上較認同桑德斯。對美國共和黨人來說,投魯比奧或杰布布殊等溫和派,理論上較大機會當選總統,但很多人情感上較認同特朗普或克魯茲等保守派。

類似的,新東補選,對民主派支持者來說,公民黨似乎較有勝算打敗民建聯,但有不少人情感上想支持勇敢的本土派年輕人。對建制派支持者來說,投民建聯勝算最高,可是這位參選人是空降的,不及某自稱獨立的候選人貼地,民建聯那位也可能只做半年就換選區。而不論民主黨、共和黨、民主派、建制派的高層,對目前選情,都是大傷腦筋,感覺越搞越複雜,無法得心應手,就算人馬盡出為主流候選人拉票,效果仍然不大。選民會怎麼選擇呢?不排除香港也會像美國那樣爆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