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選過了一個星期,各方主要的意見都差不多出完了。雖然內鬥和互相指責仍然無日無之,不過這也是民主派的特性了。我也談談我的總結吧。
其實,補選投票率會比換屆選舉低,民主派會跌票,選前已經很多評論員講過,有的更預期會失去一或兩席,建測界是輸硬,港島有一定機會輸,不過意外的是最後輸掉的是九西。建測界上次是親中派有兩人參選,姚松炎才漁人得利當選,大家早知親中派只有一人參選的話民主派很難贏 (事實上姚松炎本人都不夠膽再選)。之所以預計港島輸而不是九西,因為16年選舉時港島的民主派得票率較低,更加不容有失票。可是結果九西失的票較預期多,同時對手鄭泳舜得票較預期高,於是輸掉的是九西而不是港島。
為何失票較預期多呢?很多人怪本土派。但筆者上周的文章已經講過,在16年選舉中,九西本土派得到4萬票,而今次姚松炎得票較16年民主派總和 (包括本土派) 少了5.5萬票,所以少了的不只是本土派的票,傳統泛民的票也失了一堆。何況我不認為本土派全數=焦土派,總有一少部分是有投姚的,儘管可能很少,總之這麼一來傳統泛民少了的票就不只1.5萬了。
講到傳統泛民也跌票,另一批人就開始怪民協了,指在很多民協地頭票站,姚松炎得票較16年民主派大跌。可是該區區議員是民協,是否就代表民協能在該區呼風喚雨,該區民主派支持者都是聽民協支笛呢?我不這樣認為。區議會選舉多數細區只有一個民主派候選人,很多人是「焗投」民協的。民協在12年選舉輸掉議席,16年選舉更跌至萬幾票,我們不宜誇大他們的影響力。還有根據這個邏輯,親中派佔全港7成區議員,豈不是應該在立法會選舉打低民主派好耐了?
民協跟姚松炎有無牙齒印,我估是有的,特別是馮檢基本人。但這是否表示民協不落力拉票,或者流失傳統泛民票就能歸咎於民協呢?證據不足。還有其他可能的原因令傳統泛民沒有出來投票,例如宣傳不足、不認識姚、不同意姚立場或政綱等。況且姚本人也說了他認為民協有落力拉票,我想大家不用太責怪民協。
總之,我相信本土派和傳統泛民,兩邊都有失票。至於誰責任較大,很難評估,畢竟姚只差2500票就能贏,任何一派稍為多出一點力就已經足夠,所以很難說本土派、傳統泛民、甚至姚團體本身 (後述),誰是真正的「戰犯」。
很多人喜歡講今次選舉有甚麼教訓,我認為是,民主派政客不要再大安旨意認為民主派支持者一定出來投你票,必須大家一起坐下來,認認真真檢討選舉策略。以前有個講法,就是對民主派來說,單單制較比例制有利,因為民主派支持者較多,在單單制下大家集中票源谷衡佢就贏了,倒是比例制考大家配票麻煩得多。今次選舉顯示,事情不再是這麼簡單。
廿年前,民主派幾乎等於民主黨,也許這個講法還可行,但現在民主派的光譜越來越闊,從大中華、重地區工作的民協和民主黨,到理念為先、重視抗爭的港獨派都有,你很難有一個候選人是可以同時滿足所有人的願望。比例制下,不同路線的候選人集中拉攏自己的支持者,也可能夠票當選,單單制卻必須最大化 (maximize) 選票,不能只靠一部分。當一位候選人同時要拉攏這麼多不同類型的選民,怎麼企好?向一邊靠攏,即有機會得失另一邊,拿捏要小心。今次姚的文宣似乎較面向激進派和本土派,較少面向傳統泛民,這可能是他認為已經穩住傳統泛民票,於是集中防止本土派焦土。
所以這是否姚或其團隊的錯呢?我覺得只有部分是。這種傳統泛民票是袋硬落袋、民主派在單單制下贏是理所當然的想法,整個泛民都有,姚可能只是受大圍影響。我也不期望每個政客每次選舉都懂得拿捏,如果人人都做到就沒有人輸啦。我覺得姚本身是個不錯的候選人,他有一定知識背景,並非很多泛民政客只有區議員質素,同時他不太溫和又不太激進,按理來說有利最大化選票,可惜最後仍以些許差距落敗。有人說,姚唔得是否馮就會得呢?我不認為馮更能最大化選票。他也許吸回一些傳統泛民票,但肯定會流失激進和本土票。
又有些評論員愛說,今次選輸了,證明乜乜路線行不通,應該行物物路線,那就贏硬啦。這種認為同一招可以不斷贏選舉的想法,我絕對反對。民意會變,政治生態會變,選舉形勢會變,每次選舉都需要做好分析,不可能靠一招就永遠贏下去。有選民重視DQ,有選民重視地區議題,有選民重視本土論述,百貨應百客,集中行一條路線,在比例制下是可以的,但補選是單單制,要最大化選票,同時拉攏不同類型選民,就不能齋靠一味。
老實講,我覺得今次輸了一席未必是壞事,因為這正好在一個損失較小的情況下給泛民政客一個當頭棒喝,選民不是奉旨要投你們一票的。泛民政客過去廿年都慣了只要用那幾個口號,如守住議會、關鍵一席、阻止23條等等,就會一堆人走出來投票,但這並非必然。早前就有些外國分析說,英國脫歐和美國特朗普,都被對手批評如果中了就會世界末日,是「project fear」,結果選民唔 buy 這一套。對選民應該 carrot and stick,既有嚇人的,也有吸引人的,多管齊下,才行。現在還有些人繼續「屌票」,批評沒出來投票的人,好像批評完,下次他們就會出來投票了,著實令人大開眼界。
對經常看外國選舉的筆者而言,香港這樣幾廿年來多數投票人都在投同一派政客,本身就不簡單。或者有人會說日本人都投了自民黨幾廿年啦,但自民黨是執政黨,真的會有著數派給支持者,香港泛民是在野黨,投他們無甚著數可言,頂多是鬧下政府和可以否決政改,這樣都有多數投票人長期支持,其實已經很難得。在外國,只隔幾年就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例子更加多。
當然,仔細看的話,其實民主派支持者也非一成不變,近兩年的選舉我們見到很多新人參選和當選,都反映很多民主派支持者求變。但求變的只是一部分人,也有一部分仍未變,於是在比例制下新舊勢力都有人當選。新舊勢力應該怎麼整合,大家似乎仍在摸索,但這整合必須進行,摸索必須要快,因為親中派可不會等你。現在傳媒親中化較以前嚴重得多,越來越難指望公平報道選舉,政府對於講大話誤導市民亦越來越肆無忌憚,甚至連直接DQ都出埋。在這麼多不利因素下,民主派政客必須團結找出方法應對,不能再一盤散沙、山頭主義和喜好內鬥。
某程度上,也許我也算是焦土思維的人,希望輸一席能換來大家痛定思痛,檢討和整合。不過我覺得輸過一次就夠了,往後務必全力阻止再有落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