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選舉,選前焦點是執政人民行動黨得票會否繼續下跌,還有多間傳媒分析對它不利的因素,結果卻是人民行動黨得票大升。
我在事前評論其他國家的選舉,通常都要有民調在手才做到,而新加坡選前是沒有民調,所以選前誰講過甚麼是準的,我們無從得知。有些人憑各黨活動出席人數或社交媒體討論度推算,但這並非科學地評估實際票數的做法。以香港為例,民建聯工聯會的遊行示威永遠都是小貓幾隻或者靠臨記,投票時還不是一大堆鐵票。又例如有些人說新加坡年輕人越來越多,但年輕人到底有多反政府呢?我們不適宜因為香港有世代矛盾,就先入為主覺得所有地方都是這樣。
選前不少傳媒和網民討論新加坡選制不公平,但我覺得有些是被跨大了。的確,新加坡的制度會令議席數目和得票數目不成比例,但不使用比例代表制本來就會這樣。有人說執政黨有26%就能穩贏,所以不公平。其實任何單單制選舉都是26%票可以穩贏的,只要符合某些條件。怎樣呢?首先你要贏51%的議席,然後在這些選區內你要贏51%票。51%乘以51%就等於26%。所以只要選區和票數分布得剛剛好,26%票是可以穩贏,很容易計的。
老實講,人民行動黨可是拿到70%票,這無論從甚麼角度看都是大勝。70%票的一方不應該贏,難道30%票的一方就應該贏嗎?無論用甚麼選制都好,反對派的得票一日不上升,他的議席少過執政黨都是很正常的。除非像馬來西亞那樣,執政黨得票少過反對派,議席卻是執政黨多過反對派,那就很明顯選制有問題,但現在新加坡不是這樣。順帶一提,英國保守黨在今年5月的大選可是憑37%票就贏得過半議席,即是有63%人沒投保守黨,它也能執政。要講不公平,英國也不弱哦。
選舉制度,很多人會著眼於得票和議席的計算方法,即甚麼單單制、比例代表制、排序法之類的。一般來說我也是從這方面開始,但其實一場選舉牽涉的不止這些,我覺得還有其他制度因素會對反對派不利。而且不是壓低反對派的議席,是直接壓低反對派的得票。
例如,新加坡國會一屆任期最長是5年,上次選舉是2011年5月,下次選舉本來是明年才需要舉行,為什麼要提早?別忘了上月9日是新加坡50周年國慶,這其實間接是一場執政黨的宣傳活動,因為慶祝新加坡50年來的成就,不就等於慶祝人民行動黨的成就嗎?
政府是在8月25日宣布提早大選的,選舉日是9月11日,中間只有2星期,這對反對派更加不利。只有2星期,選舉工作一定進行得很倉促,扣去報名參選的日子和冷靜期,實際上可以競選的時間只有1星期多一點。相反過去一個月執政黨已經間接做了大量宣傳活動。
還有新加坡公民是必須投票的,政府稱這是公民責任,不投票要向當局解釋,理由不充分會被罰款,甚至被剔除選民名冊。今次大選投票率就有93.6%。這代表那些對政治沒多想法的「沉默大多數」是一定要出來投票。只要執政黨表現不太差,他們應該會傾向不變 (status quo),再加上國慶帶來的「feel good factor」,都可能幫助到執政黨。
另外很多新聞講「兩黨制」,我又不懂了。反對派是由多個政黨組成,即使最大的工人黨,也只參選了28席 (out of 89)。他們一日不整合,一日都不會變成真正的「兩黨制」。而這也可能影響他們選情。反對派經過協調,大部份選區都只有一個反對派政黨參選,形成跟人民行動黨單對單的情況。但如果我是反對派支持者,而我只想支持某個反對派政黨或候選人,被分配到我那個選區的政黨或候選人不是我喜歡的呢?
所以,雖然新聞說很多人不滿政府,有沒有民調數據支持呢?反對派候選人本身的質素又如何呢?單憑對執政黨不滿,就能推他下台嗎?
最後再加多幾點講香港。一是部份香港傳媒不知何解很愛做「變天」的新聞,經常先入為主以「變天」為主軸分析選舉,將「變天」講成很易發生似的,但其實「變天」沒那麼常發生,有「變天」也不等於就是好事。
二是新加坡的情況會否在香港發生?有些藍絲立即說明年泛民和激進派死定了。我覺得未必,因為上面講過,新加坡有強制投票,沒政見的「沉默大多數」也要出來投票,但香港不會,所謂「沉默大多數」大都不投票。當然,實際情況如何,仍需要有民調數據才能證明。
三是網上世界始終只是社會一部份,網上團體又只是網上社會一部份,某幾位寫手或某些網媒暗鬥互片,圈子圍內事未必影響到很多人,也可能沒很多人真的關心。好像當日主場新聞執笠,我當晚碰到一位資深傳媒人 (他在N份報紙/電台有專欄,同事聽到名字都說「嘩真係好資深」),他聽都未聽過主場這個名字。幾百個 like,好像很多,號召到幾百人上街,的確是很多,但議會選舉是以幾萬票計,網上的 like 數有幾多能轉化成額外的票數?搞選舉跟搞網媒或者搞社運都是不同性質的,不要搞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