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5日

英國工黨何以選出激進黨魁

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282923


英國工黨上周選出新黨魁,事前不被看好的「老左」科爾賓高票當選。科爾賓擔任國會議員已經32年,一直未能晉身黨領導層,因為他屬黨內最左的一派,跟重視選舉而立場較溫和的多數議員不同。香港很多人常說,社會是溫和派居多,要勝選當然也應該走中間路線,以往英國工黨在貝理雅做黨魁時也是憑中間路線上台,那為何今次會選出個「老左」呢?

先簡介今次黨魁選舉過程。今次有四人參選,另外三人都屬於黨領導層,是影子內閣的內政大臣、衛生大臣、安老大臣,年紀介乎44至46歲,都偏溫和路線。而科爾賓從政三十多年都未晉身過領導層,年紀較大已經66歲,立場是最左的,故此他在一開始並不被看好。他只獲36個議員提名,僅僅多過35個的參選要求,比其他三人都少。可是隨著競選進行,科爾賓的支持度開始拉高甚至超前,貝理雅等前高層炮轟讓「老左」當黨魁,工黨下次大選輸硬,但科爾賓最終還是當選了,而且是以60%的高票。

科爾賓有多左呢?他的政綱包括反對緊縮、刺激經濟、加強就業、加建房屋等,這部份尚算正路,但後面還有租金管制、免費大學教育、國有化鐵路和能源、反核武、反君主制等 (雖然他說英女王民望太高很難推翻)。外交方面,他反戰、反對出兵中東,反對美國和歐盟,還說過支持委內瑞拉的查韋斯,國際觀也左。他在當選後出席一個紀念二戰的活動,因沒開口唱「天佑女王」而捱轟。

根據政治學的「中間選民理論」,政黨為了選舉理應向中間走,為何工黨走反方向呢?這是因為這個理論忽略了幾個現實政治的因素。

首先是政黨的內部運作。一個政黨和它的黨員,總會有一套政治理念作為號召,不一定所有人都將選舉放在理念之前。有人說,你不能當選和掌權,有理念也沒用,但有人又說,你不能推動你的理念,當選和掌權又有甚麼意思?現在很多工黨支持者就是不喜歡向中間走,會認為當年貝理雅贏到又怎樣,還不是貧富懸殊加劇,基層沒得向上流,銀行家和大商家得益?支持工黨不是為了這樣。看回往史,1979年工黨敗給戴卓爾夫人領導的保守黨後,也是超過十年都堅持左的路線,到1994年才選出偏中間路線的貝理雅為黨魁。

第二是其他政黨的競爭。正因有些人是理念先於選舉,政界總會有一些不怕輸的激進政黨,以英國來說,保守黨再右邊有英國獨立黨,工黨再左邊有綠黨。他們不會勝出,但他們可以吸走兩大黨的票,於是向中間走是否有著數,要衡量中間支持者的增加,和激進支持者的流失。然後當你走到正中間了,又可能令人覺得你立場不夠突出,和被左右夾擊。所以多數國家的政壇都能二元分類,至少會有兩大派對陣,他們可以走偏中間路線但又不會走到正中間,很少擺明車馬叫自己中間派的政黨會贏。在英國,站在工黨和保守黨中間的自民黨就很弱。

科爾賓當選還因一個現在各地政壇都有的現象,就是反建制。這是捉選民心理的問題,有人稱之謂反當權者、反精英、素人政治,總之就是不喜歡那些很政客 feel 的人,喜歡那些有明確目標,有話直說,不求面面討好的人。例如美國總統初選,本應有優勢的希拉利和杰布布殊,現在競選都進行得不順利。

講到底,投不投票給一個候選人,「信」字很重要。候選人講得再天花龍鳳,政綱再多受歡迎的內容,選民覺得你不值得信任,你就玩完了。選舉很多時不是討論政綱和政績,而是糾纏於個人操守,有無黑材料,就是這樣。有些候選人太面面俱圓,太政客 feel,令選民無法相信他講的是真心話,就不會投他們票。

從這個角度看今次選舉,四個候選人中三個都溫和,只有科爾賓一個左,反而令他很突出,是個有明確理念的人。他出席活動時表現較親民也是加分。貝理雅出來批評科爾賓,亦可能是造成反效果,因為很多英國人都認定貝理雅是大話精,當年呃人支持攻打伊拉克,不會再聽他講的話。換個角度看選舉結果,被視為立場最溫和和最像貝理雅的候選人肯達爾,得票包尾只有4.5%。

講回科爾賓當選之後。我覺得科爾賓當選工黨黨魁未必是壞事,可能他的獨特政見能引發更多政策討論。當然對黨的議員來說就不是這樣,他們關注的是前途,也就是黨能否執政。科爾賓當選後要組織新的影子內閣,多位議員都表明不會跟他合作,最終也要用不少其他老左填空缺,顯示他跟其他議員的磨合確有困難。很多英媒傳聞會有中間派議員逼宮趕走他,但他取得60%高票,短期內應不易趕走。

最新民調顯示,他當選後工黨支持度沒明顯變化,似乎多數人還在觀察他的表現。在英國的制度下,反對黨領袖有很重角色,每周會跟首相辯論一次,一出大事傳媒也一定找你回應,能力如何選民看得一清二楚。上任黨魁文立彬就無甚突出表現,個人民望一直落後卡梅倫。下屆英國大選預計是五年後,五年下來科爾賓表現會如何呢?黨員意見是一回事,不代表多數選民會跟著向左走。除非保守黨犯大錯,我其實是同意科爾賓堅持左的路線是不太可能令工黨取勝。而如果五年後科爾賓未能令工黨民望回升,民調顯示工黨必敗,黨員們是否仍會堅持理念先於選舉呢?有待分曉。

2015年9月24日

超然領袖如何鍊成

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282658


中聯辦主任張曉明一個「特首超然論」,引發社會廣泛討論。領袖地位是否超然,張曉明和梁振英說,是法律規定了。先不論基本法是否真的寫著特首超然,一個領袖是否超然,應該看法律呢,還是看人心呢?講到超然領袖,我想起最近在位時間破紀錄的英女王。她不但在國內,連去到國外還是風靡萬民,外國元首見到也要敬她三分。她的超然是靠法律規定的嗎?

英女王有權任命首相和解散國會,很多法案、政府命令、人事任命都需要她簽名,據說她還不需要護照和車牌,因為兩者都是以她的名義批出,沒理由要她自己批證件給自己。這些權力夠超然吧,至少肯定超然過特首啦。可是,即使君主的法律地位超然,在人民心目中並不一定超然。英女王的伯父愛德華八世,當年就因為想娶一位離婚婦人受到外界反對而要退位。過去一個世紀,德國、意大利、奧地利等歐洲多國也廢除了君主制,趕君主下台。英女王能保持超然地位,是做了甚麼呢?

答案是甚麼都不做,或者說是不干政。英女王雖然有權,但只會在政府和國會「建議」下使用,她不會自己做決定。她會在議會年度開幕禮發言,講「我的政府」未來有甚麼工作,可是文稿不是她寫的,是政府寫好讓她讀的。真的由英女王自己決定內容的發言,是聖誕文告,但內容通常是些「阿媽是女人」的大道理,如呼籲社會團結包容和諧云云。

國家元首甚麼都不做,這一套不只用在君主制。德國、意大利、愛爾蘭等地的總統都是不牽涉政治爭拗,絕少評論政事,政府政策和運作由總理負責。背後的邏輯是,你要代表整個國家,必須不偏不倚,除了民主自由等核心價值,不能偏幫政治爭議中的任何一邊,或者表態支持和反對任何政黨。所以越是要超然,就越是要不干政,不講話,不表態,不做不錯。一被發現干政,甚至只是講錯一句話,超然地位就會破功。例如德國前總統 Horst Köhler,擔任總統6年一直民望甚高,但他無端端說認為德國可以為了保障國家利益派兵外國,引來外界批評,幾日內就辭職。

相對的,負責政府運作的首相或總理,因為經常要為政府表現負責,要就爭拗表態,甚至要攻擊其他政黨,很容易得罪人,民望可以很飄忽。類似地,美國和法國的總統,雖然也是國家元首,但他們同時要控制政府運作,民望也是飄忽得多。奧巴馬民望只有四成幾,奧朗德更只有兩成。

香港特首的定位像哪一類元首呢?口頭上是像前者,無政黨背景,地位超然,但實際上是後者,要推動政綱,攻擊反對派,搞各種政治鬥爭,很難令人覺得他不偏不倚。市民怎麼看待特首,當日梁振英講「我地位超然」,旁邊的保安一個眼都凸埋一個忍唔住笑,已是很好的啟示。

講到政府超然,又有另一個故事講,因為日本以前真的有「超然主義」一詞。時間回到明治時代,天皇和他身邊親信形成小圈子壟斷政事,外界要求廣開言路、民主選舉之聲不斷。明治政府於是年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宣布次年舉行首場眾議院選舉。但這個憲法不搞三權分立互相制衡,天皇擁有全面統治權,首相和政府亦由天皇全權任命,無須向議會負責。明治政府稱這是應該的,因為政黨只是利益集團,政府必須以「不偏不黨之心」 ,「超然於政黨之外」地管治國家。

可是官員怎麼講「超然主義」都好,政治現實不是他們能隻手遮天。這個「超然主義」立即激怒各政黨,批評政府反民主,只是為自己小圈子壟斷朝政找藉口。國會召開後,很多政府提出的法案,特別是財政預算案,都被政黨阻礙,不夠票通過。最後明治政府明白議會需要有支持政府的政黨,放下身段跟他們談合作條件,甚至成立政黨參選,變相否定「超然主義」。這不是他們想不想的問題,而是實際政治環境有需要他們這麼做。

香港是行政主導,特首是超然於政黨之上,這些論調其實自回歸以來已經講了十幾年,但市民眼見是港府無法控制立法會,特首無政黨背景亦只令施政更不暢順。這些問題如果靠口講就解決到,就不會拖到現在啦。政治問題只能政治解決,想治港順暢,唯有以新思維面對現實作出調整,以實際行為改善跟政黨關係。老是抱著一些不切實際的理論,說法律寫明我超然於你之上,擺出一副「戰鬥格」,是沒有幫助,甚至只會更泥足深陷,走不出困局。

越干涉越不超然,這個現象亦不只特首,放在中央處理香港也可以。例如某些貌似中央代言人越是發言,市民對中央的信任度越低,又或者之前政改,某幾個建制派人物每次在傳媒面前撐政改,之後幾日港大民調市民撐政改比率都必定下跌。最近甚至有騙徒偽裝成中央機構行騙,搞到市民寒暄時都會講笑地問「有冇收到中聯辦電話」或「有冇買返個政協」,這些中央機構在市民心中的形象如何,有幾多公信力,由此可見。

2015年9月22日

日本的出位參議員

(畫面截自 google 搜尋結果)

日本參議院周末通過安保關連法案,新一輪安保鬥爭終於落幕。可是今次安保鬥爭難跟55年前相提並論。國會外的示威民眾較半世紀前大減,而且只會叫口號或唱歌跳舞,全無衝突場面,議會內的反對派也是事前猛講拉布,到最後只拖了一兩天就收工,從內到外都是和理非。唯一例外是施展「一人牛步」和「對安倍念佛」奇觀的參議員山本太郎。所謂「牛步」是一種日本特別的拉布方式,指議員在表決時以牛一樣慢的步伐走向台前,拖慢表決時間。其實牛步本身無甚實際作用,也難說是激進暴力行為,充其量是做做樣而已,現在卻只有一人夠膽施展,更加反映了當今日本社會的和理非度有多高。

講回今次一人牛步的山本太郎吧。他本來是個前演員,曾經參演「大逃殺」等的電影,2011年大地震/核災後才從政,2013年當選參議員。而且不止他一個,有不少其他參議員都是藝能界出身。這是因為日本參議院有96席是由全國不分區比例代表制選出,比較適合一些在全國都有知名度的人參選,於是政黨會說服一些藝人、運動員、主播等等參選。因此日本參議院又被笑是「芸能院」。石原慎太郎還是個作家時就是循這個途徑踏入政壇,連李香蘭都當選過參議員。今次就談談5個現任的例子。


山本太郎

前演員,曾經參演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等,2011年大地震/核災後參加反核社運。2013年參議院選舉中以反核為主題,參選東京都選區,取得66萬或11%票,因選區有5席而當選。當時他在候選人履歷一攔填上「俳優」(演員)。

最初是無黨籍,後因為小黨「生活黨」輸掉選舉只剩4席,而日本政黨法中有國會5席的政黨可得到額外資助和助理,拉攏山本入黨,現在成為「生活黨與山本太郎與伙伴們」(生活の党と山本太郎と仲間たち) 的共同代表 (另一位代表是前生活黨黨魁小澤一郎)。

2013年10月,在活動中當面向天皇遞上反核請願信,被批評是將天皇捲入政治議題,對天皇不敬,搏出位等等。

今次安保法案「一人牛步」和「向安倍念佛」評價也是好壞參半,看你問甚麼政見的人。網上右翼,即中國叫的憤青,就不斷罵他破壞國會秩序、做騷、「税金泥棒」(泥棒=小偷)、「国賊」、「除名」(=逐出國會) 等等。




佐藤正久

因為在參議院委員會上跟其他議員拉扯期間,揮拳打中別的議員而上了國際新聞的另一位參議員,實際上是另一位因為背景特殊而在日本有一定知名度的議員。

前自衛隊軍官,退職前官至「1等陸佐」,曾經率領小隊到戈蘭高地和伊拉克等地參與維和工作,被傳媒稱為「鬚子隊長」(ヒゲの隊長)。2007年退職後加入自民黨並參選參議院全國比例區,成功當選,2013年連任。現在是自民黨政策調查會‧國防部會組長 (即自民黨內負責研究國防政策的小組組長)。




アントニオ猪木

直譯是「安東尼奧豬木」,通稱猪木,本名猪木寛至。日本著名摔角手,已退役。1989年以「運動和平黨」(スポーツ平和党) 名義自行參選參議院比例區而當選,但6年後未能連任。2013年以「維新會」名義再次參選參議院比例區,當選。維新會分裂後加入「次世代黨」,今年改為加入「元氣會」(日本を元気にする会)。

2013年11月因不顧外界反對訪問北韓,被參議院懲罰不許出席會議30日。





蓮舫

本姓謝,父親是台灣人,母親是日本人。前藝人,後轉型為記者。2004年以民主黨名義參選東京都選區,以92萬票最高票當選,2010年再以破紀錄的171萬票連任。民主黨上台後曾任行政刷新大臣大臣,現在是民主黨副代表。是日本最有名的女性政客之一,Twitter 有37萬追隨者,在日本政客中排頭10位內。有名到會被動漫作品惡搞。





橋本聖子

前運動員,曾在1992年冬奧的溜冰項目中取得一面銅牌,總共參加了7次奧運 (夏季+冬季),是參加奧運次數最多的日本女性。1995年以自民黨名義參選參議院比例區成功,2001年、2007年、2013年都成功連任,是間接的「體育界議員」。現在是日本奧委會理事、2020東京奧組委理事。

在2014年冬奧慶功宴上 (她本人擔任日本代表隊團長),因為疑似強吻溜冰選手高橋大輔引發媒體騷動。


2015年9月17日

也談日本安保

日本安保法案的審議進入最後階段,預計很快就會獲通過,今次談談我的意見。首先簡單解釋一下現在在吵甚麼。

審議的是甚麼

現在審議的是為了採納「集體自衛權」而作出的一系列國防相關法律修訂,傳媒統稱「安保関連法案」。請注意不是指「美日安保條約」。

集體自衛權,指的是除了自身受襲之外,盟友受襲也能啟動自衛作戰的權利。簡單來說,現時日本因為憲法訂明不能發動戰爭 (和平憲法),法理上只能在自身受到攻擊時才開始作戰,但修法後盟友如美國受襲,日本也能參戰。現時將自衛隊派到海外,如參加維和工作,也有很多法理關卡,修法會使自衛隊更容易派到海外。

爭議的是甚麼

其實集體自衛權很多國家都有採用,部份華文媒體將此等同軍國主義,並不恰當。軍國主義是指社會推崇軍人和戰爭、政治以軍事考慮為先、軍人干政等的情況,但現在日本並未至於變成這樣。採納集體自衛權後,出動自衛隊亦仍然有不少限制。

在日本爭議這麼大,是因為它有可能違反和平憲法,而且日本社會普遍仍然反戰,質疑修法後會令日本更容易陷入國際糾紛,還有一部份是不滿政府的推行手法。較極端的,是擔心將來日本真的軍事主義化,如將自衛隊升格為國防軍,重推徵兵制等。

關於是否違法這一點,不同人有不同講法,但日本學界較多認為違憲。可是政府在去年7月1日通過內閣決議,自行「釋法」,表示政府認為集體自衛權並不違反憲法,由此推動法案。

現在到甚麼階段

安倍政府在5月14日通過法案文本,向國會兩院提出。7月16日,眾議院通過法案,交參議院審議,現在參議院即將就此表決。由於執政黨在兩院都佔多數,雖然反對的議員嘗試拉布阻撓參議院通過,但恐怕不會奏效。

另外,日本憲法有「眾議院優越」原則 (如首相是由眾議院選出)。如眾議院通過法案並交付參議院審議,但參議院否決法案,眾議院可再次投票,如眾議院以2/3大比數再次通過,就可凌駕參議院的否決,法案立即生效。而如果交付參議院後60日都沒投票,亦可視作被否決,眾議院可再投票。所以,不論參議院直接否決,還是參議院因拉布未能在60日內投票,眾議院只要立即以2/3通過,法案仍會生效。自民黨+公明黨的執政聯盟在眾議院有超過2/3議席。

另外,如果拖到國會會期結束,也可以拖死法案,要在下屆國會重新提出。但安倍政府早在6月已經申請了延長國會會期,暫定9月27日結束,剛好是60日期限之後一點點,可見他早就計劃好必要時要眾議院再投票。在延長之後,今屆國會成為史上最長的一屆國會會期。

支持安保
眾議院
參議院
自民黨
289
113
公明黨
35
20
次世代黨
2
6
元氣會
--
7
新黨改革
-- 
2



反對安保


民主黨
72
58
維新黨
(40)
(11)
共產黨
21
11
生活黨與山本太郎與伙伴們**
2
3
社民黨
2
3



無所屬
11
8

** 此黨由生活黨及獨立議員山本太郎組成。日本政黨法訂明有5個議員能得到額外資助和助理,但生活黨只有4個議員,於是拉攏獨立議員山本太郎組成新黨。這個黨名當時已經被網民恥笑了一番。

如果參議院投票,支持方可以148/242通過法案。如果參議院未能投票,眾議院仍可再次投票,以326/475的超過2/3大比數凌駕參議院的決定。

除非公明黨倒戈。有人討論這可能性,是因為公明黨向來是走和平和親中路線,只是為了執政地位才跟自民黨合作。現在組成公明黨重要票源的宗教組織「創價學會」有很多信徒發起聯署,寄給公明黨表明反對 (甚至有信徒為此互罵「仏敵」)。但似乎公明黨未有改變立場,回應指法案對出動自衛隊已有很多限制。

安倍為什麼能硬推

執政聯盟在國會有絕對優勢。安倍有信心,只要按著程序走,法案最終一定夠票通過。

反對派勢弱。即使安倍民望稍為下跌,仍跟在野黨有一段距離,而且下屆大選最遲3年後才舉行,安倍最近亦在無競爭對手下自動連任自民黨黨魁,安倍政權仍然安穩。至於街頭示威,老實講,以1.2億人口來說,幾萬人上街實在不算多。

美國支持。和平憲法是美國戰後進駐日本期間代寫的,違反此法美國沒理由不出聲,但他真的沒有,還多次支持安倍加強美日合作,實際上就是支持日本採用集體自衛權。

根據朝日新聞民調,法案的支持度是29%,反對率是54%,認為需要現在通過的只有20%,沒需要的是68%。可是安倍的支持率仍有36%,不支持率42%。以日本來說,政府支持度36%並不算低。

http://www.asahi.com/articles/ASH9F659TH9FUZPS569.html

至於NHK的民調,安倍支持率仍有43%,不支持率39%。

http://www3.nhk.or.jp/news/html/20150914/k10010234051000.html

另外根據產經新聞民調,示威者以反對派支持者居多,特別是「左膠」共產黨和社民黨的支持者佔了一半。年齡層方面,60歲以上的人也是佔一半,年輕人 (20代) 只有3%。

http://www.sankei.com/politics/news/150914/plt1509140020-n1.html

我最關注的

從上文都應該感覺得到,筆者對日本採納集體自衛權其實不特別擔心,反而我對這次事件反映的其他政治現象比較擔心。

自民黨自持在國會有優勢,無視反對民意佔多數地硬推,突顯現在在野黨無力挑戰自民黨的現實。民間反對聲音,在民調中雖然清楚反映,但出來上街的人老實講並不多,公民社會力量亦有限。

我特別關注的,是政府去年自行釋法,自己說認為集體自衛權不違憲就啟動法案。原來政府講一句,憲法的意思就不同了。解釋憲法不是應該是法院的工作嗎?想改變憲法的意思不是應該修改憲法條文嗎?怎會政府自己講一句就變了?當出甚麼「一國兩制白皮書」或者「特首超然論」嗎?

日本法院雖然有司法覆核的權力,卻甚少使用,甚至經常拒絕受理司法覆核案件。將來即使有人司法覆核新法案,都不容樂觀。

正式修憲需要國會兩院都以2/3通過之後,再交全民公投。看現在民間反應,可以預視到真的走正式修憲會走不通,所以政府以自行釋法的方式蒙混過關。

須指出的是,部份認為法案違憲的學者,其實不反對日本採納集體自衛權,只是認為應該透過正式修憲,依循正式法理途徑去做。

如果修憲是多數人民支持的,是經法定程序去做的,那它獲得通過,反對者也無話可說。但現在不是這樣。人民又反對,法理基礎又未搞清,只憑政府自己釋法就做到了?那以後政府想怎麼釋法都可以啦?自衛隊升格做軍隊又釋法?發動戰爭又釋法?

雖然日本國會是普選產生,現在的政府可說是民選的,但這樣公然無視法治,很難令人稱得上是符合民主的做法。

安倍的外公岸信介在55年前就是硬推美日安保條約,現在安倍又是硬推安保關連法案,又自行釋法想混過違憲爭議,民間反對聲勢卻大不如當年。半個世紀過去,日本是前進了,原地踏步,還是倒退了?

2015年9月16日

梁振英當自己是天皇

梁振英今早又再向記者重申自己地位超然。首先,一個人周街跟人講「我地位超然」,其實很搞笑。至於他的講話內容,我對其中一點特別有意見。他說「香港所擁有的權力和我們享有的高度自治既來自中央授權,亦是來自中央通過任命行政長官,通過向行政長官授權,我們得到我們的權力和得到我們的高度自治。」原來香港的高度自治和權力,是中央授權給行政長官後,香港才擁有的。我是否可以理解為,其實香港的行政立法司法三權,是屬於行政長官的呢?沒有行政長官,政府、立法會和法院就沒有權力?

新聞公布: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509/16/P201509160261.htm

我想起我幾日前都講過日本戰前的「大日本帝国憲法」,天皇集所有統治權於一身,「(第5條)天皇在議會協贊下行使立法權」,議會只是「協贊」立法,立法權屬於天皇,還有「(57條) 司法權由法院以天皇之名義依法行使」,法院是以天皇之名司法,法理上司法權也是屬於天皇。看來梁振英變成天皇了?

看回基本法,有這些寫法:

第2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授權香港特別行政區依照本法的規定實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

第158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授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對本法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自治範圍內的條款自行解釋。

第82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終審權屬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

「全國人大授權香港特別行政區」,後面沒有「行政長官」四隻字。「全國人大授權香港法院」,中間也沒有「行政長官」。

還有幾隻字是貫穿整個基本法的:

第3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由香港永久性居民依照本法有關規定組成。

第43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首長,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依照本法的規定對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別行政區負責。

第73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行使下列職權:( 一 ) 根據本法規定並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和廢除法律;

第84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依照本法第十八條所規定的適用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法律審判案件,其他普通法適用地區的司法判例可作參考。

「依照本法規定」。香港的政制和權力,依據是基本法,不是行政長官把口。當然中共對基本法的看法跟香港不同,但我怎樣都看不到是因為「中央授權行政長官」,所以我們才有高度自治和行政立法司法權。

又回到日本吧。當時天皇包攬所有權力,源於日本古代認為天皇是神,日本是屬於天皇,是天皇的所有物,這叫做「天皇主權說」。但受西方影響的學者就認為,天皇是憲法訂明的一個機關,跟國會、政府、軍方、法院一樣受制於憲法,日本也不是天皇的私產,這叫做「天皇機關說」。隨著軍國主義台頭,「天皇機關說」被批鬥,因為天皇擁有無限的法理權力的話,軍方以天皇之名行事,就等於擁有無限權力。

跟西方的講法比較,前者就像「君權神授論」,後者就像「君主立憲制」。前者,國王的權力來自神,國王不需要向神以外的人負責,即擁有無限權力,國家是國王的所有物,故有國王說「朕即國家」。後者,國王權力受憲法限制,他的權限在憲法中清楚列明,而憲法是屬於國家和人民的,主權在民。英國國王、美國總統、法國總統,都是國家元首,但都是受憲法約束,不會超然於其他權力之上,也不是透過他們,政府、議會和法院才有權力。

現在行政長官覺得是有他,香港才有高度自治權力,該怎麼叫呢?「行政長官主權說」?「香港權特首授論」?

2015年9月13日

也談新加坡選舉

新加坡選舉,選前焦點是執政人民行動黨得票會否繼續下跌,還有多間傳媒分析對它不利的因素,結果卻是人民行動黨得票大升。

我在事前評論其他國家的選舉,通常都要有民調在手才做到,而新加坡選前是沒有民調,所以選前誰講過甚麼是準的,我們無從得知。有些人憑各黨活動出席人數或社交媒體討論度推算,但這並非科學地評估實際票數的做法。以香港為例,民建聯工聯會的遊行示威永遠都是小貓幾隻或者靠臨記,投票時還不是一大堆鐵票。又例如有些人說新加坡年輕人越來越多,但年輕人到底有多反政府呢?我們不適宜因為香港有世代矛盾,就先入為主覺得所有地方都是這樣。

選前不少傳媒和網民討論新加坡選制不公平,但我覺得有些是被跨大了。的確,新加坡的制度會令議席數目和得票數目不成比例,但不使用比例代表制本來就會這樣。有人說執政黨有26%就能穩贏,所以不公平。其實任何單單制選舉都是26%票可以穩贏的,只要符合某些條件。怎樣呢?首先你要贏51%的議席,然後在這些選區內你要贏51%票。51%乘以51%就等於26%。所以只要選區和票數分布得剛剛好,26%票是可以穩贏,很容易計的。

老實講,人民行動黨可是拿到70%票,這無論從甚麼角度看都是大勝。70%票的一方不應該贏,難道30%票的一方就應該贏嗎?無論用甚麼選制都好,反對派的得票一日不上升,他的議席少過執政黨都是很正常的。除非像馬來西亞那樣,執政黨得票少過反對派,議席卻是執政黨多過反對派,那就很明顯選制有問題,但現在新加坡不是這樣。順帶一提,英國保守黨在今年5月的大選可是憑37%票就贏得過半議席,即是有63%人沒投保守黨,它也能執政。要講不公平,英國也不弱哦。

選舉制度,很多人會著眼於得票和議席的計算方法,即甚麼單單制、比例代表制、排序法之類的。一般來說我也是從這方面開始,但其實一場選舉牽涉的不止這些,我覺得還有其他制度因素會對反對派不利。而且不是壓低反對派的議席,是直接壓低反對派的得票。

例如,新加坡國會一屆任期最長是5年,上次選舉是2011年5月,下次選舉本來是明年才需要舉行,為什麼要提早?別忘了上月9日是新加坡50周年國慶,這其實間接是一場執政黨的宣傳活動,因為慶祝新加坡50年來的成就,不就等於慶祝人民行動黨的成就嗎?

政府是在8月25日宣布提早大選的,選舉日是9月11日,中間只有2星期,這對反對派更加不利。只有2星期,選舉工作一定進行得很倉促,扣去報名參選的日子和冷靜期,實際上可以競選的時間只有1星期多一點。相反過去一個月執政黨已經間接做了大量宣傳活動。

還有新加坡公民是必須投票的,政府稱這是公民責任,不投票要向當局解釋,理由不充分會被罰款,甚至被剔除選民名冊。今次大選投票率就有93.6%。這代表那些對政治沒多想法的「沉默大多數」是一定要出來投票。只要執政黨表現不太差,他們應該會傾向不變 (status quo),再加上國慶帶來的「feel good factor」,都可能幫助到執政黨。

另外很多新聞講「兩黨制」,我又不懂了。反對派是由多個政黨組成,即使最大的工人黨,也只參選了28席 (out of 89)。他們一日不整合,一日都不會變成真正的「兩黨制」。而這也可能影響他們選情。反對派經過協調,大部份選區都只有一個反對派政黨參選,形成跟人民行動黨單對單的情況。但如果我是反對派支持者,而我只想支持某個反對派政黨或候選人,被分配到我那個選區的政黨或候選人不是我喜歡的呢?

所以,雖然新聞說很多人不滿政府,有沒有民調數據支持呢?反對派候選人本身的質素又如何呢?單憑對執政黨不滿,就能推他下台嗎?

最後再加多幾點講香港。一是部份香港傳媒不知何解很愛做「變天」的新聞,經常先入為主以「變天」為主軸分析選舉,將「變天」講成很易發生似的,但其實「變天」沒那麼常發生,有「變天」也不等於就是好事。

二是新加坡的情況會否在香港發生?有些藍絲立即說明年泛民和激進派死定了。我覺得未必,因為上面講過,新加坡有強制投票,沒政見的「沉默大多數」也要出來投票,但香港不會,所謂「沉默大多數」大都不投票。當然,實際情況如何,仍需要有民調數據才能證明。

三是網上世界始終只是社會一部份,網上團體又只是網上社會一部份,某幾位寫手或某些網媒暗鬥互片,圈子圍內事未必影響到很多人,也可能沒很多人真的關心。好像當日主場新聞執笠,我當晚碰到一位資深傳媒人 (他在N份報紙/電台有專欄,同事聽到名字都說「嘩真係好資深」),他聽都未聽過主場這個名字。幾百個 like,好像很多,號召到幾百人上街,的確是很多,但議會選舉是以幾萬票計,網上的 like 數有幾多能轉化成額外的票數?搞選舉跟搞網媒或者搞社運都是不同性質的,不要搞錯。

超然主義與日本軍國主義

中聯辦主任張小明說香港特首是「超然於三權之上」,評論和反駁的文章昨天都很多了,我提供一個好像沒人提過的角度。其實日本以前真的有「超然主義」這個辭彙,而且跟軍國主義有關。

日文維基的「超然主義」條目:https://ja.wikipedia.org/wiki/%E8%B6%85%E7%84%B6%E4%B8%BB%E7%BE%A9

時間回到明治時代,天皇親政,天皇和他身邊的親信形成小圈子壟斷政事,西方學者稱「明治寡頭」。外界不滿,要求廣開言路、全民制憲、民主選舉、議會制衡之聲不斷。明治政府於是在1889年頒布「大日本帝国憲法」,訂下實質政制框架,並在次年舉行首場眾議院選舉。可是在此憲法下,天皇集大權於一身,可說是「超然於三權之上」。條文包括:

三、天皇神聖不可侵犯

四、天皇作為元首總攬統治權

五、天皇在議會協贊下行使立法權

六、天皇批准法律,命其公布及執行

十一、天皇統率陸海軍

五十五、國務大臣輔擁天皇而負其責任

五十七、司法權由法院以天皇之名義依法行使

首相及內閣只是「輔助」天皇統治,行政權屬於天皇,天皇有首相及內閣的實質任命權,無須像英國般任命政黨黨魁,首相及內閣亦無須向議會負責。議會只是「協助」天皇立法,法案須天皇簽名通過,立法權屬於天皇,天皇甚至可在緊急狀態時不經議會就宣布新法律。法院是以天皇名義司法,司法權也是屬於天皇。而對日後日本政治發展也有很大影響的,是軍權也屬於天皇,軍方直接向天皇負責,不向政府及議會負責,這造成日後軍方成為無法監管的獨立王國。

至於「超然主義」這個辭,是由明治政府提出。頒布憲法後,明治政府稱無須向議會問責是合理的,因為他們認為政黨只是利益集團,必須以「不偏向任何政黨之心」(不偏不党の心) 管治人民 ,「超然於政黨之外」(超然として政党の外に立ち)。親政府人士叫政府做「超然内閣」,反對派政黨們則批是「特権内閣」。

可是這個「超然政府」未能做到「行政主導」。在1890年舉行的第一屆眾議院選舉,反對派奪得大多數議席,政府提出的很多法案,特別是財政預算案,都被議會阻礙。1900年,前首相伊藤博文有感議會需要幫助政府的政黨,成立「政友會」參加選舉,變相否定「超然主義」。隨著明治天皇及他身邊的元老逐個離世 (明治天皇1912年逝世),小圈子亦不復存在。大正天皇終於在1918年任命政黨黨魁兼民選議員原敬出任首相,超然主義被政黨政治取代。

可是保守派、右翼派繼續批評政黨和民主無用。適逢1929年美國經濟泡沫爆破引發全球大衰退,民眾對政府和民選政黨信心大跌。1932年,民選議員出身的首相犬養毅被軍人刺殺後,天皇任命前海軍大將齋騰實為首相,並從社會各界招攬人才組成「挙国一致内閣」,希望可以穩定局勢。可是首相是前軍人,軍方影響力又不斷增強,所謂不偏不黨的超然主義正變成軍政合一的軍國主義。數年後中日戰爭爆發,政府又將所有政黨合併,要求社會各界共同協助政府和軍方打好這場仗,軍國主義正式降臨。

講到底,「超然於政黨之外」都只是小圈子將自己掌權合理化的講法,誰能證明沒有政黨背景就是不偏不倚大公無私?又,當外界無法制衡,政府做了發動世界大戰這種愚蠢決定,又有誰可以阻止?

2015年9月11日

歐洲難民潮反映多方矛盾

文章已在 AM730 刊出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280907



歐洲爆發難民潮,無論是小孩伏屍沙灘的照片,還是匈牙利的混亂場面,都令人痛心。其實難民潮早已出現,幾個月前意大利就因難民船救不完,要求歐盟幫忙卻無結果,現在驚動到「奶媽」默克爾,歐盟才有方案出爐。但歐盟內部矛盾重重,能否確實執行成疑問,還有難民來源的中東局勢就更複雜,更難「源頭解決」。

今次難民潮,德國最落力幫手,是歐盟接收最多難民的國家。部份是出於善意,部份是跟二戰大屠殺歷史陰影,怕外界覺得他們排外有關。但其他國家說不收就不收,有的是嫌麻煩,有的真沒錢,也有的因政治考慮。法國、奧地利、荷蘭等的民調中極右政黨不是排第一就第二,匈牙利執政黨要跟極右爭選票於是擺出強硬姿態,丹麥政府依賴極右政黨支持,連在中東國家賣廣告叫難民不要來這種怪招都出動。反正德國肯收就讓德國收囉。配額制,其他國家不執行就變「八萬五」自動消失的啦。

外媒亦開始攻擊中東產油國和美國接收太少難民。沙特、卡塔爾、阿聯酋等國,跟敘利亞同文同種同教,政府財政充裕,地理上又接近,平日罵以色列欺負巴勒斯坦很落力,按理應該很願意接收難民吧,但外媒踢爆他們接收的幾乎是零。反觀土耳其、約旦還有本身都不太穩定的黎巴嫩都收了百萬人。美國亦表明無意加收難民。他們不收也沒人逼得到他們,道德勸說在國際政治向來沒甚麼實際作用。

接收難民始終只是治標,長遠終結難民潮還須讓中東回復和平,但談何容易。很多人將問題怪在歐美頭上,指歐美輸出顏色革命搞到一團糟,可是逐個 case看,除了當年攻打伊拉克,很難將問題全歸咎到歐美頭上,現在中東各處衝突背後都有多方介入。我又見到有評論說德國也是「抵死」,但其實德國除了聯合國維和工作很少派兵,當年美國攻打伊拉克德國就反對,現在也沒份攻擊敘利亞。

先談「阿拉伯之春」第一個爆出示威潮的突尼斯。當時的獨裁者本阿里是親美的,法國外長甚至提出出兵幫助政府鎮壓示威,革命能成功是因突尼斯建制和軍方見民情洶湧,主動逼走本阿里和同意改革,之後歐美才轉態明確支持革命。

受到突尼斯成功鼓舞,中東多國亦爆發示威潮。同樣是美國盟友的埃及獨裁者穆巴拉克在歐美施壓不要鎮壓示威後,被逼下台,但反美的穆爾西當選新總統後,美國又默許埃及軍方推倒穆爾西,神又係佢鬼又係佢,結果一切打回原型。

也門方面,又是美國盟友的獨裁者薩拉赫在各方施壓下下台 (下台後還去了美國就醫),但隨後受伊朗支持的叛軍突起,趕跑了新總統哈迪,跟伊朗敵對的沙特等國於是出兵也門攻擊叛軍,成為伊朗對沙特的「代理戰爭」。

利比亞方面,強人卡達菲大舉鎮壓示威,揚言殺光所有叛變者和鏟平被叛軍佔領的城市班加西。擔心有屠城的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空襲利比亞 (中俄沒反對),叛軍在歐美支持下反過來擊敗卡達菲。但推倒卡達菲後,叛軍各派系爆發內鬥,背後有不同阿拉伯國家支持。

敘利亞局勢則更複雜。現時敘利亞有至少4大勢力,政府軍、反政府軍、庫爾德人、伊斯蘭國等,他們各有不同外國勢力支持,形成非常複雜的外交角力。伊斯蘭國是各方都同意要鏟除的,歐美空襲的對象是他們,可是即使消滅了伊斯蘭國 (而這不可能在短期內做到),仍有政府和反政府軍的戰事存在,還有庫爾德人爭取獨立。政府軍有伊朗和中俄支持,反政府軍有沙特、卡塔爾和歐美等的支持,令聯合國安理會無法達成處理方案。

綜合以上經驗,突尼斯是較為正面,無須外國干涉,革命後各派同意按制度處理分歧,沒像埃及般變回獨裁統治,亦沒像其他國家淪為內戰。也門、利比亞、敘利亞因國內各派試圖以武力奪權,背後又有多國介入,陷入內戰。

外國介入並非沒有成功例子,就是馬里,雖然不屬於阿拉伯之春。馬里2013年因北部叛軍勢力擴大攻向首都,政府向外界求援,法國立即空襲和派兵穩住當地局勢,後來促成叛軍跟政府和談,結束內戰。跟之前例子不同,法國出手快很準和做好跟進工作,而且他是去幫助馬里政府不是去推翻,國際上沒甚麼反對聲音。這些條件在敘利亞並不存在。

調轉頭,又有些人說歐美不要搞事就沒事囉。真的嗎?去年,繼敘利亞之後第二多獲得歐盟庇護的是來自厄立特里亞的難民。厄國位於北非紅海岸邊,1993年脫離埃塞俄比亞獨立,一直由總統阿費沃爾基統治。厄國現時並無戰亂,但經濟落後,人權狀況亦差,無國界記者將厄國新聞自由評為全球包尾,北韓都只是排尾二。很多厄國難民從北非坐船前往意大利途中不幸葬身大海,單計這條路線上死亡的人數,厄國難民死的多過敘國難民。有些問題沒人講或沒人報道,不代表問題就不存在。覺得讓獨裁政府維穩就叫做解決了問題,會否想得太簡單?



2015年9月7日

市道差過沙士?旅客升零售就升?

周末,新聞不斷出現商界代表說香港現在市道差過沙士,於是我去找了一下資料。首先是今年首7個月的數字,資料來自旅遊業議會、統計處、差餉物業估價署網頁。


中國旅客
其他旅客
零售銷貨價值
零售租金指數
20157
384.5
107.8
375.8
185.9
6
333.3
102.8
369.7
184.3
5
362.5
113.0
390.1
182.3
4
360.5
118.4
380.1
181.4
3
324.1
116.4
384.2
180.5
2
455.2
85.4
465.5
180.4
1月
449.0萬111.9萬466.0億179.1

旅議會網頁新聞公布的旅客數字最早只到2008年9月,可據此推算回2007年的數字。


中國旅客
其他旅客
零售銷貨價值
零售租金指數
2007年12月
152.3萬126.6萬251.2億116.4
11
129.1萬
115.7萬
202.9億
115.9
10
135.9萬
120.9萬
207.8億
115.4
9
113.6
98.5萬
195.5億
114.5

旅議會網頁有2003年沙士期間的季刊,但季刊只有圖表沒列出確實數字,亦沒分開中國和其他旅客。


旅客總數
--
零售銷貨價值
零售租金指數
2003年6月
50-100萬
136.0億83.9
5月
不足50萬

137.8億
84.0
4月
不足50萬

127.2億
84.4
3月
100-150萬

141.7億
87.9

簡單對比可以看到,7月份旅客人數雖然比新年時下降,但整體旅客仍有將近500萬,比起2007年是倍增了,比起沙士肆虐期間不足50萬更是多了10倍。零售數字也是早年的倍數。說現在市道差過沙士,完全是癲倒事實,開大眼講大話。

再來是簡單比較過去3年的7月份的數字。過去3年所有月份的數字,因為全部列出來比較長,我放了在文章底部。


中國旅客
其他旅客
零售銷貨價值
零售租金指數
20157
384.5
107.8
375.8
185.9
20147
426.2
111.2
386.7
173.7
20137
377.7
105.4
399.5
168.2
20127
251.5
110.6
365.4
152.7
3年變化
+52.9%
-2.5%
+2.8%
+21.7%

一、旅客數字跟零售銷售並非直線關係。

將2015年7月和2012年7月作比較,中國旅客數目上升了50%,零售銷售也只增加了2.8%。

將2014年7月和2013年7月作比較,更出現旅客人數上升了,零售銷售反而下跌的情況。

這反映現時來港旅客的消費大減,又或者港人減少本地消費寧願去旅行。大幅增加旅客,能幫到幾多?

二、中國以外旅客一直沒不變。

其他旅客一直維持100萬左右,甚至比起2007年,都是沒大變。

政府和業界除了叫大陸放更多旅客之外,做了甚麼刺激旅遊業呢?常常說加強在外國宣傳,看不到成效囉。

三、無論其他數字如何,租金基本上都是一直線上升。

整體零售數字其實都是差不多,卻一堆店舖結業,我就覺得主因更像是成本特別是租金上升。憧憬前景而過度擴充業務,數字稍為差過預期就寧願關掉幾間分店。老實講,條條街都十幾間金舖錶舖,怎麼看都不是正常現象。

四、難說佔中和本土派嚇走旅客。

雖然比起去年同期,旅客數字是下跌了,但我們看下面的全部月份數字,佔中開始後的10月、11月、12月、1月、2月都是繼續上升。泰國有暴動和炸彈,正常人都不會等半年後才取消行程吧?


中國旅客
其他旅客
零售銷貨價值
零售租金指數
20157
384.5
107.8
375.8
185.9
6
333.3
102.8
369.7
184.3
5
362.5
113.0
390.1
182.3
4
360.5
118.4
380.1
181.4
3
324.1
116.4
384.2
180.5
2
455.2
85.4
465.5
180.4
1
449.0
111.9
466.0
179.1
201412
440.2
126.5
477.1
177.9
11
415.6
114.4
412.9
176.1
10
402.8
118.6
383.2
175.2
9
368.2
106.5
375.6
175.0
8
489.6
111.4
400.6
174.0
7
426.2
111.2
386.7
173.7
6
339.5
109.7
371.3
173.6
5
345.3
113.8
390.4
173.0
4
356.8
118.0
388.2
170.8
3
360.1
122.4
395.7
169.7
2
345.8
95.9
405.5
169.4
1
434.7
110.8
545.3
168.9
201312
389.0
133.2
496.9
169.2
11
334.8
123.2
396.3
166.9
10
340.6
122.6
377.8
167.5
9
328.4
102.5
358.3
168.6
8
422.5
113.3
387.1
167.6
7
377.7
105.4
399.5
168.2
6
315.1
105.1
398.9
167.5
5
305.4
108.8
406.3
166.6
4
311.0
117.0
430.8
163.1
3
284.2
124.5
401.6
161.4
2
313.2
89.0
414.4
160.6
1
352.6
110.7
476.7
159.2
201212
348.0
129.8
470.0
158.3
11
304.0
117.7
365.2
158.0
10
306.5
117.9
355.3
156.9
9
275.1
103.4
341.1
156.0
8
372.8
117.1
358.3
154.4
7
251.5
110.6
365.4
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