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0日

奧地利總統選舉 求變唯有投激進

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317092


奧地利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結束,極右的自由黨候選人 Norbert Hofer 落敗,令歐洲政界鬆了一口氣,認為近來興起的激進反建制浪潮被擋了下來。真的是這樣嗎?當選的 Alexander Van der Bellen 其實並非中間派或建制派,是前綠黨黨魁和候選人中最左翼者,又從未加入過政府和做過高官,真正的中間派候選人在第一輪投票時已全軍覆沒。

奧地利政局過去以穩定聞名,由中間偏左的社民黨和中間偏右的人民黨聯合執政,儘管國會選舉採用比例代表制,兩個中間派政黨卻長年取得合共8成甚至9成選票,其他政黨近乎冇影。上屆總統選舉,社民黨出身的候選人就以79%高票當選。今屆選舉兩大黨候選人卻只各得11%,在第一輪投票已被淘汰,還逼得屬社民黨的總理 Werner Faymann 引咎辭職。為何奧國政局有如此大改變?

歷年奧地利國會選舉得票 (共產黨和綠黨沒有直接關係,放在同一行只是為了省位置)


KPO
Communist
SPO
Soc Dem
OVP
Christ Dem


FPO
(far right)
1945
5.4
44.6
49.8



1949
5.1
38.7
44.0


11.7
1953
5.3
42.1
41.3


11.0
1956
4.4
43.0
46.0


6.5
1959
3.3
44.8
44.2


7.7
1962
3.0
44.0
45.4


7.0
1966

42.6
48.3


5.4
1970

48.4
44.7


5.5
1971

50.0
43.1


5.5
1975

50.4
42.9


5.4
1979

51.0
41.9


6.1
1983
Greens
47.6
43.2


5.0
1986
4.8
43.1
41.3


9.7
1990
4.8
42.8
32.1
Liberal

16.6
1994
7.3
34.9
27.7
6.0

22.5
1995
4.8
38.1
28.3
5.5

21.9
1999
7.4
33.2
26.9
3.6

26.9
2002
9.5
36.5
42.3

Future
10.0
2006
11.0
35.3
34.3

4.1
11.0
2008
10.4
29.3
26.0

10.7
17.5
2013
12.4
26.8
24.0
5.0
3.5
20.5
latest
13
23
21
7

34



歷年奧地利總統選舉第一輪得票


KPO
Communist
SPO
Soc Dem
OVP
Christ Dem
Liberal
FPO
(far right)
Others
1951
5.1
39.2
40.1

15.4

1957

51.1
48.9



1963

55.4
40.6


4.0
1965

50.7
49.3



1971

52.8
47.2



1974

51.7
48.3



1980
Greens
79.9


16.9
3.2
1986
5.5
43.7
49.6

1.2

1992
5.7
40.7
37.2
16.4
1998


63.4
11.1

25.4
2004

52.4
47.6



2010

79.3


15.2
5.4
2016
21.3
11.3
11.1

35.1
21.2

先講回歷史背景。奧國多個世紀以來都是在歐洲舉足輕重的大國,可是一戰戰敗受到重挫,政局和人心大亂,終被納粹德國乘虛而入吞併 (順帶一提,希特拉本來是奧地利人)。二戰後為穩定政局,兩大黨社民黨和人民黨決定放下爭鬥,長期合作,之後40年奧國都是歐洲政局最穩定國家之一,兩大黨每次選舉均取得8至9成選票,未有像其他國家般因為比例代表制不斷冒出激進政黨。

但此情景在90年代起受到動搖。當時極右自由黨的新黨魁 Jörg Haider 批評兩大黨40年來官官相衛壟斷政壇,私相授受將公共資源平分,獲得不少認為兩黨制過時的民眾認同,加上民粹牌和民族主義牌,自由黨支持度逐步上升,兩大黨則下跌。隨著去年歐洲爆發難民危機,大量難民湧入奧國,民間恐慌情緒升溫,自由黨支持度急升至3成,兩大黨合計支持度則跌破5成,下屆國會選舉有機會失去過半議席。

今次總統選舉正正成了試金石。最右的 Norbert Hofer 在第一輪投票取得35%票居首,最左的 Van der Bellen 則取得21%,傳統兩大黨的候選人合計只有22%被淘汰。最後中間選民流向 Van der Bellen,令他以50.3%對49.7%的些微差距勝出。雖然歐洲政界慶祝極右落敗,但正如筆者在開首指出,勝出者也不是中間派,主流政界其實沒甚麼值得慶祝。

為何長年壟斷政壇的兩大黨會慘敗呢?一個解釋當然是難民問題。奧地利處於中東和巴爾幹半島到德國和北歐的路上,每日數以千計難民湧入,自然容易在小國寡民的奧國引發驚恐情緒 (奧地利人口8百萬,只有5個城市人口超過10萬)。

另一個問題,是兩大黨在難民問題上搖擺不定。兩大黨在危機初期支持德國總理默克爾的開放政策,但後來自由黨在民調急升,兩大黨又轉態反對默克爾,並重設邊防加強管制難民,予人隨風擺柳之感。他們未能挽回流失給自由黨的支持者,反而同時流失給撐難民的綠黨。

但還有一個結構性問題,就是選民要求變的話,真的是逼著投給其他政黨。由於兩大黨長期聯合執政,對選民來說,不論投社民黨還是人民黨,結果都是一樣的兩黨共同執政,不會有任何變化,那投給他們又有何意思?於是要求變就唯有投給更左或更右的政黨。

最後一個因素也可套用在現時多國非建制政客崛起的現象。例如在美國,很多人覺得民主黨和共和黨的主流派都不會帶來改變,唯有由特朗普或桑德斯做總統,才能打破政壇悶局。在跟奧國一樣由中間兩大黨聯合執政的德國,兩大黨亦持續流失支持 (雖然不及奧國嚴重)。甚至乎香港,很多年輕人覺得傳統泛民「和理非非」幾廿年都爭取不到民主,政局一盤死水,為求變化只有支持激進得多的本土派 (當然亦涉及身份認同改變的因素)。

香港傳統泛民自知落後形勢,又未發展到一套新論述和政綱,派新人參選當做改變,奧地利兩大黨也是這樣。社民黨上月剛剛換了黨魁,同時換了幾個內閣部長。人民黨則搞年輕化,現時相當於該黨第二把交椅的外交部長 Sebastian Kurz,只有29歲,是全球最年輕外交部長。他為了跟自由黨爭右翼選民,大玩本土主義,威脅派兵管制難民、聲言關閉意大利邊境、說新移民必須學德文等等,被傳媒稱為「新版梅特涅」(梅特涅 Metternich 是19世紀奧國首相,以反動的外交政策聞名)。

可是換人未見得有多少幫助,兩大黨現時民望仍然落後自由黨,下屆選舉自由黨很大機會上台。那會是世界末日嗎?又未必。其實自由黨以前都上過台,那是2000年的時候,人民黨忽發奇想停止跟社民黨合作,改跟自由黨聯合執政,當時歐洲多國都非常震驚,一度制裁奧地利 (如不讓屬於自由黨的奧國高官參加歐盟會議)。但自由黨為加入政府作出多項妥協,很快引發黨內分裂和民望下滑,後來在2002年的提早大選中大敗,到最近一兩年才重拾聲勢。

所以香港建制派常常說泛民,現在還有本土派,只識搞破壞,「比你地做特首又點」,說不定真的讓他們執政一次試試看,以後就會再沒有人敢投票給他們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