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2日

關於選舉的新聞用字......

「變天」

不知為何,香港的傳媒很喜歡用「變天」這兩隻字,只要選舉換人就會叫變天,可能因為擺這個字入標題很吸睛 (eye-catching)。但是,有些國家是4年選一次,假設每次都換人,那100年內不就變25次天?一年幾廿個國家選舉,假設全部都換人,不就隨時隔個禮拜就變一次天?這個變天都幾便宜囉。

「勝出」

傳媒需要盡快為選舉下總結,所以最高票或最多議席的那一個黨往往會被稱為勝出。在較多人關注的地方,如英國、美國、法國、日本、台灣,他們的選舉都會產生一個得到過半票的總統或過半議席的政黨,說某方「勝出」是可以理解。但使用比例代表制的國家往往沒有政黨能夠過半,選後誰會執政是看你能否拉攏到其他政黨合作,這麼快就說某黨「勝出」和「落敗」其實很容易之後就被打臉。現時不少歐洲國家的首相或總理都是來自第二大黨,甚至第三大黨。

「造王者」

一些選舉分析又愛說某黨是夾在中間的「造王者」(king-maker)。可是,至少據我的理解,一個黨應該是有能力決定另外哪一個黨能夠執政,才算是「造王」。如果現在有兩個大黨都差一點點就過半,夾在中間的政黨投向哪一方都能令該方執政,那就是叫價力最大的造王者。如果該中間黨只能令其中一方執政,那他的造王能力已經大打折扣。而如果該黨無論投向哪一方都無法令該方執政,在我來說,我不會叫他造王者。

我們來看看三組情況:

Swedish election 2014
left-wing coalition (SocDem + Green + Left) 113 + 25 + 21 = 159
right-wing coalition (moderate + centre + liberal + christian) 84 + 22 + 19 + 16 = 141
far-right (Sweden democrats) 49
total 349 / majority = 175

左翼或右翼聯盟都差一點才過半,極右瑞典民主黨投向任何一方都能使該方過半,是最正宗的造王者。

UK election 2010
Conservative 306
Labour 258
LibDem 57
DUP 8
SNP 6
SinnFein 5
Plaid Cymru 3
SLDP 3
Others 4
Total 650 / majority = 326

自民黨的57席跟保守黨合作可過半,但跟工黨合作就仍然差11席,所以實際上自民黨是難以選擇跟後者合作的。

Spanish election 2015
PP 123
PSOE 90
Podemos 69
Ciudadanos 40
ERC 9
DiL 8
EAJ-PNV 6
Others 5
Total 350 / majority = 176

Podemos 支持 PP 可以達到過半,但他的建黨目標就是要踢走 PP,不可能跟 PP 合作,而他跟 PSOE 合作又不夠過半,所以 Podemos 實際上的議價能力是相當微妙的。這樣能否稱作「造王」呢?

「向左」「向右」

英國和美國都是兩黨制,不是左派勝就是右派勝,所以英文傳媒愛以 swing to left / right 或 turn left / right 形容選舉結果,但有時 swing 向哪邊有點難講。例如上面列出的西班牙選舉,右派政黨即 PP 和 Ciudadanos 議席下降,左派政黨即 PSOE 和 Podemos 上升,傳媒理所當然地形容為「向左走」,但左派的議席並未過半,甚至其實比右派少一點點,所以我覺得能否稱為「向左走」是有些微妙。當日傳媒說上面列出的瑞典選舉結果是「向左走」就更有問題,但這裡就不詳說了。

以上的問題不只是本地傳媒,國際傳媒也會這樣。事實上很多本地傳媒,甚至一些自稱很有國際視野的網媒,都是翻譯國際傳媒的報導,所以後者一犯,前者又跟著犯,國際媒體並不等於一定對。例如我昨天看到有篇說西班牙選制是「對傳統政黨有利」favours traditional parties,但較準確的說法應是「對大黨有利」favours large parties,即得票高的政黨會取得特別多的議席,得票低的政黨會取得低於得票率的議席。例如以西班牙共產黨為主的「聯合左翼」United Left,參加了幾十年選舉,該算是傳統政黨了吧,都是取得很少議席,今屆更慘到只剩2席 (0.6%議席),儘管他有3.7%票 (按比例應有13席)。

1 則留言:

  1. 這篇文章一針見血,早兩日見巴士新聞ticker寫 「西班牙人民黨勝出選舉,但議席未過半」,差點兒笑出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