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5日

Eurovision、英國脫歐、計分制

Eurovision 結束,最後頭5位跟最後幾日的賭盤一模一樣:

1. 瑞典
2. 俄羅斯
3. 意大利
4. 比利時
5. 澳洲
6. 拉脫維亞 (+3)
7. 愛莎尼亞 (-1)
8. 挪威
9. 以色列 (new)
10. 塞爾維亞 (-3)

再來貼一次幾個參賽國家的表現:


Sweden Måns Zelmerlöw "Heroes" (winner)


Russia Polina Gagarina "A Million Voices" (2nd)


Latvia Aminata "Love Injected" (6th)

但包尾的幾個就比較難猜到:英國尾4僅得5分,法國更差是尾3和4分,奧地利和德國一同包尾,還要超樣衰地拿0分。

結果一出,英國網民又鬧爆,說英國再次被其他歐洲國家針對,就算派 Elton John 和 Adele 都是沒可能贏,應該不再參加這玩意免得浪費納稅人金錢 (因BBC會付贊助費)。

同樣論調已經是第N年看到。的確,Eurovision 投票時,「朋友」多會有加分,是公開的秘密,但這並不代表我們能將結果100%全部歸咎於「朋友論」。

今次頭2位的瑞典和俄羅斯,向來被視為「朋友」多的那類,能固定地從某幾個鄰國身上得到高分。例如瑞典今年獲得丹麥、冰島、挪威、芬蘭的12分。俄羅斯則從同屬獨裁國的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白俄羅斯得到12分,愛莎尼亞和拉脫維亞也因為多俄羅斯裔僑民,分別給了俄羅斯12分和10分。但全部投票的國家有40個,能從其中4、5個拿到「友情分」,拿不到其他國家的分數都是沒用,所以「友情分」頂多是 bonus,未必是決定性。

我們亦不可忽略兩國每次參賽都很努力。瑞典人不知為何很著緊 Eurovision,總是透國大型選秀活動選出歌手,所以質素向來有保證。俄羅斯則是政府視 Eurovision 為國際公關機會,同樣是會嚴選歌手,連派出奧運金牌選手當伴舞這種怪主意也有過 (2008年)。

再看看排第3至5的3國。意大利,國際形象並不特別好,朋友也不見得多,去年僅得第21位。比利時去年在預賽就被刷下,澳洲就更談不上多歐洲朋友。但今年3國明顯都下過功夫。意大利派出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知名度的實力派紅星出陣,比利時的排舞和歌曲都有特色,澳洲代表在國內也是選秀活動出身的紅星。即使沒有「友情分」,還是能拿到好成績。

調轉頭,包尾的奧地利,去年明明是冠軍,用「朋友論」的話是完全沒法解釋為何成績差這麼遠。德國也是2010年才贏過冠軍。


UK Electro Velvet "Still In Love With You" (24th out of 27)

英國今年表演的問題,英媒也有討論過。整體上不至於很糟,但相比頭幾名,歌路不夠「大路」,舞台布置除了那個閃光衣服沒甚麼特別,又不是帥哥美女,從電視選秀節目的角度來說,不會贏,不難想像吧?


有些人都吐槽說直接讓負責報票的名媛 Nigella Lawson 上場說不定還會比較高分......

有時我覺得英國已經出現一個自我實現的惡性循環:考得不好,覺得自己一定考不好,更加不努力,最後考得更不好。

經常覺得自己被歐洲國家針對,然後自己也一副不想搞好關係的樣子,政府和政客不斷發言攻擊任何「歐」字頭的東西,弄得歐洲那邊也真的越來越多人嫌英國麻煩,結果就是情況越搞越差,「脫歐」機會也慢慢提升,儘管脫歐成真的話只會是雙輸局面......

從這角度來看的話,還真要佩服俄羅斯繼續拼死參加 Eurovision......

下面談談 Eurovision 的選制。

按喜好排序計分 給甚麼分數會有差?

現時 Eurovision 的分數是按每個國家的喜好次序計算,A國的第1、2、3位是B、C、D國,那B、C、D國就會分別得到12、10、8分,順著下去,第4至10位就會得到7至1分,第11位及以下的沒有得分。

以往參與國少的時候,計分相對簡單,第1、2、3位分別得5、3、1分,後面的全都0分。


Current
Old
1st choice
12 pts
5 pts
2nd choice
10 pts
3 pts
3rd choice
8 pts
1 pt
4th
7
0
5th
6
0
6th
5
0
7th
4
0
8th
3
0
9th
2
0
10th
1
0

同樣是根據喜好次序排列,給12至1分,跟給5至1分有甚麼差別呢?筆者計算過後,發現差別有時會大到可以改變冠軍誰屬喔。

我們可以試試將結果按12分=5分 (都是第1位)、10分=3分 (都是第2位)、8分=1分 (都是第3位)、其他一律0分的方式,將採用現時計分制的結果,轉換成採用舊制的結果。以今屆為例,前後差異會是這樣:



為了方便大家,整合成這個表:

2015
Orignial

Converted

Sweden
365
1st
100
1st
Russia
303
2nd
65
2nd
Italy
292
3rd
59
3rd
Belgium
217
4th
23
4th
Australia
196
5th
23
4th
Latvia
186
6th
21
6th
Estonia
106
7th
4
15th
Norway
102
8th
6
11th
Israel
97
9th
1
18th
Serbia
53
10th
8
9th
Georgia
51
11th
6
11th
Azerbaijan
49
12th
10
7th
Montenegro
44
13th
9
8th
Slovenia
39
14th
1
18th
Romania
35
15th
5
13th
Albania
34
16th
8
9th
Armenia
34
16th
5
13th
Lithuania
30
18th
0

Greece
23
19th
4
15th
Hungary
19
20th
1
18th
Spain
15
21st
0

Cyprus
11
22nd
3
17th
Poland
10
23rd
0

UK
5
24th
0

France
4
25th
0

Austria
0
26th
0

Germany
0
26th
0


頭6位的次序大致一樣,但後面就亂了,還有頭3位的分數會變得遠遠拋離後面。

可以這麼想:舊制下取得1個第1位就能得5分,其他人要取得5個第3位才能補回,而無論拿到幾多個第4第5第6等等都統統是0分,所以舊制下拿得多第1位會有極大優勢,同時總分0分的國家會較現時多。

某程度上這對那些「友好」國家多的人較有利,因為只要從3、4個國家手上拿到5分,其他國家就已經以難追上。

還有,當一、冠軍和亞軍的分數本身差很少,和二、亞軍取得1位的次數多過冠軍取得1位的次數,這兩個情況同時出現的話,從新制得分轉換成舊制得分後,亞軍反超前冠軍是有可能的。

例如1990年,轉換後,原本是亞軍的法國就能逆轉勝原本是冠軍的意大利,因為法國取得5個國家的第1位,而意大利只有3個第1位:

1990
Original

Converted

Italy
149
1st
32
2nd
France
132
2nd
34
1st
Ireland
132
2nd
22
4th
Iceland
124
4th
25
3rd
Spain
96
5th
15
7th
UK
87
6th
17
6th
Yugoslavia
81
7th
19
5th
Denmark
64
8th
0

Germany
60
9th
9
9th
Austria
58
10th
7
10th
Switzerland
51
11th
11
8th
Belgium
46
12th
2
12th
Luxembourg
38
13th
5
11th
Cyprus
36
14th
0

Netherlands
25
15th
0

Sweden
24
16th
0

Turkey
21
17th
0

Israel
16
18th
0

Greece
11
19th
0

Portugal
9
20th
0

Finland
8
21st
0

Norway
8
21st
0



1990 France Joëlle Ursull "White and black blues"


1990 Italy Toto Cutugno "Insieme 1992"

同樣的,1988年也是會出現轉換後亞軍反勝冠軍的情形。兩國在新制下只差1分,同樣是3個第1,但亞軍的英國取得的第2位多過冠軍的瑞士。

1988
Original

Converted

Switzerland
137
1st
32
2nd
UK
136
2nd
34
1st
Denmark
92
3rd
21
3rd
Luxembourg
90
4th
16
4th
Norway
88
5th
10
7th
Yugoslavia
87
6th
16
4th
Israel
85
7th
12
6th
Ireland
79
8th
5
11th
Netherlands
70
9th
10
7th
France
64
10th
9
10th
Spain
58
11th
3
12th
Sweden
52
12th
10
7th
Italy
52
12th
3
12th
Germany
48
14th
2
14th
Turkey
37
15th
2
14th
Iceland
20
16th
1
16th
Greece
10
17th
0

Belgium
5
18th
0

Portugal
5
19th
0

Finland
3
20th
0

Austria
0
21st
0



1988 UK Scott Fitzgerald "Go"


1988 Switzerland Celine Dion "Ne partez pas sans moi"

也就是說 Celine Dion (被瑞士邀請做外援唱法文歌) 會輸給上面那位英國大叔.......有點難想像單是改了一點計分方法的細節就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