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8日

閒談/筆者的倫敦留學

同事說電台女名嘴要去英國某大學讀比較政治,筆者聽到後心想,咦,那不是變我師妹嗎,同一間大學還要同一科?(明顯是在認親認戚中。另一位同學校而且近期很有名的人是梁x昕...) 估計以我這些無名博客,女名嘴都是不會看到這篇文章的了,但也談談自己的經驗吧。

比較政治  Comparative politics 是甚麼呢?雖然筆者讀完但都很難給出一個定義......(汗) 概括點說,是政治學下的一個範疇,專門比較不同國家的政治情況,像是政治框架啦、選舉制度啦、社會動員啦,借用英國那間大學的網頁的介紹:

Comparative politics is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ical systems. In the MSc Comparative Politics we look for sophisticated analytical answers to such basic political questions as: 'why are some countries democratic while others are not?'; 'why are some countries torn by ethnic conflict?'; 'do constitutions matter?'; 'what is the impact of global capitalism on state sovereignty?'

http://www.lse.ac.uk/study/graduate/taughtProgrammes2014/MScComparativePolitics.aspx

在香港好像不及國際關係和政治哲學流行,至少我在香港某 U 讀 undergrad 時是這樣。我媽也跟我講,國際關係有國際兩個字,聽起來好像厲害一點耶!不過她沒阻止我繼續讀比較政治啦。

這個比較政治課程之下還要選 specialised stream,其實就是必修的 core course 不同,還有申請 take 某些 course 時可能會優先讓你讀。華人學生大多數是選亞洲政治,筆者揀了民主化 democratisation。整體上是個冷門的 stream,只有12人,有3個是亞洲人,除了筆者還有位南韓妹和斯里蘭卡人,後者在英國長大,英文超好聽的。Core course 是 comparative democratisation 比較民主化,就是討論一些關於民主化過程的理論和不同國家例子 (如 Robert Dahl、Juan Linz、Larry Diamond 等的文章) 。如果女名嘴看到,我會建議她試讀,因為很多內容跟今日的香港有關。

英國的上課模式跟在香港和美國不同,很多時候是上 seminar,lecture 只有一半時間。一年有三個 sem 卻只有2個用來講課,剩下那個 sem 是溫習和考試專用,有夠奇怪。整體課堂時間很短,有時同學都會抱怨,感覺付出的學費不是太划算......筆者幾年前讀的時候是一年13000英鎊,付費時英鎊也低,兌大約11.7港元,學費最新升到18000英鎊和兌13港元,幸好女名嘴有獎學金。

當然課堂內容大家都覺得是學到東西的啦,老師多數都是知識廣博和很會教 (是多數不是全部哦),seminar 的討論也能碰撞出不同意見,例如我們 stream 12人來自不同國家,經常都會有不同觀點、角度和故事。不過我沒在英國讀過 undergrad,所以不肯定多 seminar 是因為這是 master level 還是英國普遍是這樣......

這間學校另一個特點是外國人超多,特別是 taught master 學生之中,沒記錯過半都是非英國人。我那個 specialised stream 有12人嘛,當中只有1個是英國人,沒錯是只有1個。加上教授是愛爾蘭人,上 seminar 13人坐在一起時,只有一個英國人,完全感受不到是正在英國上堂......也要考慮學費問題啦。一般來說,英國本地人和歐盟成員國國民,學費是會比外人便宜,但這個 programme 卻是兩者同價,英國人沒著數。

其他花費倒是還好。住的話學校有宿舍,價錢較在外面租便宜,而且筆者入住的那棟宿舍早兩年才維修過,內部環境不錯。吃的話光顧餐廳當然很貴,多數都是在超市買東西回家弄,學校離唐人街也只有約十分鐘路程,真的不慣天天吃西餐偶然可以去唐人街買東西。

不過筆者是 hea 讀居多,readings 沒看很多,essay 又寫得平平,都是顧著去歐洲大陸旅行,幸好最後勉強夠分以一個 merit 畢業。香港坐飛機去歐洲又貴又難熬,但英國飛過去就簡單了,超多廉航,住 hostel 平過酒店很多,可以輕易去很多地方,當然英國國內旅行就更方便。

倫敦本身就有很多地方值得探索。即使不是去景點或博物館,單是在街上行,兩旁的建築都會予人一種「升呢」了,很有文化的 feel,而且隨時會見到街角有個人像或紀念碑,說這裡在某年某月某日發生過甚麼歷史事件。泰晤士河畔也是散步的好選擇,去公園休息一下也是很受歡迎,例如香港特首梁振英最愛的海德公園。

最麻煩是地鐵罷工的時候。一罷工,全個大倫敦都癱瘓,甚麼佔中癱瘓中環,濕濕碎啦。我從宿舍回學校,平日坐地鐵要二十分鐘左右,有罷工就要步行40到50分鐘,因為巴士站的情景是會亂過返大陸,那些英國高等白人會變得狼過大陸人,很難搶到機會上巴士。沒關係,就當是趁機會散步罷吧,反正很好行,英國天氣又涼,走路回學校也不會很狼狽。

講到倫敦地鐵,就真的是超多缺點。經常出事:每天都一定有幾條地鐵線是有意外、出錯、延誤,如果沒有,站務員是會廣播「今天倫敦地鐵沒有異常」,然後乘客們一起報以掌聲鼓勵......經常誤點:月台顯示屏上的下一班車抵達時間,通常是不準的。熱:沒冷氣,通風差,人又多,夏天時超熱,進出地鐵站時要脫或穿衣服是指定動作。車站設計複雜:從地面到月台通常要穿過 n 條走廊和樓梯,同一個車站內從一條線轉到另一條線也要行幾分鐘,而且有些車站是沒有電梯,拿著行李的話會想死。這樣的服務質素,價錢卻貴,還要罷工,吹漲。

天氣和日照時間。倫敦在北方,日照時間跟香港差很遠,夏天時八九點都未天黑,冬天時卻是三四點就開始天黑,我改不了習慣,經常等天黑才煮飯,夏天就會搞到很晚......英國比香港冷,夏天也可以很清涼,冬天冷起來可以下雪,是筆者第一次住在有雪下的地方,初看很興奮,之後就會覺得很麻煩,特別是雪開始溶時街道滑得要命。整體上比香港乾燥,試過因此生疹子,但又經常下雨。據說英國人碰面時第一句總是談天氣,跟香港人的「食左飯未」差不多,筆者碰到鄰居時的確有超過一半時間是先從天氣談起。順便附上舊聞一則:「談論天氣是英國人頭號特質」Talking about weather is 'top British trait':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uknews/3410733/Talking-about-weather-is-top-British-trait.html

TOP 50 'TYPICALLY BRITISH' TRAITS
1 Talking about the weather
2 Great at queueing
3 Sarcasm
4 Watching soaps
5 Getting drunk

看到舊聞才想起「飲醉酒」這一點。西人本身就比較多喝酒,英國人也是常常在喝啤酒,而且當街醉倒的情況甚多。筆者宿舍隔兩條街有幾間酒吧,週末晚上時時會聽到那邊傳來一些嘈吵聲,而即使是平日也是很多人會聚集,特別是有球賽的日子,下午兩三點就已經多人到店外都有人站著喝,店家職員還要一直在搬一箱箱的啤酒。筆者跟同學聚會也多是相約在 pub,雖然我們幾個都不會喝很多。到外國留學,喝酒也是生存技能之一。

接下來是從筆者學校到宿舍路上的風光。


筆者學校所在的街道之一,算是校園範圍內。LSE 並沒特定劃出來的校園,總之教學大樓都聚集在倫敦市中心幾條街之內。


St Clement Danes,學校附近的小教堂,雖然小但可是有很長歷史。前面有三座人像:William Gladstone 19世紀英國首相 (相片右方)、Arthur Harris 二戰英國空軍將領 (左面兩棵樹之間)、Hugh Dowding 二戰英國空軍將領 (相片上看不到)。


Royal Courts of Justice 英國高等法院,附近街道也有很多律師事務所。


遠處看到 St Paul's Cathedral 的圓頂。


St Paul's Cathedral,倫敦最大的教堂,圓頂上的景色很不錯,地底則葬有很多英國名人,須付錢才能進入這些區域。


Paternoster Square,大教堂後方的一個小廣場,倫敦證券交易所就在這附近,從這邊開始是倫敦金融城。


Greater London 大倫敦是一個佔地1500多平方公里的大都會,下面有32個區,當中只有一個真的有 London 這個字,就是金融城所在的 City of London 倫敦市,有時金融城也會被叫做 The City。白金漢宮、國會和白廳等政府機構其實是在 City of Westminster 西敏市,筆者學校也是在 City of Westminster。

原來古代倫敦的城牆只包括今日 City of London 的範圍,白金漢宮等反而是在城牆外,是城郊。現在當然沒有城牆了,City of London 和  City of Westminster 都是倫敦市中心,但還是有幾個叫 something-gate XX門的地方。例如 St Paul's 的地段又稱 Ludgate,筆者宿舍附近則有 Bishopsgate 和 Aldgate。


Bank junction 英倫銀行交匯點。這裡是 Bank of England 英倫銀行正前面的交匯點,根據資料一共有 9 條街交集,雖然一眼看不完。照片左方是 Bank of England,右方是 Mansion House,正前方有幾條柱像古羅馬/希臘神殿的是 Royal Exchange,遠方有個遠頂的是 the Gherkin 或 30 St Mary Axe。


Bank of England 正面。


Royal Exchange,名字叫交易所,其實現在裡面是商場。


 英國名將及首相 Duke of Wellington 威靈頓公爵的雕像。


Mansion House 倫敦市市長官邸。注意這裡講的是 Greater London 大倫敦32區之一 City of London 倫敦市的市長,其實是區長。一般國際新聞出現倫敦市長時,指的是 Greater London 大倫敦的市長。


Liverpool street station 倫敦幾個主要火車站之一,列車主要開往北部和東部,離筆者宿舍這近的地鐵站也在這裡。


宿舍附近的小巷,上面提過的 pub 們就在這邊。筆者宿舍所在的位置,雖然離市中心和金融城不遠,但一般來說差不多算是 East End 東區了,普遍被認為 (也實際上是) 是比較便宜的地區,住了很多非白人,特別是南亞裔人,這一區選出的國會議員也是孟加拉裔的哦 (工黨)。

今次就介紹到這邊吧。

2 則留言:

  1. 假才子師兄:

    你咁熟倫敦, 我到彼邦後有需要知更多, 係咪可以搵你呢? 當然, 如果你可以再寫一篇倫敦極平食飯遊, 更是功德無量矣. :)



    回覆刪除
  2. 其實我三年前已經讀完,現在在香港啦。我通常自己煮,好少出街食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