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最新意大利政壇的困局,有「做足功課」的港媒去查了一下意大利資料,發現意國更換總理次數頻繁,就說意大利政制怎樣混亂,令政府長期都是短命,施政困難云云。但我看著同樣的資料,卻可以說意大利政壇長期非常穩定!同樣資料,不同結論,只因連學界本身對於怎樣計算政府是否穩定,都有不同定義。
先看看某很用功的港媒的報導:
「意大利二戰後至今出現過近50個短命政府,很大程度歸咎於1948年通過的新憲法,着重議會的代表性,多於政府運作有效性,國會參、眾兩院都採用嚴謹的比例代表制,令政黨難以獨大,同時令施政困難。」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30227/18178265
之後再看看到底意國換過多少次政府: (由於次數的確很多,不能盡錄,請直接參看 Wiki)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Prime_Ministers_of_Italy#Presidents_of_the_Council_of_Ministers_of_the_Italian_Republic_.281946_.E2.80.93_present.29
一「look」下去,單是計二戰後 (1946年後) 的意大利,即意大利推倒君主制成為共和制後的時間,也要「look」9頁才看到現任總理蒙蒂,真是廣東話講的「水蛇春咁長」!
我們再縮短時間帶,只看1946至1981年的35年。當中換過21次總理,即平均1.7年換一次。把改組內閣也算進去,則是改組過38次政府,平均每11個月就換一次,連一年也捱不住!搞成這樣,還不是意大利政局混亂?可是即使看著同樣這個表,我用不同計法,依然可以說意大利政局在這段期間非常穩定!
首先我們看總理的名字和相片,有沒有發現有些人重複出現?沒錯,如果只計總理人選,這段期間是有14人曾出任總理,平均任期增加至2.5年一人。再仔細點看,這14人全部來自同一個政黨,基督民主黨 (DC)!如果我們計算政治穩定的基礎,是看執政黨的話,那意大利35年來都由同一個政黨掌權,豈不是非常穩定?
我們再換一換時間帶,改為看1946至1992這46年。數字則轉為:48次改組政府、28任總理、18個總理人選、只有3個政黨的人做過總理。也就是說:平均11.5個月改組一次政府、平均1.6年換一次總理、每人平均做2.6年總理、每個政黨平均執政15.3年。再再再仔細點看,基民黨在46年間掌握住總理職位40年,而即使是沒有出任總理期間,基民黨亦有參與聯合政府,所以基民黨是在這46年間無間斷地參加政府。如果再再再再再仔細分析,這46年間更是每場選舉都是由基民黨勝出做第一大黨,選民表態非常,甚至可以說是異常,地穩定。
不同計法,你可以說意大利很混亂,也可以說意大利很穩定。在計算政府穩定性方面,學界並無統一客觀標準。但只是說這段期間的意大利政局的話,一般分析都認為是基民黨一黨獨大,是穩定多於不穩定。
而且事實是,意大利雖然在二戰中後期也淪為戰場,受到嚴重破壞,戰後在美國支援下卻快速復甦,在50跟60年代經濟增長每年平均超過5%。謹管期後增長放緩,現在仍是歐盟第4大經濟體,及世界第8大經濟體,G8成員之一。而且別忘了,「貝佬」貝盧斯科尼在90年代至今,斷斷續續掌權9年,單論政府更和次數,較90年代以前為少,但經濟卻無甚改善。經濟表現跟政府更換頻繁,似乎亦無直接關係。
好吧,講到這裡,感覺上只是我又為駁而駁,想說港媒又怎麼不了解外國政治,然後乘機抬高自己。我沒講過我沒有這個意思。不過其實這背後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也可以應用在香港上。不過時間夜了,有機會再講。(希望不要又走數。)
2013年2月28日
2013年2月26日
分析意大利2013大選結果:貝佬掌參議院關鍵 意政局危過希臘
意大利選舉結果出爐。左派「貝爾薩尼」掌握眾議院,但參議院則由右派「貝盧斯科尼」領先。綜合形勢,意大利政局的關鍵將在參議院,而掌握參議院關鍵議席的貝佬,更是關鍵中的關鍵。雖然從經濟角度看,今場選舉的危險性和迫切性都沒有去年的希臘選舉那麼大,可能會令歐債危機即時引爆。但從政治角度看,意大利政壇亂局將持續一段長時間,加上意大利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較希臘大,今場選舉的長遠影響亦將更大。
關鍵在參議院
我在上次分析中已經講過,左派預計會贏得眾議院 (上次文章稱為下議院),參議院 (上次稱做上議院) 就要看能否跟中間派合作,也介紹過「意大利版黃毓民」「格里羅」。儘管如此,今次選舉結果仍是出乎意料之外。未能明確點出參議院的重要性是本人一個疏忽。
意大利是奉行所謂「完全兩院制」,即兩院權力近乎相等,因此只控制一個院其實沒有意思,必須同時控制兩院,才能組成有效政府。過去不少政府都是因在參議院被否決而倒台。2008年,當時的總理「普羅迪」(Romano Prodi) 就是因在參議院輸掉信任投票議案 (vote of confidence) 而下台,之後更要重新舉行大選。今次選舉,意大利亦可能因無政黨能同時掌握兩院要重選。
眾議院有特殊規例,在全國取得最高票的政黨聯盟將自動獲得過半議席,因此容易出現比較直接的結果。但參議院沒有這條例,而且議席是20個選區分開計算,可以無任何政黨聯盟取得過半議席。也就是說眾議院和參議院的選舉結果可能有落差。之前文章有略為提過這一點,但沒有強調出現落差的嚴重性。這是因為太過相信民調,以為左派及中間派應該可以順利過關。事實是選舉結果跟民調結果有大差異。
政黨聯盟 / 民調 / 實際結果 / 暫時獲得議席 (參議院)
左派比民調低了約3%,右派差不多,中間派低了約5%,而反建制派高了差不多10%。值得一提的是民調是有兩週滯後的,因為意大利規定選舉日前的兩星期內不得公布新民調結果。似乎在這段期間,民意出現了不少變化。當然亦有可能是民調本身做得有偏頗。
無論如何,現在支持改革的左派加中間派未能取得過半議席,意味他們將無法組成有效的新政府。反建制派講明是反建制,應該不會支持他們。如果右派也不支持他們,則很大機會要重新舉行選舉。也就是說,關鍵將落在右派領袖貝佬手上。真是可悲。
貝佬最想不重選
雖然說會否重選將由貝佬決定,但其實在四派當中,貝佬肯定是最不想重選的人。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有重選,儘管很難說是否會多到足以贏得參議院,但左派和中間派都將會吸引到一批希望政局穩定的選票。而對反建制來說,重選即是有機會再次造勢,同樣是有可能吸引更多票。貝佬一派則有可能會陷入苦戰。何況貝佬重選亦很難贏得參議院過半議席,反而現在他是掌握著關鍵議席,可以以此跟其他派別討價還價。因此在平衡選與不選兩個選項之中,對貝佬來說肯定是不選好過重選,他必定會優先避開後者。
具體做法,我暫時想到兩個。一是試圖跟左派組織新政府。但意大利左右派可是已經鬥爭了好幾十年的世仇,單是大和解難度已經非常高,更別說要組織新政府,共同制訂政府政策。二是讓左派和中間派合組新政府,然後貝佬一派在參議院中「鬆章」給政府,不主動投反對票令政府倒台。當然新政府亦要提出對貝佬有利的合作條件,或至少不反對的條件。貝佬不會想失去影響力。畢竟他已76歲,沒多少機會再東山再起。如果輸了今場的話,在意大利政壇死纏了廿年得來的成果必將煙消雲散。不過如果貝佬真的提出交涉,球丟到左派手中,左派又會不會賣不賣貝佬帳呢?那就要看貝佬肯提出甚麼條件,與及左派有沒有膽面對一場新選舉了。
也分析一下得票本身
政黨聯盟 / 今次 / 上次
左派 29.5 / 37.5
右派 29.2 / 46.8
反建制派 25.6 / --
中間派 10.6 / 5.6
選舉大贏家肯定是「意版黃毓民」領導的反建制派,一個全新的政黨竟能一下子奪得四分一選票。而且以個別政黨,而不是整個聯盟來計算,格里羅「5星運動」的票,其實比貝爾薩尼的「民主黨」或貝佬的「自民黨」都要多,是眾政黨中得票最高的。真可怕。
蒙蒂領導的中間派政黨,表現雖然較預期差,但考慮到這些政黨的上屆得票,以及蒙蒂其實是「降傘兵」,其實際表現未必是大家所講的那麼差。
貝佬領導的右派,如果仔細看其實也已經失去了 17% 的票,流失了三分一的支持者,都算不少。但在貝佬未有流失更多,反而仍然能抓住關鍵議席,可見以往貝佬勢頭好時,實力到底有多強。北方聯盟
反而是左派,理應從右派的失敗中得益,卻也比上屆低了8%,有需要檢討。檢討結果將影響萬一出現重選,左派能否再贏。值得一提的是改革派,即左派加中間派,只有41.1%票,而反改革派,主要是右派加反建制派,達54.8%。
重選未必能有大突破
選完組織不到政府,要在短時間內舉行大選的情況,我們可以參考去年的希臘。去年五月,希臘大選中緊縮派落敗,但反緊縮派之間又談不攏,結果無人能組成新政府,要重選。到了六月,在歐盟中央 (德國、法國、歐洲央行、IMF等) 多番恐嚇下,希臘人總算「選對」緊縮派,才組得成一個「各界」認同的新政府。如果意大利重選,會否這麼順利呢?我是不太樂觀。
我們看回當時希臘的選舉。在第一場選舉中,情況非常混亂,有二三十個新政黨參選,很多選民都亂投票,結果能夠夠票晉身國會的只有7個黨,而他們的得票加起來只有81%,即其餘2成票都是「浪費掉」。因此在第2次投票時,選民都不再亂投,而是將選票集中在頭7大黨,結果他們共得到94%選票。有起碼13%的人改了投票方式。當中緊縮派得票率急升,終於解決政治困局。
突破來自兩個原因。一是內力,即選民投票方式大洗牌。二是外力,歐盟中央施壓。這兩招在意大利會奏效嗎?
意大利今次選舉雖然感覺上混亂,但以票數來說卻是非常集中,4大政黨聯盟得到95%選票。加上各聯盟之間的政見差異都相當清晰,而選民都是有考慮過他們立場而投票的,因為我認為即使有重選,多數選民都不會改變決定,選舉結果出現異動的空間有限。
另外是外在因素。希臘人當時轉態,是因為被歐盟中央恐嚇一定要支持緊縮派,不斷放風說不然就要將希臘逐出歐元區甚至踢出歐盟。但這一招在意大利恐怕用不上,畢竟意大利跟希臘在歐盟內的地位相差甚遠。意大利是是歐盟內第4大國,亦是歐元區內第3大,更是創盟6名成員之一。雖然地位不如法德強勢,但始終是歐盟的主要角色,也不像希臘或英國那麼顧人怨,並不是說踢走就能踢走。希臘人當時雖然嘴上說不理,身體卻很誠實,知形勢確實危急自國議價能力有限,結果都票投緊縮派。但意大利人知道自己不會隨便被踢,不一定會賣帳歐盟中央。因此外在因素所能起的作用,必定沒有希臘那次那麼大。
政局將繼續僵持一段時間
那如果是政黨本身改變策略,例如左派跟中間派直接合拼,組成同一張政黨聯盟名單參選呢?那當然會令票數更集中。但亦有風險,就是他們的支持者未必希望兩者直接合拼,所以我們不能假設兩黨相加,得票就是1+1=2。何況以下面5個參議院選區為例,兩派即使合作,總票數亦只是和右派差不多。
LOMBARDIA
左派 29.7 + 中間 10.7 = 40.5
右派 37.6
反建制派 17.4
VENETO
左派 25.0 + 中間 11.0 = 36.0
右派 32.9
反建制派 24.6
CAMPANIA
左派 29.0 + 中間 8.2 = 37.3
右派 37.4
反建制派 20.7
PUGLIA
左派 28.5 + 中間 9.1 = 37.5
右派 34.4
反建制派 24.1
SICILIA
左派 27.3 + 中間 5.9 = 33.2
貝佬派 33.4
反建制派 29.5
還有一個做法是更換聯盟領導人,但陣前易將同樣是高風險之舉。
左派跟中間派要在重選中勝出,變數仍然很多。雖然即時的危險不會像希臘那麼嚴重,因為現在歐債危機已減退很多,但意大利政局勢必要僵持一段時間,才可能出現一個新的穩定的政府。
我早前就有預感今次會像希臘那次一樣,危機在香港傳媒連發生甚麼事都未搞清之時殺到,警告過貝佬是「打不死的蟑螂」,也介紹過「意版黃毓民」格里羅的崛起,但整盤下來,現時的結果仍是有點出乎意料。意大利人,投個票都投成這樣,真是......不知道應該再講甚麼了!
關鍵在參議院
繼續動用舊的《經濟學人》雜誌封面 |
意大利是奉行所謂「完全兩院制」,即兩院權力近乎相等,因此只控制一個院其實沒有意思,必須同時控制兩院,才能組成有效政府。過去不少政府都是因在參議院被否決而倒台。2008年,當時的總理「普羅迪」(Romano Prodi) 就是因在參議院輸掉信任投票議案 (vote of confidence) 而下台,之後更要重新舉行大選。今次選舉,意大利亦可能因無政黨能同時掌握兩院要重選。
眾議院有特殊規例,在全國取得最高票的政黨聯盟將自動獲得過半議席,因此容易出現比較直接的結果。但參議院沒有這條例,而且議席是20個選區分開計算,可以無任何政黨聯盟取得過半議席。也就是說眾議院和參議院的選舉結果可能有落差。之前文章有略為提過這一點,但沒有強調出現落差的嚴重性。這是因為太過相信民調,以為左派及中間派應該可以順利過關。事實是選舉結果跟民調結果有大差異。
政黨聯盟 / 民調 / 實際結果 / 暫時獲得議席 (參議院)
左派 33~35 / 31.6 / 113
右派 28~30 / 30.7 / 116
反建制派 14~16 / 24.8 / 54
中間派 13~15 / 9.1 / 18
左派比民調低了約3%,右派差不多,中間派低了約5%,而反建制派高了差不多10%。值得一提的是民調是有兩週滯後的,因為意大利規定選舉日前的兩星期內不得公布新民調結果。似乎在這段期間,民意出現了不少變化。當然亦有可能是民調本身做得有偏頗。
無論如何,現在支持改革的左派加中間派未能取得過半議席,意味他們將無法組成有效的新政府。反建制派講明是反建制,應該不會支持他們。如果右派也不支持他們,則很大機會要重新舉行選舉。也就是說,關鍵將落在右派領袖貝佬手上。真是可悲。
貝佬最想不重選
雖然說會否重選將由貝佬決定,但其實在四派當中,貝佬肯定是最不想重選的人。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有重選,儘管很難說是否會多到足以贏得參議院,但左派和中間派都將會吸引到一批希望政局穩定的選票。而對反建制來說,重選即是有機會再次造勢,同樣是有可能吸引更多票。貝佬一派則有可能會陷入苦戰。何況貝佬重選亦很難贏得參議院過半議席,反而現在他是掌握著關鍵議席,可以以此跟其他派別討價還價。因此在平衡選與不選兩個選項之中,對貝佬來說肯定是不選好過重選,他必定會優先避開後者。
具體做法,我暫時想到兩個。一是試圖跟左派組織新政府。但意大利左右派可是已經鬥爭了好幾十年的世仇,單是大和解難度已經非常高,更別說要組織新政府,共同制訂政府政策。二是讓左派和中間派合組新政府,然後貝佬一派在參議院中「鬆章」給政府,不主動投反對票令政府倒台。當然新政府亦要提出對貝佬有利的合作條件,或至少不反對的條件。貝佬不會想失去影響力。畢竟他已76歲,沒多少機會再東山再起。如果輸了今場的話,在意大利政壇死纏了廿年得來的成果必將煙消雲散。不過如果貝佬真的提出交涉,球丟到左派手中,左派又會不會賣不賣貝佬帳呢?那就要看貝佬肯提出甚麼條件,與及左派有沒有膽面對一場新選舉了。
也分析一下得票本身
政黨聯盟 / 今次 / 上次
左派 29.5 / 37.5
右派 29.2 / 46.8
反建制派 25.6 / --
中間派 10.6 / 5.6
選舉大贏家肯定是「意版黃毓民」領導的反建制派,一個全新的政黨竟能一下子奪得四分一選票。而且以個別政黨,而不是整個聯盟來計算,格里羅「5星運動」的票,其實比貝爾薩尼的「民主黨」或貝佬的「自民黨」都要多,是眾政黨中得票最高的。真可怕。
蒙蒂領導的中間派政黨,表現雖然較預期差,但考慮到這些政黨的上屆得票,以及蒙蒂其實是「降傘兵」,其實際表現未必是大家所講的那麼差。
貝佬領導的右派,如果仔細看其實也已經失去了 17% 的票,流失了三分一的支持者,都算不少。但在貝佬未有流失更多,反而仍然能抓住關鍵議席,可見以往貝佬勢頭好時,實力到底有多強。北方聯盟
反而是左派,理應從右派的失敗中得益,卻也比上屆低了8%,有需要檢討。檢討結果將影響萬一出現重選,左派能否再贏。值得一提的是改革派,即左派加中間派,只有41.1%票,而反改革派,主要是右派加反建制派,達54.8%。
重選未必能有大突破
選完組織不到政府,要在短時間內舉行大選的情況,我們可以參考去年的希臘。去年五月,希臘大選中緊縮派落敗,但反緊縮派之間又談不攏,結果無人能組成新政府,要重選。到了六月,在歐盟中央 (德國、法國、歐洲央行、IMF等) 多番恐嚇下,希臘人總算「選對」緊縮派,才組得成一個「各界」認同的新政府。如果意大利重選,會否這麼順利呢?我是不太樂觀。
我們看回當時希臘的選舉。在第一場選舉中,情況非常混亂,有二三十個新政黨參選,很多選民都亂投票,結果能夠夠票晉身國會的只有7個黨,而他們的得票加起來只有81%,即其餘2成票都是「浪費掉」。因此在第2次投票時,選民都不再亂投,而是將選票集中在頭7大黨,結果他們共得到94%選票。有起碼13%的人改了投票方式。當中緊縮派得票率急升,終於解決政治困局。
突破來自兩個原因。一是內力,即選民投票方式大洗牌。二是外力,歐盟中央施壓。這兩招在意大利會奏效嗎?
意大利今次選舉雖然感覺上混亂,但以票數來說卻是非常集中,4大政黨聯盟得到95%選票。加上各聯盟之間的政見差異都相當清晰,而選民都是有考慮過他們立場而投票的,因為我認為即使有重選,多數選民都不會改變決定,選舉結果出現異動的空間有限。
另外是外在因素。希臘人當時轉態,是因為被歐盟中央恐嚇一定要支持緊縮派,不斷放風說不然就要將希臘逐出歐元區甚至踢出歐盟。但這一招在意大利恐怕用不上,畢竟意大利跟希臘在歐盟內的地位相差甚遠。意大利是是歐盟內第4大國,亦是歐元區內第3大,更是創盟6名成員之一。雖然地位不如法德強勢,但始終是歐盟的主要角色,也不像希臘或英國那麼顧人怨,並不是說踢走就能踢走。希臘人當時雖然嘴上說不理,身體卻很誠實,知形勢確實危急自國議價能力有限,結果都票投緊縮派。但意大利人知道自己不會隨便被踢,不一定會賣帳歐盟中央。因此外在因素所能起的作用,必定沒有希臘那次那麼大。
政局將繼續僵持一段時間
那如果是政黨本身改變策略,例如左派跟中間派直接合拼,組成同一張政黨聯盟名單參選呢?那當然會令票數更集中。但亦有風險,就是他們的支持者未必希望兩者直接合拼,所以我們不能假設兩黨相加,得票就是1+1=2。何況以下面5個參議院選區為例,兩派即使合作,總票數亦只是和右派差不多。
LOMBARDIA
左派 29.7 + 中間 10.7 = 40.5
右派 37.6
反建制派 17.4
VENETO
左派 25.0 + 中間 11.0 = 36.0
右派 32.9
反建制派 24.6
CAMPANIA
左派 29.0 + 中間 8.2 = 37.3
右派 37.4
反建制派 20.7
PUGLIA
左派 28.5 + 中間 9.1 = 37.5
右派 34.4
反建制派 24.1
SICILIA
左派 27.3 + 中間 5.9 = 33.2
貝佬派 33.4
反建制派 29.5
還有一個做法是更換聯盟領導人,但陣前易將同樣是高風險之舉。
左派跟中間派要在重選中勝出,變數仍然很多。雖然即時的危險不會像希臘那麼嚴重,因為現在歐債危機已減退很多,但意大利政局勢必要僵持一段時間,才可能出現一個新的穩定的政府。
我早前就有預感今次會像希臘那次一樣,危機在香港傳媒連發生甚麼事都未搞清之時殺到,警告過貝佬是「打不死的蟑螂」,也介紹過「意版黃毓民」格里羅的崛起,但整盤下來,現時的結果仍是有點出乎意料。意大利人,投個票都投成這樣,真是......不知道應該再講甚麼了!
2013年2月25日
意大利大選II:意大利黃毓民跟網上政治
今次談談意大利選舉中的新勢力「5星運動」,及被我稱為「意大利黃毓民」的運動領導人「畢普‧格里羅」(Beppe Grillo)。5星運動的特點是以網絡政治為基礎。
5星運動:反建制民粹政黨
格里羅本身是個藝人,數年前轉戰網上,開網誌做時事評論員,不斷攻擊傳統政客。他在3年前成立新組織「5星運動」(5 star movement),立場反傳統政黨及反歐盟,指傳統政黨貪腐是現今意大利政治經濟亂局之源,又指以德國為首的歐盟領導層干涉意大利內政,指手劃腳說三道四。隨著歐債危機爆破,意大利被歐盟、歐央行及國基會「三頭馬車」迫著實行緊縮和改革,5星的反建制立場更加受到歡迎。不過格里羅因為有案底,不符合參選資格,其本人並不會在今次選舉中做候選人,只會參加競選活動。
單從政策上來看,5星是個很直接的民粹派政黨。今日的意大利經濟蕭條,傳統政黨醜聞一單接一單,加上緊縮政策打擊人民生活,選民對建制失去信心,令5星這些民粹派冒起,本身也無可厚非。民調顯示5星現時支持度排第3,有機會獲得近2成議席。即使5星運動表明不會跟其他政黨合作,因而不可能參加政府,這個議席數目仍會帶來一定影響力及影響輿論。
意大利版黃毓民?專靠網上宣傳
不過5星運動不只是立場跟其他政黨不同,其組織形式亦相當獨特。5星不相信傳統「代議民主」(representative democracy),認為單是每N年舉行一次選舉,無法有效監督政客。他們希望實行所謂的「參與式民主」(participatory democracy),給予大眾更多議政平台,讓大眾能夠更直接參與議政,做到真正還政於民。
5星本身構成亦反映此理念。其成員以網民為主,政綱由網民參與討論決定,而要參選的成員都要先在網上自我介紹,通過一個由網民投票的初選。即使是格里羅本人,競選方式亦跟其他主流政客不同。其他人依靠主流傳媒,會上電視及在社區會堂舉行活動等,但格里羅說主流傳媒信不過,堅持靠寫網誌及上網台爆粗鬧爆人。選舉臨近,他又旋風式走訪全國,在各地城市廣場(piazza)舉行演說會,直接與選民對話,更將演說作網上直播。反傳統及注重網上發展的做法,跟香港的黃毓民及人民力量黨有類似之處,也因此我穿鑿附會說他是意大利版黃毓民。
當然,5星進入議會後會做到甚麼政績,是另一回事。他們多是一般人出身,單憑一股熱誠,很多都沒怎麼接觸過政治,更加沒深入認識過多少議題,議政質素值得人擔心。而且其政綱因為是由網民討論而出,除了基本大方向外,沒甚麼特定政治理念和原則,細節更是五花百門包羅萬有,實際上難以實行。即使我們不理候選人質素,這些政綱要怎麼處理,他們進入議會後能怎樣實行,都很難令人有信心。此黨能有多長遠的發展,仍有待觀察。
德國海盜黨:單靠網民討論能成事嗎?
講到以網民為主的新類型政黨,除了意大利,德國近年也有一個「海盜黨」(Pirate Party)。海盜黨名稱來自瑞典BT網站「海盜灣」(Pirate Bay),成員本來是關注網民權益及IT界議題,後來擴展為普羅網民都參加,主要為年輕人參與的政黨。海盜黨並無特定領導人,黨務基本上靠在網上討論區及聊天室決定。在此黨名義下參選並成功當選的議員,需答應參照網民集體決定行事。這個做法真正做到還政於民,是其優點,亦是其缺點。
一個較明顯的問題,當然就是決策效率低,因為每次都要成員充分討論過才能做決定。而成員間亦非每個都真正平等參與,畢竟總會有些人能花更多時間上網,亦有些人花較少時間,所以討論跟決策實際上亦會側重於部份成員。而由於網民人來人往,黨員亦會缺乏紀律或向心力,如果覺得自己的意見不獲接納,很隨便就能離開。加上此黨的議員都要跟隨其他成員的決定行事,可能會跟議員本人的意願產生矛盾,並非每個都能做得順利。
新一代跟傳統政黨「不同 channel」
無論是5星運動還是海盜黨,支持者都是偏向年輕和高學歷人士,即未來將會成為社會主流的一群人。畢竟新世代所慣用的傳播媒介,跟傳統政黨所慣用的不同,結果雙方都沒有交流,即港語「不同 channel」,新一代人於是都是支持新政黨多。而且因為網絡能讓人以很低的成本就能溝通組織起來,以網絡政治為基礎的組織只會越來越多,新的政治溝通模式也可能隨之出現。
網絡政治雖然發展仍未成熟,但終究是未來大趨勢,傳統政黨必需學習如何運用,否則只會跟不上潮流趨勢與選民脫節,甚至可能被新型政黨先到先得,乘虛而入。
5星運動:反建制民粹政黨
格里羅本身是個藝人,數年前轉戰網上,開網誌做時事評論員,不斷攻擊傳統政客。他在3年前成立新組織「5星運動」(5 star movement),立場反傳統政黨及反歐盟,指傳統政黨貪腐是現今意大利政治經濟亂局之源,又指以德國為首的歐盟領導層干涉意大利內政,指手劃腳說三道四。隨著歐債危機爆破,意大利被歐盟、歐央行及國基會「三頭馬車」迫著實行緊縮和改革,5星的反建制立場更加受到歡迎。不過格里羅因為有案底,不符合參選資格,其本人並不會在今次選舉中做候選人,只會參加競選活動。
單從政策上來看,5星是個很直接的民粹派政黨。今日的意大利經濟蕭條,傳統政黨醜聞一單接一單,加上緊縮政策打擊人民生活,選民對建制失去信心,令5星這些民粹派冒起,本身也無可厚非。民調顯示5星現時支持度排第3,有機會獲得近2成議席。即使5星運動表明不會跟其他政黨合作,因而不可能參加政府,這個議席數目仍會帶來一定影響力及影響輿論。
意大利版黃毓民?專靠網上宣傳
不過5星運動不只是立場跟其他政黨不同,其組織形式亦相當獨特。5星不相信傳統「代議民主」(representative democracy),認為單是每N年舉行一次選舉,無法有效監督政客。他們希望實行所謂的「參與式民主」(participatory democracy),給予大眾更多議政平台,讓大眾能夠更直接參與議政,做到真正還政於民。
5星本身構成亦反映此理念。其成員以網民為主,政綱由網民參與討論決定,而要參選的成員都要先在網上自我介紹,通過一個由網民投票的初選。即使是格里羅本人,競選方式亦跟其他主流政客不同。其他人依靠主流傳媒,會上電視及在社區會堂舉行活動等,但格里羅說主流傳媒信不過,堅持靠寫網誌及上網台爆粗鬧爆人。選舉臨近,他又旋風式走訪全國,在各地城市廣場(piazza)舉行演說會,直接與選民對話,更將演說作網上直播。反傳統及注重網上發展的做法,跟香港的黃毓民及人民力量黨有類似之處,也因此我穿鑿附會說他是意大利版黃毓民。
當然,5星進入議會後會做到甚麼政績,是另一回事。他們多是一般人出身,單憑一股熱誠,很多都沒怎麼接觸過政治,更加沒深入認識過多少議題,議政質素值得人擔心。而且其政綱因為是由網民討論而出,除了基本大方向外,沒甚麼特定政治理念和原則,細節更是五花百門包羅萬有,實際上難以實行。即使我們不理候選人質素,這些政綱要怎麼處理,他們進入議會後能怎樣實行,都很難令人有信心。此黨能有多長遠的發展,仍有待觀察。
德國海盜黨:單靠網民討論能成事嗎?
講到以網民為主的新類型政黨,除了意大利,德國近年也有一個「海盜黨」(Pirate Party)。海盜黨名稱來自瑞典BT網站「海盜灣」(Pirate Bay),成員本來是關注網民權益及IT界議題,後來擴展為普羅網民都參加,主要為年輕人參與的政黨。海盜黨並無特定領導人,黨務基本上靠在網上討論區及聊天室決定。在此黨名義下參選並成功當選的議員,需答應參照網民集體決定行事。這個做法真正做到還政於民,是其優點,亦是其缺點。
一個較明顯的問題,當然就是決策效率低,因為每次都要成員充分討論過才能做決定。而成員間亦非每個都真正平等參與,畢竟總會有些人能花更多時間上網,亦有些人花較少時間,所以討論跟決策實際上亦會側重於部份成員。而由於網民人來人往,黨員亦會缺乏紀律或向心力,如果覺得自己的意見不獲接納,很隨便就能離開。加上此黨的議員都要跟隨其他成員的決定行事,可能會跟議員本人的意願產生矛盾,並非每個都能做得順利。
新一代跟傳統政黨「不同 channel」
無論是5星運動還是海盜黨,支持者都是偏向年輕和高學歷人士,即未來將會成為社會主流的一群人。畢竟新世代所慣用的傳播媒介,跟傳統政黨所慣用的不同,結果雙方都沒有交流,即港語「不同 channel」,新一代人於是都是支持新政黨多。而且因為網絡能讓人以很低的成本就能溝通組織起來,以網絡政治為基礎的組織只會越來越多,新的政治溝通模式也可能隨之出現。
網絡政治雖然發展仍未成熟,但終究是未來大趨勢,傳統政黨必需學習如何運用,否則只會跟不上潮流趨勢與選民脫節,甚至可能被新型政黨先到先得,乘虛而入。
2013年2月19日
意大利大選分析:經濟學者共產黨員夾攻貝佬
意大利將於星期日舉行國會選舉,全部議席改選。今次選舉的重點自然是意大利步入了「後歐債危機」政壇。2011年,由於歐債危機殺到,貝盧斯科尼被逼辭去總理職務,由蒙蒂接任,推出多項緊縮政策和經濟改革方案。今日,歐債危機餘波仍在,意大利政局仍可能影響危機走勢。現時意大利政壇左中右三派大洗牌,支持改革的左派及中間派,能否聯手抗衡反對改革的右派,特別是擊退欲回歸政壇的貝盧斯科尼,是今次選舉的焦點。最後也要談一下新冒起的民粹政客「格里羅」,為了吸引讀者注意我幫他改了個花名做「意大利版黃毓民」,稍後會詳細再講。 (由於篇幅所限將於下次再講解)
意大利選制:鼓勵不同政黨合組鑽石名單
首先講講選舉制度。意大利是採用議會制,總統是虛位元首,總理掌握政府運作,兩者皆由國會選出,所以今次國會選舉結果將影響之後由誰掌權。意大利國會分為上下兩個議院,兩者的所有議席都會同時改選。而選舉採用比例代表制,但做法跟香港的卻有很大分別。當中最大特點是「聯盟名單」制度。
投票時,選民是投給一張「政黨名單」,名單得到多少票就按比例獲分配多少議席......這方面跟香港選制類似。但意大利制度的特點,是容許各政黨在參選時可以申報合組聯盟,點票時將幾個「政黨名單」的票加起來,變成「聯盟名單」再計算一共獲得的議席。
舉例來說,選民先將票投給政黨A或B或C...的名單。點票時,由於同樣加入了左翼聯盟名單,會將政黨A+B+C...的得票加起來,計算左翼聯盟名單整體獲得多少議席,再將聯盟獲得的議席,依參與的政黨名單的得票分配下去。
這個制度的好處,是促成不同政黨早點就合作展開談判,讓選民在選舉時就可以大約知道哪些政黨的立場是怎樣,及將來會否合作。聯盟通常亦會一早公布,進入國會後會推舉誰做總理。
可是有甚麼誘因吸引政黨們合組聯盟呢?一是選舉門檻。任何名單票數低於門檻,將不獲分配任何議席,但合組聯盟後是將參與的政黨的票數加起來計算總票數,可以跨越門檻的機會就會大增。二是意大利選制最特別的地方:下議院獲得最多票的名單可自動獲分配起碼半數議席。以上屆選舉為例,貝盧斯科尼所屬的「右派聯盟名單」合共得到46.8%的票,得到了54.6%的議席。排第二的「左派聯盟名單」得到37.5%的票,卻只得到37.0%的議席。因此多數政黨都會合組聯盟名單,希望可以谷到得票第一,那就可以自動得到過半數議席。今屆選舉,三大聯盟名單就各自包括了起碼3個政黨。
根據民調,現時參選的四大名單,支持度如下:
左派聯盟名單 33~35%
右派聯盟名單 28~30%
中間聯盟名單 13~15%
「五星運動」名單 14~16%
貝爾薩尼:前共產黨員最有望任總理
暫時在民調中領先的是左派聯盟,以「民主黨」(PD) 黨魁「貝爾薩尼」(Pier Luigi Bersani) 為首,另外還有左翼綠黨、社會黨等。正如前面所述,獲得最多票的聯盟名單將可自動獲得下議院過半數議席,因此貝爾薩尼暫時最有機會擔任下任總理。但左派聯盟跟右派聯盟的差距相當小,要慎防在最後關頭被追上。另一個隱憂是,由於上議院並無一次過給予過半議席的安排,左派聯盟未必能同時贏得上議院。如果出現這個情況,就可能要跟其他聯盟合作。
接下來講解一下貝爾薩尼跟他所屬的民主黨是甚麼來頭,畢竟這兩者平常很少出現在香港新聞。貝爾薩尼是正宗「左仔」,是「意大利共產黨」(PCI) 的前幹部。聽到這裡可能覺得很嚇人。共產黨不是窮凶極惡的大壞蛋嗎?共產黨上台意大利不就完蛋嗎?要留意我說是「前」,即現在已經不是,何況意大利共產黨跟我們認識的那種共產黨很不同。意共在70年代就已經跟蘇聯分道揚標,全力參加民主選舉,不搞流血革命,被視為各地共產黨中的溫和派。隨著冷戰結束,意共更在90年代主動宣佈解散,跟其他左派政黨合組「左翼民主黨」,走更溫和的路線。近年再改組為「民主黨」後,基本上是被外界歸類為一般的中間偏左或社會民主黨派。除了貝爾薩尼,現任總統「那波利塔諾」(Giorgio Napolitano),及前總理「達萊馬」(Massimo D'Alema),都是前意共黨員。
現時民主黨及貝爾薩尼都傾向支持更多經濟改革,但就沒有現任總理蒙蒂那麼積極,因為民主黨仍有很多支持者來自基層和工會,會反對急劇推行緊縮和改革。如果民主黨勝出,貝爾薩尼當選,意大利應該仍會繼續緊縮和改革,但力度會較現時溫和。
貝盧斯科尼:打不死的蟑螂
現時第二勢力,也是傳統上最強也最為外間熟悉的,就是「貝盧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 所屬的右派聯盟,由貝佬領導的「自由人民黨」(PdL),及北方聯盟等盟友組成。此勢力現時只落後左派一點點,並不是沒有機會勝出。由於此勢力實際上是最為保守的一支,如果他們當選,意大利的改革和緊縮應該都會玩完,隨時影響歐債危機動向。
關於貝佬,大家都應該對他多采多姿的私生活很有印象,但我希望講多一點他的從政歷程。大家都記得他是前總理,因歐債危機被趕下台,但恐怕不會太記得之前發生的事。他的從政經歷其實也頗傳奇。
貝佬是在1994年時開始從政,當時他已經是個傳媒大亨。90年代初,自二戰後就一直統治意大利的右派「基民黨」(DC) 爆發連串貪腐醜聞,多名前高官甚至前總理都被捕,基民黨宣佈解散,引發了政壇地震。跟基民黨部份高層關係密切的貝佬,被邀請出山領導右派,並投入了大量資金及積極運用旗下媒體去競選。結果貝佬的「意大利前進黨」(FI) 首次參選即得勝,貝佬第一次當上總理。他之後時上台時下台,分別於2001年及2008年再度當選,前後縱橫意大利政壇19年,當中9年是出任總理,是墨索里尼以來擔任意大利領導人時間最長的人。貝佬2011年下台時,不少外媒見他狼狽不堪的樣子,認為他的時代終於要結束,但意大利人都相信,他必會尋求東山再起。
貝佬為何如此打不死呢?一來他有錢,又控制多家傳媒,可以製造對自己有利的輿論。二來很多意大利人並不認為他的私生活很有問題,只是過於豐富一點,不代表他不可以當領導人。三來意大利仍有一定數量的民眾有恐共心理,不相信有前意共成員參與的左派聯盟,於是將票投給其對家,即貝佬領導的右派聯盟。貝佬本人亦經常聲稱自己這麼多醜聞,是因為遭共產黨陷害。無論是反對派、法官、記者、甚至外國媒體如「經濟學人」,凡是批評他的,都是隱形共產黨。
貝佬2011年下台時,由於歐債危機殺到,民望的確是插水了,他所屬的自民黨,民望一度低過2成。可是他在過去一年暫時避開了風頭火勢,現在競選時又操控傳媒,又展示其親民風範,加上大肆批評不受歡迎的緊縮政策,令民望復升。
一位如此不堪的政客竟然可以弄權這麼久,都不得不說是奇聞。貝佬掌政這麼久,意大利經濟長期停滯不前,政府財政亦沒有改善。雖然他經常聲稱自己會推行改革,但講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不然就是改一些對他個人有利的政策。例如試圖加強總理的法律豁免權,好讓擔任總理的自己不用被官司纏身。現在的選舉制度也是他在2006年時推行的,特別是勝者可自動得到過半議席的條款,因為他雖然堅信可以贏過左派,但亦無信心可確保議席過半。可是在同年的選舉,即第一次使用新選制的選舉中,左派聯盟意外地贏了右派聯盟0.1%票,並一口氣獲得額外60席。貝佬可謂作法自弊。
蒙蒂:現總理盼掌關鍵議席
接下來是目前落後中的中間派,領袖是現任總理「蒙蒂」(Mario Monti)。蒙蒂是經濟學者出身,之前曾經當過官,於2011年歐債危機最緊急關頭,被意大利總統「那波利塔諾」委任為終身參議員,再獲國會確認為新總理。
蒙蒂上任後,急市場所急,立即不失時機地應對歐債危機,政策成熟一項推出一項,方方面面的措施都有齊。無論是減公務員人工、削政府社福開支、增加稅收、提高法定退休年齡、修改勞工法例限制等等,都在短短一年時間內進行,施政效率可是意大利史上少見地高。
意大利人普遍都同意蒙蒂是位有膽有識,務實有為之士,但對其連串緊縮和改革政策,就不是那麼認同了。何況蒙蒂本身並無政黨背景,今次選舉他只是臨急臨忙宣佈和幾個中間派政黨組成的聯盟合作(蒙蒂已是終身參議員無需參加今次國會選舉),而這些政黨本身的支持度也不怎樣。因此,蒙蒂及中間派要贏得大選是不可能。加上下議院選舉是最多票者可自動獲過半議席,蒙蒂及中間派在下議院方面,影響力有限。
反而是上議院,因為預計左派和右派都無法取得過半議席,蒙蒂及中間派有機會掌握關鍵議席,左右大局。外界普遍預期,如果蒙蒂及中間派真的成為關鍵少數,將爭取與同樣傾向支持改革的左派組織新政府。但屆時蒙蒂會擔當甚麼角色,例如留任總理,調任財長,甚至是升任總統(現任總統那波利塔諾的任期將於今年5月屆滿),則仍是未知之數。
左中右大兜亂:經濟學者跟共產黨員合作
整體上來說,現時意大利政局已經難分誰是左中右。傳統上是右派的貝佬,理應支持開放經濟,但實際上他是最反對改革的一派。左派跟工會,反而支持改革。而本來立場溫和的中間派,現在卻是最支持改革的激進派。為了掌政,現時左派跟中間派,即共產黨出身的貝爾薩尼,及經濟學者出身的蒙蒂,預料要聯手才能擊退貝佬。意大利的有錢人亦擔心貝佬當選的話,會令外界失去對意大利的信心,歐債危機重臨,所以很多都希望左中兩派能合作勝出。有評論就笑說貝佬創造了一個另類奇蹟,就是促成意大利的資產階級跟共產黨合作。
還有個「意大利黃毓民」
最後還要提的是新冒起的民粹勢力,由原本是諧星,早前「升呢」為網上時事評論員的「格里羅」(Beppe Grillo) 創立的「五星運動」(M5S)。此黨現時得到約一成半支持,雖然不算多,但亦不算少。
......由於已經文章很長了,下回再分解為何我穿鑿附會說他是「意大利黃毓民」。
意大利選制:鼓勵不同政黨合組鑽石名單
首先講講選舉制度。意大利是採用議會制,總統是虛位元首,總理掌握政府運作,兩者皆由國會選出,所以今次國會選舉結果將影響之後由誰掌權。意大利國會分為上下兩個議院,兩者的所有議席都會同時改選。而選舉採用比例代表制,但做法跟香港的卻有很大分別。當中最大特點是「聯盟名單」制度。
投票時,選民是投給一張「政黨名單」,名單得到多少票就按比例獲分配多少議席......這方面跟香港選制類似。但意大利制度的特點,是容許各政黨在參選時可以申報合組聯盟,點票時將幾個「政黨名單」的票加起來,變成「聯盟名單」再計算一共獲得的議席。
舉例來說,選民先將票投給政黨A或B或C...的名單。點票時,由於同樣加入了左翼聯盟名單,會將政黨A+B+C...的得票加起來,計算左翼聯盟名單整體獲得多少議席,再將聯盟獲得的議席,依參與的政黨名單的得票分配下去。
這個制度的好處,是促成不同政黨早點就合作展開談判,讓選民在選舉時就可以大約知道哪些政黨的立場是怎樣,及將來會否合作。聯盟通常亦會一早公布,進入國會後會推舉誰做總理。
可是有甚麼誘因吸引政黨們合組聯盟呢?一是選舉門檻。任何名單票數低於門檻,將不獲分配任何議席,但合組聯盟後是將參與的政黨的票數加起來計算總票數,可以跨越門檻的機會就會大增。二是意大利選制最特別的地方:下議院獲得最多票的名單可自動獲分配起碼半數議席。以上屆選舉為例,貝盧斯科尼所屬的「右派聯盟名單」合共得到46.8%的票,得到了54.6%的議席。排第二的「左派聯盟名單」得到37.5%的票,卻只得到37.0%的議席。因此多數政黨都會合組聯盟名單,希望可以谷到得票第一,那就可以自動得到過半數議席。今屆選舉,三大聯盟名單就各自包括了起碼3個政黨。
根據民調,現時參選的四大名單,支持度如下:
左派聯盟名單 33~35%
右派聯盟名單 28~30%
中間聯盟名單 13~15%
「五星運動」名單 14~16%
貝爾薩尼:前共產黨員最有望任總理
Pier Luigi Bersani 意大利民主黨 PD 黨魁 前意大利共產黨 PCI 黨員 |
接下來講解一下貝爾薩尼跟他所屬的民主黨是甚麼來頭,畢竟這兩者平常很少出現在香港新聞。貝爾薩尼是正宗「左仔」,是「意大利共產黨」(PCI) 的前幹部。聽到這裡可能覺得很嚇人。共產黨不是窮凶極惡的大壞蛋嗎?共產黨上台意大利不就完蛋嗎?要留意我說是「前」,即現在已經不是,何況意大利共產黨跟我們認識的那種共產黨很不同。意共在70年代就已經跟蘇聯分道揚標,全力參加民主選舉,不搞流血革命,被視為各地共產黨中的溫和派。隨著冷戰結束,意共更在90年代主動宣佈解散,跟其他左派政黨合組「左翼民主黨」,走更溫和的路線。近年再改組為「民主黨」後,基本上是被外界歸類為一般的中間偏左或社會民主黨派。除了貝爾薩尼,現任總統「那波利塔諾」(Giorgio Napolitano),及前總理「達萊馬」(Massimo D'Alema),都是前意共黨員。
Giorgio Napolitano 意大利總統 前意大利共產黨 PCI 黨員 |
貝盧斯科尼:打不死的蟑螂
現時第二勢力,也是傳統上最強也最為外間熟悉的,就是「貝盧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 所屬的右派聯盟,由貝佬領導的「自由人民黨」(PdL),及北方聯盟等盟友組成。此勢力現時只落後左派一點點,並不是沒有機會勝出。由於此勢力實際上是最為保守的一支,如果他們當選,意大利的改革和緊縮應該都會玩完,隨時影響歐債危機動向。
關於貝佬,大家都應該對他多采多姿的私生活很有印象,但我希望講多一點他的從政歷程。大家都記得他是前總理,因歐債危機被趕下台,但恐怕不會太記得之前發生的事。他的從政經歷其實也頗傳奇。
貝佬是在1994年時開始從政,當時他已經是個傳媒大亨。90年代初,自二戰後就一直統治意大利的右派「基民黨」(DC) 爆發連串貪腐醜聞,多名前高官甚至前總理都被捕,基民黨宣佈解散,引發了政壇地震。跟基民黨部份高層關係密切的貝佬,被邀請出山領導右派,並投入了大量資金及積極運用旗下媒體去競選。結果貝佬的「意大利前進黨」(FI) 首次參選即得勝,貝佬第一次當上總理。他之後時上台時下台,分別於2001年及2008年再度當選,前後縱橫意大利政壇19年,當中9年是出任總理,是墨索里尼以來擔任意大利領導人時間最長的人。貝佬2011年下台時,不少外媒見他狼狽不堪的樣子,認為他的時代終於要結束,但意大利人都相信,他必會尋求東山再起。
貝佬為何如此打不死呢?一來他有錢,又控制多家傳媒,可以製造對自己有利的輿論。二來很多意大利人並不認為他的私生活很有問題,只是過於豐富一點,不代表他不可以當領導人。三來意大利仍有一定數量的民眾有恐共心理,不相信有前意共成員參與的左派聯盟,於是將票投給其對家,即貝佬領導的右派聯盟。貝佬本人亦經常聲稱自己這麼多醜聞,是因為遭共產黨陷害。無論是反對派、法官、記者、甚至外國媒體如「經濟學人」,凡是批評他的,都是隱形共產黨。
英國雜誌「經濟學人」 經常不遺餘力地攻擊貝佬 |
一位如此不堪的政客竟然可以弄權這麼久,都不得不說是奇聞。貝佬掌政這麼久,意大利經濟長期停滯不前,政府財政亦沒有改善。雖然他經常聲稱自己會推行改革,但講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不然就是改一些對他個人有利的政策。例如試圖加強總理的法律豁免權,好讓擔任總理的自己不用被官司纏身。現在的選舉制度也是他在2006年時推行的,特別是勝者可自動得到過半議席的條款,因為他雖然堅信可以贏過左派,但亦無信心可確保議席過半。可是在同年的選舉,即第一次使用新選制的選舉中,左派聯盟意外地贏了右派聯盟0.1%票,並一口氣獲得額外60席。貝佬可謂作法自弊。
蒙蒂:現總理盼掌關鍵議席
接下來是目前落後中的中間派,領袖是現任總理「蒙蒂」(Mario Monti)。蒙蒂是經濟學者出身,之前曾經當過官,於2011年歐債危機最緊急關頭,被意大利總統「那波利塔諾」委任為終身參議員,再獲國會確認為新總理。
蒙蒂上任後,急市場所急,立即不失時機地應對歐債危機,政策成熟一項推出一項,方方面面的措施都有齊。無論是減公務員人工、削政府社福開支、增加稅收、提高法定退休年齡、修改勞工法例限制等等,都在短短一年時間內進行,施政效率可是意大利史上少見地高。
Mario Monti 意大利總理 |
反而是上議院,因為預計左派和右派都無法取得過半議席,蒙蒂及中間派有機會掌握關鍵議席,左右大局。外界普遍預期,如果蒙蒂及中間派真的成為關鍵少數,將爭取與同樣傾向支持改革的左派組織新政府。但屆時蒙蒂會擔當甚麼角色,例如留任總理,調任財長,甚至是升任總統(現任總統那波利塔諾的任期將於今年5月屆滿),則仍是未知之數。
左中右大兜亂:經濟學者跟共產黨員合作
整體上來說,現時意大利政局已經難分誰是左中右。傳統上是右派的貝佬,理應支持開放經濟,但實際上他是最反對改革的一派。左派跟工會,反而支持改革。而本來立場溫和的中間派,現在卻是最支持改革的激進派。為了掌政,現時左派跟中間派,即共產黨出身的貝爾薩尼,及經濟學者出身的蒙蒂,預料要聯手才能擊退貝佬。意大利的有錢人亦擔心貝佬當選的話,會令外界失去對意大利的信心,歐債危機重臨,所以很多都希望左中兩派能合作勝出。有評論就笑說貝佬創造了一個另類奇蹟,就是促成意大利的資產階級跟共產黨合作。
還有個「意大利黃毓民」
最後還要提的是新冒起的民粹勢力,由原本是諧星,早前「升呢」為網上時事評論員的「格里羅」(Beppe Grillo) 創立的「五星運動」(M5S)。此黨現時得到約一成半支持,雖然不算多,但亦不算少。
......由於已經文章很長了,下回再分解為何我穿鑿附會說他是「意大利黃毓民」。
2013年2月16日
續:普選難解施政困局
上次的文章談林鄭民望高,立即有人反映問林鄭做特首又如何。很明顯地,即使她做特首仍要面對有多困難,特別是長遠的、深層次的政治環境和政制問題。制訂政制並不只限於有沒有普選。即使有普選,政府有認受性,亦不代表政府就有高民望,政府仍要面對各種怪異政制跟政治環境引申出來的問題。除了是否普選,改革政制還有很多方面的問題要考慮。不過入正題前先簡短談一下林鄭。
林鄭當特首即時要面對的困難
CY目前的首要困難來自其出身問題,被人質疑是共產黨員。林鄭是公務員出身,基本上沒有不會有「染紅」的問題,這也是她最大的優勢,至少個人背景層面不會被人挑戰。
CY另一個問題是競選承諾跟實際表現有落差。林鄭如果做特首,她也需要拿出政綱,參加選舉,面對群眾,不能再像現在選擇性地,不失時機出來見人。如果她在蜜月期內無法推出政策措施,管治將逐漸走下坡。林鄭熟悉政府運作是一個優勢,但這跟政策措施有沒有效,能否對應民心是兩回事。
CY最大問題是在政界沒有朋友。既有本來就反他的民主派,亦有在選舉中被激怒的商界唐營或反梁營,而所謂的「梁粉」也大都不是上得檯面的人馬。梁營人丁單薄,令他無法順利推行施政,面對圍攻時亦沒有人可以支援。林鄭雖然不至於像CY有那麼多敵人,但亦不會有很多朋友,因為她行事「硬淨」,在政界中非受歡迎人士。林鄭如果做特首,要籌組個怎樣的班子,會是一大考驗。
從長遠角度來看,香港的政制實在很難產生一個,能讓施政暢順的政治環境,而所謂的政制改革,絕非有普選就可以了事。香港即使有普選,也只是令市民對政府的其中一個主要不滿源頭消失,並不會自動令所有市民都滿意政府施政。
認受性跟民望的差別
很多人說現時特區政府的問題來自認受性低跟民望低,而普選能解決這些問題。在這裡先要搞清楚,認受性跟民望是兩個不同概念。認受性是指對政府權力基礎的認同,認為政府得以掌權是否經過一個可接受的途徑,即政府權力是否來之正統,涉及對整個政制的看法。民望則是對政府施政表現,甚至覺得領導人是個怎樣的人的差別。兩者可以互相影響,但並無必然關係,不是有高認受性就一定有高民望,或反之亦然。
一般來說,認受性高又民望高,政府最為穩定。認受性高而民望低,民眾主要會要求更換領導人。認受性低但民望高,民眾會要求政改。而認受性低又民望低,情況則最壞,政府最為不穩。
例如我們可以看看日本,首相的支持度常常只有二三十個百分點,民望極低,但民眾不會認為該首相是透過不正當途徑上位,社會上要求改變政制的訴求亦很少。現時英國、法國、西班牙等多個地方的政府民望亦屢創新低,但民眾不會即時上街要求他們下台。
那有沒有認受性低又高民望的呢?蔣經國可能是一例。他基本上是世襲出身,但其施政成果,還有多項政治改革,都為他帶來高民望,現時台灣人仍普遍認為他是個好總統。但這跟其認受性是兩回事。蔣經國的改革只是讓台灣邁向民主化,並未正式達致民主。台灣人只是喜歡蔣經國這個人,不是喜歡當時的政制。有人會開玩笑說想他復活再當總統,卻不會有人說想回復當年的制度。
梁振英則是陷入了認受性跟民望都低的「雙低」的局面。他跟董建華及曾蔭權,雖然都不是普選產生,但他還被指「呃」了特首之位來做,認受性在三任特首之中特別低。梁振英唯有不斷講自己有多務實有為云云來爭取民望,可惜施政報告「冇料到」,民望最近已經跌至新低。傳媒一直有傳中央有所謂「plan B」,準備要換特首。個人認為中央短期內不會這麼做,畢竟這會令香港日本化,特首越換越快,政局更不穩定,何況也沒有人保證換了人後政府民望就會上升。但如果梁振英未能擺脫「雙低」局面,4年後的特首選舉,相信不會有他的份。
有普選的政制仍能百病纏身
回到普選跟施政困難的話題。普選能增加政府認受性,但不等於增加政府民望,普選後的政府仍要靠有效施政來爭取民望。要有效施政,新任特首須向社會各方勢力,無論是立法會內的N個政黨,或是商界和社會團體,爭取支持。這些政黨跟團體,不可能因為特首是民選就無條件支持他。如果新特首跟政黨及社會界別缺乏互信,或拿不出條件讓他們支持,施政仍會遇到多重阻力。我們亦不難想像新特首因為對政府運作不了解,或無法與公務員團隊合作,而連醞釀政策也寸步難行。
各種問題並不會因為民主化而自己消失。爭取普選固然重要,但有普選並非一切的終點,我們還要思考整個政制及政治環境的發展方向,看如何能幫助政界製造共識,而非製造分化。
首先要改變立法會。大幅削減功能組別權力,甚至直接將之取消,讓直選議員掌握立法會,讓立法會真正向廣大市民負責。同時也要改變選制,增加誘因讓政黨傾向結盟和團結,而非做山寨王各自為政,降低議事效率。
其次是改變特首地位,容許特首有政黨背景,並讓更多司局長及行會成員具政黨背景,加強政府向立法會及政黨問責,好讓各黨派有誘因去支持政府。
最後是設立政黨法,讓政黨運作透明化。現時政界充斥著些不知從何冒出來的甚麼社團聯會甚麼工會,政客們隨隨便便就參政,不但令政治運作變得更複雜,亦容易令民眾產生混亂,市民除了選舉外鮮有監察他們,和要求他們問責的制度。讓政黨及政客的工作更透明化,絕對符合大眾利益。
中央錯誤治港思維製造香港亂局
當然,中央亦要改變其治港思維。過去幾年,在中央治港官員的眼中,香港的亂源是民主黨派,工作的重中之重成了全方位削弱分化民主黨派。為此,中聯辦支持各種不同的建制黨派滲透香港社會,終於在最近的區議會和立法會選舉中發揮作用,讓各種「隱形左派」人物成功「攝位」,削弱民主派議席數目。可是中央沒有留意到,在這種做法下,建制派內部亦變得山頭林立充滿明爭暗鬥,往往要中聯辦港澳辦「吹雞」才能團結他們,強逼他們支持政府。建制派的內部矛盾,在梁振英上任後更加明顯。
民主派方面,分化是成功了,令他們在議會內的行動越來越不團結,但同時亦令民間激進勢力冒起,反政府勢力變得更百家爭鳴。他們不信任政黨和議會,在議會和政黨以外,靠著獨有的方式組織行動。雖然他們實際人數不多,但成功搶奪了傳媒焦點,甚至社會的話語權。香港過去的社運,不論是保衛天星還是反高鐵,都以失敗收場,但他們也有社會造成一定影響,令更多人認識不同的抗爭形式。去年學民思潮及反國教運動,就是個抗爭成功的例子。港獨份子亦引人關注。最近連學者們都在說要用新形式爭取普選。隨著2016、17年兩場選舉限期越近,這些行動將會越來越多。
香港現時亂局,完全是中央治港思維失敗所致。中央一日仍相信「行政主導」這個英國人設下的自我挫敗 (self-defeating) 騙局,錯誤理解民主化下,行政立法機構應有的關係,及政黨政治的運作模式,中央只會越來越難掌握香港政局的走勢。有時間的話,再講講「行政主導」是個怎樣的騙局。
林鄭當特首即時要面對的困難
CY目前的首要困難來自其出身問題,被人質疑是共產黨員。林鄭是公務員出身,基本上沒有不會有「染紅」的問題,這也是她最大的優勢,至少個人背景層面不會被人挑戰。
CY另一個問題是競選承諾跟實際表現有落差。林鄭如果做特首,她也需要拿出政綱,參加選舉,面對群眾,不能再像現在選擇性地,不失時機出來見人。如果她在蜜月期內無法推出政策措施,管治將逐漸走下坡。林鄭熟悉政府運作是一個優勢,但這跟政策措施有沒有效,能否對應民心是兩回事。
CY最大問題是在政界沒有朋友。既有本來就反他的民主派,亦有在選舉中被激怒的商界唐營或反梁營,而所謂的「梁粉」也大都不是上得檯面的人馬。梁營人丁單薄,令他無法順利推行施政,面對圍攻時亦沒有人可以支援。林鄭雖然不至於像CY有那麼多敵人,但亦不會有很多朋友,因為她行事「硬淨」,在政界中非受歡迎人士。林鄭如果做特首,要籌組個怎樣的班子,會是一大考驗。
從長遠角度來看,香港的政制實在很難產生一個,能讓施政暢順的政治環境,而所謂的政制改革,絕非有普選就可以了事。香港即使有普選,也只是令市民對政府的其中一個主要不滿源頭消失,並不會自動令所有市民都滿意政府施政。
認受性跟民望的差別
很多人說現時特區政府的問題來自認受性低跟民望低,而普選能解決這些問題。在這裡先要搞清楚,認受性跟民望是兩個不同概念。認受性是指對政府權力基礎的認同,認為政府得以掌權是否經過一個可接受的途徑,即政府權力是否來之正統,涉及對整個政制的看法。民望則是對政府施政表現,甚至覺得領導人是個怎樣的人的差別。兩者可以互相影響,但並無必然關係,不是有高認受性就一定有高民望,或反之亦然。
一般來說,認受性高又民望高,政府最為穩定。認受性高而民望低,民眾主要會要求更換領導人。認受性低但民望高,民眾會要求政改。而認受性低又民望低,情況則最壞,政府最為不穩。
例如我們可以看看日本,首相的支持度常常只有二三十個百分點,民望極低,但民眾不會認為該首相是透過不正當途徑上位,社會上要求改變政制的訴求亦很少。現時英國、法國、西班牙等多個地方的政府民望亦屢創新低,但民眾不會即時上街要求他們下台。
那有沒有認受性低又高民望的呢?蔣經國可能是一例。他基本上是世襲出身,但其施政成果,還有多項政治改革,都為他帶來高民望,現時台灣人仍普遍認為他是個好總統。但這跟其認受性是兩回事。蔣經國的改革只是讓台灣邁向民主化,並未正式達致民主。台灣人只是喜歡蔣經國這個人,不是喜歡當時的政制。有人會開玩笑說想他復活再當總統,卻不會有人說想回復當年的制度。
梁振英則是陷入了認受性跟民望都低的「雙低」的局面。他跟董建華及曾蔭權,雖然都不是普選產生,但他還被指「呃」了特首之位來做,認受性在三任特首之中特別低。梁振英唯有不斷講自己有多務實有為云云來爭取民望,可惜施政報告「冇料到」,民望最近已經跌至新低。傳媒一直有傳中央有所謂「plan B」,準備要換特首。個人認為中央短期內不會這麼做,畢竟這會令香港日本化,特首越換越快,政局更不穩定,何況也沒有人保證換了人後政府民望就會上升。但如果梁振英未能擺脫「雙低」局面,4年後的特首選舉,相信不會有他的份。
有普選的政制仍能百病纏身
回到普選跟施政困難的話題。普選能增加政府認受性,但不等於增加政府民望,普選後的政府仍要靠有效施政來爭取民望。要有效施政,新任特首須向社會各方勢力,無論是立法會內的N個政黨,或是商界和社會團體,爭取支持。這些政黨跟團體,不可能因為特首是民選就無條件支持他。如果新特首跟政黨及社會界別缺乏互信,或拿不出條件讓他們支持,施政仍會遇到多重阻力。我們亦不難想像新特首因為對政府運作不了解,或無法與公務員團隊合作,而連醞釀政策也寸步難行。
各種問題並不會因為民主化而自己消失。爭取普選固然重要,但有普選並非一切的終點,我們還要思考整個政制及政治環境的發展方向,看如何能幫助政界製造共識,而非製造分化。
首先要改變立法會。大幅削減功能組別權力,甚至直接將之取消,讓直選議員掌握立法會,讓立法會真正向廣大市民負責。同時也要改變選制,增加誘因讓政黨傾向結盟和團結,而非做山寨王各自為政,降低議事效率。
其次是改變特首地位,容許特首有政黨背景,並讓更多司局長及行會成員具政黨背景,加強政府向立法會及政黨問責,好讓各黨派有誘因去支持政府。
最後是設立政黨法,讓政黨運作透明化。現時政界充斥著些不知從何冒出來的甚麼社團聯會甚麼工會,政客們隨隨便便就參政,不但令政治運作變得更複雜,亦容易令民眾產生混亂,市民除了選舉外鮮有監察他們,和要求他們問責的制度。讓政黨及政客的工作更透明化,絕對符合大眾利益。
中央錯誤治港思維製造香港亂局
當然,中央亦要改變其治港思維。過去幾年,在中央治港官員的眼中,香港的亂源是民主黨派,工作的重中之重成了全方位削弱分化民主黨派。為此,中聯辦支持各種不同的建制黨派滲透香港社會,終於在最近的區議會和立法會選舉中發揮作用,讓各種「隱形左派」人物成功「攝位」,削弱民主派議席數目。可是中央沒有留意到,在這種做法下,建制派內部亦變得山頭林立充滿明爭暗鬥,往往要中聯辦港澳辦「吹雞」才能團結他們,強逼他們支持政府。建制派的內部矛盾,在梁振英上任後更加明顯。
民主派方面,分化是成功了,令他們在議會內的行動越來越不團結,但同時亦令民間激進勢力冒起,反政府勢力變得更百家爭鳴。他們不信任政黨和議會,在議會和政黨以外,靠著獨有的方式組織行動。雖然他們實際人數不多,但成功搶奪了傳媒焦點,甚至社會的話語權。香港過去的社運,不論是保衛天星還是反高鐵,都以失敗收場,但他們也有社會造成一定影響,令更多人認識不同的抗爭形式。去年學民思潮及反國教運動,就是個抗爭成功的例子。港獨份子亦引人關注。最近連學者們都在說要用新形式爭取普選。隨著2016、17年兩場選舉限期越近,這些行動將會越來越多。
香港現時亂局,完全是中央治港思維失敗所致。中央一日仍相信「行政主導」這個英國人設下的自我挫敗 (self-defeating) 騙局,錯誤理解民主化下,行政立法機構應有的關係,及政黨政治的運作模式,中央只會越來越難掌握香港政局的走勢。有時間的話,再講講「行政主導」是個怎樣的騙局。
2013年2月13日
梁林雙特首真假難分 阿二民望如何勝老大
同是新年流流行年宵花市,我們香港兩位特首的遭遇卻大不同。正牌特首一到場即被示威者包圍,寸步難行,記者想埋身也不行。好不容易去到個賣花的攤檔,卻飛來橫禍,太助被(保安)打中,要緊急撤退,狼狽不堪。過兩日署理特首一日跑兩場,市民夾道歡迎,爭相握手問好,還有時間答記者問題。兩人受歡迎程度差這麼多,一時之間真是難分特首真與假。
林鄭民望長期高於CY
一,底子沒CY那麼「花」。CY從年輕時起就積極投身愛國活動,又獲提拔參加中英談判和回歸相關事務,說他不是中共的人真是沒人信,現在CY仍被泛民主派質疑誠信問題及黨員問題。早前劉夢熊大講「敵我矛盾」,更加令外界相信CY跟多個界別不和。林鄭則是公務員出身,總是中立一些。
二,CY有不少包袱,是他競選時積下來的。例如到處承諾會處理(更多時候是承諾會研究)某些議題,令他現在被質疑沒能兌現競選承諾,得失了一批前支持者。他當黑馬從後來居上,擊敗了外間認為是中央欽點人選的唐唐,又常常情不自禁使出「語言藝術」,都予人一種不擇手段,城府極深的感覺。林鄭沒有競選承諾,或選舉期間得罪人的包袱,與傳媒對答也基本上算得體。
三,CY跟林鄭都是精明人,會「走精面」,但走的方式卻不同。林鄭雖然被稱為「好打得」,但很少凡事一馬當先衝出來,比較多是充當一種負責「執二攤」的角色,待事情已發酵到一定程度,才出手回應,而且每每都能提出實質的應對方案,予人一種「少說話多做事」的印象。相反CY競選時講得太多自己是務實有為,現在卻總是研究完又研究,又愛一日到黑迴避問題,自己不對記者講實際措施,只愛在網誌上談自己做了幾多事情,就難以令市民覺得他真的是實幹型人物。
美國希拉莉:不要糾纏黨派之爭
法國菲永:民望蓋主也換不走
接下來,另一位民望蓋主的例子,是法國前總理「菲永」。他在薩爾科齊手下當了五年總理,也是60年代的「龐比度」以來任期最長的法國總理。菲永的民望長期高過薩爾科齊約10個百分點。菲永成功在哪裡呢?其實單論政績,他算不上很成功,但因為他老闆薩爾科齊更失敗,則顯得他相對成功。
薩爾科齊給人的印象,都是口沒遮攔愛罵人,娶了一個比自己高的美女模特兒老婆,常常自誇有多厲害等等。相反菲永則低調得多,只負責執行政務,法國人普遍都認為菲永靠為嚴謹和可靠,以至他民望較高,雖然在法國以外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他是誰。外界一度傳出薩爾科齊怕菲永功高蓋主要撤換他,但因為擔心換人後民眾更加反感,薩爾科齊最終也沒換掉菲永,讓他可以順利完成5年任期。
CY難換走林鄭
避免爭議事項及不要糾纏於黨派之爭,加上適時跳出來表現一下,是保持高民望的好方法。放遠一點看,這個原則其實不限於政客,一些社會名流,甚至王公貴族,都可以靠這樣維持地位。例如英女王,平日不會談政策,只在有需要時參加活動或發表一些演說,表現出一種高貴莊嚴的氣質,更顯示出她跟那些在國會吵吵鬧鬧的政客不同。CY講「香港營」,本來也有這種打算,他也沒加入香港任何一個政黨。可是黨籍並非決定性,由於背景問題跟實際表現,其他人始終很難相信CY是會促進黨派合作 (bipartisanship) 的人。
另一方面,雖然林鄭現時開始有功高蓋主之勢,CY卻不能換掉她。現時CY對政府內部運作仍不純熟,政府很多高層統籌工作,甚至不少實務如奶粉都是由林鄭負責,要找其他可信任又有能力的人擔任政務司,根本是不可能。而且別忘了CY連其他官職也找不到稱職的人做,搞到林鄭要身兼教育局局長、發展局局長等多個職位。換了林鄭一人,政府上下都不知道要找幾多個人來頂替。CY現時亦根本沒一個好的理由換走她。阿二民望勝過老大的現象,相信還要維持一段時間。
林鄭民望長期高於CY
我們再看看港大的民調。在一月初,CY的民望是48.9分,而林鄭的民望是63.4分,差距14.5分,都算幾大。過去半年,CY民望的 range 是46.0至56.5分,而林鄭是58.1至64.0分。林鄭去到最低分,仍然比CY的最高分高,波幅也小得多。
為何林鄭明明是「阿二」民望卻好得多?個人認為至少有三大主因。
為何林鄭明明是「阿二」民望卻好得多?個人認為至少有三大主因。
一,底子沒CY那麼「花」。CY從年輕時起就積極投身愛國活動,又獲提拔參加中英談判和回歸相關事務,說他不是中共的人真是沒人信,現在CY仍被泛民主派質疑誠信問題及黨員問題。早前劉夢熊大講「敵我矛盾」,更加令外界相信CY跟多個界別不和。林鄭則是公務員出身,總是中立一些。
二,CY有不少包袱,是他競選時積下來的。例如到處承諾會處理(更多時候是承諾會研究)某些議題,令他現在被質疑沒能兌現競選承諾,得失了一批前支持者。他當黑馬從後來居上,擊敗了外間認為是中央欽點人選的唐唐,又常常情不自禁使出「語言藝術」,都予人一種不擇手段,城府極深的感覺。林鄭沒有競選承諾,或選舉期間得罪人的包袱,與傳媒對答也基本上算得體。
三,CY跟林鄭都是精明人,會「走精面」,但走的方式卻不同。林鄭雖然被稱為「好打得」,但很少凡事一馬當先衝出來,比較多是充當一種負責「執二攤」的角色,待事情已發酵到一定程度,才出手回應,而且每每都能提出實質的應對方案,予人一種「少說話多做事」的印象。相反CY競選時講得太多自己是務實有為,現在卻總是研究完又研究,又愛一日到黑迴避問題,自己不對記者講實際措施,只愛在網誌上談自己做了幾多事情,就難以令市民覺得他真的是實幹型人物。
美國希拉莉:不要糾纏黨派之爭
我們可以再看看兩個外國例子。一位是最近卸任美國國務卿的希拉莉,他的民望也比總統奧巴馬為高。
奧巴馬在過去四年,由於國內分化嚴重,又要處理一系列棘手問題,無論是增稅減稅、打擊大商家、醫療改革、同性戀權益等多方面,都與反對派連番惡鬥,令反對者更反對他。他與反對派糾纏,又令施政舉步為艱,與競選時大講「hope」或「yes we can」的願景差天共地,令原本的支持者由希望變成失望。結果就是兩面都不討好。要不是羅姆尼比他更不討好,以他單薄的政績,要連任本來有一定難度。
Hilary Rodham Clinton US secretary of state 2009-2013 |
相反希拉莉的工作是搞外交,與國內政治爭議扯不上關係,避開了一個個地雷,可以全身而退。當然,單是避地雷是不夠,否則當隱形人也能民望高,他還要本身工作也有一定成果。雖然希拉莉任內美國外交並無大突破或大亮點,但至少周遊列國表現得體,能一顯美國強國風範,令國內外都一致認為他稱職。兩者比較之下,令希拉莉民望高於奧巴馬,現在不少人更揣測希拉莉可以乘高民望參選下屆總統選舉。
法國菲永:民望蓋主也換不走
Francois Fillon Prime Minister of France 2007-2012 |
薩爾科齊給人的印象,都是口沒遮攔愛罵人,娶了一個比自己高的美女模特兒老婆,常常自誇有多厲害等等。相反菲永則低調得多,只負責執行政務,法國人普遍都認為菲永靠為嚴謹和可靠,以至他民望較高,雖然在法國以外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他是誰。外界一度傳出薩爾科齊怕菲永功高蓋主要撤換他,但因為擔心換人後民眾更加反感,薩爾科齊最終也沒換掉菲永,讓他可以順利完成5年任期。
CY難換走林鄭
避免爭議事項及不要糾纏於黨派之爭,加上適時跳出來表現一下,是保持高民望的好方法。放遠一點看,這個原則其實不限於政客,一些社會名流,甚至王公貴族,都可以靠這樣維持地位。例如英女王,平日不會談政策,只在有需要時參加活動或發表一些演說,表現出一種高貴莊嚴的氣質,更顯示出她跟那些在國會吵吵鬧鬧的政客不同。CY講「香港營」,本來也有這種打算,他也沒加入香港任何一個政黨。可是黨籍並非決定性,由於背景問題跟實際表現,其他人始終很難相信CY是會促進黨派合作 (bipartisanship) 的人。
另一方面,雖然林鄭現時開始有功高蓋主之勢,CY卻不能換掉她。現時CY對政府內部運作仍不純熟,政府很多高層統籌工作,甚至不少實務如奶粉都是由林鄭負責,要找其他可信任又有能力的人擔任政務司,根本是不可能。而且別忘了CY連其他官職也找不到稱職的人做,搞到林鄭要身兼教育局局長、發展局局長等多個職位。換了林鄭一人,政府上下都不知道要找幾多個人來頂替。CY現時亦根本沒一個好的理由換走她。阿二民望勝過老大的現象,相信還要維持一段時間。
2013年2月7日
談CY發律師信
告人誹謗證明這並非民選政府
由於工作需要,稍為查了一些關於政府告傳媒的資料。關於誹謗,有學者指出,在普通法下,政府是不能告傳媒誹謗的。我們來看看所提到的案例是怎樣一回事。翻查資料,事緣1993年英國一份報章,刊登了針對某郡政府的評論文章,然後該郡政府告報章誹謗。英國的上議院法官在判詞中提(當時英國未設立最高法院,政府會委任資深法官入上議院,由這批上議院法官充當最高法院角色,通稱 Law Lords):
"It was of the highest public importance that a democratically elected governmental body should be open to uninhibited public criticism, and since the threat of civil actions for defamation would place an undesirable fetter on the freedom to express such criticism, it would be contrary to the public interest for institutions of central or local government to have any right at common law to maintain an action for damages for defamation."
「民選政府面對無限制的公眾批評至為重要,而由於威脅告人誹謗將窒礙表達批評的自由,讓政府機關有權狀告誹謗是違反公眾利益的。」
這判詞將理據說得很直接。但我個人來看(先申明這不是正規法律觀點,畢竟我沒有讀法律),從這當中仍可以引申出兩點。
一,不能告誹謗的是政府機關,那政府官員個人可不可以告人誹謗呢?如果是涉及私人事務,跟公眾利益無關,我認為官員是有可能以個人身份去告的。今次練乙錚文章的指控,雖然也有私人部份,但更跟誠信問題有關,更是絕對跟公眾利益有關。如果CY也認為今次指控涉及公眾利益,而他明明又說指控很嚴重要嚴肅處理,則他其實是不應該也不能告誹謗的。
二,要面對公眾批評和保障公眾利益的,是民選政府。那非民選的政府呢?不知道,沒講得這麼清楚。那這樣好了。假設我們認為民選政府才要面對批評,而非民選政府是沒需要面對批評,則現在CY不肯面對批評而去告人,正正顯示這並非民選政府。但CY明明常常說自己是民選的,自己在競選時怎樣怎樣爭取民意支持。那就要用另一個解法,就是CY並不認為今次的是批評。那是甚麼?惡意中傷?那我也只能說這判斷有問題。
CY告傳媒可順便「升呢」香港李光耀
看回外國例子,有兩位外國政要是喜歡告傳媒誹謗的。一位是新加坡資政李光耀。過去數年,無數國際傳媒,例如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等,都因為批評過李光耀搞世襲政治而被告誹謗。當然大家也知道,在新加坡沒有人是鬥得贏李光耀的。法庭也每次都判李家贏。CY告傳媒誹謗,是否想模仿李光耀?想「升呢」成國際級政要?我估計在CY心中,絕對不會介意被人稱做「香港李光耀」。可是等一下!李光耀最大功績,可是成功讓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掌控而獨立。CY要模仿李光耀的話......不知道中央怎麼看了。
告人失敗後果更嚴重
另一位愛告人誹謗的是三屆意大利總理,「貝佬」貝盧斯科尼。(話說他本身也有搞傳媒業...)跟他打官司打得最有名的,是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該報多次在封面以大字標題數臭貝佬。2001年的一次,貝佬終於忍不住到氣,告經濟學人誹謗。經濟學人嚴陣以待,不但不怕,反而變本加厲,越罵越兇。結果2008年米蘭法院宣判,經濟學人批評政府的權利,受憲法所保障,賞了貝佬的臉一大巴。時至今日,經濟學人幾乎是每週都有文章在罵貝佬。我們看看歷年來經濟學人的封面標題說甚麼:
Why Silvio Berlusconi is unfit to lead Italy
為何貝盧斯科尼不適合領導意大利
Dear Mr. Berlusconi ......Our challenge to Italy's Prime Minister
貝盧斯科尼先生......我們向意大利總理發出挑戰
Time for Italy to sack Berlusconi
意大利是時候「炒」貝盧斯科尼
The man who screwed an entire country
一個將整國搞得一團糟的男人
不知道CY會否高興跟貝佬並列。但無論如何,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告人誹謗還要失敗的話,後果只會更嚴重,被更多人「挑機」。
法庭隨時要傳召江習董作供
事實是,無論從任何角度出發,CY的判斷都是出了問題。從法理上看,萬一事件真的演變至要告上法庭,他是不是要跟練乙錚在庭上對質呢?但練的文章內容,是基於劉夢熊的訪問內容而寫的,所以事件大有可能變成要CY跟練乙錚跟尖啤,三人在庭上對質。乙錚和尖啤的指控,又涉及江澤民、習近平、董建華、廖暉等等國家領導人,和多位香港政治人物,他們說不定都要出庭作供。若果事件演變至此,則CY狀告信報一案,將造成大量國家機密要洩露給大眾,隨時變成國家至今公開暴露的最大醜聞!CY屆時該當何罪?
至於政治上,在公眾會怎麼看這件事?整體而言,這絕對有打壓新聞自由之嫌。而對熟行的人來說,信報的大老闆是李澤階,刊登的文章常有批評CY也非近來的事,告信報是否針對唐營或反梁營所造的一次威嚇?這是否顯示出他心中果真存在敵我矛盾思維?何況CY過去一年,被來自不同報章不同背景的人,寫文章攻擊過無數次。為何獨是威脅要告這一篇?這是否代表了這篇文內藏了一些很重要的啟示?公眾其實需要把它仔細左看右看,前看後看一番,好找出細節中藏了甚麼魔鬼?
涉黑嚴重,涉紅就不嚴重?
我們再來看看練乙錚的文章到底說了些甚麼,如此觸動CY逆鱗。先看標題:「誠信問題已非要害,梁氏涉黑實可雙規」
這一句至少有兩個信息。一是梁振英「涉黑」。其實文章只有說CY涉及黑道,前提當然是尖啤所言屬實,但並無詳細解釋梁振英涉及的黑道是指何方黑道人馬。當然,他不指名道姓有其原因,而既然大前輩都這樣了,我亦不會膽敢指出。不過其實大家細看練跟熊的兩篇文,比對一下,則CY涉及甚麼黑就是呼之欲出了。
另一個我想講的信息,就是梁振英可被「雙規」。雙規是甚麼?雙規是大陸用語,指「要求人員在規定的時間、地點就案件作出說明」,是中國共產黨的紀律檢查程序,是中共的黨內做法,當然亦只會用在中共黨員身上。說CY可被雙規,前提其實就是在說CY是中共黨員。CY說涉黑是嚴重指控,難道涉紅就不是嚴重指控?從社會角度出發,涉及黑道當然是大道德問題,但從法理角度出發,中共黨員出任行政長官,可是觸犯了基本法,中央除了外交國防不得干涉香港,也違反了行政長官選舉辦法中,不可有政黨背景的規定。這樣的指控不嚴重嗎?練乙錚文章又以大篇幅談及CY如何為做特首,不惜欺騙中央云云,是犯了欺君之罪。以通俗講法就是他是「大話英」,「呃」了特首之位來做。為什麼CY沒對這部份嚴肅處理或加以否認呢?
自知出事CY出動「語言藝術」補鑊
無論怎樣看,CY今次都是出錯招,造了一個大箭靶出來任人攻擊,也因此他唯有極速補鑊。信報的聲明,還有高層接受媒體訪問時都指出現在的說法,「本報管理層、編輯部及文章作者並無指稱梁先生已經涉黑,若因文章而引起讀者對梁先生產生不公的結論或引來不便,我們謹此致歉」,並沒有指明是向CY道歉。但CY就發新聞稿說「我注意到並接受」信報的這個講法。
可參考政府新聞稿 >>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302/07/P201302070320.htm
他到底是接受甚麼?信報道歉?信報都說不是向你道歉了。接受信報說不是說他涉黑?那 quote 下兩句幹嘛?到這種時候還是講得這麼含糊不清,又不親自出面解釋,只可說CY是自知出了事,唯有求求其其出幾句新聞稿,又求求其其接受了對家的道歉,繼續靠語言藝術,希望能盡快平息事件。
保護香港人權自由最重要
無論如何,練先生的回應回得好。言論自由最重要,大家千萬別被嚇倒,要繼續維護下去。無論CY是否有涉黑甚至涉紅,大家都要「聽其言觀其行」,保護香港人權自由不被侵犯。
由於工作需要,稍為查了一些關於政府告傳媒的資料。關於誹謗,有學者指出,在普通法下,政府是不能告傳媒誹謗的。我們來看看所提到的案例是怎樣一回事。翻查資料,事緣1993年英國一份報章,刊登了針對某郡政府的評論文章,然後該郡政府告報章誹謗。英國的上議院法官在判詞中提(當時英國未設立最高法院,政府會委任資深法官入上議院,由這批上議院法官充當最高法院角色,通稱 Law Lords):
"It was of the highest public importance that a democratically elected governmental body should be open to uninhibited public criticism, and since the threat of civil actions for defamation would place an undesirable fetter on the freedom to express such criticism, it would be contrary to the public interest for institutions of central or local government to have any right at common law to maintain an action for damages for defamation."
「民選政府面對無限制的公眾批評至為重要,而由於威脅告人誹謗將窒礙表達批評的自由,讓政府機關有權狀告誹謗是違反公眾利益的。」
這判詞將理據說得很直接。但我個人來看(先申明這不是正規法律觀點,畢竟我沒有讀法律),從這當中仍可以引申出兩點。
一,不能告誹謗的是政府機關,那政府官員個人可不可以告人誹謗呢?如果是涉及私人事務,跟公眾利益無關,我認為官員是有可能以個人身份去告的。今次練乙錚文章的指控,雖然也有私人部份,但更跟誠信問題有關,更是絕對跟公眾利益有關。如果CY也認為今次指控涉及公眾利益,而他明明又說指控很嚴重要嚴肅處理,則他其實是不應該也不能告誹謗的。
二,要面對公眾批評和保障公眾利益的,是民選政府。那非民選的政府呢?不知道,沒講得這麼清楚。那這樣好了。假設我們認為民選政府才要面對批評,而非民選政府是沒需要面對批評,則現在CY不肯面對批評而去告人,正正顯示這並非民選政府。但CY明明常常說自己是民選的,自己在競選時怎樣怎樣爭取民意支持。那就要用另一個解法,就是CY並不認為今次的是批評。那是甚麼?惡意中傷?那我也只能說這判斷有問題。
CY告傳媒可順便「升呢」香港李光耀
看回外國例子,有兩位外國政要是喜歡告傳媒誹謗的。一位是新加坡資政李光耀。過去數年,無數國際傳媒,例如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等,都因為批評過李光耀搞世襲政治而被告誹謗。當然大家也知道,在新加坡沒有人是鬥得贏李光耀的。法庭也每次都判李家贏。CY告傳媒誹謗,是否想模仿李光耀?想「升呢」成國際級政要?我估計在CY心中,絕對不會介意被人稱做「香港李光耀」。可是等一下!李光耀最大功績,可是成功讓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掌控而獨立。CY要模仿李光耀的話......不知道中央怎麼看了。
告人失敗後果更嚴重
另一位愛告人誹謗的是三屆意大利總理,「貝佬」貝盧斯科尼。(話說他本身也有搞傳媒業...)跟他打官司打得最有名的,是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該報多次在封面以大字標題數臭貝佬。2001年的一次,貝佬終於忍不住到氣,告經濟學人誹謗。經濟學人嚴陣以待,不但不怕,反而變本加厲,越罵越兇。結果2008年米蘭法院宣判,經濟學人批評政府的權利,受憲法所保障,賞了貝佬的臉一大巴。時至今日,經濟學人幾乎是每週都有文章在罵貝佬。我們看看歷年來經濟學人的封面標題說甚麼:
Why Silvio Berlusconi is unfit to lead Italy
為何貝盧斯科尼不適合領導意大利
Dear Mr. Berlusconi ......Our challenge to Italy's Prime Minister
貝盧斯科尼先生......我們向意大利總理發出挑戰
Time for Italy to sack Berlusconi
意大利是時候「炒」貝盧斯科尼
The man who screwed an entire country
一個將整國搞得一團糟的男人
不知道CY會否高興跟貝佬並列。但無論如何,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告人誹謗還要失敗的話,後果只會更嚴重,被更多人「挑機」。
法庭隨時要傳召江習董作供
事實是,無論從任何角度出發,CY的判斷都是出了問題。從法理上看,萬一事件真的演變至要告上法庭,他是不是要跟練乙錚在庭上對質呢?但練的文章內容,是基於劉夢熊的訪問內容而寫的,所以事件大有可能變成要CY跟練乙錚跟尖啤,三人在庭上對質。乙錚和尖啤的指控,又涉及江澤民、習近平、董建華、廖暉等等國家領導人,和多位香港政治人物,他們說不定都要出庭作供。若果事件演變至此,則CY狀告信報一案,將造成大量國家機密要洩露給大眾,隨時變成國家至今公開暴露的最大醜聞!CY屆時該當何罪?
至於政治上,在公眾會怎麼看這件事?整體而言,這絕對有打壓新聞自由之嫌。而對熟行的人來說,信報的大老闆是李澤階,刊登的文章常有批評CY也非近來的事,告信報是否針對唐營或反梁營所造的一次威嚇?這是否顯示出他心中果真存在敵我矛盾思維?何況CY過去一年,被來自不同報章不同背景的人,寫文章攻擊過無數次。為何獨是威脅要告這一篇?這是否代表了這篇文內藏了一些很重要的啟示?公眾其實需要把它仔細左看右看,前看後看一番,好找出細節中藏了甚麼魔鬼?
涉黑嚴重,涉紅就不嚴重?
我們再來看看練乙錚的文章到底說了些甚麼,如此觸動CY逆鱗。先看標題:「誠信問題已非要害,梁氏涉黑實可雙規」
這一句至少有兩個信息。一是梁振英「涉黑」。其實文章只有說CY涉及黑道,前提當然是尖啤所言屬實,但並無詳細解釋梁振英涉及的黑道是指何方黑道人馬。當然,他不指名道姓有其原因,而既然大前輩都這樣了,我亦不會膽敢指出。不過其實大家細看練跟熊的兩篇文,比對一下,則CY涉及甚麼黑就是呼之欲出了。
另一個我想講的信息,就是梁振英可被「雙規」。雙規是甚麼?雙規是大陸用語,指「要求人員在規定的時間、地點就案件作出說明」,是中國共產黨的紀律檢查程序,是中共的黨內做法,當然亦只會用在中共黨員身上。說CY可被雙規,前提其實就是在說CY是中共黨員。CY說涉黑是嚴重指控,難道涉紅就不是嚴重指控?從社會角度出發,涉及黑道當然是大道德問題,但從法理角度出發,中共黨員出任行政長官,可是觸犯了基本法,中央除了外交國防不得干涉香港,也違反了行政長官選舉辦法中,不可有政黨背景的規定。這樣的指控不嚴重嗎?練乙錚文章又以大篇幅談及CY如何為做特首,不惜欺騙中央云云,是犯了欺君之罪。以通俗講法就是他是「大話英」,「呃」了特首之位來做。為什麼CY沒對這部份嚴肅處理或加以否認呢?
自知出事CY出動「語言藝術」補鑊
無論怎樣看,CY今次都是出錯招,造了一個大箭靶出來任人攻擊,也因此他唯有極速補鑊。信報的聲明,還有高層接受媒體訪問時都指出現在的說法,「本報管理層、編輯部及文章作者並無指稱梁先生已經涉黑,若因文章而引起讀者對梁先生產生不公的結論或引來不便,我們謹此致歉」,並沒有指明是向CY道歉。但CY就發新聞稿說「我注意到並接受」信報的這個講法。
可參考政府新聞稿 >>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302/07/P201302070320.htm
他到底是接受甚麼?信報道歉?信報都說不是向你道歉了。接受信報說不是說他涉黑?那 quote 下兩句幹嘛?到這種時候還是講得這麼含糊不清,又不親自出面解釋,只可說CY是自知出了事,唯有求求其其出幾句新聞稿,又求求其其接受了對家的道歉,繼續靠語言藝術,希望能盡快平息事件。
保護香港人權自由最重要
無論如何,練先生的回應回得好。言論自由最重要,大家千萬別被嚇倒,要繼續維護下去。無論CY是否有涉黑甚至涉紅,大家都要「聽其言觀其行」,保護香港人權自由不被侵犯。
2013年2月6日
從理察三世到蘇格蘭獨立公投...
英國城鎮「萊斯特」(Leicester)一停車場地下發現中世紀國王「理察三世」(Richard III, 1452-85)遺骨,引起英國甚至整個英文世界關注,相關消息連續幾日都獲英國傳媒大篇幅報導。理察三世引起轟動主要是文學理由,儘管他只當了2年國王,他在英國云云一眾國王之中相當有名。我則關注其歷史及政治背景,寫了一篇文,竟然扯到最近的蘇格蘭獨立公投。在詳細講解這部份之前,先介紹一下理察三世其人。
理察三世的出身
理察生於1452年,父親是「第三代約克公爵」。他出生後不久,英國即爆發一場現在稱為的「玫瑰戰爭」(war of the roses, 1455-1485)的內戰,由英國兩大貴族,「約克家」(house of York)和「蘭開斯特家」(house of Lancaster)爭奪王位。叫做玫瑰戰爭這麼浪漫,是由於兩家分別以白和紅玫瑰為家徽。
理察的父親約克公爵,是約克家一方的代表兼王位爭奪者。公爵於1460年戰死,但其子,即理察兄長愛德華,繼承父親遺志則成功,於1461年成為「愛德華四世」(edward IV)。理察亦搖身一變當上王弟,成為國家棟樑,平步青雲。愛德華四世於1483年死去,理察亦意外地走向悲劇結局。
理察三世的誠信危機與極速敗亡
愛德華四世遺下的13歲長子,成為了「愛德華五世」(edward V)。但他年紀尚小,未能掌握政事,理察於是當上攝政,主持大局。愛德華五世及其弟被送入倫敦中心的「倫敦塔」(tower of london)內居住,但不久即神秘失蹤。理察成為了新國王,稱理察三世。
理察登位後,即陷入了連誠信危機。支持其侄愛德華一方的人馬,懷疑所謂的失蹤戲碼是理察製造出來,以現在的講法就是理察「呃」了王位來做,反對他。而原本就反對約克家族當國王的蘭開斯特家,亦趁機發難。結果理察三世登位後即為鎮壓叛亂而疲於奔命,於1485在戰場上被蘭開斯特軍擊斃,只當了兩年國王就拜拜。
理察三世與莎翁
理察三世的下場固然具戲劇性,而這個故事亦真的成了一場戲劇。在文學上,理察三世指的是一套劇:莎士比亞筆下的劇目「理察三世」。
在莎士比亞筆下,理察三世成為一位老謀深算,奸狡卑鄙的人,處心積慮要登上王位,甚至不惜謀殺侄子。理察三世本來就身體有殘障,莎士比亞又將其誇大化,兼夾說他奇醜無比,簡直是個異型(最新發現證實他脊骨有毛病,樣子倒不算很醜)。結果在民間,理察三世又奸又醜的印象就深入人心。順帶一提,在中世紀時,人們迷信認為身體殘障是一種神的懲罰,所以身體殘障=非善男信女的形象亦變得順理成章。
現代有些人為理察平反,指責莎翁的中傷背後有政治動機,因為莎翁的老闆「伊莉莎白一世」(Elisabeth I),正是打敗理察的「亨利七世」(Henry VII)的孫女。
中世紀歐洲:王位繼承權大於一切
亨利七世來自「都鐸家」(house of Tudor),其母親屬於蘭開斯特家,因此在內戰中加入了反約克家陣營。之後也透過這層關係,主張自己擁有王位繼承權可直接登基。在中世紀的歐洲,計算繼承權及政治婚姻可是一門大學問。
在這段時間的歐洲,民族思潮未很成熟,沒有所謂「民族國家」(nation-state)概念。國家都是以君主及其家族為核心運作,君主關心的是擴大自國=自己家族的領土。雖然這也是一種「家天下」思想,但就跟中國有很大分別。中國一路都崇尚大一統,但歐洲則是長期分裂。一國之君或其家族要擴大版圖,一是靠戰爭。但戰爭花費很大,成效又不穩定,而且由於國家太多,外交功夫也要做得周道,因此戰爭不一定是優先選擇。
第二個選擇就是政治婚姻,為什麼呢?跟中國古代,皇帝很多時會任意立儲不同,歐洲各國都跟隨一套公認的方法選擇王位繼承人,因此人們可以很早就計算出某一國的王位,最大機會會由甚麼人繼承。最重要的是所謂的「共主」(Personal Union)制度,即同一個人同時當上幾個不同國家的元首。因此透過政治婚姻,將自己家族血脈散佈出去,盡量爭取更多國家的王位繼承權,就能讓後代透過共主制度擴大領土。相反,萬一自己沒有後代,家族不但絕後,領土亦會輕易地拱手讓人。
最強「富二代」:查理五世
以這位「查理五世」(Charles V)做例子。他透過繼承祖父母輩的領地,建立了中世紀歐洲最強大的聯合勢力。
他的祖父是奧地利大公 Maximilian I Archduke of Austria,擁有奧地利。
祖母是勃艮地女公爵 Mary Duchess of Burgundy,擁有現今的法國東部及荷蘭。
外祖父是阿拉貢國王 Ferdinand II King of Aragon,擁有加泰羅尼亞及南意大利。
外祖母是卡斯蒂莉亞女王 Isabella I Queen of Castile,擁有西班牙中部及中美洲的廣大殖民地。
查理五世同時繼承了這四大勢力,成了奧地利、荷蘭、南意大利、西班牙、新大陸等廣大領土的主人。從「家天下」的角度看,他的祖父奧地利大公 Maximilian I 最成功,因為他的哈布斯堡家族(house of Hapsburg)一躍成為了歐洲最強家族。相反其他三家雖然仍有後代,但名字就此消失於史書之上。
共主問題與英蘇合併又分裂
講過繼承權與政治婚姻的重要性,我們回到英國。殺死理察三世並取而代之的亨利七世,透過主張自己有蘭開斯特家的血脈,正當化自己的行為。他之後更跟約克家愛德華四世的女兒,即理察三世侄女伊莉莎白(跟上述的莎翁老闆是不同人)聯婚,令蘭開斯特和約克兩大家族將來由同一人繼承(即亨利七世與伊莉莎白的子女),完滿地化解了玫瑰戰爭。至少暫時來說是如此。
深知自己家族登上英國王位來之不易,亨利七世之子亨利八世(Henry VIII)努力「做人」,希望家族多些後人,就不會陷入沒有繼承人的危機。可惜亨利八世跟老婆再努力「做人」也只生了一個女兒。認為是女方「唔生性」的亨利,希望可以改娶另一人再生子,因為根據繼承法私生子是不可能有王位繼承權的,但羅馬教庭並不允許亨利八世以此為由離婚。亨利八世於是宣布英國改宗,成立聖公會並自任其領袖,自己批准自己離婚。亨利八世最後結了六次婚,死時有兩女一子。可是這三個子女同樣「唔生性」,竟然都是無後。
結果都鐸家隨著亨利八世最後一名子女離世而滅亡。根據繼承法運算,英格蘭王位,由雖是世仇卻有血緣關係的蘇格蘭國王,詹姆士一世(James I)繼承。英蘇兩國自此形成「共主」關係,為將來正式合併舖路。共主只是兩國政府同時承認其為元首,並不代表兩國已經合併,正式合併要另有法理及行政安排。詹姆士一世於1603年入主倫敦,但英蘇正式合併要到安妮女王(Queen Anne)主政的1707年才實現。
現在最新發展,英蘇好像又要分裂了,而且要搞中央最痛恨的公投。不過蘇格蘭獨立派卻主張獨立後繼續由英女王當元首,即是回復成「共主」關係,英格蘭跟蘇格蘭承認同一人為元首,但兩地政府各自運作。
三國演義有云,天下大勢就是這樣。
約克家和蘭開斯特家,先打仗,後和解。
奧地利、荷蘭、加泰羅尼亞、加泰羅尼亞、還有新大陸的殖民地,當年在查理五世承接後成為共主關係,現在都是不同的國家了。
英格蘭和蘇格蘭,分久必合。合久,會必分嗎?
理察三世的出身
理察生於1452年,父親是「第三代約克公爵」。他出生後不久,英國即爆發一場現在稱為的「玫瑰戰爭」(war of the roses, 1455-1485)的內戰,由英國兩大貴族,「約克家」(house of York)和「蘭開斯特家」(house of Lancaster)爭奪王位。叫做玫瑰戰爭這麼浪漫,是由於兩家分別以白和紅玫瑰為家徽。
理察的父親約克公爵,是約克家一方的代表兼王位爭奪者。公爵於1460年戰死,但其子,即理察兄長愛德華,繼承父親遺志則成功,於1461年成為「愛德華四世」(edward IV)。理察亦搖身一變當上王弟,成為國家棟樑,平步青雲。愛德華四世於1483年死去,理察亦意外地走向悲劇結局。
Richard III, King of England 陷入誠信及管治危機 |
愛德華四世遺下的13歲長子,成為了「愛德華五世」(edward V)。但他年紀尚小,未能掌握政事,理察於是當上攝政,主持大局。愛德華五世及其弟被送入倫敦中心的「倫敦塔」(tower of london)內居住,但不久即神秘失蹤。理察成為了新國王,稱理察三世。
理察登位後,即陷入了連誠信危機。支持其侄愛德華一方的人馬,懷疑所謂的失蹤戲碼是理察製造出來,以現在的講法就是理察「呃」了王位來做,反對他。而原本就反對約克家族當國王的蘭開斯特家,亦趁機發難。結果理察三世登位後即為鎮壓叛亂而疲於奔命,於1485在戰場上被蘭開斯特軍擊斃,只當了兩年國王就拜拜。
理察三世與莎翁
理察三世的下場固然具戲劇性,而這個故事亦真的成了一場戲劇。在文學上,理察三世指的是一套劇:莎士比亞筆下的劇目「理察三世」。
在莎士比亞筆下,理察三世成為一位老謀深算,奸狡卑鄙的人,處心積慮要登上王位,甚至不惜謀殺侄子。理察三世本來就身體有殘障,莎士比亞又將其誇大化,兼夾說他奇醜無比,簡直是個異型(最新發現證實他脊骨有毛病,樣子倒不算很醜)。結果在民間,理察三世又奸又醜的印象就深入人心。順帶一提,在中世紀時,人們迷信認為身體殘障是一種神的懲罰,所以身體殘障=非善男信女的形象亦變得順理成章。
現代有些人為理察平反,指責莎翁的中傷背後有政治動機,因為莎翁的老闆「伊莉莎白一世」(Elisabeth I),正是打敗理察的「亨利七世」(Henry VII)的孫女。
中世紀歐洲:王位繼承權大於一切
亨利七世來自「都鐸家」(house of Tudor),其母親屬於蘭開斯特家,因此在內戰中加入了反約克家陣營。之後也透過這層關係,主張自己擁有王位繼承權可直接登基。在中世紀的歐洲,計算繼承權及政治婚姻可是一門大學問。
第二個選擇就是政治婚姻,為什麼呢?跟中國古代,皇帝很多時會任意立儲不同,歐洲各國都跟隨一套公認的方法選擇王位繼承人,因此人們可以很早就計算出某一國的王位,最大機會會由甚麼人繼承。最重要的是所謂的「共主」(Personal Union)制度,即同一個人同時當上幾個不同國家的元首。因此透過政治婚姻,將自己家族血脈散佈出去,盡量爭取更多國家的王位繼承權,就能讓後代透過共主制度擴大領土。相反,萬一自己沒有後代,家族不但絕後,領土亦會輕易地拱手讓人。
最強「富二代」:查理五世
Charles V, Holy Roman Emperor 計算繼承權的極致的成品 |
他的祖父是奧地利大公 Maximilian I Archduke of Austria,擁有奧地利。
祖母是勃艮地女公爵 Mary Duchess of Burgundy,擁有現今的法國東部及荷蘭。
外祖父是阿拉貢國王 Ferdinand II King of Aragon,擁有加泰羅尼亞及南意大利。
外祖母是卡斯蒂莉亞女王 Isabella I Queen of Castile,擁有西班牙中部及中美洲的廣大殖民地。
查理五世同時繼承了這四大勢力,成了奧地利、荷蘭、南意大利、西班牙、新大陸等廣大領土的主人。從「家天下」的角度看,他的祖父奧地利大公 Maximilian I 最成功,因為他的哈布斯堡家族(house of Hapsburg)一躍成為了歐洲最強家族。相反其他三家雖然仍有後代,但名字就此消失於史書之上。
共主問題與英蘇合併又分裂
講過繼承權與政治婚姻的重要性,我們回到英國。殺死理察三世並取而代之的亨利七世,透過主張自己有蘭開斯特家的血脈,正當化自己的行為。他之後更跟約克家愛德華四世的女兒,即理察三世侄女伊莉莎白(跟上述的莎翁老闆是不同人)聯婚,令蘭開斯特和約克兩大家族將來由同一人繼承(即亨利七世與伊莉莎白的子女),完滿地化解了玫瑰戰爭。至少暫時來說是如此。
結果都鐸家隨著亨利八世最後一名子女離世而滅亡。根據繼承法運算,英格蘭王位,由雖是世仇卻有血緣關係的蘇格蘭國王,詹姆士一世(James I)繼承。英蘇兩國自此形成「共主」關係,為將來正式合併舖路。共主只是兩國政府同時承認其為元首,並不代表兩國已經合併,正式合併要另有法理及行政安排。詹姆士一世於1603年入主倫敦,但英蘇正式合併要到安妮女王(Queen Anne)主政的1707年才實現。
Elisabeth II 事頭婆說不定要改頭銜了 |
三國演義有云,天下大勢就是這樣。
約克家和蘭開斯特家,先打仗,後和解。
奧地利、荷蘭、加泰羅尼亞、加泰羅尼亞、還有新大陸的殖民地,當年在查理五世承接後成為共主關係,現在都是不同的國家了。
英格蘭和蘇格蘭,分久必合。合久,會必分嗎?
2013年2月1日
日本舊電池訪華 撻不出火花
最近有三位聲稱是日本「重量級」政要的人物訪華,分別是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公明黨黨魁山口那津男、前首相村山富市。這三位親中派一到,華文傳媒立即大肆吹噓他們多有「份量」,說他們對中日關係如何如何重要。其實這只是中方的策略,透過高調招待這些親中派,向安倍政府發出訊息,希望他早早回頭是岸。但這三位政要在日本的影響力,其實相當有限,要出動這些「舊電池」,反而顯得中共無招。
鳩山已被邊緣化
先說鳩山由紀夫。眾所鳩...周知,他於數年前做首相不足一年就下台,屬於民主黨。做多久本身不一定能反映其影響力;有些首相即使下了台也仍具很大影響力,也有些首相下台後就迅速被遺忘。而可惜的是,鳩山是屬於後者。最關鍵的,還是他是屬於民主黨。民主黨於去年尾的大選中,議席跌至57/480,只有一成多,民望持續低迷。政黨本身的影響力已經差了很多,更何況現時鳩山在黨內的影響力亦已經大為衰退。他在去年選舉前夕便被黨總部踢走,不讓他參選。鳩山其實已經在當時宣布退出政壇。一位退出政壇,屬於在野黨的非主流前首相,能有多大影響力呢?
鳩山的親中立場固然無須置疑,他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向中國人道歉,也值得敬佩。可惜他現在在日本,真的是邊緣到沒得再邊緣的人物。
山口代表性成疑
接下來是山口那津男,他是公明黨黨魁。本人在早前分析日本選情時,也有提到公明黨是執政自民黨的重要盟友,現時也在執政聯盟之內,可是到底公明黨有多大影響力呢?今次的選舉中,自公同盟共獲4成選票,當中1/4來自公明黨的鐵票,可見單從選舉上來說,公明黨是存在一定影響力的。可是這個影響力並不成正比,因為在這個合作關係中,公明黨對自民黨的依賴性,要大於自民黨對公明黨的依賴性。簡單些說,如果兩者「拆檔」,自民黨靠自己可以贏得的議席,遠多於公明黨可以自己贏得的議席。所以公明黨雖然能夠發揮一定影響力,但執政團隊內依然是以自民黨的意見為先。
再來說說山口本人。他雖然是公明黨黨魁,但是否就是「話事人」,也值得疑問。一來公明黨是由宗教團體「創價學會」支持,該會在黨內具龐大影響,而山口在會內並無職位。今次訪日,山口除了轉交了安倍的信件,也特別轉達了創價學會榮譽會長池田大作的問候 (池田曾與江澤民、胡錦濤等多位中共領導人會面),可見公明黨實際上是由學會控制,這一點在日本早就人盡皆知。二來看回之前紀錄,山口其實是走馬上任。上次大選中,當時的黨魁太田昭宏意外落選,山口才被拱上黨魁之位。山口在安倍內閣中也沒有任何角色,公明黨今次唯一能夠入閣擔任大臣的,就是太田昭宏。太田與創價學會的關係也密切得多,他曾當過學會的青年部長,也與現任學會會長原田稔熟絡。
公明黨的親中立場雖然相當明確,但到底山口有多大代表性,對安倍政府有多大影響力,實在成疑。
村山富市早已過氣
最後是前首相村山富市,他比鳩山更加過氣。村山當首相是94-96年的事,已經相隔整整17年了。而且,他還要不是屬於執政自民黨,而是屬於在野社民黨。當年自民黨的議席跌至只有4成的223/511,無法自己組成政府,於是向有70/511席的社會黨(後來改名社民黨)埋手,以讓該黨委員長村山做首相的條件,要求社會黨合作,村山才當上首相。可是這個合作並未得到社會黨支持者認同。在下一屆的大選中,社民黨的議席暴跌至15席,而自民黨也很快就丟開社民黨不理。到去年(2012)大選,社民黨的議席更只剩2/480席,跟不存在相差無幾。這樣一個隱形政黨的前領導人,還有何影響力可言?可是某全港最多人看的電視台卻一度吹噓他在日本政界有龐大影響力。
村山無疑是親華的。他所發表的村山談話,是日本政府少有的官式道歉。可是他能夠作出道歉,正正是因為他屬於社會黨而非自民黨,是左派而非右派,是非主流而不是主流。
村山同行者加藤:自民黨唯一連任失敗議員
跟他一道訪華的自民黨前幹事長加藤纮一,也是黨內非主流派,現時影響力有限。加藤在去年大選中更創造了一個反奇蹟:當自民黨在全國各地橫掃逾300個議席時,加藤卻在老家山形縣,已經盤踞了近40年的選區中落敗,是自民黨唯一尋求連任失敗的議員!他的落選還是因為,連自民黨在山形的樁腳都不肯支持他,反而支持一位獨立候選人,結果加藤的得票較上屆少了一半,慘敗收場。
出動舊電池反顯中方無計
連串前高官訪華,中方本來是希望能夠造出一種,日本國內有很多人撐中國的勢頭,給安倍政府施壓。但搞到要請村山這種,在日本也沒多少人記得存在過的人出山訪華,實際上只能給人一種,快要山窮水盡沒新招的感覺。儘管中共喉舌不斷吹噓他們在日本政界多有份量,而香港華文傳媒也因為很多時候是照抄CCTV而講得他們很重要,事實是日本傳媒大都是冷處理這一連串訪華,只有公明黨山口稍為有人關注。中共想靠喉舌自吹自擂,大家千萬要小心,不要中計。
高村正彥如果訪華要留意
值得留意的反而是有吹風話過,自民黨副總裁(副黨魁)高村正彥可能訪華。雖然高村並沒入閣,但他是黨內高層兼前派閥領袖,又跟安倍是同鄉有私交(兩人均來自山口縣),如果真的訪華,代表性將較上述幾人高得多。加上高村是個長期的親中派,更曾任外交大臣,跟中國交手經驗老到。去年9月中日建交40周年,高村就是少數受邀訪華的「中國人民老朋友」之一。如果他真的訪華,說不定真的能為中日關係帶來些甚麼新消息。
鳩山已被邊緣化
先說鳩山由紀夫。眾所鳩...周知,他於數年前做首相不足一年就下台,屬於民主黨。做多久本身不一定能反映其影響力;有些首相即使下了台也仍具很大影響力,也有些首相下台後就迅速被遺忘。而可惜的是,鳩山是屬於後者。最關鍵的,還是他是屬於民主黨。民主黨於去年尾的大選中,議席跌至57/480,只有一成多,民望持續低迷。政黨本身的影響力已經差了很多,更何況現時鳩山在黨內的影響力亦已經大為衰退。他在去年選舉前夕便被黨總部踢走,不讓他參選。鳩山其實已經在當時宣布退出政壇。一位退出政壇,屬於在野黨的非主流前首相,能有多大影響力呢?
鳩山的親中立場固然無須置疑,他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向中國人道歉,也值得敬佩。可惜他現在在日本,真的是邊緣到沒得再邊緣的人物。
山口代表性成疑
接下來是山口那津男,他是公明黨黨魁。本人在早前分析日本選情時,也有提到公明黨是執政自民黨的重要盟友,現時也在執政聯盟之內,可是到底公明黨有多大影響力呢?今次的選舉中,自公同盟共獲4成選票,當中1/4來自公明黨的鐵票,可見單從選舉上來說,公明黨是存在一定影響力的。可是這個影響力並不成正比,因為在這個合作關係中,公明黨對自民黨的依賴性,要大於自民黨對公明黨的依賴性。簡單些說,如果兩者「拆檔」,自民黨靠自己可以贏得的議席,遠多於公明黨可以自己贏得的議席。所以公明黨雖然能夠發揮一定影響力,但執政團隊內依然是以自民黨的意見為先。
再來說說山口本人。他雖然是公明黨黨魁,但是否就是「話事人」,也值得疑問。一來公明黨是由宗教團體「創價學會」支持,該會在黨內具龐大影響,而山口在會內並無職位。今次訪日,山口除了轉交了安倍的信件,也特別轉達了創價學會榮譽會長池田大作的問候 (池田曾與江澤民、胡錦濤等多位中共領導人會面),可見公明黨實際上是由學會控制,這一點在日本早就人盡皆知。二來看回之前紀錄,山口其實是走馬上任。上次大選中,當時的黨魁太田昭宏意外落選,山口才被拱上黨魁之位。山口在安倍內閣中也沒有任何角色,公明黨今次唯一能夠入閣擔任大臣的,就是太田昭宏。太田與創價學會的關係也密切得多,他曾當過學會的青年部長,也與現任學會會長原田稔熟絡。
公明黨的親中立場雖然相當明確,但到底山口有多大代表性,對安倍政府有多大影響力,實在成疑。
村山富市早已過氣
最後是前首相村山富市,他比鳩山更加過氣。村山當首相是94-96年的事,已經相隔整整17年了。而且,他還要不是屬於執政自民黨,而是屬於在野社民黨。當年自民黨的議席跌至只有4成的223/511,無法自己組成政府,於是向有70/511席的社會黨(後來改名社民黨)埋手,以讓該黨委員長村山做首相的條件,要求社會黨合作,村山才當上首相。可是這個合作並未得到社會黨支持者認同。在下一屆的大選中,社民黨的議席暴跌至15席,而自民黨也很快就丟開社民黨不理。到去年(2012)大選,社民黨的議席更只剩2/480席,跟不存在相差無幾。這樣一個隱形政黨的前領導人,還有何影響力可言?可是某全港最多人看的電視台卻一度吹噓他在日本政界有龐大影響力。
村山無疑是親華的。他所發表的村山談話,是日本政府少有的官式道歉。可是他能夠作出道歉,正正是因為他屬於社會黨而非自民黨,是左派而非右派,是非主流而不是主流。
村山同行者加藤:自民黨唯一連任失敗議員
跟他一道訪華的自民黨前幹事長加藤纮一,也是黨內非主流派,現時影響力有限。加藤在去年大選中更創造了一個反奇蹟:當自民黨在全國各地橫掃逾300個議席時,加藤卻在老家山形縣,已經盤踞了近40年的選區中落敗,是自民黨唯一尋求連任失敗的議員!他的落選還是因為,連自民黨在山形的樁腳都不肯支持他,反而支持一位獨立候選人,結果加藤的得票較上屆少了一半,慘敗收場。
出動舊電池反顯中方無計
連串前高官訪華,中方本來是希望能夠造出一種,日本國內有很多人撐中國的勢頭,給安倍政府施壓。但搞到要請村山這種,在日本也沒多少人記得存在過的人出山訪華,實際上只能給人一種,快要山窮水盡沒新招的感覺。儘管中共喉舌不斷吹噓他們在日本政界多有份量,而香港華文傳媒也因為很多時候是照抄CCTV而講得他們很重要,事實是日本傳媒大都是冷處理這一連串訪華,只有公明黨山口稍為有人關注。中共想靠喉舌自吹自擂,大家千萬要小心,不要中計。
高村正彥如果訪華要留意
值得留意的反而是有吹風話過,自民黨副總裁(副黨魁)高村正彥可能訪華。雖然高村並沒入閣,但他是黨內高層兼前派閥領袖,又跟安倍是同鄉有私交(兩人均來自山口縣),如果真的訪華,代表性將較上述幾人高得多。加上高村是個長期的親中派,更曾任外交大臣,跟中國交手經驗老到。去年9月中日建交40周年,高村就是少數受邀訪華的「中國人民老朋友」之一。如果他真的訪華,說不定真的能為中日關係帶來些甚麼新消息。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