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5日

執政聯盟

日本天災, 民主黨提出組成"全黨派聯盟"協助加快重建, 被自民黨拒絕. 香港臨時撥款意外被否決, 民建聯又提出拉攏民主黨入行政會議緩和行政立法關係, 被民主黨拒絕. 葡萄牙少數政府因預算案被否決而倒台. 加拿大保守黨的少數政府也面臨被推翻. 之前也寫過比利時大選後至今快十個月還未組成政府.

意大利的貝佬靠北方聯盟保住相位. 澳洲的吉拉德也靠幾個獨立議員支持保住相位. 荷蘭是自民-基民聯合少數政府. 英國保守-自民聯合政府提出新預算案勉強補救民望. 本人成功預測愛爾蘭大選後由FG-Lab組成新政府......

這兩段好像沒重點的開場是要講甚麼呢? 那就是, 要理解政治, 就很難避開"執政聯盟"這一個概念. "執政聯盟"的基本是甚麼? 那是指在民主體制下, 由於政事要以投票方式決定, 政府也需要足夠票數支持才能運作, 所以往往要組成"聯盟"以確保有足夠票數支持"執政". 具體來說, 這通常發生在多黨制國家, 特別是議會內沒有單一政黨擁有多數議席的情況下.

關於"執政聯盟"的研究一般都將重點放在解釋為何某些政黨接受或拒絕跟其他政黨組成聯盟. 可是"執政聯盟"的概念本身並不只限於研究政黨之間的關係. 例如香港現時制度下, 政府是由無黨派人士組成, 所以在議會中注定沒有任何議席, 但這不代表政府不能拉攏在議會擁有議席的政黨來組織"執政聯盟". 而在美國, 2008~10 年期間民主黨同時控制總統職位跟國會多數議席, 按理來說我們應該不用考慮"執政聯盟"的事; 但我們仍然看到政府議案有時候會被否決而令政府需要針對性地拉攏個別議員去組成"執政聯盟". 這是因為美國的政黨向心力不強, 很多議員雖然表面上入了黨但實際行動卻跟黨主流不同,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要考慮黨內層面的"執政聯盟". 同理, 即使是在非民主的中國, 我們也可以用"執政聯盟"的概念去理解中共內部的鬥爭. 事實上中共的"統戰"一詞某程度上也跟"執政聯盟"的概念有重疊: 政府需要拉攏不同階層的人的支持.

接下來, 我們再看"執政聯盟"的研究重點: 為何某些政黨接受或拒絕跟其他政黨組成聯盟. 一般來說這種研究跟 game theory 有關. 學者先假設政黨們腦中有著某些目標要實踐, 然後在跟其他政黨就是否組成"執政聯盟"進行談判時盡量將條件變得對自己的目標有利. 如果 benefit>cost, 那就可以組成"執政聯盟"; 相反亦然. 這些目標是甚麼呢? 可以是對政策的決定權, 公職的分配權, 下屆選舉的考慮......等等. 而由於我們現在強調的是執政的"聯盟", 即有多於一個政黨參加, 這些目標一定會跟其他政黨的有相沖而被分薄. 加入執政聯盟的最大 cost 就是你要既要承擔執政的責任, 卻不能獨享所有利益.

例如英國自民黨. 他跟保守黨組成執政聯盟, 對政策的決定權至少會比在野時大, 而且黨領導們也能擔任政府職位 (最高的當然是黨魁克萊格的副首相職位). 但相對來說, 由於他們的影響力和談判能力比盟友保守黨小, 最終得出來的政策也一定會較偏向保守黨的立場而非自民黨的, 所以自民黨領導們就要花更大力氣去向基層支持者解釋為何會變成這樣. (如教育經費問題) 同時, 如果政府表現得好自民黨會分到一點掌聲, 但表現差的話則會令這個本來就處於弱勢的黨更不妙. (就是現在的情形) 所以組成執政聯盟的風險和考慮要比單一政黨執政更細緻.

又例如日本自民黨跟香港民主黨. 他們雖然被邀請加入政府, 但也要考慮同類因素. 他們本來的立場跟政府南轅北轍, 要怎麼向支持者解釋他們加入政府的決定? 即使加入了, 他們能分得多少對決策的影響力? 如果政府表現好, 他們能贏得多少掌聲? 如果政府表現得差, 他們會怎樣被選民"插"? 日本現在國難當前, 如果自民黨肯合作至少還可以打"愛國牌". 但綜觀這些因素, 香港的民主黨卻幾乎不可能加入, 畢竟現在加入政府跟叫自己叫人來"插"自己根本沒分別.

而除了上述的加入不加入"執政聯盟"外, 還有很多其他有趣的延伸. 一, 是如何維持"執政聯盟". 即使成立了一個"執政聯盟", 也不代表內部就再沒有分歧, 也不代表就一定能維持到下一次選舉. 愛爾蘭政府的倒台是源於執政聯盟的分裂, 即本來支持FF的綠黨忽然宣佈退出. 所以其實"執政聯盟"是一個步驟不斷重複的過程; 每次有新的重大議案提出, 政黨們就需要重新談判, 甚至有機會翻盤. 又例如香港人一般都將"建制派"視為政府的橡皮圖章, 但申亞失敗和今次派錢風波都顯示"建制派"議員們並不一定要事事都無條件支持政府.

另一個有趣的延伸是所謂的"少數政府". 少數政府指的是政府在議會中沒有確保過半數支持下運作的情況. 開頭都說過了, 照理來說政府應該要確保議會內有多數支持才能運作, 為何會有政府是少數派的呢? 這通常是因為雖然執政黨沒法確保過半數, 其他政黨也沒辦法組成更佳的選擇, 所以唯有讓少數政府繼續運作. 現時加拿大就是這樣: 保守黨只有 46% 議席, 差一點才能過半, 但其他政黨之間--自由25%, 魁北克16%, 民主12%--無法同意組成聯盟, 所以唯有讓議席最多的保守黨成立少數政府. 少數政府不夠票, 那要怎麼運作呢? 通常是要在提出議案前先向各政黨"收風", 明白怎樣的議案有可能獲得至少一個政黨支持, 讓方案可以夠票通過. 跟上面一段相同, 這顯示了要維持少數政府就需要不斷重複地跟其他政黨談判, 其實是個最高難度的境界.

從關於"執政聯盟"的討論當中, 我們可以明白: 一, "政治是妥協的藝術", 因為無論政黨間還是政黨內, 民主還是專制, "執政聯盟"的概念都是可以應用的, 而各參與者間的談判和妥協是其關鍵; 還有二, "一個星期對政治來說是很長時間", 因為無論是何種形態的政府, 都需要不斷和盟友甚至敵人重複談判妥協, 而形勢的扭轉可以是轉眼間發生的. 很多香港人都認為政治是一盤死棋局很無聊, 但如果我們仔細看, 可以發現其實偶然還是會有一些出乎意料的突發事件的, 而能否正確地觀察這些突發改變, 就取決於我們能否明白政治的多變性.



p.s. 正在寫這篇文的時候, 加拿大少數政府因反對派的不信任動議而倒台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