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幾個星期我們可以看到在現代社會人的生活中, 傳媒是一樣多麼具影響力的工具.
幾星期前, 突尼西亞民主革命忽然成功, 國際傳媒忽然排山倒海地衝到中東報導"第四波"民主浪潮, ("第四波"一詞命名自已故政治學者 Huntington 的理論, 有機會再詳述) 而全世界人也忽然全部去關注中東局勢. 可是這些"忽然"其實一點也不是"忽然".
突尼西亞的人民力量示威是在一個多月的持續發功下才成功逼使獨裁者本阿里下台的, 而國際傳媒在本阿里下台後才報導事件, 也就是說在這中間的一個月內國際傳媒基本上是忽視了這一大規模的革命力量. 我最初也不太為意事件 (因為傳媒都沒報導嘛), 可是當看到零星的一些報導後卻深深明白事件並不尋常: 哪有民主示威持續了一個月還未平息的? 而且期間政府開槍鎮壓也無效? 騷亂還相反的不斷蔓延? 結果在我開始留意到事件後一星期左右本阿里就下台了, 而國際傳媒這時候才肯大篇幅報導. 就像我所說的, 其實任何有長期接觸政治新聞, 具政治觸角的人見到突尼西亞的局勢發展, at some point 都應該會明白它其實有潛力成為一件足以震動全球的大事的. 而事實上革命成功後的確引起了重大關注: 因為這不但是近年少有的民主革命, 更是整個中東地區史上少有的民主革命; 它令以往所有"回教文化反民主", "中東地區不會有民主", "中東獨裁者地位穩固"的分析全部破滅. 而事件也很快地影響到整個中東地區, 多國相繼爆出民主示威. (p.s. 據說中共傳媒以前還這樣形容過突尼西亞: 「在本•阿里總統的領導下,突尼斯人民已經進入了小康社會,過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 )
那為什麼這麼一件具潛力的國際大事會被國際傳媒忽視呢? 我個人並不是個 media studies 學生, 不過即管"拋"一些可能性出來. 一, 突尼西亞本身就是個很少獲得傳媒關注的地點, 說不定傳媒上層一開始也整個無視掉事件, 根本懶得理他的潛在新聞價值, 因為突尼西亞這種地方的事情怎麼可能會有新聞價值? 二, 有傳媒人明白這個事件的潛在新聞價值, 但由於這個價值並未兌現, 也就是說結果還未明顯, 市場=大眾不會有反應, 所以唯有先關注其他新聞; 待革命成功了, 民主(=我們歐美文化)勝利了, 正義的中東人民推倒邪惡的獨裁者成立民主了, 我們再報導, 那時候市場=大眾就喜歡看了. 三, 歐美政府本身也甚少就這事件去作反應, 畢竟獨裁者本阿里本身是受美法等國扶植的, 而由於政府都沒甚麼新聞點提供出來, 傳媒自己也懶得自行炒作. 這當中很難說誰是因誰是果; 例如, 市場口味固然影響傳媒決策, 但傳媒炒作又可能影響市場口味; 政府不反應傳媒少一些新聞點炒作, 但如果傳媒本身炒得夠大也會逼到政府回應. 總之, 政府與傳媒與民意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 我們不應過份依賴傳媒(特別是單一的傳媒), 認為他們就一定是真理的追求者, 為大眾和世界民主自由服務云云.
又, 突尼西亞革命成功之後, 國際傳媒立即湧到埃及報導該地的人民力量. 這無疑令歐美政府不敢公開支持原本又是由他們扶植的獨裁者穆巴拉克, 間接令後者下台. 但中東是否只有埃及在爆發人民力量? 答案是否定的. 摩洛哥, 阿爾及利亞, 利比亞, 約旦, 也門, 阿曼, 巴林等等都相繼爆發示威潮. 其中利比亞, 也門, 巴林等都直接武力鎮壓示威者. 那為何國際傳媒只關注埃及, (後來也有關注利比亞), 不關注其他N個國家的人民力量? 畢竟國際社會壓力是有機會幫助到這些民主浪潮的. 綜合個人觀察來說, 市場=大眾似乎不太能 multi-task, 通常都只能將注意力放在單一項新聞上(特別是在講不會直接影響自身的國外新聞時), 所以既然注意力已經放在埃及 (和之後的利比亞) 上了, 再報導其他N個國家對讀者來說太複雜了, 實行上也困難, 當然就不這麼做了. 而由於國際傳媒只集中報導埃及和利比亞, 其他人民力量所得到的支援都弱得多, 暫時來看似乎不太成功.
更甚者, 已經連續失去兩個傀儡的歐美勢力也很難再支持人民力量了. 而中東N國的獨裁者們理解到局勢嚴峻後也立即團結起來組織反動力量, 反而令人民力量面臨更多障礙. 例如示威第二激烈的巴林 (第一當然是利比亞) 就獲得美國暗中支持, 最新新聞更說鄰國沙特跟阿聯酉直接派兵去巴林替政府鎮壓示威者. 即使是不獲歐美扶植的利比亞, 由於國際社會遲遲未肯介入 (暫且容許我假定介入會幫助到反對派), 卡達菲有了時間整固其勢力, 最新新聞顯示他已經反攻了數個反對派城市了. 而當然, 這些最新發展的國際傳媒背景是日本地震和核電廠危機: 由於國際傳媒又找到新的大新聞了, 已經數星期僵持不下的巴林和利比亞"舊聞"就被放棄了 (也不是真的完全沒報導, 但至少篇幅的確是大大減少了), 而我們可以看到失去國際社會關心的這些中東民主浪潮都逐漸處於下風.
寫了這麼多想講甚麼呢? 還是那一句: 政府與傳媒與民意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 我們不應過份依賴傳媒, 認為他們就一定是真理的追求者, 為大眾和世界民主自由服務云云. 事實上我完全看不到這些國際傳媒真的在關心民主自由. 而記得我之前在講述民主化成功因素時說過傳媒因素的重要性嗎? 實際上由於傳媒是如此受大眾市場影響, 某程度上大家都是會間接影響到這些其他地方的民主化. 日本地震帶來了很多意外結果: 核電廠危機, 菅直人獻金醜聞失蹤, 枝野幸男民望急升, 中日關係疑似回復, 蔡英文變透明人......除了這些之外, 我大膽地說日本地震還幫助了卡達菲, 巴林王室, 和不想再被捲入中東問題的歐美政府轉移視線. (不過核電廠危機也波及到德國的默克爾政府, 因為德國現時正為國內核電廠的開發問題展開很大爭論)
所以說, 國際社會對這些第三世界國家的民主浪潮的幫助和 commitment, 某程度上其實是很隨機性的. 用同樣邏輯, 如果戴妃車禍早幾年發生, 跟蘇聯解體"撞正", 說不定現在我們會少了幾個民主國家. 又, 如果埃及出事時 Paris Hilton, Justin Bieber 或 Kate Middleton 發生了車禍 (大吉利是, 不過只為最後一位講), 說不定埃及就不會民主化了.
另外, 這也值得我們反思另一些問題. 民主理論中有個有名的"三權分立", 但現代有不少人提出傳媒作為監察政府者, 堪稱"第四權". 但這個"第四權"有多可靠? 是否真的就是能支持民主? 還有, 民主是建基於對人民的能力的信任, 即相信人民有能力自行對政治事務下判斷. 這個判斷力包括很多事情, 但"獨立思考"絕對是其中之一. 現在人們都經常在講要教授"獨立思考""批判性思考"云云, 但我覺得教授人們認識傳媒的本質也很重要. 如果不能從傳媒中吸收有用的資料, 只是基於一些劣質的隨便報導甚至謠言就去思考和批判, 恐怕後果還是會相當危險. (看看有些網民對日本地震的反應...) 到底是大眾在指引傳媒? 還是傳媒在指引大眾? 還有政府? 又是那三個字的廢話: 很複雜.
最後, 很可惜 LSE 的校長太早辭職; 如果他一直沒辭的話, 說不定日本地震連他也救得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