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選舉制度
美國總統並非直接由一般選民一人一票選出,即並非將全國投希拉莉和特朗普的票加起來決勝負,而是由 elector (選舉人) 投的 electoral vote (選舉人票) 決勝,這是美國憲法指定的選舉辦法,一般選民投的票則叫 popular vote (普選票或群眾票)。
選舉人的數目是按每個州的國會議席數目分配的,國會兩院有535位議員代表50個州,加上首都華盛頓特區特別獲分配的3個選舉人,總共有538名選舉人或選舉人票,要當選總統就要取得270張選舉人票。
程序上,一般選民是先選出選舉人,再由選舉人投票選出總統,但一般選民其實無須理會選舉人的確實身份,直接投票表示支持哪位總統候選人即可,因為各個州都有辦法確保選舉人會按該州的普選票結果投票。
538位選舉人/選舉人票的分配情況。最多票是加州55票 (CA),第二多是得州38票 (TX),第三是紐約州 (NY) 和佛羅里達州 (FL) 分別有29票。最少票是3票,有好幾個州和首都華盛頓特區都是3票。
美國總統選制第二個重點是勝者全取,某候選人在某州取得最多普選票,他就會取得該州全部選舉人票。例如加州有55張選舉人票,希拉莉在該州的普選票贏了特朗普,就算只是差1票普選票,希拉莉都會全取55張選舉人票,特朗普是0。只有2個州,緬因州 (ME) 和內布拉斯加州 (NE) 並非實施勝者全取,但它倆分別只有4票和5票,通常是不會有大影響。
計算選舉人票,以及勝者全取,這兩個特性加起來,有機會出現普選票和選舉人票結果不一致的情況。下面的假想例子中,候選人B的普選票較多,但因集中在2個州,他只得到20張選舉人票。候選人A的普選票較少,但他在3個州都剛好贏一點點,於是取得3個州的30張選舉人票。結果是A當選。
A pop vote
|
B pop vote
|
A elect vote
|
B elect vote
| |
1st state
|
6m
|
4m
|
10
| |
2nd state
|
6m
|
4m
|
10
| |
3rd state
|
6m
|
4m
|
10
| |
4th state
|
2m
|
8m
|
10
| |
5th state
|
2m
|
8m
|
10
| |
Total
|
22m
|
28m
|
30 A wins
|
20
|
贏普選票輸選舉人票,是罕有的,但的確有發生過。2000年總統選舉,戈爾就是普選票比小布殊多50萬票,但小布殊贏5張選舉人票,結果是小布殊當選美國總統。當日決定勝局的是佛州,因勝者全取,普選票小布殊只贏戈爾537票 (out of 596萬票),小布殊卻奪得佛州全部25張選舉人票 (2012年增至29張),戈爾是0張。為何要設計這樣奇怪的制度,下次再解釋。
George W. Bush
|
Al Gore
|
|
Florida Popular vote
|
2,912,790
|
2,912,253
|
Florida Electoral vote
|
25
|
0
|
Total Popular vote
|
50,456,002
|
50,999,897
|
Total Electoral vote
|
271
|
266
|
就算是兩種票都贏的情況,普遍來說,兩種票的比例都是可以差很多的。像2008年,普選票差了6點幾%,選舉人票就已經差了成倍以上。
Dem
|
Rep
|
|
2012 pop vote
|
65,915,795 (51%)
|
60,933,504 (47%)
|
2012 elect vote
|
332 (62%) Obama
|
206 (38%) Romney
|
2008 pop vote
|
69,498,516 (53%)
|
59,948,323 (46%)
|
2008 elect vote
|
365 (68%) Obama
|
173 (32%) McCain
|
2004 pop vote
|
59,028,444 (48%)
|
62,040,610 (51%)
|
2004 elect vote
|
251 (47%) Kerry
|
286 (53%) Bush
|
由於制度這樣,候選人部署競選時,都是以爭奪選舉人票為最高目標,因此一些雙方支持度相若的 swing states (搖擺州) 會獲得額外關注,而那些大部分人,如6成以上,都是傾向共和黨的 red states (紅州) 和傾向民主黨的 blue states (藍州),則不會獲得重視。因為你競選工程再努力,要影響10%人一下子改變立場都是很難的,就算你出盡九牛二虎之力,差距拉近到只輸1票普選票,都是換來0張選舉人票。既然如此搶奪搖擺州是性價比較好的選擇。
因此,即使加州擁有最多的人口和選舉人票 (3880萬人和55票),因為它是藍州,希拉莉贏硬的,你不會見到希拉莉和特朗普過去拉票的新聞。相反,是搖擺州的新罕州,就算人口和選舉人票少到無倫 (130萬人和4票),希拉莉和特朗普都要過去拉票。
參照美媒分析、逐個州的民調、以及昨日 FBI 宣布希拉莉沒問題應該能稍為幫助她,我分析下的最新選情是這樣:希拉莉暫時在20個州和首都領先,至少能拿249張選舉人票,特朗普則在24個州領先,至少能拿209票,剩下6個州和80票是難分高下。它們是:新罕州 NH 4票、賓州 PA 20票、北卡州 NC 15票、佛州 FL 29票、艾奧瓦州 IA 6票、內華達州 NV 6票。
雖然尚未過半,但希拉莉較特朗普領先40票,取勝機會是較大的。例如,如果希拉莉再拿下佛州29票,她就會取得278票獲勝,所以特朗普一定要贏佛州,否則就輸硬。而希拉莉不是一定要贏佛州,她贏賓州20票,就會有269票剛剛好一半,再贏多求其一個小州就過半,於是特朗普也是幾乎一定要贏賓州。就算希拉莉同時輸掉佛州和賓州,她靠剩下的州也仍有機會贏。簡單來說,特朗普幾乎每個州都一定要贏,可是希拉莉不是,所以後者的勝率大一些。
有一個機會極小但不是零的情況,是269對269同票。根據憲法,選舉人票無法分出勝負,會交由國會選出總統,加上在美國三權分立之下,國會權力也很大,對總統施政可以有很大影響,所以國會選舉也是重要的。
另外一個更罕有的情況,是在貌似269對269的時候,前面講過,緬因州和內布拉斯加州並非勝者全取,如果這兩個州有其中一票「走票」,就會變成關鍵一票,讓選情成為270對268。
讀者可能覺得,怎麼藍色州好像這麼少,希拉莉這樣也能贏?這是民主黨支持者較多是城市人和高學歷,人口較密集的緣故。以下是2012年選舉結果按縣市劃分的情況,大半個美國都是紅色,但仍然是藍色的奧巴馬贏。
講國會前講多一點,就是錢。競選美國總統要花多少錢呢?根據美國選委會 (FEC) 的數字,截至10月19日,所有總統參選人 (包括已退選者) 共籌得13億美元經費,其中希拉莉籌得近5億美元,特朗普2.5億。這是只計各候選人自己的競選團隊,未計那些外圍團體,那邊的花費也是以億美元計。外圍團體一般稱為 PAC political action committee (直譯是政治行動委員會但聽落怪怪的),他們的作用是避開法律對候選人本人的限制來助選,例如對籌款和花費有較大零活性。早幾年最高法院宣判政治獻金屬言論自由一環 (啥?),撤去很多對政治獻金的限制,亦令PAC變得更多更大。
美國國會選舉
美國國會分為參議院和眾議院。參議院有100席,50個州每個州2席,每名議員任期6年,每2年改選三分一議席,眾議院則有435席,按州分人口分配,每名議員任期2年,每2年改選全部議席。一般認為參議院權力高一點,因為外交條約、政府人事認命和最高法院法官任命,都要通過參議院,不用過眾議院,而且參議員人數少一點好像「矜貴」一點。為何這樣設計,也是下次再解釋。
眾議院選舉方面,現時共和黨有247席,民主黨有188席,共和黨有極大機會保住過半 (218以上)。這是因為眾議院選區大多是由政客自己劃定的,他們會將選區劃得對自己連任有利,即所謂 safe seats (安全議席),所以眾議院議席更替比率是較參議院低的。參議院選區必定由整個州組成,不能改的。
所以今次國會選舉的焦點是參議院 (其實通常都是),兩黨取得過半的機會是一半半。現時共和黨有54席,民主黨有44席,剩下2人獨立但立場接近民主黨,為簡單起見會被視為54對46。值得一提的是,在50對50的情況下,因憲法寫明副總統兼任參議院議長,他有權投「關鍵一票」,如希拉莉團隊勝出,加上副總統一票,民主黨取得50席即可掌握參議院,共和黨則必須取得51席。
計入改選議席民調和非改選議席後,暫時民主黨有48席領先,共和黨46席領先,剩下6席雙方爭持,它們是:新罕州 NH、北卡州 NC、佛州 FL、印地安納州 IN、密蘇里州 MO、內華達州 NV。表面看來,民主黨較接近50席,共和黨較遠離51席 (假設希拉莉勝出),但爭持的6州,如果我們無視民調誤差,其實有5個都是共和黨一方稍微領先,所以民主黨取回參議院仍有變數。
個人比較關注的是密蘇里州和佛州。
密蘇里州向來是偏共和黨,加上其候選人是個從政超過30年、實力雄厚的尋求連任的老鬼,民主黨候選人則是個80後的相對新人 (當過幾年州議會議員),前者首次當選民意代表時後者才3歲,各方都預計共和黨會贏,當初民調雙方支持度亦差成雙位數。但過去兩個月民主黨候選人卻急起直追,追到現在支持度打成平手,突然成為美媒最意外和最關注的一個議席。
至於佛州,共和黨競逐連任的魯比奧是參議院中的反中共重炮手之一,曾多次發聲明譴責中共打壓香港人權自由,所以我希望他贏。
Rubio Accuses China of Tightening Grip After Hong Kong Protests (28-2-2016)
http://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16-02-28/rubio-accuses-china-of-tightening-grip-after-hong-kong-protests
接下來又講錢吧。同樣根據美國選委會最近期公布數字,國會兩院的參選人合計籌得15億美元,支出13億美元。跟總統選舉方面一樣,被視為搖擺和關鍵議席的選區,籌款和支出都不成比例地多。
加州的參議員議席選戰,因已確定由民主黨勝出 (*),至今只花費了1800萬美元 (人口3880萬),但兩黨爭持的新罕州卻已花費2900萬美元 (人口130萬),而暫時花費最大的是民主黨稍微領先的賓州,達4300萬美元 (人口1270萬)。
根據美媒統計,計入外圍團體,賓州的參議員席位選戰實際上已投入過億美元,新罕州亦預計最尾會破億。所以說美國的選舉是大茶飯來的。
(*加州的參議院議席初選是所有政黨溝埋進行,即所有候選人不論政黨列在同一張選票上,最高票的2人不論政黨進入大選。是次初選最高票2人都是民主黨,所以大選由2位民主黨人競爭,誰贏都是民主黨贏。)
|
Senate seat election
candidates’ disbursements
|
State’s population
|
|
43 (millions)
|
13 (millions)
|
|
41
|
20
|
|
33
|
6
|
|
31
|
12
|
|
29
|
1
|
|
26
|
13
|
|
24
|
7
|
|
22
|
3
|
|
21
|
7
|
|
20
|
5
|
|
20
|
6
|
|
19
|
10
|
|
18
|
39
|
|
15
|
5
|
|
15
|
6
|
|
14
|
20
|
|
13
|
10
|
|
12
|
5
|
|
11
|
4
|
|
10
|
3
|
|
7
|
4
|
|
7
|
7
|
|
5
|
Less than 1
|
|
5
|
3
|
|
5
|
4
|
|
4
|
2
|
|
4
|
3
|
|
4
|
5
|
|
4
|
Less than 1
|
|
4
|
3
|
|
2
|
1
|
|
2
|
4
|
|
2
|
Less than 1
|
|
2
|
Less than 1
|
<1 o:p="">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