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am730.com.hk/article-335996
宣誓風波搞極都未完,最新說法是中央可能釋法,但釋法只能應對宣誓一事,無助解決其背後問題,就是港人特別是年輕人不信任中央,釋法甚至可能令不滿加劇。有建制派說中央過去太寬容,大力打壓和釋法可解決問題,可是按此邏輯,世界上就不會有人反對政府了,因為只要用力壓就可以解決:中央釋法就能解決港台藏疆獨;蔣介石釋法就能解決毛澤東;慈禧太后釋法就能解決孫中山......個人認為中央必須認真從根本解構為何年輕人如此不滿。
人心不回歸,港獨出現,建制派愛歸咎學校沒教好中史。但筆者有位朋友,大學讀中史系讀到博士,仍會終日取笑建制派,傾向支持民主派甚至本土派。建制派又歸咎有人宣傳港獨,必須阻止港獨人士進入立法會「播獨」。那建制派多年來都佔立法會大多數議席,「播愛 (國)」播這麼久,怎麼越播年輕人越不愛國呢?何況港英時代亦沒有推動中史或愛國,反而自認中國人的人卻多得多,港獨思潮並不存在。
又有人說年輕人不了解中國。可是比起上一代,現在年輕人接觸中國資訊的途徑其實多得多:學校通識科要學、大學有內地生內地教授、滿街是內地客、旅遊又方便、開電視和上網亦有大量資訊。撇除經常回內地公幹者,筆者不認為上一代就特別了解中國。
事實是了解不等於認同,有時越接觸越會感覺到雙方不同,而當矛盾一起,對方就以「文化差異」為擋箭牌要求「包容」,動輒說自己代表14億人你7百萬人要聽,叫人怎麼反應好呢?例如近日港大內地生派「微博紅包」被指賄選,他卻怪港生不理解內地文化,接受網媒訪問時還坦承將來目標是去美國讀博士拿綠卡,香港居民身份他才沒興趣。這樣的言行會令人對內地人產生甚麼印象?
本來,一個人是可以同時有多重的身份認同的,例如日本和美國很多人對自己出身的縣市或州份有認同,歐洲有些人有著對歐盟、自國、地區的三重歸屬感,內地人對國家和自己出生省市都有故鄉之情,香港人和中國人身份是可以並存。但建制派和很多內地五毛網民,近年卻逼香港人只准講中國人,講香港人就是港獨、叛國、辱華,這麼不喜歡做中國人就去做英國狗日本仔云云。這樣本身就是將中國和香港對立起來,製造中港矛盾。
對比和對立是建立身份認同的特快途徑。上一代很多人的中國人意識,是靠對比英國人,不滿英國統治製造出來。現在年輕人的香港人意識,則是靠對比中國人,不滿中國欽點的治港班子製造出來。
在年輕人眼中,愛國陣營是個利益集團,人大政協和治港班子都是商人和富二代,愛國是為謀取利益。例如建制派常常強調經濟因素,說愛國是因為「跟大陸有前途」、「唔靠大陸食乜」、「唔聽話就出解放軍」,這樣的威逼利誘只予人愛國是為愛錢的印象。這形象亦確已深入民心,連騙徒都識得冒充中聯辦賣人大政協,還真的有人上當。
香港近年經濟增長雖然不及新加坡,比起很多富裕國還是比下有餘,可是貧窮人口不跌反升,一般人收入亦遠追不上樓價和物價,經濟有增長民生卻無改善。你講幾多次「做大個餅」、「滴漏效應」、「向上流」都好,人們沒感受到就不會信,反而貧富懸殊、「成功需父幹」、「廿四孝父母」越來越多人信。建制派不斷重複拉布禍港、佔中拖累經濟等,選舉中民主派的議席反而增加,亦可見建制派的論述並不為市民接受。
很多建制派人士的背景亦令人質疑其公信力。經常充當發言人的兩位大姐,都是前港英行政局成員,曾經宣誓效忠英女王。立法會新主席梁君彥原本有英國國籍,反佔中推手周融和馬恩國分別是英國人和澳洲人。當然還有現屆政府某幾人不斷爆出不同類型的醜聞。靠這些人宣傳愛國,有幾多人會聽?(為何馬恩國講「乜乜Chinese」就不是辱華,無須向全球華人道歉,亦令年輕人百思不得其解。)
而當建制派說香港管不好,請中央加強干涉,結果只會是反效果,令中央泥足深陷。筆者以前寫過,要像英女王那樣真超然,就要不管事,領袖越是管事就越是會被扯入爭拗。中央和中聯辦不斷出手力挺梁振英,梁振英的錯就變成中央的錯。中央和中聯辦接觸的都是富豪和富二代,就被看成中央不理會基層。中央繼續任用那些挑起政治鬥爭的強硬派,就即是中央不理會香港和諧穩定。董建華時代政府民望一樣低,那時候自認中國人的人卻較現在多,對中央信任度亦遠高於現在 (可看港大民調),正是因為當年中央較為低調,港人會覺得施政出錯只是董政府的錯,不是中央的錯。
中央加強干涉的另一種反效果,或者應該說惡性循環,就是當大家知道一切是中央決定,有一撮人就為了向中央爭寵,不斷在香港挑起事端,製造自己才是強硬派才是緊跟中央的假象,逼中央任用自己。如果中央還要任用他們,不但中了他們的計,也只會令港人覺得中央是不聽香港民意的。其實所謂的溫和派是否就不會緊跟中央呢?最多是手法有異,但大方向和大是大非問題上,所謂的溫和派也是不會敢越雷池一步的,中央無須不相信他們。
如果中央能更換治港班子,用回一些溫和派和有高民望的人,雖然不能立即令港獨消失,但至少能消除人們認為中央不聽港人意願的印象。長遠減少控制,讓大部分問題能按香港本地實際情況處理,不是事事中聯辦代為決定和落場吹雞,則可更加消除追求港獨的理由。香港人終究還是務實的多,中央無須擔心放一點手就會失控。
香港近年經濟增長雖然不及新加坡,比起很多富裕國還是比下有餘,可是貧窮人口不跌反升,一般人收入亦遠追不上樓價和物價,經濟有增長民生卻無改善。你講幾多次「做大個餅」、「滴漏效應」、「向上流」都好,人們沒感受到就不會信,反而貧富懸殊、「成功需父幹」、「廿四孝父母」越來越多人信。建制派不斷重複拉布禍港、佔中拖累經濟等,選舉中民主派的議席反而增加,亦可見建制派的論述並不為市民接受。
很多建制派人士的背景亦令人質疑其公信力。經常充當發言人的兩位大姐,都是前港英行政局成員,曾經宣誓效忠英女王。立法會新主席梁君彥原本有英國國籍,反佔中推手周融和馬恩國分別是英國人和澳洲人。當然還有現屆政府某幾人不斷爆出不同類型的醜聞。靠這些人宣傳愛國,有幾多人會聽?(為何馬恩國講「乜乜Chinese」就不是辱華,無須向全球華人道歉,亦令年輕人百思不得其解。)
而當建制派說香港管不好,請中央加強干涉,結果只會是反效果,令中央泥足深陷。筆者以前寫過,要像英女王那樣真超然,就要不管事,領袖越是管事就越是會被扯入爭拗。中央和中聯辦不斷出手力挺梁振英,梁振英的錯就變成中央的錯。中央和中聯辦接觸的都是富豪和富二代,就被看成中央不理會基層。中央繼續任用那些挑起政治鬥爭的強硬派,就即是中央不理會香港和諧穩定。董建華時代政府民望一樣低,那時候自認中國人的人卻較現在多,對中央信任度亦遠高於現在 (可看港大民調),正是因為當年中央較為低調,港人會覺得施政出錯只是董政府的錯,不是中央的錯。
中央加強干涉的另一種反效果,或者應該說惡性循環,就是當大家知道一切是中央決定,有一撮人就為了向中央爭寵,不斷在香港挑起事端,製造自己才是強硬派才是緊跟中央的假象,逼中央任用自己。如果中央還要任用他們,不但中了他們的計,也只會令港人覺得中央是不聽香港民意的。其實所謂的溫和派是否就不會緊跟中央呢?最多是手法有異,但大方向和大是大非問題上,所謂的溫和派也是不會敢越雷池一步的,中央無須不相信他們。
如果中央能更換治港班子,用回一些溫和派和有高民望的人,雖然不能立即令港獨消失,但至少能消除人們認為中央不聽港人意願的印象。長遠減少控制,讓大部分問題能按香港本地實際情況處理,不是事事中聯辦代為決定和落場吹雞,則可更加消除追求港獨的理由。香港人終究還是務實的多,中央無須擔心放一點手就會失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