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1日

影后事頭婆出巡:泯恩仇需要一百年?


Queen Elizabeth II of Britain, and, President Mary McAleese of Ireland



這 幾天有一單國際新聞, 在香港並不太受到重視, 但在英國卻是天天都是頭條甚至不斷有直播出現, 那就是英女王 Elizabeth II (香港舊稱"事頭婆") 訪問愛爾蘭. 英女王出訪外國並不是甚麼罕有的事 (基本上這是她的最主要工作之一), 為什麼今次訪問愛爾蘭卻如此受到觸目呢?

套BBC一個記者的文章所說的: "這其實是個奇怪的處境, 英國跟愛爾蘭無論地理, 歷史, 文化上都是最接近的兩國, 但卻也是政治關係相互最冷淡的兩國". 上一次英國國王訪問愛爾蘭剛剛好是100年前的 1911 年 (Elizabeth II 祖父 George V), 當時愛爾蘭還是大英帝國加盟國之一, 也就是說自從愛爾蘭獨立九十多年以來它們都從來未邀請過英國國王到訪. 亦因如此, 今次英女王的訪問被冠上了"破冰之旅", "歷史之旅", "世紀之旅"等銜頭. 今次英女王的訪問也受到愛爾蘭史上最高規格的重視. 最終, 訪問成功完場, 兩國輿論都對這趟"世紀之旅"給予高度評價. 今次就來分析一下為什麼英愛兩國間要花整整一個世紀才能"泯恩仇".

先 講講歷史, 雖然大不列顛島跟愛爾蘭島非常接近, 但直到中世紀前都不太多交流, 唯一的共通點是兩島都受到塞爾特人 Celts 的影響. 直到北歐的諾曼人 Normans 在 11~12 世紀相繼征服英格蘭跟愛爾蘭, 兩島才在政治上有所交集. 到了這之後, 愛爾蘭已經跟英格蘭的附庸國無異, 英格蘭國王亦兼任愛爾蘭國王. (一人身兼兩國元首叫做"共主邦聯" Personal Union".) 最終在 1800 年, 為了確保愛爾蘭不會叛變支持敵人拿破崙, 英國直接合併掉愛爾蘭, 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雖然政治上被合併, 英愛兩地社會依然保留著一大分歧: 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分別. 而由於基督教才是英國國教, 愛爾蘭的基督教受到扶植, 可以享有更大權利, 而天主教徒則一直被打壓 (如無法參加選舉等).


Daniel O'Connell, 爭取"解放"天主教徒的愛爾蘭政客
愛爾蘭各地都有地方以他命名

隨 著英國在 19 世紀逐漸進行政改, 愛爾蘭的天主教徒也被"解放" (真的是用 emancipation 這個字), 享有同等的政治權利. 由於愛爾蘭是聯合王國一部份, 在國會的六百席中有一百席是從愛爾蘭選出, 天主教徒的政治權利被"解放"亦意味著他們將有著越來越大的政治影響力. 當然, 19 世紀橫掃歐洲的民族主義浪潮亦影響到愛爾蘭, "解放"令到愛爾蘭民族主義者越來越蠢蠢欲動. 在 1874 年的英國大選中, 愛爾蘭人第一次組織第三黨參選 (以往都是保守黨跟自由黨競選), 立即取得 60/652 席. 在 1885 年大選中, 保守黨跟自由黨都無法取得過半議席, 更令愛爾蘭黨成為執政的關鍵.

由於保守黨是"大英主義"注定不會支持天主教徒的, 愛爾蘭黨唯有向支持改革的自由黨埋手. 自由黨亦因此分為"自治派"(他們總不可能同意直接讓祖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獨立掉) 和"一統派", 而由於實際需要, 自由黨內最終由"自治派"勝出, 跟愛爾蘭黨組織聯合政府. 對愛爾蘭黨來說, 自治在中期來說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於是"自愛"聯盟就出現了. 在 1910 大選, "自愛"聯盟再次勝出, 而當時"愛爾蘭前途問題"已經發展的如火如荼, 但這時候忽然間殺出個程咬金: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為了確保不讓德國佬漁翁得利, 愛爾蘭黨同意"擱置爭議", 待戰爭結束再繼續討論愛爾蘭的自治問題. 可是這決定是基於當時歐洲普遍的一個錯覺而做下的: 人們都以為戰爭並不會擴大, 或會很快結束. 但實際上戰爭不但越拖越長, 參戰國越來越多, 人力物力消耗也越來越大. 結果 1916 年愛爾蘭"獨立派" (激進過主流"自治派") 乘機起事, 發動"復活節起義" Easter Uprising, 希望趁英國注意力放在戰爭時搞事, 甚至計劃過跟德國結盟. "起義"很快就因支持不足而遭到鎮壓, 但由於英國當局神速審判並立即處死起義的領導層, 反而引起愛爾蘭公眾不滿.

到了一戰結束後的 1918 大選, 原本是主流的"自治派"完敗, 愛爾蘭天主教徒一面倒支持"獨立派"(新芬黨 Sinn Fein), 其中多名候選人甚至是因為參與"起義"而仍然被關在獄中的. 而事後新芬黨一眾議員都沒有前往倫敦參與國會, 反而聚在都柏林以愛爾蘭人民代表的身份自行宣佈愛爾蘭獨立並全體轉為擔任愛爾蘭國會議員. 英國當局當然並不承認此事, 決定派兵鎮壓, 愛爾蘭獨立戰爭 Irish War of Independence 由此爆發.

雖然愛爾蘭軍實力不及英軍, 英國當局亦自知無法再以武力鎮壓愛爾蘭人如此一面倒的支持獨立, 於是雙方進行了停戰談判. 英國向獨立派開出了兩大條件. 一, 南北分割, 只有天主教徒佔多數的南愛爾蘭獨立, 而基督教徒佔多數的北愛數郡繼續留在聯合王國內. 二, 共主邦聯, 南愛爾蘭不是成為個完全獨立的共和國 Republic of Ireland, 而是成為依然由英王擔任元首的自由邦 Irish Free State. 看到這裡, 你不得不佩服英國佬搞分化的技倆: 這兩個條件都打中了獨立派的死穴, 立即令他們內部分裂成"部份獨立派"跟"完全獨立派". 最終"部份獨立派"為了早日結束戰事而同意英方條件, 令獨立戰爭結束, 但"完全獨立派"隨即反抗, 結果才剛打完一場仗, 第二場立即又開始, 那就是愛爾蘭內戰 Irish Civil War.


Éamon de Valera, 愛爾蘭獨立運動領袖, 總理, 總統, Fianna Fail 創黨主席.

1923 年內戰以"完全獨立派"勝出結束, "部份獨立派"同意放棄武力抗爭和保留北愛, 但仍然在議會繼續爭取脫離英王. 1932 年大選, "完全獨立派"的 Fianna Fail 勝出, 開始籌備更改國體為共和國. 1937 年大選, Fianna Fail 再次贏過 Fine Gael, 愛爾蘭同年正式更名為共和國 Republic of Ireland, 完全脫離英國統治. 讀者可以留意到, 雖然現在已經沒有了統獨爭議, 但 Fianna Fail 跟 Fine Gael 依然是愛爾蘭兩大黨, 可見這個爭議是多麼根深柢固地影響著愛爾蘭政局.

而且別忘了還有北愛問題"未解決". 雖然主流"完全獨立派"是放棄了北愛, 但仍有激進派是不肯放棄的, 而北愛內部統獨兩派也是不斷繼續著鬥爭. 更麻煩的是, 統派/基督教徒 Unionist/Protestants 受到英國當局支持, 在掌握北愛政府後大肆打壓獨派/天主教徒 Nationalist/Catholics. 正如南部有內戰, 北愛也不斷有武裝鬥爭發生, 而有些統/獨派佔多數的社區, 更是完全不容許另一派的人踏足. 在 20 世紀後期, 英國本土也一直受著愛爾蘭共和軍 Irish Republican Army (IRA) 的恐怖襲擊威脅. 1979 年英國王室成員蒙巴頓伯爵 Earl Mountbatten of Burma 遊覽愛爾蘭時就被暗殺身亡. (熟悉二戰的人大概會知道蒙巴頓, 他是盟軍東南亞戰區總司令.) 另一次有名的是 1985 年 Brighton hotel bombing, 首相戴卓爾夫人留宿的酒店遭到炸彈襲擊, 多人死傷. 1991年首相府 10 Downing Stree 外亦有炸彈爆炸, 不過同樣未傷及首相馬卓安. 直到 1998 年的 Belfast/Good Friday Agreement, 英國, 愛爾蘭, 北愛三方簽署條約確認給予北愛政府大量自治權, 武力事件才基本上平息.


Brighton hotel bombing

總 之, 數百年的半殖民狀態, 之後的統獨問題, 獨立戰爭和內戰, 北愛問題等, 都令英國和愛爾蘭關係冷淡, 也就造就了這個"最接近又最遙遠"的關係. 可是自從總統 Mary McAleese 上台以來, 她一直都努力改革兩國關係. (ps 她在北愛首府貝爾法斯特出生, 在小時候家庭因北愛動蕩搬至"南愛".) 今次她就趁卸任前夕 (她任期在今年屆滿) 要一會各方諸侯而邀請英女王到訪. (ps 下星期輪到奧巴馬到訪愛爾蘭.)

當然, 英女王亦"交足功課", 愛爾蘭輿論也滿意其表現. 首先, 英女王抵步時身穿一套"愛爾蘭綠" (即跟愛爾蘭國旗上的綠色相等, 可看開版圖) 衣裝, 重視愛爾蘭國家象徵. 她之後到愛爾蘭獨立戰士碑獻花, 顯示了對這段歷史的接受. 次日她又到訪一戰紀念碑, 強調兩國過去合作的歷史. 她還參觀 Croke Park, 這是一個當年英軍鎮壓獨立運動時曾開槍射死十多個平民的場所. 當晚她在國宴上發表了 "Queen's speech". 她先以一句愛爾蘭語打招呼, 立即得到全場掌聲鼓勵. 之後她提到兩國"複雜的歷史", 又強調不應該被過去"困住". 她更表示對各方受難者感到"同情". 當然, 她也講到現在兩國間和北愛的和平得來不易, 並強調以後仍需繼續努力. 可見英女王的言行全都配合了今次"世紀之旅"的主旋律.

"Queen's speech" 視訊 >> http://www.bbc.co.uk/news/world-europe-13449601
"Queen's speech" 全文字 >>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uknews/queen-elizabeth-II/8522318/The-Queen-in-Ireland-Dublin-Castle-speech-in-full.html

最後, 英女王還講到他們的"和平進程"正成為世界各地解決糾紛的好榜樣. 中日關係又會否需要一百年才能泯恩仇? 下次再講. (原本只想寫一篇文寫完, 但似乎單是講英愛歷史就花了很大篇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