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5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加拿大大選與英國公投

加拿大大選與英國公投, 本來是毫不相干的兩場選舉, 可是在研究政治學的學者眼中卻有相連之處. 英國公投的主題在於要繼續使用單議席單票制 (FPTP) 或改用排序複選制 (AV) (請參照前文); 現在我就用同樣是使用 FPTP 進行的加拿大大選結果來驗證一些 FPTP 的特色, 以及為什麼英國各黨支持/反對 FPTP.

首先看看加拿大上屆和今屆選舉的結果, 再用來比較一下.

Canadian parliament election 2008
Party / vote% / seats
Con 37.65% 143
Lib 26.26% 77
BQ 9.98% 49
NDP 18.18% 37
Green 6.78% 0

Canadian parliament election 2011
Party / vote% / seats
Con 39.62% 167
NDP 30.63% 102
Lib 18.91% 34
BQ 6.04% 4
Green 3.91% 1

一, 強者越強, 弱者越弱.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上次都有提過, FPTP 是個 winner takes all 的制度, 只有最多票者曾會獲得議席, 所以不管你在選區中有多少票也好, 敗了就是敗了, 一無所有. 勝負是取決於選區內的競爭和對手間相對的票數.

例如這個選區 Moncton—Riverview—Dieppe (2011)
Con Robert Goguen 17,408 35.73%
Lib Brian Murphy 15,244 31.29%
NDP Shawna Gagne 14,053 28.84%
Green Steven Steeves 2,016 4.14%
保守黨候選人因為最高票而當選. 但其實他跟自由黨和新民主黨的候選人得票只有相差幾個 %. 但就是那幾個 % 注定了保守黨"獨贏"而自由黨和新民主黨" 一無所有".

整體上來看, 我們可以看到大黨的議席跟小黨的議席不合比例. 因為如果各區選情平均, 那大黨在一眾選區都"低票當選", 而小黨在一眾選區都"高票落敗" (即上面的例子的情況在多個選區都重複出現), 就會令得票跟議席數不合比例. 在 FPTP 下, 越大的黨越容易得益, 越小的黨越容易陷於劣勢.

二, 容易"獨贏". 一個政黨在加拿大國會中只要有 155 席就能單獨執政. 今屆選舉的保守黨成功贏得這個數字. 但即使保守黨有 >50% 議席, 其總得票卻只有 <40%. 原因跟第一個 point 相同; 因為強者越強, 即使得票不足 50%, 只要跟對手有一段距離, 也依然有很大機會能夠獲得過半數議席.

三, 關鍵的少數. 也是跟第一個 point 有關. 正因為很多選區的勝負都只在百仲之間, 每次選舉拉動幾個 % 的選民就隨時會改變結果.

我們可以比較 08 跟 11 年各黨的情況. Con 在 11 年只比 08 年多了 2% 選票, 議席卻多了 24 個. BQ 在 11 年比 08 年少了 4% 選票, 議席就從 49 大減至 4 個.

四, 容易造成政黨更替. 承接以上各個 point. 因為只有幾個 % 的差別議席分佈就會大大不同, 民心一變, 並反映在選票上, 政黨輪替就很容易發生. 執政黨少了幾個 % 選票, 而反對黨多個幾個 % 選票, 立場就可能完全相反.



綜合以上幾點, 我們可以得出個很簡單直接的結論: 大黨喜歡 FPTP, 小黨討厭 FPTP. 一來大黨的議席一定比小黨不合比例地多. 二來如果好運的話, 大黨只要 3x% 選票就能單獨執政, 難度並不算很高. 三來即使今次選舉敗了變成第二大黨, 因為幾個%的票的變動就會令形勢改變, 下次選舉只要拉動幾個 % 中間選民改變就依然有機會能再次勝選, 要重新執政機會不小.

所以在 FPTP 下, 如果選民基礎大致不變的話, 大黨將長期壟斷政壇, 而小黨就會一直被打壓. 因此大黨會喜歡 FPTP 而小黨討厭他. 今次英國公投就是這樣. 保守黨跟大半個工黨都支持 FPTP, 而所有小黨跟少量"理想派"工黨成員則支持 AV. 說到底, 都是出於對自身利益的考慮.

不過我也說過了, 政壇長期不變的大前提是"選民基礎大致不變". 例如今次加拿大大選, Lib 跟 BQ 大量支持者忽然倒向 NDP, 就令議席分佈大變. 同樣地, 在一百年前的英國, 兩大黨是保守黨跟自由黨, 工黨反而是幾乎沒有議席的. 可是隨著政治, 經濟, 社會環境改變 (愛爾蘭獨立, 多次政改, 工人階級崛起, etc.), 選民基礎大變, 自由黨的支持下滑而工黨的上升, 政局就變成今天這樣的了. 可是這只是角色由不同人扮演; 政治邏輯還是相同的. (即只是一個黨取代另一個黨; 大黨佔優而小黨被鬼隱的情況依舊.)



關於 FPTP 還有第五個特點, 不過因為跟英國公投沒特別關係留待這裡才說. 那就是針對性選舉策略的重要性. 又要回到那個不斷重複的 point: 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但這是基於"選情平均"這個前提. 如果選情是有地區性的, 即 A 地區選民跟 B 地區選民完全不同, 那就要作第二種考慮.

在加拿大來說, 這當然是指魁北克省. 當地居民很注重本省權益 (甚至要求獨立), 因此選情跟其他省份完全不同. 魁北克黨 (Bloc Quebecois) 正是針對這種特異性而只在魁北克省競選的政黨. 我們可以看到 BQ 在 08 年的選舉中得票偏低, 議席數卻不少, 就是因為這個緣故. 相反, 11 年選舉中魁北克省選民對 BQ 的支持一減少一點, BQ 就幾乎輸掉全部議席. 這也印證了上面"關鍵少數", "容易政黨更替"的部份.

我們也可以看看綠黨. 它是大黨越強, 弱黨越弱的最佳例子: 在 08 年 Greens 獲 7% 選票卻一個議席都沒有. 但 11 年其選票下跌至 4%, 卻反而贏得一席! 這是因為 Greens 將資源都集中到黨主席的選區上; Greens 在其他選區雖然慘敗, 但黨主席就"谷"票成功而當選, 因此出現了這個情況. 這也再次顯示到選舉策略的重要.



最後, 關於加拿大往後政局的分析.

保守黨"獨贏", 組成多數政府, 也就表示以後施政會順暢得多. (之前解釋過, 要維持少數政府相當高難度.) 但同時保守黨總理 Harper 亦經常被指獨行獨斷和無視反對意見, 特別是多次嘗試繞過國會程序做自己想做的政策. 現在 Harper 可以單獨執政, 會否更得串進尺? (但相對地, 他繞過國會也可能是因為他怕自己不夠票; 現在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在野黨方面, 情況大逆轉. NDP 爬頭, 以後將成為主要反對黨. NDP 的立場較原本的主要反對黨 Liberals 左傾, 因此以後加拿大政界或許會出現更多左傾議題和意見. Liberals 如果支持繼續被 NDP 吸走, 那 Lib 就會從此一蹶不振, NDP 就更有機會挑戰 Con. (大黨越大, 小黨越小的原理.) Bloc Quebecois 幾乎全滅; 如果這是因為 Quebec 人不再支持獨立主張, 那就會讓一堆其他黨派本來不會打算爭奪的選區開放成為戰場, 其他黨派有新空間擴張勢力. (因為如果 BQ "hold" 著這些議席的話, 國會就會有一堆"永遠反對派"議員; 其他政黨都肯定不會支持 Quebec 獨立或跟 BQ 合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