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家吃飯,爸爸有時會說「是時候撤啦,其實市民和國際社會都看到學生很努力了,他們已經成功了。」我就總是跟我爸說,「應不應該撤另計,但我不會因為同情這場運動就硬將它從失敗講成勝利,這種立場決定結論的做法不是分析來的」。
當然,勝利總比失敗好,失敗並不好受,但失敗的確會發生。失敗不是可恥的,如何面對失敗和挫折,也是一項不簡單的能力。如果有失敗又不承認,次次都當自己是贏家,又怎麼作出有效的檢討呢?怎麼能「總結經驗、查找不足」,作出應有的改善呢?
我說它失敗並不代表我否定這場佔領行動。即使我不盡同意學生們和示威者的行動或策略,例如最基本的,因為我是支持議會制,其實我一向覺得普選立法會較公民提名和直選特首都重要,當然其他人不是這麼想,但單是他們願意冒著被打和被捕的風險走出來爭取民主,我仍然100%肯定他們的堅持。講笑地講,如果他們真的每次行動都100%成功,那我就真的要懷疑他們背後是不是有CIA啦。
我以前都講過,不應視衝擊為唯一的「向前」的做法,亦不應視所有其他行為就是「倒退」。遊行示威、佔領街道都試過了,是否就只剩下非法和武力的選項呢?其實可以有更多創意,例如「購物團」,雖然未必有多大作用,但至少能表示出大家仍未死心,仍在關注。大陸都是這樣,政府不准遊行示威,人們就想辦法繞過,以「集體散步」或「集體路過」來表達不滿。
最重要是不要洩了道氣,不要放棄,因為你越是沒反應,對方就越是能自把自為,向你上下其手。親中派常說,你聽中央話就會給你普選,那看看澳門,聽了話這麼多年,23條都立了,有普選嗎?尤其如果閣下反對「袋住先」,更加要繼續督促議員不要轉態支持。
(換話題前,為防太多人因為太長看不下去,先加入個 ps:剛剛看新聞,最令我驚訝的,不是執達吏太慢令警察自己宣布清場,不是見到何韻詩坐得前過泛民政棍,不是肥佬黎竟然在場,而是黃浩銘原來得26歲......驚異程度跟郝龍斌62歲差不多。)
深入社區,贏下次選舉?
接下來是近來流行的「後佔中」話題,如所謂「深入社區,贏下次選舉」。該怎麼說呢?如果我們回頭看,搞出佔領行動,一是因為過往政治運動模式被指無效,二是要抗議選舉制度和議會政治失效。明明說了是失效,現在又要循選舉和議會改變?還有深入社區,是要怎麼深入法?目標是甚麼?例如說贏選舉,其實立法會選舉中民主派得票向來都有近6成的囉,深入的意思是提高到7成8成?
很多人拿台灣來比,說他們的學運發展出新政治模式,能夠贏選舉。新政治模式是正在出現,但還未真正成氣候,大家無需這麼快就一窩蜂地抬轎,柯文哲如不是有民進黨暗撐也選不上。而且筆者在之前的文章都講過不能直接比,因為選舉制度完全不同,香港沒有普選,還有一個跟民意敵對的功能組別。
大家都知香港立法會有70席,35席是直選,5席是半直選的「超級區議員」,剩下30席是「功能組別」,過半需要36席,三分二需要47席。假設民主派有6成票,那直選加半直選部份在比例代表制下可有24席,要達到過半,仍需在功能組別取得12席。再假設另一個情景,泛民直選得票達到66%,直選加半直選都只是增加2席到26席,要過半就需要功能組別10席。哪些界別是有機會的呢?目前屬民主派的功能議席有6席,看看列表:
教育界:多數選民偏民主派,現任議員屬民主派
法律界:同上
社會福利界:同上
會計界:有部份選民是民主派,現任議員屬民主派
衞生服務界:同上
資訊科技界:同上
區議會:難料,前提是民主派在區議會贏到幾多席,現任議員不屬民主派
醫學界:難料,個人票,但不見得有很多選民是民主派,現任議員不屬民主派工程界:同上
建築 、測量及都市規劃界:同上
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有個人票,但團體票壓倒性地多,現任議員不屬民主派
飲食界:有個人票,但要是食肆持牌人,那即是還是要有間公司啦,現任議員不屬民主派
勞工界:工會票,難贏
漁農界:公司票,難贏
商界 (一):公司票
商界 (二):公司票
工業界 (一):公司票
工業界 (二):公司票
金融界:公司票
金融服務界:公司票
地產及建造界:公司票
保險界:公司票
航運交通界:公司票
進出口界:公司票
紡織及製衣界:公司票
批發及零售界:公司票
旅遊界:公司票
鄉議局:絕對不可能
附一:2012年功能組別登記選民數字
http://www.eac.gov.hk/pdf/legco/2012LCE_Report/ch/2012lce_appendix4.pdf
附二:功能選民登記資格
http://www.reo.gov.hk/ch/voter/application.htm#fcec
就這樣看,拿多於6席其實相當困難,拿10至12席達到立法會過半是極度困難,三分二更是講來都浪費時間。除非民主派支持者組成公司、加入商會,反滲透商界功能組別。理論上可行,但實際上不知到何年何月才做到。所以贏選舉,你想怎麼贏法?
雖然我講成這樣,但社會上出現更多不同聲音,有更多新人願意從政和參選,我是絕對歡迎的。而且這樣的發展也在預期之中,正如筆者在10月10日的文章就講過:
「儘管批評聲音很多,至今都未有人能提出取代代議民主和政黨政治的合適機制。反政黨或反建制人士想影響政治,要麼是變成壓力團體向政黨施壓,要麼就是參加選舉從議會內部破舊立新,但這樣他們就要回到他們所反對的框架內,變成又一個政黨,光環消退。新冒起者和他們的支持者如何適應他們加入政治圈子後改變了的角色,從外圍示威者變成內部參與者,是一個考驗。」
http://nonintellect.blogspot.hk/2014/10/blog-post.html
我想,往後發展的要點,應該會是如何爭取更多市民支持和加入抗爭,而非單純的讓部份政黨「收割」選票。今次佔領行動,打破了很多人過往過於天真的想法,例如看新聞時偶然會見到受訪者說「那些警察竟然真的打女人」、「政府怎麼可以這麼麻木不仁」、「是親中派誤導了中央」......嘩,你到今天都不知道對手是甚麼樣的「人」嗎?認清自己失敗在哪裡,認清對手的手法,才能製訂出更有效的應對,勸喻更多人參加。換個角度看,即使議會多了幾個激進派,成效是否就比社運高?難說。倒是街頭和議會的抗爭能否更配合、在兩條線上更有效地進行,值得研究。
有些人說,革命從來都是少數人在做,總之先行動了再說云云,不用管愚昧的大眾。那行動目標是甚麼呢?搞恐怖襲擊?推翻政府?有沒有可能呀。我當你真的推翻得到好了,之後如何建立新體制?如何維持新體制?如果大多數人都不服你,怎麼辦?或者普選來了,結果仍是守舊派勝出,怎麼辦?行動可以是少數人,但要改變制度改變社會,仍需要先改變大多數人的觀念。有些人目光只放在推翻政府,有些人則放在隨之而來的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