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8日

歐盟混戰:盧森堡勝出、英國敗走、意大利上位

對上一個周末 (6月27日),為了欽點新一屆「歐盟委員會主席」President of European Commission,歐盟28國領導人齊集布魯塞爾。前盧森堡首相「容克」Jean-Claude Juncker,儘管遭到英國首相卡梅倫的激烈反對,仍以26比2的壓倒性得票成為唯一候選人 (之後會再交「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 表決)。在這次峰會的前一日,領導人們才剛在布魯塞爾附近的「伊珀爾」Ypres 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當年大英帝國是世界霸主,首相勞合喬治是世界「三巨頭」之一,今日卻被盧森堡等26國聯手打敗,首相卡梅倫被打成炮灰。與此同時,意大利總理「倫齊」Matteo Renzi 趁著大混戰,漁人得利,成功爭上位,可能影響歐盟經濟政策。

支持容克聯軍 (26國)
盧森堡、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比利時、奧地利、愛爾蘭、丹麥、瑞典、芬蘭、波蘭、愛莎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塞浦路斯、馬爾他 (次序無特別意義)

反容克聯軍 (2國)
英國、匈牙利

「容克之戰」經過

先重溫一下今次「容克之戰」的經過。事源歐洲議會在一個月前的5月25日舉行選舉,「歐洲人民黨」EPP 取得最多議席。由於主要黨派在事前協議好,最大黨派代表應該成為新一屆歐委會主席,作為 EPP 代表的容克就順理成章地跑出。

但卡梅倫對此表示反對,原因主要有3方面:一、他認為容克過去的經驗顯示他是個會擴大歐盟權力、促進歐洲統一的人,而英國反對這種做法;二、他認為歐委會主席應由各國領導人決定,而非由歐洲議會決定;三、也是卡梅倫沒公開講的,就是英國保守黨在這次選舉中得票跌至第三,排在英國獨立黨和英國工黨之後,黨內有壓力要卡梅倫做一點表現。卡梅倫的講法最初獲得荷蘭 (反對歐盟擴權)、瑞典 (反對歐盟擴權)、匈牙利 (不希望歐委會有強勢領導人) 等的領導人支持,卡梅倫還說有很多其他領導人都打電話給他,說認為他講的有理。英國的傳媒也配合「反容克大行動」,不斷攻擊容克,「太陽報」The Sun 甚至稱容克為「歐洲最危險的男人」(The Most Dangerous Man in Europe)。容克的老家盧森堡當然大為不滿,反擊英國不理選舉結果、反民主、搞專制、人身攻擊。

而在歐盟內擁有最大發言力的德國總理默克爾也屬於 EPP,在選前有份支持容克,現在轉態的話會「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默克爾於是在6月9日約見卡梅倫以及瑞典和荷蘭的首相,商討對策。據悉卡梅倫在會上說,如果容克當上了歐委會主席,英國會更快退出歐盟。此言一出,德國國內傳媒,以及默克爾在德國國內的執政聯盟拍檔「德國社民黨」SPD,都指責卡梅倫是在「兇」其他國家、破壞歐洲團結、「搞串個 party」,呼籲默克爾按協議支持容克。默克爾結果也表示會繼續支持容克。

之後歐洲多國領導人,特別是同屬 EPP 的那些,如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等,都陸續表態支持容克。原本反對容克的荷蘭和瑞典也開始「潛水」不再發表意見。到了6月21日,另一歐洲黨派「社民盟」S&D 也舉行會議商討對策,會後屬於 S&D 的法國、比利時、奧地利、丹麥等的領導人都表態支持容克。奧地利總理 Werner Faymann 更加放話,說歐盟其他國家應該以壓倒性的投票數打垮英國。連愛莎尼亞總理 Taavi Rõivas,因其他事務到訪倫敦時,都回答記者說會支持容克,完全不給面子剛剛才見完面的卡梅倫。卡梅倫雖然說會「反對容克到最後一刻」Fight to the very end,但大局已定,予人的感覺只是在死撐,而且那句說話很有「死亡 flag」feel 囉。

結果在6月27日的歐盟峰會上,堅持反對容克的只有英國和匈牙利,其他26國全部支持容克,包括起初說反對的荷蘭和瑞典。卡梅倫事後痛斥被一些領導人誤導了,明明大家通電話時都說不喜歡容克。我聽到後只覺得,政客公開和私下兩種說話很平常吧,卡梅倫你不是今天才知道吧?別這麼假啦。一些英國傳媒又堅持說,容克不是最佳人選,只是各派妥協之間的產物云云。天呀,大部份國家的領導人要當選,或多或少都是要向選民甚至政敵作妥協的啦,哪會有甚麼「最佳人選」這種說法的?英國歷任首相都很多個是妥協下的產物啦。

對英國的影響

「容克之戰」的過程大致就是這樣。總的來說,英國敗在沒有朋友。

英國在歐盟中本來就不是主流派,歐盟的前身「歐洲煤鋼共同體」ECSC在1952年由德法意比荷盧六國成立,英國要到1973年才加入 (因為法國總統戴高樂正確地認出英國是美國的「無間道」,多次否決英國的入會申請)。加入之後又經常對條款指手劃腳、說三道四、「阿支阿左」搞破壞、不加入歐元、不加入神根公約、常常不想付錢給歐盟中央、老是想拿盡好處,一天到晚都將「脫歐」掛在嘴邊,英國民眾又老在發夢以為自己還是「大英帝國」GREAT BRITAIN 跟其他國家不同 level,其他國家當然不喜歡英國。此外,卡梅倫和英國保守黨,在歐洲黨派中是屬於「歐洲保守改革黨」ECR (名字很矛盾),而非多數國家領導人所屬的 EPP 或 S&D (分別有12和10國領導人),令卡梅倫更容易被孤立。

相對地,盧森堡是歐盟最早期六個創立國之一、又是歐盟「三都」之一、平日低調不樹敵,在歐洲內本來就較英國多朋友,加上今次容克的確可算是選舉機制下的贏家,成為歐委會主席不無理據。最關鍵的還是英國的強硬態度引起德國國內反彈,逼使歐盟內權勢最大的德國總理默克爾「一錘定音」支持容克,令其他國家都陸續「歸邊」,連奧地利、愛莎尼亞等國都有持無恐地向英國「挑機」。卡梅倫此時仍繼續一味反對容克,其實只給予其他國家一種頑固無理、死不改變的印象。

那英國會如卡梅倫之前威脅說的,因為容克當上了歐委會主席就加快退出歐盟嗎?當然不會啦。任誰 (除了英國民眾) 都知道退出歐盟會對英國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其他國家就是看準卡梅倫只是「靠嚇」才不怕他。事實上,卡梅倫在敗走布魯塞爾後,隨即「縮沙」說會嘗試跟容克合作,還打電話給容克恭喜他當選,一個月來不斷攻擊人家的那些事都被選擇性忘掉。卡梅倫的政治化妝師在峰會前夕,也開始將事件 spin 成是卡梅倫為了英國利益而堅持到底、壯烈犧牲,希望能反過來提升民望。事後工黨炮轟卡梅倫又再錯判形勢,外交政策又再失敗,但未有太大效果。看回英國的民調,保守黨的民望未有怎麼下跌。

比較大的威脅始終是卡梅倫以前答應過,會在2017年舉行「脫歐」公投。今次「容克之戰」的確會令英國人對歐洲更加不信任,但民情可以變得很快,上一段都提到,卡梅倫正在為今次失敗消毒,希望大家忘記掉。一次事件未必就會決定英國人是否脫歐,較關鍵的始終是卡梅倫對公投的另一個條件。卡梅倫說,他會先跟歐盟方面再協商適用於英國的條款,希望能取得一些對英國有利的東西,才會公投。這麼做當然是希望爭取到一些甜頭,會有利英國人在選擇留在歐盟內。

卡梅倫反對容克的理由之一,就是這類「親歐派」向來是說歐盟的條款不可能選擇性實施,認為容克當上歐委會主席會妨礙他成功爭取好處。但容克會有這麼大殺傷力嗎?筆者早前的文章都有提過,歐委會主席雖然重要,但不是最終決策者,現在在歐盟內最影響決策的,始終是德國總理默克爾,她就真的能「一錘定音」。卡梅倫真正要爭取支持的對像,應該是默克爾而不是容克,這場「容克之戰」其實只是卡梅倫因國內政治需要搞出來的一場 show。

儘管在容克一事上多次駁斥卡梅倫,默克爾和多國領導人都說終究是不希望英國退出,畢竟英國退出的話,歐盟的經濟和外交實力都會大減,而且有國家退出這回事,不論是哪一個國家,都是開了很壞的先例。另一邊廂,美國也多次說英國千萬不可退出歐盟,因為英國退出歐盟,美國就少了個在歐盟裡頭的臥底了 (這一句美國當然沒講出口)。

是否喜歡英國是一回事,但從現實利益來看,沒有國家會想英國脫離歐盟的。卡梅倫在將來的談判中,如果處理得宜,爭取到默克爾等人的同意,令英國人回心轉意肯留在歐盟,仍然是有機會挽回局勢。否則,在各國都希望英國留在歐盟的情況下,英國還是退出了,那就真是匪夷所思了。順帶一提,英國預定在明年 (2015) 舉行大選,卡梅倫要先在明年勝出才能實行他的大計。工黨已經講明當選的話不會搞甚麼公投。

對歐盟的影響

今次「容克之戰」,對歐盟局勢也有很大影響。

首先,這是歐委會主席第一次由歐洲議會選舉結果決定,而非由各國領導人自己開會決定。以往由領導人們決定的話,他們會傾向欽點一個能一致贊成的人選,如果有一兩國的反對力度夠大的話,是可以否決原定人選的,但今次英國的強烈反對卻未能否決容克,被26比2的投票打敗。這個改變,一般被視為是歐盟繼續「聯邦化」。

上次文章有談過,歐洲政界對歐盟的發展方向有兩大看法:一是「聯邦派」federalist,認為歐盟應該成為 United States of Europe,像美國那樣有個強大的中央機構,成員國政府的意見變成次要;二是「政府間派」inter-governmentalist,認為歐盟應該是以成員國政府間的合作為主軸,沒有強大的中央,像聯合國那樣。(上次將後者稱為 supranationalism 是我搞錯了,抱歉。)

今次歐委會主席之爭,將權力從由各國政府代表組成的「歐洲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 交給由全民直選的「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令一兩個成員國政府無法再否決歐委會主席人選,因此是加強了「聯邦化」。今年也是歐盟「里斯本條約」Treaty of Lisbon 的生效年,多種政策的投票決定方式會改變,預料也是會加強「聯邦化」。詳情比較複雜,但總之以後一兩個成員國政府想否決歐盟決策,都是會較以往困難,正如今次歐委會主席之爭所顯示的。

「容克之戰」也影響了不同歐盟國家的發言力。英國今次慘敗,以後的發言力肯定是會打個折扣。同時,意大利爭上位的情況也值得留意,這甚至可能動搖歐盟的經濟政策。

歐盟向來是由德國和法國為主軸運作,但法國近年經濟實力持續落後德國,總統奧朗德又民望插水,令法國的發言力打了折扣,無法跟德國相比,歐盟變成德國總理默克爾可以「一錘定音」。但今次歐洲議會選舉中,意大利總理倫齊在國內大勝,其所屬的「意大利民主黨」PD 議席 (31席) 多過奧朗德的「法國社會黨」PS (13席) 甚至默克爾的「德國基民黨」CDU (29席),造成一個勢頭是意大利發言力大增。由於默克爾是右派,奧朗德是左派,歐洲左派原本期望奧朗德可以制衡默克爾。既然落空了,現在唯有將期望轉移到倫齊身上。

倫齊在今次「容克之戰」初段並未表態支持或反對,但就說要得到意大利支持,就要放寬歐盟一向主張的財政緊縮政策,特別是放寬對意大利的限制。其他左派領導人都支持第一部份,但對要給予意大利特殊待遇就有保留。6月21日歐洲左派「社民盟」S&D 在巴黎會面後,奧朗德和幾個左派領導人見記者,都說支持容克當歐委會主席的條件就是放寬緊縮政策、加強刺激經濟,沒提到倫齊要求的特別對待意大利。倫齊本人則是沒跟這班人一起見記者,在會後獨自離開,似乎是被其他人壓下,要他別要求太多。雖然並非一帆風順,但倫齊的發言力增強,即是左派的整體發言力都增強,會對向來力推緊縮政策的默克爾構成壓力。

我們也要記得德國去年底大選後,默克爾在國內的執政聯盟拍檔從同屬右派的「德國自民黨」FDP 變成「德國社民黨」SPD,令德國的政策都從右翼拉回中間。默克爾最近就在社民黨壓力下,落實推行全國性最低工資。現在默克爾可能會因為國內外左派夾擊,同意放寬緊縮政策,將歐盟經濟政策的重點放在刺激經濟。

最後,歐盟的重要職位之爭也還未完。歐委會的慣例是每個成員國能提名一個委員,現在有28個成員國即是有總共28個委員。主席由盧森堡出身的容克拿走後,仍有27個位要爭。其中較多人想爭的,應是被視為歐委會第二把交倚的「歐盟外交高級代表」High Representative for Foreign Affairs and Security Policy,此職位在過去一屆由英國出身的「阿什頓」Catherine Ashton 出任。預計今次卡梅倫政府不會再爭這個職位,會尋求商貿或移民相關的職位,希望將來跟歐盟就參加條款重新談判時可以發揮作用。

另一個多人爭的位是「歐洲理事會主席」President of European Council。這個職位的主要工作是幫助各國領導人溝通和協調,好讓歐盟峰會能順利舉行,算是名譽地位高於實際地位,但都是會有人想爭。所以歐盟打完一場「容克之戰」之後還會有多場卡位戰要繼續打,不過應該是會轉為在檯面下交戰,戰況不會變到「容克之戰」那麼激烈啦。

6 則留言:

  1. spin 那個詞,在句子 “。。。也開始將事件 spin 成是卡梅倫為了英國利益而堅持到底。。。” 裡,中文裡究竟什麼意思,怎麼說?

    另,那個 「歐洲保守改革黨」 的黨名喜感橫生。 德國還有一個由諷刺專欄作家組建的小黨, 中文全名叫做 “创造及保护就业,推行法治,保护动物福利,彰显精英地位,和普及基本民主行动党” ( Partei für Arbeit, Rechtstaat, Tierschutz, Elitenförderung und basisdemokratische Initiative ),這次也在歐議院獲得一個席位。 當選以後黨魁宋訥伯立即推出針對歐盟的揩油計劃, 比較好玩的: http://horizongermany.blogspot.com/2014/06/die-partei.html

    回覆刪除
  2. 用 spin 這個字是來自「spin doctor」政治化妝師,即是政治公關,幫政客改善形象和應付傳媒的人。網上也有英文字典在 spin 字下有這個解釋:to present news or information in a way that creates a favourable impression,即是將事件塑造或描述成一個特定的版本,中文好像沒直翻的詞

    回覆刪除
    回覆
    1. 懂了。 謝謝。

      基本上就是專門替政客文過飾非的人。 好像中國歷史上大官做事不必向下層人民交代太多,所以這種 spin 文化沒像西方民主國家那樣發達? 是有一個詞叫做說客, 但是好像那些人是說服本國或者他國的官員的,也不是針對大眾或者傳媒。 日後假如我有看到合適的中文詞,再來分享下。

      刪除
  3. 維基上是這麼寫:In public relations, spin is a form of propaganda, achieved through providing an interpretation of an event or campaign to persuade public opinion in favor or against a certain organization or public figure.

    回覆刪除
  4. spin doctor 主要是民主選舉+現代傳媒的產物。政客要爭取選票,就要有良好形象,也要利用傳媒,所以聘請合適的公關很重要。

    說客多是用作 lobbyist 的翻譯。lobbyist 是由企業或社會團體聘請的公關,專門負責遊說政客支持他們的利益。

    維基中的講法:遊說集團,又稱院外集團,其政治遊說行為(lobby)是美國議會政治中很有代表性的政治現象。很多為利益集團代言、也有不少遊說集團也同時為公眾利益代言,對擁有立法權的參眾兩院的議員進行遊說,並從受益集團獲取經濟利益

    Lobbying (also lobby) is the act of attempting to influence decisions made by officials in the government, most often legislators or members of regulatory agencies. Professional lobbyists are people whose business is trying to influence legislation on behalf of a group or individual who hires them.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