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5日

卡梅倫一國論與英國政改淵源

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274331


英國大選結束,卡梅倫成功連任,逐步籌備新一屆政府的工作。對外,歐盟問題成為重點,他已極速訪問多國進行遊說。對內,他至少在兩次重要場合以「一國」one nation 總結其施政方針,一次是在大選後的勝利演說,另一次是英女王讀出施政致辭時。這個「一國論」其實已是舊招,有很長歷史,還跟英國百多年前的一次政改有淵源。

一國論出自19世紀保守黨首相迪斯雷利 Benjamin Disraeli 寫的文章。迪斯雷利出身猶太中產家庭,沒讀過大學就投身社會,本來是個與以貴族為主的保守黨格格不入的人。但正因為他很早就在社會打滾,見識廣,轉數高,主意多,文筆口才也好,擠入保守黨圈子後逐漸壓過一眾紈絝子弟晉身高層。

迪斯雷利的一篇文章這麼說:「我們女王統治著兩個國家。它們之間完全沒有交集,不知道對方的生活和思想,甚至不是受同一套法律管治......那就是富人與窮人。」意指當時英國貧富懸殊嚴重,兩個階層老死不相往來,仿如兩個國家。而他認為這個情況是危險的,會減低人民的向心力,令社會不穩和增加革命風險。政府和上流階層有責任改善基層生活,令兩國變回一國。於是人們就以「一國派」形容保守黨中認為政府要關愛基層,改善民生的一派。

保守黨不是出名對窮人刻薄,不理民間疾苦的嗎,像戴卓爾夫人。其實保守黨一直有一派是像迪斯雷利那樣認為要關愛基層的,英國在二戰後建立的福利社會,保守黨也有份建立,只是福利過了龍令經濟衰退,才跑出戴卓爾。但戴卓爾當時除了面對黨外反對,黨內也有壓力要求她停止經濟自由化,令她要在黨大會上聲言「你們想轉軚就轉,本女子絕不會轉」。

卡梅倫重提一國論,有兩個目標。一是趁工黨勢弱,乘勝追擊。新一屆政府提了一個振興英格蘭北部經濟的計劃,說是因近年倫敦等南部地區經濟復甦較快,要讓北部追落後。但英格蘭北部同時也是工黨票倉,如果保守黨攻入這裡,工黨將更難翻身。另一個目標是蘇格蘭,將「一國」語帶雙關地解成「一個英國」,迎擊蘇獨勢力的崛起,和蘇格蘭民族黨的左傾民生政策。

一國論跟英國政改又有何淵源呢?英國在19和20世紀一共作出了4次重大政改,將選民基礎從只有上流階層擴大至全民,當中第2次政改正是在迪斯雷利指導下通過。

時間在1860年代,當時英國人爭取普選的情緒高漲,各地出現大型遊行示威,有時甚至會變成暴動。例如1866年倫敦二十萬人衝擊警方防線,佔領了政府原先說不准集會的倫敦海德公園,人稱「海徳公園暴動」。

當時在國會佔多數議席並且組成政府的自由黨於是提出政改方案,擴大選民基礎。但迪斯雷利策動自由黨內的反對者,方案在造反派和保守黨聯手下被否決。重大議案被否決後,自由黨政府宣布負起責任辭職 (包括迪斯雷利的大仇家,時任財相的格萊斯頓 William Gladstone),保守黨組成少數政府,迪斯雷利當上了政府第二把交椅的財相,並負責議會中的政治操作,首相則由十四代打吡伯爵 14th Earl of Derby 擔任。

在迪斯雷利力薦下,保守黨政府提出了一個比自由黨更激進,更加擴大選民基礎的政改方案。保守黨不是剛否決了一個方案嗎?怎麼反而提出更激進的方案?原來迪斯雷利對黨友們說,民怨這麼大,不進行政改已是不可能,既然無論如何都是要進行政改,當然是由我們通過政改好過對家通過,到時就可以說是我們成功爭取,搶掉自由黨的民主光環。黨友們就問迪斯雷利,基層選民多了,不是對我們這些貴族不利嗎?迪斯雷利就說,其實平民中立場保守的人比大家想的要多,政改搞完後,我們打好經濟民生牌,人們就會投我們。於是黨友們支持方案,自由黨又沒法反對民主化,政改於是獲得通過。

迪斯雷利在保守黨佔少數議席下仍能通過政改,顯示了自己的政治能力,後來得以爬過一堆身份更尊貴的貴族升任黨魁和首相 (他的內閣下屬大半都是有爵位的藍血貴族)。拜相後,他在國內推行多項關愛基層的政策,改善了工作、居住和衛生環境。對外則打民族主義牌,著力鞏固大英帝國地位,如為英女王加上印度女皇的銜頭,和在1878年柏林國際會議上爭取有利的條款。

放長雙眼看,必須說保守黨很厲害,過了差不多150年,仍在英國政壇屹立不倒,期間24位首相超過一半都是屬於保守黨,反觀當年的對手自由黨已淪為二三線政黨。其實叫甚麼論都好,搞好經濟民生就能贏到選票,是很自然的道理,只是一國論作為一個口號和賣點好聽點而已。所以自迪斯雷利之後,英國的,你叫他們貴族又好,精英又好,建制又好,都不會再當政改和普選是天掉下來的可怕事。有選舉又如何,總會有辦法贏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