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7日

希臘民主的勝利?

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273386


希臘上上周公投否決緊縮政策後,希臘人民和左翼人士高呼民主勝利,不料一周後希臘政府突然接受緊縮政策,左翼人士又喊是民主最黑暗一日,令人不禁疑惑到底何謂民主。

翻查紀錄,歐盟不理公投的往績大把。例如1992年丹麥公投否決馬城條約後,丹麥政府跟歐盟商量,在條約加入了一些對丹麥有利的條款,再次公投才通過條約。2001年輪到愛爾蘭公投否決尼斯條約,愛爾蘭政府又是修改了一些細節後,再次舉行公投通過。2005年法國和荷蘭公投否決歐盟憲法,歐盟重新寫了一份差不多內容的文件,但將名字改為里斯本條約,法國和荷蘭政府就說這是條約不是憲法,無須公投,由國會通過了事。

明明是民選政府,卻不理會公投結果,由國會表決算數,又或者要你投完再投直至投到正確答案為止,這樣算民主嗎?這就涉及直接民主和代議民主之分了。

直接民主指的是民眾透過公投等方式直接決定政事,而代議民主是民眾透過選舉選出代表,再將政事交託給代表決定。古代雅典就採用直接民主,從城市運作,外交打仗,到公審犯人,幾萬名合資格市民都能在公民大會上發言和投票。近代民主國家則以代議民主為主流,提倡者指,凡事都要幾百甚至千萬人投票根本不可行,加上人民未必有時間熟習每個議題,亦可能較易受當下情緒和輿論影響,應該由專業政客做決定,選舉就是人民決定授權給哪些政客的儀式,國會的決定就是民主的決定,國會和公投沒有誰比誰更民主。

今次希債危機也突顯一個問題就是,即使人民希望做某件事都好,現實環境是可能有制肘令它實際上做不到,有些事不是一班人投個票就能解決。例如希臘人不想加稅又想繼續有福利,就唯有借錢,但這就要受制於債主。想不緊縮又用歐元,但德國才是歐元的話事人。或者調轉頭,問德國人民公投無條件給錢希臘,看他們肯不肯?所以負責任的民意代表和政府下判斷時既要考慮民意,亦要平衡實際可行性。

這又引發代議民主另一個爭論:民意代表要根據民意做決定,還是能不理民意自行判斷呢?現實是兩部分都有。民代總有自己的理念和政綱,如果自己判斷結果跟當下民意不同,就要跟選民溝通解釋清楚,反正下次選舉是否能夠連任就是最佳測試。如果凡事都看民調,那讓民調機構來管治國家都可以了。

又有人說,民主一定變福利主義,但現在很多歐洲福利國家都轉頭行緊縮,就是因為要面對現實制肘。英國保守黨行了幾年緊縮都能連任,因為選民明白如果經濟沒改善,福利是不可持續的。希臘也有新的民調說,多數人痛定思痛後都願意含淚接受方案以換取留在歐元。

以上是從一個個國家的情況來看,去到整個歐盟層面又不同。歐盟是由多國組成,決策主要來自成員國政府的共同協商決定 (雖然有個全歐民眾直選的歐洲議會,但角色較次要),民意須透過各國政府才能反映給歐盟,於是歐盟跟一般人之間的距離隔了一層。各國政府共商歐盟議題時,亦通常不會有很大壓力要聽民意,因為選舉時民眾考慮的始終是國內議題為先,歐盟議題為次。於是歐盟被批是有民主赤字,即他雖然有民主元素,但並不足夠或是跟一般人期望有落差,今次希債危機恐怕只會更加深民眾歐盟制度有缺憾的印象。

接下來講回現實發展。馬後砲看,希臘政府搞公投實在不是好招。公投否決緊縮後,歐洲多國政府和民意都更趨強硬,覺得希臘玩嘢不可信。雖然齊普拉斯炒掉強硬派財長瓦盧法基斯,又致電法國總統奧朗德求救,但破壞已經造成。之後希臘在法國力促下推出讓步方案,德國卻認為接受的話不足以平息國內反對聲音,提出更多條件,最後希臘需接受一份比公投否決了的方案更苛刻的方案,連IMF都說這方案有問題。更甚的是,期間希臘經濟和社會已經因銀行業停擺受到重大破壞,貿然脫歐只會崩潰淂更快,被迫接受方案。

根據談判結果,希臘國會須再次投票通過方案,其他國家才會出錢。投票在本就支持緊縮的在野黨支持下,得到國會300席中229票大比數通過,但執政聯盟有38人造反。執政聯盟本來有162人,扣除38人就不過半,必須靠在野黨支持,相信希臘政壇很快會有一輪洗牌。可是其中兩個在野黨新民主黨和社會黨是組成上屆政府的,激左聯盟當日就是猛批他們貪污腐敗、推行緊縮、搞到國家一團糟,才得以上台。如果現在齊普拉斯跟他們一同執政,人們會否質疑,今屆政府跟以往的有何分別?希臘搞成現在的樣子,除了經濟缺乏動力和產業,還跟官商勾結、貪污腐敗、利益集團阻礙改革有關。舊政黨再次上台,不就更難打擊利益集團嗎?

然後,希臘投完票,其他歐元國也要投票。在德國,默克爾所屬的基民黨內有強硬派曾經表明要希臘脫歐,如果他們對早幾日的談判大龍鳳不收貨,有人造反,會對默克爾造成打擊,但在左派社民黨支持下,要闖過國會應該不成問題。倒是一些政府如芬蘭是有疑歐派組成,之前說一定要讓希臘脫歐,情況就比較難講了,說不定也要學希臘爭取在野黨支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