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講到, 日本民主黨"黨代表"之位雖然有5人競逐, 但應是海江田, 前原, 野田之爭. 海江田雖然得到小澤+鳩山派的明確支持, 但未知能否拉攏更多票. 前原跟野田如能在第二輪投票集中所有"非小澤+鳩山"票, 仍有機會當選. 現在來比較一下得票.
各派系所掌握的議員數目
小沢グループが約130人、
菅グループが約50人、
前原グループが約50人、
旧民社党グループが約40人、
鳩山グループが約40人、
野田グループが約30人、
旧社会党グループが約30人
>> 基本盤: 海江田 170; 前原 50; 野田 30
第一輪投票
海江田 143
野田 102
前原 74
鹿野 52
馬淵 24
海江田在第一輪投票中雖然最多票, 但連自己的基本盤都保不住. 前原也沒多大進步. 反而野田可能因為較早前得到菅直人支持, 升上了第二位. 海江田跟野田兩人進入第二輪投票.
野田 215
海江田 177
可以看到, 海江田在次輪投票中也只能掌握基本盤, 完全沒有開拓到新票源. 相反, 野田真的得到了"非小澤+鳩山"的一面倒支持, 以 40 票之差擊敗海江田. 雖然我也分析過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令野田當選, 但確實有點意外.
至於有報導指出民主黨在參議院沒有過半數, 未必能送野田上相位, 因為這樣會造成憲制危機, 相信其他政黨不會這麼不識相.
那麼, 今次黨代表選舉可以看出日本政治的甚麼呢?
一, 政黨派閥政治仍然嚴重. 上次有提到過, 前原在五名候選人當中民望是最高的. 這是無容置疑的, 因為所有傳媒調查都顯示前原得到 >50% 受訪者支持, 而其他候選人普遍都連 10% 都沒有; 如果是民眾直選的話, 前原肯定會當選首相. (至少在只有這五人可以選擇的情況下.) 可是結果前原只能當上第三名, 連次輪投票也入不到. 野田還有海江田的高票, 毫無疑問是因為他們掌握了黨內大老, 也就是能動員下屬議員的人, 的支持.
二, 民主黨內兩大派對決情況不變. 我從上次就一直在說"小澤+鳩山派"可能會跟"非‧小澤+鳩山派" (日本方面統稱"主流派", 因為人數較多) 大對決, 事實上今次選舉真的出現了這種情況. 為什麼其他五個派系, 還有無派系的中立黨員, 都會這麼一致地反對小澤和鳩山的代理人?
小澤派的首領, 小澤一郎在日本是個非常具爭議性的人物. 他本身是自民黨出身, 靠著跟前首相田中角榮學師權謀術, 很快就擔任了黨內重要幹部. 之後他因為所屬派系在黨內形勢不利, 毅然拉動支持者和盟友退黨, 逼使自民黨在國會失去過半支持而下野. 雖然自民黨之後捲土重來, 但小澤一直以反自民的重鎮姿態出現, 在民主黨成立後也曾擔任過數次黨代表. 在這段期間, 小澤以"擅長幕後操作"和"擅長選舉操作"而惡名昭彰(?). 小澤也曾爆出數次獻金醜聞 (現在仍在調查中), 更令他代表"日本政界腐敗"的形象深入民心. 不少評論員都形容他是"黑幕"或"闇將軍" (等同英文的 "back-room-dealer"). 民主黨現在成為執政黨, 他其實功勞不小; 上面可以看到很多議員都屬他一派, 所以如果沒有他在選舉中操盤, 民主黨肯定會損失不少. 但是他的民望又低, 每次做調查都是壓倒性的不被大眾看好做首相 (除了網上針對糞青的調查). 結果就出現了一種矛盾的情況: 民主黨不能失去他, 但如果讓他當首相又會引來公眾反感. 於是就出現了在每次的黨代表選舉中, 其他派系都一致反對他的奇觀. (除了鳩山派, 因為鳩山跟小澤關係不錯.)
今次小澤+鳩山陣營派出的海江田萬里, 本身人望也不怎樣, 更加令其他派系難以投他一票, 也因此我在之前的分析一直強調, 儘管海江田已經得到兩派支持, 仍然可能選不上; 言談之間顯示我並不太看好海江田. 我本來認為前原較野田有機會, 現場前原選不上, 則可能是因為他鋒芒太露, 跟下一個 point 有關.
三, 日本首相短命的問題. 如上面所說的, 在這種政治環境下, 要當選首相主要靠的是黨內人事佈局, 而非民望, 所以爬上日本首相之位的人不一定受民眾歡迎, 反而很有可能是在民眾眼中很平庸的人 (也就是各派系能共同支持的"安全"人物). 萬一出了事, 這種首相的民望就很容易潛水, 而潛夠一陣子有選舉要來臨, 政黨又要換人參選. 於是周而復此, 日本首相很多都很短命, 也很少首相能夠保持強勢和行動力, 更加令他們難以保持相位, 或推動政治改革.
野田佳彥現在將要成為日本五年內第六位首相. 他面臨的挑戰更多: 環球金融危機, 日元高企, 財赤履破紀錄, 大地震重建, 還有一向存在的少子化/人口老化等問題......很難看到出路. 野田之前是財政大臣, 主張加稅解決財赤和資助重建, 但肯定不會受歡迎; 菅直人提出這概念時就是被秒殺. 日本國會是四年一次大選, 下一次最遲在 2013 年舉行, 只剩兩年時間. 野田屆時能否連任? 甚至他能否撐到那個時候? 他會不會成為另一位"短命"首相?......另外, 上次提到野田在外交方面對華是保守派. 這會否令中日關係轉淡? 會否影響他國內民望? 都仍要觀望.
前原誠司今年 49 歲, 以政壇大老來說仍相對年輕, 仍有機會捲土重來. 萬一野田真的撐不住了, 前原會否再搏多一次? 今次黨代表選舉也顯示小澤派+鳩山派不跟其他派系協調的話很難問鼎相位, 這將會令黨內政治更加複雜.
2011年8月29日
2011年8月27日
下任日本首相是...?
日本首相菅直人終於宣佈辭職, 而日本民主黨在幾日後就會舉行黨代表選舉, 勝出者依慣例會成為新任首相, 現在就來看看誰會成為新首相.
今次黨代表選舉共有五人參加. 前原誠司前外相(49)、馬淵澄夫前国土交通相(51)、海江田万里経済産業相(62)、野田佳彦財務相(54)、鹿野道彦農相(69). 其中馬淵和鹿野都無大派系支持, 並不被看好. 現在將集中看前原, 海江田, 野田三人.
首先是選情. 黨代表由黨內的國會議員和地區幹部分兩組選出, 其中前者的比重較高, 因此爭取議員支持是最重要的. 三人當中, 前原最年輕也是民望最高, CV也不錯 (前外相), 都是推動他參選的因素. (雖然他曾涉及政治獻金問題, 但該事件本身並不嚴重, 相信影響不大.) 問題是他在黨內會得到多大支持還是未知之數. 前原本身所屬的派系雖然有不少高官, 但整體議員數目卻不多, 要勝出就要拉攏其他派系和靠高民望推動地區黨員支持. 野田雖然是最先高調宣佈參選的, 但民望並不高, 而且所屬派系比前原更小, 當選機率更低. 兩人都同樣跟菅直人的派系關係不錯, 有互相爭票的危險. 海江田同樣聲望一般, 但來自前首相鳩山的一派, 有重量級人馬支援. 更重要的是, 民主黨內擁有最多國會議員的小澤一郎派跟鳩山派關係良好, 而小澤亦已表明支持海江田. 因此以已經掌握的票數來說, 反而是海江田最有利. 但地區黨員方面則未知, 因為小澤和鳩山的人望都頗為微妙; 上一次黨代表選舉中小澤的地區黨員票就大敗給菅直人.
日本傳媒普遍推算各派系所掌握的議員數目 (*グループ=group)
小沢グループが約130人、
菅グループが約50人、
前原グループが約50人、
旧民社党グループが約40人、
鳩山グループが約40人、
野田グループが約30人、
旧社会党グループが約30人
可以看到前原跟野田的派系各只有 50 和 30 票, 而海江田得到鳩山+小澤派的話則有 170 票, 遠遠拋離兩人. 如果剩下的派系和地區黨員沒有一面倒地支持前原或野田其中一人, 那海江田將有很大機會當選. 但因為黨代表選舉可以有多過一個回合投票, 如果野田或前原其中一人在中途退出, 就有可能幫助另一人集中剩下的票, 所以海江田還未算勝券在握.
接下來是政綱的部份. 前原是前外相, 除了"拼經濟"外也主打外交範疇. 海江田主力"拼經濟"和災後重建. 野田也是, 但特別強調加稅和財政政策.
外交方面, 前原以對華"鷹派"聞名, 在擔任外相時做過不少正面抗衡中共的事, 被陸媒狂轟. 野田暫時未有機會涉及外交事務, 但本身立場頗為保守, 例如支持參拜靖國神社. 兩人當選的話, 中日關係可能會轉淡. 海江田則相反, 其背後助力前首相鳩山是以親華聞名, 而海江田本人也數次訪問過中國, 甚至自言名字中的"万里"是取自"萬里長城", 如果當選首相的話應該有助中日關係繼續緩和.
* 更正: 地區黨員只有在"正常選舉"的時候才可以參與. 所謂的"正常選舉"是指因黨代表任期完滿而進行的選舉. 今次因為是菅直人提前辭職, 屬"中途選舉", 地方黨員不會投票. 在只有國會議員投票的情況下, 將會對已確保鳩山派+小澤派支持的海江田有利. 但如果剩下的派系在次輪投票能集中在前原或野田其中一人身上的話, 則後兩者仍有機會勝出. 兩人當中又以民望較高及派系較強的前原更有勝算. 順帶一提前原也曾在 05 年間短暫擔任黨代表.
上一次選舉, 菅直人跟小澤一郎正面對決時, 兩人分別獲 206 跟 200 名議員支持, 非常接近. 地方黨員票數經調整後則是 309 vs 91 分, 完全一面倒. 今次沒有地方黨員參與, 相信勝敗會在很微妙的票數差距之下決定.
今次黨代表選舉共有五人參加. 前原誠司前外相(49)、馬淵澄夫前国土交通相(51)、海江田万里経済産業相(62)、野田佳彦財務相(54)、鹿野道彦農相(69). 其中馬淵和鹿野都無大派系支持, 並不被看好. 現在將集中看前原, 海江田, 野田三人.
首先是選情. 黨代表由黨內的國會議員和地區幹部分兩組選出, 其中前者的比重較高, 因此爭取議員支持是最重要的. 三人當中, 前原最年輕也是民望最高, CV也不錯 (前外相), 都是推動他參選的因素. (雖然他曾涉及政治獻金問題, 但該事件本身並不嚴重, 相信影響不大.) 問題是他在黨內會得到多大支持還是未知之數. 前原本身所屬的派系雖然有不少高官, 但整體議員數目卻不多, 要勝出就要拉攏其他派系和靠高民望推動地區黨員支持. 野田雖然是最先高調宣佈參選的, 但民望並不高, 而且所屬派系比前原更小, 當選機率更低. 兩人都同樣跟菅直人的派系關係不錯, 有互相爭票的危險. 海江田同樣聲望一般, 但來自前首相鳩山的一派, 有重量級人馬支援. 更重要的是, 民主黨內擁有最多國會議員的小澤一郎派跟鳩山派關係良好, 而小澤亦已表明支持海江田. 因此以已經掌握的票數來說, 反而是海江田最有利. 但地區黨員方面則未知, 因為小澤和鳩山的人望都頗為微妙; 上一次黨代表選舉中小澤的地區黨員票就大敗給菅直人.
日本傳媒普遍推算各派系所掌握的議員數目 (*グループ=group)
小沢グループが約130人、
菅グループが約50人、
前原グループが約50人、
旧民社党グループが約40人、
鳩山グループが約40人、
野田グループが約30人、
旧社会党グループが約30人
可以看到前原跟野田的派系各只有 50 和 30 票, 而海江田得到鳩山+小澤派的話則有 170 票, 遠遠拋離兩人. 如果剩下的派系和地區黨員沒有一面倒地支持前原或野田其中一人, 那海江田將有很大機會當選. 但因為黨代表選舉可以有多過一個回合投票, 如果野田或前原其中一人在中途退出, 就有可能幫助另一人集中剩下的票, 所以海江田還未算勝券在握.
接下來是政綱的部份. 前原是前外相, 除了"拼經濟"外也主打外交範疇. 海江田主力"拼經濟"和災後重建. 野田也是, 但特別強調加稅和財政政策.
外交方面, 前原以對華"鷹派"聞名, 在擔任外相時做過不少正面抗衡中共的事, 被陸媒狂轟. 野田暫時未有機會涉及外交事務, 但本身立場頗為保守, 例如支持參拜靖國神社. 兩人當選的話, 中日關係可能會轉淡. 海江田則相反, 其背後助力前首相鳩山是以親華聞名, 而海江田本人也數次訪問過中國, 甚至自言名字中的"万里"是取自"萬里長城", 如果當選首相的話應該有助中日關係繼續緩和.
* 更正: 地區黨員只有在"正常選舉"的時候才可以參與. 所謂的"正常選舉"是指因黨代表任期完滿而進行的選舉. 今次因為是菅直人提前辭職, 屬"中途選舉", 地方黨員不會投票. 在只有國會議員投票的情況下, 將會對已確保鳩山派+小澤派支持的海江田有利. 但如果剩下的派系在次輪投票能集中在前原或野田其中一人身上的話, 則後兩者仍有機會勝出. 兩人當中又以民望較高及派系較強的前原更有勝算. 順帶一提前原也曾在 05 年間短暫擔任黨代表.
上一次選舉, 菅直人跟小澤一郎正面對決時, 兩人分別獲 206 跟 200 名議員支持, 非常接近. 地方黨員票數經調整後則是 309 vs 91 分, 完全一面倒. 今次沒有地方黨員參與, 相信勝敗會在很微妙的票數差距之下決定.
2011年8月25日
奇怪的國際觀
順便寫一篇簡短的.
以前也跟人談論過, 不知道為什麼香港的傳媒的國際觀很奇怪, 凡事都要以香港出發, 無論是甚麼人只要跟香港扯上關係就一定要優先報導出來. 我們可以看看這個例子:
http://news.mingpao.com/20110824/tbc1.htm
誰管他是不是甚麼"香港姑爺"呀!!??
Anyway 也講講這件事的影響. 林頓本來是所謂的反對黨領袖, 在英式制度中是跟首相打對台的人物. NDP 本身很靠林頓的高民望和表現, 現在他死了, 後繼人恐怕難以發揮同樣的影響力. 第二大反對黨 Lib 的狀況也相當低迷. 加拿大大選在今年年初才舉行完, 保守黨一舉獲得過半數議席, 如無意外可以直接撐個四/五年, 加上林頓新死, 這些都會對執政保守黨跟首相哈柏有利. (5月4號時也出過關於加拿大大選的分析)
以前也跟人談論過, 不知道為什麼香港的傳媒的國際觀很奇怪, 凡事都要以香港出發, 無論是甚麼人只要跟香港扯上關係就一定要優先報導出來. 我們可以看看這個例子:
http://news.mingpao.com/20110824/tbc1.htm
誰管他是不是甚麼"香港姑爺"呀!!??
Anyway 也講講這件事的影響. 林頓本來是所謂的反對黨領袖, 在英式制度中是跟首相打對台的人物. NDP 本身很靠林頓的高民望和表現, 現在他死了, 後繼人恐怕難以發揮同樣的影響力. 第二大反對黨 Lib 的狀況也相當低迷. 加拿大大選在今年年初才舉行完, 保守黨一舉獲得過半數議席, 如無意外可以直接撐個四/五年, 加上林頓新死, 這些都會對執政保守黨跟首相哈柏有利. (5月4號時也出過關於加拿大大選的分析)
工商專業聯盟:雷聲不大 雨點更小
垃圾會十二名議員宣佈成立"新"政團, 名為"工商專業聯盟", 成了垃圾會內最多議員的政團. 成員名單如下:
黃宜弘 (獨立) (商界二) (榮譽主席)
劉皇發 (經濟動力) (鄉議局) (榮譽主席)
林健鋒 (經濟動力) (商界一) (召集人)
梁君彥 (經濟動力) (工業二)
梁劉柔芬 (經濟動力) (紡織製衣)
田北俊 (自由黨) (前議員) (榮譽主席)
劉健儀 (自由黨) (航運交通) (副召集人)
張宇人 (自由黨) (飲食)
方剛 (自由黨) (批發零售)
何鍾泰 (專業會議) (工程) (副召集人)
石禮謙 (專業會議) (地產)
劉秀成 (專業會議) (測量規劃)
梁美芬 (專業會議) (九龍西)
"工商專業聯盟"的成員稱組成新政團是為了團結垃圾會內的工商界代表, 抗衡民粹主義. 又說團體不會為支持而支持, 盲目為政府護航.
整體上來說, 可以看到幾乎所有成員都一致是功能組別出身. 個人認為這反映了建制派內的分工合作: 直選由民建聯/工聯會的組合負責, 而功能組別, 雖然本來就一面倒支持建制派, 也要統合起來加強協調和效率. 如聯盟成員所說的, 聯盟並不會強制成員綑綁投票, 因為根本不可能. 雖然我們視他們為"工商界", 但實際上各界別仍有少量分別, 選民對不同議案仍有可能出現分歧, 所以不可能硬性統合. 所以組成新團體只能加強協調, 讓各議員資訊更流通, 卻不太可能出現劃一的政綱, 因為大家的選民都不同. 但其實只要他們一日都還是屬於建制派陣營, 就不可能有甚麼驚人之舉, 到了投票時多數還是會相當一致.
至於是誰下令統合的呢? 除了中共之外不可能有其他人有能力把這群烏合之眾圍起來吧. 如上所說, 統合之後溝通, 協調和效率都會較之前高, 對中共掌握香港直選+功能的建制派有利. 可是這對香港政府本身有幫助嗎? 又不見得, 因為垃圾會的建制派是聽中央而不是港府的話的. 對新聯盟的成員而言, 他們可以視情況各自投票, 又可以一起向中央請願, 是個不錯的機制. 聯盟的成立本身反而可能正反映因港府越來越弱勢, 中央才要加強掌控垃圾會內的勢力; 而又因為功能組別現在有新渠道為中央做事, 雖然表面上他們會支持政府, 但背地裏卻可能令政府更弱勢.
為什麼呢? 我們要將整個"建制派"理解成這樣的架構. 雖然他們表面上是同一陣線, 但他們底下是由不同勢力組成的. 最終行動會一致是因為這個結果在所有人的可接受範圍內, 卻未必就是所有人最希望見到的結果. 因此直到最後一刻下決定前, 各勢力都可以在檯面下角力, 令最終結果偏向己方的利益. "建制派"的最終領導當然是中共, 但由於中共並非直接管理香港, 也並沒那個時間去逐樣審批香港的事務, 香港的本地建制派將可以透過各種渠道影響最終決定. 香港的建制派可以分為幾種: 直選政客, 非直選政客, 公務員, 商界, 鄉事派, 蟻民...等等. 現在新"聯盟"由政客, 商界, 鄉事派組成, 對以後在中央面前和其他勢力, 包括代表公務員的政府, 角力將會更有優勢. 聯盟的出現可以讓其所代表的界別聯合起來, 影響中央決策時更有效率, 令最終結果更偏向他們的利益. 此結果依然會在港府的接受範圍內, 但亦可能會跟港府本來所希望見到的結果不同. 因此我才會說組成聯盟表面上對港府有利, 其實未必.
可是這些差異卻只會在背地裏出現, 檯面上影響不會很大; 我也說過了, 只要他們一日都還是屬於建制派陣營, 就不可能有甚麼驚人之舉, 所以傳媒也對這個新政團興趣不大.
所以接下來就要講講最"騎呢"的兩個人了: 鼠王芬和田大少. 一個是直選議員, 另一個則妄想自己是直選議員. 後者就沒甚麼好講的了, 只能勸他別再發夢早點認命吧. 那鼠王芬呢? 她的確是直選議員, 但跟功能組別扯上關係卻不無道理. 別忘了她是九龍西當選的議員當中最少票的一位, 而且還是在民建聯/工聯會可能配票過的情況下, 也就是説她的選情本來就很被看淡; 加上她的口碑實在建立不起來, 很難看到她會當很久議員. 這個時候跟功能組別, 特別是工商界扯上關係, 絕對是明智之舉. 萬一在垃圾會沒得撈了, 憑她新建立的"建制派急先鋒"+"工商界功能組別之友"的身份, 絕對有其他更肥的缺在等著她. 畢竟在香港地, 跟工商界扯上關係肯定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說不定鼠王芬才是整個垃圾會中最知道自己在做甚麼的人.
黃宜弘 (獨立) (商界二) (榮譽主席)
劉皇發 (經濟動力) (鄉議局) (榮譽主席)
林健鋒 (經濟動力) (商界一) (召集人)
梁君彥 (經濟動力) (工業二)
梁劉柔芬 (經濟動力) (紡織製衣)
田北俊 (自由黨) (前議員) (榮譽主席)
劉健儀 (自由黨) (航運交通) (副召集人)
張宇人 (自由黨) (飲食)
方剛 (自由黨) (批發零售)
何鍾泰 (專業會議) (工程) (副召集人)
石禮謙 (專業會議) (地產)
劉秀成 (專業會議) (測量規劃)
梁美芬 (專業會議) (九龍西)
"工商專業聯盟"的成員稱組成新政團是為了團結垃圾會內的工商界代表, 抗衡民粹主義. 又說團體不會為支持而支持, 盲目為政府護航.
整體上來說, 可以看到幾乎所有成員都一致是功能組別出身. 個人認為這反映了建制派內的分工合作: 直選由民建聯/工聯會的組合負責, 而功能組別, 雖然本來就一面倒支持建制派, 也要統合起來加強協調和效率. 如聯盟成員所說的, 聯盟並不會強制成員綑綁投票, 因為根本不可能. 雖然我們視他們為"工商界", 但實際上各界別仍有少量分別, 選民對不同議案仍有可能出現分歧, 所以不可能硬性統合. 所以組成新團體只能加強協調, 讓各議員資訊更流通, 卻不太可能出現劃一的政綱, 因為大家的選民都不同. 但其實只要他們一日都還是屬於建制派陣營, 就不可能有甚麼驚人之舉, 到了投票時多數還是會相當一致.
至於是誰下令統合的呢? 除了中共之外不可能有其他人有能力把這群烏合之眾圍起來吧. 如上所說, 統合之後溝通, 協調和效率都會較之前高, 對中共掌握香港直選+功能的建制派有利. 可是這對香港政府本身有幫助嗎? 又不見得, 因為垃圾會的建制派是聽中央而不是港府的話的. 對新聯盟的成員而言, 他們可以視情況各自投票, 又可以一起向中央請願, 是個不錯的機制. 聯盟的成立本身反而可能正反映因港府越來越弱勢, 中央才要加強掌控垃圾會內的勢力; 而又因為功能組別現在有新渠道為中央做事, 雖然表面上他們會支持政府, 但背地裏卻可能令政府更弱勢.
為什麼呢? 我們要將整個"建制派"理解成這樣的架構. 雖然他們表面上是同一陣線, 但他們底下是由不同勢力組成的. 最終行動會一致是因為這個結果在所有人的可接受範圍內, 卻未必就是所有人最希望見到的結果. 因此直到最後一刻下決定前, 各勢力都可以在檯面下角力, 令最終結果偏向己方的利益. "建制派"的最終領導當然是中共, 但由於中共並非直接管理香港, 也並沒那個時間去逐樣審批香港的事務, 香港的本地建制派將可以透過各種渠道影響最終決定. 香港的建制派可以分為幾種: 直選政客, 非直選政客, 公務員, 商界, 鄉事派, 蟻民...等等. 現在新"聯盟"由政客, 商界, 鄉事派組成, 對以後在中央面前和其他勢力, 包括代表公務員的政府, 角力將會更有優勢. 聯盟的出現可以讓其所代表的界別聯合起來, 影響中央決策時更有效率, 令最終結果更偏向他們的利益. 此結果依然會在港府的接受範圍內, 但亦可能會跟港府本來所希望見到的結果不同. 因此我才會說組成聯盟表面上對港府有利, 其實未必.
可是這些差異卻只會在背地裏出現, 檯面上影響不會很大; 我也說過了, 只要他們一日都還是屬於建制派陣營, 就不可能有甚麼驚人之舉, 所以傳媒也對這個新政團興趣不大.
所以接下來就要講講最"騎呢"的兩個人了: 鼠王芬和田大少. 一個是直選議員, 另一個則妄想自己是直選議員. 後者就沒甚麼好講的了, 只能勸他別再發夢早點認命吧. 那鼠王芬呢? 她的確是直選議員, 但跟功能組別扯上關係卻不無道理. 別忘了她是九龍西當選的議員當中最少票的一位, 而且還是在民建聯/工聯會可能配票過的情況下, 也就是説她的選情本來就很被看淡; 加上她的口碑實在建立不起來, 很難看到她會當很久議員. 這個時候跟功能組別, 特別是工商界扯上關係, 絕對是明智之舉. 萬一在垃圾會沒得撈了, 憑她新建立的"建制派急先鋒"+"工商界功能組別之友"的身份, 絕對有其他更肥的缺在等著她. 畢竟在香港地, 跟工商界扯上關係肯定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說不定鼠王芬才是整個垃圾會中最知道自己在做甚麼的人.
2011年8月19日
張廿蚊, 李克強, 卡達菲
香港垃圾會議員張廿蚊. 中國副總理李克強. 利比人"狂人"卡達菲.
近日李克強訪港"送禮", 相信大家在新聞中已經見過他出現很多次, 我挑這個時候寫一篇跟他有關的文章應該也算"正路". 但為什麼還要提起卡達菲和張廿蚊? 而這三人又跟我有甚麼關係呢? 且讓我慢慢講解.
嚴格來說我跟這三人其實都沒有甚麼關係, 但跟他們扯上的那小小的一層關係都有一個共通點, 那就是跟我就讀的學校有關. 張廿蚊是拔萃男書院的校董, 而我中一至中七都在該校就讀. 李克強到香港大學演講上新聞, 而我是港大的學士畢業生. 英國的倫敦經濟及政治學院因為曾收取卡達菲的大筆資助, 在幾個月前英國開始空襲利比亞時遭到輿論圍攻, 而我現在正在倫敦政經學院進修. (順帶一提卡達菲的次子 Saif 還是我同系的師兄...) 搞到好像我讀的學校都有問題似的. 本來我會比較想說我是跟 "林子祥, 孫中山, 費孝通 / Ronald Coase / George Soros / Mick Jagger" 有關的啦...
Anyway, 來逐個人物和事件點評一下吧. 首先是港大和李克強的部份.
有國家領導人來港其實並非首次, 但今次的重點是在中共很快就要換屆, 而李克強正是將會成為下一屆領導層的核心人物的人, 加上他在香港知名度較另一位核心人物習近平低得多, 這個時候來港難免令人有造勢之感覺. 他今次來港也公佈了一系列針對中港關係的新政策, 如加強金融合作等等, 而其實這些措施對香港的未來發展相當有影響, 所以也別只顧著留意他"造勢"的部份. 不過今次他來港, 保安機關反應過度, 現在還間接在港大鬧出事來, 恐怕會掩蓋了"造勢"和"送禮"的兩部份.
今次港大事件, 問題有三. 一, 保安即使對照其他領導人來港也是明顯的過多. 二, 示威者被隔離的程度也是前所未見. 三, 警方對部份示威者的對待也過份粗暴. 那麼, 今次事件誰應該負責呢?
李克強: 我們也明白中共一向不喜歡面對反對聲音, 但作為未來的正式領導人, 李克強實在有需要培訓一下應對"大場面"的經驗, 何況今次的示威人數和行動實在只能算是"小場面". 中共對批評聲音的過度反應, 不但會令領導人跟現實脫節, 也會損害外界對中共的印象, 甚至是中國整個國家的"軟實力"....雖然本來也沒剩多少就是了. 可是, 到底今次來港保安這麼嚴密, 是中央親下指示, 還是港府一眾太監自急? 我們無法得知.
港府: 警方聲稱加強保安是考慮到新疆之前有襲擊, 但這個理由實在是廢無可廢. 首先, 新疆的問題明顯是漢維矛盾, 但香港幾乎沒有維族人, 好端端會出事呢? 何況香港一直都沒有同類襲擊的歷史, 相反內地除了新疆之外各地也經常有跟種族矛盾無關, 由漢人引發的暴動和騷亂, 港府要不要查一查每天內地在發生多少次襲擊? 考慮到這一點的話, 香港早就應該變高度設防了. 而且, 警方現在行動針對的明顯是一般香港示威者, 跟甚麼新疆襲擊完全風馬牛不相及, 根本就自相矛盾. 前線人員的應對手法也過份粗暴, 先不談示威區的位置, 單是甚麼推倒和間接禁錮示威者就已經明顯地過火. 不過他們還有絕招--"責任不在我方", 說自己只是配合校方安排.
校方: 那到底是不是呢? 校方又說自己是配合警方保安. 結果現在就是羅生門, 雙方都在推卸責任. 互相推卸責任是慣常做法, 但即使如此, 前線警務人員處理失當是事實, 而校方反應令人失望也是事實. 校方事前似乎並未考慮清楚這種安排所帶來的後果, 事後也只是在群眾壓力下才出來反應, 而徐校長一的一句"港大不再是香港的大學"也未免太多漏洞. 的確, 現在很流行甚麼事都要"國際化", 但香港予人的感覺是"大陸化"而非"國際化". 雖然我個人對此並無太大偏好, 不過在公眾場合這麼說可是死罪. 但是否有需要因為此事而過度追打港大校方或徐立之呢? 我個人認為這樣做是沒有意思, 不過下面再解釋.
至於某人的"垃圾"言論, 則真的是垃圾言論, 不值一提. 無論如何, 不管李克強來港是要"造勢"還是"送禮", 似乎都因為這宗意外而失敗了. 事後會演變成怎樣也是頗為耐人尋味.
接下來是倫敦政經學院的部份. 可能有讀者不太知道發生了甚麼事, 在此簡述一遍. 話說今年年初爆發"阿拉伯之春", 浪潮直捲中東多國, 而利比亞也出現叛軍示圖推翻"狂人"卡達菲. 但當然, 都有名你叫做"狂人"了, 怎麼可能輕易下台, 卡達菲立即調兵反擊, 還威脅說對叛軍"殺無赦". 國際社會早就視卡達菲為眼中釘, 此時就以保護利比亞平民, 阻止卡達菲搞大屠殺為由, 出兵支持叛軍. 這一個部份相信大家都還記得. 而截至這個時間點為止, 叛軍似乎進展不錯, 快要兵臨的黎波里 (首都兼卡達菲居城) 城下了.
可是現在要討論的不是利比亞局勢或阿拉伯之春的現況, 而是倫敦政經學院. 出兵利比亞到底跟一間普通大學有甚麼關係呢? 是這樣的. 英國在開戰前其實跟利比亞關係不錯, 這主要是因為利比亞是重要的產油國; 英國想要石油, 而利比亞也想要英國的錢. 雖然利比亞在廿年前曾策劃針對英國的恐怖襲擊 (也所以卡達菲得到了"狂人"稱號"), 但兩國在幾年前開始"溶冰", 展開一系列合作. 而卡達菲的次子, 也是其繼承人, 賽義夫更來到英國留學, 就在倫敦政經學院, 取得了博士學位. 賽義夫期後更大手筆捐助倫敦政經學院, 並派利比亞的官員來此進修. 可是當兩國開戰後, 倫敦政經學院跟卡達菲的這層關係卻成為眾矢之的. 有人質疑賽義夫捐給學校的錢都是靠剝削利比亞人民得來的, 而派來進修的官員在利比亞時可能也是有參與剝削. 結果學校的總監 (Director, 等同校長) Howard Davis 因此而辭職.
老實說, 我個人認為當時針對學院的攻擊並不公平, 校長也沒必要辭職. 如果說跟獨裁者/專制國家有關係, 或是有獨裁者的孩子就讀就, 或是接受獨裁者捐助, 就是有錯, 那我實在不知道全世界有多少間名校會因此被攻擊. 我就不相信甚麼哈佛耶魯劍橋牛津沒有這種舊生. 現在我身邊還有不少同學是中共派來英國進修的公務員和黨員, 要不要趕走他們? 只能說是因為那時候利比亞和卡達菲的話題最流行, 傳媒才挖出這種事出來攻擊. 校長辭職, 其實我覺得也是成為了代罪羔羊, 希望能盡快平息風波. 雖然一開始有些"道德/正義"的"學生代表"參與攻擊校方, 但校長辭職後反而更多學生認為沒需要做到這樣. 事後也有學校教授出來反擊"那為何批評者在當日沒反對這麼做?" 只能說, "政治學院"在現實的政治面前實在微不足道.
香港大學和倫敦政經學院這兩個事件都有個共通點, 那就是校方被指向獨裁者獻媚. 我並不是說這種事情完全沒問題, 可是實在要看程度做得如何. 收取學生或捐助, 並不一定就會影響教學和研究的政治立場. 而如果會有影響的話, 那也不只是獨裁者的捐助會有影響, 大公司的捐助也會有影響. 別忘了幾年前港大才幫醫學院冠名"李嘉誠". 而且從現實層面來看, 專上教育和研究經費越來越不足, 競爭甚麼"世界排名"又越來越激烈, 都是令一眾學校越來越需要以商業頭腦營運的原因. 又不許收受捐助, 又不給予公帑, 又要維持一流質素, 校方可以怎樣? 辦教育也是不容易的, 不可能只靠一股理想. 如何平衡理想和現實, 是很重要的工作. 倫敦的校長最終以辭職了事. 香港的校長也會嗎?
最後是張廿蚊的部份. 其實他本人是沒甚麼好說的啦, 畢竟他雖然是校董, 但個人的行為跟我們學校本身關係不大. 不過我硬扯的話倒是還可以扯出一了段文出來. 我記得以前唸中學的時候, 禮堂會有早會或特別活動, 偶然會有學生起哄的場面出現. 這時候校長或訓導或 Head P (學生長) 就會叫大家停止, 要尊重來賓, 尊重學校, 也尊重自己云云. 當然這些大都是小朋友的起哄, 原因多數都是些小事, 跟甚麼政治理念之類的"大事"無關. 可是試想想: 如果李克強也來到學校演講, 有學生忽然高叫"平反六四"怎麼辦? 李克強的話大概遙遠了一點, 但同類情況不是沒可能發生的; 去年也有高官訪問學校時有教師舉起"超錯"的牌子反對政改方案. 這時候校方應該怎樣反應才對? 其實某種意義上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呢.....
近日李克強訪港"送禮", 相信大家在新聞中已經見過他出現很多次, 我挑這個時候寫一篇跟他有關的文章應該也算"正路". 但為什麼還要提起卡達菲和張廿蚊? 而這三人又跟我有甚麼關係呢? 且讓我慢慢講解.
嚴格來說我跟這三人其實都沒有甚麼關係, 但跟他們扯上的那小小的一層關係都有一個共通點, 那就是跟我就讀的學校有關. 張廿蚊是拔萃男書院的校董, 而我中一至中七都在該校就讀. 李克強到香港大學演講上新聞, 而我是港大的學士畢業生. 英國的倫敦經濟及政治學院因為曾收取卡達菲的大筆資助, 在幾個月前英國開始空襲利比亞時遭到輿論圍攻, 而我現在正在倫敦政經學院進修. (順帶一提卡達菲的次子 Saif 還是我同系的師兄...) 搞到好像我讀的學校都有問題似的. 本來我會比較想說我是跟 "林子祥, 孫中山, 費孝通 / Ronald Coase / George Soros / Mick Jagger" 有關的啦...
Anyway, 來逐個人物和事件點評一下吧. 首先是港大和李克強的部份.
有國家領導人來港其實並非首次, 但今次的重點是在中共很快就要換屆, 而李克強正是將會成為下一屆領導層的核心人物的人, 加上他在香港知名度較另一位核心人物習近平低得多, 這個時候來港難免令人有造勢之感覺. 他今次來港也公佈了一系列針對中港關係的新政策, 如加強金融合作等等, 而其實這些措施對香港的未來發展相當有影響, 所以也別只顧著留意他"造勢"的部份. 不過今次他來港, 保安機關反應過度, 現在還間接在港大鬧出事來, 恐怕會掩蓋了"造勢"和"送禮"的兩部份.
今次港大事件, 問題有三. 一, 保安即使對照其他領導人來港也是明顯的過多. 二, 示威者被隔離的程度也是前所未見. 三, 警方對部份示威者的對待也過份粗暴. 那麼, 今次事件誰應該負責呢?
李克強: 我們也明白中共一向不喜歡面對反對聲音, 但作為未來的正式領導人, 李克強實在有需要培訓一下應對"大場面"的經驗, 何況今次的示威人數和行動實在只能算是"小場面". 中共對批評聲音的過度反應, 不但會令領導人跟現實脫節, 也會損害外界對中共的印象, 甚至是中國整個國家的"軟實力"....雖然本來也沒剩多少就是了. 可是, 到底今次來港保安這麼嚴密, 是中央親下指示, 還是港府一眾太監自急? 我們無法得知.
港府: 警方聲稱加強保安是考慮到新疆之前有襲擊, 但這個理由實在是廢無可廢. 首先, 新疆的問題明顯是漢維矛盾, 但香港幾乎沒有維族人, 好端端會出事呢? 何況香港一直都沒有同類襲擊的歷史, 相反內地除了新疆之外各地也經常有跟種族矛盾無關, 由漢人引發的暴動和騷亂, 港府要不要查一查每天內地在發生多少次襲擊? 考慮到這一點的話, 香港早就應該變高度設防了. 而且, 警方現在行動針對的明顯是一般香港示威者, 跟甚麼新疆襲擊完全風馬牛不相及, 根本就自相矛盾. 前線人員的應對手法也過份粗暴, 先不談示威區的位置, 單是甚麼推倒和間接禁錮示威者就已經明顯地過火. 不過他們還有絕招--"責任不在我方", 說自己只是配合校方安排.
校方: 那到底是不是呢? 校方又說自己是配合警方保安. 結果現在就是羅生門, 雙方都在推卸責任. 互相推卸責任是慣常做法, 但即使如此, 前線警務人員處理失當是事實, 而校方反應令人失望也是事實. 校方事前似乎並未考慮清楚這種安排所帶來的後果, 事後也只是在群眾壓力下才出來反應, 而徐校長一的一句"港大不再是香港的大學"也未免太多漏洞. 的確, 現在很流行甚麼事都要"國際化", 但香港予人的感覺是"大陸化"而非"國際化". 雖然我個人對此並無太大偏好, 不過在公眾場合這麼說可是死罪. 但是否有需要因為此事而過度追打港大校方或徐立之呢? 我個人認為這樣做是沒有意思, 不過下面再解釋.
至於某人的"垃圾"言論, 則真的是垃圾言論, 不值一提. 無論如何, 不管李克強來港是要"造勢"還是"送禮", 似乎都因為這宗意外而失敗了. 事後會演變成怎樣也是頗為耐人尋味.
接下來是倫敦政經學院的部份. 可能有讀者不太知道發生了甚麼事, 在此簡述一遍. 話說今年年初爆發"阿拉伯之春", 浪潮直捲中東多國, 而利比亞也出現叛軍示圖推翻"狂人"卡達菲. 但當然, 都有名你叫做"狂人"了, 怎麼可能輕易下台, 卡達菲立即調兵反擊, 還威脅說對叛軍"殺無赦". 國際社會早就視卡達菲為眼中釘, 此時就以保護利比亞平民, 阻止卡達菲搞大屠殺為由, 出兵支持叛軍. 這一個部份相信大家都還記得. 而截至這個時間點為止, 叛軍似乎進展不錯, 快要兵臨的黎波里 (首都兼卡達菲居城) 城下了.
可是現在要討論的不是利比亞局勢或阿拉伯之春的現況, 而是倫敦政經學院. 出兵利比亞到底跟一間普通大學有甚麼關係呢? 是這樣的. 英國在開戰前其實跟利比亞關係不錯, 這主要是因為利比亞是重要的產油國; 英國想要石油, 而利比亞也想要英國的錢. 雖然利比亞在廿年前曾策劃針對英國的恐怖襲擊 (也所以卡達菲得到了"狂人"稱號"), 但兩國在幾年前開始"溶冰", 展開一系列合作. 而卡達菲的次子, 也是其繼承人, 賽義夫更來到英國留學, 就在倫敦政經學院, 取得了博士學位. 賽義夫期後更大手筆捐助倫敦政經學院, 並派利比亞的官員來此進修. 可是當兩國開戰後, 倫敦政經學院跟卡達菲的這層關係卻成為眾矢之的. 有人質疑賽義夫捐給學校的錢都是靠剝削利比亞人民得來的, 而派來進修的官員在利比亞時可能也是有參與剝削. 結果學校的總監 (Director, 等同校長) Howard Davis 因此而辭職.
老實說, 我個人認為當時針對學院的攻擊並不公平, 校長也沒必要辭職. 如果說跟獨裁者/專制國家有關係, 或是有獨裁者的孩子就讀就, 或是接受獨裁者捐助, 就是有錯, 那我實在不知道全世界有多少間名校會因此被攻擊. 我就不相信甚麼哈佛耶魯劍橋牛津沒有這種舊生. 現在我身邊還有不少同學是中共派來英國進修的公務員和黨員, 要不要趕走他們? 只能說是因為那時候利比亞和卡達菲的話題最流行, 傳媒才挖出這種事出來攻擊. 校長辭職, 其實我覺得也是成為了代罪羔羊, 希望能盡快平息風波. 雖然一開始有些"道德/正義"的"學生代表"參與攻擊校方, 但校長辭職後反而更多學生認為沒需要做到這樣. 事後也有學校教授出來反擊"那為何批評者在當日沒反對這麼做?" 只能說, "政治學院"在現實的政治面前實在微不足道.
香港大學和倫敦政經學院這兩個事件都有個共通點, 那就是校方被指向獨裁者獻媚. 我並不是說這種事情完全沒問題, 可是實在要看程度做得如何. 收取學生或捐助, 並不一定就會影響教學和研究的政治立場. 而如果會有影響的話, 那也不只是獨裁者的捐助會有影響, 大公司的捐助也會有影響. 別忘了幾年前港大才幫醫學院冠名"李嘉誠". 而且從現實層面來看, 專上教育和研究經費越來越不足, 競爭甚麼"世界排名"又越來越激烈, 都是令一眾學校越來越需要以商業頭腦營運的原因. 又不許收受捐助, 又不給予公帑, 又要維持一流質素, 校方可以怎樣? 辦教育也是不容易的, 不可能只靠一股理想. 如何平衡理想和現實, 是很重要的工作. 倫敦的校長最終以辭職了事. 香港的校長也會嗎?
最後是張廿蚊的部份. 其實他本人是沒甚麼好說的啦, 畢竟他雖然是校董, 但個人的行為跟我們學校本身關係不大. 不過我硬扯的話倒是還可以扯出一了段文出來. 我記得以前唸中學的時候, 禮堂會有早會或特別活動, 偶然會有學生起哄的場面出現. 這時候校長或訓導或 Head P (學生長) 就會叫大家停止, 要尊重來賓, 尊重學校, 也尊重自己云云. 當然這些大都是小朋友的起哄, 原因多數都是些小事, 跟甚麼政治理念之類的"大事"無關. 可是試想想: 如果李克強也來到學校演講, 有學生忽然高叫"平反六四"怎麼辦? 李克強的話大概遙遠了一點, 但同類情況不是沒可能發生的; 去年也有高官訪問學校時有教師舉起"超錯"的牌子反對政改方案. 這時候校方應該怎樣反應才對? 其實某種意義上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呢.....
2011年8月17日
很少看到這麼沒道理的報導:關於選委會
選委議席增選民減 工商界別更小圈子
明報 – 2011年8月16日星期二上午6:43
http://hk.news.yahoo.com/%E9%81%B8%E5%A7%94%E8%AD%B0%E5%B8%AD%E5%A2%9E%E9%81%B8%E6%B0%91%E6%B8%9B-%E5%B7%A5%E5%95%86%E7%95%8C%E5%88%A5%E6%9B%B4%E5%B0%8F%E5%9C%88%E5%AD%90-224304967.html
這篇報導在罵選委會制度不民主, 大方向是正確的, 也應該很合很多讀者口味, 但如果仔細看內文卻會發現很多沒道理的 "point".
首先從標題著手. 標題我第一下看的時候以為是整個選委會的選民人數減少, 但實際上只有工商界別如此, 容易令人混淆.
第二, 文章的一大攻擊點落在選民人數增長不及議席數目增長上. 但這是完全荒謬的攻擊. 為什麼呢? 因為這兩者各自的增長根本互不相干, 從來沒有人說兩個數字間要有任何配合. 議席數目是由政改方案, 也就是政客間商量決定的, 是個政治決定. 選民人數則是看各界別的入行和離辭人數, 是由經濟和社會大環境決定. 硬將兩個數自拿來比較根本沒有意思.
選民人數增長少本來就是可以預期的事. 選委會選民人數則是看各界別的入行和離辭人數而定的, 而這些界別不是隨便就會有大量市民加入的, 加上選委會本來只代表小部份香港市民, 所以選委會選民人數注定是會少的. 要大幅加大選委會選民人數只有三個辦法. 一, 直接普選. 二, 放寬成為界別選民的條件. 三, 製造新界別. 既然政改方案只有增加議席數目而不改變選民基礎, 那議席數目和選民人數的增長不合比例本來就是一定會發生的吧!? 這似乎證明不了人們不熱中選委會.
又例如, 幾年前台灣通過選舉改革方案時, 將立法委員人數減半, 從二百幾人變成一百幾人. 難道我們又說甚麼議席減少數目不符合人口數字?
第三, 為何議席數多而選民少就是不好呢?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 議席多而選民少, 就即是代表們要跟選民建立更緊密的關係, 選民們更容易影響代表們, 代表效能反而更佳. 舉例說, 中國人大有差不多三千個代表, 有些人批評中國太多議員. 但中國可是有十三億人民, 除開每個人大代表可是代表著四十多萬人. 聽起來很有代表性, 一個議員代表四十萬人耶. 但實際上如果我們進行選舉, 每個人只有四十幾萬份之一的機會能真正影響到人大. (先不管人大本身有沒有代表性這個問題.) 另一方面, 英國下議院有六百五十個議員, 人口六千多萬, 除開每個議員代表不足十萬人. 如果我們舉行選舉, 每個人有十萬份之一的機會能影響到議員, 是中國的四倍. 再用個更簡單的例子說, 立法會全港只有六十個議員, 直選更只有三十個, 平均每個直選議員要代表二十多萬個香港人. 區議會方面, 連委任議員有五百幾人, 直選的四百人左右, 平均每個直選議員代表一萬五千個香港人. 聽起來立法會議員代表性更高, 但你接觸和影響到立法會議員的機會多? 還是區議員多? 這個例子比較明白了吧. 所以議席少而選民多是有代表效率, 而議席多選民少是有代表效果, 是好是壞完全看你要求的是哪一個.
問題並不出在議席和選民的整體比例, 而是界別比例. 也就是說, 各界別所選出的議席比例, 跟界別選民佔整體選民比例不符. 例如教育界有約八萬人而選出30個代表, 商界(一)只有一百人而選出18個代表, 這明顯有問題. 商界(一)的選民人數減少而議席增加, 更加構成不均. 但分界別進行選舉, 重點本來就是平衡各界別的利益, 人數比例甚麼的根本不在考慮. 所以如果要攻擊的話, 也應該是攻擊整個界別選舉這個概念. 另外, 有些界別只有百多個選民, 也跟公司票或團體票的概念有關.
選委會制度確實有問題, 但這篇報導完全是搞錯攻擊方向. 老實說, 從政改方案推出的時候我就知道關於選委會的部份有問題 (雖然當時我未寫 blog 所以無法引回證明), 因為他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選民基礎, 而只改變議席數目, 根本就是改了等於沒改. 但我也並不太在意這個問題. 因為如果你相信特首選舉在 2017 "可以"普選的話, 那今次的政改方案只會影響 2012 一次的特首選舉, 我們很快又要再改它一次. 加上目前來看誰當特首差別似乎也是有限, 何妨這麼在意要大搞選委會的部份呢? 相反, 立法會的部份則重要得多, 因為這會直接影響下下一次政改方案的內容. 政客們也明白立法會選舉的部份比特首選舉的部份重要, 所以才會只爭論前者而幾乎不提後者吧. 可惜傳媒跟市民都是隨政客引導起舞, 沒能自己分析得出問題重點.
明報 – 2011年8月16日星期二上午6:43
http://hk.news.yahoo.com/%E9%81%B8%E5%A7%94%E8%AD%B0%E5%B8%AD%E5%A2%9E%E9%81%B8%E6%B0%91%E6%B8%9B-%E5%B7%A5%E5%95%86%E7%95%8C%E5%88%A5%E6%9B%B4%E5%B0%8F%E5%9C%88%E5%AD%90-224304967.html
這篇報導在罵選委會制度不民主, 大方向是正確的, 也應該很合很多讀者口味, 但如果仔細看內文卻會發現很多沒道理的 "point".
首先從標題著手. 標題我第一下看的時候以為是整個選委會的選民人數減少, 但實際上只有工商界別如此, 容易令人混淆.
第二, 文章的一大攻擊點落在選民人數增長不及議席數目增長上. 但這是完全荒謬的攻擊. 為什麼呢? 因為這兩者各自的增長根本互不相干, 從來沒有人說兩個數字間要有任何配合. 議席數目是由政改方案, 也就是政客間商量決定的, 是個政治決定. 選民人數則是看各界別的入行和離辭人數, 是由經濟和社會大環境決定. 硬將兩個數自拿來比較根本沒有意思.
選民人數增長少本來就是可以預期的事. 選委會選民人數則是看各界別的入行和離辭人數而定的, 而這些界別不是隨便就會有大量市民加入的, 加上選委會本來只代表小部份香港市民, 所以選委會選民人數注定是會少的. 要大幅加大選委會選民人數只有三個辦法. 一, 直接普選. 二, 放寬成為界別選民的條件. 三, 製造新界別. 既然政改方案只有增加議席數目而不改變選民基礎, 那議席數目和選民人數的增長不合比例本來就是一定會發生的吧!? 這似乎證明不了人們不熱中選委會.
又例如, 幾年前台灣通過選舉改革方案時, 將立法委員人數減半, 從二百幾人變成一百幾人. 難道我們又說甚麼議席減少數目不符合人口數字?
第三, 為何議席數多而選民少就是不好呢?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 議席多而選民少, 就即是代表們要跟選民建立更緊密的關係, 選民們更容易影響代表們, 代表效能反而更佳. 舉例說, 中國人大有差不多三千個代表, 有些人批評中國太多議員. 但中國可是有十三億人民, 除開每個人大代表可是代表著四十多萬人. 聽起來很有代表性, 一個議員代表四十萬人耶. 但實際上如果我們進行選舉, 每個人只有四十幾萬份之一的機會能真正影響到人大. (先不管人大本身有沒有代表性這個問題.) 另一方面, 英國下議院有六百五十個議員, 人口六千多萬, 除開每個議員代表不足十萬人. 如果我們舉行選舉, 每個人有十萬份之一的機會能影響到議員, 是中國的四倍. 再用個更簡單的例子說, 立法會全港只有六十個議員, 直選更只有三十個, 平均每個直選議員要代表二十多萬個香港人. 區議會方面, 連委任議員有五百幾人, 直選的四百人左右, 平均每個直選議員代表一萬五千個香港人. 聽起來立法會議員代表性更高, 但你接觸和影響到立法會議員的機會多? 還是區議員多? 這個例子比較明白了吧. 所以議席少而選民多是有代表效率, 而議席多選民少是有代表效果, 是好是壞完全看你要求的是哪一個.
問題並不出在議席和選民的整體比例, 而是界別比例. 也就是說, 各界別所選出的議席比例, 跟界別選民佔整體選民比例不符. 例如教育界有約八萬人而選出30個代表, 商界(一)只有一百人而選出18個代表, 這明顯有問題. 商界(一)的選民人數減少而議席增加, 更加構成不均. 但分界別進行選舉, 重點本來就是平衡各界別的利益, 人數比例甚麼的根本不在考慮. 所以如果要攻擊的話, 也應該是攻擊整個界別選舉這個概念. 另外, 有些界別只有百多個選民, 也跟公司票或團體票的概念有關.
選委會制度確實有問題, 但這篇報導完全是搞錯攻擊方向. 老實說, 從政改方案推出的時候我就知道關於選委會的部份有問題 (雖然當時我未寫 blog 所以無法引回證明), 因為他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選民基礎, 而只改變議席數目, 根本就是改了等於沒改. 但我也並不太在意這個問題. 因為如果你相信特首選舉在 2017 "可以"普選的話, 那今次的政改方案只會影響 2012 一次的特首選舉, 我們很快又要再改它一次. 加上目前來看誰當特首差別似乎也是有限, 何妨這麼在意要大搞選委會的部份呢? 相反, 立法會的部份則重要得多, 因為這會直接影響下下一次政改方案的內容. 政客們也明白立法會選舉的部份比特首選舉的部份重要, 所以才會只爭論前者而幾乎不提後者吧. 可惜傳媒跟市民都是隨政客引導起舞, 沒能自己分析得出問題重點.
2011年8月14日
更新:菅直人避得一時
幾日前, 日本民主黨宣佈將於月底舉行新的黨魁選舉. 根據慣例, 此位置跟首相位是由同一人擔任, 因此換黨魁也就是要換首相人選的意思. 菅直人本人也已經表明選出新黨魁後將退位讓賢, 所以我們將會在月底看見日本出現一位新首相.
六月時, 我們就曾看到民主黨內"造反派"威脅將菅直人推倒的事件. 當時我也分析過, "造反派"要將菅直人推下台並不難, 但要確保新首相將是自己人則非常困難. 菅直人也是巧妙地運用這個微妙的勢力分佈, 打死不下台, 結果事件演變成一場鬧劇不了了之. 但我當時也已經說了, 菅直人雖然可以死撐一段時間, 卻不能解決黨內分裂, 故他的下台只是時間問題.
現在民主黨舉行新的黨魁選舉, 我們可以理解成是黨內各派終於同意以公平競爭的方式解決"誰是新首相"的問題. 雖然大家可能感覺"日本又換人了", 但菅直人在位其實已經有一年又兩個多月, 是小泉05年離位以來任期最長的首相. 現在他走了, 繼任人卻仍要面對一個大困局: 前有核電危機和災後重建, 後有經濟衰退和龐大財赤, 絕對不是件簡單的工作.
接下來循例談一下誰有機會當新首相吧. 目前最高調的是跟菅直人一派較友好的財相野田佳彥. 前外相前原誠司, 還有內閣官房長官枝野幸男等也屬於這個陣營, 但都有條件自己參選. 跟菅直人勢成水火的黨內大老小澤一郎的一派, 則可能支持屬於前首相鳩山一派的海江田萬里角逐. 另外還有數位XX大臣級的人士也已經宣佈參選.
六月時, 我們就曾看到民主黨內"造反派"威脅將菅直人推倒的事件. 當時我也分析過, "造反派"要將菅直人推下台並不難, 但要確保新首相將是自己人則非常困難. 菅直人也是巧妙地運用這個微妙的勢力分佈, 打死不下台, 結果事件演變成一場鬧劇不了了之. 但我當時也已經說了, 菅直人雖然可以死撐一段時間, 卻不能解決黨內分裂, 故他的下台只是時間問題.
現在民主黨舉行新的黨魁選舉, 我們可以理解成是黨內各派終於同意以公平競爭的方式解決"誰是新首相"的問題. 雖然大家可能感覺"日本又換人了", 但菅直人在位其實已經有一年又兩個多月, 是小泉05年離位以來任期最長的首相. 現在他走了, 繼任人卻仍要面對一個大困局: 前有核電危機和災後重建, 後有經濟衰退和龐大財赤, 絕對不是件簡單的工作.
接下來循例談一下誰有機會當新首相吧. 目前最高調的是跟菅直人一派較友好的財相野田佳彥. 前外相前原誠司, 還有內閣官房長官枝野幸男等也屬於這個陣營, 但都有條件自己參選. 跟菅直人勢成水火的黨內大老小澤一郎的一派, 則可能支持屬於前首相鳩山一派的海江田萬里角逐. 另外還有數位XX大臣級的人士也已經宣佈參選.
2011年8月12日
也談英國暴動
英國以倫敦為首的大城市相繼發生暴動, 震撼全世界. 英國按理來說也是西方先進文化國家的佼佼者, 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 但其實這類暴動並非只有在發展中或專制國家才會出現; 還顧近年經驗, 美國跟法國都出現過類似的騷亂, 所以外人實在不需要過份誇大事情的驚訝性. 筆者現在就正在倫敦留學進修, 但身處的地區就幾乎一切如常, 這兩天出外也沒遇到麻煩. 要知道倫敦是個很大的大城市, 轄下有多個分區, 有些固然是有嚴重暴動, 但也有些是水靜河飛的. 廢話講完了, 回正題吧.
先回顧一下事件經過.
8月4日, 一名黑人男子 Mark Duggan 在倫敦北部市郊被警方攔截, 雙方發生糾紛, 最後該男子被警方開槍殺死.
8月5日, 事件獲各傳媒報導.
8月6日, 約二百人在男子被殺的地區遊行示威, 到晚上不知為何演變為暴動, 該處附近街道商鋪遭到襲擊和搶掠.
8月7日, 其他地區亦出現暴動.
8月8日, 騷亂繼續在倫敦各區擴散, 而且連其他大城市亦出現小規模滋事份子搗亂. 原本正在放暑假的副首相 Nick Clegg 和內政大臣 Theresa May 趕回處理事件.
8月9日, 騷亂繼續擴大. 首相 David Cameron 和倫敦市長 Boris Johnson 亦中止渡假回國處理. Cameron 在召開緊急會議後宣佈大幅增派 16000 警力在倫敦維持治安.
8月10日, 倫敦各處騷亂逐漸被鎮壓, 但其他大城市的則仍未平息. 各高官繼續向公眾喊話呼籲停止暴動.
8月11日, 各地騷亂大致平息. 大量被捕人士被押到法庭緊急審理. 國會召開特別會議商討往後對策.
作為一個政治分析員, 這個時候當然是要分析有沒有甚麼"深層次矛盾"引發今次騷亂. 且來看一看各路分析.
第一個起因似乎是黑人男子 Mark Duggan 被警方槍殺的事件. 的確, 這是整個騷動潮的引爆點, 即第一宗暴動是緊接在這之後的. 可是, 到底多少暴動人士是真的因為這件事而上街搗亂是值得質疑; 至少後期出現的搶掠和襲擊事件, 實在很難說得上是跟槍殺事件有關. 這個原因不夠"深層次".
第二個可能因素是種族問題. 上述的槍殺事件似乎符合一般人印象中黑人容易被警方針對的強節. 而事後的片段也可以看到很多暴徒確實是黑人. 但也有不少暴徒是印巴人或白人, 而且被襲擊的路人和店舖也是不分種族的. 種族問題可能有影響, 但絕對不是事情的全部.
第三個是貧窮問題. 多數爆發騷亂的分區, 被捕人士的背景, 還有搶掠的發生等等, 似乎都指向今次騷亂潮是跟貧窮人口問題有關. 的確, 英國一向都有一定的貧窮人口, 加上最近的經濟困難和政府削減福利, 都會容易令這班人傾向更多反社會情緒和行動. 這當中又以青少年人和少數族裔最容易被貧窮問題打擊. 有些暴徒也投訴自己 "感覺不到社會有希望". 這似乎也是目前為止最多人認同的"深層次矛盾".
綜合上兩個因素, 種族問題和貧窮問題, 常人可能會得出一個很簡單直接的應對辦法: 幫助少數族裔和貧窮人口融入社會. 例如從移民政策, 種族政策, 社區福利政策, 教育政策...等等著手. 但真是如此簡單嗎? 英國的福利在先進國家中雖然不算最優良, 但也算是很不錯的了, 而且別忘了早幾年執政的還是左派的工黨. 族群政策方面, 英國一向鼓吹"多元文化政策", 容納不同族群, 也很難說是有歧視性的政策. 要幫助少數族裔和貧窮人口融入社會, 人人都知道是好事, 但說起來容易, 到底實際上要實施怎樣的確實政策, 卻很困難. 也有人質疑政府的削赤計劃是不是有加深社會矛盾. 有這個可能, 但削赤是最近才開始推行, 效果仍未很明顯, 很難說影響有多大. 整體上來說, 改變社會政策的效果是需要一段較長時間才能看到的. 以現在的狀況來說, 改善經濟和創造就業似乎是更實際減少民怨的做法. 但以英國政府現時的財政狀況而言 (可以參照下方的文章), 可以做的實在不多.
同時, 我們也不應該陷入一個迷思, 認為凡是社會有"深層次矛盾"出現就是政府的錯, 或是"深層次矛盾"可以靠改變幾個政策就能消除. 雖然暴徒的生活可能有困難, 但這並不能成為犯罪的藉口. 很多在今次騷亂中的受害者, 如被打的路人跟小店舖東主, 都是同樣生活不容易的. 但大部份一般人都仍是奉公守法的, 最終犯罪與不犯罪的還是由個人決定, 我們不應姑息犯罪者. 我們也不應該旨望幾個幫助社會和諧的政策就能令全部罪案消失, 一些其他的措施還是需要的.
例如很多評論也指向第四個因素, 警方和政客反應遲鈍. 也許香港人/東方人會較難明白, 但在歐洲暑假一到, 真的是甚麼人都會有大假放, 包括公務人員. 無論是執政高官或是反對黨政客們, 大部份都離開了英國去其他地方渡假, 即使是首相和市長也要事發第三日才回國. (順帶一提, 即使發生了騷亂+金融危機, 財相 George Osborne 也繼續大嘆加州陽光.) 如果高官們沒出國, 能更早應付事件, 說不定事態不會變得如此嚴重. 事實上如果我們看回事態發展, 當政府高官回國並宣佈大力鎮壓後, 騷亂確實有被迅速停止. 警方初期也沒怎麼制止暴徒, 是在首相下令緊急擴大警力和警權後才改變應對方法. 因此警方和高官被批評反應遲鈍, 確實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因素.
第五個很多網上留言者所講的因素, 則是"歪理"流行. 講直接一點, 就是現今的人道德水平低落, 還試圖以各種歪理掩飾自己的惡行. 例如電視記者就曾訪問一些暴徒. 其中一人在超市搶走貨物後, 對記者說 "我是在討回稅金". 搶劫私營公司跟討回稅金有甚麼鬼關係?? 還有一些支持暴動的網民 (真的有這種人) 說甚麼 "政府無能, 只照顧銀行家不聆聽人民" 云云. 那就表示可以犯罪跟"討回稅金"? 另一位年輕人的答案則直接得多, "我只是想耍一耍那些警察". 確實也有傳媒找來社會心理學家分析暴徒的心理, 指有些後來的參與者可能只是抱著"好玩"或"人搶我搶"的心態犯罪. 現今英國社會是否道德淪亡? 也是個很多本地人討論的話題.
這兩個因素所得出的相應政府做法也會跟較早前的差很多. 首先是"治亂世用重典", 加強警力和刑罰. 其次是重回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 在學校和家中教導人要學會自律自愛. 但跟較早前所提到的社會和經濟政策一樣, 這些都有問題存在. 怎樣的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會教得出"好人"? 還有要用多重的重典才能令人不犯罪? 政府現在還提出可能要監控網上資訊 (因為有說網絡上有人在鼓吹暴動), 個人認為是矯枉過正了.
總括來說, 政府現在要做的方向有幾個. 一, 好好善後, 幫助受害者, 懲罰犯罪者. 二, 刺激經濟, 增加就業, 改善人民生活. 三, 繼續幫助有需要族群融入社會. 四, 加強警方應變能力. 五, 加強刑責. 六, 公民道德教育......等等.
最後說一下正面的事吧. 如我所說的, 犯罪者始終是少數, 多數人是不支持暴行的. 例如很多志願團體就在網上募捐和召集義工, 幫助受害人士和地區. 有些受害人也呼籲各方冷靜, 勿冤冤相報. 甚至有暴徒被電視影像拍下後, 被家人大義滅親舉報. 至少英國社會不是只剩下歪風啦.
先回顧一下事件經過.
8月4日, 一名黑人男子 Mark Duggan 在倫敦北部市郊被警方攔截, 雙方發生糾紛, 最後該男子被警方開槍殺死.
8月5日, 事件獲各傳媒報導.
8月6日, 約二百人在男子被殺的地區遊行示威, 到晚上不知為何演變為暴動, 該處附近街道商鋪遭到襲擊和搶掠.
8月7日, 其他地區亦出現暴動.
8月8日, 騷亂繼續在倫敦各區擴散, 而且連其他大城市亦出現小規模滋事份子搗亂. 原本正在放暑假的副首相 Nick Clegg 和內政大臣 Theresa May 趕回處理事件.
8月9日, 騷亂繼續擴大. 首相 David Cameron 和倫敦市長 Boris Johnson 亦中止渡假回國處理. Cameron 在召開緊急會議後宣佈大幅增派 16000 警力在倫敦維持治安.
8月10日, 倫敦各處騷亂逐漸被鎮壓, 但其他大城市的則仍未平息. 各高官繼續向公眾喊話呼籲停止暴動.
8月11日, 各地騷亂大致平息. 大量被捕人士被押到法庭緊急審理. 國會召開特別會議商討往後對策.
作為一個政治分析員, 這個時候當然是要分析有沒有甚麼"深層次矛盾"引發今次騷亂. 且來看一看各路分析.
第一個起因似乎是黑人男子 Mark Duggan 被警方槍殺的事件. 的確, 這是整個騷動潮的引爆點, 即第一宗暴動是緊接在這之後的. 可是, 到底多少暴動人士是真的因為這件事而上街搗亂是值得質疑; 至少後期出現的搶掠和襲擊事件, 實在很難說得上是跟槍殺事件有關. 這個原因不夠"深層次".
第二個可能因素是種族問題. 上述的槍殺事件似乎符合一般人印象中黑人容易被警方針對的強節. 而事後的片段也可以看到很多暴徒確實是黑人. 但也有不少暴徒是印巴人或白人, 而且被襲擊的路人和店舖也是不分種族的. 種族問題可能有影響, 但絕對不是事情的全部.
第三個是貧窮問題. 多數爆發騷亂的分區, 被捕人士的背景, 還有搶掠的發生等等, 似乎都指向今次騷亂潮是跟貧窮人口問題有關. 的確, 英國一向都有一定的貧窮人口, 加上最近的經濟困難和政府削減福利, 都會容易令這班人傾向更多反社會情緒和行動. 這當中又以青少年人和少數族裔最容易被貧窮問題打擊. 有些暴徒也投訴自己 "感覺不到社會有希望". 這似乎也是目前為止最多人認同的"深層次矛盾".
綜合上兩個因素, 種族問題和貧窮問題, 常人可能會得出一個很簡單直接的應對辦法: 幫助少數族裔和貧窮人口融入社會. 例如從移民政策, 種族政策, 社區福利政策, 教育政策...等等著手. 但真是如此簡單嗎? 英國的福利在先進國家中雖然不算最優良, 但也算是很不錯的了, 而且別忘了早幾年執政的還是左派的工黨. 族群政策方面, 英國一向鼓吹"多元文化政策", 容納不同族群, 也很難說是有歧視性的政策. 要幫助少數族裔和貧窮人口融入社會, 人人都知道是好事, 但說起來容易, 到底實際上要實施怎樣的確實政策, 卻很困難. 也有人質疑政府的削赤計劃是不是有加深社會矛盾. 有這個可能, 但削赤是最近才開始推行, 效果仍未很明顯, 很難說影響有多大. 整體上來說, 改變社會政策的效果是需要一段較長時間才能看到的. 以現在的狀況來說, 改善經濟和創造就業似乎是更實際減少民怨的做法. 但以英國政府現時的財政狀況而言 (可以參照下方的文章), 可以做的實在不多.
同時, 我們也不應該陷入一個迷思, 認為凡是社會有"深層次矛盾"出現就是政府的錯, 或是"深層次矛盾"可以靠改變幾個政策就能消除. 雖然暴徒的生活可能有困難, 但這並不能成為犯罪的藉口. 很多在今次騷亂中的受害者, 如被打的路人跟小店舖東主, 都是同樣生活不容易的. 但大部份一般人都仍是奉公守法的, 最終犯罪與不犯罪的還是由個人決定, 我們不應姑息犯罪者. 我們也不應該旨望幾個幫助社會和諧的政策就能令全部罪案消失, 一些其他的措施還是需要的.
例如很多評論也指向第四個因素, 警方和政客反應遲鈍. 也許香港人/東方人會較難明白, 但在歐洲暑假一到, 真的是甚麼人都會有大假放, 包括公務人員. 無論是執政高官或是反對黨政客們, 大部份都離開了英國去其他地方渡假, 即使是首相和市長也要事發第三日才回國. (順帶一提, 即使發生了騷亂+金融危機, 財相 George Osborne 也繼續大嘆加州陽光.) 如果高官們沒出國, 能更早應付事件, 說不定事態不會變得如此嚴重. 事實上如果我們看回事態發展, 當政府高官回國並宣佈大力鎮壓後, 騷亂確實有被迅速停止. 警方初期也沒怎麼制止暴徒, 是在首相下令緊急擴大警力和警權後才改變應對方法. 因此警方和高官被批評反應遲鈍, 確實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因素.
第五個很多網上留言者所講的因素, 則是"歪理"流行. 講直接一點, 就是現今的人道德水平低落, 還試圖以各種歪理掩飾自己的惡行. 例如電視記者就曾訪問一些暴徒. 其中一人在超市搶走貨物後, 對記者說 "我是在討回稅金". 搶劫私營公司跟討回稅金有甚麼鬼關係?? 還有一些支持暴動的網民 (真的有這種人) 說甚麼 "政府無能, 只照顧銀行家不聆聽人民" 云云. 那就表示可以犯罪跟"討回稅金"? 另一位年輕人的答案則直接得多, "我只是想耍一耍那些警察". 確實也有傳媒找來社會心理學家分析暴徒的心理, 指有些後來的參與者可能只是抱著"好玩"或"人搶我搶"的心態犯罪. 現今英國社會是否道德淪亡? 也是個很多本地人討論的話題.
這兩個因素所得出的相應政府做法也會跟較早前的差很多. 首先是"治亂世用重典", 加強警力和刑罰. 其次是重回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 在學校和家中教導人要學會自律自愛. 但跟較早前所提到的社會和經濟政策一樣, 這些都有問題存在. 怎樣的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會教得出"好人"? 還有要用多重的重典才能令人不犯罪? 政府現在還提出可能要監控網上資訊 (因為有說網絡上有人在鼓吹暴動), 個人認為是矯枉過正了.
總括來說, 政府現在要做的方向有幾個. 一, 好好善後, 幫助受害者, 懲罰犯罪者. 二, 刺激經濟, 增加就業, 改善人民生活. 三, 繼續幫助有需要族群融入社會. 四, 加強警方應變能力. 五, 加強刑責. 六, 公民道德教育......等等.
最後說一下正面的事吧. 如我所說的, 犯罪者始終是少數, 多數人是不支持暴行的. 例如很多志願團體就在網上募捐和召集義工, 幫助受害人士和地區. 有些受害人也呼籲各方冷靜, 勿冤冤相報. 甚至有暴徒被電視影像拍下後, 被家人大義滅親舉報. 至少英國社會不是只剩下歪風啦.
2011年8月8日
短評美歐債務危機:短期內不可能解決
到目前為止我都鮮有在這個 blog 上談經濟議題, 但其實認識我的人會知道我一向都對此稍有涉獵, 畢竟經濟議題也常常跟政治扯上關係. 今次發生美國評級被調低這種大事, 當然要講評一下, 不過主要是從政治角度出發分析. 我的分析對象不是經濟理論和政府政策本身, 而是政治理論和政府決策.
開始之前, 先講一下為什麼評級這麼重要. 今次美國被調低的是所謂的"國家主權信用評級". 這是指由專業的"評級機構"針對一國政府的債務的信用能力 (綜合政治, 經濟, 政府財政狀況等等) 所作出的評級, 評分越高代表該國國債越值得信任, 可以放心投資. 最高評分是 AAA, 也就是美國原先的評分. 評分被調低, 即該國國債的信用度下降, 可能會打擊該國國債銷路和該國政府靠舉債來周轉資金的能力, 甚至影響該國貨幣的匯率. 美元和美債都是在全球經濟上重要的一環, 所以美國評級被調低才會那麼被關注.
p.s. 市場上最具影響力的"評級機構"有三間: 標普 S&P, 穆迪 Moody's, 惠譽 Fitch. 今次調低美國評級的只有標普; 穆迪和惠譽仍未更改美國 AAA 的最高評級.
除了美國之外, 歐洲債務問題同樣嚴重, 特別是所謂的"歐豬國", 都是經濟差而債務不斷上升, 甚至要靠外來金援來周轉.
p.s. "歐豬"英文是"PIIGS", 來自葡萄牙 Portugal, 愛爾蘭 Ireland, 意大利 Italy, 希臘 Greece, 西班牙 Spain.
為何這兩地的國債狀況會這麼負面? 我會分成三方面分析: 經濟方面, 政治方面, 制度方面.
經濟方面
兩地債務危機越爆越大, 其實源於經濟差. 畢竟經濟好的話, 政府收入增加, 社會狀況穩定, 投資景氣良好, 根本沒人會管國債好壞. 經濟一差, 各種問題浮面, 政府財政出現赤字, 債務自然惡化. 但在這裡就有個矛盾: 如果要刺激經濟, 政府就要增加支出, 短期內開支就要增加, 債務自然惡化; 但相反地, 要減輕債務的話, 削赤措施卻可能不利經濟復甦. 所以一日美歐兩地經濟不重上軌道, 都要面對這個二選一的難題. 而近期兩地的經濟數據都參差不齊, 似乎短期內經濟仍不會復甦得這麼快, 要順利解決債務有一定困難.
以下是一些數據.
Gov't debt as % of GDP (forecast for 2012)
Greece 157.6%
Ireland 121.5%
Italy 120.0%
US 102.9%
Belgium 97.4%
Portugal 94.6%
France 89.7%
(UK 86.5%)
Germany 79.4%
Spain 67.0%
GDP growth (forecast for 2012)
Portugal -0.5%
Greece 1.1%
Italy 1.3%
Spain 1.6%
France 1.8%
Ireland 1.9%
Belgium 1.9%
Germany 2.1%
(UK 2.3%)
US 2.9%
Gov't revenue minus expenditure (surplus/deficit) as % of GDP (forecast for 2012)
Ireland -8.9%
US -7.5%
UK -6.9%
Greece -6.2%
Spain -5.6%
Portugal -5.5%
France -5.0%
Belgium -4.0%
Italy -3.5%
Germany -1.5%
政治方面
如上所說, 政府財政政策有刺激經濟和減少開支兩個方向, 但這兩者都各有支持和反對者. 刺激經濟, 左派會支持, 但右派會反對. 減少開支則相反, 右派會支持而左派會反對. 再簡化點講, 刺激經濟會被罵"大花筒", 而減少開支會被說"不知民間疾苦". 所以政府要採取哪種政策, 本身就是個難題, 決策方面有困難.
其次, 各地政府有沒有政治實力實施適當的政策幫助復甦或減輕債務? 同樣地並不樂觀. 現在歐美兩地的政府大都處於弱勢, 推動政策的能力有限.
在美國, 總統奧巴馬的民望 (42%) 較上台時已經下跌許多 , 眾議院甚至由反對奧巴馬的共和黨控制, 造成總統和國會間衝突連連. 今次標普調低美國評級, 其中一個理由正是因其質疑美國政府的應變能力. 美國明年大選更加增添變數.
歐元區方面, 兩巨頭德法都各有問題纏身. 在德國, 總理默克爾也是民望 (45%) 下跌, 地方選舉更是已經連敗幾場, 行動變得保守起來. 法國的總統薩爾科齊同樣是民望 (36%) 低落, 而且慘在明年大選敗象漸現, 行事同樣不容有失.
被譏為"歐豬"的部份歐元成員國, 我們也可以看到政治困局. 希臘的亂象相信大家平日看新聞也見過不少. 意大利的貝佬在連串醜聞打擊下民望終於要報跌, 他甚至宣佈不會在下次大選尋求連任, 更呈弱勢. 西班牙在年底就要舉行大選, 而民調顯示執政的社會黨已經必敗無疑, 可說已經是個跛腳鴨政府. 葡萄牙和愛爾蘭較早前舉行大選, 都選出新政府, 但暫時來說表現未算很突出.
制度方面
歐洲的債務危機, 主要是針對歐元. 歐元是由多個國家共同使用的, 牽一髮可以動全身, 所以其中一個成員國債務爆破, 即可拖累全個歐元, 何況現在還是多個成員國同時出問題. 這個制度造成歐元從本質上管理和應變能力就較複雜. 除此之外, 成員國之間還可能出現衝突. 例如財務較穩健的芬蘭就對援助"窮兄弟"希臘一直持懷疑態度. 連兩巨頭德國和法國, 雖然他們是歐元的最大後盾, 也因為國內政治環境而行動變得保守.
美國方面, 上面也略為提過, 總統和國會現在處於非常緊張的狀態. 美國複雜的政制, 加上日趨對立的政黨政治, 都拖慢了政府應對金融危機的能力.
制度的部份以後有機會再詳細講. (始終這是我專長, 要寫可以寫很長.) 但今次文章可以得出一個總結, 就是美歐債務危機肯定不可能在短期內就被解決. 大家仍要小心經濟和金融市場波動, 與及可能帶來的政治影響.
開始之前, 先講一下為什麼評級這麼重要. 今次美國被調低的是所謂的"國家主權信用評級". 這是指由專業的"評級機構"針對一國政府的債務的信用能力 (綜合政治, 經濟, 政府財政狀況等等) 所作出的評級, 評分越高代表該國國債越值得信任, 可以放心投資. 最高評分是 AAA, 也就是美國原先的評分. 評分被調低, 即該國國債的信用度下降, 可能會打擊該國國債銷路和該國政府靠舉債來周轉資金的能力, 甚至影響該國貨幣的匯率. 美元和美債都是在全球經濟上重要的一環, 所以美國評級被調低才會那麼被關注.
p.s. 市場上最具影響力的"評級機構"有三間: 標普 S&P, 穆迪 Moody's, 惠譽 Fitch. 今次調低美國評級的只有標普; 穆迪和惠譽仍未更改美國 AAA 的最高評級.
除了美國之外, 歐洲債務問題同樣嚴重, 特別是所謂的"歐豬國", 都是經濟差而債務不斷上升, 甚至要靠外來金援來周轉.
p.s. "歐豬"英文是"PIIGS", 來自葡萄牙 Portugal, 愛爾蘭 Ireland, 意大利 Italy, 希臘 Greece, 西班牙 Spain.
為何這兩地的國債狀況會這麼負面? 我會分成三方面分析: 經濟方面, 政治方面, 制度方面.
經濟方面
兩地債務危機越爆越大, 其實源於經濟差. 畢竟經濟好的話, 政府收入增加, 社會狀況穩定, 投資景氣良好, 根本沒人會管國債好壞. 經濟一差, 各種問題浮面, 政府財政出現赤字, 債務自然惡化. 但在這裡就有個矛盾: 如果要刺激經濟, 政府就要增加支出, 短期內開支就要增加, 債務自然惡化; 但相反地, 要減輕債務的話, 削赤措施卻可能不利經濟復甦. 所以一日美歐兩地經濟不重上軌道, 都要面對這個二選一的難題. 而近期兩地的經濟數據都參差不齊, 似乎短期內經濟仍不會復甦得這麼快, 要順利解決債務有一定困難.
以下是一些數據.
Gov't debt as % of GDP (forecast for 2012)
Greece 157.6%
Ireland 121.5%
Italy 120.0%
US 102.9%
Belgium 97.4%
Portugal 94.6%
France 89.7%
(UK 86.5%)
Germany 79.4%
Spain 67.0%
GDP growth (forecast for 2012)
Portugal -0.5%
Greece 1.1%
Italy 1.3%
Spain 1.6%
France 1.8%
Ireland 1.9%
Belgium 1.9%
Germany 2.1%
(UK 2.3%)
US 2.9%
Gov't revenue minus expenditure (surplus/deficit) as % of GDP (forecast for 2012)
Ireland -8.9%
US -7.5%
UK -6.9%
Greece -6.2%
Spain -5.6%
Portugal -5.5%
France -5.0%
Belgium -4.0%
Italy -3.5%
Germany -1.5%
政治方面
如上所說, 政府財政政策有刺激經濟和減少開支兩個方向, 但這兩者都各有支持和反對者. 刺激經濟, 左派會支持, 但右派會反對. 減少開支則相反, 右派會支持而左派會反對. 再簡化點講, 刺激經濟會被罵"大花筒", 而減少開支會被說"不知民間疾苦". 所以政府要採取哪種政策, 本身就是個難題, 決策方面有困難.
其次, 各地政府有沒有政治實力實施適當的政策幫助復甦或減輕債務? 同樣地並不樂觀. 現在歐美兩地的政府大都處於弱勢, 推動政策的能力有限.
在美國, 總統奧巴馬的民望 (42%) 較上台時已經下跌許多 , 眾議院甚至由反對奧巴馬的共和黨控制, 造成總統和國會間衝突連連. 今次標普調低美國評級, 其中一個理由正是因其質疑美國政府的應變能力. 美國明年大選更加增添變數.
歐元區方面, 兩巨頭德法都各有問題纏身. 在德國, 總理默克爾也是民望 (45%) 下跌, 地方選舉更是已經連敗幾場, 行動變得保守起來. 法國的總統薩爾科齊同樣是民望 (36%) 低落, 而且慘在明年大選敗象漸現, 行事同樣不容有失.
被譏為"歐豬"的部份歐元成員國, 我們也可以看到政治困局. 希臘的亂象相信大家平日看新聞也見過不少. 意大利的貝佬在連串醜聞打擊下民望終於要報跌, 他甚至宣佈不會在下次大選尋求連任, 更呈弱勢. 西班牙在年底就要舉行大選, 而民調顯示執政的社會黨已經必敗無疑, 可說已經是個跛腳鴨政府. 葡萄牙和愛爾蘭較早前舉行大選, 都選出新政府, 但暫時來說表現未算很突出.
制度方面
歐洲的債務危機, 主要是針對歐元. 歐元是由多個國家共同使用的, 牽一髮可以動全身, 所以其中一個成員國債務爆破, 即可拖累全個歐元, 何況現在還是多個成員國同時出問題. 這個制度造成歐元從本質上管理和應變能力就較複雜. 除此之外, 成員國之間還可能出現衝突. 例如財務較穩健的芬蘭就對援助"窮兄弟"希臘一直持懷疑態度. 連兩巨頭德國和法國, 雖然他們是歐元的最大後盾, 也因為國內政治環境而行動變得保守.
美國方面, 上面也略為提過, 總統和國會現在處於非常緊張的狀態. 美國複雜的政制, 加上日趨對立的政黨政治, 都拖慢了政府應對金融危機的能力.
制度的部份以後有機會再詳細講. (始終這是我專長, 要寫可以寫很長.) 但今次文章可以得出一個總結, 就是美歐債務危機肯定不可能在短期內就被解決. 大家仍要小心經濟和金融市場波動, 與及可能帶來的政治影響.
2011年8月5日
關於挪威襲擊
......好像很久沒 update 了. 今次先講一個比較舊的事件: 挪威恐怖襲擊.
事發當時我跟網友談起, 第一個反應就是:"間中有癲人唔出奇", 結果竟然一講講中. 兇手是一名挪威當地的極右份子, 而且貌似可能有精神問題 (至少他的代表律師開始這麼說). 為何我的第一個反應是認為會是當地瘋子所做, 而不是像外媒那樣認為是伊斯蘭份子做的呢? 原因有幾個.
首先, 挪威雖然予一般人一種和平跟不應該有極右份子的形象, 但如我以前也分析過的, 極右排外份子在北歐雖然不能說是普遍, 但支持度及參與者確實存在. 恐怖襲擊本來就是罕有的事件, 只有極少數人會真的策劃和實行, 所以無論一個國家的民眾主流態度如何, 我們都不能完全排除掉本地襲擊的可能性. 雖然近年伊斯蘭的襲擊比較觸目, 但我們也不可以忽視本地極端份子所引發的事件; 年初美國就有國會議員被槍擊, 而09年荷蘭也曾經出現針對皇室成員的撞車事件.
http://en.wikipedia.org/wiki/2011_Tucson_shooting
http://en.wikipedia.org/wiki/2009_attack_on_the_Dutch_Royal_Family
其次, 有人認為今次襲擊規模頗大, 似是有組織地在背後策略. 表面上來看是這樣. 但因為事件是發生在挪威, 一個平常不會出現恐襲的地方, 當地保安較為多漏洞是很有可能的. 在一些歐洲國家, 皇室成員或高官在沒有保鑣的陪同下到處逛街並不是稀有的現象. 何況在這個國際重手打擊恐怖份子的年代, 組織行動反而較個別行動容易被警方找出蛛絲馬跡. 上面有 link 的兩宗襲擊都是兇手個人行動的. 09 年的美國飛機爆炸襲擊(失敗的), 還有95年的奧克拉荷馬爆炸案, 兇手都似是單獨行動. 所以我們不能輕視獨行犯的威脅性.
http://en.wikipedia.org/wiki/Northwest_Airlines_Flight_253
http://en.wikipedia.org/wiki/Oklahoma_City_bombing
第三, 也是最明顯的理由, 是今次襲擊的對象. 今次遭到襲擊的地點有兩處: 奧斯陸的政府總部, 特別是臨近首相辦公室處, 與及執政工黨的夏令營. 這顯示兇手有著明確目標: 現任政府與及執政黨. 如果是伊斯蘭份子, 襲擊對象的確可能包括政府機構, 但更常見的是針對公共機構, 交通, 人流密集的地方, 因為這樣所造成的公眾恐慌會更強. 襲擊個別政黨黨的夏令營, 非常不像是伊斯蘭份子的所為, 反而像是有極端政見的本地憤青. 考慮到現在挪威的執政黨是左派政黨, 襲擊者是極右份子的可能性就更高了. 無論是哪一個國家 (中國, 日本, 台灣, 歐洲, 美國...), 這些極右憤青的歪理都是一樣的: 他們固然仇視外敵, 但更仇視那些搞亂國政的人, 認為政客才是罪魁禍首. 因此他們的攻擊目標不是外敵而是政客和政府.
以上都是我認為事件會是本土瘋子所為的原因. 當然這些都是事件發生後的分析, 我也對挪威竟然會發生這種事情感到愕然. 事件會否令挪威人像美國那樣加強對恐怖份子的追查, 甚至成立新的反恐機構和法例呢? 個人認為政府會加強這方面的應付能力, 但因為一般人大概會認為這是個別事件, 大規模的反恐應該不會出現. 可是這肯定會對歐洲整體的極右風氣構成影響. 主流民眾跟政黨會對極右的存在更為關注, 極右政黨也會避免太大反應令人以為他們是恐怖份子. 但個別憤青和瘋子會否有樣學樣, 希望不會吧.
事發當時我跟網友談起, 第一個反應就是:"間中有癲人唔出奇", 結果竟然一講講中. 兇手是一名挪威當地的極右份子, 而且貌似可能有精神問題 (至少他的代表律師開始這麼說). 為何我的第一個反應是認為會是當地瘋子所做, 而不是像外媒那樣認為是伊斯蘭份子做的呢? 原因有幾個.
首先, 挪威雖然予一般人一種和平跟不應該有極右份子的形象, 但如我以前也分析過的, 極右排外份子在北歐雖然不能說是普遍, 但支持度及參與者確實存在. 恐怖襲擊本來就是罕有的事件, 只有極少數人會真的策劃和實行, 所以無論一個國家的民眾主流態度如何, 我們都不能完全排除掉本地襲擊的可能性. 雖然近年伊斯蘭的襲擊比較觸目, 但我們也不可以忽視本地極端份子所引發的事件; 年初美國就有國會議員被槍擊, 而09年荷蘭也曾經出現針對皇室成員的撞車事件.
http://en.wikipedia.org/wiki/2011_Tucson_shooting
http://en.wikipedia.org/wiki/2009_attack_on_the_Dutch_Royal_Family
其次, 有人認為今次襲擊規模頗大, 似是有組織地在背後策略. 表面上來看是這樣. 但因為事件是發生在挪威, 一個平常不會出現恐襲的地方, 當地保安較為多漏洞是很有可能的. 在一些歐洲國家, 皇室成員或高官在沒有保鑣的陪同下到處逛街並不是稀有的現象. 何況在這個國際重手打擊恐怖份子的年代, 組織行動反而較個別行動容易被警方找出蛛絲馬跡. 上面有 link 的兩宗襲擊都是兇手個人行動的. 09 年的美國飛機爆炸襲擊(失敗的), 還有95年的奧克拉荷馬爆炸案, 兇手都似是單獨行動. 所以我們不能輕視獨行犯的威脅性.
http://en.wikipedia.org/wiki/Northwest_Airlines_Flight_253
http://en.wikipedia.org/wiki/Oklahoma_City_bombing
第三, 也是最明顯的理由, 是今次襲擊的對象. 今次遭到襲擊的地點有兩處: 奧斯陸的政府總部, 特別是臨近首相辦公室處, 與及執政工黨的夏令營. 這顯示兇手有著明確目標: 現任政府與及執政黨. 如果是伊斯蘭份子, 襲擊對象的確可能包括政府機構, 但更常見的是針對公共機構, 交通, 人流密集的地方, 因為這樣所造成的公眾恐慌會更強. 襲擊個別政黨黨的夏令營, 非常不像是伊斯蘭份子的所為, 反而像是有極端政見的本地憤青. 考慮到現在挪威的執政黨是左派政黨, 襲擊者是極右份子的可能性就更高了. 無論是哪一個國家 (中國, 日本, 台灣, 歐洲, 美國...), 這些極右憤青的歪理都是一樣的: 他們固然仇視外敵, 但更仇視那些搞亂國政的人, 認為政客才是罪魁禍首. 因此他們的攻擊目標不是外敵而是政客和政府.
以上都是我認為事件會是本土瘋子所為的原因. 當然這些都是事件發生後的分析, 我也對挪威竟然會發生這種事情感到愕然. 事件會否令挪威人像美國那樣加強對恐怖份子的追查, 甚至成立新的反恐機構和法例呢? 個人認為政府會加強這方面的應付能力, 但因為一般人大概會認為這是個別事件, 大規模的反恐應該不會出現. 可是這肯定會對歐洲整體的極右風氣構成影響. 主流民眾跟政黨會對極右的存在更為關注, 極右政黨也會避免太大反應令人以為他們是恐怖份子. 但個別憤青和瘋子會否有樣學樣, 希望不會吧.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