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8日

文長就是好、人多好辦事

關於早兩日講傳媒生態的事,再講多兩點。(ps 不是說端傳媒就是這樣,我也不認識他內部運作,只是 in general 地講講傳媒生態。)

討論中 (包括在其他網頁上看到的),似乎不少人將文章的長度與質素聯繫起來。但其實高質的文不一定要長。像筆者讀經濟學人金融時報時,一頁甚至半頁紙的文章 (雖然字型很小),一樣可以包含很多資訊,很快點出重點和表達到立場。相對的,我相信大家讀書時都會遇過一些學術文章是幾十頁都不知道它想講甚麼。有時以合適的圖表取代密麻麻的字,也能讓讀者看得更舒服,甚至傳遞到更多資訊。如何平衡篇幅和資訊量,我也還在學習中。

某傳媒又請了很多人,一些人就說他要做大,當然要請得人多。那請得人多是否就是得出的 output 也比較多呢?筆者工作的地方每年都會有 summer intern,但有時他們來了之後正職更忙,因為 intern 雖然都是讀新聞系,有些 idea 傳媒怎麼運作,卻未必已經培養出新聞觸角,在現場問不出重點,或者做 research 盲中中結果不太合用,或者寫了一大篇報道卻寫得不好無法令觀眾一次就看懂,結果正職要花額外時間幫他們改稿。當然這是任何新人都會有的情況,做一排之後會改善。

這時候有幾個資深的,對該範疇認識較多,可能很快就發掘到其他人沒看到的焦點,或者想起以前有類似的新聞,如「董生時點做」或「bow tie 時點做」,或者有 contact 打電話給某學者或評論員做個簡短分析,或者想起「佢政綱咁寫過架wor」,立即豐富了新聞內容,深入淺出地讓觀眾了解來龍去脈。

當然,資深記者始終跟專科出身的學者在知識量上有差 (除非該記者自修很多相關知識),但一般傳媒不會為此聘請學者。一來如果沒有相關新聞發生,該學者又不認識其他範疇,他就變成沒事做。二來傳媒報道很重要的是讓觀眾一下子就明白,學者在 presentation 上未必做到,又可能學者會鑽入去一些觀眾沒興趣知道的細節,那讓記者訪問學者再由記者 present 就比較有效率。總之同時懂得做新聞和做學術的人很少,三來傳媒業人工一般都比較差......

不過資深記者人工也比較貴 (雖然比起其他商務行業還是比較低),而且每年新聞系畢業的人也多,加上很多傳媒老闆重視發揮政治影響力多於新聞質素,很遺憾地,在老闆眼中這些資深的人隨時能夠被新人取代,結果就是新聞質素下降。特別是傳說某大台老細經常干涉依樣果樣,資深的頂唔順辭職,但老闆冇所謂不斷請新人囉,加上編採方向側埋一面,搞到質素和口碑都越做越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