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6日

美國初選與建制派的無力

本文已在《am730》刊出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312294

另附幾篇之前寫過關於美國總統選舉的文章:
特朗普與美國反建制選民 http://nonintellect.blogspot.hk/2016/01/blog-post_8.html
為何美國頭兩場初選特別重要 http://nonintellect.blogspot.hk/2016/02/blog-post_7.html
美國初選與新東補選的共通點 http://nonintellect.blogspot.hk/2016/02/blog-post_20.html


美國總統初選,特朗普再攻陷多州,逼得剩下的黨內對手都退選,11月總統大選篤定是特朗普對希拉里。回看過去幾個月,歐美傳媒先是說特朗普是笑話無須理會,後來他支持度飆升又說是虛火遲早會跌,民望高企不下則說黨內會有大老發功逼退他,所有分析無一兌現,眼鏡跌爛了不知幾多副。為何這些分析都不中呢?

主要原因,是他們忘記了這是一場講民意的真選舉,結果是由選民而非建制派決定。他們以為大老們出幾句聲,或者主流傳媒講甚麼,選民就會聽,但其實不會。他們以為有資源就能贏選舉,但其實民望並非有錢就能堆砌而成。他們又以為在幕後布局就能操縱候選人,但並非人人都能受大老們操縱。以前看新聞,有次劉兆佳說中央想要的選舉是能預先知道結果的。美國的選舉是無人能預先知道結果的,正正證明是真選舉。

我們重溫一下特朗普的崛起。他在去年6月宣布參選,從一開始就不斷口出狂言如「在美墨邊境起道牆」、「趕走所有非法移民」和「不讓穆斯林入境」等,令建制派當他是笑話,但他的民望卻不斷爬升。到去年底,他的民望仍然高企,建制派就改為說這些都是虛火,正常來說這樣做民望是會跌的,仍未意識到今次選舉就是不正常。來到今年2月正式舉行初選,他在多個州份勝出,建制派終於開始察覺他真的有危險,想辦法拉他下馬。

例如,他們看到特朗普支持度只有三四成,能勝出這麼多個州是因太多其他候選人分薄票源「攬炒」,開始勸退一些無勝算的候選人,並且力谷立場較溫和的候選人魯比奧。可是事與願違,有的人堅持不肯退選,而即使有人肯選,他們的支持者亦未必「過票」到魯比奧身上,令魯比奧一直無法突圍。到3月連魯比奧連也退選。

至此,建制派又開始想計劃「換Trump」,如果特朗普奪得的黨代表票未過半,就能造成流局,屆時可再另外找人當候選人。於是他們催促餘下另外兩個候選人克魯茲和卡西奇配票,阻止特朗普取得過半票 (很多香港人以為比例代表制才需要配票,其實不然),並且加緊支持二人。可是選民並不賣帳,你叫我配票就要配?二人的得票未見大變,特朗普仍勝得多個州分。而且並非每個大老都願意支持二人,早幾日就爆出前議長博納罵克魯茲是「撒旦化身」 (Lucifer in the flesh) 和「他要贏除非我死掉」(Over my dead body)。

終於,特朗普4月中時在紐約州以主場之利首次得票率過半後,氣勢持續,隨後的幾個州全都大勝。大老們、主流傳媒、克魯茲和卡西奇等出盡渾身解數仍然擋不下,製造流局的計劃宣告失敗。於是連克魯茲和卡西奇都要退選,特朗普勝出初選。

筆者以前都寫過,這些共和黨建制派的影響力失效,部分是他們自己造成。例如,他們過去幾年一直不斷攻擊和中傷奧巴馬,在共和黨支持者造成一種對現狀極度不滿的情緒,後來這種不滿失控,黨的支持者開始轉為罵黨的建制派,認為建制派阻不到奧巴馬施政,和離地不了解民憤。終於特朗普口沒遮攔乜都鬧一餐,就中了這些人的心理。

特朗普因為言論出位屢上新聞頭條,但民主黨方面,桑德斯的表現同樣值得關注。直至去年,所有人仍以為希拉里沒有對手,只是等黃袍加身,桑德斯卻超乎所有人預期,數度令希拉里陷入劣勢。要不是民主黨保留了「超級代表」制度,希拉里的形勢會差得多。現下希拉里贏桑德斯700多黨代表票,但如果減去「超級代表」,只計直選代表,差距會大減至不足300票。

所以美國不只是極右冒起,極左都有冒起。整體來說,我會說是反映了反建制情緒的普遍,不論左右,人們都不信任那些長期當權的建制人士。類似的情況在英國也有。即使大部分政要,從首相卡梅倫和財相歐思邦,到工黨黨魁科爾賓和蘇民黨黨魁斯特金,全都支持留歐,脫歐一派只有前倫敦市長約翰遜撐場,脫歐的支持度仍然追貼留歐。又例如4月24日的奧地利總統選舉。在首回合,來自極右自由黨的 Norbert Hofer 取得最高票,來自最左翼的綠黨的 Alexander Van der Bellen 則排第二,由這兩人進入5月22日的第二回合。中間派或溫和派候選人,包括來自現時執政黨的,都是慘敗。

很多人愛說有政客在「操控」或「煽動」民意。如果民意是這麼容易被操控的,為何建制派就操控不到呢?事實是民意並非任人操控,人民在某時某地開始相信A的講法而不是B的講法,總有其背後原因,是可以客觀分析的。很多時,並非A做得特別好,而是B做得太不好。如果人民實際感受是自己的生活環境沒改善,那不管經濟數據多美好,或者政府講的話多漂亮,人民仍然會轉投其他勢力。但只要政府做得夠好,保持民望是可能的。例如德國總理默克爾的民望雖然比最高時有所回落,現時仍然比所有其他對手都高10%以上。又或者加拿大靚仔總理杜魯多,現時民望比他剛上任時還要高。

香港也是。為何建制派就不能「操控」民意,令市民愛國愛港呢?很簡單,當市民知道建制派全都拿外國護照,孩子都在外國出生或長大,還有誰會信愛國愛港?香港沒有真普選,他們可以操控政府和立法會,但人心,終究是操控不到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