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7日

當司法獨立是新聞...


早幾日香港法律界舉行年度大會,大法官馬道立強調香港有司法獨立,成了次日報紙頭條。香港有司法獨立,竟然是新聞。單是這一件事,香港法律界承受多大的壓力,可見端倪。最近很多人談法治,我也講一下我的理解。之前看雜誌有文章提到今年是英國「大憲章」(Magna Carta) 簽訂800周年 (1215年6月15日),先從這個東西回顧英國法治和民主的來源。

當年英王約翰 (John) 為了和法國打仗,經常向貴族徵兵徵稅,令貴族不滿爆發內亂。約翰求和,反對派貴族們就要他簽署大憲章,用法律約束他。雖然後來約翰反悔撕毀大憲章,之後歷屆政府也沒恢復所有條文,今日大憲章只有部分條文仍然有效,但其關鍵部份和背後理念不斷被引用和放大,成了英國民主和法治發展的重要文件。

大憲章有提到「民主」「法治」「普選」這些字眼嗎?沒有。大憲章的原意是限制王權和保障貴族,很多條款是從貴族的角度撰寫的,在今天來看是跟常人無甚關係。但它列出了對王權的限制,尤其是國王不能操縱司法系統,於是被視為英國民主和法治的開端。其實對王權加以約束,中世紀的波蘭等地都有,但英國大憲章影響了整個英語世界,包括美國,也就特別有名了。

大英圖書館有一份大憲章英文譯本 (原文是拉丁文):http://www.bl.uk/magna-carta/articles/magna-carta-english-translation

先來看一些在今日會令人摸不著頭腦的條款:

(23) No town or person shall be forced to build bridges over rivers except those with an ancient obligation to do so.

(31) Neither we nor any royal official will take wood for our castle, or for any other purpose, without the consent of the owner.

(50) We will remove completely from their offices the kinsmen of Gerard de Athée, and in future they shall hold no offices in England.

(58) We will at once return the son of Llywelyn, all Welsh hostages, and the charters delivered to us as security for the peace.

第23和31條,可能當年橋樑和樹木是重要資源,但在今天不是一般人想到會出現在國家憲法中的項目。第50條根本是私人恩怨,Gerard de Athée 是約翰聘用的法國僱傭兵,那跟約翰敵對的貴族們當然要逼走他。第58條則是外交條約,當年威爾斯未被英格蘭合併,Llywelyn 是威爾斯貴族領袖,他的兒子後來成為第一任「威爾斯親王」(Prince of Wales)。

接下來就是幾條法治相關條款:

(40) To no one will we sell, to no one (will we) deny or delay right or justice.

公義不會被任何人拒諸門外,或被任何人買通,所有人都受法律保障。

(39) No free man shall be seized or imprisoned, or stripped of his rights or possessions, or outlawed or exiled, or deprived of his standing in any way, nor will we proceed with force against him, or send others to do so, except by the lawful judgment of his equals or by the law of the land.

任何疑犯必須被合法的程序審判過才能被定罪和懲罰。執法人員在暗角打人  proceed with force against him 是違反大憲章,理應在施政報告中大大的警惕。By the lawful judgment of his equals,equals 是指地位相等的人,由地位相等的人審判,在今日就是陪審團。

(45) We will appoint as justices, constables, sheriffs, or other officials, only men that know the law of the realm and are minded to keep it well.

必須是有法律知識的人才能成為法官和司法人員,這是要防止國王任意作出任命,控制司法系統。

從800年前的大憲章都看得出來了,單是有法律,然後人民守法,並不是法治的全部。法治要有套制度和程序、不偏不倚、不受操控、保障一定權利和自由,才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們不只要遵守法律條文,還應思考法為何存在?法如何訂立?法應如何執行?

政治學常說三權分立,即行政、立法、司法三權,三者其實都是圍繞法律來界定,立法是訂立法律,司法是按法律判案,行政是將法律執行。法律是重要的統治工具,所以要將法律相關的三權分割,避免有人獨攬大權,隨意 (arbitrary) 制訂和執行法律。要守法的,不只是人民,還包括政府,政府同樣要受法律約束。就像大憲章,憲法的對象往往是約束政府。司法覆核,即審查某行為是否違憲的司法程序,控告對象也多是政府。人民守法,但政府不守法,胡亂立法,隨意執法,操控司法,令法律面前不是人人平等,同樣不是法治。人治和法治,差別不僅在平民是否守法,還在政府是否受法律約束。

從這個角度看,法治跟民主的關連在於,兩者同樣是在約束政府,法治以法律機制約束,民主以民意機制約束,兩種機制應可互相支持。法官始終只負責根據法律判案,對立法過程和執法過程的影響有限,這時候就需要民眾和民代監察立法和行政體系。不然某天立了一條法,不支持特首就是犯法,罵他689就是犯法,法官也只能根據此法判案,除非以司法覆核將它推翻,但如果連憲法都這樣寫著,那法官就完全沒辦法了。

可是法治和民主兩者始終是不同的東西,不一定同時存在。可以有法治而沒民主,例如今日香港,雖然有良好法制,有司法獨立,政府大致上守法,但人民的政治權利有限,難稱得上是民主。上一段的例子都看到,沒有民主監督立法和行政體系,單靠司法體系獨撐,法治很容易受到威脅。

但民主和法治也有機會有衝突,例如議會繞過法庭進行公審,甚至人民公投將某人剝奪自由、沒收資產、驅逐、處死,那的確是某種形式的民主,但肯定不是法治。如果法官是憑民意來判案,民眾說甚麼就怎麼判,亦非法治。西方民主國家中民選的通常只限官員和議員,不會民選法官,建立良好的司法系統和培訓優秀的司法人員,也就對維持法治非常重要了。

最後看回大憲章民主相關條文:

(12) No 'scutage' or 'aid' may be levied in our kingdom without its general consent.

所謂 scutage 是指兵役免除金,在古代封建制度下貴族有義務為君主參軍和提供士兵,但可以以付錢代替。這一條的原意是國王沒有徵求貴族同意不可徵稅,後來引申為政府沒有國民或國會同意不可徵稅,是人民制約政府、具社會契約意味的條文。

後來美國鬧獨立,觸發點是英國向美洲殖民地不斷加稅,「美獨」份子就引用大憲章這條條款,指英國國會沒有美洲人代表,加稅沒有徵求美洲人同意,違反大憲章,還提出「無代表不納稅」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 的口號。沒普選不交稅,二百幾年前「美獨」份子就已經提出,還說這是完全合法合憲,違法違憲的是倫敦中央政府,需要警惕。

(61) The barons shall elect twenty-five of their number to keep, and cause to be observed with all their might, the peace and liberties granted and confirmed to them by this charter.

Baron 現在指男爵,這裡講貴族階級。這一條說要成立由貴族互選產生的貴族會議確保大憲章獲執行,可視為國會的雛型。61條很長,再選多一段登出來:

If we......offend in any respect against any man, or transgress any of the articles of the peace or of this security, and the offence is made known to four of the said twenty-five barons, they shall come to us......to declare it and claim immediate redress. If we......make no redress within forty days......the four barons shall refer the matter to the rest of the twenty-five barons, who may distrain upon and assail us in every way possible,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whole community of the land, by seizing our castles, lands, possessions, or anything else saving only our own person and those of the queen and our children, until they have secured such redress as they have determined upon.

這裡的 we 是國王或王室。這一段就是說如果國王違反了大憲章,貴族會議可以攻擊 assail 國王和沒收其財產以獲得賠償,又被稱為「合法革命」lawful rebellion 條款。原來革命都可以是依法、合憲地進行的。

偉大的 Sir Humphrey

這邊是一點閒聊。在法律界年會中,大律師公會主席石永泰致辭開首如是說:

「英國其中一位最偉大的公務員,漢弗萊•阿普爾比爵士 (Sir Humphrey Appleby) 曾經對他的晚輩伯納•伍利 (Bernard Woolley) 說過︰演辭不是為現場觀眾寫的。發表演說只不過是把一篇新聞稿發放給各大傳媒必經的例行公事。」

這其實是來自英國電視劇 Yes Minister 的角色。此劇圍繞新人內閣大臣 (後成為首相) Jim Hacker (Paul Eddington 飾)、部門常任秘書長 Sir Humphrey (Nigel Hawthorne 飾)、私人秘書 Bernard Woolley (Derek Fowlds 飾),講述大臣如何想推行首相/民眾喜歡的政策,但往往被常秘阻撓。Sir Humphrey 公務員心態極重,甚麼改革都不想要,同時精英心理極強 (牛津 1st hon 畢業),看不起大臣,偏偏大臣初到貴境不熟政府運作,要依靠常秘做事,結果就是常常被常秘耍,一事無成。

劇中看點除了兩人勾心鬥角,還看 Sir Humphrey 那副看透世事、精英嘴臉、拋書包、答官腔、故意將事情講到超複雜令人聽不懂。且來看這段 Sir Humphrey 向區議員「解釋」policy (民選大臣負責制訂) 和 administration (公務員負責執行) 的差別:


此劇也是政治學金句大全,例如這句「會議紀錄的目的不是紀錄事件過程,是要保護參與會議的人」


跟首相爭論教育問題:「我們讓年輕人遲畢業才不是為了他們多學習......而是要拉低失業率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