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9日

勿陷入政客式邏輯

香港雨傘運動將近2個月,終於有示威者按捺不住,將行動從佔領馬路「升級」為衝撞立法會大樓。筆者理解有示威者感覺運動停滯不前,政府和建制派在等你自己消耗到盡,不能再這樣下去,有需要將行動「升級」。但示威者行動前必須想想,何為目標何為手段,自己採取的手段到底對運動幫助在哪裡,千萬不能陷入「政客式邏輯」politician's logic。

Politician's logic 這個講法是我以前看某英國劇集時看到的 (提示:查閱 wiki 條目能找到劇名),內容如下:

1. We must do something
2. This is something
3. Therefore, we must do this.

類似的形式還有:

1. To improve things, things must change
2. We are changing things
3. Therefore, we are improving things.

然後我再用回我在一個月前,10月10日文章的講法:

「示威者需要不斷動員人上街製造聲勢,而動員人要消耗很多資源和耐性,總有其極限。執政者則有優勢,畢竟有權力和資源在手,絕對可以死拖爛拖,拖到示威者能量燃燒完畢,成效可能較鐵腕鎮壓更佳。......

如果政府真的採用以逸待勞的策略,消耗運動能量,也挑撥市民對運動反感,運動是否要有新的行動尋求突破呢?」

http://nonintellect.blogspot.hk/2014/10/blog-post.html

老實說,筆者也看不到這樣下去運動能有何終局,但無論如何,不可以令本來對運動持正面印象的人變成負面,否則失敗的不只是今次運動,還可能是以後同類的社運,甚至是整個香港民主化。我始終認為,民意支持是雨傘運動重要的籌碼,沒有民意支持只會更容易失敗。如果越來越多人改為認同「袋住先」,不就更加令所謂「溫和民主派」有理由轉態通過「袋住先」,令雨傘運動參與者所付出的心力被白費嗎?還有,現在港府和中共不用武力清場,也跟民意有關,就是他們發現越是用武力民意越是同情示威者。民意對運動不利的話,這一層顧慮消失,港府就更加能夠清場。或許不用講到那麼遠,如果連其他運動參與者都不服你,還有甚麼好說?

留意我在上次文章中說是為行動「尋求突破」,用的字不是「進」或「退」。因為我不認為向前衝就是「進」,不向前衝就是「退」,也不應該對所有不是衝的意見就質疑是退場。運動參與者不應該這樣限制自己的選擇,應該探討不同的發展方向。很遺憾很多建議很快就被扳倒。我本來是希望學生能跟政府繼續對話,同樣地很遺憾這方面沒能更進一步。

最後是運動分裂的問題。我覺得先要搞清楚到底各方 (如有這些「方」,畢竟有些人說沒有人能代表自己嘛) 的分歧在哪,還有沒有合作空間。有人說千萬不可切割或分裂,但我一向覺得,如果各方都同意分開好過在一起,那就不要強求,分吧,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大家各自看誰最能爭取到群眾支持吧。

舉香港近排很流行講的甘地做例子。他的確是公民抗命行動的主要發起人和領導人,但就絕非整個印度獨立運動的唯一領導人,印度獨立運動也是有分裂,甘地也有跟其他派系鬧切割的。甘地是印度國大黨成員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沒錯,甘地是政黨中人),主要負責群眾工作,但黨內還有其他人是負責政治部署和地區工作,例如印度獨立後成為首位總理的尼赫魯,而這些其他領導人也不是每次都贊成甘地的行動 (雖然多數最後都會一起行動)。

wiki 圖片:Jinnah 和甘地合照
除了國大黨,印度獨立運動還有其他黨派參與,例如穆斯林聯盟 (All-India Muslim League)。聯盟領袖 Muhammad Ali Jinnah 質疑甘地和國大黨,無法保障印度獨立後穆斯林的權益,要求英國將英屬印度分割為印度教徒區和回教徒區,獨立成兩個國家。前者成了今日的印度,後者成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Jinnah 被巴基斯坦視為國父。

wiki 圖片:Bose 和甘地合照
最後還有極具爭議的勇武派領袖 Subhas Chandra Bose。他曾是國大黨領導層之一,但他在二戰開打後認為跟德國結盟,以武力打倒英國,才是爭取印度獨立的最佳方式,跟主張和平非暴力的甘地等主流派決裂。英日開打後,他又改為跟日本結盟,支持日軍「解放」英屬印度,甚至組織志願軍,和日軍裏應外合。Bose 敗戰後隨日軍逃走期間在台北墜機身亡。

wiki 圖片:Bose (最右) 跟東條英機 (中) 和汪精衛 (左三) 等人合照
如果連基本行動方針也不能同意,那還怎麼一起行動呢?分裂也沒辦法吧。短期內,這樣可能會連支持度也分割掉,但換轉頭,這樣可能更有利各方部署自己的行動。重點是分裂了不等於要互相仇視和鬥爭,主要敵人另有其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