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2日

不同博物館看世界大戰:英國篇

每年年尾,英國社會各界人士,從首相到一般人,都流行在胸前佩戴一棵小紅花。這種紅花叫 poppy,是用來紀念英國傷亡士兵,做法興起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當年流行一首詩 In Flanders Fields,講述 Flanders (比利時北部) 的戰場在戰事後上開滿了紅色的 poppy。紅色也令人聯想到流血。自此 poppy 就成了紀念傷亡士兵的象徵。英國人佩戴的小紅花多是為軍隊/傷兵/退伍兵籌款時賣的膠花,即是賣旗。今年正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戰100周年,倫敦 Tower of London 外有一個由88萬支 poppy 拼成的展示品,紀念大英帝國在一戰戰死的88萬將士。

順帶一提 poppy 可以指虞美人花也可以指罌粟花,英國紀念士兵用的 poppy 是虞美人花不是罌粟花,也跟鴉片或鴉片戰爭無關。

然後,又有人會說佩戴 poppy 的現象好像強迫症,不戴就政治不正確,甚至說軍國主義。戴不戴,的確是個人自由不應干涉,但講到軍國主義又似乎太誇張。紀念一下死人、回想一下戰爭都不可以?

由此開始不同博物館看世界大戰:英國篇。

之前寫過法國篇和德國篇,前者主要集中在一戰如何是法國最後一次擺得上檯面的大戰,後者主要集中在兩戰如何影響德國政治環境。在英國,兩戰是重要的社會集體回憶和國民身任認同,也對英國政治甚至民主都造成重大改變。

大英帝國圖......好啦這是1937年即是打完一戰後的......


























20世紀初,可說是英國國際地位達到巔峰的時期。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國土、人口、經濟力、軍力等各方面都是公認的世界強國。但在國內,英國正面對著三項動搖到國本的政治變化。

一,民主改革。1909年,非民選、由保守黨控制的上議院,否決了民選、由自由黨控制的下議院所編撰的財政預算案,令英國社會牽起一股有需要改革政制、令國家更民主、政府更跟民意的熱議。(通稱「人民預算案」People's Budget 事件。)

二,社會主義崛起。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的開始國,工人勢力一向存在,但要整合為一股有組織的政治勢力和政黨,要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1900年,英國工黨正式成立,改變19世紀英國政界由保守黨及自由黨壟斷的局面。

三,愛爾蘭獨立運動。19世紀末20世紀初,也是愛爾蘭獨立運動聲勢越來越強的時候。愛爾蘭當時被當成英國本土一部份,有約100個英國國會議席是由愛爾蘭選出,而當時這些議席主要由要求落實愛爾蘭自治的人士當選。可是自治一直未能實現,激進獨立派開始抬頭。

隨著一戰來到,英國這三重撕裂突然暫停,但戰事結束後將再次引爆。

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國領導人






































一戰前的歐洲分為兩大陣營,一是英、法、俄組成的三國協約 (Triple Entente),二是德、奧、意組成的三國同盟 (Triple Alliance)。由於被條約綑綁,其中一國開戰都有機會拉其他一眾國家下水,演變成世界大戰。雖然有些國家是會中途反悔......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俄羅斯盟友塞爾維亞宣戰,隨即拉動俄羅斯、德國、法國等相繼參戰。

施利芬計劃 Schlieffen Plan 示意圖






































當年德國和法國仇口甚大,兩國接壤邊境防衛深嚴。德軍於是制定了繞道北面比利時攻入法國的作戰計劃「施利芬計劃」Schlieffen Plan。一戰開打後,德國的確攻入了比利時,而英國亦根據外交協定向德國宣戰。這是1914年8月4日。

大英帝國呼籲海外領土人民參軍的海報,
從法國軍事歷史博物館借來用







































英國由於海軍強大,德軍根本沒辦法攻上英國本土,英軍主要是被派遣到法國和中東跟德軍交鋒。此時加拿大和澳紐等海外領土仍相當聽命於英國本國,都有派遣士兵參戰。

一戰各國領導人的介紹



























一戰開打對英國社會造成很大改變。由於是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英國全國上下都被動員,成為一個戰爭機器,男的當兵被派到海外戰場,女的則要負起在本國當家作主的重任。為了穩定軍心,政府也有傳媒管制和大量文宣。

美軍裝備和海報?






































1917年俄國革命,共產黨上台,決定退出戰事,一度令英法陣營受挫。但次年美軍加入英法陣營,投入大量士兵,又令形勢扭轉。

「大戰結束」的報紙頭條






































1918年11月11日,雙方簽署停戰協定,一戰結束。

英國王室其實是德國裔,是外國勢力:維多利亞女王的祖先來自德國 Hanover,王夫艾伯特則出身自德國 Saxe-Coburg-Gotha。因此兩人的孫兒、一戰期間的英王喬治五世 (上圖中人) 為了擺脫外國勢力影子,將家族名改為「溫莎」Windsor。Windsor 是地方名,位於倫敦西面,有座著名古堡「溫莎堡」Windsor Castle,王室經常都會造訪。

另外的冷知識:當時歐洲王室流行互相通婚,因為要門當戶對嘛,所以英國、德國、俄羅斯的國王其實全都是親戚。英王喬治五世跟沙皇俄羅斯尼古拉二世尤其長得像!

和會及條約的介紹



























停戰後仍有很多條款細節要商討,這就是次年舉行的「巴黎和會」Paris Peace Conference。會後簽署的「凡爾賽條約」Treaty of Versailles 對德國訂下多條嚴苛的懲罰。

國內方面,英國因戰事未能舉行選舉,1910年選舉選出的國會一直沒變。1918年12月14日,即停戰之後,英國總算再次舉行國會大選。今次大選有三大大事:

一、首次普選。為了回應國民上下一心報答國家的付出,英國國會在1918年2月通過政改方案,讓所有人民都有平等的政治權利:21歲以上男性及30歲以上女性全部獲得選舉權。(好啦男女還是有別...) 1918年的這場選舉而是成了英國史上首次普選。

二、愛爾蘭獨立。是次選舉中,南愛爾蘭的73席全部由支持立刻獨立的新芬黨奪得。他們拒絕到倫敦就職,而是在都柏林集會,宣布愛爾蘭獨立,並就職為愛爾蘭獨立後的首屆國會議員。英國立即派兵鎮壓,引發愛爾蘭獨立戰爭,1921年時以英國承認愛爾蘭獨立結束。

三、政黨大風吹。1918年終戰時的英國首相 David Lloyd George,其實是在1916年的宮廷政變中推倒黨友 H. H. Asquith 才當上首相的。於是在這場選舉中,兩人所屬的自由黨分裂為兩派內鬥。結果兩派都只取得少數議席,保守黨和之前仍只是個小黨的工黨則從中得利。這開始了英國政壇變成保守vs工黨的局面。

Neville Chamberlain 揮動著跟希特拉簽署的「和約」,英國史上最大黑歷史之一
由於一戰損害極大,英國社會變得厭戰。後來希特拉在德國大打民族主義牌上台,聲言要推翻凡爾賽條約的嚴苛懲罰,甚至侵略外國,英國都沒怎麼干涉。1938年9月30日,時任英國首相的 Neville Chamberlain 到德國慕尼黑跟希特拉簽約,要求希特拉不可對外侵略後,回到倫敦對記者說「和平時代來到!」(Peace for our time!)

開戰的報紙頭條






































可是希特拉沒理會條約,照樣殺入捷克和波蘭,令 Chamberlain 「懦」爆。1939年9月3日,英國和法國向德國宣戰。Chamberlain 於1940年5月10日辭職。



















英王喬治六世讀出戰爭宣言,即電影 The King's Speech 現實背景,的相關展示品。HM 是「陛下」his majesty的縮寫。在女王的情況下縮寫仍是 HM,變成了 her majesty。

喬治六世是一戰期間那位喬治五世的二兒子,他的哥哥=五世的大兒子是愛德華七世,於就任後因為想跟一位離婚婦人結婚,但周遭的人告訴他這樣不可能為民眾所接受,而「不愛江山愛美人」讓位給弟弟。

喬治六世從小到大都沒想過會當國王,據悉他為此相當緊張和擔心,但結果他也成功跟英國渡過二戰。英王一家在戰事期間四出探望民眾,對凝聚軍心起了很大作用。






































Chamberlain 下台後,輪到大家熟悉的邱吉爾 Winston Churchill 上台了!

邱吉爾是貴族出身,父親做過政府高官,因此很年輕就步入政壇,一戰時已經是內閣成員。不過邱吉爾戰後跟社會主流唱反調,擔心厭戰心態會令英國忽略外交威脅,一早警告希特拉是危險人物,但都沒人聽,試過陷入低潮期變成「舊電池」,直到開戰後才東山再起。

空襲照片






































英法跟德國開打後,法國很快就被打敗和投降,英國在邱吉爾領導下堅持抵抗下去,希特拉因此下令德國空軍大舉空襲英國本土,英國稱這段大規模空襲為 The Blitz。再上面那張報紙,中間也有一段寫著 "Official warning to everyone, What to do during air raids."

英國本土已經很久沒受過這樣的大破壞。這次君民共渡時艱的經歷,尤其是很多人仍活到今日,是英國社會重要的集體回憶。







































最有名的文宣口號:Keep calm and carry on

二戰歐洲地圖







留意當時歐洲大陸只有英國和蘇聯是在抵抗納粹德國......而蘇聯是到1941年6月才參戰,美國是1941年12月參戰,也就是說1939年底至1941年中這段期間,英國是獨力在抵抗納粹德國。英國人以自國這段堅毅不屈的歷史自豪。
















博物館展出英國二戰名將「蒙哥馬利」Bernard Montgomery 曾經乘坐的坦克。





























直到1943年,戰況才開始轉為對英美蘇有利。1944年6月6日,盟軍在法國北部諾曼地海岸登陸,全面反擊納粹德國。跟一戰時一樣,加拿大、澳洲等英聯邦成員也有派兵參戰。

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通稱「歐洲勝利紀念日」VE day (Victory in Europe Day)。日本投降日則是 VJ day。

選舉海報



大戰在歐洲結束後2個月,1945年7月5日,英國迎來10年來第一次的國會大選 (因二戰押後)。二戰大英雄邱吉爾,自信滿滿自己和保守黨能贏出這場選舉,可是結果爆大冷,保守黨竟然輸給工黨,邱吉爾也要下台讓位給工黨黨魁艾德禮 Clement Attlee!

邱吉爾戰時內閣名單:左上是邱吉爾、左下是艾德禮
Clement Attlee 是誰呢?原來他在二戰期間當過邱吉爾的副首相,因為當時工黨跟保守黨放下政黨之爭,組成聯合政府共抗外敵。但為什麼他能贏呢?事後分析認為,隨著英國社會結束臨戰狀態,士兵回國,厭戰氣氛再現,民眾不認為好戰的邱吉爾是適合帶領國家戰後重建的人選,反而較認同工黨提出的政策如改善醫療和社福。還有邱吉爾在選舉期間不斷唱衰工黨和 Attlee 如何沒用如何不能執政,但明明你們之前才都是同事耶......

工黨上台後,英國開始步向福利社會。但這個福利社會不是某些人口中是民粹主義的結果,而是英國人經歷二戰元氣大傷後認為要先搞好民生的結果。

英國海軍宣傳海報
國力大耗的英國,在二戰後也逐漸無力維持殖民帝國,而且工黨出於左翼反殖思維,也無意跟殖民地獨立運動份子糾纏。

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1948年,緬甸和斯里蘭卡獨立。英國一下子失去了大片的殖民地。

舊的英國銀紙
1952年,喬治六世逝世,其女兒伊利莎白繼位,是為伊利莎白二世,即是現在的英女王。不知不覺她也在位62年了,大部份英國人甚至世人,除了她之外就沒見過另一位英國君主。


二戰前英國管轄著中東大片土地,戰後成了大爆彈。這就又有一段故事講。

話說中東在一戰前是土耳其的領地,但土耳其在一戰中加入了德奧陣營,英國為了搗亂土耳其大後方,游說中東各地貴族土豪酋長起兵反抗土耳其,並且聲言成事的話會讓他們獨立。連猶太人,英國政府都在1917年發出宣布 (Balfour Declaration) 支持他們建國。於是一戰土耳其敗下來後,中東被英法瓜分,但接手的是一堆民族主義高漲的燙手山芋,特別是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同時聲稱擁有的巴勒斯坦地區。簡而言之,今日中東搞到這麼亂,英國佬也是要負責任.......





























在歐洲,冷戰來臨。圖為從東柏林翻牆到西柏林的人。



















福克蘭戰役,英國戰後少有的大勝仗。








































最後,倫敦也成了各處外國勢力角力的場所。上圖是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中關於間諜戰的介紹,根據 wiki 的補完這位人兄是:

Anthony Frederick Blunt (26 September 1907 – 26 March 1983), known as Sir Anthony Blunt, KCVO from 1956 to 1979, when he was stripped of his honours, was a British art historian who was exposed late in his life as a Soviet spy. Blunt was Professor of the History of Art at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director of the 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 Surveyor of the King's Pictures in London. He was exposed as a member of the Cambridge Five, a group of spies working for the Soviet Union from some time in the 1930s to at least the early 1950s.

社會賢達、德高望重、在英女王身邊工作,這樣的人原來也是外國勢力。換轉頭想,間諜就是要是你想不到的人嘛。電台報紙、街邊阿伯阿嬸、地鐵路人,全部都知道你是外國勢力的話,還怎麼做間諜工作?



介紹歷史到此為止,接下來介紹一下,以上圖片主要拍攝自英國帝國戰爭博物館 Imperial War Muesum (IWM) 在倫敦的三個場館:

倫敦本館 IWM London:主要介紹兩戰,還有展出大量戰車、戰機、大炮

貝爾法斯特號 HMS Belfast:使用退役海軍軍艦貝爾法斯特號 (巡洋艦) 改裝成的博物館,停泊在倫敦塔橋 Tower Bridge 附近,可以看艦上裝備

邱吉爾地堡 Churchill War Rooms:位於英國政府總部地底,二戰時為了防避德軍空襲而使用的防空設施,展品主題圍繞著邱吉爾

對歷史和軍事有興趣的人,去倫敦時可以去看看喔。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