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7日

卡梅倫的「反Juncker大行動」

歐洲議會選舉已在5月25日結束,而由此引申的下一屆歐盟委員會主席 (President of European Commission) 之爭,仍是近日歐洲政界焦點,主要就是英國首相卡梅倫堅持不會讓前盧森堡首相 Jean-Claude Juncker 出任此職,並且為此槓上德國總理默克爾。而從近日發展來看,是次爭拗只再次顯示英國在歐洲政治中如何自視過高。

疑歐派勝出引發多國政治震盪

今次選舉,一般被認為是非主流、激進、極右的「疑歐派」(Eurosceptic,對歐盟有所質疑和反對者) 在多國都取得不錯的成績,在一些國家甚至是取得最多票。這些國家的主流政黨由於表現差劣,感受到威脅,狗急跳牆下唯有猛講一些歐盟要怎樣怎樣改革的言論。當然,根據過往經驗,這些言論往往只是 lip service 或「得把口」,不久之後就會沒人再提。暫時來看,較有共識的是要刺激經濟和改善就業,至於改革歐盟架構,因為意見紛紜,不太可能做到。別忘了支持歐盟的 EEP、S&D、ADLE、GEFA 等傳統派系仍合共取得751席中的約500席,是歐洲議會內的絕對多數,仍是掌權派。疑歐派內部亦有不同主張,有的要求自國退出歐盟,有些只反對歐元,亦有些只反對緊縮政策......他們難以組成同一陣線,在國內造成的影響將大於在歐盟層級。接下來看看不同國家的情況。

在歐盟發起國之一,至今仍具很大發言力的法國,疑歐派的國民陣線 FN 取得近25%得票排第一,現任總統奧朗德的社會黨 PS 只有14%排第三,而前總統薩爾科齊的人民運動 UMP 也只有21%排第二。選舉的立即結果,是對 UMP 的打擊大於 PS,UMP 的主席 Jean-François Copé 宣佈下台。這是因為總統奧朗德和 PS 民望低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大家本來就預期他們得票會低,而一般來說,PS表現差,應該是 UMP 會得利,但選票卻是流向 FN,所以實際上 UMP 的成績是最難看。加上 UMP 本身就有嚴重內鬥,近期又多次爆出醜聞,Copé 早已面臨下台壓力,今次選舉結果成了最後一根稻草。

在另一主要國家英國方面,要求英國脫離歐盟的英國獨立黨 UKIP 取得27.5%票排第一,主要反對黨工黨 Labour 以25.4%排第二,首相卡梅倫的保守黨 Conservatives 僅得23.9%排第三,副首相克萊格的自民黨 LibDem 更只有6.6%排第五,可謂輸到趴街 (第四是6.9%票的綠黨 Green Party)。適逢英國在同一個周末也舉行地方選舉,自民黨同樣輸到趴街,克萊格立即遭到黨內圍攻,雖然抵禦得到不用下台,但威信已進一步受挫。工黨的黨魁文立彬也不好過,跟法國同一邏輯,執政黨不利,應是主要反對黨工黨得利,但結果卻是 UKIP 奪冠,文立彬再次被批評未能為明年國會大選先拔頭籌。首相卡梅倫表面上所受的壓力不大,但檯面下應該不是如此,畢竟分析一向認為保守黨跟 UKIP 的票源最相近,UKIP 的票多數搶自保守黨,面對 UKIP 坐大,保守黨內肯定會有更大聲音要求卡梅倫對歐盟「硬起來」。這大概也是卡梅倫現在不斷攻擊 Juncker 不讓他做歐盟委員會主席的原因之一 (詳情後述)。

西班牙長毛教授 Pablo Iglesias Turrión
在德國和意大利,情況則相反。德國總理默克爾的 CDU-CSU 和意大利總理倫齊的 PD,分別以35.4%和40.8%的高票取得首位,這將更加鞏固兩人在國內的地位,特別是出任總理不足4個月的倫齊。這也提醒我們分析歐洲議會選舉時,除了看整體大形勢,也不要忽略各國內部情況的差異。

在歐盟第五大國西班牙,執政黨人民黨 PP 雖然得票跌至26.1%,但總算保持到第一位。主要反對黨工黨 PSOE 的秘書長 Alfredo Pérez Rubalcaba 因該黨只能取得第二位 (23.0%) 而辭職。西班牙選情焦點,是一位以反緊縮政策的激進言行出位的「長毛教授」Pablo Iglesias Turrión ,第一次參選就以8%得票成功殺入歐洲議會。他以極左言論上位,對 PSOE 構成威脅。

逐個國家講會沒完沒了,所以再提多一個花絮就算了。在瑞典,一位以「女權黨」名義參選的 Soraya Post 以5.5%得票當選,被稱為是歐洲議會史上第一位主打女權主義的議員。

單是以上法國 FN、英國 UKIP 和西班牙長毛教授,就各有不同主張。FN 主要針對歐元和市場自由化,UKIP 直接要求英國脫離歐盟,長毛教授則只反對緊縮政策,其實並不反對歐盟作為一個概念。他們要在歐洲議會內合作,難矣。

卡梅倫狙擊 Juncker

選舉結束後,戰場立即轉移到下一步,歐盟行政機關歐盟委員會 (European Commission) 的下任主席人選。前盧森堡首相,代表新一屆歐洲議會中最大黨派 EPP 的 Juncker,立即跑出來宣稱自己是最有資格出任此職位的人。事實上,幾個歐盟主流政黨早前已經協議,會支持選舉後最大黨派的代表出任主席。但英國首相卡梅倫也立即出手狙擊 Juncker,表明反對他任職,英國傳媒也為他吶喊助威,形成一股非正式的「反 Juncker 大行動」。為何卡梅倫要阻止 Juncker 出任主席呢?

卡梅倫給出的主要理由是,今次選舉顯示很多歐洲民眾都對歐盟反感,認為歐盟需要大刀闊斧改革,特別是減少權力,讓各國政府取回自主權。而 Juncker 的往績顯示他是一個全力支持歐盟的主流派,並非改革者,因此反對他。另一個理由,是卡梅倫曾承諾與歐盟重新談判,為英國爭取回更多自主權,但 Juncker 不可能偏幫英國,是重新談判的絆腳石。歸根究底,英國保守黨在今次選舉中表現欠佳,卡梅倫一定面臨黨內龐大壓力,要對歐盟做些動作。如果任由 Juncker 當主席,之後還談判失敗,那卡梅倫就死定了。

雖然卡梅倫炮轟歐盟在英國國內會受到歡迎 (工黨和自民黨亦同意不能讓 Juncker 當主席),但恐怕無助他爭取其他國家支持,特別是卡梅倫舉出的其他反 Juncker 理由,說他反民主云云,簡直是謬論連篇。卡梅倫舉出的其他理由包括:

1. 沒有人直接投下一票給 Juncker:這個講法簡直荒唐。任何議會制國家的領導人都是間接選舉產生,選民先選議員,再由議員選出首相或總理,而歐洲絕大多數國家都是議會制。德國人都是先投議員,再由議員選出默克爾當總理。意大利的倫齊更是在議會會期中途當選,上次國會大選時他根本沒參加到。在英國上一屆大選中,全英只有Witney 選區中有 33973人直接投下一票給卡梅倫,佔全國投票人數的0.1%。

2. Juncker 的 EPP 沒拿下過半議席,他能跑出是因政黨間的黑箱談判:這個講法就更搞笑了。英國保守黨在上屆選舉中也是沒拿下過半議席,卡梅倫要靠自民黨支持才當上首相。卡梅倫自己何嘗不也是靠黑箱作業才能上位?事實上,歐洲大部份採用比例代表制的國家,無論是德國、意大利、芬蘭、荷蘭.......等等全都是多黨組成的聯合政府。

3. 歐洲議會選舉投票率低:投票率低是一個問題,但不至於令歐洲議會失去其民選代表的地位。如果投票率低就不民主,英國的地方選舉投票率也很低,是否要取消掉各地的直選市長和區議員?

4. 歐盟不民主,歐洲議會想決定主席更是不民主,應由各國領導人決定:上次文章都講過,歐洲議會是歐盟現時唯一直選產生的機構,是唯一直接反映民眾對歐盟看法的機構,現時所有歐盟法案都需要歐洲議會通過。由歐洲議會決定主席有何不民主呢?由各國領導人私下開會決定,反而更黑箱作業不是嗎?事實是,歐洲方面普遍評論都認為,讓歐洲議會選出主席,在理論層面是增加了歐盟的民主成份。

還看到有英國網民說 Juncker 「只當過個小國的首相,憑甚麼管整個歐盟」。嗯......按這個邏輯,應該找管過13億人的習近平或溫家寶來管歐洲囉.....事實是盧森堡作為歐盟「三都」之一,一直在歐盟中有著特殊地位。Juncker 曾連續擔任盧森堡首相 18 年,是世界民主史上,在公平公開選舉下,連續當選次數最多的國家領導人之一 (*),也曾任歐元區財長會議主席8年,長期參與歐盟政務,兩個經驗都顯示他有一定的政治手腕。單憑小國出身這一點就看輕人,更見英國人的自大和無知。

(* 在筆者認識中,只有曾任芬蘭總統26年的 Urho Kekkonen,和瑞典首相23年的 Tage Erlander 長過他。愛爾蘭的 Éamon de Valera 擔任總理和總統的時間加起來近35年,但並非連續當選。)

Jean-Claude Juncker
"The Most Dangerous Man in Europe"
英國傳媒普遍都為卡梅倫吶喊助威,「太陽報」(The Sun) 甚至以「歐洲最危險的男人」(The Most Dangerous Man in Europe) 來形容 Juncker......我還以為是希特拉還是史太林才會用上這種頭銜......算了,反正 The Sun 的公信力,連英國人自己都不信了。

另一個問題。如果不是 Juncker 做,誰做?沒人知道,卡梅倫亦沒講過。英國傳媒積極地列舉了一些歐洲政要,指他們都有足夠份量可以代替 Juncker 出任主席,但他們不是表明自己無意任職 (如 IMF 總裁 Christine Lagarde),就是說自己也支持 Juncker (如愛爾蘭總理 Enda Kenny)。英國傳媒又吹噓,有至少3個他國領導人 (荷蘭、瑞典、匈牙利) 都跟卡梅倫同一陣線,反 Juncker 大行動取得了重大階段勝利。歐盟有28個成員國,4個反 Juncker,真的是很多囉。

「反 Juncker 大行動」無進展

儘管卡梅倫多番公開反對,在歐盟中擁有最強大發言力的默克爾仍然表明她支持 Juncker。歐洲議會內的多個主流黨派也表明會按協議支持最大黨的代表出任主席,即是 Juncker。這個做法也獲得越來越多國家表態支持。歐洲輿論儘管對 Juncker 沒特別好感,但都批評英國,如果以為他反對,全歐洲就要聽他的話,未免太自以為是了。據說卡梅倫早前威脅默克爾,如果 Juncker 當選,英國將更早一步脫離歐盟,但這個講法只進一步激怒默克爾和其他領導人,認為英國在「兇」歐洲大陸。

英國傳媒猛吹噓 Juncker 有4國反對,那支持他的呢?英國傳媒不太報道,但根據筆者在網上搜尋,已經表明會根據協議支持最大黨派代表 = Juncker 的國家包括:德國、奧地利、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波蘭、芬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克羅地亞、拉脫維亞、馬爾他、盧森堡等。有報道更指已近20個國家支持他。反 Juncker 大行動,成數似乎越來越渺茫。

現在較為關鍵的是法國和意大利,如果再多一個支持 Juncker 的話,那歐盟六大國 (德法英意西波) 就有大多數是支持 Juncker。法國總統奧朗德和意大利總理倫齊,在選舉後都曾表示對 Juncker 有憂慮,認為他曾支持緊縮政策,而法意兩國都希望能放鬆。但兩人近日都已沒再表態,趨向中立,那接下來就要看默克爾會優先處理誰的取態了。

眾所周知英國在歐洲大陸有多「受歡迎」。英國在歐盟內向來是被孤立的,歐盟的大方針是由德國和法國帶動。但自從法國總統在2012年換人,由右派的薩爾科齊,換成左派的奧朗德,而奧朗德反對默克爾推動的緊縮政策,默克爾決定疏遠法國,改為跟同樣支持緊縮的英國合作。可是今次歐洲議會選舉後,反緊縮的聲音勢必更大,加上默克爾在德國國內的聯合政府拍檔,早前也由右派的自民黨改為左派的社民黨,默克爾恐怕正在認真考慮是否要放棄堅持緊縮政策。既然卡梅倫現在的態度如此不合理,默克爾在平衡利害後,說不定會認為此時改回跟奧朗德,甚至意大利的倫齊 (一樣是左派) 合作,容易過繼續跟卡梅倫合作。

何況英國保守黨在幾日前也有一個動作,是會進一步刺激幾個歐洲領導人,包括默克爾的。歐洲的主流右派政黨,在歐盟層級是屬於 EPP 歐洲人民黨的,也就是 Juncker 所屬的政黨,唯獨是英國保守黨加入了 ECR 歐洲保守及改革黨 (這個名字會否有點自相矛盾...)。其實英國保守黨本來也是 EPP 成員,是卡梅倫在 2009 年指 EPP 其他人太親歐,才另行成立一個具疑歐色彩的 ECR。可是卡梅倫現在可能是作法自綁,因為 ECR 的黨團近日加入了幾個疑歐派的新成員,都是其他歐盟領導人的政敵。

Danish People's Party (丹麥):此黨在今次選舉的丹麥選區取得首位,同時也是該國首相 Helle Thorning-Schmidt 的政敵。

Finns Party (芬蘭):此黨在芬蘭選區取得第3位,也是該國總理 Jyrki Katainen 的政敵。

Alternative for Germany (德國):這個是最令卡梅倫頭痛的一個。AfD 是打正旗號反歐元的政黨,政治立場跟總理默克爾南轅北轍,成員不少更是從默克爾的 CDU 脫出,分析也指它會搶走 CDU 的票。也就是說,此黨是默克爾在國內的頭號敵人之一。英國保守黨跟 AfD 成了盟友,默克爾會怎麼想呢?卡梅倫早前也心知不妙,下令保守黨成員在 ECR 黨團上要反對 AfD 的加入,但仍未能阻止。分析普遍認為 AfD 加入 ECR 將打擊卡梅倫和默克爾的關係,也會打擊他的反 Juncker 大行動。

卡梅倫算錯計已經不是第一次。2011年,在歐債危機的高峰時,德國和法國曾主張修改條約,加入要求各國政府更嚴守財政紀律的條款,並且藉機整治金融機構。卡梅倫對此表示反對,認為會危害英國金融界利益。結果條約在英國反對下無法通過 (修改條約需得到所有成員國一致同意),但其他26個成員國卻丟下英國,簽署一份技術上不屬於歐盟框架的國際條約,令德法的主張實際上被執行。英國否決跟不否決,沒有分別。其實也有分別,就是英國和卡梅倫「懦爆」。

英國傳媒亂報歐洲政情,以前也試過,就是2009年的上一屆歐洲選舉。當時英國傳媒瘋傳前首相貝理雅有機會當上歐洲理事會主席 (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Council,跟現在 Juncker 爭做的是不同職位),並不斷為他造勢,但歐洲大陸方面是完全冷處理。一來歐盟主席由向來都是反歐盟的英國來做,成何體統,二來貝理雅「伊拉克屠夫」身份早已令他在歐洲惡名昭彰,根本不可能有人支持他。結果此職位由又一個英國人眼中的小國,比利時的名不經傳首相 Herman Van Rompuy 出任。

事實一次又一次證明,英國對歐盟政治如何不掌握。如果默克爾最終真的寧要 Juncker 也不要卡梅倫,並為此改為跟法國或意大利合作,那卡梅倫不止在國外大敗,在國內威信也必受重挫,真是輸到「一棟都冇」。

最後需指出的是,歐盟委員會主席的工作重點是執行,負責決策的是歐盟成員國領導人。如果領導人們已經作出決定,他一定要跟從。所以對現在的卡梅倫來說,藉機推動歐盟領導人們同意其改革方案,才是上策。只要歐盟領導人同意放權、「鬆章」給英國,即使 Juncker 當上了主席,也不能抵抗。但卡梅倫只是不斷「兇」人,壞了規矩,激怒其他人,只會進一步孤立英國,令他的目標越來越難達到。

理論層面看歐盟架構的問題

今次爭拗也顯示歐盟的架構從本質上就有矛盾。首先是多重權力來源的問題。掌握權力的,應該是由國內選舉產生的成員國,還是由民眾專為歐盟選出的歐洲議會?兩者都有權說自己是代表民意,但他們的主張可能有分歧,到時候怎麼辦?

二是歐洲議會議員 (MEP) 的雙重身份問題。歐洲議會的選區大致上是依成員國國界劃分,議員們是循某一國的選區參選,他們通常同時有著國家層次政黨黨員,以及歐盟層次政黨黨員的雙重身份。例如一個德國的 MEP,可以同時是德國基民黨 CDU 和歐洲人民黨 EPP 的黨員。那他到底是聽誰的話?例如 EPP 開黨團會議決定由 Juncker 擔任代表,假設 CDU 黨魁默克爾突然跳出來反對,聽誰的話?事實上 Merkel 透過 CDU 在 EPP 中的成員,其實是間接有份選出 Juncker 為 EPP 代表。她不想 Juncker 做就應早講,不然只是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

與此同時,歐洲議會另一大黨派 S&D 代表 Martin Schulz 已經跑出來說支持 Juncker,而 Martin Schulz 本身是德國社民黨 SPD 高層,SPD 又正在跟 CDU 組成德國的聯合政府,所以 Martin Schulz 的動向也會直接影響到德國政府,即默克爾的動向......

這麼多重的關係,還跟得上嗎?所以說歐盟運作很麻煩。

然後,歐盟內部向來有兩大派的分歧。一派是「聯邦派」Federalist,主張歐盟應該有強大的中央政府,令歐盟變成類似美國那樣的架構。一派是「超國家派」Supranationalist,主張歐盟只是個聯合國,決策應是由成員國政府主導,無須成立個額外的中央政府。當然,除了政治權力,前者也傾向認為在經濟、社會等方面,歐盟國家都需要進一步整合和「一體化」,後者則認為要逐項研究。

這又涉及民主的範圍如何定義的問題。你可以一整個歐盟地分析,也可以逐個國家地分析。對 Supranationalist 來說,歐盟對成員國事務說三道四,是反民主,不尊重成員國國內民主。但對 Federalist 來說,一兩個成員國反對就阻礙整個歐盟的決策,又是反民主,不尊重整個歐盟層級的共同民主和共同意願。

但毫無疑問,一般民眾的想法是傾向前者。例如在歐債危機途中,希臘等歐豬國的國民,會覺得歐盟要求他們行緊縮政策是侵犯希臘國內民主。又例如平日歐盟對英國施壓,要求英國執行歐盟決定,又會被指是破壞英國主權。歐洲民眾的身份認同,終究是以自國為本,尚未被一個「歐洲人」身份取代。這也很難怪,畢竟民眾參與自國政治很易,參與歐盟政治卻要隔幾重山,貼身問題如醫療、教育、福利等又多是由自國政府而非歐盟處理,對自國而非歐盟有歸屬感,實屬正常。跨國民主,仍在試驗階段。

今次歐洲議會選舉,本來有機會令歐洲重新討論歐盟定位,例如是否從 Federalist 走向 Supranationalist。但一堆不在意歐盟改革方向,只直接要求國家退出歐盟的聲音冒出,反而令情況更麻煩。筆者個人是認為歐盟和歐洲一體化是個好理念,但在實行前有需要先深化民眾的認同感。現在情況,不論是對歐盟這個組織,還是對歐洲各國的發展和利益,都非好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