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7日

澳洲政界下剋上文化與AV選制 (二)

澳洲大選在即。執政的工黨早前由於民望低,發動宮廷政變突然更換黨魁,由「陸克文」(Kevin Rudd) 取代「吉拉德」(Julia Gillard),希望可以挽回民望,但現時來看效果有限,工黨民望仍然落後對手,在野的自國盟。在澳洲,為了選情得益,政黨臨急更換領導人是很常見的事,但今次陸克文的復仇戰確實額外具傳奇性,畢竟三年前是陸克文被吉拉德趕下台,今次卻是陸克文來招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反過來趕走吉拉德。三年前的政變固然令人錯愕,三年後的政變卻更令人錯愕。也順便介紹一下澳洲的 AV (Alternative Vote) 跟 STV (Single transferable vote) 選制,畢竟香港最近有人提出將來要用來選特首。

兩人的恩怨情仇

陸克文跟吉拉德兩人的關係可以從2006年開始講起。當時澳洲是由「自國盟」(Liberal-National Coalition) 執政,該聯盟的領袖「霍華德」(John Howard) 自1996年起已出任澳洲總理連續10年,在野工黨不斷嘗試找人挑戰霍華德,期間已換過3個人做黨魁都失敗。結果個人形象較好的陸克文在06年當選為新任黨魁,吉拉德則當選副黨魁。這對搭檔成功領導工黨在次年 (07年) 的大選中擊敗自國盟,兩人分別出任總理和副總理。

吉拉德 (Julia Gillard) + 陸克文 (Kevin Rudd)
兩人當初應該沒想到會展開一段如此錯綜複雜、
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吧
可是2010年,陸克文的民望開始下滑至危險邊緣。工黨不少有勢力人士擔心會拖累大選選情 (澳洲國會3年1屆,所以07年後下一次大選須在10年舉行),加上陸克文被指在政府內作風太專橫強硬,令黨內醞釀更換黨魁。結果得到有勢力人士暗中支持的吉拉德突然逼宮,要求陸克文讓位,否則會提出重選黨魁。陸克文評估過形勢,發現自己已失去有不少有勢力人士支持,重選的話無法湊夠票,自行退位,吉拉德「下剋上」成功。

換人雖然令工黨民望提升,但在其後的大選中亦只能勉強保住政權。吉拉德的個人民望更是一直都升不上去。

政績方面,吉拉德最為人疚病的是,她上台前承諾會繼續振興經濟,不會令政府出現財赤,和不會推出陸克文想推的碳排放稅。雖然澳洲經濟相對飽受金融海嘯摧殘的歐美為好,但上個年度政府還是出現了財赤,而吉拉德在上台後還是重新包裝推出了碳排放稅。

吉拉德的個人形象也總是不為民眾受落。首先她上台是靠背刺其搭檔,陸克文的支持者很多都一直未能能釋懷。她也多次捲入各種另類事件而成為話題人物,作為澳洲史上第一位女總理,捲入性別爭議相關的事件尤其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2ZS-CId_hs
吉拉德訪問印度時,卡到高跟鞋而趴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o9BPqIols8
吉拉德被示威者包圍,在保安護送離開時趴街

http://www.guardian.co.uk/world/2013/jun/25/gillard-ridiculed-knitting-royal-kangaroo
吉拉德動手做針織被批太假

http://www.bbc.co.uk/news/world-asia-22852742
反對派聚會餐單寫「吉拉德式炸雞‧小胸‧粗大腿」被轟人身攻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hd7ofrwQX0
吉拉德指責反對派領袖、自國盟的「阿博特」(Tony Abbott) 歧視女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3PlCG1zxd8
跟埃及(前)總統穆爾西對談時,對方做出不雅動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btj3gDaE64
吉拉德回應馬雅末日預言:至少我不用再到國會答辯

但最致命的還是已經敗陣的陸克文及其支持者始終不肯認輸,一直蠢蠢欲動想推倒重來。吉拉德面臨黨內和黨外的夾攻,更令民眾質疑她的領導能力。

「N屆不選」與下剋上

自從2010年吉拉德下剋上成功後,陸克文的支持者見吉拉德支持率後繼無力,在2012年啟動重選黨魁,但陸克文並未取得足夠支持,吉拉德再次勝出。今年3月,隨著大選將近,吉拉德為穩定軍心自行啟動重選黨魁,最終因陸克文自認為仍未有足夠支持而不參選,吉拉德得以自動連任。陸克文每次都說自己認輸,在今年3月時還說過自己「N屆不選」,我們來看看他當時是怎麼說的:

http://www.abc.net.au/news/2013-03-22/rudd-says-he-will-never-be-leader-again/4588644
Mr Rudd has said consistently over the last 12 months that he would not challenge for the Labor leadership and that he would contest the next election as a local member of Parliament at the next election. That position has not changed. Furthermore, Mr Rudd wishes to make 100 per cent clear to all members of the parliamentary Labor Party, including his own supporters, that there are no circumstances under which he will return to the Labor Party leadership in the future.
(陸克文已多次強調他不會挑戰工黨黨魁之位,他會以一名普通議員的身份參選下屆國會選舉。陸克文亦想清楚表明,無論在任何情況,他未來都不會回任工黨黨魁。)

事實上他的支持者一直沒放棄重奪政權,澳洲人也不相信陸克文真的會「N屆不選」。吉拉德要自己啟動重選來證明自己地位,其實也變相承認了陸克文一派仍然不聽話。

隨著大選越來越近,民調清楚顯示工黨將會慘敗,黨內有勢力人士決定倒戈策劃讓陸克文回鍋。結果只隔了3個月,工黨又再重選黨魁,曾自言「N屆不選」的陸克文反口,成功重奪黨魁跟總理寶座,吉拉德則宣佈退出政壇。

這時候就要用回毛澤東的名句了:黨內無派,千奇百怪。黨內有黨爭並不奇怪,但在澳洲卻好像特別流行。澳洲政黨內部鬥爭一向都很激烈,民眾對此習以為常。工黨單是在過去10年,已有過7次黨魁選舉,分別是03、05、06、10、12、13(3)、13(6)。至於工黨的對手自國盟,也在霍華德下台後,在07、08、09年都換過黨魁,頻密度不下於工黨。目前的黨魁「阿博特」(Tony Abbot) 將和陸克文爭奪總理寶座。

其中一個原因可能跟選制有關。澳洲的選制規定候選人必須在選區內取得過半票才能當選,所以要贏就要盡可能擴充票源。一些掌握催票機器的個別有勢力人士,如果為特定的黨魁候選人背書,可以大大影響其他幹部的投票取向。

當然,換人也是為了要贏。講到底,陣前易帥這種做法為一般選民所接受,換完人支持度真的會反彈,政客們才會這麼肆無忌憚地去做。看看民調,工黨換人後支持度的確明顯反彈:

黨魁個人支持度
21–23 Jun 2013 吉拉德 33% 阿博特 45%
28–30 Jun 2013 陸克文 49% 阿博特 35%

政黨支持度 (第一意願票 vs 最終得票,兩個數字的分別會在選制的部份解釋)
21–23 Jun 2013 工黨 29% / 43% 自國 48% / 57%
28–30 Jun 2013 工黨 35% / 49% 自國 43% / 51%

在個人支持度方面,吉拉德敗阿博特12%,但陸克文則勝阿博特14%。政黨方面,換人前是兩黨最終得票差14%,換人後急速收窄至只差2%。工黨成員為了在9月大選後保住政權而逼走吉拉德,似乎並非沒有理據。但最新的調查又顯示,陸克文的支持度已經稍為回落,工黨再次陷入劣勢。

澳洲眾議院AV選制

在更詳細地分析最新選情前,先講一下澳洲的選制。澳洲國會分為參眾兩院,兩院的選制都是很少其他國家用的「排序投票制」(preferential or ranked voting),其中眾議院用 AV 制而參議院用 STV 制。因眾議院影響力較大,也決定首相人選,先集中講眾議院選情。

澳洲眾議院採用的是單議席排序投票制 (Single member district - preferential voting),在英文通稱 AV 或 IRV。雖然跟一般香港人認識的單議席單票制 (Single member district - plurality 又稱 fisrt past the post) 一樣,每個議區只選出一個議員,但並非單純取得最高票就當選,而是必須取得過半票才能當選。為此,選民須在選票上標明第一、二、三......意願。如果在第一輪點票中沒有候選人立即取得過半票,就將得票最少的候選人的票,轉移給票上得第二意願,再重新點票。仍然沒有人過半,就將新的最低票候選人的票轉移,如此類推,直至有人獲得過半票為止。

例如現在某假想選區有 a 至 e 5位候選人。在第一輪點票中,根據所獲得的第一意願票獲得以下排名:

澳洲國會選舉模擬選票
a 400
b 350
c 300
d 250
e 200
total 1500 (half = 750)

由於沒人獲得過半票,那就要將最低票的 e 的票,轉移給票上的第2意願候選人。

a 400
b 550 (+200)
c 300
d 250
total 1500 (half = 750)

仍未有人過半,那就將 d 的票轉移。

a 550 (+150)
b 600 (+50)
c 350 (+50)
total 1500 (half = 750)

仍未有人過半......

a 650 (+100)
b 850 (+250)
total 1500 (half = 750)

最後只剩下兩個候選人,終於結束。要求當選者必須過半票,及可以根據意願排序轉移選票的做法,相比單單制可以有很大差別。

單單制只要求最高票就可以當選,政黨只得到一部份選民支持也可能勝出,只需要確保自己比其他人都多票就可以,而對手越多越分化,就越容易做到。例如在上面的假想選區中,如果用單單制的話,a 只有400票也能當選。但有轉移機制跟要求過半票的話,對手多也不一定能分散票源,因為轉移機制會將低票的候選人逐個篩走,選票最終會集合到兩三個候選人身上。在上面的假想選區中,因為 a 吸引額外支持的能力不及 b,結果是由 b 勝出。單單制選出的是最多人強烈希望當選的候選人,而AV選出的是最多人接受或不反對的候選人。而在「中間選民理論」(median voter theorem) 下,這即是政黨必須拉攏中間選民支持才行,所以這個選制有助確保勝出者是偏向中間派立場。

轉移機制同樣也會造就策略性投票 (strategic voting,即配票) 。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b 一開始是落後的,但 e 的支持者全部將 b 列做第二意願,就令 b 的得票急升,最終可反超前 a 而勝出。從選民角度看,他們可以放心將第一意願票投給小黨,之後才將選票轉移給大黨。這可以用來量度小黨的實力。而從政黨角度看,小黨可以藉此跟大黨合作,以手上的票作一些條件交換。所以AV容許小黨生存之餘,也有助促進政黨合作。

現時澳洲政局中的兩大派,是左派的「工黨」(Labour Party) 對右派的「自國盟」(Liberal-National Coalition)。後者由自由黨跟國家黨組成,選舉時會兩黨都會派出候選人,但就會叫支持者將第二意願票互投給對方。之前提及工黨內部一些掌握催票機器的有勢力人士能有很大影響,也是出於同一個原理。

AV相對明顯的缺點大概是點票程序繁複得多吧,但現在好像是用電腦點票的,所以還是很快就可以有結果。

澳洲大選選情

看看澳洲上一次選舉的結果。

Australian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Election 2010
政黨 | 第一意願 | 最終得票 | 議席
工黨 38.0% / 50.1% / 72
自國 43.3% / 49.9% / 72
其他/獨立 18.8% / -- / 6
total 150

在第一輪投票中,只計第一意願票的情況下,是自國盟高於工黨。但轉移選票後,工黨增加了12.1%票,而自國盟只增加了6.6%,結果是工黨以極微優勢勝出,議席數目更是一樣。工黨議席不過半,要拉攏綠黨 (Green Party) 跟獨立議員支持才可維持政權。

Opinion Poll
28–30 Jun 2013 工黨 33% | 47% 自國 45% | 53%

最近的民調顯示,在只有工黨跟自國聯盟兩者選擇的情況下,它們的最終得票分別會是47%對53%。既然上次得票一樣工黨也只是勉強「贏」出,今次跌票的話會輸的機會挺大的。以47%對53%來計算,大約會有10至15個議席易手,也就是說會從72對72,變成62對82。陸克文今回恐怕只是場百日天下迴光返照,阿博特有較大機會能當總理。但如果是早前吉拉德仍在的話,易手的議席隨時更多,達到20席以上,工黨全面慘敗。考慮到這一點,也難怪工黨會急跳牆換人,至少「輸少當贏」嘛。

陸克文,香港人應該聽過他講中文,對他跟中國搞好外交關係有點印象。阿博特呢?似乎在外交政策方面沒甚麼亮點。但外交一般來說並非選舉的重點,選民始終是比較關心經濟、稅收、福利等較貼身的議題。那自國盟在這方面有亮點嗎?其實也是好像沒有......阿博特本人的民望也只是一般,經常失言,特別是涉及女性。如果自國盟能贏,應該是出於選民對工黨失去信心,以及澳洲傳媒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 旗下媒體全力封殺工黨和陸克文。幫助自國盟的也不止梅鐸,澳洲主要報章中有9成都支持自國盟。考慮到輿論這麼一面倒,現在民調顯示自國盟仍然只是比工黨好那麼一點點,其實正正就顯示自國盟本身的實力相當有限吧......

澳洲參議院STV選制

最後來談參議院。參議院選制更複雜,是採用「多議席單票可轉移制」(Single transferable vote) STV。STV跟AV類似,都是要選民投票時排出第N意願的次序,分別在 AV 只有一個議席而 STV 有多個議席,因此候選人只需要取得一定比數得票就可以當選,無需取得過半票。例如用回這堆數字:

a 400
b 350
c 300
d 250
e 200
total 1500

假設選出三席,門檻為 (1/議席數+1) = 1/4 = 375票,因此只有 a 在第一輪點票就當選,之後要從最低票的那位開始篩走並轉移選票。

a 400 **
b 550 (+200)
c 300
d 250
total 1500

b 的票過了門檻,可以當選,但他多出來的票又要被轉讓,就變成:

a 400 **
b 375 (-175) **
c 400 (+100)
d 325 (+75)
total 1500

最後是 a b c 三人當選......運作是這樣。其實 STV 的邏輯跟 AV 差不多,但小黨能夠當選的機會相對高一點。例如現時參議院76席中,工黨有31席,自國盟亦只有34席,有11席不屬於兩大黨。其中9席是綠黨,佔百份比是11.8%,但在眾議院綠黨只有1/150席,可見兩種選制的分別。有人叫 STV 做比例代表制的一種,不同的是STV能減少「浪費」選票的情況,因為票數會不斷轉移至當選者身上。STV 很少國家採用,比較多人研究的例子只有愛爾蘭。

但用在澳洲還有一個變化。例如今次新南威爾士州 (New South Wales,6席) 有44個團隊,110個候選人參選。

http://www.aec.gov.au/election/nsw/gvt.htm

嘩,要為110個候選人排次序,豈不煩到嘔?隨時會填選票填到眼花。據說選票也是超大張。所以有一個捷徑:選民可以選擇只投一個政黨,由該政黨代選民排次序。

具體來說,選票分為上下兩部份,上部份只有政黨名,下部份是全部候選人的名。選民可以選擇自己在選票下面部份為所有候選人逐一填上優先次序,或只在上面部份投給一個政黨。由於每個政黨都會推出一份推薦名單,將所有候選人排序,選民如果直接投給該政黨,就會按該黨的推薦名單將候選人排序。

透過每個政黨的推薦名單也可以看得出他們之間的關係。當然,跟 AV 制一樣,各政黨之間都能以此表態支持誰或跟誰合作。以今次新南威爾士州的混戰為例:

工黨將自己團隊的6人全部排在第1至6意願,較友好的綠黨的6人則排第7至12,競敵自國盟的6人是排到差不多最尾的96至101。

綠黨將自己的6人排第1至6,海盜黨排第7和8 (Pirate Party,關注互聯網自由),維基解密黨排第9和10 (Wikileaks Party,就是那個維基解密),性愛黨排33和34 (Sex Party,照字面譯就是性派對,語帶雙關)。工黨雖然只排44至49,但仍然高於自國盟的58至63。

自國盟兩個黨合組一張名單,第1、3、5、6是自由黨人,第2和4是國家黨人,工黨排80至85,綠黨更排100至105。

三個黨都將被視為有種族歧視、排外傾向的「一國黨」(One Nation Party) 排成最尾的108至110位。

要查看上面條 link 列出的 44 個團隊提供的推薦名單其實真的幾麻煩,因為44個團隊分別將110 個候選人排序,即是有總共 4400 個配對列了出來......大部份人都只會查看主要政黨的推薦名單,甚至不理那麼多,總之就投自己最支持的那個黨。會慢慢自己研究要怎麼為110個候選人排序的,是少數中的少數。

香港常常有政客說,候選人太多,選民會混亂,不知道怎麼選,而且容易選出激進派,議會分裂。人家澳洲一個選區百幾人不都是照樣選了嗎?議會也沒有分裂。真的是選制的問題嗎?選民質素的問題?還是政客質素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