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選制:等同比例代表制的一人兩票
又是從選制講起。德國國會有上下兩個議院。上議院不設直選,由各州政府委任,亦無任期限制,視乎各州政府決定何時換人。下議院權力較大,負責選出總理,全民直選產生,最長4年要改選一次,今次的德國大選就是指國會下議院選舉。
德國下議院的標準議席數目是598席,採用一人兩票,有兩種議席。「第一票」是投給單議席單票制的299席「單單議席」,「第二票」則是投給參考比例代表制分配的299席「調整議席」,分配議席過程其實幾複雜。一、先根據全國第二票總得票比例,計算各黨的目標議席。進入國會門檻是全國5%得票,即只有高於此數字的政黨才會獲得議席。二、計算各黨贏了多少單單議席。三、將各黨目標議席,減去已經取得的單單議席,計算各黨可以得到多少調整議席。就這樣講可能不太明,來看看實際運算的例子。
例如今次選舉,第二票的全國得票比例是這樣:
政黨‧得票比例‧較上次
基民盟 CDU 34.1% (+6.9%)
社民黨 SPD 25.7% (+2.7%)
左派黨 LINKE 8.6% (-3.3%)
綠黨 GRÜNE 8.4% (-2.3%)
基社盟 CSU 7.4% (+0.9%)
自民黨 FDP 4.8% (-9.8%)
新選項黨 AfD 4.7% (+4.7%)
其他 6.3%
首先,只有基民盟/基社盟 CDU/CSU、社民黨 SPD、左派 LINKE、綠黨 GRÜNE 等4個黨通過5%得票的國會門檻,因此之後的計算都只需計此4黨。自民黨 FDP 和新選項黨 AfD 過不到5%,一席都拿不到。可以進入國會的4個黨的總得票是84.3%,此為分配議席的基數。例如 CDU 的得票率是34.1%,所以其目標議席比例就是 34.1% / 84.3% = 40.5% 議席。SPD 的得票率是 25.7%,所以其目標議席比例就是 25.7% / 84.3% = 30.5%議席。如此類推。
政黨‧單單議席 + 調整議席 = 總議席 (議席比例)
基民盟 CDU 190 + 65 = 255 (40.5%)
社民黨 SPD 59+ 133 = 192 (30.5%)
左派黨 LINKE 4 + 60 = 64 (10.2%)
綠黨 GRÜNE 1 + 62 = 63 (10.0%)
基社盟 CSU 45 + 11 = 56 (8.9%)
自民黨 FDP 0
新選項黨 AfD 0
其他 0
接下來,CDU 的目標議席是40.5%,但它在單單議席方面已經贏了190個選區,所以在調整議席方面只取得65席,好讓兩種議席加來達到40.5%。SPD 在單單方面只贏到59席,要達到30.5%的議席數目,就要在調整議席方面拿多一點,有133席。LINKE 和 GRÜNE 支持率較低,幾乎贏不到任何單單議席,獲得的議席以調整議席為主。CSU 跟 CDU 一樣,單單議席遠多過調整議席。
德國下議院的議席分配基本上是這樣計出來。可以看到即使是一人兩票,其中一半為單議席單票制,但在另一半的議席都是用作調整之下,整體議席數目其實跟全按比例代表制分配沒有分別。
此一人兩票制,跟香港、台灣、日本等地的不同。在港台日,兩種選票投出來的兩種議席是互不相干,分開計算的。例如香港,地區直選和功能組別是分開計,在台灣,地區立委和不分區立委是分開計,日本也是小選區和比例區分開計。兩票分開計的叫「並立制」。而在德國,如上面所介紹,是兩者會互相影響,得到多少單單議席會直接影響得到多少調整議席。兩票互相關連的則叫「聯立制」。英文名比較複雜,並立制叫 Mixed-Member Majoritarian (MMM),而聯立制叫 Mixed-Member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MMP),一個強調 majoriarian 即單單制的存在,另一個強調 proportional 反映最終議席傾向按比例計算。
如果有讀者夠「神心」,拿計數機核對一次,會發現今次國會共有630席,而非開頭講的標準的598席。這涉及一個叫做「懸掛議席」(overhang seat) 的額外加位制度,但因為太複雜了,不再另外講,總之大家明白德國下議院大致上是按比例計算議席就可以了。選制的事情講到這裡。
德國政黨簡介
選舉前,德國的執政聯盟由基民盟/基社盟 CDU/CSU 加上自民黨 FDP,2個黨組成。但今次選舉中 FDP 只有4.8%票,達不到進入國會的5%門檻,這個執政聯盟組合已經不可能繼續,CDU/CSU 必須另覓拍檔。招攬對象當然是能力進入國會的剩餘3個政黨:社民黨 SPD、左派黨 LINKE 或綠黨 GRÜNE 其中一個。一般都預期結果會是 CDU/CSU + SPD 組成新一屆政府,而屬於 CDU 的總理默克爾可以順利連任。
有沒有可能是 SPD、LINKE 和 GRÜNE 3 個黨,排除掉 CDU/CSU,自己合組新執政聯盟呢?數學上可能,實際政治上不可能。又為什麼總是將 CDU/CSU 並列,將他們倆講成是同一個政黨般呢?接下來要講解一下德國政黨間的關係。
基民盟/基社盟 CDU/CSU,兩者名字不同,成員也不同,但一般會將兩者當成同一個政黨,因為兩者政治取態大致一樣,也合作無間。兩者都以C字 (基督教) 為銜頭,主要支持層是中間偏右、偏保守的耶教徒 (包括天主教和基督教)。那兩者不就會互爭選票嗎?又不會,因為 CSU 只會在南部的「巴伐利亞」州 (英 Bavaria 德 Bayern) 活動,而 CDU 則是在巴州以外地區活動,所以完全不會爭票。這個現象跟德國的歷史背景有關,主要是南部巴州的歷史和政治文化跟北部不同,因此會自己有一套政黨,保持一定獨立性。CDU/CSU 在國家層面上每事合作,每次都一起組成政府和支持同一個人當總理,但兩黨在架構上仍是分開的,無主從關係。例如 CDU 曾在2次大選中支持 CSU 的「總理候選人」(Chancellor candidate) 選總理,只是該2次大選中他們都落敗,所以至今仍未出現過由 CSU 代表出任總理的例子。(德國是議會制國家,總理並非由全民直選而是由國會選出,所以政黨在選舉時會推薦一位「總理候選人」,預先告知選民如果自己進入國會會推薦誰當總理。)
社民黨 SPD 為德國歷史最久的政黨,也是最主要的中間偏左政黨,二戰後所有德國總理不是出自 CDU 就是出自 SPD。出於執政的需要,兩黨早已向趨向務實、向中間靠攏,實際上他們的立場已經越來越相近,甚至曾經合作籌組執政聯盟,這在1966至1969年,還有2005至2009年出現過兩次。其中05至09的一次時就是由默克爾擔任總理,而出任財長的,正是默克爾在今次選舉中的主要對手、SPD 總理候選人 Peer Steinbrück。因此外界也傾向相信兩派在今次選舉後會再次合作,尤其是當國會剩下的兩個黨,左派黨 LINKE 和綠黨 GRÜNE 的政見都比 SPD 更左傾,也就是說跟 CDU 的差距更大、更難合作。
左派黨 LINKE 是德國國會內最左的政黨,立場本來就跟其他政黨有距離,但更致命的是,他是由前東德共產黨的餘孽創立的。如果邀請 LINKE 加入執政聯盟,不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肯定會惹起很大爭議,所以 CDU 和 SPD 都從不願這麼做。支持 LINKE 的,主要是那些統一後生活無大改善、或是適應不到社會環境改變、甚至是仍然真心支持共產主義的前東德老左派。(東德共產黨正名是「統一社會黨」SED,德國共產黨 KPD 另有其黨。)
最後一個成功進入國會的政黨是綠黨 GRÜNE。他的名字「綠色」,點出了他是一個支持環保主義、干預市場的政黨。GRÜNE 的得票在前東德較低,在大城市和南部較高,支持者多是年輕、都市、中產人士,是個偽左膠政黨。
簡單來說,新一屆德國國會的4/5大政黨的立場從左至右排列的話:
(左傾) 左派黨 LINKE >> 綠黨 GRÜNE >> 社民黨 SPD >> 基民盟/基社盟 CDU/CSU (右傾)
只得到4%得票而未能進入國會的兩個黨,自民黨 FDP 和新選項黨 AfD,可以放在比 CDU/CSU 更右的位置。兩黨的情況會在稍後再講。
從數學上看,SPD + GRÜNE + LINKE 夠票達到國會過半數,可以組織執政聯盟,但上面都講過,其他政黨一向是不讓 LINKE 「埋堆」的,所以這個組合不會實現。CDU/CSU + LINKE 也是不可行,SPD + GRÜNE 則不夠過半,所以剩下的選擇就是 CDU/CSU + SPD 或 GRÜNE。一般相信新一屆政府將是 CDU/CSU + SPD。
無論如何,屬於 CDU 的總理默克爾都一定能夠連任,問題只在於她的執政聯盟合作對象是 SPD 還是 GRÜNE。
德國政界的和理非非
所以德國人在戰後投票時往往非常務實,不會再輕信政客口號,一定要看實際政績,盡量「和理非非」。(順帶一提,奧地利也是因為這段黑歷史,戰後政壇也是長期和理非非。) 即使德國選制實際上仍然是比例代表制,而且門檻只是5%不算高,一路以來選民都是傾向投「大路」政黨,很少會投給新興政黨,能夠進入國會的政黨非常少。
1949年戰後德國 (西德) 的第一次選舉,CDU/CSU + SPD 2大黨已經一舉取得國會近7成議席,情況更戰前差天共地。1953年的第二次選舉時選民投票更集中,CDU/CSU + SPD 取得8成議席。1957年大選,向大黨傾斜的現象去到顛峰,CDU/CSU 破天荒地在比例代表制下取得50%過半票數及53%議席,可以單獨執政。加上 SPD 的話,兩大黨共得到82%選票和88%議席。之後在60和70年代,德國國會整整廿年都只有 CDU/CSU + SPD + FDP 3個政黨。
隨著80年代環保主義受到重視,還有90年代東德的拼入,國會才出現新勢力:GRÜNE 和 LINKE。今屆選舉 FDP 被踢走,國會只剩4個,而當中 CDU/CSU + SPD 兩大黨加起來有67% 選票和80%議席,可見德國政治在戰後並沒有如戰前般,因為採用比例代表制就趨向分裂。(順帶一提,香港的所謂第一大黨民建聯,在2012年立法會選舉的地區直選中取得20%選票和25%議席。)
再給一些參考資料。德國在戰前的1919至1933年的14年間,換過14次總理,剛好一年換一次。而戰後的1949年至今的64年間,只有過8位總理,平均每人做8年。由於默克爾再次連任,這個平均數還會再提高。
當然,SPD 現階段都放風說不會輕易跟 CDU 組成聯盟,畢竟如果一開始就講明會合作,那選民還投你票幹嘛?不如直接投 CDU 啦!何況合組聯盟也有不少考慮。要談判一套新的聯盟政綱,還有兩黨各分配多少內閣官職,根據過去經驗是不難解決的,問題在選民到下屆選舉時會如何評價兩黨呢?兩黨的差別會不會模糊化呢?政府做得好是誰的功勞呢?是不是可以「榮辱與共」呢?這些在加入執政聯盟時也是很大考慮。
就講回現時執政聯盟 CDU/CSU + FDP 的情況。上次2009年選舉時,CDU/CSU是得到33.8%票,FDP 有14.6%,合共48.4%。今次選舉2黨加起來仍有46.3%,但卻是 CDU/CSU 升至 41.5%,而 FDP 暴跌至只有 4.8%,連進入國會的5%門檻都過不了!過去4年的合作期間,選民明顯對兩派的評價明顯有差異,將功勞都歸給默克爾和 CDU/CSU,並且將票全都投給 CDU/CSU,FDP 明明也是執政聯盟一部份卻玩完。FDP 高層,在現屆執政聯盟內出任副總理的 Philipp Rösler 和外長的 Guido Westerwelle 等人,不但沒得繼續做高官,連國會議員都不行,變成雙失政客!
不然再看2005年和2009年的差別。這段期間 CDU/CSU 是跟 SPD 合作,但選民也是對 CDU/CSU 評價好過 SPD。經過4年,CDU/CSU 得票從 35.2% 變成 33.8%,相差不遠,但 SPD 就從 34.2% 急跌至 23.0%!莫非默克爾身上有魔咒,誰跟她拍檔都是死路一條?因此也有分析不排除 SPD 拒絕再次跟默克爾這個死神合作,最終 CDU 要找 GRÜNE 合組新政府。
默克爾的魔力
默克爾從2005年開始出任總理,2009年連任,已經做了8年,再連任並且做滿任期,即是做到4年後的2017年的話,就是當了12年總理。12年總理,算很長了,沒甚麼他國民選領袖能相比。(但12年在和理非非的戰後德國仍只是第3長時間,有2位總理試過連任更多次。) 她還是德國歷來第一位女總理。我們也不可忘記,默克爾是東德出身,1990年東德共產黨倒台、東西德確定合併才開始從政,這麼快能爬到統一後的德國總理寶座還坐這麼久,絕對不是簡單人物。除了施政能力,她在掌握民意方面的能力也非常強,每次有政治炸彈爆發都能安全過關,是她能長期在位的關鍵。
每次有內閣成員爆出醜聞,默克爾都能毫不留情地切割。例如在2005年起已經擔任教育部長,是默克爾長期幫手的 Annette Schavan 在今年初爆出博士論文有抄襲 (plagiarism),默克爾也很快就接納 Annette Schavan 的請辭。(咦,教育部長論文抄襲,性質聽起來好像發展局長經營劏房和囤地...) 2011年時,被視為 CSU 明日之星,年僅40歲的國防部長 Karl-Theodor zu Guttenberg 也是因為論文有抄襲而要辭職。默克爾兩次都是一開始保人,但見民情洶湧,最終也跟他們切割,不讓他們成為政府施政的負累。
默克爾也關注黨的支部在地方選舉的情況,每次地方選舉失利,她都是能立即順應民意改變立場。例如 2011年3月的「巴登‧符騰堡」州 (Baden-Württemberg) 選舉,本來執政的 CDU 已經因硬推首府「斯圖加特」(Stuttgart) 市區重建計劃而民望下跌,加上日本爆發核危機,重視環保和反核的 GRÜNE 支持度爆升,眼看原本執政的 CDU 要大敗,默克爾突然跳出來宣佈同意德國要無核化,將會逐步關閉核電廠。但其實默克爾一路以來都是主張要繼續發展核電的,她這樣做完全是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180度轉身高難度動作,但她為了選票還是做了!儘管如此, CDU 接下來的得票依然大減,GRÜNE 的州份支部領袖 Winfried Kretschmann 在 SPD 支持下當選州長,德國巴符州成為了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環保人士管治的地區。(參考資料:巴符州人口約1078萬、面積跟台灣差不多。)
這樣反客為主,將對手的政綱拿來己用,以彼之道還施彼身,雖然一開始未必有效,但隨著默克爾越講越多,講成好像這些招數本來就是她的,就令對手難以繼續攻擊她,選民還會因為她才是實際執行這些政策的人而歸功於她。結果就是搶對手招數也搶到對手選票。
也因此今次選舉中,對手都很難找到漏洞攻擊默克爾,默克爾陣營也多談實用,少談主義,不斷強調默克爾執政帶來穩定和安全,想德國繼續沒事就請繼續投給這張安全牌。在德國的和理非非政治文化中,這個做法絕對是非常有效,雖然也令選情更加悶局。《經濟學人》雜誌上月以 banal 來形容今次選舉,此字有平凡、老土、陳腐的意思。英國廣播公司 BBC 也說早前舉行的選舉辯論完全沒爆點,民眾看完後討論得最多的,竟然是默克爾戴的頸鍊的顏色,可見今場選舉有多悶。
默克爾連外表也是打安全牌,髮型師奶、衣著密實、一副「大媽」樣。說來她曾經試過一次希望改變形象,在出席一個晚會時穿低胸晚裝,露出事業線!(真是不敢想像...) 結果是劣評如潮,成了整個西方傳媒的笑點,有傳媒還笑說德國也製造了「大殺傷力武器」,連政府發言人都被記者追問為什麼她這樣穿。之後好像都沒怎麼見過她在公開場合這樣穿了。 (想看默克爾大媽露事業線可以在 google 圖片 search "Merkel cleavage"......話說真的有人會想看嗎?)
講到個人作風跟和理非非,今次選舉中默克爾的主要對手,SPD 總理候選人 Peer Steinbrück 就完全相反,講說話直腸直肚,但也因此有過不少失言,被人笑是德國版 Berlusconi :Peerlusconi 。(說來諷刺,他曾經因為說貝佬是歐洲政壇小丑,被意大利總統點名批評叫他不要亂講話。) Peerlusconi 甚至在選舉前夕爆出在接受訪問時向記者舉中指的小風波。雖然我個人理解他是玩野成份居多,不妨一笑置之,但考慮到他是在跟默克爾爭做德國總理、其中一個世界強國領袖,收到的劣評多過正評還是可以理解。儘管這是今場悶爆選舉中的唯一笑料,這段插曲也可能影響了 SPD 的選情。(想看中指照可以在 google 圖片 search "Peer Steinbrück finger")
總之,默克爾並不是一個典型的西方民選領袖,並不是以個人魅力為強項,不會講偉論和動人演說,沒有 soundbite,甚至不輕易讓人知道她的政見和立場,凡事安全至上,跟某些香港評論員愛講的領袖風範沾不上光。但看回她的經歷和實際政治操作方式,也許她才是真正 的馬基維利式現實政治 (Machiavellian、Realpolitik) 政治家。
對歐盟的影響
今次選舉過後,即使執政聯盟合作對象有改動,預料默克爾推行的政策暫時不會有大變動,因為她早就將對手的招數都取來自用。外界比較關注的是她會否趁選舉完結重開歐盟改革的議題。
所以今次選舉對歐盟的影響,只是在於重開改革這個話匣子,並不能立即預示默克爾會帶領歐盟走向哪個方向。
德國右派有待再整合
最後談一談由於達不到5%的進入國會門檻,連一席都拿不到的自民黨 FDP 和新選項黨 AfD。這兩黨都是右派,加起來有9.5%選民支持,不算少,如果加上 CDU/CSU 的 41.5%,其實整體右派選民有51%,是佔多數的,但因為 FDP 和 AfD 都未能進入國會,右派政黨只剩下 CDU/CSU 一個,在國會內反而是左派政黨佔多數了。故此即使CDU/CSU 議席大升,數字上默克爾是「大勝」,她一日不能單獨執政,需要跟左派合組政府,還是不能說她是「完勝」。
FDP 自1949年戰後首場選舉至今都留在國會之內,雖然議席不多,但一直都站在關鍵位置,影響德國政府組成。尤其是在1960至70年代,國會只有 CDU/CSU + SPD + FDP 3個政黨,無論是 CDU 還是 SPD 都必須拉攏 FDP 才能組成政府,FDP 成了名符其實的造王者。1949年至上屆為止的17次選舉中,只有5次是選後 FDP 沒有加入政府。近年由於加入了另外兩個左派政黨 GRÜNE 和 LINKE (早年亦稱 PDS),才令德國政壇的組成改變,CDU 從此傾向跟 FDP 合作,SPD 則多跟 GRÜNE合作。但今次選舉 FDP 被丟出國會,這個左右分法又行不通了。
如果 FDP 以後都回不去國會,將會嚴重影響德國籌組執政聯盟的過程,因為 CDU 再沒有其他右派政黨可以合作,就一定要跟左派政黨合作,可能會令德國政府越來越左傾。其實假如 FDP 今次稍為多拿個1%票,就已經足以留在國會,甚至很大機會夠票延續 CDU/CSU + FDP 的執政聯盟。可惜 FDP 的支持度真是太低了,CDU/CSU 又不肯配票,令這個設想成空。
至於 AfD,是個所謂的極右政黨。叫做「所謂」,是因為 AfD 是非典型極右,不反對移民,也不反對歐盟,但就反對德國繼續留在歐元區,也質疑救市策略。這在德國可是個異數,因為作為歐盟創立國兼最大國,德國政界向來是對歐盟表示一致支持的,也所以上面提到 SPD 和 GRÜNE 都曾支持默克爾的救市方案。AfD 全名是 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德國的另類選擇,指的就是在歐元立場上的另類選擇。AfD 的出現,顯示德國國民不再跟從政客一面倒支持歐盟和歐元。當然,AfD 現時勢力仍不大,通過不到5%國會門檻,但4.7%仍是較之前預料的稍高。加上 AfD 會分到右派的票,默克爾不可不小心。
無論如何,今次選舉後 CDU/CSU、FDP、AfD 這三個右派政黨會怎麼互動和重整,特別是反歐元勢力能否再擴大,將會對德國政治甚至歐盟政治發展有很大影響。
我向來有個講法,歐盟雖然由28國政府組成,按理來說28國人民都有份,但實際上只有德國人民說了算,因為德國國民透過影響默克爾,可以影響整個歐盟運作。例如那些歐豬國政府雖然是自家國民民選產生,但受到救市方案制肘,實際上要施行甚麼政策,是要聽默克爾的話多過聽自己國民的話。也就是說控制歐豬國政策的,並非歐豬國民自己,而是德國國民。德國人和歐豬人自己未必意識到這一點,但細心想一下的話會發現這個講法有一定道理。這幾個月歐盟改革就因為德國大選在即完全停滯下來就是一例。所以 AfD 這個只有 4.7% 票和零議席的小黨,未來會否影響整個歐盟運作?並非沒有可能喔。
十分精彩的綜述和拆解,謝謝網主費心!
回覆刪除德國 Zeit 周刊的發行人 Josef Joffe 在英國 Financial Times 和德國 Handelsblatt 寫到 Merkel 的政治策略時, 多次用到 asymmetric demobilization 這個詞。 網主認為這個詞中文該怎樣說呢?
抱歉晚了回應
回覆刪除我也看過這個詞,說默克爾打算故意減少對方支持者出來投票,變相提高己方的得票率
我想直譯「不對稱反動員」就可以了?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謝謝網主回覆。Joffe 的這篇文章後來在 ft 中文網有譯作“不對稱遣散”(話說那篇譯文品質很不錯)。中國社科院邀請的德國問題專家也是一樣的譯法,見這裡:
回覆刪除http://ies.cass.cn/Article/sdtl/201310/7522.asp
我後來想來想去,覺得再精簡一點可以叫作 “異見遣散”,不過離 asymmetric 在這個特定語境中的內涵外延遠了一點。還是不對稱比較好。
話說你這篇文章裡, 選舉以後議席計算的方法講得好清楚, 實在是有 manner!如果可以附上函數表達式就更清楚了。我無聊,有根據你的介紹在紙上寫了三個數學式概括 seats 計算方法,實在是太簡單了,都沒有必要再貼出來。很感興趣那個 overhang seats 是怎樣算。有在網上找資料:
http://de.wikipedia.org/wiki/%C3%9Cberhangmandat
維基百科上講得好囉嗦啊!暫時沒有耐心讀那麼多的文字——我相信寫成數學式會清晰明白得多。
十分期待你對 gerrymandering 的介紹!
才子週末愉快!
題外話: intellect 在中國大陸一般是 “知識分子” 的意思,似乎跟才子這個概念並不完全重合。研究院裡的學者皓首窮經做學問,可是就算用功一世,也有人寫出來的文章十分無趣。這樣的知識分子難以叫做才子。有的人,似乎不能被封作知識分子,但卻是不折不扣大才子,比如周星馳。網主的英文域名說自己不是知識分子,網誌的中文名又說不是才子。謙虛過頭。
回覆刪除Anyway, I think your articles are informative and interesting. Even rarer is your motivated-ness of writing such quality articles. Keep smiling and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