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9日

2013德國大選:默克爾的魔力

德國上周日舉行大選 (9月22日),總理默克爾所屬的「基民黨」(CDU) 繼續成為國會第一大黨,默克爾料可順利連任,差別只是在她要找另一個政黨做執政聯盟拍檔。外界也關注她連任後會如何應對歐盟改革的問題。

德國選制:等同比例代表制的一人兩票

又是從選制講起。德國國會有上下兩個議院。上議院不設直選,由各州政府委任,亦無任期限制,視乎各州政府決定何時換人。下議院權力較大,負責選出總理,全民直選產生,最長4年要改選一次,今次的德國大選就是指國會下議院選舉。

德國下議院的標準議席數目是598席,採用一人兩票,有兩種議席。「第一票」是投給單議席單票制的299席「單單議席」,「第二票」則是投給參考比例代表制分配的299席「調整議席」,分配議席過程其實幾複雜。一、先根據全國第二票總得票比例,計算各黨的目標議席。進入國會門檻是全國5%得票,即只有高於此數字的政黨才會獲得議席。二、計算各黨贏了多少單單議席。三、將各黨目標議席,減去已經取得的單單議席,計算各黨可以得到多少調整議席。就這樣講可能不太明,來看看實際運算的例子。

例如今次選舉,第二票的全國得票比例是這樣:
政黨‧得票比例‧較上次
基民盟 CDU 34.1% (+6.9%)
社民黨 SPD 25.7% (+2.7%)
左派黨 LINKE 8.6% (-3.3%)
綠黨 GRÜNE 8.4% (-2.3%)
基社盟 CSU 7.4% (+0.9%)
自民黨 FDP 4.8% (-9.8%)
新選項黨 AfD 4.7% (+4.7%)
其他 6.3%

首先,只有基民盟/基社盟 CDU/CSU、社民黨 SPD、左派 LINKE、綠黨 GRÜNE 等4個黨通過5%得票的國會門檻,因此之後的計算都只需計此4黨。自民黨 FDP 和新選項黨 AfD 過不到5%,一席都拿不到。可以進入國會的4個黨的總得票是84.3%,此為分配議席的基數。例如 CDU 的得票率是34.1%,所以其目標議席比例就是 34.1% / 84.3% = 40.5% 議席。SPD 的得票率是 25.7%,所以其目標議席比例就是 25.7% / 84.3% = 30.5%議席。如此類推。

政黨‧單單議席 + 調整議席 = 總議席 (議席比例)
基民盟 CDU 190 + 65 = 255 (40.5%)
社民黨 SPD 59+ 133 = 192 (30.5%)
左派黨 LINKE 4 + 60 = 64 (10.2%)
綠黨 GRÜNE 1 + 62 = 63 (10.0%)
基社盟 CSU 45 + 11 = 56 (8.9%)
自民黨 FDP 0
新選項黨 AfD 0
其他 0

接下來,CDU 的目標議席是40.5%,但它在單單議席方面已經贏了190個選區,所以在調整議席方面只取得65席,好讓兩種議席加來達到40.5%。SPD 在單單方面只贏到59席,要達到30.5%的議席數目,就要在調整議席方面拿多一點,有133席。LINKE 和 GRÜNE 支持率較低,幾乎贏不到任何單單議席,獲得的議席以調整議席為主。CSU 跟 CDU 一樣,單單議席遠多過調整議席。

德國下議院的議席分配基本上是這樣計出來。可以看到即使是一人兩票,其中一半為單議席單票制,但在另一半的議席都是用作調整之下,整體議席數目其實跟全按比例代表制分配沒有分別。

此一人兩票制,跟香港、台灣、日本等地的不同。在港台日,兩種選票投出來的兩種議席是互不相干,分開計算的。例如香港,地區直選和功能組別是分開計,在台灣,地區立委和不分區立委是分開計,日本也是小選區和比例區分開計。兩票分開計的叫「並立制」。而在德國,如上面所介紹,是兩者會互相影響,得到多少單單議席會直接影響得到多少調整議席。兩票互相關連的則叫「聯立制」。英文名比較複雜,並立制叫 Mixed-Member Majoritarian (MMM),而聯立制叫 Mixed-Member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MMP),一個強調 majoriarian 即單單制的存在,另一個強調 proportional 反映最終議席傾向按比例計算。

如果有讀者夠「神心」,拿計數機核對一次,會發現今次國會共有630席,而非開頭講的標準的598席。這涉及一個叫做「懸掛議席」(overhang seat) 的額外加位制度,但因為太複雜了,不再另外講,總之大家明白德國下議院大致上是按比例計算議席就可以了。選制的事情講到這裡。

德國政黨簡介

選舉前,德國的執政聯盟由基民盟/基社盟 CDU/CSU 加上自民黨 FDP,2個黨組成。但今次選舉中 FDP 只有4.8%票,達不到進入國會的5%門檻,這個執政聯盟組合已經不可能繼續,CDU/CSU 必須另覓拍檔。招攬對象當然是能力進入國會的剩餘3個政黨:社民黨 SPD、左派黨 LINKE 或綠黨 GRÜNE 其中一個。一般都預期結果會是 CDU/CSU + SPD 組成新一屆政府,而屬於 CDU 的總理默克爾可以順利連任。

有沒有可能是 SPD、LINKE 和 GRÜNE  3 個黨,排除掉 CDU/CSU,自己合組新執政聯盟呢?數學上可能,實際政治上不可能。又為什麼總是將 CDU/CSU 並列,將他們倆講成是同一個政黨般呢?接下來要講解一下德國政黨間的關係。

基民盟/基社盟 CDU/CSU,兩者名字不同,成員也不同,但一般會將兩者當成同一個政黨,因為兩者政治取態大致一樣,也合作無間。兩者都以C字 (基督教) 為銜頭,主要支持層是中間偏右、偏保守的耶教徒 (包括天主教和基督教)。那兩者不就會互爭選票嗎?又不會,因為 CSU 只會在南部的「巴伐利亞」州 (英 Bavaria 德 Bayern) 活動,而 CDU 則是在巴州以外地區活動,所以完全不會爭票。這個現象跟德國的歷史背景有關,主要是南部巴州的歷史和政治文化跟北部不同,因此會自己有一套政黨,保持一定獨立性。CDU/CSU 在國家層面上每事合作,每次都一起組成政府和支持同一個人當總理,但兩黨在架構上仍是分開的,無主從關係。例如 CDU 曾在2次大選中支持 CSU 的「總理候選人」(Chancellor candidate) 選總理,只是該2次大選中他們都落敗,所以至今仍未出現過由 CSU 代表出任總理的例子。(德國是議會制國家,總理並非由全民直選而是由國會選出,所以政黨在選舉時會推薦一位「總理候選人」,預先告知選民如果自己進入國會會推薦誰當總理。)

社民黨 SPD 為德國歷史最久的政黨,也是最主要的中間偏左政黨,二戰後所有德國總理不是出自 CDU 就是出自 SPD。出於執政的需要,兩黨早已向趨向務實、向中間靠攏,實際上他們的立場已經越來越相近,甚至曾經合作籌組執政聯盟,這在1966至1969年,還有2005至2009年出現過兩次。其中05至09的一次時就是由默克爾擔任總理,而出任財長的,正是默克爾在今次選舉中的主要對手、SPD 總理候選人 Peer Steinbrück。因此外界也傾向相信兩派在今次選舉後會再次合作,尤其是當國會剩下的兩個黨,左派黨 LINKE 和綠黨 GRÜNE 的政見都比 SPD 更左傾,也就是說跟 CDU 的差距更大、更難合作。

左派黨 LINKE 是德國國會內最左的政黨,立場本來就跟其他政黨有距離,但更致命的是,他是由前東德共產黨的餘孽創立的。如果邀請 LINKE 加入執政聯盟,不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肯定會惹起很大爭議,所以 CDU 和 SPD 都從不願這麼做。支持 LINKE 的,主要是那些統一後生活無大改善、或是適應不到社會環境改變、甚至是仍然真心支持共產主義的前東德老左派。(東德共產黨正名是「統一社會黨」SED,德國共產黨 KPD 另有其黨。)

最後一個成功進入國會的政黨是綠黨 GRÜNE。他的名字「綠色」,點出了他是一個支持環保主義、干預市場的政黨。GRÜNE 的得票在前東德較低,在大城市和南部較高,支持者多是年輕、都市、中產人士,是個偽左膠政黨。

簡單來說,新一屆德國國會的4/5大政黨的立場從左至右排列的話:
(左傾) 左派黨 LINKE >> 綠黨 GRÜNE >> 社民黨 SPD >> 基民盟/基社盟 CDU/CSU (右傾)

只得到4%得票而未能進入國會的兩個黨,自民黨 FDP 和新選項黨 AfD,可以放在比 CDU/CSU 更右的位置。兩黨的情況會在稍後再講。

從數學上看,SPD + GRÜNE + LINKE 夠票達到國會過半數,可以組織執政聯盟,但上面都講過,其他政黨一向是不讓 LINKE 「埋堆」的,所以這個組合不會實現。CDU/CSU + LINKE 也是不可行,SPD + GRÜNE 則不夠過半,所以剩下的選擇就是 CDU/CSU + SPD 或 GRÜNE。一般相信新一屆政府將是 CDU/CSU + SPD。

無論如何,屬於 CDU 的總理默克爾都一定能夠連任,問題只在於她的執政聯盟合作對象是 SPD 還是 GRÜNE。

德國政界的和理非非

CDU/CSU 和 SPD 兩大黨,本應是競爭對手,不是應該奉行兩個凡是 (凡是敵人支持的都反對、凡是敵人反對的都支持),在議會內惡鬥一番才是嗎?竟然合作?德國這種政黨不分執政黨反對黨,沒有永遠敵人的政治文化,被稱為「合作/共識民主」(consociational / consensus democracy),跟納粹黨和希特拉這段黑歷史有很大關係。時間回到上世紀20年代 (192X年)。當時德國剛剛廢除帝制,人民初嘗一人一票選政府的滋味,但由於採用比例代表制,國會內多黨林立,政黨間紛爭不斷,還有無數反民主勢力一直希望政制倒退,政府運作非常困難。後來納粹黨和希特拉以一副救世主姿態出現,不斷用震撼人心的演說稱德國需要強人政治,德國人還真的「落搭」支持他,結果落得慘烈下場。(早前很多人寫文講希特拉怎樣靠暴力團上位,但暴力團只是其中一個因素。)

所以德國人在戰後投票時往往非常務實,不會再輕信政客口號,一定要看實際政績,盡量「和理非非」。(順帶一提,奧地利也是因為這段黑歷史,戰後政壇也是長期和理非非。) 即使德國選制實際上仍然是比例代表制,而且門檻只是5%不算高,一路以來選民都是傾向投「大路」政黨,很少會投給新興政黨,能夠進入國會的政黨非常少。

1949年戰後德國 (西德) 的第一次選舉,CDU/CSU + SPD 2大黨已經一舉取得國會近7成議席,情況更戰前差天共地。1953年的第二次選舉時選民投票更集中,CDU/CSU + SPD 取得8成議席。1957年大選,向大黨傾斜的現象去到顛峰,CDU/CSU 破天荒地在比例代表制下取得50%過半票數及53%議席,可以單獨執政。加上 SPD 的話,兩大黨共得到82%選票和88%議席。之後在60和70年代,德國國會整整廿年都只有 CDU/CSU + SPD + FDP 3個政黨。

隨著80年代環保主義受到重視,還有90年代東德的拼入,國會才出現新勢力:GRÜNE 和 LINKE。今屆選舉 FDP 被踢走,國會只剩4個,而當中 CDU/CSU + SPD 兩大黨加起來有67% 選票和80%議席,可見德國政治在戰後並沒有如戰前般,因為採用比例代表制就趨向分裂。(順帶一提,香港的所謂第一大黨民建聯,在2012年立法會選舉的地區直選中取得20%選票和25%議席。)

再給一些參考資料。德國在戰前的1919至1933年的14年間,換過14次總理,剛好一年換一次。而戰後的1949年至今的64年間,只有過8位總理,平均每人做8年。由於默克爾再次連任,這個平均數還會再提高。

當然,SPD 現階段都放風說不會輕易跟 CDU 組成聯盟,畢竟如果一開始就講明會合作,那選民還投你票幹嘛?不如直接投 CDU 啦!何況合組聯盟也有不少考慮。要談判一套新的聯盟政綱,還有兩黨各分配多少內閣官職,根據過去經驗是不難解決的,問題在選民到下屆選舉時會如何評價兩黨呢?兩黨的差別會不會模糊化呢?政府做得好是誰的功勞呢?是不是可以「榮辱與共」呢?這些在加入執政聯盟時也是很大考慮。

就講回現時執政聯盟 CDU/CSU + FDP 的情況。上次2009年選舉時,CDU/CSU是得到33.8%票,FDP 有14.6%,合共48.4%。今次選舉2黨加起來仍有46.3%,但卻是 CDU/CSU 升至 41.5%,而 FDP 暴跌至只有 4.8%,連進入國會的5%門檻都過不了!過去4年的合作期間,選民明顯對兩派的評價明顯有差異,將功勞都歸給默克爾和 CDU/CSU,並且將票全都投給 CDU/CSU,FDP 明明也是執政聯盟一部份卻玩完。FDP 高層,在現屆執政聯盟內出任副總理的 Philipp Rösler 和外長的 Guido Westerwelle 等人,不但沒得繼續做高官,連國會議員都不行,變成雙失政客!

不然再看2005年和2009年的差別。這段期間 CDU/CSU 是跟 SPD 合作,但選民也是對 CDU/CSU 評價好過 SPD。經過4年,CDU/CSU 得票從 35.2% 變成 33.8%,相差不遠,但 SPD 就從 34.2% 急跌至 23.0%!莫非默克爾身上有魔咒,誰跟她拍檔都是死路一條?因此也有分析不排除 SPD 拒絕再次跟默克爾這個死神合作,最終 CDU 要找 GRÜNE 合組新政府。

默克爾的魔力

默克爾從2005年開始出任總理,2009年連任,已經做了8年,再連任並且做滿任期,即是做到4年後的2017年的話,就是當了12年總理。12年總理,算很長了,沒甚麼他國民選領袖能相比。(但12年在和理非非的戰後德國仍只是第3長時間,有2位總理試過連任更多次。) 她還是德國歷來第一位女總理。我們也不可忘記,默克爾是東德出身,1990年東德共產黨倒台、東西德確定合併才開始從政,這麼快能爬到統一後的德國總理寶座還坐這麼久,絕對不是簡單人物。除了施政能力,她在掌握民意方面的能力也非常強,每次有政治炸彈爆發都能安全過關,是她能長期在位的關鍵。

每次有內閣成員爆出醜聞,默克爾都能毫不留情地切割。例如在2005年起已經擔任教育部長,是默克爾長期幫手的 Annette Schavan 在今年初爆出博士論文有抄襲 (plagiarism),默克爾也很快就接納 Annette Schavan 的請辭。(咦,教育部長論文抄襲,性質聽起來好像發展局長經營劏房和囤地...) 2011年時,被視為 CSU 明日之星,年僅40歲的國防部長 Karl-Theodor zu Guttenberg 也是因為論文有抄襲而要辭職。默克爾兩次都是一開始保人,但見民情洶湧,最終也跟他們切割,不讓他們成為政府施政的負累。

默克爾也關注黨的支部在地方選舉的情況,每次地方選舉失利,她都是能立即順應民意改變立場。例如 2011年3月的「巴登‧符騰堡」州 (Baden-Württemberg) 選舉,本來執政的 CDU 已經因硬推首府「斯圖加特」(Stuttgart) 市區重建計劃而民望下跌,加上日本爆發核危機,重視環保和反核的 GRÜNE 支持度爆升,眼看原本執政的 CDU 要大敗,默克爾突然跳出來宣佈同意德國要無核化,將會逐步關閉核電廠。但其實默克爾一路以來都是主張要繼續發展核電的,她這樣做完全是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180度轉身高難度動作,但她為了選票還是做了!儘管如此, CDU 接下來的得票依然大減,GRÜNE 的州份支部領袖 Winfried Kretschmann 在 SPD 支持下當選州長,德國巴符州成為了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環保人士管治的地區。(參考資料:巴符州人口約1078萬、面積跟台灣差不多。)

這樣反客為主,將對手的政綱拿來己用,以彼之道還施彼身,雖然一開始未必有效,但隨著默克爾越講越多,講成好像這些招數本來就是她的,就令對手難以繼續攻擊她,選民還會因為她才是實際執行這些政策的人而歸功於她。結果就是搶對手招數也搶到對手選票。

也因此今次選舉中,對手都很難找到漏洞攻擊默克爾,默克爾陣營也多談實用,少談主義,不斷強調默克爾執政帶來穩定和安全,想德國繼續沒事就請繼續投給這張安全牌。在德國的和理非非政治文化中,這個做法絕對是非常有效,雖然也令選情更加悶局。《經濟學人》雜誌上月以 banal 來形容今次選舉,此字有平凡、老土、陳腐的意思。英國廣播公司 BBC 也說早前舉行的選舉辯論完全沒爆點,民眾看完後討論得最多的,竟然是默克爾戴的頸鍊的顏色,可見今場選舉有多悶。

默克爾連外表也是打安全牌,髮型師奶、衣著密實、一副「大媽」樣。說來她曾經試過一次希望改變形象,在出席一個晚會時穿低胸晚裝,露出事業線!(真是不敢想像...) 結果是劣評如潮,成了整個西方傳媒的笑點,有傳媒還笑說德國也製造了「大殺傷力武器」,連政府發言人都被記者追問為什麼她這樣穿。之後好像都沒怎麼見過她在公開場合這樣穿了。 (想看默克爾大媽露事業線可以在 google 圖片 search "Merkel cleavage"......話說真的有人會想看嗎?)

講到個人作風跟和理非非,今次選舉中默克爾的主要對手,SPD 總理候選人 Peer Steinbrück 就完全相反,講說話直腸直肚,但也因此有過不少失言,被人笑是德國版 Berlusconi :Peerlusconi 。(說來諷刺,他曾經因為說貝佬是歐洲政壇小丑,被意大利總統點名批評叫他不要亂講話。) Peerlusconi 甚至在選舉前夕爆出在接受訪問時向記者舉中指的小風波。雖然我個人理解他是玩野成份居多,不妨一笑置之,但考慮到他是在跟默克爾爭做德國總理、其中一個世界強國領袖,收到的劣評多過正評還是可以理解。儘管這是今場悶爆選舉中的唯一笑料,這段插曲也可能影響了 SPD 的選情。(想看中指照可以在 google 圖片 search "Peer Steinbrück finger")

總之,默克爾並不是一個典型的西方民選領袖,並不是以個人魅力為強項,不會講偉論和動人演說,沒有 soundbite,甚至不輕易讓人知道她的政見和立場,凡事安全至上,跟某些香港評論員愛講的領袖風範沾不上光。但看回她的經歷和實際政治操作方式,也許她才是真正 的馬基維利式現實政治 (Machiavellian、Realpolitik) 政治家。

對歐盟的影響

今次選舉過後,即使執政聯盟合作對象有改動,預料默克爾推行的政策暫時不會有大變動,因為她早就將對手的招數都取來自用。外界比較關注的是她會否趁選舉完結重開歐盟改革的議題。

不知道各位讀者有沒有留意,由於歐債危機爆發,之前一兩年歐洲政界談了很多歐盟改革計劃,像甚麼中央財政部、股票交易稅、銀行制度監管等等,但這些議題過去幾個月卻突然完全消失於歐洲政界之中。主要原因,是默克爾所屬的基民黨,今年年初在「下薩克森」州 (英 Lower Saxony,德 Niedersachsen) 的地方選舉中落敗,默克爾擔心講歐盟改革會在今次國會大選中趕客,於是絕口不提此事。而其他歐洲政要,見在歐盟中最具權威的默克爾都不講了,也跟著不講,結果歐盟改革的話題就突然消聲匿跡幾個月了。如果大選完了,默克爾暫時不用怕得失選民了,是否會重新啟動歐盟改革進程?這是很值得關注的事。

但她要更換執政聯盟拍檔,是否代表會改變對歐洲政策呢?難說。因為德國政黨的左右之分,主要是計在國內的立場,對德國國民的政策是左是右,而不是對其他歐洲國家的政策是左是右。SPD 和 GRÜNE 在部份歐盟議題上雖然跟 CDU 有差,但都是關乎細節的比較多,例如怎樣加強監管銀行業和各國財政、緊縮之餘是否要加強刺激經濟等等。不能讓歐豬國那些懶蟲吃甜頭,是全體德國人的共同想法,SPD 和 GRÜNE 也不能違背這個主旋律。事實上以往默克爾提出的救市方案都多次得到 SPD 和 GRÜNE 的共同支持,在德國國會以極大比數通過,因此這兩黨在今次選舉也沒法在這方面怎麼攻擊默克爾。默克爾和 Peer Steinbrück 在選舉辯論中對歐盟問題也是點到即止,談國內政策的篇幅較多。

所以今次選舉對歐盟的影響,只是在於重開改革這個話匣子,並不能立即預示默克爾會帶領歐盟走向哪個方向。

德國右派有待再整合

最後談一談由於達不到5%的進入國會門檻,連一席都拿不到的自民黨 FDP 和新選項黨 AfD。這兩黨都是右派,加起來有9.5%選民支持,不算少,如果加上 CDU/CSU 的 41.5%,其實整體右派選民有51%,是佔多數的,但因為 FDP 和 AfD 都未能進入國會,右派政黨只剩下 CDU/CSU 一個,在國會內反而是左派政黨佔多數了。故此即使CDU/CSU 議席大升,數字上默克爾是「大勝」,她一日不能單獨執政,需要跟左派合組政府,還是不能說她是「完勝」。

FDP 自1949年戰後首場選舉至今都留在國會之內,雖然議席不多,但一直都站在關鍵位置,影響德國政府組成。尤其是在1960至70年代,國會只有 CDU/CSU + SPD + FDP 3個政黨,無論是 CDU 還是 SPD 都必須拉攏 FDP 才能組成政府,FDP 成了名符其實的造王者。1949年至上屆為止的17次選舉中,只有5次是選後 FDP 沒有加入政府。近年由於加入了另外兩個左派政黨 GRÜNE 和 LINKE (早年亦稱 PDS),才令德國政壇的組成改變,CDU 從此傾向跟 FDP 合作,SPD 則多跟 GRÜNE合作。但今次選舉 FDP 被丟出國會,這個左右分法又行不通了。

如果 FDP 以後都回不去國會,將會嚴重影響德國籌組執政聯盟的過程,因為 CDU 再沒有其他右派政黨可以合作,就一定要跟左派政黨合作,可能會令德國政府越來越左傾。其實假如 FDP 今次稍為多拿個1%票,就已經足以留在國會,甚至很大機會夠票延續 CDU/CSU + FDP 的執政聯盟。可惜 FDP 的支持度真是太低了,CDU/CSU 又不肯配票,令這個設想成空。

至於 AfD,是個所謂的極右政黨。叫做「所謂」,是因為 AfD 是非典型極右,不反對移民,也不反對歐盟,但就反對德國繼續留在歐元區,也質疑救市策略。這在德國可是個異數,因為作為歐盟創立國兼最大國,德國政界向來是對歐盟表示一致支持的,也所以上面提到 SPD 和 GRÜNE 都曾支持默克爾的救市方案。AfD 全名是 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德國的另類選擇,指的就是在歐元立場上的另類選擇。AfD 的出現,顯示德國國民不再跟從政客一面倒支持歐盟和歐元。當然,AfD 現時勢力仍不大,通過不到5%國會門檻,但4.7%仍是較之前預料的稍高。加上 AfD 會分到右派的票,默克爾不可不小心。

無論如何,今次選舉後 CDU/CSU、FDP、AfD 這三個右派政黨會怎麼互動和重整,特別是反歐元勢力能否再擴大,將會對德國政治甚至歐盟政治發展有很大影響。

我向來有個講法,歐盟雖然由28國政府組成,按理來說28國人民都有份,但實際上只有德國人民說了算,因為德國國民透過影響默克爾,可以影響整個歐盟運作。例如那些歐豬國政府雖然是自家國民民選產生,但受到救市方案制肘,實際上要施行甚麼政策,是要聽默克爾的話多過聽自己國民的話。也就是說控制歐豬國政策的,並非歐豬國民自己,而是德國國民。德國人和歐豬人自己未必意識到這一點,但細心想一下的話會發現這個講法有一定道理。這幾個月歐盟改革就因為德國大選在即完全停滯下來就是一例。所以 AfD 這個只有 4.7% 票和零議席的小黨,未來會否影響整個歐盟運作?並非沒有可能喔。

5 則留言:

  1. 十分精彩的綜述和拆解,謝謝網主費心!

    德國 Zeit 周刊的發行人 Josef Joffe 在英國 Financial Times 和德國 Handelsblatt 寫到 Merkel 的政治策略時, 多次用到 asymmetric demobilization 這個詞。 網主認為這個詞中文該怎樣說呢?

    回覆刪除
  2. 抱歉晚了回應

    我也看過這個詞,說默克爾打算故意減少對方支持者出來投票,變相提高己方的得票率

    我想直譯「不對稱反動員」就可以了?

    回覆刪除
  3.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4. 謝謝網主回覆。Joffe 的這篇文章後來在 ft 中文網有譯作“不對稱遣散”(話說那篇譯文品質很不錯)。中國社科院邀請的德國問題專家也是一樣的譯法,見這裡:
    http://ies.cass.cn/Article/sdtl/201310/7522.asp
    我後來想來想去,覺得再精簡一點可以叫作 “異見遣散”,不過離 asymmetric 在這個特定語境中的內涵外延遠了一點。還是不對稱比較好。

    話說你這篇文章裡, 選舉以後議席計算的方法講得好清楚, 實在是有 manner!如果可以附上函數表達式就更清楚了。我無聊,有根據你的介紹在紙上寫了三個數學式概括 seats 計算方法,實在是太簡單了,都沒有必要再貼出來。很感興趣那個 overhang seats 是怎樣算。有在網上找資料:
    http://de.wikipedia.org/wiki/%C3%9Cberhangmandat
    維基百科上講得好囉嗦啊!暫時沒有耐心讀那麼多的文字——我相信寫成數學式會清晰明白得多。

    十分期待你對 gerrymandering 的介紹!

    才子週末愉快!

    回覆刪除
  5. 題外話: intellect 在中國大陸一般是 “知識分子” 的意思,似乎跟才子這個概念並不完全重合。研究院裡的學者皓首窮經做學問,可是就算用功一世,也有人寫出來的文章十分無趣。這樣的知識分子難以叫做才子。有的人,似乎不能被封作知識分子,但卻是不折不扣大才子,比如周星馳。網主的英文域名說自己不是知識分子,網誌的中文名又說不是才子。謙虛過頭。

    Anyway, I think your articles are informative and interesting. Even rarer is your motivated-ness of writing such quality articles. Keep smiling and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