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1日

挪威選舉、執政聯盟理論和香港

挪威剛剛舉行國會選舉,我這個讀政治的怪咖只關注新政府的組成怎麼配合政治理論。今次會用挪威大選做引子,介紹一下近月在香港好像很流行講,但就很少人真正分析的執政聯盟理論。

執政聯盟種類及考慮因素

執政聯盟,或稱聯合政府 (Coalition government),即是政府由超過一個政黨組成,一般是在「議會制」(Parliamentary system)國家,因為國會沒有政黨能單獨取得過半議席而出現。沒有過半議席,不但法案不能獲通過,還有機會被其他人發動「不信任議案」而趕下台。組成執政聯盟,一般會在選舉後由各政黨間談判,交換條件,整合政綱,確定官職分配,最後向外宣佈。也有些政黨會在選舉前就放風傾向跟誰合作。政府之首,一般稱首相或總理,通常由最大黨領袖擔任,但也不是必然,畢竟最大黨不一定就能跟其他人成功談判組成新政府。

會組成一個怎樣的執政聯盟,起碼可以看3方面要素:

1. 議席數目:需要組成聯盟,是因為無政府黨單獨取得過半議席,因此組成聯盟的目標當然就是要達到過半議席。數字是其關鍵。單純從數學上去計算,任何政黨之間的組合也可以湊夠過半數,問題在政黨之間有沒有意願去合作。

2. 政黨理念:其中一個令政黨不合作的原因,是理念不合,談不攏組成政府的話應該採用誰的政綱和政策。與其要放棄自己的理念,令支持者失望,倒不如不入政府。而即使談好加入政府,總要作出妥協和讓步,該怎麼跟選民解釋改變?

3. 政黨數目:政黨越多,越會溝通困難,也越需要平衡多方面的利益,越大風險出現內部混亂。同時,政黨越多也就代表權力越分散,單一個政黨越難控制政府。組成政府但又控制不到政府,那參加來幹嘛?因此一般來說會盡量由較少的政黨數目組成政府。

除此之外,組成執政聯盟的最具體表現就是邀請各黨成員加入政府做官,而由誰人當哪一個官職,例如誰掌財政、外交、環境、房屋等等,都可以成為爭拗點,畢竟不同官職的權力和影響力都不同。不同成員和政黨負責不同官職,那立功時由誰領功?出事時又由誰負責?是成員本人?他所屬的政黨?整個政府?套香港某政黨的講法,會不會變成有辱無榮?有榮無辱?有辱有榮或無辱無榮?組成執政聯盟有很多不同考慮,有時當在野黨,反而比做執政黨更輕鬆。

我們大致可以歸納出3種聯盟形態 (其實政治學中提及的不只3種,但這裡只簡單介紹):

1. 剛好聯盟 (Minimal Coalition):議席過半,而少了任何一個聯盟成員就會失去過半多數的政府,即所有聯盟成員都是必需的
2. 過大聯盟 (Oversize Coalition):議席過半,而即使少了個別聯盟成員也不會失去過半多數的政府,即並非所有聯盟成員都是必需的
3. 少數政府 (Minority government):議席不過半的政府

剛好聯盟

剛好聯盟 Minimal Coalition 是較常見的一種執政聯盟。上面也提過,政黨數目越多,麻煩也可能越多,權力也越分散,組成執政聯盟一定是傾向盡量少政黨。

英國現在的保守黨+自民黨政府,就是一個剛好聯盟。英國 2010 年出現約30年來第一次沒有政黨單獨取得過半數的情況。最終組成執政聯盟的,是保守黨+自民黨這個最簡單直接的結果,因為兩者加起來的議席剛好過半 (306+57 = 363/650)。如果是工黨+自民黨是不夠的 (258+57=315/650),其他小黨的議席又太少,左湊右湊很麻煩。至於保守黨跟工黨之間合作嘛,數學上可行,政治上免談。

UK general election 2010
Conservative 306
Labour 258
Liberal Democrat 57
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 8
Scottish National Party 6
Sinn Féin 5
Plaid Cymru 3
Social Democratic and Labour Party 3
Greens 1
others 3
total 650

2010年內閣剛成立時,有23名閣員,保守黨和自民黨協議好各佔18和5人。幾星期後自民黨有閣員爆出醜聞要辭職,是由黨友遞補。2012年又有另一位自民黨閣員爆出醜聞時,也是由黨友遞補。兩黨始終根據最初的議協瓜分閣員數目。2012年卡梅倫改組內閣,內閣成員減少1人至22人,兩黨的閣員數目亦改為17和5。

日本現在的自民黨+公明黨政府,也是個剛好聯盟。雖然自民黨在眾議院單獨過半,但參議院就不夠,因此需要組成聯盟。那如果自民黨在參議院也單獨過半,是否就不會組成聯盟?這就難講,畢竟兩黨在選舉時已經協議好要合作配票,自民黨能大勝,跟公明黨的配票也有關係,這就多了一重考慮因素了。

日本眾議院 2012
自民 294
民主 57
維新 54
公明 31
大家 18
未來/生活 9
共産 8
社民 2
其他 7
total 480

日本參議院 2012
自民 115
民主 59
公明 20
大家 18
共産 11
維新 9
社民 3
未來/生活 2
其他 5
total 242

日本內閣方面,自民黨就沒這麼客氣了,19個成員中自民黨佔了18人,公明黨只分得1人。

過大聯盟

既然目標是越少政黨越好,那怎麼會出現「過大聯盟」,有些政黨是沒有必要加入,即使離開聯盟也不會令聯盟失去過半議席的呢?

以現時的意大利政府為例。在年初的大選中,左派的民主黨 (PD) 由於選制的關係,以較少的票數就贏得下議院 297/630 席。本來加上同是左派的環保黨 (SEL),或支持前總理蒙蒂的中間派公民選擇 (SC),已經夠過半,但因上議院選制和議席不同,這個方法行不通,逼著跟死敵,另一位前總理貝佬的自民黨 (PdL) 合作。另一個有著眾多議席的五星運動 (M5S) 早就拒絕合作。

Italian lower house (elected 2013)
Democratic Party (PD) 297
Five Star Movement (M5S) 109
People of Freedom (PdL) 98
Left Ecology Freedom (SEL) 37
Civic Choice (SC) 37
Lega Nord (LN) 18
Brothers of Italy (FdI) 9
Union of Christian and Centre Democrats (UdC) 8
Democratic Centre (CD) 6
South Tyrolean People's Party (SVP) 5
others 6
Total  630

Italian upper house (elected 2013)
Democratic Party (PD) 111
People of Freedom (PdL) 98
Five Star Movement (M5S) 54
Monti for Italy (SC+UdC) 19
Lega Nord (LN) 18
Left Ecology Freedom (SEL) 7
others 8
Total  315

民主黨 (PD) + 自民黨 (PdL),在下議院有 297+98 = 395/630,上議院則有 111+98 = 209/315,本身已經過半。但因兩黨一左一右,分歧始終較大,需要有人做夾心緩衝,所以加入了中間派的公民選擇 (SC) 和基督民主黨 (UdC)。這兩個黨支持前總理蒙蒂和他的經濟改革,拉他們入局也可以加強新政府中的改革派,取信於投資者和金融市場。現時意大利內閣成員中,左派民主黨10人、右派自民黨8人、中間派或獨立7人,可以互相平衡。

Enrico Letta Cabinet
Democratic Party (PD) 10
People of Freedom (PdL) 8
Civic Choice (SC) 2
Union of Christian and Centre Democrats (UdC) 1
Others / Independent 4

另一個經常要組織執政聯盟的國家是芬蘭,而現屆芬蘭政府的超大聯盟也是經典的。在芬蘭國會的8個主要政黨中,有6個都加入了執政聯盟,是有紀錄以來最多,所佔議席達 123/200。聯盟由國家黨 (Kok)、社民黨 (SDP)、左翼黨 (VA)、綠黨 (VI)、瑞典人黨 (SEP)、基民黨 (KD) 組成。看看下面數字,除了國家黨 (Kok) 和社民黨 (SDP) 之外的4個小黨,任何1個,甚至2個,退出執政聯盟亦不會令議席變成少數。為何要組成這麼大的聯盟呢?

Finnish parliament (elected 2011)
National Coalition (Kok) 44
Social Democratic (SDP) 42
True Finns (PS) 39
Centre (K) 35
Left Alliance (VA) 12
Green League (VI) 10
Swedish People's Party (SFP) 9
Christian Democrats (KD) 6
Left Group 2
MP for Åland 1
Total 200

回到籌組政府的階段講起。國家黨 (Kok) 的議席最多,順理成章由它領導新政府,那合作對象是誰呢?第3大的真芬蘭人黨 (PS) 因為反對歐盟和歐元而合作不能。原本有份執政的中間黨 (K) 因為表現差,議席大跌,自我放逐,表明不會加入新政府。在扣除這兩個黨的74席之後,如果再失去社民黨 (SDP) 的42席,將不可能湊夠過半數,因此國家黨 (Kok) 一定要跟社民黨 (SDP) 合作。國家黨 (Kok) 邀請社民黨 (SDP)、綠黨 (VI)、瑞典人黨 (SFP)、基民黨 (KD) 加入政府,但社民黨擔心右傾的佔多數,要求拉多個左翼黨 (VA) 入政府,中和整個聯盟。結果就成了6個黨互相平衡的局面。

現時芬蘭內閣成員的所屬政黨:
National Coalition (Kok) 6
Social Democratic (SDP) 6
Left Alliance (VA) 2
Green League (VI) 2
Swedish People's Party (SFP) 2
Christian Democrats (KD) 1

綜合來說,要拉入額外的政黨加入聯盟,多數是為了溝淡,政黨間有默契互相平衡,不要有人獨大。而人數多也能起保險作用,即使有人退出或臨場在議會沒投票,也不至於令法案被否決或政府倒台。

另一個現在較少用到的原因,是想向外界顯示政府得到廣泛泛支持,做到「沒有a營b營,只有xx營」的效果。例如第二次大戰時,英國保守黨本身已經有國會大多數議席,但為了彰顯國家團體結,仍然跟工黨組成聯合政府,由保守黨的邱吉爾做首相,工黨的艾德禮做副首相,擺出一副「英國營」的姿態。

少數政府

最後是最不合邏輯,也最高難度的少數政府。不合邏輯,因為要籌組聯盟,目標一定是要至少過半數控制議會。結果組成的政府是沒有過半的,那是想要做甚麼?最高難度,因為政府沒有過半數還怎麼通過政策和法案?怎麼管治?但現實的確有少數政府這個矛盾的東西存在,而且它出現的次數意外地多,之後會講一些例子。

少數政府的出現,多數源於左湊右湊也真的沒有足夠政黨有意願組成執政聯盟,大家又不想重新大選 (畢竟重選也未必就能改變議會組成),於是就要最大黨先組成個政府,而其他政黨都同意暫時不會提出不信任議案推倒政府。那少數政府要怎麼運作、怎麼管治呢?真的呆坐等夠鐘可以重選就算嗎?當然不可以,政府有很多工作要做的。

一個應對辦法是針對每項法案,逐次分開跟不同政黨談判,再視乎反應,鎖定一兩個適合的合作對象,再修改法案,總之最後通過到就可以。這也被視為「輪轉執政聯盟」,即視每次跟不同政黨合作通過法案為一次聯盟改動。當然,這是個很高難度的動作。人家憑甚麼跟你合作?為什麼今次合作下次不合作?

這很視乎該國的政治文化。美國的荷蘭裔學者 Arend Lijphart (荷蘭也是經常需要組成執政聯盟的國家) 提出過「多數民主」(majoritarian democracy) 跟「合作/共識民主」(consociation/consensus democracy) 兩種政治文化。前者認為民主選舉是人數之爭,人多的一方就是正確,勝選的一方就是有了民意授權,突顯多數派與少數派的差異和對立。後者則強調要尊重不同派系意見,沒有勝敗之分,政黨間傾向不論多數還是少數派都會合作、商討和妥協。很明顯地,少數政府,甚至組成執政聯盟本身,都需要有合作/共識民主的文化。

第二個應對辦法是跟特定政黨建立無需加入政府的合作協議,也就是說該政黨並不正式加入政府內閣,但會跟政府商討政策,並會在國會投票時予以支持。在「政府以外合作」做法下,政府雖無執政聯盟之名,卻有執政聯盟之實,較「輪轉執政聯盟」穩定。為甚麼明明支持政府又不肯加入?

一個可能是觀感問題,雙方由於各種理由,一般是選民支持層不同,不想予人一種兩黨融為一體的感覺。二來不加入政府,沒有人當官,自然就不用為政府的錯而負責,抽身離開時也較輕鬆,整體來說靈活性較直接加入政府為高。

以下是一些少數政府的例子。

加拿大在2004年至2011年間的7年都是由少數政府管治。2004年大選,由於主張魁北克省獨立的魁北克黨剛卡住位置,左右陣營都無法湊合成執政聯盟,由取多最多135/308席的自由黨單獨組成少數政府。2006年大選,繼續被魁北克黨卡位,但最大黨轉為124/308席的保守黨,由保守黨單獨組成少數政府。2008年大選,保守黨以143/308席連任。2011年大選,魁北克黨得票大跌,保守黨以166/308席連任,並升格成為多數政府。在這段期間,自由黨跟保守黨都並沒特定合作對象,是採用「輪轉執政聯盟」的策略。

順帶一提的是,加拿大是採用很多香港人都相信會選出較少激進派、造成兩黨制、較為穩定和高效率的單議席單票制。

荷蘭最近在2010-12年也出現了少數政府。在2010年大選,右派的自民黨 (VVD) 成為最大黨。本來荷蘭以往也有左右合作的例子,但今次自民黨 (VVD) 跟工黨 (PvdA) 就削赤問題談不攏,加上他們兩黨加起來也不過半,於是自民黨 (VVD) 要向其他右派政黨著手。在右派之中卡住位的是自由黨 (PVV),沒有左派和它的話,自民黨 (VVD) 幾乎要同時跟所有剩餘政黨合作才有過半數,因此自由黨 (PVV) 是自民黨 (VVD) 的重點拉攏對象。但自由黨 (PVV) 是以反移民、反回教、反歐盟聞名的極右政黨 (黨魁甚至被英國政府禁止入境),因此不適應宜直接加入政府。最終協議結果是,自民黨 (VVD) 和基民黨 (CDA) 組成內閣,自由黨 (PVV) 則提供政府以外合作,跟政府商議政策及在議會投票支持。政府本身只有 31+21 = 52/150 票,但加上政府以外合作的24票,就足以湊夠 76/150 票剛剛好過半。

Dutch parliamentary election 2010
People's Party for Freedom and Democracy (VVD) 31
Labour Party (PvdA) 30
Party for Freedom (PVV) 24
Christian Democratic Appeal (CDA) 21
Socialist Party (SP) 15
Democrats 66 (D66) 10
GreenLeft (GL) 10
ChristianUnion (CU) 5
Reformed Political Party (SGP) 2
Party for the Animals (PvdD) 2
total 150

2年後,自由黨 (PVV) 停止支持政府,令政府倒台,要重新大選。選舉結果是自民黨 (VVD) 和工黨 (PvdA) 分別取得41和38席,是最容易湊夠過半數的組成,也順理成章組成立新政府。

挪威:早已習慣少數政府

挪威從1973至2005年的32年間所有政府都是少數政府:

1973 工黨 62/155
1977 工黨 76/155
1981 保守黨 53/155
1985 保守黨+基民黨+中間黨 50+16+12 = 78/157
1986 工黨 71/157
1989 保守黨+基民黨+中間黨 37+14+11 = 62/165
1990 工黨 63/165
1993 工黨 67/165
1997 基民黨+中間黨+自由黨 25+11+6 = 42/165
2000 工黨 65/165
2001 基民黨+保守黨+自由黨 22+38+2 = 62/165

2005 工黨+社會黨+中間黨 61+15+11 = 87/169
2009 工黨+社會黨+中間黨 64+11+11 = 86/169

經常出現少數政府,一來因為政黨之間真的不肯合組政府,二來挪威沒有提早大選機制,在野黨即使以不信任議案推倒政府,也不能換來提前大選,對改變議會勢力分佈毫無幫助,因此一般都不會隨便推倒政府,少數政府也能生存較長時間。2005年,過去一直獨來獨往的工黨終於「的起心肝」跟其他政黨合作,組成穩定的多數政府,才結束長年由少數政府執政的局面。

外界容易認定少數政府就是不穩定,施政混亂。相對多數政府的確如此,但這只是相對,並不代表真的會搞到天掉下來。至少挪威在這三十幾年間並沒出現大混亂。

接下來講回挪威最新的選舉結果。挪威國會有169個議席。其中150個基本議席由19個選區選出,每區的議席由3至16席不等。另外還有19個「調整議席」,如果有政黨的基本議席比例少於其全國總得票比例,就從19個「調整議席」分配,以讓國會整體較平均。最終結果是類似整國採用比例代表制,以全國總票數分配議席數目。

Norwegian parliamentary election 2013
Labour Party (A) 55
Conservative Party (H) 48
Progress Party (F) 29
Christian Democratic Party (KF) 10
Centre Party (SP) 10
Liberal Party (V) 9
Socialist Left Party (SV) 7
Green Party (G) 1
Total 169

上一屆執政聯盟是工黨 (A) + 中間黨 (SP) + 社會黨 (SV),這個聯盟在今次選舉中輸了14席,只剩 55+10+7 = 72席,不夠過半,因此工黨即使仍舊是第一大黨,依然要讓出政權。將會領導新政府的將是第二大黨保守黨 (H),它現時有48席,距離過半的85席,還差37席。保守黨可以怎麼選擇呢?

扣除上屆政府的3個政黨後,剩下還有3個黨可以組合:進步黨 (F)、基民黨 (KF)、自由黨 (V) (綠黨只有1席根本沒有用)。而無論怎麼計算,當中最大的進步黨 (F) 的支持都是都是必須的:基民黨和自由黨加起來也只有19席,遠遠不夠跟保守黨組成過半。即使我們放鬆一點條件,讓有加入上屆政府但立場較中立的中間黨,也轉態支持保守黨,仍然是不夠過半。保守黨要組成新政府不可能沒有進步黨支持。

為什麼焦點會放在進步黨呢?主要是因為它是挪威最具爭議性的政黨:進步黨是個擺明車馬反移民的政黨,過去其他政黨都一直不敢跟它合作。兩年前策動恐怖襲擊的瘋漢 Anders Behring Breivik 就曾經加入進步黨,儘管他在2006/7年已經退黨,也無跡象顯示襲擊跟進步黨有關連。但受到事件影響,進步黨的支持度確實已經下跌不少 (上次大選有41席是第二大黨),進步黨本身亦嘗試跟極端思想切割,走溫和路線。但無論如何,任何計算方法下,右派都必須要有進步黨支持才能組成新政府,避無可避。

如果保守黨跟進步黨合作,就有48+29= 77 席,離過半只差8席。這麼一來,外加基民黨 (KF)或自由黨 (V) 其他一個都可以湊夠數。如果只拉一個進來就會變成「剛好聯盟」,拉兩個就變成「過大聯盟」,而後者的機會並不小,因為拉越多政黨加入就越能溝淡進步黨的影響力。

保守黨也可以採用「政府以外合作」形式的「少數政府」,跟小黨合組政府兼由進步黨在外合作,或是調轉過來,跟進步黨合組政府而由小黨在外合作。這個作法可以讓對進步黨感到不舒服的其他政黨,避開跟進步黨共處一室的局面。現時外國傳媒也揣測最終採用「政府以外合作」模式的機會頗大。

無論採用哪種模式,進步黨的反移民政見都一定會被其他人溝淡,因此挪威的移民或國民身份政策會否因進步黨的加入而有大變,還是言之尚早。對當地人來說,經濟政策由左轉向右多少可能還比較大影響。外媒另一焦點是保守黨和進步黨的黨魁都是女性,新政府很大機會幾個高層都是女子。

最後回到香港

香港近月對有沒有執政聯盟的議題有過不少討論,當然這些都是落後於多年來已經組過無數次執政聯盟的歐美國家很多,畢竟香港不行政黨政治,議會不是普選,也不行議會制。

不少人說執政聯盟不穩定,但現實是歐洲很多國家如北歐、德國、瑞士等都是這樣,而他們沒有不穩,執政聯盟跟穩定不穩定無必然關係。我也可以說政府推出政策跟國會支持劃上等號反而令施政更順暢。也有人說這樣不民主,因為是由政黨秘密交易得出結果,但由代議士商議決定本來就是代議政治的本質。又有人說這樣選民無法直接選擇領導人,但選出領導人後他不能控制議會其實也沒有意思呀。(以色列在90年代曾經直選總理,但過了幾年發現總理不能控制國會非常麻煩,結果取消直選,改回由國會選出。)

那以上的執政聯盟理論是否能夠套用在香港?我的分析非常政治不正確:香港有兩個管治梯隊,一是中聯辦一「吹雞」就歸位的「西環過大聯盟」,二是思歪吹極雞都吹不出甚麼的「中環少數政府」(嚴格來說現在搬到金鐘了吧...)。前者「西環過大聯盟」有很多議員並不是必須才能達到過半的,所以偶然有些「豉油黨」或「法律超人」搞事,甚至有尊貴人士「三點不露」都不至於亂了大局。後者「中環少數政府」,本來以為自己是得到「政府以外合作」,政策推出一項建制派就會自動支持一項,但現實是推出一項跪低一項,要不斷求建制派支持才行,是變相的「輪轉執政聯盟」。

那香港要怎麼搞呢?今次文章已經夠長了,就別在這裡再開一個話題,有機會再談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