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4日

意大利總統選舉及新政府:左派內鬥、貝佬發功

意大利在二月舉行國會選舉後,一直籌不到新政府。適逢現任總統任期到,各派決定先選完總統,再談籌組新政府。結果是,選舉過程中清楚看到左派內鬥,不斷有人不合作「hea」投,提名的人一直選不上,最後要由現任總統連任了事。左派內鬥之後易帥,民主黨新領導人終於成功組織新政府,但貝佬的自民黨亦加入了新政府,他勢必會繼續搞風搞雨。

總統選舉:選制簡單但過程繁複

先談談總統選舉。選舉過程是這樣的。先由眾議院630名眾議員、參議院319名參議員、及來自20個省的共58名代表,組成總共1007人的選舉團。選舉團須以2/3大多數票選出總統。如果第一次選不出來,就進行第二輪投票,再不行就第三輪,再不行就將要求降為1/2簡單多數票,繼續選舉,直至選出新總統為止。每日可以進行兩輪投票。

其實選制本身是很簡單直接的,但由於總統是一國的元首,民眾視其地位較總理更崇高,政客在投票時都會更審慎,才令選舉變得複雜,很難一下子選出總統。一般來說要是地位真的很崇高的人才能在第一輪投票,就達到2/3大多數票的要求而當選。沒有這種人的話,就起碼要到第四輪,要求降至1/2簡單多數票,才能當選。但即使要求降低了,如果沒有單一政黨有過半票,甚至政黨內不同派系之間內鬥的話,就仍須要不斷協商或推出新候選人試探,到達成共識為止可以花不少時間。而由於每日要投兩輪票,當大家知道未達成共識時,隨時會集體「hea」投了事,等有協商結果才認真投票。

我們來看看今次選舉的情況。 (只列出每輪投票得到超過10票的主要候選人)

Round 1
Franco Marini 521 (前參議院議長,民主黨所屬,前基民黨)
Stefano Rodotà 240 (法律學者,無所屬)
Sergio Chiamparino 41 (前都靈市長,民主黨所屬,前共產黨)
Romano Prodi 14 (前總理,民主黨所屬,前基民黨)
Emma Bonino 13 (前部長,激進黨所屬)
Massimo D'Alema 12 (前總理,民主黨所屬,前共產黨)
Giorgio Napolitano 10 (總統,現時無所屬,前共產黨)
Blank / invalid / abstention 127

擁有最多選舉人 (423/1007) 的「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 推出前參議院議長「馬里尼」(Franco Marini) 為候選人,並得到「貝佬」貝盧斯科尼 (Silvio Berlusconi) 的「自由人民黨」(People of Freedom) (221/1007 選舉人) 贊成。但「馬里尼」的得票只得521或52%,離當選要求的2/3仍差甚遠,亦顯示雖然兩大黨口頭上同意選他,實際上各派內部都有相當多人沒有投票。大家都明白現階段很難決勝負,直接等第四輪當選要求降至1/2票才再決戰。

Alessandra Mussolini
大獨裁者墨索里尼孫女
參議員 (自民黨所屬)
Round 2
Stefano Rodotà 230
Sergio Chiamparino 90
Massimo D'Alema 38
Franco Marini 15
Alessandra Mussolini 15 (大獨裁者墨索里尼孫女,參議員,自民黨所屬)
Romano Prodi 13
Emma Bonino 10
Blank / invalid / abstention 491

Round 3
Stefano Rodotà 250
Massimo D'Alema 34
Romano Prodi 22
Giorgio Napolitano 12
Blank / invalid / abstention 570

由於大家都在等到第四輪投票降低門檻,第二和第三輪投票都是 hea 投,超過一半是棄權,甚至有人無聊到提名大獨裁者「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 的孫女......

Round 4
Romano Prodi 395
Stefano Rodotà 213
Anna Maria Cancellieri 78 (前部長,無所屬)
Massimo D'Alema 15
Blank / invalid / abstention 294

來到第四輪投票,門檻降低,按理來說要選出新總統變得較易,民主黨改為推舉前總理「普羅迪」(Romano Prodi) 為候選人。但其得票只有395票,比民主黨所屬的選舉人數目還要少,即連黨內都有人不肯投他!面對這個重大挫折,民主黨黨魁「貝爾薩尼」(Pier Luigi Bersani) 宣佈辭職,各派就總統人選重新協商。

Round 5
Stefano Rodotà 210
Giorgio Napolitano 20
Blank / invalid / abstention 728

第五輪投票時,協商仍在進行中,大家繼續「hea」投,超過700人棄權

Round 6
Giorgio Napolitano 738
Stefano Rodotà 217
Blank / invalid / abstention 32

Giorgio Napolitano
意大利總統
無所屬 (前意大利共產黨成員)
第六輪投票,協商結果是各派為了省麻煩,屬意由現任總統「那波利塔諾」(Giorgio Napolitano) 「翻兜」再做多一屆。在他本人接受後,以74%的超高票當選。棄權只有 32 張。有趣的是「那波利塔諾」在第一輪投票時明明沒有多少票,但在各黨坐下來談判後,最終卻異軍突起當選。

看回往績,意大利自1946年廢除君主制以來,舉行過13次總統選舉,只有4次是第一輪就選出 (其中2次都是頭2屆選舉臨時總統的時候),其餘選舉都是起碼去到第四輪投票才當選。最誇張的一次是1971年,花了超過兩星期,選了23輪,才選出新總統。而且不少最後當選總統的人,都是在第一輪時只有很少票 (甚至零票) 的。可見中途協商往往才是意大利總統選舉的關鍵。以下列出各次選舉花了多少輪選出總統,以及當選者在第一輪跟最後一輪 (即當選) 的得票差距。

1946 1 round / Enrico De Nicola, 1 round 78.6%

1947 1 round / Enrico De Nicola, 1 round 94.0%

1948 4 round / Luigi Einaudi, 1 round 2.3%, last round 59.5% / +57.2%

1955 4 round / Giovanni Gronchi, 1 round 3.7%, last round 79.0% / + 75.3%

1962 9 round / Antonio Segni, 1 round 39.9%, last round 52.6% / +12.7%

1964 21 round / Giuseppe Saragat, 1 round 15.0%, last round 69.7% / + 54.7%

1971 23 round / Giovanni Leone, 1 round 4.7%, last round 52.0% / + 47.3%

1978 16 round / Sandro Pertini, 1 round 0.0%, last round 83.6% / +83.6%

1985 1 round / Francesco Cossiga, 1 round 77.0%

1992 16 round / Oscar Luigi Scalfaro, 1 round 0.7%, last round 67.1% / + 66.4%

1999 1 round / Carlo Azeglio Ciampi, 1 round 71.4%

2006 4 round / Giorgio Napolitano, 1 round 0.8%, last round 54.9% / + 54.1%

2013 6 round / Giorgio Napolitano, 1 round 1.0%, last round 74.1% / + 73.1%

組閣過程:左右兩大黨為組新政府踢開舊盟友

「那波利塔諾」在連任後,宣布重新啟動籌組新政府的行動。由於最大黨民主黨黨魁「貝爾薩尼」已經辭職「那波利塔諾」改為任命該黨副秘書長「萊塔」(Enrico Letta) 籌組新政府。 「萊塔」最終成功拉動貝佬的自民黨,及前總理「蒙蒂」(Mario Monti) 的「公民選擇」(Civic Choice) 合組新政府。值得留意的是,民主黨跟自民黨為了組成新政府,都各自踢開了原本是盟友但立場較偏激的政黨。新政府的構成如下:

總理 Enrico Letta (民主黨)
副總理 Angelino Alfano (自民黨)
其餘閣員:民主黨 9、自民黨 4、公民選擇 2、中間黨 1、激進黨 1、獨立 3

正如之前分析大選時所講過的,意大利選制容許政黨以聯盟形式合組名單參選,而一般來說新政府的構成都是參考這些選舉聯盟的。但由於今次是前所未有的左右合組大聯盟,兩大黨為了靈活行事,都排除了在大選時並肩作戰的盟友。

以下是各黨派在大選過後,在參眾兩院加起來的議席 (有打 * 的政黨有成員入閣):

Centre Left Coalition
- *** Democratic Party 399
- Left Ecology Freedom 43
- South Tyrolean People's Party 8
- Italian Socialist Party 6
- Other left 9

Centre Right Coalition
- *** People of Freedom 188
- Lega Nord 34
- Brothers of Italy 9
- Other right 11

Centre / pro-Mario Monti Coalition
- *** Civic Choice 55
- *** Union of the Centre 10
- Others 4

Non-affiliated
- 5 Star Movement 163
- Others 5

可以看到,跟民主黨的舊盟友 Left Ecology Freedom,及自民黨的舊盟友 Lega Nord,議席其實跟中間派的 Civic Choice 相差不多,甚至比 Union of the Centre 多幾倍,但他們反而都被踢出新政府之外。已經表明是反建制反歐盟的「五星運動」(5 Star Movement) 議席雖多,因跟兩大黨合作不能,亦被排除在外。一般來說組成聯盟政府,要考慮的有三點:

一、參加的政黨加起來要有足夠的議席,這麼一來政府的議案才可獲國會通過。
二、參加的政黨立場不可相差太遠,否則自己內鬥都鬥餐死。
三、參加的政黨數目越少越好,才方便協調。

綜合這三點,要組成新政府,最簡單的是由立場中間偏左的民主黨,跟中間偏右的自民黨合作。他們議席最多,立場亦相對地較接近。現實中還加入了 Civic Choice 和 UdC 是要作為一個中間緩衝。而他們各自的盟友 Left Ecology Freedom 和 Lega Nord 等則被拋棄掉。一來數字上沒有他們的議員也足以達成國會多數派,二來他們的立場太左跟太右,加入了也是徒添麻煩。至於還有一個「激進黨」成員在政府內,純粹是該成員本人在民間有名氣,多於要爭取該政黨支持,因為激進黨是個連議席都沒有的小黨。

左派內鬥、貝佬發功

Enroco Letta
意大利總理
民主黨所屬 (前基民黨成員)
最後談一談為何最終會是選出「那波利塔諾」和「萊塔」當新一屆領導人。這跟左派內鬥嚴重有很大關係。而左派這內鬥過去一直都為貝佬所利用,今後也仍會繼續是如此。

意大利自二戰後,政壇長期由中間偏右的「基民黨」(Christian Democratic Party) 掌控,而打對台的極左「共產黨」(Italian Communist Party) 則是萬年反對黨。到了1990年代,先是蘇聯敗退令意共轉型為社會民主黨派,之後基民黨亦因連串貪腐醜聞而瓦解,在短短幾年間意大利政壇大洗牌。中間的過程很複雜,總之簡單來說,基民黨的右派現在多加入了貝佬的自民黨,基民黨的中間派成了中間黨,基民黨的左派則跟意共主流成了民主黨。所以上面提到民主黨提名一堆人選總統的時候,他們不是前基民黨成員,就是前共產黨成員。

但即使現在他們合流成同一個政黨了,卻不見得很團結,民主黨及左派陣營之內,仍有左右之分。最明顯就是選總統時總是湊不夠票。相反,自民黨的人都知道,沒有貝佬的財力跟旗下傳媒粉飾太平,政黨很難維持下去,因此基本上沒有人夠膽反抗貝佬。民主黨不團結,自民黨自己又不夠票選總統,兩邊沒辦法之下,唯有妥協由現任總統「那波利塔諾」連任。

至於總理方面,民主黨原先的黨魁「貝爾薩尼」是前共產黨員,立場較左,跟貝佬的仇口也深,無法合作。「萊塔」則是前基民黨,沒有那麼左,加上其叔叔 Gianni Letta 是貝佬親信 (06年更曾被貝佬提名參選總統,但大比數落敗),亦較容易取信於對方。

正如上次分析時所說的,外界都擔心重新舉行國會選舉的話,會被反建制和反歐盟的「五星運動」乘虛而入,因此積極策劃民主和自民黨可以組成新政府。

左右派合作在過去其實並非沒有先例。例如70年代意共為了表示走向溫和,向基民黨政府釋出善意,雖然沒加入政府,但願意有條件地在國會投票時贊成政府的議案,這被稱為「歷史性妥協」(Historic Compromise)。90年代後,意共成員跟中間派如前基民黨人組成今日的民主黨,甚至是有前意共成員當選總理或總統,也是一種歷史性時刻。早些時候兩派共同支持蒙蒂的技術官僚內閣,也算是一種左右合作。

但至今從來都沒有左右派正式合組政府的例子,所以今次是一個新突破。可是從總統選舉看來,左派內部仍有很多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是未解決。如左派不能團結,貝佬亦必會乘機部署大反擊。

貝佬雖然沒加入新政府,但考慮到他在自民黨內無人敢挑戰,以及他的親信「阿爾法諾」(Angelino Alfano) 獲安插為副總理,他勢必會不斷在背後發功。上屆蒙蒂政府,一開始雖然得到左右派共同支持,但最尾也是貝佬忽然發功,政府才被推倒。今次「萊塔」的政府會維持多久,外界一般都並不看好。而從往史來看,最終是敗在聯盟內部分裂,特別是貝佬的發難,似乎是最有可能出現的劇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