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2日

政改之謎: democracy without democrats

有民主是因為有人去推動民主, 這似乎應該是理所當然的事. 可是如果我們仔細想, 到底那些涉及民主化過程的政客當中, 有多少是真心支持民主理念的? 還是只是將民主用作爭取自身地位的幌子? 恐怕前者其實不是那麼多. 但這就代表他們所建立的新制度一定不是"真"民主嗎? 那又不能這麼說. 學界就有個講法叫做 democracy without democrats -- 沒有民主派也能有民主. 感覺上好像邏輯說不通? 且看他們如何解話.

首先是關於推動政改的部份. 上一篇文已經講過有很多因素可以威脅掌權去釋放權力. 這主要包括革命的威脅, 對新政制的期望, 舊政制的不足等等. 在這裡就不再詳述了.

而假使政改獲得通過了, 問題就變成怎樣確保舊派的參與符合民主制度. 有講法是認為政改是一種無法收回的承諾, 因為人民不可能坐視不理, 所以一但通過了就能用民眾壓力強制舊派按規矩行動. 又有人認為如果舊派依新制度也能勝選掌權的話, 他們當然就不需要違反規則. 也有認為因為新制度會產生的新政治環境, 如新競爭政黨和新議題出現, 將能令舊派在無更佳選擇下選擇繼續參與.

這麼多因素一次過講完可能有點講得太快. 我試試用幾個歷史例子說明.



英國第一次政改 First Reform Act (1832)

眾所周知英國國會存在已久, 但其選舉形式自從中世紀開始都沒多大改變, 一向由貴族跟地主壟斷. 這是因為下議院不但選區分佈明顯傾向農村, 選民人數也實在太少. (有種叫做"腐敗選區" Rotten Borough 的東西, 可以出現一個選區只有幾個選民的奇景, 牛過功能組別, 相當有趣, 擇日再講.) 這種情況下貴族跟地主很容易就可以控制誰人當選議員. 而當時仍具相當權力的上議院也是由世襲貴族, 終身貴族, 英國國教會成員組成, 完全是零民選成份. 那 1832 年為什麼會突然爆出一個政改出來呢?

主因就是"革命的威脅". 從啟蒙時代開始, 英國在歐洲之中就是比較開明的一個社會. 其後法國大革命 (1789) 令自由思潮橫掃歐洲, 更是加強了英國的革命情緒. 雖然當時的首相小皮特 William Pitt the Younger (叫 Younger 是因為他老爸也是叫 William Pitt 而且也曾經拜相) 打著愛國反法旗號立即收緊對傳媒的控制, 但自由思潮仍未中斷. Pitt the Y 的死對頭, 反對派領袖福克斯 Fox 就是個無論美國還是法國大革命都支持的超級激進派.


William Pitt the Younger. 1783-1801; 1804-1806 擔任英國首相.
冷知識: 他是天才兒童, 17歲就從劍橋大學畢業, 24歲拜相, 兩項都是超凡紀錄.


Charles James Fox. 擔任國會議員超過30年的著名激進派政治家.

到了 1820 年代, 雖然法國革命跟拿破崙已被聯軍打敗, 自由思潮卻繼續衝擊歐洲. 工業革命也逐漸地改變了英國的階級狀況. 人們普遍對國會被既得利益者壟斷不滿, 接連的貪腐醜聞更加打擊了現存正制的威信. 同時, 儘管改革派不斷在國會提出小幅的政改方案, 保守派特別是上議院還是不斷否決它們. 即使保守派找來因為打敗拿破崙而德高望重的威靈頓公爵 Duke of Wellington 做首相, 民眾還是因為他太保守而不留情地繼續攻擊政府. 到了 1830 年, 改革派終於在民意上佔足夠上風, 令領袖格雷伯爵 Earl Grey 得以任相.


Duke of Wellington. 1828-1830 英國首相.
雖然因滑鐵盧一役而變成民族英雄, 但他的保守立場卻搞到他在晚年一度民望下滑.


Earl Grey. 1830-1834 英國首相.
冷知識: 英國的伯爵茶 Earl Grey tea 就是由他命名.

Earl Grey 上台後立即提出政改方案, 要求擴大選民基礎, 取消大量"腐敗選區"並將議席劃給人口較多的城市. 但跟之前一樣, 方案都被保守派否決. 1831 年, Earl Grey 宣佈大選, 在強烈民意支持下改革派在絕大部份可競爭的議席都勝出了, 出現了多年來未出現過的下議院由改革派控制的局面. Earl Grey 乘勝追擊, 第二次提出政改方案, 今次卻在上議院被否決.

否決的消息一傳出, 全英上下立即爆發全國性暴動, 警局跟政府建築物被衝擊, 銀行出現擠提, 連反帝制的革命派都冒出來, 保守派深知情況不妙. 暴動降溫後, Earl Grey 第三次提出政改方案, 並威脅如果上議院的保守派貴族再否決方案, 將要求英王臨時冊封大量改革派做終身貴族, 到時他們就符合資格可晉身上議院投下贊成票. (聽起來很不可思議, 但以往確實有過這種一次過封N人入上議院投票的情況.) 在革命跟改組上議院的雙重威脅下, 保守派終於屈服並集體棄權, 1832 年英國終於通過第一次政改.

上述的是一次革命威脅令保守派屈服的例子. 而革命跟政局癱瘓的威脅也逼使英王提出改組上議院, 更加加重了對保守派的壓力. 另一方面, 改革派的存在跟民望也逼使了保守派之後不會食言. 保守派在這時重整勢力, 終於在 1841 年大選中再次奪回政權. 英國政界長年實施議會政治, 支持反對派也可通過體制內去表達訴求, 也是一個令人們支持循序漸進改變的一個考量.

下次再講講其他例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