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報導說葉劉因為想選特首而把自己定位為"第三條道路". 到底"第三條道路"是甚麼?
其實講白一點, "第三條道路" the Third Way 就是中間路線. 傳統西方政治都被分為左右兩派, 左派是較重視社會公平及政府干預, 而右派是較保守及主張自由經濟. 在20世紀中期時, 經歷過經濟大蕭條, 二次大戰及馬歇爾計劃的西方國家多數都左傾. 但隨著石油危機令舊的經濟體系超出負荷, 西方國家又變回右傾. 結果在忽左忽右的極端徘徊下, 20世紀末期的新一代政客就走回中間路線, 同時混合左右元素. 當然這也是有現實考慮在其中. 例如打正"第三條道路"旗號選舉的英國貝理雅, 雖然政黨本身是左傾, 但英國大眾又比較右傾, 於是左傾政黨要贏右傾選票就唯有走中間路線. 另一個例子是美國的克林頓. 作為民主黨總統的他本身是左傾, 但國會又由右傾的共和黨控制, 兩者互相制衡下唯一出路就是中間路線. 即使如此, "第三條道路"作為一個概念本身在當時來說的確是比較新鮮的.
那又講講香港的情況. 要定位香港的"第三條道路"的話我們當然要研究本地左右派分布本身, 但稍有留意的人都會知道香港的左右派分法很奇特. 一般人口中的左派是指民建聯等親中團體, 但明明他們立場傾保守依照西方觀點應該是右派. 而與之相對的民主派應該是一般人眼中的右派吧, 但依照西方觀點又不是.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分歧? 因為香港的政權出現過一次重大轉變--那就是回歸. 在回歸前, 親中派作為共產黨代言人, 處處與港英政府作對, 的確可以說是左派, 而泛民也可相對地作為右派. 但回歸後, 政府立場完全改變, 政黨處境本來也對調了, 但大家所採用的舊有標籤卻沒更新到, 於是就造成了今日這種怪局面. 除了政治立場之外, 如果再看他們的經濟政策, 那除了靠功能組別存在的一堆非正式政黨, 其實無論泛民還是親中派都主張更多干預和福利, 屬左派.
那問題就回來了. 到底葉劉可以如何被定位做相對的"第三條道路"呢? 如果說是親中還是泛民的相對性, 那盲公也知道她是親中. 如果說經濟政策呢? 也看不出她跟其他政黨有多大分別. 她自己又解釋說自己的"第三條道路"定位是指既不全批評政府, 也不全贊成政府. 這其實可說是廢話. 在香港現行政制下, 政府組成跟立法會政黨完全分離, 即使一般人印象是分成支持派和反對派兩種, 實際運作上也不會有政黨是 100% 無條件支持或反對政府的, 因為兩者組成根本就沒有重疊之處. 立場最鮮明的主要是政制問題, 但除此之外, 特別是民生問題, 其實兩派之間是有不少空間"走位"的. 所以說自己不全批評政府, 也不全贊成政府其實並沒有在實際上表達些甚麼新意. 再退一步, 考慮到她這樣應該是部署選特首, 那我們將她當成是唐唐跟振英之間的"第三條道路"好了. 但到底唐唐跟振英代表哪條路我們也不知道, 所以這個定位法也不成立.
所以講到最尾, 葉劉的"第三條道路", 係唔係路?
只是葉劉佢地硬性標名佢地係"第三條路"而已
回覆刪除實際上香港已經出現第四條及第五條路,選擇多過m記話自己gei選擇
最重要睇佢日後做d咩出黎而已(茶
我係大色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