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8日

英國大選變數多

文章已在報章《am730》刊出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263563


英國大選5月7日舉行,民調顯示傳統兩大黨,保守黨和工黨支持度不分上下,料雙方都無法取得下議院過半議席,選舉結果存在很大變數。儘管保守黨黨魁卡梅倫和工黨黨魁文立彬都聲稱有信心會贏,現階段不會談甚麼聯合政府,但輿論都認定政客見勢色不對就轉態是常識吧,相關討論非常熱烈。筆者最近看賭博網站,看外界覺得誰贏面較大,見到個有趣的現象:「最多議席」賭盤的大熱是保守黨,但「下任首相」賭盤的大熱卻是文立彬!

綜合各方報道,保守黨和工黨的支持度都是34%左右,轉化成議席,推算保守黨會有約280席、工黨約270席。以下議院有650席計,過半須325席,除非有「大奇蹟日」,否則兩黨均難達標。無一政黨過半,就要組織聯合政府,這正是令議席和首相賭盤出現分歧的關鍵。

預計其他政黨會取得的議席是:蘇格蘭民族黨約50席、自民黨約25席,北愛政黨18席,威爾斯黨、英國獨立黨及綠黨亦會有幾席。第三多議席的蘇民黨最大機會成為關鍵,而因蘇民黨政綱跟工黨較近,外界認為蘇民黨會選擇跟工黨合作,於是看好文立彬拜相多於卡梅倫。如果卡梅倫想連任,就要寄望有大奇蹟日,保守黨和跟他們友好的自民黨表現勝預期,或工黨跟蘇民黨合作不成。當然也有種情況是工黨加自民黨,但從民調來看機會不大。

選情變成這樣有兩大原因。一是保守黨和工黨都無法說服選民他們較另一方好。例如民調指,多數選民認為保守黨在拼經濟方面會較強,工黨較弱;但在福利醫療方面,則多數人認為工黨較優,保守黨較糟。很多人仍未忘記工黨上次執政時爆出金融海嘯,但又覺得保守黨只關心大孖沙賺錢不關心民間疾苦,經濟好轉不等於民生改善。這些都令選民未有一面倒支持其中一方。對比上次大選時民意較明顯反工黨,保守黨贏工黨近50席,今次雙方距離拉近了。(注意英國人深明改善經濟和改善民生是不同的,不會一味相信甚麼「造大個餅」和「滴漏效應」。)

看回過往英國選舉,民情一面倒支持其中一黨的情況不少。例如1979年,民眾認為工黨搞死經濟,投向力推自由化的戴卓爾夫人,保守黨勝工黨70席;1997年,民眾厭倦戴卓爾加馬卓安共18年的執政,投向工黨的貝理雅,工黨拋離保守黨250席。可是1974年時兩黨支持度只差0.7%,就同樣出現雙方均無法過半的情況了。

另一個大問題是蘇獨勢力崛起。去年蘇格蘭獨立公投,雖然蘇獨派輸了,但蘇民黨成功趁機將他們集中到旗下。公投有45%人支持蘇獨,現在他們全投蘇民黨,而反蘇獨的55%人分散支持不同政黨,就令蘇民黨可望橫掃選自蘇格蘭的國會議席。蘇民黨5年前只贏得6席,今次卻預料可拿下50席。

其他政黨方面,自民黨上次有57席,今次可能連一半也守不住。主要是他跟保守黨合組政府後,不少政策跟其參選政綱不同,失信於民。最為人咎病的,是該黨以往主張大學學費全免,加入政府後卻削減資助令學費倍增。自民黨上屆得到不少年輕人支持,他們當然最關心教育和學費,所以這批選民流失得很厲害。有英媒甚至認為黨魁克萊格可能連自己的席位也保不住。

至於英獨黨,儘管支持度上升,卻不足以贏很多議席。缺乏議席的話,選舉後就會較少談判籌碼,難以加入政府。雖然如此,他成功令反歐盟議題獲得關注,又吸走了保守黨的支持者,也不能說對選舉無影響。為了搶回選票,卡梅倫答應了會舉行脫歐公投,並指出有可能「票投英獨黨、換來蘇民黨」(vote UKIP get SNP) ,即投票給英獨黨會分薄保守黨的票,變相增加工黨和蘇民黨勝算,呼籲英獨黨支持者配票給保守黨。

今次選舉,對英國的潛在影響其實是很大的。如果蘇民黨成為造王者,或會再啟動蘇獨公投。如果保守黨連任,卡梅倫說過會搞脫歐公投。蘇格蘭獨立和脫離歐盟,無論哪一項成真,都會對英國經濟民生、國際地位、國體根本等造成極大衝擊。文立彬當然希望無須跟蘇民黨合作搞蘇獨公投,而卡梅倫其實也怕脫歐後果嚴重,但政治實況非他們能隻手控制。

還有,就算今次蘇獨派沒贏,只要他們鞏固實力,持續扣起國會四五十席,仍能左右政情,減低兩大黨單獨過半的機會。例如現時下議院有650席,北愛政黨一定佔18席,蘇獨派再扣起約40席,剩下能讓兩大黨爭的就只有590席,要達到單獨過半的325席,須在590席中贏55%。

看回百幾年前,英國政情亦曾受地區勢力左右,不過是愛爾蘭勢力。1885、1892、1910年大選都試過兩大黨不過半,愛爾蘭政黨成為造王者,多次迫政府通過讓愛爾蘭自治。這政局要到南愛爾蘭成功爭取獨立才結束。(但北愛爾蘭之後繼續為英國帶來問題。)

或者望向加拿大。加拿大的魁北克都有獨立勢力,並多次出現選舉無政黨過半的情況。近年因選民覺得多次投票給魁獨派都沒甚麼效果,投回大黨,終於令魁獨派勢力衰退。說不定選民有一日也會厭倦蘇獨呢?可是魁獨派鬧了近廿年才衰落。如何留在歐盟,保住蘇格蘭,又擊敗蘇獨派,相信各方都很想知道答案。

2015年5月6日

英國大選與單單制:2%票搞亂英國政局?

英國大選將於5月7日舉行,民調顯示保守黨和工黨的傳統兩大黨將無法取得過半議席,掌握關鍵席位的「造王者」可能是主張蘇格蘭獨立的蘇民黨。今次文章會解說一下民調預計會出現的情況,以及單議席單議制對造成這個局面的重要性。

預計大選結果、不同執政聯盟組合

先來看看上屆選舉結果,以及各民調和傳媒預計的今屆選舉結果:


保守黨
工黨
自民黨
英獨黨
綠黨
蘇民黨
2010 vote
36.1%
29.0%
23.0%
3.1%
0.9%
1.7%
2010 seat
306
258
57
0
1
6
2015 vote
~34%
~34%
~9%
~13%
~5%
~3%
2015 seat
~280
~270
~25
~5
1
~50

*威爾斯黨及北愛政黨因太瑣碎沒有列出,預計他們大約會佔2%票和21

英國下議院有650席,要過半就要325席,根據以上推算,沒有任何一個政黨能單獨過半,需要由多個政黨合組執政聯盟。

根據以上推算,想2個政黨就過半,有3個組合:保守黨+工黨、保守黨+蘇民黨、工黨+蘇民黨。第一個,的確有人討論過,但大部份人都認為不可能。第二個,保守黨和蘇民黨政綱相差太遠,所以又是大部份人認為不可能。這就只剩下第三個組合,雖然工黨不可能答應讓蘇格蘭獨立,但兩者政綱其他範疇確有不少相近之處,因此並非沒合作的可能,工黨+蘇民黨的組合也就被看高一線。現屆執政聯盟的保守黨+自民黨,預計會失去部份議席,難以維持過半。當然也可以是由多於2個政黨組成政府,但會較為麻煩。

還可以由兩大黨之一組成少數政府 (minority government)。出現少數政府的原因大致有兩種。一是政黨談判失敗未能組成聯盟,但大家又未想提早大選,就讓最大黨暫時組成少數政府,其他政黨同意暫時不以不信任動議將其趕下台。二是其實已經有加起來議席過半的政黨同意合作,但其中有人不想正式地加入內閣,那就由大黨組成政府,小黨不加入但在議會投票時幫忙。

組成執政聯盟在歐洲很多使用比例代表制的國家都很普遍,而且不一定由最大黨優先組成。現時比利時、盧森堡、冰島、丹麥、挪威等地都是由第二大甚至第三大黨黨魁出任首相/總理。少數政府較少見但也是有的,挪威和瑞典的現屆政府都是少數政府。

筆者早前看了一些賭博網站,見到這樣的情況:保守黨是「最多議席」賭盤的大熱,但「下任首相」的大熱卻是工黨黨魁文立彬 Ed Miliband !因為雖然民調顯示保守黨的議席較多,但考慮到蘇民黨的位置,工黨上台的機率較高。當然這些都只是推測,實際選舉結果仍有可能改變的,說不定最後有「大奇蹟日」,有政黨單獨過半,或者保守黨+自民黨成功連任呢?

各黨的選情今次就不詳講了,接下來是尋找「死因」:何解沒有政黨能夠過半呢?

兩大黨支持度下跌製造不穩?

有些傳媒說,是選民厭倦傳統兩大黨,它們支持度下跌,議席減少了,所以未能過半。真是如此嗎?如果兩黨如民調所講各取得34%,加起來有68%,其實比對上兩屆大選還要高!來看看列表。


CON vote
CON seat
LAB vote
LAB seat
2015
34% (est)
280 (est)
34% (est)
270 (est)
2010
36.1%
306
29.0%
258
2005
32.4%
198
35.2%
355
2001
31.7%
166
40.7%
413
1997
30.7%
165
43.2%
418
1992
41.9%
336
34.4%
271
1987
42.2%
376
30.8%
229
1983
42.4%
397
27.6%
209
1979
43.9%
339
36.9%
269
1974/10
35.8%
277
39.2%
319
1974/2
37.9%
297
37.2%
301
1970
46.4%
330
43.1%
288



Vote total
Vote diff.
Seat diff.
2015
68% (est)
--
--
2010
65.1%
7.1%
48
2005
67.6%
2.8%
157
2001
72.4%
9.0%
247
1997
73.9%
12.5%
253
1992
76.3%
7.5%
65
1987
73.0%
11.4%
147
1983
70.0%
14.8%
188
1979
80.8%
7.0%
70
1974/10
75.0%
3.4%
42
1974/2
75.1%
0.7%
4
1970
89.5%
3.3%
42

兩黨無法過半,跟小黨崛起無必然關係。在單議席單票制下,即使兩大黨的支持度提高,只要他們像今次般打平手,仍有機會兩者都無法過半。因為在單單制下要贏,關鍵不是你拿多少票,而是你相對你的對手拿多少票。你的票多了,議席也可以下跌,你的票少了,議席也可以增加,全看你跟對手的差距有多大。相對的,如果是比例代表制,你拿多少票就會拿到接近同比例的議席,因此政黨得票多了還是少了,議席數目會一併浮動。

單單制中,每個選區只有一個議席,只有最高票的一個候選人能當選,其他所有候選人不論拿到多少票都是落選,全部選票被「浪費」掉 (即無助該候選人取得議席)。例如某選區出現以下得票情況:

A黨99%、B黨1%
A黨51%、B黨49%
A黨34%、B黨33%、C黨33%
A黨2%、B黨1%、C黨1%、D黨1%......

結果都是A黨1席,其他政黨0席。A黨要贏,不是看他本身拿了多少票,而是看他是否比對手高票。

所以,保守黨和工黨,不論他們的實際得票高低,只要他們的平均得票相差很遠,就會有一方能橫掃大多數議席。相反,如果他們的平均得票很接近,就有可能雙方各贏近半議席,雙方都不過半。

例如我們看1974年2月的選舉。當時兩黨支持度共得75%,高過現在,但他們的得票只差0.7%,議席只差4席,然後自由黨、北愛和蘇格蘭政黨拿了約30席,於是兩黨都無法過半,8個月後就要重新大選。

我們又可以對比1979年和1983年的選舉。在1983年,保守黨和工黨的支持度都同時下跌了,但保守黨的跌幅較工黨的跌幅少,兩黨的得票距離拉遠了,於是保守黨在得票少了的情況下反而多了58席!再比較1987和1992年,保守黨的得票跟1983年大致一樣,但工黨的票恢復了,距離收窄了,於是保守黨一路流失議席給工黨。

所以保守黨和工黨有沒有一方能議席過半,小黨的表現不一定是關鍵,反而兩黨能否說服中間選民,令選民較一面倒地支持其中一方,才是關鍵。

還有,既然組成政府需要議席過半,那重點當然是看議席而不是得票。從這個角度看,儘管今次選舉英獨黨和綠黨支持度上升,因預計他們只會取得單位數議席,對組成政府幾乎是沒有影響。雖然我們可以說他們的存在的確影響了保守黨和工黨的選情。

2%票搞亂英國政局?

今次兩大黨無法過半,第二個大問題是來自蘇民黨。蘇民黨在上屆選舉只得6席,今次卻預計會跳升到約50席。同樣地,我又要說這是單單制的緣故。

蘇民黨支持度上升,源於去年蘇獨公投失敗了,但支持獨立的那45%人全都聚到他旗下。如果蘇民黨在位於蘇格蘭的59個選區全都拿到45%票,在單單制下,他很有機會全取59席,因為保守黨、工黨、自民黨都會參選,而他們會分薄支持統一的55%人,那蘇民黨就可在59個選區都成為最高票者,全勝。

如果蘇民黨往後能持續地贏得50席,會對兩大黨取得過半議席構成困難。下議院650席中,本來已經有18席是歸北愛政黨,兩大黨其實是在632席中爭取325席。再被蘇民黨扣起50席,兩大黨就要在580席中爭取325席,空間越來越窄。從往績看,蘇格蘭的議席較多由工黨取得,所以蘇格蘭由蘇民黨大勝,在選舉角度來看,對工黨的打擊會大於保守黨。

蘇格蘭人口佔全英8%,蘇格蘭的45%人就即是全英不足4%。蘇民黨上屆在蘇格蘭拿到20%票,佔全英1.7%,今次成了45%,多了25%,以全英計就是約2%人轉態。單是這2%人轉態,就足以令蘇民黨的議席增加N倍,成為第三大黨和造王者,因此我開個標題說「2%票搞亂英國政局」。真的,不用很多人,不用甚麼兩大黨支持度大跌,2%就夠了。多謝單單制。

用比例制會比較好嗎?

可是那2%也要適當地出現在適當的地方才行。例如英獨黨和綠黨,在全英來說,總得票將遠高於蘇民黨,但也只會有單位數議席,遠低於蘇民黨。這是因為他們的票分散在很多選區,幾乎無法在任何選區成為最高票而勝出。

單單制下,得票比例跟議席比例可以有很大失調,對一部份學者來說,這是不公平的。因為例如投英獨黨和綠黨的人,幾乎可以肯定他們的票無法轉化為議席,那他們就沒有代表在國會之中為他們發聲。

有些人就反駁說,但單單制運作比例制簡單 (我個人不同意),而且單單制能製造兩黨制,幫助政局穩定。單單制製造兩黨制?不一定喔,看今次選舉就看到了。事實上,同樣使用單單制的加拿大和印度,就不常有政黨能取得過半議席。加拿大最近5次大選只有2次有人過半,印度最近5次大選更只有1次有人過半。

單單制如何有問題,今次英國大選都算證明的清楚了。

那轉用比例制會比較好嗎?那又要視乎「好」是指甚麼。如果想得票跟議席成比例,那比例制肯定是好過單單制。如果說對小黨的影響,比例制下蘇民黨的確是會拿少很多議席,但相對的英獨黨和綠黨的議席又會提高。然後比例制下是幾乎不可能有政黨過半 (有這樣的例子,但極極極少)。所以比例制是否會比單單制好,要視乎你重視哪一個指標。

但肯定的是,改變選制是件難事,特別是當你不是小修小補,而是從單單制變比例制這樣從根本的改變分配議席方法。首先大黨一定會反對,因為單單制下他們至少有機會能夠過半,而比例制下卻肯定不能過半。在英國,保守黨和工黨都反對比例制,而自民黨及其他小黨幾乎都支持。然後,當大黨都一起反對,你怎麼可能在議會通過呢?上屆政府中,自民黨就將舉行選制改革公投列為合組執政聯盟的條件,於是在2011年舉行了公投。但一來民眾並不太關心單單制跟其他選制的分別,因一路以來社會很少相關討論,二來保守黨和工黨的「保單單反比例」宣傳攻勢強得多,最終改革被大比數否決。

單單制才需要配票?

最後講講配票,或策略性投票 (strategic voting) 的事。所謂策略性投票,是你認為你最喜歡的那位候選人贏面不高,為了不讓自己一票被「浪費」,改為支持一個贏面較高的 second choice。又或者,你絕對反對現在贏面最高的那位,於是投票給排第二的那位,希望後者打敗前者。

在香港,因為配票經常出現, 我見過一些評論員誤以為配票是比例制才會出現的現象,但那只是因香港採用的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比例制。筆者讀書時看的政治學書本,全都說配票是單單制才會出現!

為什麼呢?因為單單制下每個選區只有一個人會贏,其他候選人全都會輸,所以選票被浪費的機會較高,配票的需要也較高。相反在比例制下,最多是你投的名單未能拿取更多議席,選票被浪費的情況其實是較少。

例如你支持C黨,而現在民調顯示
A黨45%、B黨40%、C黨15%

如果是單單制,C黨可是無緣當選,那你就很有動機策略性地投給A和B之中比較好,或者沒那麼差,的那位。如果是比例制,例如有5席,那你反而應該繼續投C黨,以增加他取得1席的機會。

所以今次英國大選都有不少相關口號,例如我最喜歡的一個是保守黨喊出來的「vote UKIP get SNP」。意思是說,如果你投英獨黨,那只會拖累保守黨的表現,提高工黨的勝數,甚至提高工黨加蘇民黨能夠組成下屆政府的機會。投英獨黨一票,卻讓蘇獨派上台,不是很諷刺嗎?保守黨喊這種口號,就是想呼籲英獨黨的支持者,不要「浪費」自己一票在英獨黨身上,應該策略性地投給保守黨,阻止工黨和蘇民黨上台。

又例如,早前民調顯示自民黨黨魁克萊格可能會輸給工黨的候選人,他的下屬就大打告急牌,並且呼籲選區內的保守黨支持者,反正保守黨候選人沒機會贏,不如策略性地投給克萊格,減低工黨多取一席的機會,增加保守黨和自民黨能再次合組政府的機會。有報道就說 ,民調顯示越來越多區內的保守黨支持者願意策略性地投向克萊格,增加他保住議席的機會。

克萊格所屬選區 Sheffield Hallam

受訪者說他傾向支持的政黨
保守黨 21%
工黨 34%
自民黨 32%
英獨黨 8%
綠黨 4%

受訪者說他會投票的對象
保守黨 12% / -9%
工黨 35% / +1%
自民黨 42% / +10%
英獨黨 7% / -1%
綠黨 3% / -1%

Nick Clegg on course to keep his seat thanks to surge in tactical voting from Tory supporters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3067706/Nick-Clegg-set-WIN-Deputy-PM-course-seat-thanks-surge-tactical-voting-Tory-supporters.html

2015年5月5日

多國選情 UPDATE (以色列等)

筆者在3月15日 update 過一次幾個國家的大選選情,現在又來了。

上次文章:http://nonintellect.blogspot.hk/2015/03/update.html

愛莎尼亞:35歲總理成功連任

愛莎尼亞大選已於3月1日舉行,總理 Taavi Rõivas 的政黨再次成為最大黨,並且跟另外2個政黨組成新政府,4月9日就職,Taavi Rõivas 本人順利連任。Taavi Rõivas 現時35歲,是歐盟28國中最年輕的國家領導人,新一屆內閣平均年齡亦只有41歲,外交部長、內政部長、司法部長等重要官員都是小過40歲。

內閣名單參考這裡
http://upnorth.eu/estonian-coalition-agreement-signed/

以色列:內塔尼亞胡贏大選,總理職位卻危危乎?

以色列大選已在3月17日舉行,筆者上次的文章講過,現任總理 Benjamin Netanyahu (內塔尼亞胡,以下簡稱內氏) 所屬的政黨雖然在民調排第二,但只要跟他友好的政黨取得足夠議席,他仍能連任。選舉結果是內氏政黨的支持度在最後關頭急升,成為最大黨,內氏連任似乎無懸念。但現實往往峰迴路轉,超出評論員的預期。內氏勝選後發現他原本以為是友好的政黨原來不是那麼友好,現在可能組不成新一屆政府!

選前數日的預期議席 / 實際議席 (差異)
Likud 22 / 30 (+8)
Zionist Union 25 / 24 (-1)
Joint Arab List 13 / 13 (--)
Yesh Atid 12 / 11 (-1)
Kulanu 9 / 10 (+1)
Habayit Hayehudi 11 / 8 (-3)
Shas 7 / 7 (--)
United Torah Judaism 6 / 6 (--)
Yisrael Beiteinu 5 / 6 (+1)
Meretz 5 / 5 (--)
Yachad - Otzma 4 / 0 (-4)
Total 120

原先以為傾向支持內氏:Likud (他本人的黨) + Habayit Hayehudi + Shas + UTJ + Yisrael Beiteinu + Yachad
原先認為傾向反對:Zionist Union + Yesh Atid + Meretz + Joint Arab List
被視為中間派造王者:Kulanu

首先,內氏所屬的 Likud,因為他在選前兩日突然發表極右言論,吸了很多票,議席從民調預計的22席急升至30席。但須留意的是,他吸走的票主要來自那些傾向支持他的政黨,堅持反對他的政黨的議席跟預計是差不多的,所以內氏並沒有變得較容易就能組成新政府。給個例子,兩隊人在跑4x100米,你跑快了,隊友卻跑慢了,那你的隊伍跟對方的差距其實仍是一樣嘛!

然後,內氏希望組成這樣的新政府:Likud 30 + Kulanu 10 + Habayit Hayehudi 8 + Shas 7 + UTJ 6 + Yisrael Beiteinu 6,那就有過半的67席,而且緩衝頗大,會跟在野派的53席差了14席。但這樣他就要同時跟5個政黨達成協議。這本身就夠麻煩的了,而更麻煩的是那5個黨會想「你一定會來求我的」,就會要求多多,令協議更難達成。

結果3月17日後都一個半月了,仍然只取得3個政黨支持,最後2黨在一些政策和人事安排上 (即他們黨的誰會當哪個高官職位) 仍糾纏不休。

然後昨日,其中一個黨,有6席的 Yisrael Beiteinu 忽然出大絕,說「我不玩了」!

沒了這6席都好,內氏只要拉攏到最後一個黨的支持,仍有61席,嚴格來說是組得成政府的。但這麼一來在野派就從53席變成59席,執政和在野的差距,從14席一下縮到2席。只要執政聯盟有一兩個議員出事,政府就隨時倒台了!緩衝實在太小。所以傳媒都認為如果內氏今次是失了預算。更慘的是剩下那個最後有機會加入的政黨,當然是立即提高叫價。

還有,以色列的組閣時間是有慣例的,內氏須在周三 (明天!) 回報以色列總統,說自己成功組成新政府了,不然總統就可能會邀請別的政黨嘗試組閣,按理來說會是第二大黨,內氏的對頭 Zionist Union。

內氏能否在最後關頭拉攏到2個政黨加入?還是只拉1個湊夠61席就算?但這樣他的政府能維持得多久?筆者以前寫文說過以色列政黨林立很多有趣的政治現象看,今次又是一套好戲了。

芬蘭:新政府籌組中

芬蘭已在4月19日舉行大選,一如選前民調顯示,在野黨之一的 Centre Party 成為第一大黨,該黨黨魁 Juha Sipilä 正在籌組新政府。

選舉結果 (較上屆)
Centre Party 49 (+14)
Finns Party 38 (–1)
National Coalition Party 37 (–7)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34 (–8)
Green League 15 (+5)
Left Alliance 12 (–2)
Swedish People's Party 9 (–)
Christian Democrats 5 (–1)
Åland Islands 1 (–)
Total 200

上屆選舉時,因 Finns Party 表現出強硬的反歐盟姿態,上次最大黨的 NCP 拒絕跟他合作,同時 Centre Party 無意加入政府,在 Finns 和 Centre 扣起了 39 + 35 席的情形下,NCP 無奈跟剩下全部5個政黨組成新政府,即政府共由6個黨組成。想當然這樣的聯盟很難整合,於是這4年間政府都被指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執政的兩大黨 NCP 和 SDP 今次選舉都失了一堆議席。

今次輪到 Centre 第一,不想再次因為太多政黨令政府效率低落,傾向由4個大黨的3個組成新政府。報道指 Finns Party 因很想加入政府,身段變得超軟,預計新政府會由 Centre + Finns + NCP 或 SDP 組成。

意大利通過 (半份) 政改方案

意大利下議院昨日通過選舉制度改革方案,因上議院再之前已經通過了,方案將會落實。方案會令最大黨較易在下議院取得過半議席。國會亦正在審議將上議院變相廢除,即將其權力削完再削到沒得再削,的另外半份政改方案,暫時來看政府應能湊夠票數通過。

以往意大利曾多次改變選舉制度,但將國會兩院之一變相廢除這麼大件事,卻是第一次,可說是意大利自1946年廢除君主制,並在1948年啟用全新的憲法以來,最大規模的政改。如果成真,將是去年才上任、曾豪言「我要改變意大利」、只有40歲的意大利史上最年輕總理 Matteo Renzi 的重大政治勝利。

可是對其他歐盟盟友,如德國和法國來說,他們會比較希望 Renzi 將精力放在改善意大利疲弱的經濟。

英國:蘇獨派成造王者?

上次文章談到,根據民調和傳媒分析,預計無一政黨可取得過半議席,會出現所謂 Hung Parliament,而此情況到現在仍沒改變,除非有「大奇蹟日」。筆者綜合各方預測大致是:

保守黨 Conservatives ~280
工黨 Labour ~270
蘇格蘭民族黨 SNP ~50
自民黨 Liberal Democrats ~25
北愛政黨 18
英國獨立黨 UKIP、綠黨 Greens、威爾斯黨 Plaid Cymru 合計~10
(650席)

然後民調是這樣:
保守黨 ~34%
工黨 ~34%
獨立黨 ~13%
自民黨 ~8%
綠黨 ~5%
其他 ~6% (包括蘇格蘭、威爾斯、北愛政黨)

暫時最大機會能成為「造王者」的,將是蘇民黨!只要取得它的50席,保守黨或工黨要達到過半的325席就易得多。

另外,亦有分析開始談選舉制度的問題。一般人都聽過「單單制製造兩黨制、比例制製造多黨制」的講法,但筆者以往都講過這並非一定,例如在部份選區有堅實支持的地區型政黨就可以突破這個講法。民調估計蘇民黨會取得50席是因為這樣。相對地,在英格蘭營運的獨立黨和綠黨,即使總得票高於蘇民黨,仍只會取得近零席。正在寫一篇針對選制的文章,希望出得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