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2日

[學習鄰國歷史] 可以參考的幾場英國大選

英國首相「may姐」文翠珊2個月前見自己在民調中大幅領先,決定布提早大選,各方也一路以為她今次贏硬,只是贏幾多的問題,結果卻是她失去過半議席,要向北愛統派的民主統一黨DUP求票。或許學習英國歷史,重溫一些N年前的選舉的經驗,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今次選舉結果。
(截圖自維基)
1. 愛爾蘭政黨成關鍵少數

雖然很多人對英國政壇的印象是兩黨制,但嚴格來說議會內還有其他小黨存在,有時可以剛好卡住關鍵議席,令兩大黨都拿不到過半,2010年大選就是要保守黨跟自民黨合組政府。

又例如上圖的1885年英國大選,當時南愛爾蘭尚未脫離英國獨立,英國國會有約100席是由愛爾蘭選出,令代表愛爾蘭人權益的政黨有時成為關鍵少數。自由黨為了執政同意讓愛爾蘭有高度自治,卻因此爆發內訌,其後一堆自由黨員跳槽加入反對愛爾蘭自治的保守黨。

很多人認為單議席單票制對大黨有利,這是對的,但如果有地區差異,「地頭蟲」的地區形政黨就可以突破盲點。現時北愛爾蘭的18個議席全部由當地政黨競逐,保守黨和工黨都不參選該18席。如果今次大選我們拿走北愛爾蘭的18席,保守黨會立即過半。進一步拿走蘇格蘭和威爾斯的議席,只計英格蘭的話,保守黨更是會大勝:


UK total
Without NI
Without NI / Scotland
Only England
Conservative
318
318
305
297
Labour
262
262
255
227
Lib Dem
12
12
8
8
Green
1
1
1
1
Plaid Cymru
4
4
4

SNP
35
35


DUP
10



Sinn Fein
7



Independent
1



Total/Majority
650 / 326
632 / 317
573 / 287
533 / 267

順便解說一下北愛統派 Unionist 這個字眼,因為筆者收到有人問我,統派是不是想跟愛爾蘭統一?(中文人問) Why would Theresa May co-operate with Unionists? Aren't the Conservatives at odds with the unions? (英文人問)

統派的統不是跟南愛爾蘭統一,是維持跟英國統一,union 也不是指工會,是指聯合。由來是當年英格蘭跟蘇格蘭和愛爾蘭合併時,是用 union 聯合這個字眼來形容,代表大家是 form a union 聯合起來,不是英格蘭消滅掉蘇格蘭和愛爾蘭,也所以合併後的正名是聯合王國 United Kingdom。

與他們相反的是北愛獨派 Nationalist,支持愛爾蘭民族主義,支持北愛爾蘭加入南愛爾蘭,成為一個代表全個愛爾蘭的國家。

一般來說,統派傾向支持保守黨政府,因為在北愛問題上保守黨較工黨強硬,尤其是現在的工黨黨魁郝爾彬有著支持獨派的往史。

所以,即使從利害計算角度來講,今次保守黨尋求統派DUP支持,DUP理應向保守黨索取最大利益,實際上卻未必,因為他們不支持保守黨的話隨時會工黨上台,這是DUP最不想見到的,所以他們可能取得很少利益就同意支持保守黨。但這不代表may姐首相地位穩陣,畢竟DUP支持的是保守黨,不是may姐本人,其他保守黨員做首相他們一樣會支持。

(截圖自維基)
2. 人人以為會贏卻輸

而講到令全部人跌眼鏡的選舉,不得不提1945年大選。當時二戰剛剛打完,人人以為帶領英國打勝仗的英雄邱吉爾贏硬,結果卻是工黨大勝。孔明們就分析說,英國民眾在戰爭結束後馬上將焦點轉為誰能重建飽受摧殘的家園,於是主張大增福利和國營事業的工黨政綱更受歡迎,反而保守黨以為可以靠邱吉爾的聲望勝選,沒有提出好的政綱。

今次大選,保守黨嘗試將主題放在脫歐談判,以及may姐能提供「強而有力的領導力」strong and stable leadership,但工黨說脫歐已經解決,往後應該聚焦搞好民生,卻有不少民眾受落,尤其是保守黨公布政綱後被工黨狙擊他們繼續削福利與民為敵,就令民調中兩方的支持度明顯拉近。


3. 提早大選卻輸掉

執政黨主動提早大選,一般是以為自己會贏,結果樣衰地輸掉的,歷史上不只May姐一個。1970年時,工黨 Harold Wilson 提早一年大選 (上次選舉為1966年,如不提早應該1971年才選),民調說工黨領先,結果卻輸掉了,由保守黨 Edward Heath 上台。


但接下來輪到保守黨 Edward Heath 這樣樣衰。4年後他提早大選,卻倒輸議席,兩黨都無法過半。另一樣相同的是,選前大部分民調都說保守黨領先。所以英國民調不準根本是傳統好嗎。


4. 極速重選 vs 死撐到底

因無人能組成穩定過半的政府,英國在同一年內再次舉行大選,結果工黨剛剛贏到比過半318多一席的319席,再次上台。之後工黨在補選中輸掉議席,變成不過半,但仍死撐到1979年才舉行下一次大選。

現在也有意見認為英國遲早要再次大選。但需要留意英國改了法例,提早大選不能首相 (叫女王) 下令就舉行,要獲國會大多數通過,或國會通過對首相的不信任動議才召開,所以會否極速重選,保守黨仍有很大話事權。

5. 保守黨黨魁選舉的部署

May姐今次搞成這樣,起初有人認為她要下台,誰知她死頂,說會爭取DUP支持繼續執政。看回往績,多數保守黨黨魁是主動辭職的,要黨員出手趕他們下台的屬少數:

Winston Churchill - 因年紀老邁及身體抱恙辭職
Anthony Eden - 因處理蘇彝士運河危機不當辭職
Harold Macmillan - 因民望低迷及身體抱恙辭職
Alec Douglas-Home - 因輸掉大選辭職
Edward Heath - 因輸掉大選遭到挑戰,無法在黨魁選舉中勝出後辭職
Margaret Thatcher - 因民望低迷遭到挑戰,無法在黨魁選舉中勝出後辭職
John Major - 因輸掉大選辭職
William Hague - 因輸掉大選辭職
Iain Duncan Smith - 因民望低迷被黨員不信任趕下台
Michael Howard - 因輸掉大選辭職
David Cameron - 因輸掉公投辭職



以1990年的黨魁選舉為例。當時戴太民望低迷,但本著鐵娘子性格死頂不辭職,終於引發黨友 Michael Heseltine 逼宮啟動新一輪黨魁選舉。戴太雖然得票多過 Michael Heseltine,但未過到要勝出的門檻,要重新投票。戴太明白自己支持度已大不如前之後提出辭職。

但 Michael Heseltine 最終沒有贏到。他被視為背叛戴太和搞分化,令戴太的支持者不滿,轉為支持 John Major (馬卓安) 爭做黨魁。而一些原本只是想推倒戴太的人,見戴太被推倒了,又有其他候選人,就沒需要繼續支持 Michael Heseltine 了。結果是馬卓安當選黨魁和成為首相。

所以如果有人現在想推倒May姐自己做首相,也要小心落得 Michael Heseltine 般下場,被外界視為叛徒和搞分化。俗語說槍打出頭鳥、打草驚蛇、行先死先,就是這樣吧。上次卡梅倫辭職後,may姐也不是第一個跳出來說要選黨魁,是懸疑了幾日之後才出來,說相信自己能夠團結黨內不同派系云云,最終當選黨魁。

需留意的是,現在保守黨黨魁選舉辦法跟戴太時代不同,挑戰者不會直接跟現任黨魁對決,要先對現任黨魁進行一次信任投票,他/她被不信任後才啟動黨魁選舉。

所以如果有人要推倒May姐,要確保夠票通過不信任,又夠票在新一輪選舉中勝出,才會出手。現在檯面上沒有人肯認想推倒may姐,但背後一定有人部署中,一路計著自己掌握了幾多票。還有,現在情形是個爛攤子,做了首相都未必好過,甚至乎都不肯定做了黨魁就能做首相,都會令有意者多層考慮。

無論如何,未來幾日可能是may姐能否做下去的關鍵時間。越多人表態支持她,對手就會知難而退,相反則對手會在計到may姐不夠票後拉她落馬。may姐現在做了約11個月首相,如果在未來幾日內下台,會成為1923年的 Andrew Bonar Law (211日) 以來最短命首相,捱多一個月則變為1964年的 Alec Douglas-Home (362日) 以來最短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