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3日

辭職與參選的倫理


星期日吃飯,有人講「林健鋒咁都唔洗辭職?仲有政治倫理架咩」,我就說「講政治倫理就唔係建制派啦」。當晚新聞說湯家驊次日會開記者會宣布重要事項,我就在 fb 上說「如果湯家驊辭職快過林健鋒就好笑了」,結果講中了。

有輿論要求三位沒投票支持政改的行政會議成員道歉甚至辭職,因為按慣例行政會議成員是必須投票支持政府。他們辯護說「即使我有投票都是過不到」,但按這想法,除非是決定性的一票,其實行會成員都是沒有需要投票的啦,「我沒有投票都是過到」也能成立,那還要這種慣例來幹嘛?筆者沒記錯的話,去年樓市雙辣招表決時,林健鋒也很碰巧地肚痛缺席,沒投票支持這項政府政策。

他們又說今次是「小風波」。以我比較熟悉的日本來說,單是講錯一句說話的「小風波」就讓整個政府倒台的例子還不少。例如1937年的「切腹問答」。當時日本軍部的影響力不斷膨脹,威脅文人政府和議會,於是有位有骨氣的自由派議員浜田国松在國會發言狠批軍部干政,軍人出身的陸軍大臣寺内寿一立即抗議說「我認為議員的話侮辱了軍人」,浜田亦立即反駁說「請祕書翻查紀錄。如果我的說話侮辱了軍人,我願意切腹。如果我沒有侮辱軍人的話,(望向寺內) 就請你切腹!」寺內無法反駁,結果數日後政府倒台宣布總辭。

又例如1953年的「巴格耶魯解散」(バカヤロー解散,巴格耶魯為音譯,漢字寫作馬鹿野郎)。當時的首相吉田茂在國會跟議員爭辯起來,離開講台時氣還未消,罵了一句「巴格耶魯」,因為麥克風未關掉被收音,引發議事廳內一陣哄動。雖然吉田立即道歉,但反吉田派趁勢狙擊,通過對吉田的不信任動議,吉田唯有宣布解散國會重選。

是否「小風波」,不是當事人自己定義,而是整個社會決定。不過,對於親中派,我是從來沒期望他們會辭職。我上之前文章都講過了,親中派專門在自己犯錯時轉移視線,將所有問題都賴到民主派上,總之呃住中共先,好讓中共忘了跟他們計數問責,怎麼給了你們這麼多著數都搞成這樣。不是厚面皮是做不到親中派的,講政治倫理就不是他們了。

湯家驊辭職則算符合政治倫理。他選舉時是以公民黨的名義參選,現在退黨,是有負當日基於他是公民黨員而投他一票的選民,和當日協助他參選的公民黨。有陰謀論說湯家驊可能有別的盤算,但至少他提出的辭職的理由,是合情理的。當然,他說的「冇拖冇欠」有時可以理解為「之後會怎樣就難說了」,但我就不深究這類陰謀論了。

類似的例子我可以舉兩個。在很多使用比例代表制的國家,因為選民是投給政黨名單而不是投給候選人本人,議席會被當成是屬於政黨而不是屬於個別議員,如果有循比例名單當選的議員退黨,政黨有權要求他同時辭去議席,由名單上的其他人遞補。至於採用單單制的地方,早幾個月英國也有例子是保守黨議員跳槽到英國獨立黨後,宣布辭職啟動補選,由選民決定是否認同他跳槽的行為。

那空出來的議席,民主派有沒有需要全力搶回呢?現在地區直選議席是民主派18親中派17,湯走後是17對17,如果親中派贏了補選就是17對18。雖然曾鈺成說他作為主席不會投票,但別忘了他在政改期間曾數次說如有必要他可以辭任主席以投票,所以我們始終不能當曾鈺成不存在。又有人說,剩下大半年時間,都不會有甚麼重要事項,但正所謂政治一天都長,我們同樣不能假定不可能有突發事件發生,尤其是梁振英多次講過希望親中派能修改議事規則禁止拉布,所以我覺得民主派搶回議席是保險的做法。

在只有一個議席的情況下,民主派必須集中票到一人身上才有較大機會贏回議席,因此協調是必須的,但該怎麼做呢?派大佬出陣,可能會被人覺得民主派仍是大佬文化食古不化,得失激進派和年輕人票。派新人出陣,可能會因知名度不足,拿不到那些不常看新聞的票,其他民主派人士亦可能不服要幫他抬轎。

個人認為可以設一個簡單的初選,不同政黨甚至無政黨的民主派人士都參加,舉行一場簡單的辯論,再做民調或民間投票,決定民主派的唯一候選人,那就能將協調過程做得公開透明一點,亦能順便做勢。如果有民主派人士仍然不服,自行參選,他大概也會被罵到以後很難再出來行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