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5日

全票制與過半票的潛在危險

今次會分析一下親中政客提出「提委會」要使用「全票制」和「過半票」的事。

(給非香港人讀者的一些背景資料:
香港自從主權回歸中共統治以來,實行過4次「行政長官」(類似市長?) 選舉,都是由一個只有數百到千幾人的「選舉委員會」選出。現在香港政府提出在下一屆選舉行政長官中,放寬至全港市民都可以參與,由全民直接投票選出行政長官。可是,同樣是根據基本法,在全港市民投票前,必須由一個「提名委員會」提名候選人供市民選擇。視乎這個提名委員會的運作,有哪些候選人跑出可以有很大限制。而根據過往「選舉委員會」的經驗,這個提委會極大可能會落入中共的控制,於是中共就能事先篩選候選人,排除掉那些「反抗中央」的人,不讓他們參選。而這可是中共自己也承認的目標。)

全票制的運作

「全票制」,是在有多於一個席位空缺時,選民可以投多次票數的選舉制度。例如現在要選出N個當選人,選民就可以向最多N個候選人各投一票,而最高票的N個候選人就會當選。例如有10席、20人參選,選民可以最多投給10個候選人各一票,最後最高票的10人就會當選。而所謂的「過半票」要求,即是要求候選人必須得到過半選民支持才能正式當選。兩者共同使用下,即是候選人要同時滿足最高票N人跟得到過半票2個要求。

全票制是幾乎沒有國家在主要選舉中採用的 (印象中好像只有戰火連連的黎巴嫩在用)。而過半要求則多是在選區只有一個席位空缺的情況下用。兩者共用的,我真是完全想不出。

使用全票制,表面上看可以擴大選民的選擇 (從只可投1次票變可以投N次),而最終當選的應該是得到大量選民支持的候選人。但同樣地,我們也可以假設,一個選民如果政治理念明確、投票目標清晰,那他投票的N個候選人應該也全都是政治理念相近的人。例如我是A黨的支持者,那我當然是將手上的票都優先投給A黨的幾個候選人吧。而如果有過半選民都支持同一個派別,全票制有可能會造成所有議席全由一個派系奪得的情形。

例如現在某選區以全票制選出4席,選民可以投4票。有A、B、C 3黨,各派出4個候選人。A黨的支持度是60%、B黨30%、C黨10%。那結果可能是4席全由A黨奪得:

A黨候選人甲 60票
A黨候選人乙 60票
A黨候選人丙 60票
A黨候選人丁 60票

B黨候選人甲 30票
B黨候選人乙 30票
B黨候選人丙 30票
B黨候選人丁 30票

C黨候選人甲 10票
C黨候選人乙 10票
C黨候選人丙 10票
C黨候選人丁 10票

全票制的實例

現實會是怎樣呢?我們可以看看實例。其實香港現時已經有一個用全票制選出的機構:選舉委員會。看回上一屆選舉委員會「航運交通界」的結果:

(18席、21人參選、157人投票)
(名字前的數字是候選人編號)
10    李鑾輝    112 (當選)
7      易志明    110 (當選)
11    何懿德    110 (當選)
2      凌志強    106 (當選)
4      何達文    102 (當選)
5      文漢明    102 (當選)
8      何立基    100 (當選)
20    奚治月    101 (當選)
12    鄭克和    97 (當選)
16    陳國盛    97 (當選)
3      黃良柏    96 (當選)
6      伍占美    94 (當選)
14    方智輝    93 (當選)
1      梁德興    91 (當選)
17    李德森    90 (當選)
18    司徒家成        90 (當選)
19    鄭偉波    82 (當選)
15    李均活    79 (當選)
13    陳樹生    36
9      徐翰恩    26
21    唐躍峯    26

http://www.elections.gov.hk/ecss2011/chi/results.html

最低票當選人「 李均活」的得票跟最高票落選人「陳樹生」相差甚遠,而且整體來說,一眾當選人的得票相當接近,也全都大幅拋離一眾落選人。很明顯地,選民當中是有一群多數派集中投票給其中18個候選人,讓他們篤定當選。哪些人會贏,哪些人會輸,可是早已經決定好的事。

另一個配票非常明顯的是「港九區議會」界別:

(59席、65人參選、188人投票)
13    張仁康    136 (當選)
10    吳錦津    135 (當選)
11    陳曼琪    135 (當選)
31    蘇麗珍    134 (當選)
21    鍾港武    133 (當選)
48    洪連杉    133 (當選)
2      周潔冰    132 (當選)
3      黃金池    131 (當選)
6      陳鏡秋    131 (當選)
9      簡志豪    131 (當選)
19    馮美雲    131 (當選)
22    黎榮浩    131 (當選)
55    陳㨗貴    131 (當選)
62    陳財喜    131 (當選)
17    黃健興    130 (當選)
30    鄭泳舜    130 (當選)
37    陳偉明    130 (當選)
49    洪錦鉉    130 (當選)
54    柯創盛    130 (當選)
16    黃建彬    129 (當選)
40    龔栢祥    129 (當選)
44    潘國華    129 (當選)
50    劉偉榮    129 (當選)
58    李均頤    129 (當選)
14    林玉珍    128 (當選)
8      陳少棠    127 (當選)
25    李碧儀    127 (當選)
33    陳靄群    127 (當選)
46    陳華裕    127 (當選)
28    張國鈞    126 (當選)
64    邵家輝    126 (當選)
1      李德康    125 (當選)
38    蕭婉嫦    126 (當選)
20    林家輝    125 (當選)
47    何漢文    125 (當選)
57    盧懿杏    125 (當選)
18    張永森    124 (當選)
39    陳偉坤    124 (當選)
5      陳振彬    123 (當選)
36    黃舒明    123 (當選)
15    楊永杰    122 (當選)
4      陳婉嫻    121 (當選)
12    江澤濠    121 (當選)
32    黃春平    121 (當選)
41    陳國華    121 (當選)
51    李志恒    121 (當選)
53    陳富明    121 (當選)
26    姚柏良    120 (當選)
56    朱慶虹    120 (當選)
61    黃達東    120 (當選)
29    鍾樹根    119 (當選)
60    潘進源    119 (當選)
35    何顯明    118 (當選)
45    楊子熙    118 (當選)
27    馮仕耕    113 (當選)
43    林啟暉    112 (當選)
34    黃楚峰    109 (當選)#
63    郭偉强    109 (當選)@
65    梁偉權    103 (當選)*
7      顏尊廉    43
42    區諾軒    35
23    馮煒光    34
24    司馬文    34
52    鄭麗琼    34
59   趙家賢    33

http://www.elections.gov.hk/ecss2011/chi/results_s4.html

所有當選人的票都不相佰仲,所有落選人的票也幾乎一樣,兩夥人的票也有極大落差,一看就知道此界別的選民是分成兩個陣營,早就可以計到誰勝誰敗。還有很多其他界別有配票,就不一一詳列了。

雖然如此,並非所有界別都出現如此明顯的配票。例如「會計界」的選民較多,投票取向也較分散:

(30席、65人參選、7617人投票):
1      李家祥    3,406 (當選)
4      林智遠    3,067 (當選)
15    劉嬋        2,860 (當選)
22    梁繼昌    2,855 (當選)
9      蒲錦文    2,734 (當選)
42    甄文星    2,727 (當選)
54    原樹堂    2,686 (當選)
57    韋志堅    2,644 (當選)
13    龍佩蘭    2,640 (當選)
37    馮汝南    2,634 (當選)
26    溫浩源    2,612 (當選)
52    蔡永忠    2,560 (當選)
58    蔡啓昇    2,557 (當選)
48    林倩麗    2,528 (當選)
46    孫德基    2,467 (當選)
27    盛慕嫻    2,460 (當選)
36    MACPHERSON AYESHA ABBAS       2,447 (當選)
65    龔耀輝    2,324 (當選)
8      周雪鳳    2,276 (當選)
56    唐家成    2,171 (當選)
62    陳瑞娟    2,153 (當選)
55    黎嘉恩    2,071 (當選)
11    趙麗娟    2,037 (當選)
43    周光暉    2,015 (當選)
40    黃龍德    2,013 (當選)
47    孫寶源    2,012 (當選)
49    蔡懿德    1,984 (當選)
3      區嘯翔    1,926 (當選)
61    葉冠榮    1,923 (當選)
10    何超平    1,901 (當選)
23    鄒小磊    1,861
24    陳美寳    1,832
31    楊志偉    1,801
39    陳志光    1,790
28    馮英偉    1,760
63    翁健        1,679
34    帥卓廷    1,648
51    陳錦榮    1,487
44    陳國威    1,369
25    黃顯榮    1,368
35    吳德龍    1,341
7      楊佳錩    1,339
17    林靄欣    1,325
64    蘇繼權    1,288
20    譚學林    1,226
30    李健        1,198
14    何鴻瑋    1,182
41    MULLENS FRANCIS ROBERT   1,152
60    梁永安    1,138
21    盧華基    1,109
19    莫冠業    1,070
2      馬振峰    1,055
38    任枝明    1,034
29    鄭中正    1,033
18    楊俊偉    950
6      吳錦華    881
16    袁子俊    856
45    鄒揚敦    822
33    劉維娟    802
5      鄭毓和    800
32    杜健存    746
53    蕭恕明    688
50    黃宏泰    645
59    葉毅恒    604
12    莊耀勤    534

 http://www.elections.gov.hk/ecss2011/chi/results_s2.html

可以看到得票相當分散,並無明顯的配票現象:最低票當選人「何超平」的得票跟最高票落選人「鄒小磊」差不多,而第一高票的「李家祥」得票率只有44.7%,最低票當選的「何超平」更只有25.0%

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到,在全票制之下,早已獲得多數選民支持的一票,可以靠配票將其他陣營的候選人完全排除掉。可是如果沒有派別能一早取得多數選民支持,就可能有變數了。因此現在親中政客提出的全票制+過半票,可說是雙重保險:即使中共無把握在全票制下能完全控制過半提名委員會委員,令選舉結果變成像上面的「會計界」,至少也可憑過半票要求阻止其他人跑出。

另外須留意的是,在現時選委會的組成下,兩大傳統親中政黨民建聯和工聯會是控制最多委員的 (政界+漁農界+勞工界等加起來已超過300個委員),因此他們也最快跑出來支持全票制+過半票的安排。相對地,控制較少委員的親中政黨如自由黨和新民黨就並未支持過半票,似乎是知道過半票的要求會削弱他們的影響力。

假設的提委會運作

好了,套用這個原理,我們可以假設一些情形。例如上一次選舉委員會選出行政長官時的結果是:

梁振英 689
唐英年 285
何俊仁 76

假設這個選舉委員會變成提名委員會,變成有4個空缺,使用全票制,完全有可能變成這樣的結果:

梁振英 689
梁營人士甲 (如羅范椒芬) 688
梁營人士乙 (如張志剛) 677
梁營人士丙 (如邵善波) 666
唐營人士甲 (如任志剛) 335
唐營人士乙 (如田北俊) 299
唐營人士丙 (如林大輝) 289
唐英年 285
何營人士甲 (如梁家傑) 86
何俊仁 76
何營人士乙 (如李卓人) 66
何營人士丙 (如劉慧卿) 66

結果,可供全港選民投票選出的4位正式候選人,就是梁振英、羅范椒芬、張志剛、邵善波。恭喜恭喜,不知閣下會將你神聖的一票投給誰呢。將來香港的所謂普選,可能就是這樣運作。

美國的相關例子

其實,美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類似的制度:美國立國時,憲法規定由「選委會」electoral college (又譯「選舉人團」) 投票選出總統,而非全民直接投票 (這一點到現在還是)。而每個「選委」 elector (又譯「選舉人」) 可以投兩票,第一高票的候選人成為總統,第二高票的成為副總統。背後理念就是,選委們是社會賢達,具廣泛代表性,亦無政黨背景 (美國剛立國時並無政黨,國父們認為黨爭是壞事),所有得到他們最多支持的人就是大賢者,第二多支持的就是第二大賢者。

美國憲法 Article 2 Section 1是這麼寫的 (節錄):

The Electors shall...... vote by ballot for two persons...... the person having the greatest number of votes shall be the President...... after the choice of the President, the person having the greatest number of votes of the Electors shall be the Vice President......

1789年第一屆美國總統選舉,有69個選委投票。成功以武力抗爭令美國脫離英國獨立的美軍總司令「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 在所有選委一致支持下,無懸念地以全票當選總統。第二高票的人是聲望高,也與華盛頓關係良好的「亞當斯」John Adams,他得到34票,而其餘候選人都只有不足10票。表面上看來,各選委並無明顯的派系之分,亞當斯都算獲得相對地高票。

1789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George Washington -- 69
John Adams -- 34
John Jay -- 9
Robert H. Harrison -- 6
John Rutledge -- 6
John Hancock -- 4
George Clinton -- 3
Samuel Huntington -- 2
John Milton -- 2
James Armstrong -- 1
Benjamin Lincoln -- 1
Edward Telfair -- 1

可是到下一次的1792年選舉,政治形勢已有大變,出現兩大派別。一派以亞當斯和一位 Alexander Hamilton 為首,認為應該將權力收到中央政府手上 (Federalist Party),另一派以「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 為首,支持權力分散到各個州政府手上 (Democratic-Republican Party)。這兩派都是由獨立運動人士組成,兩位領袖都毫無疑問是知識廣博的大賢人,分裂是單純的政見分歧問題,無絕對的對錯。為何要分成兩派呢?因為他們發現不組織成政黨,難以動員民眾和議員支持,無法統合他們背後的政治能量。華盛頓表面上保持中立,實際上個人政見較傾向 Federalist。這兩大派別的鬥爭也在選委的投票結果中反映:132個選委,保持中立的華盛頓仍是全票當選,但剩下的選委全都分成兩派,並且集中投票。

1792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George Washington -- 132
John Adams (F) 77
George Clinton (DR) 50
Thomas Jefferson (DR) 4
Aaron Burr (DR) 1

1796年,華盛頓指自己當兩屆總統已經夠了,宣布退休,總統選舉隨即陷入亂戰:兩派都並沒好好管制旗下選委,有選委甚至仍然投票給華盛頓。這也造成了美國史上唯一的總統跟副總統是來自敵對黨派的情形:總統是 Federalist 的亞當斯,副總統是 Democratic-Republican 的傑佛遜。於是這4年間,總統和副總統天天都公開地對罵,大家都同意這情況不能繼續下去。

1796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John Adams (F) 71
Thomas Jefferson (DR) 68
Thomas Pinckney (F) 59
Aaron Burr (DR)  30
Samuel Adams (DR)  15
Oliver Ellsworth (F)  11
George Clinton (DR)  7
John Jay (F) 5
James Iredell (F) 3
George Washington -- 2
John Henry (DR)  2
Samuel Johnston (F) 2
Charles Cotesworth Pinckney (F) 1

1800年選舉,兩派都要求選委們「歸隊」,集中投票給自己黨的兩位候選人。結果也的確出現了「歸隊」,可是 Democratic-Republican 旗差一著,該黨兩位候選人傑佛遜和 Aaron Burr 同票,那就沒能分出誰當總統和副總統啦!Federalist 倒是事先安排好一個選委投其他人票。最後要按憲法規定的機制,出現同票的話交由國會判斷。結果是傑佛遜當選總統,Aaron Burr 當選副總統。

1800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Thomas Jefferson (DR) 73
Aaron Burr (DR) 73
John Adams (F) 65
Charles Cotesworth Pinckney (F) 64
John Jay (F) 1

這段時期還有很多關於這兩派惡鬥的故事可以講,但這裡就不詳述了。總之,傑佛遜上台後,立即下令他的好友,也是當年主要負責草擬憲法原文,人稱「美國憲法之父」的「麥迪遜」James Madison 修改憲法。這個修訂很快就以大比數獲得通過。選委仍是投兩次票,但變成一次要指定給總統,一次要指定給副總統,也就是說分成兩場選舉。

講美國的事情做甚麼呢?

第一,在現實上,政黨和政治立場是一定會出現。選委會也好提委會也好,都不會是看哪一個候選人最「賢」來投票,一定是按政黨和政治立場來投票。中共說不搞政黨政治,行政長官沒有政治背景可以確保中立,根本是廢話。至少我不會相信香港這群由中共控制的所謂「精英」,會比華盛頓、亞當斯、傑佛遜、麥迪遜等美國國父還厲害,可以搞政治而不搞政黨。

第二,親中政客們常常說一定要按中央的講法實行香港基本法,不然會「違反立法原意」、「破壞香港繁榮穩定」、「不利香港資本主義發展」云云。美國的那群國父們,當日寫完憲法,隔幾年發現當初撰寫時思慮不周,憲法原來漏洞百出,立即打倒昨日的我修改憲法,因為有錯就要認嘛。怎麼沒人說美國國父們「違反立法原意」、「破壞美國繁榮穩定」、「不利美國資本主義發展」云云呢?

第三。親中政客常常說不可以限制提名委員自我主張的權力,不然會「架空提委會」、「繞過提委會」、「令提委會變成橡皮圖章」、「令提委會失去實質提名權」。時至今日,美國的選委們都是民選產生,而且需要事先講明會支持哪一個總統候選人。在一般人印象中,美國人在總統選舉時是直接投票給選選人 (如奧巴馬或羅姆尼),但嚴格還說他們是投給一群已經表明支持某候選人的人 (即一群表明當選選委後會投票給奧巴馬或羅姆尼的人)。如果選委反悔,投給其他候選人,他們可能會觸犯法例被懲罰。沒有人會質疑這樣是「架空選委會」、「繞過選委會」、「令選委會變成橡皮圖章」、「令選委會失去實質選舉權」云云。

大家參詳一下吧。

1 則留言:

  1. 妖孽梁愛詩已放言『建議』選舉委員會用全票制,雖明顯是試水溫,但若民情不見大反彈,確有可能成真。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