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像越來越懶了 orz 總算逼到自己來更新.
今次回到不是基於時事話題的, 屬於比較理論性的主題: 多黨政治到底會幫助還是損害社會和諧. 我會引述一些西方著名學者的理論, 但不會有特定"正確答案"式的結論, 各位讀者看完各家說法之後自行思考一下吧.
雖然我說這次的文章並不是跟某一篇特定新聞有關, 但"多黨政治到底會幫助還是損害社會和諧"其實也是個很有趣的題目. 因為如果大家有留意的話, 反民主人士經常以實行民主後會"不和諧", "很亂", "XX人是需要被管的"云云來做他們反對民主的依據. 雖然很多人都會反射性的不認真對待這些反民主人士的講話, 但今次就讓我來試試認真去看一下到底這種反民主的講法到底是對還是錯的.
首先, 且讓我們回到兩千年前人類史上最早的民主體制之地: 古希臘去. 眾所周知, 最先有民主體制的是古希臘的雅典 (其實不是只有雅典實行民主, 不過這個例子最多人研究而已), 甚至 democracy 民主這個字本身就是來自希臘文. 僅管古希臘跟雅典是民主的發源地, 很多古希臘哲學家卻根本不認同民主! 最有名的大概是柏拉圖 Plato, 他認為只有超凡的賢者"哲人王" philosopher king 才會有足夠的智慧去做正確的決定, 而大多數人是愚昧的, 民主制度讓愚昧的民眾掌權只會帶來悲劇. 這是因為事實上歷史亦證明雅典人做過不少重大的錯誤決定, 如在伯羅奔尼撒戰爭 Peloponnesian War 中各種以慘敗收場的戰略 (沒錯, 在古雅典, 連打仗方針也是要全民公決的), 或是以民主取代法治胡亂審判和處罰不受大眾歡迎人士 (包括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 Socrates; 有很多人認為這是柏拉圖反民主的主因之一). 柏拉圖跟不少希臘哲學家認為愚昧的民眾只會淪為被少數專門詭辯的政客 demagogue 所操控的工具, 民主只會變成民粹, 只有賢者才能帶來良治. 雖然民主雅典在古代一度發展成歐洲的一級強國, 民主制度也被時人所稱頌, 但隨著雅典之後的衰落, 民主又被人所唾棄, 真可說是成也民主敗也民主. (不過到底民主犯的錯多還是非民主所犯的錯多? 永遠正確的賢者又可不可能存在? 這又是另一個主題的事了)
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 圖的真跡在梵蒂岡博物館.
除了古雅典之外, 古羅馬也曾實行民主制, 可見民主在某段時間其實是頗為流行的. 但古羅馬的民主不是因為外敵入侵而被消滅, 而是被獨裁者所取代成為帝制. 結果兩個古代主要的民主勢力都相繼結束, 而民主在接下來的千年以上都從世界主流變成幾乎不存在的物體. 儘管中世紀歐洲仍有一些自稱民主的自治都市國家, 他們的影響力相當有限, 多數的國家依然是實行帝制. 因此在中世紀民主依然是不受歡迎的. 英國哲學家霍布斯 Hobbes 的名著 "利維坦" Leviathan 中就說只有強權政府才能帶來社會和諧. 雖然書中也有提及民主政府, 但 Hobbes 很明顯是比較偏向帝制形式的.
"利維坦" Leviathan 封面.
到了十七八世紀, 教會及帝制等傳統統治者的權威開始衰落, 新一批學者開始尋找新的政治理論. 民主思想於是再次返回主流. 但這批學者畢竟沒有見過真正的民主制度, 他們只能從書本上對古雅典和古羅馬的研究中設想如果實行民主會怎樣, 所以多是流於哲學跟理論層面, 比較少是在講民主制度要怎樣運作. 而即使支持民主者, 也不代表他們就支持多黨政治. 一來當時根本沒有"政黨" parties 這回事. 如我所講的, 他們都未看過現代代議民主的運作, 只知道古雅典和羅馬全民參與的直接民主, 所以不會想到有需要去組織政黨這種東西. 二來他們當時的確有"派閥" factions 這一詞, 但這通常是指政客 (以那個年代來說就是貴族和資產階級) 結黨形私的情況, 被視為是破壞和諧的東西. 例如英國當時的國會, 由於未有普選的關係都是由貴族和資產階級所壟斷. 而這批議員雖然可以大致分為 Whigs 和 Tories 兩大派, 但這兩派都不是有真正組織架構的政黨. 而這兩派當中, 又再細分多個由不同具勢力人士所領導的派系, 所以整體來說情況頗為混亂.
到了十八世紀末, 終於出現了一個實行民主的大國: 美國. 可是在美國立國初期, 所謂的"開國元勛" founding fathers 最初也是支持民主但不支持多黨政治的. 事實上美國進行首屆選舉 (1789年) 時根本沒有任何政黨, 連總統華盛頓 Washington 也是無黨籍. 當時的著名政治理論家麥迪遜 Madison 和漢密爾頓 Hamilton 在他們討論美國政制的文章中都只提及 "factions" 沒提及 "parties". 而且, 他們在討論 factions 時也是在談如何這些自私的派閥會否損害社會和諧跟公眾利益. (他們的結論類似"這是必要的惡") 可見無論多黨還是"多派"政治在當時都不是受歡迎的. 可是美國國會內"派閥" factions 還是逐漸成形了, 而出於實際考慮, 到了第三屆國會時, 中央集權派 Federalists 跟地方分權派 Republicans 終於成為政黨統籌選舉跟議會黨團, 在政界針鋒相對.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 Alexander Hamilton, 美國首任財政部長. Federalist Party 創黨者. 他認為美國要強大, 就需要有個強勢的聯邦(中央) 政府, 還特別注重財政政策.
約翰·亞當斯 John Adams, 美國第二任總統. 屬於 Federalist Party. 他也認同強勢的聯邦(中央) 政府對美國的未來發展很重要.
湯瑪斯·傑佛遜 Thomas Jefferson, 美國第三任總統. 他在 Hamilton 組織 Federalist Party 後組織敵對的 Democratic-Republican Party. 他質疑中央集權是反民主的做法.
詹姆士·麥迪遜 James Madison, 美國第四任總統. 他跟 Hamilton 都是有名的政治理論家, 兩人分別為 Democratic-Republican 和 Federalist 兩黨提供了大量理論基礎支持.
雖然他們一開始反對, 但結果還是不知不覺 (?) 間組織了政黨了, 會否有點自打嘴巴? 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 但我都說了, 他們一開始的言論是在未見過民主實行的情況下所說的, 所以民主實行後才有新發現和新做法也不能怪他們不能未卜先知.
數十年後 (183x年) , 一位法國學者托克維爾 Tocqueville 為了研究法國跟美國民主的分別 (簡單來說就是前者失敗了而後者成功了) 而到了美國考察. 他以在美國的所見所聞寫成了"民主在美國" Democracy in America 一書, 立即在兩國爆紅. 他觀察所得的結論跟前面所提及的學者們全部相反. 他認為多黨政治 (原本是在講"多元政治" pluralism, 不過借來一用) 表面上是政客們針鋒相對, 但在辯論中政客跟大眾都能接收到更多的資訊, 反而對達致正確的結果有幫助. 雖然以前的學者似乎認為沒有分歧就叫和諧, 但 Tocqueville 認為適度的分歧反而有助和諧, 因為大家都把自己的意願講清講楚, 最終結果也必定好過一言堂.
亞歷西斯·德·托克維爾 Alexis de Tocqueville, 即使到了現在他在美國仍然得到高度評價. (我的老師說: 當然啦, 他寫了一大本書都在讚美國民主嘛)
而繼美國之後, 十九世紀的歐洲多國也逐漸民主化, 現代民主制度漸漸定型. "有分歧是正常, 有分歧才是真和諧" 這種 pluralism 主張也逐漸被接受. 多黨政治, 政黨輪替, 權力分立等概念甚至被認為是民主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 多個專制政府倒台 (德, 奧, 俄等), 民主似乎再次變成了世界主流, 人們對民主的期望也越來越高, 民主政治越來越激進.
可是好景不常, 物極必反 (這麼用好嗎?) 過度激進和過度分歧卻真的出亂子了. 意大利和德國, 還有更多國家, 都出現了從民主倒退回獨裁政府的異象. 新一批學者又在研究了: 那到底多黨政治是好還是不好呢? 因為多黨政治變混亂政治確實是意德兩國民主倒退的原因之一.
這時候, 出身奧地利 (正確來說是奧匈帝國統治下的摩拉維亞) 的經濟學者熊彼德 Schumpeter 就來參一腳了. 本身是民主和自由經濟支持者的熊彼德看到了祖國民主倒退, 共產主義崛起等情況, 寫成一本叫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的書來講解自己的看法. 先不管經濟的部份, 有趣的是他對民主的看法. 他認為多元跟多黨政治是不會帶來公眾利益 common good 的! 上面都說過了, pluralism 的支持者認為分歧是好的, 是因為分歧會幫助我們達致一個最終對大家都好的結果, 也就是 common good. 但 Schumpeter 認為, 現代社會實在太複雜了, 又分左派又分右派, 左右之內又分 N 派 (現在還有移民和環保等問題), 根本不可能有一個結果是大家都覺得好的, 也就是說民主之下根本就沒有甚麼 common good! 政黨跟政府到最後都是為自己的支持者, 而非全部人民而服務的.
聽到這裡, 難不成 Schumpeter是反民主的? 怎麼講話跟以前的反民主人士那麼像. 可是他的確是支持民主的, 他只是認為我們沒需要過度理想化民主. 他認為民主的好是好在能夠選舉和監督執政者, 在這方面肯定是比專制優勝的. 但我們不應該認為民主就一定會帶來和諧跟公眾利益云云. 那是另外一回事. 而多黨政治也是沒問題的, 因為只要我們不對民主抱太多不切實際的期望的話, 多黨政治不會帶來和諧跟公眾利益云云也沒關係, 民主只要能讓我們選出我們認為最適合的執政黨就可以了.
約瑟夫·熊彼特 Joseph Alois Schumpeter. 他本身是經濟學者, 因緣際會之下被扯了進這篇文章.
簡單來說, 到目前為止我們看到了四種理論. 一是反民主的, 認為民主會出亂子. 二是支持民主, 但認為多黨政治會出亂子的. 三是支持民主, 並且認為多黨政治才是有助和諧的. 四是支持民主, 認為民主總比專制好, 跟追求和諧無關.
到了最後, 就是正宗政治學學者出場的時間了. (畢竟政治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是比較近期的事) 現代學者們都是比較謹慎的, 所以這裡要提的兩位學者的主張相比上面的可說是"行"得很: 有些形式的多黨政治是和諧, 有些形式是不和諧. 也就是說, 多黨政治跟和不和諧無必然關係, 主要是看是哪一種多黨政治. (聽到這裡可別噓我, 始終在學術界打安全牌是比較好的)
第一種分類是 Lijphart 所提出的協商主義 consociationalism 和多數主義 majoritarianism 之分. 之前在講執政聯盟的文章有提過. Consociationalism 是指政客間傾向追求更多跨黨派合作, 盡量滿足或不得罪更大範圍的民眾的做法. Majoritarianism 則是只注重"夠不夠票", 只要數夠票就懶得理他人, 甚至可以講出口"親疏有別"的做法. 很明顯的, 前者有助維持和諧 (但也更高難度, 因為如 Schumpeter 所說現代人越來越難滿足), 後者相反.
第二種分類是 Sartori 所提出的兩種多元主義: 兩極化多元主義 polarized pluralism 跟溫和式多元主義 moderate pluralism. 這個看名字也可以想得出意思. Polarized pluralism 是指政黨甚至大眾所支持的理念兩極化, 相差很遠的情況. 由於差距大, 要合作也難, 當然就會比較不利社會和諧. Moderate pluralism 則是雖然大家有分歧, 但分歧溫和所以大家還是"有計傾"的, 情況比較和諧.
Lijphart 跟 Sartori 都是專門研究現代政黨政治的學者, 所以著眼點會跟以前的哲學家/學者不同, 但也可能更適合應用在現代政治上. 而如果我們用他們倆的理念, 那主題"多黨政治:和諧還是不和諧"依然是解答不了. 所以我在開頭就說過我沒有"正確答案".
轉一轉話題. 還有一點有趣的是, 除了和不和諧外, Sartori 還認為 moderate pluralism 比 polarized pluralism 有助維持民主, 因為在極端化的情況下, 政府更難運作, 人民就會對民主制度失去信心, 可能轉為支持專制. Sartori 是意大利人, 這個說法可能跟意大利法西斯上台的歷史有關?
不過即使不是學者或理論家, 我們現在也常看到人們對 "政黨兩極化" 的批評. 無論是英國, 美國, 台灣, 各種地方, 甚至香港都好, 我們常常會看到評論在講 "很厭倦N黨惡鬥". 在美國上次的總統選舉, 無論是奧巴馬還是麥凱恩都會強調自己有 "bipartisan" (兩黨合作/跨黨派) 的作風. 英國現在的執政聯盟也常常說自己 "雖然兩黨有很多分歧, 但我們為了公眾利益而合作". 台灣的藍綠之爭就更不用說了. 似乎無論在哪裡, "partisanship" (單一政黨/政黨之爭) 的做法都是會被視為不好的. 也因此我說 "多黨政治:和諧還是不和諧" 雖然跟特定的新聞無關, 但依然是個有趣的題目.
可是呢, 更有趣的事政客們真是"嘴上說不, 身體很誠實". 明明個個都在口口聲聲講要跨黨派, 可是實際上卻很少人真的這麼做. 所以我個人其實是傾向 Schumpeter 的說法的: 雖然我支持民主, 但有這些政棍存在的一天, 誰管得了和諧不和諧甚麼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