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8日

太上天皇干政與保元之亂

日本早前通過天皇退位法案,83歲的天皇明仁預計明年退休成為上皇 (太上天皇),交棒給57歲的皇太子德仁。要弄新法案,是因為明治維新時制訂的「皇室典範」沒有天皇退位機制。其實日本歷史有很多天皇退位成為上皇,最早可以追溯到7世紀。取消上皇制度,可能是考慮到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上皇的存在會影響在位天皇的權威。畢竟過去正是出現過很多上皇干政,甚至上皇和天皇爭權引發戰亂的例子。

比較早的一次例子大概是764年的「藤原仲麻呂之亂」。當時朝廷權臣藤原仲麻呂與孝謙上皇爭權,雙方起兵對戰,結果藤原仲麻呂戰敗被處死,支持他的淳和天皇也被廢黜和流放到大阪對出的淡路島,孝謙上皇更決定「翻奄」做第二屆天皇,是為稱德天皇 (日本史上有兩個做兩屆天皇的例子,這是其中之一)。

其後上皇干政變得制度化,上皇退位後設立名為「院廳」的機關,以天皇之父之命發號施令,權力壓倒在位的天皇和朝廷官員,通稱「院政」。掌握實權的上皇又稱「治天之君」,天皇變成花瓶,院廳職員則成為第二管治梯隊。因為「院政」全由上皇一人控制,可以繞過朝廷繁瑣的公務員制度,有天皇更會主動退位成為上皇。

有時上皇更會按自己喜歡哪個孩子就隨意廢立天皇,造成同時有幾個上皇的怪狀,不過「治天之君」只會有一個,通常就是資格最老那個。另外,因當時日本流行佛教,有些上皇會剃髮為僧學佛,改稱「法皇」,不過生活仍然很世俗,住在大宅中和有妃子僕人相隨。

這就來到一次更有名的上皇與天皇對戰的例子,1156年的「保元之亂」。由於人物關係複雜,筆者弄了一個年表和模擬人物關係圖供各位參考。


白河
鳥羽
崇德
近衛
後白河
在生
1053-1129
1103-1156
1119-1164
1139-1155
1127-1192
在位
1073-1087
1107-1123
1123-1142
1142-1155
1155-1158
1107

4歲登位



1123

20歲退位
5歲登位


1129
76歲死去




1142


23歲退位
3歲登位

1155



17歲死去
28歲登位
1156

53歲死去
保元之亂

保元之亂




事情從鳥羽天皇講起。他的父親堀河天皇早死,令鳥羽5歲就登基成為天皇,但大權掌握在施行院政的爺爺白河法皇手上。由於白河鐘愛鳥羽的妃子璋子,璋子生下孩子不久,白河即逼令鳥羽讓位 (20歲退休),新天皇是為崇德天皇 (5歲登位)。

不過白河法皇一死,院政和實權就轉到鳥羽法皇,崇德天皇失勢。鳥羽法皇的新寵妃得子生下孩子後,鳥羽即下令崇德讓位 (23歲退休),新天皇是為近衛天皇 (3歲登位)。可是近衛天皇17歲未有孩子就死去,鳥羽法皇於是立另一個兒子成為後白河天皇。

鳥羽法皇次年死去,崇德上皇和後白河天皇兩兄弟 (分別36歲和29歲) 馬上為爭權爆發衝突,雙方僱用武士在京都交戰,最終後白河天皇一方勝出,崇德上皇被流放到四國並在當地死去。

傳說崇德上皇發誓「願為大魔王,擾亂天下」咀咒後白河天皇,「不食不修,憤懣而死,死狀猶如夜叉」,之後多名皇室成員和朝廷高官亦相繼病死或暴斃,令後白河天皇急急建寺社擋煞,故此崇德上皇也是日本民間傳說的三大魔頭之一 (另外兩者為酒吞童子和九尾狐)。

「保元之亂」在日本歷史上比較重要,因為後白河天皇所聘用的其中一位武士平清盛後來向上爬權傾天下,開創日本武士掌政的先河 (之前都是天皇或朝廷世襲貴族掌政)。

後白河天皇其後亦熱衷施行院政,經歷二條天皇 (兒子)、六條天皇 (孫兒)、高倉天皇 (兒子)、安德天皇 (孫兒)、後鳥羽天皇 (孫兒) 五任天皇才死去。其中六條天皇創下7個月大就登基做天皇、3歲就退休做上皇的紀錄,當然這一切都是在爺爺後白河法皇命令下進行。

2017年6月27日

英國大選是脫歐和民粹退潮?

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news/%E6%96%B0%E8%81%9E/%E3%80%90%E8%A7%80%E5%AF%9F%E3%80%91%E8%8B%B1%E5%9C%8B%E5%A4%A7%E9%81%B8%E6%98%AF%E8%84%AB%E6%AD%90%E5%92%8C%E6%B0%91%E7%B2%B9%E9%80%80%E6%BD%AE%EF%BC%9F-82882


英國大選再次出乎意料,選前大部分民調說保守黨可以擴大議席優勢,結果卻是倒輸失去過半議席,首相文翠珊要跪求北愛民主統一黨支持,工黨則議席大增,黨魁郝爾彬意氣風發說隨時可以替補做首相。很多人說今次投票證明脫歐主張或民粹主義退潮,但筆者仔細看過選舉結果後不太同意。

文翠珊如何贏變輸

文翠珊4月宣布提早大選時,保守黨民望大幅拋離工黨廿個百分點,這情況下提早大選其實是正路決定,筆者不會認為她做錯 (事實上英國大部分大選都是提早舉行的)。有些人說民調不可信,但連兩個民調做得跟大選結果最接近的民調機構 yougov 和 survation (兩者的最後一次民調都指保守黨會失去過半),他們在4月時都是說保守黨會大勝。文翠珊錯的是她在競選期間不斷犯錯,令兩黨民望差距一路收窄,最終一場可以贏的選舉變成輸。

深入講之前或許要澄清一點:今次大選保守黨固然輸了和失去過半,但工黨也沒有贏!今次大選保守黨有42%票和318席 (過半為326),工黨有40%票和262席,上屆則分別為37%和330席,及30%和232席。兩黨得票都上升了,只是工黨升得較多拉近了距離,令他從保守黨手上搶去議席,不過工黨的得票和議席終究是比保守黨少。勢頭之所以搞到像是工黨贏了,是期望管理問題。文翠珊之前被吹捧成戴卓爾第二,但競選表現完全不是那個層次,開票結果還要倒輸,自然令支持者失望和責怪。相反郝爾彬不斷被傳媒說是無能,於是他競選表現得較正常已經令人改觀,議席增加更是立下大功。

文翠珊最大問題是競選策略和表現不濟。她強調自己是有能力的領袖,和自己會企硬搞掂脫歐,不過單是她以前講過N次不會提早大選卻「唔選又選」已經捱批。她在競選期間又不太著重政綱,流於不斷重覆幾句口號,當政綱說要增加老人醫療收費一項被工黨攻擊,她立刻轉態說會拿掉,有能領袖形象即時大打折扣。發生恐怖襲擊又被工黨翻舊帳她以前做內政大臣時減少警方人手。拒絕出席電視論壇也讓人不知她怕甚麼。民調說工黨支持度升,亦未見她有何對策。幫她籌劃競選的兩個助理已經辭職。

工黨得票增背後因素複雜

郝爾彬則成功將選舉焦點轉成對自己有利。例如他模糊脫歐立場,說脫歐是已經決定的了,接下來應該關注民生議題,大力攻打保守黨社福政綱差劣,這做法意外地成功吸引兩種選民。一是過去投工黨但支持脫歐的人,兩黨原本以為這類人會改投保守黨,但從選舉結果看,郝爾彬成功讓這類人回想起保守黨是大削福利的壞蛋,穩住這基本盤。二是強烈反對脫歐的年輕人,他們過去投票率低,今年則踴躍投票,有些是受郝爾彬政綱吸引,亦有的是想用選票踢走支持脫歐的保守黨。

針對第一點,證據是在很多過往是工黨票倉的北部工業城市,工黨得票率都是高過公投中投留歐的比率,即有一堆選民投了脫歐又投工黨。例如伯明翰在上次公投是脫歐得勝,留歐是49.6%,但今次大選工黨仍能取得6成幾票,得票率更是上升了10個百分點。在曼城和利物浦等地也是工黨得票遠高於投留歐比例。這是解釋得到的。投脫歐的人並不只是因為反移民,也有很多是怕福利被搶,例如當時很多脫歐支持者以為脫歐後可以投放更多資源去公立醫院。郝爾彬主打福利正正有助留住這類人。

至於第二點的例子,主要是倫敦和一些年輕選民較多的「大學選區」。在這類選區,工黨得票普遍大增一至兩成,但有少數幾個選區是工黨得票幾乎不變甚至下跌,而自民黨得票大增的,如牛津西 (自民升15%工黨不變)、Bath (自民升17%工黨升1%)、Richmond Park (自民升26%工黨減3%)。這幾個選區都是過往自民黨高票過工黨,自民黨更大機會踢走保守黨候選人的。這顯示有不少選民是策略性投票,誰較大機會踢走保守黨就投誰。當然大部分選區是工黨勝率大過自民黨,於是工黨就受惠了。

因此今次選舉是否顯示脫歐失去支持呢?我覺得很難說,因為選民並不是單純看脫歐決定投票取向。事實上自民黨立場比工黨更鮮明,說要反悔不脫歐,但它的得票和議席也沒有上升多少,沒有吸引到留歐派選民,除了上述的少數選區。至於民粹浪潮是否結束呢?其實郝爾彬的政綱都幾民粹囉,要國有化一堆行業和大派福利,我不覺得民粹減退。只能說今次大選顯示民情可以在很短時間內改變,所以工黨覺得下次大選它一定會贏,我就覺得未必了。

那文翠珊接下來怎麼辦呢?我相信她可以跟北愛民主統一黨達成協議,對方同意不會在國會投票趕她下台,因為郝爾彬跟北愛獨派過從甚密,作為統派的民主統一黨一定死都不會讓他有當首相的機會。所以文翠珊是否下台要看保守黨內局勢。文翠珊賴死不走,有意者就要主動向她提出不信任,但這有一定風險,首先你要夠票不信任文翠珊,然後夠票在新一輪黨魁選舉中勝出,兼夾上台後如果工黨在國會提出不信任,剛被擊敗的黨友不會倒戈贊成不信任。所以有意者有很多事情要部署,在搞清局勢前不會對文翠珊逼宮,文翠珊如能穩住自己的支持者可望捱多一陣。

2017年6月24日

一句得罪幾多建制派

據說本身是中文大學畢業的工聯會立法會議員何啟明 (因為有民協區議員也叫何啟明特此注明是兩個人) 指香港中箭的羅冠聰未從香港大學畢業所以發言質素差,筆者立即翻查立法會網頁上的議員履歷,發現至少9名建制派議員都沒有或懷疑沒有讀大學。工聯會大佬、新一屆行會成員黃國健,同樣來自勞工界的潘兆平、旅遊界姚思榮、睡覺界黃定光等的學歷一欄都顯示他們沒有大學學士學位。通稱「葛博士」的葛珮帆和通稱「柯碩士」的柯創盛則沒有填任何學歷。


















資料來自:
http://www.legco.gov.hk/general/chinese/members/yr16-20/biographies.htm
出於排版原因,截圖經過剪裁



另外根據維基百科,部分已退休的建制派議員學歷如下:

陳婉嫻
香港理工大學及香港管理學會工商管理高級文憑課程
廣東省科研大學哲學系
英國華威大學勞工課程

鄭耀棠
高主教書院
香港大學校外課程部
暨南大學

王國興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社會行政學文憑
廣州暨南大學文學士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終身學習傑出學員獎

葉國謙
漢華中學
華南師範大學文學士

吳亮星
香島中學
澳門東亞大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