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9日

塞浦路斯緊縮方案:政治炸彈大過經濟炸彈

塞浦路斯政府早幾日宣佈,作為跟歐盟和IMF協商的緊縮方案內容,將會向國內銀行徵收一次「臨時徵稅」,銀行戶口內儲蓄不超過10萬歐元的要收6.75%稅,超過10萬歐元的要收9.9%稅。個人認為這個做法非常危險,不但對塞浦路斯人民是一次重大傷害,亦會嚴重打擊歐盟威信,特別是作為自由市場和民主旗手的形象。歐盟萬萬不可為一時的政治考慮而誤入歧途。

美名「徵稅」實是「共產」

今次做法無疑是史無前例的。雖然美其名是「臨時徵稅」,但實際上政府事前並無在國內討論就同意協議,而且銀行們都已經凍結了大部份戶口存款,人民根本無法反抗。這其實是「強取」,甚至可說是「共產」了全國民十分一的資產。

這跟一般經常性的徵稅有很大分別。如果是經常性徵稅那將就要經過國會討論,民情監督,將來的政府也有可能可以中止這個稅項。但今次是「臨時徵稅」,徵收了就徵收了,抵押給歐盟或IMF就抵押了,不能挽回,對事前全不知情的人民,特別是靠儲蓄過日的老人家,傷害尤其重大。

塞浦路斯社人對此措施的不滿不難理解,公布後隨即出現擠提。萬一社會爆發動盪,經濟更難發展,對已經陷入財困的塞浦路斯來說情況只會更差。過份的緊縮政策,明顯是撟枉過正,只會造成反效果,無助經濟向前。

私有財產權的重要

這種強取,亦有侵犯國民私有財產權之嫌。從經濟和政治兩方面看,保障私有財產權都是自由市場和資本主義的一項基本要素。要是財產不受保障,隨時可以被政府奪走,那人們還進行工作、投資、交易等經濟活動來存錢幹嗎?財產失去保障,將令人們對制度失去信心,經濟活動急劇減少,整個經濟體系將會崩潰。至於變成共產主義或計劃經濟的後果有多可怕,相信不用我再詳細講解。

從政治哲學方面看,也有學者認為私有財產權是一項基本人權,甚至是民主的必要基礎。這些學者認為,在現代社會,財產就是權勢的來源,如果政府可以隨意徵收,政府的權力就會無限擴張,人民將失去一個抗衡政府權力的重要途徑。因此只有資本主義制度才可能建構民主制度,社會主義制度必定會演變成獨裁。財產不再受保障,是步向獨裁的開始。

今次徵稅,本身對塞浦路斯的經濟影響未必很大,但如果引發聯想和恐慌,特別是另外界擔心其他「歐豬」國亦可能會跟隨推出類似措施,則影響可以很大,甚至波及到整個歐盟。

誰的民主?塞浦路斯國策由德國決定

除了哲學層面,從實際層面看,塞浦路斯的民主也已經嚴重受損。一來今次行動如此損害性,卻是臨時宣佈事前全無徵兆,已經夠嚴重。二來塞浦路斯剛剛在1個月前才舉行總統選舉,當時的當選者即現任總統,Nicos Anastasiades 還答應不會發生這種「辣招」,結果卻出現了,也就是說他背信棄義,失信於民,民主完全破產。這也顯示到,一國之民意及民主有時並非國內政策的主要考慮,其他具勢力的國家更可能壓倒國內考慮。

今次的方案出「辣招」,就被指是因為要考慮德國的情況,說德國政界流傳,塞浦路斯的銀行很多大帳戶都是俄羅斯人開來洗黑錢,所以沒必要救,因此出「辣招」也沒所謂。

歐盟本來就經常被批評有「民主逆差」(democratic deficit) 的問題,即雖然其影響力極大,但人民卻難以直接參與和監察決策。這是因為歐盟的架構是由成員國政府做主導。人民只能透過選舉自國的政府,間接影響歐盟決策,無法直選歐盟中央機構。唯有由直選產生的歐洲議會權限並不大。加上成員國政府的行為,都是以自己國內政治環境考量為優先,歐盟的政治和決策其實是一場國際搏奕,非常複雜。

今次行動,再一次顯出在歐盟架構下,缺乏談判籌碼的邊緣國,決策是由歐盟中央主導而非由邊緣國自己主導。而考慮到德國是整個歐盟中影響力最大的,德國的國內政治和其國人意向,可能較邊緣國內形式和國人意向,更能影響發生在邊緣國的實質結果。歐盟的民主,實際上已經變成德國人的民主。

事件勢打擊歐盟聲望

所以今次事件如果成真,將對歐盟的緊縮政策大方向構成三重攻擊。一是一直都有人在投訴的,緊縮方案是否太過緊。二是會否打擊市場信心。三是歐盟本身到底是民主還是不民主。

緊縮政策推出以來,歐盟已經多次被人咎病無視人民受苦,反緊縮反歐盟情緒不斷膨脹。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等的民怨都已經沸騰。上月的意大利選舉,反歐盟反緊縮的五星運動獲得高票,更是一大警號。何況這種情緒並不只是在受緊縮影響的歐豬國散發。富裕國人民亦因為不滿要援助歐豬,對整個歐盟的架構產生質疑。英國、德國、芬蘭等各地都有越來越多的質疑聲音。如果容許一些胡來的「辣招」出台,只會更進一步打擊歐盟威信。歐盟萬萬不可為一時的政治考慮而誤入歧途。

現在傳出要減低小存戶的徵稅率,是件好事。說到底塞浦路斯人最擔心的都是自己錢包,如果措施溫和一點,恐慌情緒會大為降低。至於將大戶的稅率提高作補償,在民情來說則是沒所謂,反正歐洲人都是仇富,勉強點當是富人稅就沒問題了。比較大損失的就是傳說聞中的俄羅斯洗黑錢戶吧。

至於說今次事件是令歐債危機重燃,則是講了過龍。一來塞浦路斯經濟有問題並非今日才知道的事,就是因為出了事才要找歐盟跟IMF幫,談了好幾個月才搞出這個緊縮方案出來。而且塞浦路斯的經濟總量畢竟有限,今次問題的重點是在整個政治經濟概念上的影響,多於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在現階段就說會怎麼影響股市云云,並不合理,似是找個藉口而已。



最後一小段,講一講我很愛講的歷史和政治的關係。我們一直在講「塞浦路斯」,但要清楚指明的話可以講「南塞浦路斯」或「希臘塞浦路斯」,因為「塞浦路斯島」的北面是由土耳其佔領。「塞浦路斯島」上有希臘人和土耳其人雜居,已經很久歷史,但由於希臘和土耳其兩國的爭奪,70年代正式分裂。(現有仍有英軍在島上維和) 分裂後,南面靠著希臘的關係搭上了歐盟,經濟發展得好過北面的土耳其部份很多。南北兩邊舉行過多次談判,希望解決分裂局面,但都因為經濟因素而談不上。今次南面陷入財困,不知道北面的人又怎麼看呢?


2013年3月9日

查韋斯:南美的左派反美陣營舵手


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Hugo Chavez) 去世,國際傳媒高度關注,多國元首亦出席其喪禮。香港人聽過他的名字,多是因為他有很多出位的反美言論,但國際社會如此重視他,是因為他並不是只會嘴炮,還是有實際行動和龐大影響力的反美急先鋒,挑戰美國在南美洲的地位。委內瑞拉並非一線強國,為何可以有如此國際地位呢?這可以從查韋斯自己經常講的「玻利瓦爾革命」(Bolivarian Revolution) 說起。

國內大搞社會主義革命

這個詞彙有兩個部份。一是「革命」,即他在國內搞左傾政策。查韋斯舉行喪禮時,大批民眾湧上街頭哀悼,有如死了自己親人一樣。這是因為他在國內確實有很高的民望,在部份民眾之中甚至有宗教領袖級的地位。南美洲一向都是全球貧富懸殊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社會發展緩慢,階級分歧明顯,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查韋斯1999年上台後,大打民粹牌,將大量企業國有化,特別是石油業 ,再利用從此賺得的巨大收入分予平民,例如提供低價的日用品、教育和醫療等。在他治下,委內瑞拉的貧富差距是全南美最小的。他在國內的確是搞了一場社會主義的非武力革命。

部份外國傳媒形容他是獨裁者,但又算不上。他確實有試圖打壓反對派或時有無視法治,但仍容許反對派參選,現時委內瑞拉國會跟各地方政府仍有不少反對派。何況他的派錢政策這麼成功,本身民望的確很高,能贏得選舉並非因打壓異己。不過他搞社會主義,打擊自由市場則是肯定的,而且他搞革命並非只限於委內瑞拉國內,還要將理念輸出到全南美。

以國父之名輸出革命

Simon Bolivar
El Libertador
President of Venezuela, Columbia, Peru, Bolivia
這就去到「玻利瓦爾革命」中的另一部份「玻利瓦爾」,這是指南美洲獨立運動領袖 Simon Bolívar。南美洲是從16世紀開始被西班牙殖民的,但由於經營不善,西班牙即使得到廣大土地,實力亦未能拋離其他歐洲一線國家。在17世紀更開始長期衰退,淪為二線。至19世紀初西班牙本土被拿破崙攻陷,政府完全失去管治能力,南美殖民地終於在1810年代陸續爆發獨立運動。玻利瓦爾來自委內瑞拉,但他除了委國,亦率軍幫助了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等地的獨立 (玻利維亞 Bolivia 這個國名更是來自玻利瓦爾 Bolivar) 。他是整個南美獨立運動的頭號領袖,在南美可是無人不識的偉人。查韋斯經常提著這個名字,自然是要表示自己的愛國力量,亦帶出他的另一個政策重點:反美。

美國長期視美洲為其「後花園」。早在第5任總統「門羅」(James Monroe) 的時候,美國就表明美洲是美國的勢力範圍,歐洲列強如果干涉美洲國家內政,就是侵害美國利益。這個講話被稱為「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於1823年發表,即美洲各國脫離西班牙獨立後不久。

美國自己則經常干預美洲國家內政,很多時更去到軍事干涉的地步,例如1846年的「美墨戰爭」(與墨西哥爭奪得州及加州等地),和1898年的「美西戰爭」(跟西班牙爭奪古巴)。到了20世紀,特別是冷戰時期,為了防止蘇聯滲透,美國多次直接或間接 (即扶助當地親美派) 攻打南美反美勢力,甚至無視當地民眾意願,支持獨裁政權。其中較有名的一次,是1973年支援智利軍官「皮諾切特」(Augusto Pinochet) 發動政變,推翻民選的左派總統「阿連德」(Salvador Allende),成立獨裁政府。美國亦曾多次策劃要推翻古巴的共產領袖「卡斯特羅」(Fidel Castro),但都不成功。美國在美洲政治中的角色相當具爭議性。

查韋斯上台後,油元除了用來支持其國內計劃經濟,亦用來支持其反美外交政策。他向多個國家以便宜價錢提供石油,拉攏他們加入其陣營。這些國家既有是被收買的,也有是被他的理念感召的,但更多的是樂於以委內瑞拉來平衡美國的影響力。在他的支持下,多個美洲國家不再理會美國有份的「美洲國家組織」(OAS),而是另起爐灶搞「南美洲國家聯盟」(UNASUR) 、「拉美及加勒比海國家共同體」(CELAC)、「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 等等,試圖將美國排除於拉美政治格局之外。除了美洲,其他重點反美國家,如俄羅斯、中國、伊朗、利比亞(卡達菲時代) ,都是查韋斯盟友。

從意識形態上挑戰美國

Che Guevara
但如果查韋斯只是用油元支持反美,那其實跟俄羅斯、伊朗、利比亞等地的做法相差不遠。他之所以成功,還因為他搞社會主義,從意識形態上挑戰了美國,以社會主義對撼新自由主義,以政府干涉打擊自由市場。

正如之前所說,南美洲向來都是貧富懸殊之地,這跟當年西班牙殖民時期及獨立後,各國主要是由地主、富商及軍人等組成的利益集團統治有關。到了冷戰時期,左派冒起希望「解放」貧苦大眾,而美國則嚴防蘇聯乘機介入,南美因此捲入左右派惡戰中,有不少甚至是涉及武力的。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古巴「卡斯特羅」跟「捷古華拉」(Che Guevara) 外,還有尼加拉瓜的「桑解陣」(FSLN,執政後放棄武裝)、秘魯的毛派游擊隊「光明道路」(Shining Path)、哥倫比亞的「革命軍」(FARC) 等等。不過他們最終大都被被美國支持的右派利益集團擊敗。冷戰結束後,沒了蘇聯的後顧之憂,美國不再硬性支持各地親美獨裁政府,改為宣傳民主自由,但亦強迫各國開放市場,結果反而造成更嚴重的貧富差距和經濟波動,令各地民眾反美情緒更盛。

在這個背景下,近年南美各地左派勢力復甦,而且不再是以武力抗爭,而是以民主選舉的形式上台,以大義名份向左轉,向傳統利益集團及美帝宣戰。查韋斯及其他南美左派領袖得到民眾支持,要考慮這一個歷史及社會背景。查韋斯跟多個南美左翼領導人都是好友,例如跟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Evo Morales) 情同兄弟,古巴「卡斯特羅」更簡直是他再世父親。尼加拉瓜總統「奧爾特加」(Daniel Ortega)、厄瓜多爾總統「科雷亞」(Rafael Correa) 也是其重要盟友。而巴西及阿根廷等其他國家,雖未跟美國鬧翻,但亦經常公開批評美國。歐美社會內亦有不少左派人士對查韋斯有好感,認為他是反對帝國主義及新自由主義的大好友。因此西方政府雖然反對查韋斯,卻不敢像對待中國、伊朗、利比亞般群起攻擊他。

有了查韋斯在「後花園」中搞局添煩添亂,美國雖未算「後欄起火」,但都頗為站不穩陣腳。

南美左派反美陣營失去舵手?

不過最後要說的是,查韋斯的政策表面上成功,實際上是由石油價格支持,並非可持續的做法,長遠仍需發展國內經濟基礎。但他多次國有化產業,跟國際市場有仇,要這麼做有一定困難。而且其他拉美國家,在沒有石油下是否能順利走這個路線,亦成疑問。

正是由於查韋斯是反美勢力的重點精神領袖之一,委內瑞拉一國雖小,卻如此受到觸目。查韋斯死後,委內瑞拉恐怕難以再找到個如此有魅力跟國際地位的領袖,亦難再成為反美勢力領袖。整個南美左派反美陣營失去舵手,查韋斯之死,對國際格局可能會構成很重大的影響,值得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