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1日

英國大學應對學生示威

wiki 圖片:劍橋大學在2010年學生示威時的大字報

本來都不想天天講港大,因為有別的文已經是幾天前打好了可以出的了,但港大實在太多值得吐槽的地方。

今早看新聞,說有親北京的港大校務委員,投訴當日校方遲遲不報警對付學生,批評英國人校長馬斐森處理不當,又要求追究學生。大學是一個獨立自主,不受政治干預的地方,從來都是盡量不讓代表政府武力的警察入校,美國很多大學甚至有私設 (即校方聘用) 的「警察」。馬斐森的不報警、不追究學生的處理手法,也是很多英國大學處理學生示威的做法。

例如筆者昨日文章都有提到過,2010年英國大學生抗議政府將大學學費激增2倍,多間學校發生佔領行動。其中倫敦大學學院 UCL 有間 Jeremy Bentham Room 自11月24日開始被學生佔領 ,一周後校方始警告學生必須離開,否則會採取法律行動,但又同時肯定了學生以和平方式示威 (ps Jeremy Bentham 邊沁是英國18/19世紀著名學者,也是 UCL 創辦人之一):

(1 dec 2010)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says it will seek a court order to evict students unless they leave voluntarily. Students have been occupying part of the university for eight days in a protest against raising tuition fees......The message from the university thanks students for the peaceful nature of the protest and "acknowledges that you feel very strongly about the proposed cuts to higher education and rise in tuition fees".

http://www.bbc.co.uk/news/education-11889075

再一星期後,即佔領了兩周後,校方取得了法庭的禁制令,可以派人強行清場,但發言人強調仍然希望透過商討讓學生自行離開。

(8 dec 2010) A spokesman for UCL said talks with the students to bring the occupation to an end were continuing. The order gives UCL the legal right to forcefully remove the protesters but a university spokeswoman said they were "not choosing to go down that route".

http://www.bbc.com/news/uk-england-london-11954418

兩日後雙方達成協議,校方同意不會追究學生,以換取他們自行離開。

(10 dec 2010) Following further talks between UCL management and occupiers, the occupation at UCL has today come to an end. UCL has regained possession of the two occupied areas, the Jeremy Bentham Room and the Slade School of Fine Art, which will be cleaned and restored over the weekend, and back in normal use from Monday.

An agreement was reached that UCL would not pursue costs against occupiers if the buildings were vacated by 4pm today. This has been adhered to, and UCL will therefore not be pursuing the costs it has incurred. We are still in talks regarding a contribution with regard to the cost of removing the extensive quantity of graffiti all over the main quad.

https://www.ucl.ac.uk/news/news-articles/1012/10121003

校方的做法主要有三點:

一、不會對學生使用強硬手段,盡量以談判解決,甚至即使禁制令到手亦不動手。

二、願意不追究學生,甚至部份肯定他們的理念。

三、沒有警察介入。

在 google 翻查這宗新聞時,筆者又看到新聞說我以前讀過的 LSE 今年也有過佔領行動,發生在今年3月:

(18 mar 2015) Students at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have occupied a central administration room at the university in protest at what they call the market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group of about 40 students used bicycle locks to barricade themselves in the Vera Anstey Suite of LSE on Tuesday night and have remained there since.

http://www.theguardian.com/education/2015/mar/18/lse-students-occupation-protest-education

校方怎麼回應呢?報道的底部這麼說:

A statement from LSE commended the students’ desire to achieve change. “On Tuesday evening a group of approximately 20 students occupied the Vera Anstey Room in the Old Building at LSE, highlighting a broad range of demands relating to higher education,” it read. “LSE was founded for the betterment of society and it is clear that this principle continues to be a guide for many of our students. Exchanges between the group and LSE security staff have been positive.”

校方 commend 了學生的主張,根據 google 上找到的翻譯,commend 解作「推薦,嘉獎」。

下一則新聞是一個半月後,校方指經過多番商討後學生仍然不肯離開,向學生發通碟,如果他們堅持不走,將會採取法律行動:

(30 apr 2015)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is taking legal action against students who have been occupying a central administration room since March. University management sent a letter of eviction to students on Wednesday night, informing them that they must leave the occupied premises by midnight or risk the university taking legal action to regain control of the building.

http://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5/apr/30/lse-takes-legal-action-to-evict-occupying-student-protesters

發出通碟後,雙方再次談判,在校方作出多項承諾下,學生終於離開。校方的聲明肯定了「參與政治和有意見分歧是我校傳統」,但同時指基於保安考慮必須結束佔領行動。

The occupation of the Vera Anstey Room came to an amicable and peaceful end on the evening of 30th April. This followed a lengthy final discussion with the goal of ending the occupation by agreement rather than legal action. LSE has a long tradition of political engagement and dissent and the School recognises this as a legitimate part of our intellectual community......At the same time, a number of events had raised concerns in the School that continuation of the occupation posed security risks, safety concerns and disruptions. This made it hard to balance the opportunity to express dissent with the well-being of the whole community.

http://www.lse.ac.uk/newsAndMedia/aroundLSE/archives/2015/Occupation.aspx

校方作出的承諾包括:

校方不會追究學生 LSE will not pursue disciplinary or legal action against participants in the occupation

校長會舉行開放給所有學生的討論會 The Director will hold a town hall meeting open to all students

校長會發聲明支持學生的理念 The Director agrees to make a public statement advocating for education to be treated as a public good

http://www.lse.ac.uk/newsAndMedia/aroundLSE/archives/2015/Occupation_agreement.aspx

所以那些動輒要警方進入大學的人,還不斷要求追究學生的人,如果不是政治委任,我真不知他們憑甚麼管理一間大學。

最後,同樣是校委但卻是教職員選出的袁國勇教授 (雖然盧乜茂也是教職員代表...),話中卻有很多有趣的訊息。他說「我沒有這個政治能力」和「領袖應該有化解矛盾的能力」,是否指現在某些領袖沒有化解矛盾的能力?「香港現在失去化解矛盾的能力」和「尤其是過去三年」,三年前就是2012年7月,我們假設是2012年7月1日好了,當日香港發生甚麼重大政治事件後,令政治環境每況越下?「要對學生公道一點」,是否現在有些人對學生不公道?還有,既然他是教職員選生,現在辭職會否舉行選舉,是否一場「辭職公投」?唉,港大風波,有排都未完。

2015年7月30日

讀屎片將來做甚麼

香港很多人總是說,學生就是要專心讀書、做個乖乖仔,參加學生組織和學運就是不務正業、讀屎片、將來會找不到工作。我還在網上看到人說香港學生質素太差,要送孩子去英國美國讀書。但筆者以前都有文章談過 (http://nonintellect.blogspot.hk/2014/11/blog-post_22.html),外國學生參加社運或學運也是十分普遍,不知道這些香港家長到底知不知道。例如英國幾年前就有全國性的反對加學費示威,多間學校出現佔領事件,下面是一堆相關新聞連結:

"Students staged occupations at universities including Royal Holloway College, Plymouth, Warwick, Birmingham, London South Bank,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Leeds, Essex, Cardiff, Sheffield and UWE Bristol."

http://www.bbc.com/news/education-11829102

示威後來演變成學生闖入保守黨的總部打砸搶燒:

http://www.telegraph.co.uk/education/universityeducation/8123194/Student-tuition-fee-protest-turns-violent-as-Tory-headquarters-evacuated.html

所以今天就搜集了幾個外國名人例子,看看參加學運、不務正業、讀屎片的學生將來是否一定變成社會敗類拆白黨死飛仔。


讀屎片將來做甚麼:例一、英國內相、外相、法相

歷任英國內政大臣 (97-01)、外交大臣 (01-06)、司法大臣 (07-10) 等要職的施仲宏 Jack Straw 大學時曾任英國學聯主席 ,並參加了佔領列斯大學校園的示威行動。


讀屎片將來做甚麼:例二、德國副總理、外長

德國前副總理兼外交部長 (98-05) Joschka Fischer 年輕時曾參加過學運,網上還能找到他當年跟警察打起來的照片。他從政初期也以不是「和理非非」聞名,曾在跟國會副主席吵起來時罵對方 "Arschloch" (asshole)。


讀屎片將來做甚麼:例三、法國總統

法國前總統 (07-12) 薩爾科齊 Nicolas Sarkozy 讀大學時也參加過學運組織,不過是立場偏右翼和支持政府那邊的學運組織,附條 link 是他參加反對左翼學生示威的示威。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picturegalleries/worldnews/9246655/French-elections-2012-Nicolas-Sarkozy-in-pictures.html


讀屎片將來做甚麼:例四、日本厚生大臣

現任日本厚生労働大臣塩崎恭久在高中時曾參加學運,佔領了就讀的高中校長室10日,當時一同進行佔領的同學包括現在成為知名音樂家的阪本龍一。


讀屎片將來做甚麼:例五、美國第一夫人

希拉莉就讀衛斯理學院 Wellesley College 時已經積極參與政治活動,是學生會主席,曾發動學生罷課抗議馬丁路德金被殺,也是首位獲准以學生代表身份在畢業禮上發言的人,之後到耶魯大學讀法律時也擔任過學生刊物編輯。

希拉莉在耶魯大學認識並開始約會另一位也相當熱心政治的學生克林頓,兩人畢業不久就結婚。克林頓在數年後以32歲之齡當選亞肯色州州長,是當時全美國最年輕州長,然後又在十多年後當選美國總統。

至於香港參加學生組織和學運的人嘛,維基上說這些人也參加過:

港大學生會會長:
楊永強:前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
馮紹波:《經濟日報》集團主席兼創辦人
馮煒光:新聞統籌專員
馮英倫:發展局政治助理

港大「學苑」成員:
許仕仁:前政務司司長
石鏡泉:《經濟日報》副社長
劉迺強:全國政協委員
宋恩榮: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主任
曾鈺成:立法會主席
勞永樂:前立法會議員
陳弘毅: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應耀康:現任運輸及房屋局常任秘書長(房屋)兼房屋署署長

是不是參加學生組織和學運就是不務正業、讀屎片、將來會找不到工作、變成社會敗類拆白黨死飛仔?大家自行判斷罷。

2015年7月29日

[閒聊] 港大差過浸大的一天

作為港大舊生,看到昨晚的新聞片段,真是非常擔心。原來我們學校的校委會成員身體狀況這麼差,被十幾廿人圍住就會呼吸困難和暈倒。回看2個月前浸大也有過學生衝入校董會抗議的事件,當時浸大的校董們雖然狀甚驚恐,但未至於驚慌過度暈倒或要 call 白車,身體狀況好得多。更令我擔心的是港大校委會明明這麼多名醫,梁乜鴻、李國乜、袁國乜、還有暈低倒地的那位,都搞成這樣,莫非這就是所謂的能醫不自醫?港大醫學界聲譽經此一仆,還有剩嗎?

昨天我寫過說校委會成員們都跟強國大媽一樣是聽共產黨話收5毛,應該懂得跳廣場舞,但看來我錯了,他們其實是不懂得跳的。大陸大媽都說,跳廣場舞有助強身健體,而且大家都知道廣場舞一定是幾廿人一齊跳的,應該能治療人群恐懼症,校委會成員們身體這麼「san弱」,看來是沒跳過廣場舞。所以我建議暈倒的盧乜茂、呼吸困難的劉乜義太太,還有高呼虐老的李國乜,真的要跳返 part 廣場舞,老當益壯。

看報紙說學生太激進,不再是「乖乖仔」,我又不懂了,放眼全世界,大學生從來都是社會最激進的份子之一,甚麼時候大學生是以「乖乖仔」聞名的?香港以往沒有學運過嗎?沒有學生參加過政治活動或激進活動嗎?不要因為細佬局長被炒了就忘了他嘛。就算不拿60年代美法德等的全球性學運,連近年學運已經不流行的日本,學生也不一定是「乖乖仔」任人宰殺。請看這宗去年的新聞:

便衣警潛入京都大學蒐證,學生識破反監禁3小時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1106/422446.htm

最後,再次回看當日浸大衝突,校方事後隨即安排一場學生諮詢會讓學生發言。這邊呢?李國乜跟梁振英一模一樣,越是遭到反對,笑得越開心,而且越是嘴硬反擊,一切的錯都是你們的錯,我個人完全沒錯,又不是殺人放火,錯甚麼。港大淪落,就是多得這班人。

2015年7月28日

[閒聊] 在港大校委會跳返part廣場舞

港大任命副校風波,我關心,我爸也關心,因為我們都是舊生,雖然差了3x年畢業。

話說有次吃飯他一邊看新聞一邊嘆氣,「因乜事依家港大都搞成咁。」我這些激進廢青就直說直話了,「因為你們這些香港社會精英賢達 (ps 4x年前從港大畢業不算賢達也算精英罷 ) 都不出聲呀,共產黨做甚麼你們都像條死魚般沒反應,他當然得寸進尺,越來越介入香港呀。還有你看那些梁咩鴻、李咩章,成班香港香港社會精英賢達都是共產黨叫他做甚麼就做甚麼,為了入些委員會、紫荊章、人大政協,一些共產黨一毛錢都不用付的東西就去賣身,仲 cheap 過五毛黨。」我爸就低頭繼續扒飯了。

又有一次,我上手機看新聞看到一半叫我爸,「喂你個 friend Ro咩na Wong (ps 中文名王咩鳴) 都有份篤戴耀廷和陳文敏喎。」他說不是吧,我就給他看手機,他看完又再搖頭嘆息,不過加了一句,「佢一向都好精」。現在的香港,聽共產黨話就是好精好醒囉。

剛剛上 facebook,看到一條片,一堆藍絲大叔大媽在中山廣場外跟學生起爭執。看完我又明白多一點了。那些梁咩鴻、李咩章、王咩鳴之流的,跟這些廣場大叔大媽,雖然學歷差了很遠,本質上也無甚分別,就是聽共產黨話,其實不用幾精幾醒目的。說不定他們在港大校委會開會時也會跳返 part 廣場舞忠字舞呢。

2015年7月25日

卡梅倫一國論與英國政改淵源

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274331


英國大選結束,卡梅倫成功連任,逐步籌備新一屆政府的工作。對外,歐盟問題成為重點,他已極速訪問多國進行遊說。對內,他至少在兩次重要場合以「一國」one nation 總結其施政方針,一次是在大選後的勝利演說,另一次是英女王讀出施政致辭時。這個「一國論」其實已是舊招,有很長歷史,還跟英國百多年前的一次政改有淵源。

一國論出自19世紀保守黨首相迪斯雷利 Benjamin Disraeli 寫的文章。迪斯雷利出身猶太中產家庭,沒讀過大學就投身社會,本來是個與以貴族為主的保守黨格格不入的人。但正因為他很早就在社會打滾,見識廣,轉數高,主意多,文筆口才也好,擠入保守黨圈子後逐漸壓過一眾紈絝子弟晉身高層。

迪斯雷利的一篇文章這麼說:「我們女王統治著兩個國家。它們之間完全沒有交集,不知道對方的生活和思想,甚至不是受同一套法律管治......那就是富人與窮人。」意指當時英國貧富懸殊嚴重,兩個階層老死不相往來,仿如兩個國家。而他認為這個情況是危險的,會減低人民的向心力,令社會不穩和增加革命風險。政府和上流階層有責任改善基層生活,令兩國變回一國。於是人們就以「一國派」形容保守黨中認為政府要關愛基層,改善民生的一派。

保守黨不是出名對窮人刻薄,不理民間疾苦的嗎,像戴卓爾夫人。其實保守黨一直有一派是像迪斯雷利那樣認為要關愛基層的,英國在二戰後建立的福利社會,保守黨也有份建立,只是福利過了龍令經濟衰退,才跑出戴卓爾。但戴卓爾當時除了面對黨外反對,黨內也有壓力要求她停止經濟自由化,令她要在黨大會上聲言「你們想轉軚就轉,本女子絕不會轉」。

卡梅倫重提一國論,有兩個目標。一是趁工黨勢弱,乘勝追擊。新一屆政府提了一個振興英格蘭北部經濟的計劃,說是因近年倫敦等南部地區經濟復甦較快,要讓北部追落後。但英格蘭北部同時也是工黨票倉,如果保守黨攻入這裡,工黨將更難翻身。另一個目標是蘇格蘭,將「一國」語帶雙關地解成「一個英國」,迎擊蘇獨勢力的崛起,和蘇格蘭民族黨的左傾民生政策。

一國論跟英國政改又有何淵源呢?英國在19和20世紀一共作出了4次重大政改,將選民基礎從只有上流階層擴大至全民,當中第2次政改正是在迪斯雷利指導下通過。

時間在1860年代,當時英國人爭取普選的情緒高漲,各地出現大型遊行示威,有時甚至會變成暴動。例如1866年倫敦二十萬人衝擊警方防線,佔領了政府原先說不准集會的倫敦海德公園,人稱「海徳公園暴動」。

當時在國會佔多數議席並且組成政府的自由黨於是提出政改方案,擴大選民基礎。但迪斯雷利策動自由黨內的反對者,方案在造反派和保守黨聯手下被否決。重大議案被否決後,自由黨政府宣布負起責任辭職 (包括迪斯雷利的大仇家,時任財相的格萊斯頓 William Gladstone),保守黨組成少數政府,迪斯雷利當上了政府第二把交椅的財相,並負責議會中的政治操作,首相則由十四代打吡伯爵 14th Earl of Derby 擔任。

在迪斯雷利力薦下,保守黨政府提出了一個比自由黨更激進,更加擴大選民基礎的政改方案。保守黨不是剛否決了一個方案嗎?怎麼反而提出更激進的方案?原來迪斯雷利對黨友們說,民怨這麼大,不進行政改已是不可能,既然無論如何都是要進行政改,當然是由我們通過政改好過對家通過,到時就可以說是我們成功爭取,搶掉自由黨的民主光環。黨友們就問迪斯雷利,基層選民多了,不是對我們這些貴族不利嗎?迪斯雷利就說,其實平民中立場保守的人比大家想的要多,政改搞完後,我們打好經濟民生牌,人們就會投我們。於是黨友們支持方案,自由黨又沒法反對民主化,政改於是獲得通過。

迪斯雷利在保守黨佔少數議席下仍能通過政改,顯示了自己的政治能力,後來得以爬過一堆身份更尊貴的貴族升任黨魁和首相 (他的內閣下屬大半都是有爵位的藍血貴族)。拜相後,他在國內推行多項關愛基層的政策,改善了工作、居住和衛生環境。對外則打民族主義牌,著力鞏固大英帝國地位,如為英女王加上印度女皇的銜頭,和在1878年柏林國際會議上爭取有利的條款。

放長雙眼看,必須說保守黨很厲害,過了差不多150年,仍在英國政壇屹立不倒,期間24位首相超過一半都是屬於保守黨,反觀當年的對手自由黨已淪為二三線政黨。其實叫甚麼論都好,搞好經濟民生就能贏到選票,是很自然的道理,只是一國論作為一個口號和賣點好聽點而已。所以自迪斯雷利之後,英國的,你叫他們貴族又好,精英又好,建制又好,都不會再當政改和普選是天掉下來的可怕事。有選舉又如何,總會有辦法贏的。

2015年7月24日

新聞短打:鬼塚英吉&明智光秀

新聞一 from GTO:學生神崎麗美失蹤了,熱血教師鬼塚想救人,訓導主任內山田怕要負責任,叫鬼塚收手,還說「一個導師要管的學生十年有四百個之多,一個學生才等於四百分之一而已」,結果被鬼塚罵「人渣」和揍了。

新聞二 from 戰國天正記:長年跟隨織田信長的老臣子佐久間信盛突然遭到流放,引起信長手下的老幹部們不安。明智光秀看著多次更換主子,現下跳槽到信長旗下的松永久秀,因為有實力,即使謀反也能獲得阿爺......打錯是老太爺 (信長) 重用,時代需要的是狼英......打錯是豺狼野心,最終自己也謀反殺死織田信長。











2015年7月20日

安保鬥爭與日本左派興亡

WIKI圖片
早陣子在網上看到人講「安保鬥爭」(安保闘争),即1960年日本左派和學運發動的反對美日安保條約運動,上圖是當年運動高峰時包圍國會的情況,可以看到聲勢非常浩大。但我個人其實不太喜歡談這件事,因為單以結果來看的話,它是失敗的,它無法阻止美日安保通過,而且日本左派往後聲勢越來越差,時至今日已經近乎全無政治力量,也沒甚麼日本年輕人會加入學運。為何會這樣呢?

時間回到1945年8月15日,天皇發表錄音講話宣布投降 (玉音放送)。美國的麥克阿瑟將軍隨後在8月30日抵達東京,9月2日日方正式簽署降書,美軍開始佔領日本。一些日本戰時政要很快就被列為「戰犯」逮捕起來,大量政治人物和社會賢達也遭「公職追放」,禁止出任公職。部份受影響人員如下,並非全是軍國主義份子,只是要顯示受影響範圍很廣:

戰犯
東條英機 (首相)
土肥原賢二 (軍官)
板垣征四郎 (軍官)
松井石根 (指揮南京大屠殺的軍官)
松岡洋右 (外交大臣)
重光葵 (外交大臣)
岸信介 (工商大臣)
緒方竹虎 (資深傳媒人)
徳富蘇峰 (作家)
兒玉譽士夫 (右翼社團大佬)

公職追放
鳩山一郎 (議員)
石橋湛山 (資深傳媒人)
赤城宗徳 (議員)
犬養健 (議員)
保利茂 (議員)
辻政信 (巴丹死亡行軍、新加坡大屠殺指揮官、逃亡中)
松下幸之助 (松下=Panasonic 老闆)
小平浪平 (日立老闆)
五島慶太 (東急老闆)
小林一三 (阪急老闆)
山岡荘八 (作家)

我們可以將此時的日本政界大致分為3派:保守派 (保守主義)、自由派 (自由主義)、左派 (社會主義)。保守派人最多,但被美國清走了,自由派人少,有些又因為反美或曾被邀請加入戰時政府同樣被美國清走,右派面對人才嚴重短缺的情況,左派的相對實力增強。1947年的眾議院選舉,左派的社會黨意外成了第一大黨,社會黨委員長片山哲成了首相。

可是隨著蘇聯在東歐和東亞動作頻頻,中國大陸和北韓相繼成為蘇聯囊中物,美國擔心日本被左派控制和赤化 (事實上很多左派人士親蘇),開始赦免戰犯和公職追放,甚至反過來打壓左派。1949年大選,社會黨落敗,之後幾十年都與執政無緣。右派之後整合成同一個黨,形成右派自民黨 vs 左派社會黨的局面。當時CIA出錢資助自民黨和引誘社會黨內鬨,都是後來解密文件證實的。所以日本右派可說是「敗也美國成也美國」,他們這麼聽曾經是敵人的美國的話,絕對是有原因的。來看看上面列出的「戰犯」和「公職追放」人士在這之後的景況:
參與多宗戰爭罪行的辻政信在戰後華麗轉身成為國會議員 (5次當選)截圖自日本 Amazon
戰犯
東條英機 (已處死)
土肥原賢二 (已處死)
板垣征四郎 (已處死)
松井石根 (已處死)
松岡洋右 (已病死)
重光葵 (1954年復任外交大臣)
岸信介 (1957年成為首相)
緒方竹虎 (1952年成為副首相)
徳富蘇峰 (恢復寫作)
兒玉譽士夫 (復任右翼社團大佬)

公職追放
鳩山一郎 (1954年成為首相)
石橋湛山 (1956年成為首相)
赤城宗徳 (1958年成為內閣官房長官)
犬養健 (1952年成為法務大臣)
保利茂 (1951年成為內閣官房長官)
辻政信 (公職追放停止後結束逃亡,旋即當選議員)
松下幸之助 (復任松下老闆)
小平浪平 (成為日立顧問)
五島慶太 (復任東急老闆)
小林一三 (復任阪急老闆)
山岡荘八 (恢復寫作)

再簡單補充同期發生的大事:1946年,日本在美方指示下通過新憲法,確立民主主義和和平主義,又推行了多項社會和教育改革。1951年日美簽署舊金山和約及安保條約,容許日本恢復行使主權。1954年成立自衛隊。1956年日蘇簽署共同宣言,恢復邦交,日本成功加入聯合國。

後來美日雙方認為1951年簽訂的安保條約是在佔領期間編撰的,自衛隊尚未成立,過份倚重美軍角色,於是在1960年1月19日簽署了一份提高日方角色的新條約。這引起民間特別是左派反彈,認為日本應維持和平主義,反對再軍事化和捲入美蘇爭拗。由於條約尚須國會通過,社會黨、民社黨、共產黨、工會、學界等多方面發動聯合抗爭,是為安保鬥爭。但當時的首相岸信介 (自民黨) 是支持日本再軍事化的大保守派,而且他曾經淪為甲級戰犯卻被大赦,之後還收美國資助做事,當然不會不完成安保條約。何況自民黨在參眾兩院都佔過半數,不怕通過不到。(ps 岸信介是現任首相安倍晉三的外公)

岸信介,WIKI 圖片


大致時序是這樣,我們可以配合上面的片段看:

1月15日,岸信介前往華盛頓簽署條約,學界企圖佔領羽田空港阻止他。

1月19日,岸信介和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簽署條約。左派議員宣布抵制新條約。

5月19日,眾議院小組委員會不理在野黨要求繼續審議,結束審議並通過條約,交付眾議院大會。左派議員坐在國會的走廊阻止召開會議,警員進入國會將他們帶走。

5月20日,眾議院議長在自民黨員協助下才返回主席座位 (台灣的議會亂象可能是學以前的日本)。眾議院大會通過條約,交付參議院。大量被政府粗暴手段激怒的民眾加入示威,包圍國會。

6月10日,美國官員到達日本商討安排艾森豪威爾訪日,車隊駛出機場時被民眾包圍,要美軍直昇機營救。

6月15日,包圍國會的學生企圖闖入,被警隊和右翼社團人士 (岸信介聯絡社團大佬要求出動) 以武力驅散,期間一名女學生樺美智子意外身亡,激起更多人參加示威,但岸信介仍堅持強推安保。美方見勢頭不對取消艾森豪威爾訪日。

由於日本採納下議院權力大過上議院的原則 (例如首相是由眾議院選出),眾議院通過法案後,如果參議院在30日內不否決該法案,法案會當成自動通過 (自然成立),示威者在6月18日再次包圍國會,但到了6月19日安保條約仍自然成立。

上面的片段到此結束。之後岸信介見他的政治任務完結了,在6月23日宣布辭職以平民憤。至此,示威者散去,但心理上卻很難迷茫,覺得過去個多月的抗爭好像沒有用似的,唯有將岸信介下台當成抗爭成果。

7月19日,財金官員出身,當過財政大臣 (大蔵大臣) 的池田勇人上台,宣布新一屆政府會轉為著重經濟民生,提出「所得倍増計画」,目標在10年內令日本 GDP 漲一倍,並準備提早大選。

此時又發生另一件轟動全日本的事件。1960年10月12日,社會黨委員長浅沼稲次郎、自民黨總裁兼首相池田勇人、民社黨委員長西尾末広,三人同場辯論。輪到浅沼發言時,一名青年突然衝上台拿出刀子捅向浅沼。其他人上前將施襲者制服,但浅沼送院後失血過多死亡。浅沼被捅的一幕如下:


11月20日,眾議院提早舉行大選。經歷了安保鬥爭和刺殺事件,應該很多人對自民黨反感,左派取得同情票吧?結果卻是自民黨大勝,得票達57.6%,拿下467席中的296席,比上屆選舉還要多。到底是岸信介下台平息了民憤、池田勇人打經濟牌成功、左派因未能阻止安保失票、還是反對安保的人本來就只是少數?那就不得而知了。

且想像一下發生在香港。一位N年來禍港無窮盡搞到天怒人怨、市民學生上街包圍政府總部的特首,在強推某政策後突然辭職,換上一位貌似很平和的前財政大臣,說會集中做好經濟民生不再搞政治鬥爭,聲言GDP在他領導下升幾倍。有沒有可能令民眾怒火得以消減,幫助建制派選情,投民主派的人大減?

注:此配圖跟文章內容無直接關係
之後幾年,日本左派陣營內不斷爭論、分裂、重組。溫和還是激進?改革還是革命?親美還是親蘇還是親中?統合起來還是各走各路?各有各的支持者。但可以肯定的是有少部份人,特別是年輕人,見安保鬥爭幾十萬人包圍國會都無用,變得更激進。這些人被日本傳媒稱為「新左翼」,用於和社會黨、共產黨、工會等傳統左派區分。60年代國際上也有學運潮,日本可說是多少受了影響。

例一、東大安田講堂攻防戰:1968年,東京大學激進派學生組織 (東大全共闘) 因對校政不滿,發起罷課佔領校園。當中的安田講堂大樓被佔領到次年1月都未解決,最終校方邀請警方入校清場。


例二、成田鬥爭:1966年,日本政府宣布在羽田機場之外再建設多一座機場,選址為千葉縣的成田,引來當地居民農民反對,之後學運和左翼人士不斷加入,令抗爭長期化。從片段可以看到,情況跟暴動無疑,甚至接近打仗,除了對手不是軍隊而是警察。


而新左翼中最激進者,甚至試圖搞武裝革命,以恐怖襲擊推翻政府。這就來到例三、淀號劫機事件。1970年3月31日,9名「赤軍」成員劫持日航351號班機,指揮飛機飛往北韓。這是日本第一宗劫機事件,之後由新左翼組織發動的劫機陸續有來。


再來是例四、1972年2月的淺間山莊事件。當時日本警方正在追捕已經犯下多宗罪案的「聯合赤軍」,後者逃到群馬和長野縣之間的山區,有5人抵達輕井澤的一間「淺間山莊」挾持一女子做人質,警方在包圍山莊10日後終於突入山莊,整個過程都由傳媒在外直播,震撼了全日本。下面片段中的節目共有 3 part,這裡只貼了 part 1,突入山莊內的片段從 part 2 開始。


中文維基提到犯人家屬精神喊話時說「時代已經變了,美國總統同毛主席握手了,毛主席交給你們的任務完成了。孩子,回家吧。」片段中是沒有出現啦,但當年日本新左翼的確有受到毛澤東思想影響。上面例一的東大鬥爭,我也看過圖片是當年東大有大字報寫著「造反有理」。

Anyway,淺間山莊事件更驚人的是事後揭發的團體內鬨事件。本來「聯合赤軍」的成員不止5人,但隊伍在逃亡期間不斷爆內鬨和搞批鬥,被自己人殺死的人有12人,比剩餘成員還要多,而且全部都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事件明朗化後,新左翼的聲勢急速滑落,雖然仍有少數份子堅持搞武裝革命和恐怖襲擊,但已是日本社會的少數中的少數。

另一方面,自民黨在這段期間一直屹立不倒。1963年眾議院選舉取得283席,1967年取得277席,1969年取得288席,1972年取得271席。左派的社會黨、共產黨等的議席一直沒有增長 (大概在150席上下),無法動搖自民黨。這跟日本經濟起飛也有關。池田勇人提出「所得倍増計画」後不用10年,7年就達成GDP漲一倍,1968年更成功超英趕美成為世界第3大經濟體 (1美國2蘇聯),1964年又成功舉辦東京奧運、1972年美國又交還沖繩,大多數日本人都覺得社會越來越好,對左派持續抗爭反感,甚至有些人以前參加過抗爭現在又後悔,當成自己的黑歷史不再提起。

今年攝於日本的仍然生效的赤軍通緝令
第一位的
坂東國男有參加淺間山莊事件

直到1993年,冷戰結束後,自民黨才首次下台,原因是不斷爆出貪腐醜聞和內鬨令議席大跌。接著上台的是包括社會黨在內的反自民聯盟,但這個聯盟除了反自民之外就沒有交集,很快就瓦解。峰迴路轉的是社會黨黨魁村山富市為了延續執政和當上首相,竟然180度轉態,放棄過去幾十年的立場,同意跟自民黨合組聯盟,立即被輿論和其他反自民黨派大罵,大量要員跳槽到其他政黨。

1996年選舉,無端端跟自民黨大和解的社民黨 (社會黨在選舉前改名社民黨) 被過去的支持者票債票償,慘敗到只剩15席。共產黨在是次選舉亦只有26席,日本兩大傳統左派政黨加起來只有不足一成的41席,相反自民黨再次奪回首相寶座。本來左翼已漸漸被視為是不合潮流的了,經此一役,日本傳統左派更加流失支持,從此一蹶不振。

最近的2014年選舉,議席是這樣:自民 291、民主 73、維新 41、公明 35、共產 21、次世代 2、社民 2、生活 2、無所屬 8。社民黨跟不存在沒甚麼分別,共產黨21席只能說是力保不失,影響力有限。結果搞了這麼多年,自民黨依然是一黨獨大,右派聲勢越來越明張目膽......打錯是明目張膽,左派越來越弱,美日同盟亦更為堅固。

最新一輪的集體自衛權爭議也是得到美國支持,似乎無法擋下。那日本是不是正在右傾化、軍國主義復辟呢?又不能這樣簡單總結。首先一個國家有自己的軍隊和行使集體自衛權本身是相當普遍的事,日本即使恢復兩者,我們只能確定是較戰後幾十年右傾了,是否就能稱為軍國主義仍要觀察。而且,儘管自民黨特別是安倍晉三立場明顯向右傾,民調顯示多數日本人仍是反對軍事化的,自民黨能在選舉中勝出是因為在野黨勢弱和經濟復甦為上的氣氛。

個人來說較擔心的是部份年輕人右傾化,形成所謂的「網上右翼」(ネトウヨ),不斷在網上發表排左排外言論。例如去年的東京都知事選舉,指二戰是蔣介石陰謀、珍珠港是陷阱、日本才是受害國的右翼人士田母神俊雄,得到12.5%票,但根據出口民調只計20多歲的人的話支持度卻有24%,年輕人是最支持他的年齡層 (相對的,年紀越大越不支持他)。不過他們也有可能只是鍵盤戰士啦。

2015年7月17日

希臘民主的勝利?

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273386


希臘上上周公投否決緊縮政策後,希臘人民和左翼人士高呼民主勝利,不料一周後希臘政府突然接受緊縮政策,左翼人士又喊是民主最黑暗一日,令人不禁疑惑到底何謂民主。

翻查紀錄,歐盟不理公投的往績大把。例如1992年丹麥公投否決馬城條約後,丹麥政府跟歐盟商量,在條約加入了一些對丹麥有利的條款,再次公投才通過條約。2001年輪到愛爾蘭公投否決尼斯條約,愛爾蘭政府又是修改了一些細節後,再次舉行公投通過。2005年法國和荷蘭公投否決歐盟憲法,歐盟重新寫了一份差不多內容的文件,但將名字改為里斯本條約,法國和荷蘭政府就說這是條約不是憲法,無須公投,由國會通過了事。

明明是民選政府,卻不理會公投結果,由國會表決算數,又或者要你投完再投直至投到正確答案為止,這樣算民主嗎?這就涉及直接民主和代議民主之分了。

直接民主指的是民眾透過公投等方式直接決定政事,而代議民主是民眾透過選舉選出代表,再將政事交託給代表決定。古代雅典就採用直接民主,從城市運作,外交打仗,到公審犯人,幾萬名合資格市民都能在公民大會上發言和投票。近代民主國家則以代議民主為主流,提倡者指,凡事都要幾百甚至千萬人投票根本不可行,加上人民未必有時間熟習每個議題,亦可能較易受當下情緒和輿論影響,應該由專業政客做決定,選舉就是人民決定授權給哪些政客的儀式,國會的決定就是民主的決定,國會和公投沒有誰比誰更民主。

今次希債危機也突顯一個問題就是,即使人民希望做某件事都好,現實環境是可能有制肘令它實際上做不到,有些事不是一班人投個票就能解決。例如希臘人不想加稅又想繼續有福利,就唯有借錢,但這就要受制於債主。想不緊縮又用歐元,但德國才是歐元的話事人。或者調轉頭,問德國人民公投無條件給錢希臘,看他們肯不肯?所以負責任的民意代表和政府下判斷時既要考慮民意,亦要平衡實際可行性。

這又引發代議民主另一個爭論:民意代表要根據民意做決定,還是能不理民意自行判斷呢?現實是兩部分都有。民代總有自己的理念和政綱,如果自己判斷結果跟當下民意不同,就要跟選民溝通解釋清楚,反正下次選舉是否能夠連任就是最佳測試。如果凡事都看民調,那讓民調機構來管治國家都可以了。

又有人說,民主一定變福利主義,但現在很多歐洲福利國家都轉頭行緊縮,就是因為要面對現實制肘。英國保守黨行了幾年緊縮都能連任,因為選民明白如果經濟沒改善,福利是不可持續的。希臘也有新的民調說,多數人痛定思痛後都願意含淚接受方案以換取留在歐元。

以上是從一個個國家的情況來看,去到整個歐盟層面又不同。歐盟是由多國組成,決策主要來自成員國政府的共同協商決定 (雖然有個全歐民眾直選的歐洲議會,但角色較次要),民意須透過各國政府才能反映給歐盟,於是歐盟跟一般人之間的距離隔了一層。各國政府共商歐盟議題時,亦通常不會有很大壓力要聽民意,因為選舉時民眾考慮的始終是國內議題為先,歐盟議題為次。於是歐盟被批是有民主赤字,即他雖然有民主元素,但並不足夠或是跟一般人期望有落差,今次希債危機恐怕只會更加深民眾歐盟制度有缺憾的印象。

接下來講回現實發展。馬後砲看,希臘政府搞公投實在不是好招。公投否決緊縮後,歐洲多國政府和民意都更趨強硬,覺得希臘玩嘢不可信。雖然齊普拉斯炒掉強硬派財長瓦盧法基斯,又致電法國總統奧朗德求救,但破壞已經造成。之後希臘在法國力促下推出讓步方案,德國卻認為接受的話不足以平息國內反對聲音,提出更多條件,最後希臘需接受一份比公投否決了的方案更苛刻的方案,連IMF都說這方案有問題。更甚的是,期間希臘經濟和社會已經因銀行業停擺受到重大破壞,貿然脫歐只會崩潰淂更快,被迫接受方案。

根據談判結果,希臘國會須再次投票通過方案,其他國家才會出錢。投票在本就支持緊縮的在野黨支持下,得到國會300席中229票大比數通過,但執政聯盟有38人造反。執政聯盟本來有162人,扣除38人就不過半,必須靠在野黨支持,相信希臘政壇很快會有一輪洗牌。可是其中兩個在野黨新民主黨和社會黨是組成上屆政府的,激左聯盟當日就是猛批他們貪污腐敗、推行緊縮、搞到國家一團糟,才得以上台。如果現在齊普拉斯跟他們一同執政,人們會否質疑,今屆政府跟以往的有何分別?希臘搞成現在的樣子,除了經濟缺乏動力和產業,還跟官商勾結、貪污腐敗、利益集團阻礙改革有關。舊政黨再次上台,不就更難打擊利益集團嗎?

然後,希臘投完票,其他歐元國也要投票。在德國,默克爾所屬的基民黨內有強硬派曾經表明要希臘脫歐,如果他們對早幾日的談判大龍鳳不收貨,有人造反,會對默克爾造成打擊,但在左派社民黨支持下,要闖過國會應該不成問題。倒是一些政府如芬蘭是有疑歐派組成,之前說一定要讓希臘脫歐,情況就比較難講了,說不定也要學希臘爭取在野黨支持。

2015年7月16日

[閒聊] 早會的淘氣

最近,有劇團到某名校表演後投訴學生很沒禮貌,上了新聞。作為該校舊生,我可以說,低年級生在外賓面前過份吵鬧,是本校的常態,我自己也經歷過不知幾多次被集體罰沒小息,然後被訓導或是副校或是校長告誡一番,對嘉賓和場合不尊重是對自己也不尊重,知不知道戴著這個校呔和校章是甚麼意思,你們憑甚麼向別人報上校名時能那麼驕傲,諸如此類,雖然我印象中沒見過人對外賓舉中指啦.......

但通常學生年復一年被這些論調洗腦後,到高年級時又真的會自動變聽話,懂得在適當時候做適當的事,該玩耍時玩耍,該正經時正經,正所謂 work hard play hard 嘛。有些人低年級時很不乖,到高年級當上風紀或者「大佬」(團體領袖) 後就變了個人,甚至有人經常走堂和打機都能會考10A之類的。所以低年級頑皮是否就會大未必佳、一代不如一代、敗絮其中呢?只有他們大了才知道。

那劇團演員又說擔心這些名校生將來成為社會棟樑會怎樣,其實他想知道的話,打開電視就能看到一堆人板,例如:田北俊、田北辰、張宇人、湯顯明、梁展文、何志平、何柱國、霍建寧、林建名、鄭國漢.......通常自己學校的舊生會比較記得,現在也可以上維基翻查。再來還有:馬道立、戴耀廷、鍾庭耀、尊子、李臻、東方...打錯是方東昇、呂秉權、林子祥、鄧梓峰、杜汶澤......是說看到自己同班同學也被維基列為著名校友感覺還真有點那個 (這裡沒點名)......

講真有時看到這樣的校友名單,都會覺得學校出了很多「搞事棍」,所以我有時會跟人講笑說,中共想香港天下太平,鏟走這間學校和一眾舊生就可以了。

至於標題說「早會的淘氣」,是因為我很記得當年有個萬試萬靈的玩法。我校早會要唱聖詩,當中有一首「Go down Moses」,歌詞是這樣的:

When Israel was in Egypt's land, Let my people go,
Oppressed so hard they could not stand, Let my People go.

Go down, Moses, Way down in Egypt's land,
Tell old Pharaoh, To let my people go.

可是有個批次的聖詩集卻印錯字,變成這樣.....


請注意,法老 Pharaoh 串成了 Pharosh。

於是每次早會唱這首歌的時候,整個禮堂都會響遍 Pharoshhhhhhhhhhh 的歌聲,即使領唱者 (通稱「神婆」) 會在唱前提醒大家聖詩集印錯了,唱到那裡時還是會出現 shhhhhhhhhhh 的歌聲,甚至台上說要唱 Go down Moses 時就會有人偷笑,如果校長 (通稱「乜乜長」) 在場就會責備大家「Boys you think it's funny?」之類的。那個 shhhhhhhhhhh 基本上是從四方八面地來,不論高低年級都有人這樣唱,說不定不知哪裡的某個本校出身的金融才俊、醫生律師、主播記者,當年都有 shhhhhhhhhhh 過。可惜 (?) 之後換聖詩集,字串對了,這個哽就失傳了。

話說現在互聯網找資料方便了 (當年也有啦,只是沒現在這麼方便),我無聊起來上網搜尋 Go down Moses,才從維基得知原來這是首美國黑人詩歌,將被埃及當成奴隸的猶太人比喻作美國黑人奴隸,有興趣的可以聽聽下面,雖然當年我們不是用這個風格唱啦:



2015年7月15日

新聞短打:日本官員飲福島水

偶而會有些想分享又懶得寫長文的新聞。

1. 香港特首梁振英到訪香港專業教育學院,被一部用來照顧病人的機械人問「食咗藥未?」,相信是很多香港人也想問梁振英他本人和特區政府的一條問題。
截圖來源:蘋果日報


2. 香港公共房屋爆出食水含鉛事件,政府醫生就是否對人體構成危險的說法被記者質疑,醫生再說「這個概念比較難明」,令我想起早前加拿大 Alberta 省選舉,保守黨省長 Jim Prentice 在選舉論壇跟新民主黨代表 Rachel Notley 爭論稅率時,脫口而出一句「I know that math is difficult」。這句話引起全民譁然,保守黨支持度一夜之間暴跌,在數日後的省選舉中大敗,原有省議會70席輸到只剩10席。
截圖來源:http://mathisdifficult.ca/
相關文章:http://nonintellect.blogspot.hk/2015/05/blog-post_29.html



3. 那到底有沒有危險呢?我又想起幾年前日本福島核事故,一位官員園田康博在記者挑戰下,喝下政府聲稱是安全的淨化過的福島水。
截圖來源:google


4. 日本新聞。安倍晉三政府在國會硬推安保條約,放寬集體自衛權,令我記起1960年美日安保條約也是在安倍的外公岸信介力推下,不理國會被數以萬計示威群眾包圍下硬是通過。安倍看來得到外公真傳。順帶一提岸信介在條約通過後很快就宣布辭職以平民憤。
圖片來源:維基




2015年7月13日

典型歐盟政治

今早在 facebook 也寫過一堆,在這裡再補充一些。主題「典型歐盟政治」,來自歐盟委員會主席 Jean-Claude Juncker 在談判結束後說「It is a typical European arrangement」。沒錯,今次的結果絕對很典型歐盟政治,就是領導人關上門開會解決問題,民情是次要,如果哪國公投選出不利歐盟的結果,就其他人一起施壓要該國政府搞定它,直到該國人民選出「正確答案」。

先講回談判。跟希臘政府同屬左派的法國和意大利政府在過去一周不斷發功支持希臘,是希臘最大後盾 (特別是前者)。在法國力促下,希臘首先作出大過預期的讓步,希望給德國下台階,讓對方也有空位讓步。但默克爾仍然擔心國內民意反對,於是德國表現繼續強硬,甚至拋出「暫時脫歐」這個不可能的方案,以在談判中向希臘施加更大壓力,令希臘更加讓步,這麼一來就能讓國民看到政府是有做事的,不是被希臘玩殘。默克爾做完這場大龍鳳後就會讓希臘留下。

「暫時脫歐」是不可行,因為一個國家由一種貨幣換做另一種,社會和市場都需要至少好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適應。你要希臘現在換新貨幣,5年後又換回歐元,只會讓希臘衰過脫歐。所以除了放出這個風的德國,其他國家和歐盟人士都沒人提過,因為明知只是施壓手段。就好像政府做公眾諮詢,給你abc計劃,bc是預了讓人反對的,引導人們贊成剩下的a,是典型的 agenda setting。

另一個證明是取消了原定要舉行的全體28國領導人峰會,只讓19個歐元國開會。如果希臘脫歐,將是首例,這會涉及整個歐盟架構甚至法律的改變,理應要全體成員國一起商討。不用開這個會,反過來看,就即是現在沒有改變歐盟架構的需要,希臘不用脫歐。

有報道說德國財長 Schäuble 是強硬派,想趕走希臘,但我們別忘了他始終只是財長,到最後下決定的是默克爾,她沒理由因為一個老頭 (Schäuble 72歲) 一人的意見就讓歐元甚至歐盟四分五裂的,最終都是要平衡整體利害。在希臘已經讓了一大步的情況下,她實在再沒有充分理據逼希臘走,釀成脫歐大災難。

還有些人不懂,為什麼希臘政府可以不理公投結果。其實這在歐盟政治是很常見的,我甚至覺得他這麼做才證明他是個合格的政客!雖然今次的確是戲劇性一點......有國家公投選出不利歐盟的結果,其他人就施壓要該國政府搞定它,要該國人民選出「正確答案」例子:

1992年丹麥公投否決歐盟馬城條約,丹麥政府在馬城條約加入特別條款後再次舉行公投,結果成功通過。

2001年愛爾蘭公投否決歐盟尼斯條約,愛爾蘭政府修改了一些細節後再次舉行公投,結果成功通過。

2005年,法國和荷蘭公投否決了歐盟憲法草案。歐盟於是寫了一份差不多內容的文件,但將名字從「歐盟憲法」改為「里斯本條約」,於是法國和荷蘭政府說這是條約不是憲法,無須公投,在國會投票通過了事。

但之後輪到愛爾蘭公投否決里斯本條約,於是愛爾蘭政府又修改了一些細節,再進行公投讓它通過。

現時只有愛爾蘭是規定簽歐盟條約都要公投,其他國家都對公投避之則吉,除了英國預計會搞的脫歐公投。

至於政府立場180度突變,英傳通常稱為 u-turn,近期例子也有不少:

法國和意大利政府在公投前兇希臘人,說投反對等於脫歐,想迫他們投贊成。但希臘人真的投反對後,法意又立即改口說最重要是坐下商量,千萬不要脫歐。

再早一點,法國總統奧朗德競選時曾說要收75%富人稅,現在已沒再提。德國總理默克爾以前也常說德國沒核電不可行,日本福島事故後就 u-turn 說支持零核電。

英國自民黨上屆大選時說要減大學學費,加入執政聯盟後 u-turn 支持學費加倍,是英國近期最有名的例子,英媒還有一大堆卡梅倫政府 u-turn 的統計:

Every coalition U-turn: the list in full (guardian)
http://www.theguardian.com/politics/2013/nov/28/coalition-u-turn-list-full

37 coalition climbdowns, u-turns and row backs (telegraph)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politics/9617519/37-coalition-climbdowns-u-turns-and-row-backs.html

所以,要分開代議民主和直接民主,不是沒原因的。

根據談判結果,接下來輪到希臘國會再次投票通過方案,其他國家才會確定出錢。從早幾日經驗看,齊普拉斯的激左聯盟會有一堆議員造反,單靠執政黨的票是不夠的,預料需要在野黨支持,而有在野黨已經宣布會投贊成。但每次都有人造反和政府靠在野黨也不是辦法,相信希臘各政黨很快會面臨一輪洗牌。至於提早大選,那就要看未來幾日民調顯示民眾是否也同意袋住先,如果他們不袋,齊普拉斯當然死也不要提早大選。

希臘投完票,其他歐元國也要投票,而需要在野黨支持的,恐怕不只齊普拉斯。在德國,默克爾所屬的基民黨有強硬派表明要希臘脫歐,默克爾是否能說服他們,就看他們是否對這場談判大龍鳳收貨。不收,有人造反,會對默克爾造成打擊,但在左派社民黨支持下,要闖過國會也不成問題。倒是一些政府如芬蘭是有疑歐派組成,之前還說一定要讓希臘脫歐,就要再看情況如何了。

齊普拉斯的叮噹與基友

今次談判結束,法國總統奧朗德可說成了齊普拉斯的叮噹。據傳媒報道,當日希臘公投向緊縮說不後,齊普拉斯很快就致電奧朗德,像大雄求叮噹般向他求救,而奧朗德為了確保希臘提出的方案能為他國接受,直接派法國財政部的官員到雅典核數和寫方案。奧朗德第二天也跟默克爾緊急見面,說明他一定要保住希臘。昨晚的通霄談判,也是齊普拉斯、默克爾和奧朗德三人一直在談。雖說希臘依然要實行緊縮,但至少是留用歐元了。

齊普拉斯另一位要多謝的是他的好基友意大利總理倫齊。雖然意大利的級數不及法國,不能直接參與跟德國的面對面較量,但也只有他和奧朗德是過去一周都一直高調支持希臘,反對脫歐。兩人由於國家立場相近 (都是歐豬)、政治立場都是左派、而且同年都是40歲,關係向來不錯,在 google 上可以找到兩人「攬頭攬頸」的照片......

http://www.euronews.com/2015/02/04/tsipras-gets-support-from-italy-on-the-road-to-brussels/

http://www.theguardian.com/business/live/2015/jun/29/greek-crisis-stock-markets-slide-capital-controls-banks-closed-live
歐洲理事會的官網上的領導人大合照,兩人也是在「密斟」......

http://www.consilium.europa.eu/en/european-council/
話說意大利前總理「貝佬」貝盧斯科尼也有跟外國領導人做基友,而那位可能有點令人意外,是俄羅斯的普京......

google search 結果
荷蘭代理斯洛文尼亞

還有一樣想講。記者到早上知道談判快到尾聲了,因為斯洛文尼亞總理 Miro Cerar 突然提早離場。但他還委託荷蘭首相 Mark Rutte 代表斯洛文尼亞繼續參與峰會。為何會選荷蘭呢?按理來說兩國的交集應該有限,斯洛文尼亞跟鄰國如奧地利等的關係更密切。較有可能的理由是斯洛文尼亞總理 Miro Cerar 屬於歐洲自民聯 ALDE,而一眾同屬 ALDE 的國家領導人中,荷蘭首相 Mark Rutte 是最資深和最經驗豐富,所以考慮到政治立場和能力,斯洛文尼亞寧願選荷蘭為代理人。雖然最後最決定性的都是默克爾啦......


但正常來說,一國怎麼能委託另一國代做決定的呢?畢竟這牽涉到國家主權這種重要的事。原來歐盟峰會規定一定要由領導人出席,所以一國的總統/總理/首相無法出席時,是不能由外長/財長代理,只能委託另一國的領導人代理。去年有一次歐盟峰會,荷蘭首相 Mark Rutte 無法出席,也是由同屬 ALDE 的盧森堡首相 Xavier Bettel 同時代理荷蘭出席峰會,荷蘭外長 Bert Koenders 在場外事先跟 Xavier Bettel 講明荷蘭政府的想法,Xavier Bettel 到場時還笑說「我覺得我今天特別重要」。是說荷蘭人口有1600多萬,而盧森堡只有約50萬,由小國代理 (相對的) 大國做決定,都真是奇觀......

2015年7月10日

希債危機各方想甚麼

文章已於《am730》刊出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272209


希債危機,又談判又公投又談判,搞極都未完。歐盟說下周日是最後限期,但孰真孰假還說不定,因為各方說法都一時一樣。今次就談一下各方立場為何導致這個局面。

各國領袖都想希臘留在歐元,這是肯定的。對德法等歐盟主導國來說,希臘脫歐的即時經濟震盪會波及其他國家,而創下成員國退出的先例,對歐盟是個重大政治挫敗,國際地位嚴重受損。對希臘來說,脫歐同樣是下策,不再使用歐元會造成巨大政治和社會動盪,其他歐盟國再無責任幫他,而且希臘人心理上都是希望跟德國人法國人保持同 level。

有評論認為希臘可向冰島學習,因為冰島幾年前也是有債務危機,人民公投決定賴債,經濟一度嚴重衰退,但最近已開始復甦。可是兩地背景很不同。冰債危機起因是銀行業爆煲,政府想用公帑救銀行被人民阻止引發賴債,並非像希臘是政府本身財赤爆煲。冰島不是歐元成員,可讓貨幣貶值增強競爭力,希臘要貨幣貶值就要先脫歐,勢必造成額外政治和民生動盪。冰島的其他基本因素也較好,如教育水平和工作效率較高,危機前失業率僅2%,較有條件渡過難關。亦有評論指希臘可向俄羅斯甚至中國求助,但俄羅斯自身經濟也陷入衰退,中國最近也是救自己個市都救不到,如何救希臘。

各方都想希臘留在歐元,問題在條件。歐盟想希臘大幅加稅和削減福利而希臘不肯,希臘想撇除部份債務而歐盟不肯。雙方鴻溝過大,又因國內壓力無法讓步,令談判一直無進展。萬一其中一方花光耐性,寧願 no deal 都不要 bad deal,就會一拍兩散,希臘確定脫歐。各方國內有何壓力迫到他們不敢讓步呢?

希臘方面,人民將問題歸咎過往政府貪腐無能,加上緊縮政策令生活大受影響,經濟不斷衰退無起色,越走越激,終於在今年初的大選中懲罰傳統政黨,改投激左聯盟。在這個背景下上台的激左聯盟,即使想留在歐元,亦不敢答應歐盟進行緊縮,甚至有黨員稱,高層接受緊縮的話就會退黨拉倒政府。總理齊普拉斯訴諸民意,舉行公投,結果希臘人說我們爛命一條,說不又如何,而且民調顯示很多人仍以為可以不緊縮又留在歐元,歐盟方會聽他們的話。齊普拉斯當晚出來見記者卻愁眉苦臉,因為他知道談判工作艱巨,唯有撤換四圍辣火頭的財長瓦盧法基斯,先向歐盟方示好。

歐盟方面,德國總理默克爾向來被視為話事人,能一錘定音,但她也不能一意孤行,須考慮其他成員國利益才能服眾,和顧及德國國內民意,不然隨時後欄起火被趕下台。希臘人做債仔做到這麼惡,作為債主的德國人很多已經不想再出錢幫希臘。德國這股民怨形成一個新的政黨,搶了默克爾所屬的基民黨不少票,更令基民黨黨員認為默克爾要聽民意企硬。

跟德國立場相近的還有一眾北歐富國,如荷蘭和芬蘭。他們國內也是有很多聲音反對寬容,特別是芬蘭今年4月大選後有個疑歐派政黨加入了政府,更令該國立場趨強硬。一些不太富裕的東歐國也意外地立場強硬。他們雖然不富裕,為了加入歐盟都努力勒緊褲頭,政府財政反而穩健,例如拉脫維亞國債對GDP僅30%,愛莎尼亞更低至10%,所以他們都覺得希臘人是歎慣世界唔捱得。聞說早前有次希臘和歐盟開會,關上門後罵希臘罵得最兇狠的都是東歐國。

歐盟另一要員法國總統奧朗德,對希臘立場則時硬時軟。當初希臘激左聯盟上台,奧朗德是表現較寬容的,因為他屬於法國社會黨,是左膠一名,認為歐洲左派應該聯合起來反對緊縮政策。可是歐盟政治是流行坐下來講數,希臘激左聯盟日日嘈到拆天,搞串個 party,其他歐洲政府都受不了,奧朗德要跟他保持距離。這又影響到德國,默克爾在國內的聯合政府拍檔是德國社民黨,跟法國社會黨同路,奧朗德變硬的話,德國社民黨也會加強對希臘施壓。希臘公投前夕,法國說投不等於退出歐元,但希臘人真的投了不,法國又改口說總之大家坐下來傾傾,立場搖擺不定。

被貶為歐豬的另外兩個歐洲大國意大利和西班牙,亦對希臘又愛又恨。愛,是因為萬一希臘真的爆煲,作為歐豬的意西兩國會首先受牽連,所以他們不會想希臘死。恨,是因為意西國內都出現像希臘激左聯盟那樣的反緊縮政策政黨,挑戰現有執政黨,所以意西政府又不會想激左聯盟很成功,不然國民就會跟風投反緊縮政黨。西班牙的情況尤其緊迫,該國年底就要大選,而作為前哨戰的今年4月的地方選舉,反緊縮政黨表現甚佳,得票迫近執政黨。

希臘和歐盟的新一輪談判,就看齊普拉斯是否不怕被國人罵接受部份緊縮方案,或者奧朗德能否說服默克爾減少緊縮要求,但暫時來看兩者成事機會都不大。如果今次談不成,也不能永無止境談下去,因為希臘政府和銀行業已經快花光現金,歐盟不出錢就不知會發生甚麼事,如何處置希臘必須有個了斷。默克爾已決定在周日舉行緊急峰會,這是連英國等非歐元的領導人也會出席的全體峰會,是要作最高級別決策時才會召開,恐怕屆時會出現能撼動整個歐盟的重大決定。

2015年7月9日

歐盟是左是右?

歐盟鋒會例子 (2011) (WIKI 圖片)

希臘公投向緊縮政策說不,有評論員說歐盟左膠包容主義失敗是死因,又有評論員批歐盟右派自由經濟失敗是死因,教人摸不著頭腦,到底歐盟是左是右。其實歐盟是左右都支持,又左右都反對。聽起來像廢話,但且聽解說。

先看回歐盟的歷史。歐盟1993年正式成立,但歐洲一體化或聯邦化的概念的落實,一般會追溯到歐盟的前身歐洲煤炭共同體 ECSC (1952年成立)。它讓成員國能以零關稅互相購買煤和鋼等工業原料,並且成立一個權限能跨國執行的中央監管機構。當時歐洲剛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百廢待興,同時蘇聯威脅赤化,美國放水支持西歐合作,德法意比荷盧六國於是放下仇隙,透過成立煤炭共同體,將大家在政治和經濟層面捆綁在一起,既能搞好經濟增強實力,又能減低對立氣氛。

簽紙成立煤炭共同體的西歐國領導人被視為歐盟「國父」,包括西德總理 Konrad Adenauer、法國總理 Robert Schuman、意大利總理 Alcide De Gasperi、煤炭共同體首任主席 Jean Monnet (法國人) 及比荷盧的領導人等等。德法意三位總理都是屬於中間偏右政黨,煤炭共同體又是以搞好經濟為號召,因此歐盟成立之初確實是由中間偏右陣營主導。

煤炭共同體後來進一步擴展為經濟共同體 EEC,以大市場、零關稅、經商自由、資本移動自由、人口移動自由等作為招徠,吸引了更多國家加入。再成為歐盟 EU 後,在政治、財政、貨幣、法律、社會等多方面進一步融合,加上蘇聯倒台後東歐國家搶著加入,歐盟才囊括大半個歐洲,真正成為歐洲的代表。

歐洲的中間偏左陣營一開始對以自由經濟為主要論述的煤炭和經濟共同體有保留,但後來看到歐洲一體化也能加入穿越國界、溝通包容等左派論述內容,又不斷成立更多監管機構、反壟斷法、勞工法、人權法、環保法等,全都符合左派喜好,漸漸變成歐盟支持者。歐盟還有地區基建費補貼窮國,也是受左派歡迎。

所以時至今日,不論歐洲的中間偏右還是偏左陣營,都是支持歐盟的。反歐盟的主要來自極右和極左人士。極右人士指責歐盟破壞成員國主權、引入移民、硬性要求過多的人權自由,極左人士則指歐盟太著重自由經濟、對基層幫助不足、被美國牽著走等等。所以我開首說歐盟是 (中間偏) 左右都支持,又 (極端) 左右都反對。須注意的是,極右較傾向否定整個歐盟的概念,而極左較強調歐盟錯的是經濟政策,有些不同。

於是在今次歐債危機中,儘管出發點不同,極右和極左都同樣大罵歐盟。希臘上周公投向緊縮政策說不,各地左膠歡呼民主勝利之餘,各地極右排外法西斯亦同樣歡呼民主勝利。昨日歐洲議會開會,希臘總理齊普拉斯現身,各地極右派就狂讚他成功向歐盟霸權說不,證明歐元和歐洲一體化注定要失敗云云,但齊普拉斯的盟友亦反擊叫他們別乘機抽水。

現時歐洲議會有8大黨團,他們是由成員國中理念相近的政黨合組的跨國政治聯盟,4個堅定或傾向支持歐洲一體化,另外4個堅定或傾向反對。以下簡介這8大黨團、立場、黨勢、組成政黨及名人例子,讓大家理解一下。

歐洲人民黨 European People's Party (EPP)
中間偏右、保守主義、堅定支持歐洲一體化
217 / 751 歐洲議會議員
10 / 28 歐盟成員國領導人
德國 Christian Democratic Union (總理默克爾)
法國 The Republicans (前總統薩爾科齊)
意大利 Forza Italia  (前總理貝佬)
西班牙 People's Party (首相 Mariano Rajoy)
波蘭 Civic Platform (總理 Ewa Kopacz)

歐洲自民聯 Alliance of Liberals and Democrats for Europe (ALDE)
中間偏右、自由主義、堅定支持歐洲一體化
70 / 751 歐洲議會議員
7 / 28 歐盟成員國領導人
荷蘭 Party for Freedom and Democracy (首相 Mark Rutte)
比利時 Reformist Movement (首相 Charles Michel)
芬蘭 Centre Party  (總理 Juha Sipilä)

歐洲社民聯 Progressive Alliance of Socialists and Democrats (S&D)
中間偏左、社民主義、堅定支持歐洲一體化
189 / 751 歐洲議會議員
8 / 28 歐盟成員國領導人
法國 Socialist Party (總統奧朗德)
德國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副總理 Sigmar Gabriel)
意大利 Democratic Party (總理 Matteo Renzi)
英國 Labour Party (前首相貝理雅、白高敦等)
瑞典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首相 Stefan Löfven)

歐洲綠黨聯 The Greens–European Free Alliance (GEFA)
中間偏左、環保主義、傾向支持歐洲一體化
50 / 751 歐洲議會議員
0 / 28 歐盟成員國領導人
德國 Alliance '90/The Greens (前副總理 Joschka Fischer)
法國 Europe Ecology – The Greens (社運人士 Daniel Cohn-Bendit、José Bové 等)
瑞典 Green Party (副首相 Åsa Romson)

歐洲聯合左派 European United Left–Nordic Green Left (GUE-NGL)
極左、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傾向反對歐洲一體化
51 / 751 歐洲議會議員
1 / 28 歐盟成員國領導人
希臘 Coalition of Radical Left (總理齊普拉斯)
西班牙 Podemos (黨魁 Pablo Iglesias Turrión)
德國 The Left

歐洲保守改革黨 European Conservatives and Reformis (ECR)
中間偏右、保守主義或民族主義、傾向反對歐洲一體化
74 / 751 歐洲議會議員
1 / 28 歐盟成員國領導人
英國 Conservative Party (首相卡梅倫)
波蘭 Law and Justice (前總理 Jarosław Kaczyński)
德國 Alternative for Germany

歐洲自民黨 Europe of Freedom and Direct Democracy (EFDD)
極右、保守主義或民族主義、堅定反對歐洲一體化
45 / 751 歐洲議會議員
0 / 28 歐盟成員國領導人
英國 UK Independence Party (黨魁 Nigel Farage)
意大利 Five Star Movement (黨魁 Beppe Grillo)
瑞典 Sweden Democrats (黨魁 Jimmie Åkesson)

歐洲國家黨 Europe of Nations and Freedom (ELN)
極右、保守主義或民族主義、堅定反對歐洲一體化
37 / 751 歐洲議會議員
0 / 28 歐盟成員國領導人
法國 National Front (黨魁 Marine Le Pen)
意大利 Northern League (黨魁 Matteo Salvini)
荷蘭 Party for Freedom (黨魁 Geert Wilders)

支持派大致佔7成議席和幾乎所有成員國領導人,是歐洲政界主流,反對派佔3成議席,是少數派。雖然如此,反對派在媒體上佔不少版面,有一定聲勢,仍能透過輿論影響歐盟政情。

另外,留意4個反對派中,有1個極左和3個極右,為何極右要分成3個黨團呢?首先,歐洲保守改革黨 (ECR) 的英國代表是保守黨,而歐洲自民黨 (EFDD) 的英國代表是英國獨立黨。這兩個黨雖然都反歐盟,但在國內是會搶選票的競爭對手,所以分開組織黨團。然後,這兩者都不敢跟法國國民陣線的 Marine Le Pen 或荷蘭自由黨的 Geert Wilders 合作,因這兩人都在歐洲惡名昭彰,而英國保守黨和獨立黨都不想被國內選民當成跟他們是同路人,於是 Marine Le Pen 和 Geert Wilders 又自行組一個黨團 (ELN)。所以反對派內也是各懷鬼胎。

至於支持派或主流派中,兩個中右佔287席,兩個中左佔239席,差距不算很大,但計國家領導人的話,中左只有8國,中右是佔壓倒性的17國。從這個角度計的話,我們的確可以說現時歐盟政治是中間偏右路線佔上風。

2015年7月8日

希臘是民主社會代表?

網民來信,說他一些朋友老拿希臘做例子,說民主怎樣怎樣不好,香港有民主都會變希臘。

希臘是不是適宜作為民主國家的典範呢?民主一定令國家債台高築嗎?我們看德國,有這麼多嗎?丹麥有嗎?瑞典有嗎?挪威、芬蘭、加拿大、澳紐......有嗎?政府多少有些欠債,但沒有希臘這麼嚴重。(ps 有幾個歐盟國家的國債對GDP比率比中國還要低)

民眾一定選福利主義的政客嗎?近月英國選舉保守黨才贏了工黨,還有芬蘭和丹麥的選舉,都是選出中間偏右,擺明車馬要減福利的新政府。

經濟不好,財赤嚴峻,一定是因為人民好食懶飛嗎?那經濟衰足20年,國債對GDP比率高過希臘的日本,一定是全世界最懶。

只談一個國家,有機會構成以偏蓋全,學術界會說是 selection bias。一個原因是真的認識不足,不知其他例子。另一個原因,是故意的,叫結論決定推論。正常的學術研究,理應是先研究例子,再從中推論出一個結論。反過來做,就是你早就認定民主是壞的,於是拼命找民主是壞的例子,找到一個,就不由分說說證明民主是壞的。

香港人說「你看希臘和西班牙,有民主搞到經濟這麼差」,跟我看西班牙新聞那邊的政客說「你看古巴和委內瑞拉,有共產黨搞到經濟這麼差」,都是某程度上的以偏蓋全。整體而言,學術界尚未有定論說民主或不民主跟經濟增長有必然關係。

問題點除了選不同國家,還有不同的時間點。例如早10年或者20年,有人會說歐洲窮中國富嗎?再不然看下面的圖:早幾十年,其實意大利經濟比英國還要好。拿上一季GDP增長來說,印度是7.5%,中國是7%,民主印度超越共產中國,國際組織也說,未來幾年印度經濟增長很大機會持續高於中國,說不定幾年後我們就不再講中國強國論,而是講印度強國論,特首不是叫年輕人去廣西發展而是去孟買、海德拉巴、班加羅爾。


只拿一個國家作例子,這樣的研究方法也是有的,但要仔細做,看能從中得到甚麼教訓。希臘搞到這麼大問題,原因大致有三方面。

一是大家都講慣的,他們充大頭,本身沒甚麼經濟產業,稅收少卻大派福利,政府又貪腐,人民又逃稅,那當然入不敷出啦。

二是政府隱瞞。上幾屆希臘政府為了加入歐元,將經濟和財政數據「造」得很漂亮,騙外界希臘跟西歐同一 level。

三是歐元的保護傘。希臘使用歐元後,國債息率大降,要還的利息少了,政府當然放心借更多錢。

三樣加起來的結果是,即使希臘財政早就出問題,外界也被蒙在鼓裡,直至金融海嘯殺到才紙包不住火,可是政客和人民和仍然不肯夢醒,改革慢吞吞,終於尾大不掉。如果只有因素一,說不定問題不會變到這麼大,因為如果外界早些知道希臘政府財政這麼差,希臘政府就不敢搞這麼多福利,亦不能搞,因為他根本不會借到錢,其他歐盟國亦無必要救他。

對民主的啟示是甚麼呢?一是制度上的,投票只是民主的第一步,民主還需要完善的法治和監察制度。為什麼政府可以造數造這麼久都沒人發現?造數的官員沒人需要問責?貪腐和逃稅沒法整治?我們很難想像同樣糟糕的事情會發生在英國、德國或北歐。

二是要知道和面對後果。想有高福利,可以借錢或加稅,但借錢不是根本方法,因為別人可以不借。雖然大家直覺會說沒人想加稅,但看看北歐國家,願意交多些稅以換取合理福利的大有人在。希臘搞成這樣,因人民不肯加稅還愛逃稅,然後政府造數加歐元保護傘令他可拖住先,但總要一天要面對實情。須知道國際經濟金融有其規矩,你可以不接受人家借錢給你的條件,但你賴債亦有相應後果。不是你有民主有公投,世界就會以你為中心轉。希臘公投叫德國別再迫人緊縮就叫民主勝利,試試讓德國人也公投看他們同不同意希臘人?

然後有道是物極必反。過高福利會導致經濟停頓,人民沒工做,政府也付不出錢,最後生活反而更差,人民唯有改投一些經濟政策是合常理的政黨。英國人為什麼選保守黨不選工黨就是這樣,早陣子法國提出收75%富人稅也很快放棄掉。以前聽人講過,全球至今都絕少有共產黨透過選舉上台的例子,大眾絕少會想有真正的共產社會。當然,等到出問題了才知要反,可能是太遲,會有痛苦的適應過程,但破產後仍能復甦的例子的確存在。

三,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有他面對的情況,不適合的「融合」就是不適合。希臘用了歐元後,政府借貸容易了,人民 feel good 覺得自己跟德國同級數了,但好處享受了一會後,壞處開始浮現。物價上升,競爭力下跌,生意難做,沒有自己的貨幣和貨幣政策,政府改革的招數也少了,還受制於其他歐盟國家。希臘人現在公投說要命運自主,但又要想,可能當年政府不應該不惜造數也要跟風「融合」呢。

2015年7月5日

多國選舉 update

筆者在5月5日 update 過一次幾個國家的大選選情,現在又來了。今次簡單跟進上次談過的以色列和芬蘭選後形勢,之後談波蘭總統選舉和丹麥國會選舉。原本想過寫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地方選舉,但開始動筆後越寫越懶得動腦筋,就沒寫了。附上幾條 link

上次多國選舉 update:http://nonintellect.blogspot.hk/2015/05/update.html

加拿大亞伯達省選舉:http://nonintellect.blogspot.hk/2015/05/blog-post_29.html (推薦文章)

英國國會選舉:http://nonintellect.blogspot.hk/2015/05/2017.html (寫過幾篇,這是總結)

大阪公投:http://nonintellect.blogspot.hk/2015/05/blog-post_19.html

土耳其國會選舉:http://nonintellect.blogspot.hk/2015/06/blog-post.html

希臘公投

希臘公投正在進行,就也加入一段吧。

希臘執政黨 Syriza 聲稱反對歐盟和IMF的緊縮經濟方案也不要緊,歐盟是不會將我們逼走的。我覺得很難說,因為現在整個歐盟高層不論左、右、南、北各派,都已經被希臘煩到嘔,全部人都想 Syriza 快點去死,如果希臘人再「選錯」,我覺得真的有機會激到歐盟高層火起,寧願放棄希臘也不想再被他煩下去 (雖說希臘脫歐也有另一堆麻煩要處理啦)。

所以歐盟今次故意令希臘銀行擠提、沒錢派退休金、市面一片混亂,讓希臘人感受不聽話的下場,希望他們懂得「選對」。3年前,2012年5月的希臘大選,接受緊縮的 ND 和 PASOK 黨只取得32%票,不足以成立新政府,歐盟要員也是就輪流出口,催促希臘重新大選,結果一個月後舉行的新選舉中, ND 和 PASOK 取得42%票足以成立政府。分別是當年靠出口,今次直接出手。

但民調顯示「選對」的人未必足夠 (3年前雖然讓政府上台,但也只有42%人「選對」)。畢竟幾年下來,很多希臘人已經抱著「爛命一條」、「再衰又能怎樣」的賭氣態度,加上 Syriza 和左派評論員一天到尾說「這是德國陰謀」、「人民沒錯」,很多希臘人就是不想聽歐盟的話。結果會怎樣,只有天曉得了。

以色列:後續

上次的文章講到,以色列總理 Benjamin Netanyahu 雖然在三月大選中勝出,他所屬的 Likud 黨成為最大黨,籌組執政聯盟卻出了問題,弄了兩個月都未解決。結果是他在最後限期那一天剛好湊夠一個在國會有過半議席,61/120席的五黨聯盟。但要維繫五個黨非常困難,只要任何一個黨突然不支持,政府法案就會被否決。所以,雖然有對巴勒斯坦的強硬派加入政府,他們都坦誠很難推動這些政策,政府可能會先處理較易取得共識的經濟民生政策。上一屆政府撐了不足兩年,不少評論認為今屆可能更快就玩完。

Israel parliamentary election 2015
Likud 30 (+12)
Zionist Union 24 (+3)
Joint Arab List 13 (+2)
Yesh Atid 11 (-8)
Kulanu 10 (new)
Habayit Hayehudi 8 (-4)
Shas 7 (-4)
Yisrael Beiteinu 6 (-7)
United Torah Judaism 6 (-1)
Meretz 5 (-1)
Total 120

New government: Likud 30 + Kulanu 10 + Habayit Hayehudi 8 + Shas 7 + UTJ 6 = 61

芬蘭:後續

芬蘭則相反,由於上屆政府太多政黨太分散,四月選舉後,今屆籌組執政聯盟是以盡量少政黨為目標。結果是由國會三大黨組成政府,也好在他們的政策主張不算差太遠。焦點一是今屆政府預料會推行緊縮經濟政策。焦點二是疑歐派政黨 Finns Party 首次加入政府,預料會令芬蘭在歐債問題上傾向強硬。焦點三是上屆總理 Alexander Stubb 接受出任退一級的財政部長。

Finland parliamentary election 2015
Centre Party 49 (+14)
Finns Party 38 (–1)
National Coalition Party 37 (–7)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34 (–8)
Green League 15 (+5)
Left Alliance 12 (–2)
Swedish People's Party 9 (–)
Christian Democrats 5 (–1)
Åland Islands 1 (–)
Total 200

New government: Centre 49 + Finns 38 + NCP 37 = 124

波蘭:離奇的選舉地圖

波蘭在5月舉行了總統選舉。雖然波蘭的總統是虛位元首,國會選舉才會影響政府組成,但因國會選舉也會在今年10月舉行,今次總統選舉被視為前哨戰。選舉結果是在野黨 PiS 的候選人 Andrzej Duda 擊敗執政黨 PO 支持的現任總統 Bronisław Komorowski (52% vs 48%)。現任總統 Bronisław Komorowski 本來在民調領先,但他在選舉期間數次失言,對手 Andrzej Duda 競選表現則較預期好,亦較年輕有活力 (43歲,現任總統63歲),結果爆冷勝出。

執政黨 PO 受到的打擊不止於此,它在選舉後又爆出醜聞,要炒掉幾個部長。在野黨 PiS 亦決定變陣,不派出民望一般的黨魁兼前總理 Jarosław Kaczyński,而是派出副黨魁及女性的 Beata Szydło 為總理候選人。現任總理 Ewa Kopacz (PO) 也是女性,下屆總理將會變成女性之爭。暫時民調顯示 PiS 支持度近4成,PO 只有近3成,有一定差距,但預計要跟小黨合作才能組成政府。PiS 的立場較為疑歐,同時也是較反俄羅斯,上台的話會有怎樣的外交政策還很難說。

話說這個段落的標題叫「離奇的選舉地圖」。首先我們看看今次總統選舉的結果:


然後這是2011年國會選舉的結果:


可以看到波蘭大致被一分為二,東面較支持 PiS (藍),西面較支持 PO (黃)。而熟悉歐洲歷史的人,可能會覺得這兩幅圖很面善,因為東西陣營的分野,跟200年前俄普奧三國瓜分波蘭的分界幾乎一樣!維基上的瓜分波蘭圖:


對比現在的波蘭大概是這樣:


也就是說,以往的普魯士/德國區較支持 PO,俄羅斯/奧地利區則較支持 PiS......為何會這樣呢?上網找過一會兒,不少外國人都有留意到這個巧合。有人認為可能跟經濟和教育水平有關,因為德國區這方面理應較俄奧區為佳,但波蘭現在的地圖是1945年畫下的,還將德國裔的人都趕走了,70年間理應拉近了差距......所以我不太同意這個說法,暫時是無解。

丹麥:離奇的少數政府

丹麥在6月舉行了國會選舉,十日後新政府出爐。雖然很快完結,但這個選舉結果和籌組政府過程卻很特別。先貼出這個方便大家對照。

Denmark parliamentary election 2015
Social Democrats 47 (+3)
Danish People's Party 37  (+15)
Liberal Party 34 (–13)
Red–Green Alliance 14 (+2)
Liberal Alliance 13 (+4)
The Alternative 9 (new)
Social Liberal Party 8 (-9)
Socialist People's Party 7 (-9)
Conservative People's Party 6 (-2)
Representatives of Faroe Islands 2
Representatives of Greenland 2
Total 179

牌面上的贏家一,第一大黨兼現屆執政黨的 Social Democrats,宣布辭職。

牌面上的贏家二,增加了15席成為第二大黨的 Danish People's Party,經過一番討論後宣布不加入政府。

牌面上的輸家,減了13席,只排第三的 Liberal Party,卻組成了新政府,還要是只有它一個黨,只佔國會 34/179 = 19% 議席的超少數政府。

為什麼會搞成這樣?首先要知道丹麥近年政治分為左右兩大陣營:

左由 Social Democrats、Red–Green、Social Liberal、Socialist、Alternative (原SL成員組成) 組成,他們在上屆取得89席,加上法羅群島和格陵蘭的4席中有3席傾向支持左派,有過半支持的92席。

右由 Liberal Party、Danish People、Liberal Alliance、Conservative 組成,他們在上屆取得86席,外島中亦只有1席支持,無法追過左派。

於是由左派在選前同意共同推舉的 Social Democrats 黨魁 Helle Thorning-Schmidt 成為首相,政府由 Social Democrats、Social Liberal、Socialist 三黨 (77席) 組成,Red–Green 和外島左派 (15席) 沒加入政府,但國會投票時會支持政府。

Helle Thorning-Schmidt 
到了今屆,右派取得90席,左派只取得85席,就算外島4席全部傾向支持支持亦無法追過右派,於是右派在選前同意推舉的 Liberal Party 黨魁 Lars Løkke Rasmussen 成為首相。

儘管 Danish People's Party 的議席超出了 Liberal Party,但其他右派是不會推舉 Danish People's Party 黨魁當首相的,Danish People's Party 也唯有繼續推舉 Lars Løkke Rasmussen。

Lars Løkke Rasmussen
雖然 Lars Løkke Rasmussen 當上了首相,但他籌組政府很快就碰上麻煩。Danish People's Party 、Liberal Alliance、Conservative People's Party 雖然願意支持他當首相,但那只是在跟對陣的 Helle Thorning-Schmidt 二擇一的情況下。當趕走了 Helle Thorning-Schmidt 之後,他們又立即內鬨,表示因為各種分歧,不願意跟對方坐在同一個政府內閣之內。結果就出現政府只由 Liberal Party (34席) 組成,另外三個右派政黨 (56席) 在投票時支持政府的局面。

類似的情況亦發生在瑞典和挪威。組成瑞典政府的 Social Democrats 和 Greens 只佔 138/349 席,組成挪威政府的 Conservative 和 Progress 只佔 77/169 席,他們可以上台都是因為有不願加入政府但願意投票時支持政府的政黨。對比英國,只相信議席過半的多數政府,無單一政黨過半的 Hung Parliament 猶如世界末日,政治文化有極大差別。

另一點跟瑞典和挪威,甚至歐洲各地相同的是,疑歐派勢力正在打入主流 (雖然挪威並非歐盟成員)。丹麥的 Danish People's Party 和芬蘭的 Finns Party 都是國會第二大黨,瑞典的 Sweden Democrats 和挪威的 Progress Party 都是第三大黨。今次選舉,左派首相 Helle Thorning-Schmidt 見疑歐派民望上升,還跟風說要減少新移民數目。

筆者4年前談上屆丹麥選舉時,談到當時歐洲有好幾國都在向左轉,如法國和意大利之後都選出了左派政黨。但4年下來,這些左派都未有將歐洲的大勢拉向左邊,反而出現舉著左派旗子卻在搞右派政策的事,如法國和意大利的左派政府近月都在推出一些減少勞工福利和有利營商的政策。歐洲中間偏右和中間偏左的分別似乎正在模糊。

同時,極右和極左的分別也在模糊。丹麥的 Danish People's Party、法國 National Front、希臘 Syriza、西班牙 Podemos 等等,雖然他們對移民和人權自由等方面有不同看法,但他們亦有很多相同之處,如都是批判現時的歐盟,和支持較保護性的經濟政策。以前上課時都有老師問過,傳統的左右之分是否已經不合時宜?雖然多數政黨仍會定性自己是左或右,但對選民來說,似乎真的越來越難分。

2015年7月3日

(無聊) 日本很危險

新聞報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酒後吐真言,說隨時可跟中國打仗,因為日本已經研發了超先進的秘密武器,一出手就能贏解放軍。


據悉該秘密武器就是這個。可是這樣公開展示,根本就不是秘密了嘛。


據說它還有像這樣的夥伴。


據聞還有能配合使用的宇宙基地,所以大陸國安法要將宇宙安全也納入。


然後,這似乎是負責駐守空中基地的機械人。也有人說它的真身其實是口中能發射光束,七日內毀滅世界的可怕兵器。


上面那些武器固然可怕,但也有很多武器是隱藏在民間。例如傳說中,有些日本學校地底其實是存放著大型機械人,必要時會由小學生駕駛它們出擊。


像這樣的木刀,明明是攻擊性武器,也是被當成紀念品隨街販賣,很黃很暴力。


一些刀劍甚至會被當成聖物潮拜。


據報這地下空間可能是自衛隊的秘密基地。


似乎是基地使用中的情況。


消息又透露,日本還有很多宅男其實是魔法師,會使用魔法、言靈、式神、咀咒等等。


貌似是魔導書的物體。


可能是讓自衛隊打怪練功的地下城。


東京都政府的基地,東京都廳,必要時也是能變型的。


網民指,東京鐵塔和 Sky Tree 也有類似功能。


亦有報道指「軍艦卷」是用來紀念山本五十六的,證明日本軍國主義不死。


 輸出壽司到中國,其實是將國人洗腦、顛覆黨和國家的可怕陰謀。


(網上截圖) 早前亦有報道指日本向巨型生物發出住民證,企圖將它們當成生化武器使用。

以上照片都證明,CCTV報道的沒錯,日本是很危險的,大家最好別去日本旅行,乖乖存錢買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