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0日

馬其頓改國名所為何事

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news/%E6%96%B0%E8%81%9E/%E8%A7%80%E5%AF%9F%E9%A6%AC%E5%85%B6%E9%A0%93%E6%94%B9%E5%9C%8B%E5%90%8D%E6%89%80%E7%82%BA%E4%BD%95%E4%BA%8B-130911


早兩星期,就在全球關注特金會之際,有一單同日發生的國際新聞可能被大家忽略了,就是歐洲小國馬其頓宣布將會改名北馬其頓。為何無端端要改國家名呢?其實這不是無端端,事關馬其頓能否加入北約和歐盟,對地緣政治有不少影響。

馬其頓位於巴爾幹半島,希臘北鄰,人口約200萬,是1991年南斯拉夫解體後成立的新國家。說新國家的話當地人大概不會同意,畢竟大家都應該聽過古代西史有位亞歷山大大帝,就是2300年前的古代馬其頓王國國王。正是這位亞歷山大大帝搞到馬其頓和希臘鬧交,希臘妨礙馬其頓加入北約和歐盟。

作為古代西史偉人,現代希臘和馬其頓當然都想從亞歷山大大帝韜光,加強自己的歷史文化實力,而某程度上,現代希臘比馬其頓更有資格自稱是亞歷山大大帝後人。古馬其頓受古希臘文化影響極深,古馬其頓經常被當成古希臘文化圈的一部分,古馬其頓人最終被希臘人同化,連古馬其頓首都也是在現今希臘境內 (古馬其頓領土橫跨現代希臘和馬其頓)。反觀現代馬其頓人跟古代馬其頓人其實不是同一種族,更接近保加利亞人,是距今1500年前才抵達馬其頓地域。

由於這個問題,自馬其頓脫離南斯拉夫獨立以來,希臘都指責馬其頓想搶奪其歷史文化,甚至說馬其頓有意染指希臘境內的馬其頓地域。由於希臘已經加入了北約和歐盟,對新申請加入者有否決權,希臘一直阻攔馬其頓加入。希臘甚至逼其盟友的歐美多國不可直呼馬其頓為馬其頓,必須稱其為「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英文簡寫FYROM,也就是說標明這個馬其頓跟古代馬其頓是不同的。現在希臘對改名北馬其頓表示歡迎,指這顯示馬其頓放棄成為全馬其頓歷史文化和地域代表的主張。

馬其頓只是個200萬人的小國,加不加入北約和歐盟有很大差別嗎?打開地圖,會看到前南斯拉夫國家被已經加入北約和歐盟的希臘、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包圍,是北約和歐盟勢力範圍的一個缺口。這個缺口正被俄羅斯虎視眈眈,俄羅斯一直試圖加強在前南斯拉夫國家的影響力,讓他們不加入北約和歐盟,確保這個缺口存在。因此前南斯拉夫國家就成為了美歐和俄羅斯之間角力的棋子。當然,北約主要是軍事合作,歐盟則包括經貿和居住權等問題,加入後者過程較繁複,美歐的想法是先讓他們加入北約。

前南斯拉夫國家中,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已經加入北約和歐盟。黑山,以及非屬前南斯拉夫但位置相鄰的阿爾巴尼亞,則是已加入北約,未加入歐盟。剩下的馬其頓、塞爾維亞、波斯尼亞、科索沃是兩者也未加入,但有展開商討。塞爾維亞和科索沃問題是連著的,一日塞爾維亞不解決跟科索沃的領土爭議,都很難加入北約或歐盟。波斯尼亞則因內部種族問題令情況較複雜。相對的,馬其頓只要解決了希臘的反對,加入就可以順暢得多。美國和英法德等都支持希臘和馬其頓解決爭議。

可是,今次馬其頓宣布將會改名,問題就一勞永逸嗎?變數還有不少。第一,改名要獲公投通過才能實施,而馬其頓民意是否支持改名,仍未明確。第二,現屆希臘政府是左翼政府,較不重視民族主義,所以對馬其頓態度較柔軟,但在野的右翼政黨都表明不收貨,必須馬其頓不再叫自己馬其頓才可 (即是無心解決爭議)。希臘明年大選,民調顯示在野的右翼政黨領先,新政府上場後反口,也是有可能的。

除了馬其頓,希臘亦牽涉入另一個領土爭議,就是地中海島國塞浦路斯。該島由希臘人和土耳其人居住,但方在1974年分裂為南北兩半,背後各獲希臘和土耳其支持。由於這個問題,希臘反對土耳其加入歐盟 (土耳其已入北約),土耳其則反對塞浦路斯加入北約 (南塞浦路斯已入歐盟)。近年南北雙方和談有進展,但何時能統一仍是未知。不過考慮到近年土耳其在總統埃爾多安領導下走向專制,跟歐盟關係亦轉淡,即使塞浦路斯爭議解決了,希臘不反對了,土耳其大概還是很難加入歐盟。

高官賴死不走好容易?

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news/%E6%96%B0%E8%81%9E/%E8%A7%80%E5%AF%9F-%E9%AB%98%E5%AE%98%E8%B3%B4%E6%AD%BB%E4%B8%8D%E8%B5%B0%E5%A5%BD%E5%AE%B9%E6%98%93%EF%BC%9F-113300


看到標題,別誤會,這篇文不是講香港,是講外國。傳媒很愛叫人下台,美國的特朗普、英國的文翠珊、日本的安倍晉三等等,都因為民望低,被傳媒批死一定會下台。但新一年開始了,他們仍然在台上。今次文章會談一下為何這些高官沒被罵走。

特朗普仍獲共和黨基層支持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以來醜聞不斷 (應該說上台前也已經醜聞不斷),儘管經濟向好,他的民望仍在低位徘徊,最新的蓋洛普民調顯示其支持度只有36%,反對度卻有59%,差距甚大,而且這差距已持續數月都沒有好轉。反對派民主黨的議員說應該彈劾他逼他下台,而從民調看,這樣做似乎會得到不少民眾支持,但國會兩院由共和黨控制,主動權不在民主黨。共和黨方面其實亦傳出不少大老認為特朗普已成負累,不但民望低,治國也缺乏方向,份人又難以合作,不如彈劾他,由形象較好的副總統彭斯取代。

不過共和黨大老不敢這樣做,而最主要的,是特朗普在共和黨基層中的支持度仍然極高,令共和黨大老擔心彈劾特朗普會引來基層不滿。同一個蓋洛普民調就顯示共和黨員仍有81%說認同特朗普表現,反對他的主要來自民主黨員,只有5%認同他,中立者則只有31%認同。需知道,共和黨的議員要連任,第一步要先在黨內初選勝出,因此他們不可能得罪黨的基層,不然在初選就輸了,你幾得到中間選民或民主黨員支持都沒有用。

所以,一些膽敢跟特朗普唱反調的共和黨議員都是參議員,因為參議員是6年一任,很多還要過幾年才要面對選舉,可以暫時不理來自基層的壓力。其中一些更已經豁出去,講明自己不會爭取連任,那就更無後顧之憂,可以按自己的政治理念行事了。不過這些人終究是少數,特朗普暫時仍然安全。但如果2020年總統選舉臨近,他的民望再不上升,不像會贏,到時共和黨議員會怎樣就很難說了,畢竟政客當然是見風轉舵「投贏果個」。

保守黨分裂文翠珊得利

英國首相文翠珊方面,自從她無端端宣布提早大選卻輸掉,聲望暴跌,各種不利消息特別是內閣內鬥不斷,各界都批死她會下台,或是被黨內挑戰者逼宮,甚至有人估工黨的科爾賓會上台。但當然這沒有發生,文翠珊做到現在,賴死不走,大家都耐何不了她。

首先我們要明白,逼宮不是只有逼宮一個步驟,還要有個能夠取代文翠珊,在新的黨魁選舉中勝出的人選才行。現在問題就是想推倒文翠珊的人很多,但能夠找到足夠支持讓自己做新黨魁的人卻欠奉。我們重溫當日文翠珊是怎麼當上首相的。當時支持留歐的卡梅倫因為脫歐公投失敗辭職,由脫歐派做下任首相似乎順理成章,但脫歐派同時有幾個人想做,無法團結,而留歐派亦不甘認輸,於是找來文翠珊這個立場曖昧 (她說支持留歐但沒有在公投期間為留歐拉票) 的人出馬,並且講出「脫歐就是脫歐」這個曖昧口號 (似乎支持脫歐但沒有具體說明),成功得到部分脫歐派支持,一統江湖,當上黨魁和首相。

現時保守黨內脫歐派和留歐派之爭,又再細分為硬脫歐派、軟脫歐派和暗地裏想留歐派之爭,更加錯綜複雜,令想取代文翠珊者更難湊夠支持。因此文翠珊死不辭職,其他人也推倒不了她。還有一個考慮,就是現在保守黨沒有國會過半數,即使取代了文翠珊,新首相所面對的局勢仍然嚴峻,何況還有脫歐談判這個燙手山芋未解決,現在取代她做首相其實無甚好處。某程度上,外面威脅反而有利文翠珊。所以文翠珊有一定機會能做到脫歐談判結束為止。

反對派分裂安倍晉三得利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方面,儘管他年中接連爆出醜聞,還輸掉幾場地方選舉,令民望下跌,外界以為他大勢已去,但他反應夠快,立即改組內閣,不但延攬一些受歡迎的政客入閣提高支持度 (如外相河野太郎和總務相野田聖子,民調說有7成人認同他們入閣),同時藉分豬肉拉攏自民黨內派系支持,靠一招就成功穩住局勢。

相對的,反對派情況混亂,本來的最大在野黨民進黨民望低迷,一些成員於是出走跟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組成新黨希望黨,另一批成員則不滿小池和希望黨方向,又組成另一個新黨立憲民主黨,令民眾無所適從。安倍宣布提早大選,在反對派內鬥分薄票源之下,自民黨成功勝選,安倍順利連任。直到現在,反對派幾個黨仍然繼續分裂,未能就團結對付安倍達成共識,安倍相位更加穩固,甚至有機會實現他的修憲大夢,儘管民調顯示他的支持度只有4成左右,並不算高。

以上三個例子可見,高官不是外間罵或者民望低就會下台的,自家陣營和對家陣營的形勢都有重要影響。如果執政陣營夠團結,反對陣營則散沙一盤,而且有排都不用面對下一場選舉,賴死不走是絕對可行的。

機關算盡反害自己的小池百合子

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news/%E6%96%B0%E8%81%9E/%E3%80%90%E8%A7%80%E5%AF%9F%E3%80%91%E6%A9%9F%E9%97%9C%E7%AE%97%E7%9B%A1%E5%8F%8D%E5%AE%B3%E8%87%AA%E5%B7%B1%E7%9A%84%E5%B0%8F%E6%B1%A0%E7%99%BE%E5%90%88%E5%AD%90-104169


上月的日本大選,當地傳媒一直將注意力放在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新成立的希望黨,特別是為何她剛開始似乎氣勢如虹,似乎能威脅到自民黨,但在短短兩三周內卻急轉直下 (日媒稱為「失速」),結果只能做第三大黨,連遲過她成立兼原有議席更少的立憲民主黨也表現得比她好。筆者認為第一原因是她機關算盡最終害到自己,第二是日媒的見高拜見低踩。

小池想做首相一說,過去一年在日媒中流傳以久,事實上從得政的有誰不想向更高發展呢?但小池過去一年連續兩次在東京的選舉 (都知事和都議會) 都大勝,特別是贏了自民黨的候選人,自然令外界更加相信她有實力挑戰首相寶座,至少日媒是這樣講的。小池因此見獵心喜,認為自己應該搏一鋪,於安倍晉三宣布提早大選後就急忙宣布成立新黨參加,儘管她手中無人手也無資源。畢竟誰也無法擔保隔幾年再次大選的時候她能再有這樣的優勢。

但正如筆者7月評論都議會選舉時都講過,認為小池立即就能做首相的分析是太快下判斷,因為該次選舉中自民黨的傳統盟友公明黨不知何解不肯合作,令自民黨的得票額外地低,而小池黨的得票和議席雖然較想像中多,卻並非過半,難保在大選中自公恢復合作的情況下能勝利。而且從往績看,東京的選民一向很飄忽,小池在東京以外是否有一樣的人氣也很難講。

此時,在該兩次選舉中都大敗的原本最大反對黨民進黨的黨魁前原誠司,公開說希望跟希望黨合作甚至合併,一起對付安倍。有咁大隻蛤乸跳出來,當然食住先啦。小池有人氣卻無資源,民進黨無人氣卻有資源,雙方合作是有潛力的。可是在前原跟黨幹部說,大家一起加入希望黨,黨幹部也投票通過後,原來事情不是這麼簡單,小池不肯照單全收民進黨的人,忽然說只會接收同意她政治理念的人,還羅列了一張清單要民進黨人逐個簽紙確認。

要求同一政黨的人有同一理念本非過份的要求,可是她在人家黨都通過之後才這麼講,就讓人有上當的感覺,怎麼答應了之後才冒出這麼多條件?這張清單上亦要求支持修憲,但這跟民進黨過去一直反對修憲的立場是相違背的,簽了名等於打倒昨日的我。日媒形容這個簽名確認為「踩畫」,這是以前德川幕府鎮壓天主教徒時,要民眾逐個踩上一幅耶穌的畫來確認他們不信耶穌,是個相當負面的名詞。

其實小池這樣做的原因,可能是怕希望黨被民進黨人鵲巢鳩占,怕一次過加入這麼多人,會否自己失去黨的主導權?而且要是照單全收民進黨的人,選民會否覺得希望黨跟民進黨沒有分別?但這也逼得一些不肯簽名支持修憲的民進黨員另立新黨,令反對派一起對付安倍的計劃破局,更批評小池搞獨裁,排除異己。自民黨則批評兩黨合併等於舊酒新瓶,簽名支持修憲的民進黨員沒有政治理念,為了保住議席甚麼也肯做。這些事都令希望黨形象轉差。

日媒提出的下一個問題就是,做首相必須是國會議員,小池想做首相就要選議員,但她已經是東京都知事,做了才一年都知事就辭職是否不負責任?或者顯示她只是將都知事當踏腳石?於是小池澄清自己不會辭職參選。那萬一希望黨勝選會推舉誰做首相呢?小池竟然說等看到選舉結果後再說。這又怎麼行呢?要選民不知道你會推舉誰做首相就投你票?

此時有日媒分析選舉地圖,發現希望黨明明派了很多候選人狙擊各個自民黨幹部,卻放過了前防衛相石破茂和現任總務相野田聖子,這兩人都是自民黨內有名公開反對安倍的。過去曾是自民黨員的小池就說,因為跟他倆是朋友嘛,令石破和野田立即跑出來澄清自己跟小池其實不是那麼熟。大佬,現在我們是敵人,你卻說我們是朋友,靠害咩?

筆者7月的評論也講過,小池新黨要一下子就取得國會過半是很難的,必須透過合縱連橫,跟其他反對黨合作,甚至跟自民黨內的反安倍勢力裡應外合,才有機會推倒安倍。日媒認為小池放過石破和野田,正正是密謀跟自民黨內的反安倍勢力合作,而且小池也沒派人在公明黨的選區參選,明顯想分化自公兩黨。於是記者又問小池是否願意跟石破或野田合作支持他們做首相,她竟然繼續不肯答。有日媒就開始說,小池的盤算不是自己取得過半,是阻止自民黨取得過半,讓安倍下台,石破或野田做黨魁,就跟他們合作。

這樣一搞選民就更迷惑了。投票給希望黨,小池不會做到首相,還有機會跟自民黨合作,那到底投票給她做甚麼呢?後來希望黨宣布政綱,亦沒甚新意,支持修憲一項則被反修憲的勢力抓住,批評希望黨是「自民黨的補完勢力」(by日本共產黨)。結果一連串的算計太多,反而不斷提供彈藥給其他政黨和傳媒攻擊她,令其形象變壞。

到最新民調出來,希望黨的支持度沒預期的高,日媒紛紛形容是「失速」,更加踩多她兩腳。這更加讓選民覺得整件事變成鬧劇,以及投希望黨都沒機會打敗自民黨,不如投給更加旗幟鮮明地反對自民黨的立憲民主黨,令希望黨進一步流失支持。不過其實希望黨原本是否有能力打敗自民黨就是成疑的,日媒事前將她捧到這麼高,可說是間接害了她。

德國可以命運自主嗎?

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news/%E6%96%B0%E8%81%9E/%E8%A7%80%E5%AF%9F%E5%BE%B7%E5%9C%8B%E5%8F%AF%E4%BB%A5%E5%91%BD%E9%81%8B%E8%87%AA%E4%B8%BB%E5%97%8E%EF%BC%9F-81743


德國總理默克爾早前跟特朗普開會不歡而散,隨後在一個場合上說美國和英國再也靠不住,德國和歐洲 (歐盟) 要把握自己命運,引發國際關注。德國在二戰後為了擺脫納粹包袱和抵抗蘇聯赤化,一直是美國堅定盟友,如果現在真的擺脫美國,無疑是一個重大立場改變。但默克爾真的想推動德國命運自主嗎?還是只是為今年9月的大選造勢?外國很多分析員都認為是後者,我也這麼想。

德國打輸二戰後被盟軍瓜分佔領,西德首任總理艾登納明白重建國家必須得到美英法支持,於是堅定不移緊跟他們,換取其信任。這做法雖然助長東西德分裂 (史太林曾提出西德保持中立換取跟東德統一但遭艾登納拒絕),可是也確實讓美英法絕對任信艾登納和西德。1949年美英法佔領區公布新憲法正式成立西德、1951年德法意比荷盧六國成立歐洲煤炭共同體 (歐盟前身)、1953年德國開始向以色列支付賠償、1955年德國獲准重建軍隊和加入北約。

艾登納為了重建軍隊和加入北約可謂花盡九牛二虎之力:對外他要消除剛剛才打完大仗的美英法的疑心,對內則要平息國民對戰爭的憂慮,尤其英法人民可是視德國為世仇,而重建德軍就難以避免要聘用前納粹軍官。但艾登納堅定支持美英法的外交政策,以及德國成功經濟復甦,令他能說服國內外反對聲音。儘管70年代的總理布蘭特啟動「東方政策」改善跟蘇聯陣營的關係,西德在大方向都是跟隨美英法和北約陣營,直到東西德統一後的現在仍是。

現在的德國外交政策大致包括以下幾點,以歐洲特別是歐盟為勢力範圍、在外主要跟隨美英法、同時避免跟俄羅斯硬碰、維持和平反戰形象、絕對不能否認二戰罪行和講以色列壞話。雖然德國在歐債危機中對希臘指指點點,予人一種他很強硬的感覺,但我們要留意希臘在歐盟內屬德國勢力範圍,歐洲以外的事務德國一般是不會高調出聲的,這主要是受到和平反戰那一個重點制約。

例如德國即使在1955年重建軍隊和加入北約,不過都是做演習、後勤和國際救援,一路沒有真正打過仗。德軍第一次參與實戰,要到1999年北約空襲科索沃,以及2001年攻打阿富汗。2003年美英攻打伊拉克,德國就跟法國一起反對。2011年聯合國決定空襲利比亞,德國是投棄權票,之後也沒派兵。2014年美國和法國開始空襲伊斯蘭國後,德國遲了一年才派兵,但也只負責後勤,沒有參與空襲。

因此德國能否獨挑大樑是成疑問的,一來是決心問題,就是上段講的他很忌打仗,二來沒有決心就自然其他方面也做不好。根據北約統計數字,美國一年軍費為6640億美元,德國只有416億美元,比德國窮的法國也有442億美元,英國更有567億美元。美國一個的開支就佔全北約的72%,換句話講所有其他北約國家的軍費加起來都不及美國的一半。而對比GDP,德國軍費為GDP的1.2%,法國是1.8%,英國是2.2%,美國更達3.6%。士兵人數上,德國比美國、土耳其、法國甚至意大利都少。

更糟的是德軍還常常在方方面面都爆出醜聞。例如2015年時就接連被傳媒踢爆裝備嚴重不足,用開的槍種太易過熱要整批換過、參加北約演習時將木棍塗黑扮做槍枝、直昇機和戰機缺乏保養一半是不能在實戰使用、新訂的裝備又遲遲未交貨等。今年則有女兵遇性騷擾遭上司要求裸體跳鋼管舞,還有持極右思想士兵企圖策動恐襲等的醜聞,搞到被視為默克爾愛將的國防部長范德賴恩焦頭爛額。

所以特朗普指責德國對北約和軍費投入不足,不算無的放矢。軍費比人少,又沒有核武,又沒有聯合國安理會否決權,德國除非改變政策大量投入,否則實在很難在軍事和外交上跟其他大國平起平坐。當然,改變又很難,皆因德國面對著兩難。不加軍費被右派說沒承擔,加軍費則被左派說軍國主義。試想想,之前德國叫希臘欠債還錢都被罵納粹復辟,加軍費真是隨時被人罵想打第三次世界大戰。

那麼靠歐盟合作又行不行呢?其實歐盟現在沒甚麼軍事政策,也沒所謂的歐盟軍,因為大部份成員都同時是北約成員,大家實際上就是靠美國。現在特朗普這個態度,歐盟的確有較大動機要自力更生,但上面都提過,北約所有其他成員國的軍費加起來都不及美國一半,歐盟要加起多軍費才夠?現在英國脫歐,又少一個軍事上相對強的成員 (都叫有核武和安理會否決權)。這樣下去,德國靠歐盟就即是要靠法國和意大利......真是一聽就覺得唔得掂啦。

默克爾在這情況下還講命運自主,實在沒甚麼說服力。筆者估計她是見選舉臨近,旁邊法國新總統馬克龍又經常公開寸特朗普,就有樣學樣加入一份,講些很爆的說話吸睛,實際上她也明白現在的德國是難以不靠美國的。

不過這並不代表今次事件不重要,因為德國等盟友怕特朗普失控應該是真怕的。加上退出氣候協議一事,都讓美國形象插水。有分析認為美國國際形象轉差,中俄印等可以有機可乘,筆者是同意的。這可能才是特朗普上台對美國的最大傷害。

南北韓真的能統一嗎?

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news/%E6%96%B0%E8%81%9E/%E8%A7%80%E5%AF%9F-%E5%8D%97%E5%8C%97%E9%9F%93%E7%9C%9F%E7%9A%84%E8%83%BD%E7%B5%B1%E4%B8%80%E5%97%8E%EF%BC%9F-125069


南北韓舉行首腦峰會,金正恩歷史性地踏上南韓土壤,未來我們更可能看到金正恩跟特朗普會談。相較幾個月前很多西方傳媒都說金正恩和特朗普都是瘋的,朝鮮半島隨時爆發核戰,實際發展完全相反。現在有人說他們應該取得諾貝爾和平獎,甚至有人說南北韓統一在望。真的會成事嗎?我們先回顧一下兩韓和美國是怎樣走到這一步。

金正恩自2011年當上北韓領導人,首先做的是鞏固權力。當時他只有約28歲,被確認為金正日繼承人的時間亦不長 (2009年左右),面對一眾年紀和資歷都比自己長的高級幹部,肯定有被架空甚至政變推翻的疑慮。因此他上任後即不斷有軍政高層被肅清的消息,其中以2013年他的姑丈兼北韓第二號人物張成澤突遭處決最觸目。去年刺殺流亡海外的哥哥金正男,再除去一個重要的潛在對手。

但金正恩這麼做亦非全無後果。外界普遍相信張成澤 (及金正男) 跟中國關係良好,金正恩處決張成澤影響了跟中國的關係,金正恩亦一直未有訪問中國。與此同時,他繼續進行核試,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提出加強制裁時,中國亦數度同意,更加令外界認為金正恩跟中國關係不好。北韓雖然在發展核武方面有進展,但經濟和外交上形勢都越趨嚴峻。

到去年,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他對北韓的強硬超乎外界預期,甚至傳出他不惜跟北韓一戰也要摧毀其核設施。一般來說,因為跟北韓開戰肯定會令南韓和日本遭受重大破壞,向來美國都不會這樣講,但特朗普上台以來各種舉動都顯示他的思維跟正常人不同,而且可以心血來潮就下令炒掉高官或改變政策,令外界開始相信他真的會不惜一戰,可能連金正恩都信了。

另一個轉捩點,是南韓舉行冬奧。南韓去年亦有新總統文在寅上任,因他屬中間偏左陣營,理念上偏向跟北韓展開對話,但礙於北韓核試而美國態度強硬,一直苦無機會。但當他邀請北韓參加冬奧,對方不但答應,還派金正恩妹妹金與正出席,意外地打開了兩韓高層直接對話的契機。而當南韓向美方轉達北韓有意會談,特朗普又爽快答應,更加出人意表。特朗普不是一直表態強硬的嗎?怎麼突然又變了?

正因特朗普思維特異,行事衝動,他此舉雖然意外,但又解釋得過去。他說向北韓施壓的目的是令其放棄核武,故此只要內容包括北韓放棄核武,他願意展開談判。事實上他以前也講過有興趣跟金正恩會面。而他一時一樣也是常有,例如他一邊說跟習近平關係很好,一方面又跟中國打貿易戰。所以就算他跟金正恩談判,亦不代表他完全轉態,還需看他們實際談出甚麼。特朗普也說了,如果他不滿意北韓取態,隨時會拍檯離場。

比起美國和南韓,金正恩的轉變更耐人尋味。有意見認為現在北韓在國際 (包括中國) 制裁下經濟情況嚴峻,金正恩可能只是拖字訣,希望騙到外界放寬制裁讓經濟好轉,實際不會放棄核武。這也是金正日做過的事。但特朗普已經表明必須放棄核武才會接受和談,而且很可能要求讓外國人員進入核設施監察,所以要騙到美國和南韓恐怕不容易。

另一個意見則是,北韓發展核武的目的是自衛,防止美國攻擊,以及當談判籌碼換取其他方面好處。如果美韓答應簽署和平條約和經濟援助,北韓並非不可能同意放棄核武。特朗普說不惜一戰,亦可能改變了北韓的推算,發展核武不一定能防止美國攻擊。這種意見亦包括一種期望,就是接受西方教育的金正恩可能較父親開明。還有一種意見,是最近外國專家分析指,北韓的地下核試場已因不堪負荷部分崩塌,北韓反正都無法開發核武,不如藉機和談。

我們亦可以參考東西德的情況。二戰結束後,西德政府一直不承認東德政權,直至1969年左派上台,西德才跟東德和解和簽署條約,不再堅持「一個德國」原則 (改稱兩德有特殊關係),實際上互相承認對方為獨立國家,並且互設常駐代表 (等於大使) 等等。西德政府後來亦通過各種方式對東德進行實際上的經濟援助。

兩韓和美國的和談,大概亦會觸及簽署和約,放棄核武,解除國際制裁,設立正式溝通渠道等。當中最重要的是放棄核武,其他幾項都取決於它。駐韓美軍的話,根據各方報道,似乎暫時不是重點。個人對兩韓能夠達致東西德那樣的和解審慎樂觀。

東西德最後是統一的,南北韓又會嗎?東西德統一,背景是蘇聯不再支持各衛星國政權,東歐各國同時爆發民主運動,東德人民也藉機發難,而東德政權單靠自己無法維持統治。事實上當時西德政府也被事情進展殺了個措手不及,他們原本不預期這麼快會統一。東德人民教育程度較高,兩德和解後也更了解西德情況,都令他們較有動力追求跟西德統一。東西德和南北韓條件不一樣。

加上南北韓分裂時間較長,南北韓的經濟和社會分別也遠較東西德大,南韓人雖然口頭上說統一好,其實越來越多人不急於統一,以免引發混亂。當然金正恩亦沒有動機真的統一,誰知道他不再是獨裁者了會有甚麼下場。所以北韓和南韓及美國和解,尚有機會在今次會談中成事,南北韓統一就不會了。

匈牙利總理從左膠變極右之路

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news/%E6%96%B0%E8%81%9E/%E3%80%90am%E8%A7%80%E5%AF%9F%E3%80%91%E5%8C%88%E7%89%99%E5%88%A9%E7%B8%BD%E7%90%86-%E5%BE%9E%E5%B7%A6%E8%86%A0%E8%AE%8A%E6%A5%B5%E5%8F%B3%E4%B9%8B%E8%B7%AF-122484


匈牙利總理歐爾班領導的青民黨又一次在國會大選中勝出,西方主流媒體都大叫救命,指反民主和反歐盟的歐爾班成功連任,將進一步破壞匈國民主和歐盟團結,其他國家的極右政客亦會氣焰更盛。的確,歐爾班的言論和政策是右傾的,但他和其他極右政客不盡相同。第一,他在2010和2014年已經贏過2次,在近期的極右浪潮開始之前已經上了位 (還未計他早於1998年已經做過一屆),第二是看回他的往績,他從政之初是個立場跟現在相反的親歐左膠。

歐爾班2010年上台以來,經常表示不認為全球化和自由主義符合匈牙利利益,指責有外部勢力意圖打壓匈牙利,亦不時跟俄羅斯總統普京見面和談笑風生。他亦被指搞官商勾結利益輸送、委派親信接管各類公共機構、打擊反對他的傳媒和社運團體等等。到2015年爆發難民危機,他又說不會接收難民,要防止歐洲伊斯蘭化,甚至不理德國反對自行封鎖邊境不讓難民進入。歐爾班各種套路確實很像其他極右政客,但他以前不是這樣的。

歐爾班從政的契機是80年代尾「蘇東波」,當時他加入了一個青年社運組織青民黨,成為示威領袖之一,高舉民主自由和親西方,被視為民主鬥士。1990年共產黨倒台,匈牙利舉行首場自由選舉,青民黨成為第4大黨,年僅26歲的歐爾班亦一躍成為政壇重要角色。

可是1994年的第2次大選,政局出現急劇變化。在第1次大選中勝出的民主黨,因施政不順及經濟不景,加上之前民眾期望太高,大敗而回。勝出第2次大選的,竟然是由共產黨改組而成的社會黨。意識到民情改變,選民對民主和自由的相信度下降,歐爾班和青民黨開始調整路線,強調要先拼經濟民生,又說擔心國家開放太快會破壞傳統文化。結果青年黨贏得1998年的第3次大選,跟其他反對社會黨的政黨合組政府,歐爾班當選總理,此時他只有35歲。

2002年大選,儘管青民黨表現不錯 (得票有所上升),但仍然以些微差距敗給表現更好的社會黨,歐爾班下台。4年後的大選,青年黨再次以些微差距落敗。可是2006年選舉後,社會黨卻爆發一宗超級醜聞,令歐爾班可謂篤定能在下次大選勝出。

當時的社會黨領袖兼總理久爾恰尼被爆料,在一場選後的黨內會議中,大談社會黨過去4年根本沒有政績可言,可以勝選是多得不斷造假呃國民,「我們由朝到晚都在講大話」。匈牙利各地立即爆發反政府示威,歐爾班亦再次化身民主鬥士加入。儘管社會黨死頂不肯下台,也已盡失民心,加上其後歐債危機經濟不景,社會黨在2010年大選慘敗,歐爾班成功回朝。

到2014年大選,民眾仍未原諒社會黨,歐爾班成功連任。可是這場選舉又有新對手冒起,就是比青民黨更加右傾,被指是極右新納粹的更好匈牙利黨。面對真極右冒起,歐爾班不敢怠慢,2015年難民危機爆發,歐爾班立即藉機搞大,令更好黨未能從危機得益。結果到今次2018年大選,歐爾班又再連任,更好黨排第二但落後甚多,社會黨只排第三。

從以上可見,歐爾班的成功受惠於多個因素。首先,匈牙利在民主化和加入歐盟後,發現現實沒有預期那麼美滿,選民變得保守。第二,經歷社會黨醜聞後,左派更加萎縮。第三,歐爾班在匈牙利已經不算極右,更好黨才是,不少選民是揀無可揀 (不想投更好黨或社會黨) 下投歐爾班。第四,反對派亦左亦右,他們不可能團結對抗歐爾班。第五,匈牙利現時經濟不錯,去年GDP增長4%,失業率只有4% (歐盟平均9%),歐爾班還有政績牌可打。

那麼,歐爾班對歐盟的威脅是否那麼大呢?我就認為有限。他在國內的確有打壓反對聲音,但未算獨裁,過去有些民眾真的大規模反對的政策他也肯收回,而且歐盟有評估過認為他未至於違反民主。他反歐盟主要針對難民問題,可是在他封鎖邊境後難民已經大減,不少其他國家如奧地利、捷克、波蘭,甚至德國默克爾的一些黨友,都說應該反過來多謝歐爾班 (可能默克爾都是這麼想不過沒講出口),所以未來這方面的爭拗應該會減少。

從歐爾班的往績,我們可以看到他是個機會主義者,隨時可以華麗轉身,他的反歐盟言論可能也是這樣。事實上他在很多議題仍然跟隨歐盟主流,例如儘管他跟普京不時碰面,最近的英國間諜案後匈牙利也驅逐了俄羅斯外交官 (不過只有一人)。他在歐盟層級的跨國政黨中,也是屬於默克爾等主流右派的派系,而非反歐盟的派系 (英國和波蘭屬於此類派系),所以他跟其他歐盟國家的關係並不如表面上那麼差。

最後,我們不時聽到西方主流政客指責對家是鼓吹民粹,但到底是政客在鼓吹民粹,還是民粹令政客改變?是政客令民眾民粹,還是現實環境和其他因素令民眾民粹?從匈牙利和歐爾班的例子可見,觀察歐洲的民粹或極右浪潮時,應當仔細分析每個國家的情況,不可當每處的民粹或極右都是一個模式。

為何美國法官任命這麼政治化

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news/%E6%96%B0%E8%81%9E/%E8%A7%80%E5%AF%9F%E7%82%BA%E4%BD%95%E7%BE%8E%E5%9C%8B%E6%B3%95%E5%AE%98%E4%BB%BB%E5%91%BD-%E9%80%99%E9%BA%BC%E6%94%BF%E6%B2%BB%E5%8C%96-146256


獲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名出任最高法院法官的卡瓦諾,經過一輪爭議後終於上任。美國最高法院法官的任命,向來都會伴隨不少爭議,但今次的較平常大,不但有民眾到首都華盛頓上街示威,甚至有人在國會審核卡瓦諾時在旁聽席叫囂。而最終參議院是以50票贊成48票反對通過人選,這是近70年來最低票的法官,以得票率計更是美國史上第二低。為何今次法官任命這麼大爭議?

首先我們要明白美國最高法院在政策形成方面的重要性。制訂政策不是政府或議會的工作嗎?關法院何事?這是因為美國在講求權力制衡的原則下,通過政策需要總統、參議院、眾議院三者支持,缺一不可,令具爭議的政策只要在其中一關失敗就宣告死亡。此時,不服氣的民間團體就會以司法覆核尋求最高法院支持,逼政府和議會做事。無論黑人平權、墮胎合法化、同性婚姻、選舉經費管制等多方面政策,都是最高法院釋法後議會和政府才做事。因此,最高法院的法官有甚麼政治傾向,就為司法覆核成功與否提供重要線索了。

法官如此政治化,可以嗎?某程度上這是傳統。美國從立國開始,具法律背景人士從政已是常態,加上法官任命需要議會通過,法官政治化並非罕見,美國第27任總統塔虎脫更在卸任後當上最高法院法官。相比當年,現在法官和政客已是分開了兩條較清楚的 career path,但因法官對政策形成的重要,議會審核法官人選時仍然難免會政治化。

同時,美國有一派法官認為釋法不只是按立法原意詮釋,還要考慮時代進步及社會責任。例如美國立國時很明顯沒有保障黑人的打算 (不少建國元勳持有黑奴),同性婚姻問題更是近年才出現,但這一派的法官認為要適應時代需要,最終還是宣布了同性婚姻合憲。法官本身對政策有傾向,及他們樂於在釋法時採取這立場,亦令法官任命政治化。

還有,最高法院法官是終身制,他們一日不去世或主動退休都可以一路做下去,例如現時最老的一位最高法院法官金斯伯格已經85歲都不退休,一次任命可能影響未來十幾廿年的最高法院人事構成,都令審議人選時要更小心。近年的總統都傾向提名較年輕,例如50多歲的法官,一上任隨時可做二三十年,卡瓦諾現時也才53歲。

但今次卡瓦諾任命特別具爭議,還有三個原因。一是被卡瓦諾取代的前法官肯尼迪,本來被視為關鍵一票。儘管肯尼迪在多數個案中傾向保守派立場,他有時亦會支持自由派立場,而他以外的8人 (最高法院共有9位法官) 剛好是4人保守派4人自由派,肯尼迪立場搖擺就令最高法院不會特別傾向其中一方。不過卡瓦諾被視為堅定的保守派,由他取代肯尼迪將打破平衡令最高法院大幅傾向保守派,因此保守派政客硬推他,自由派則反對。

二是品格問題。卡瓦諾被指年輕時曾侵犯女性,而現在正值女權運動 Me Too 在美國流行之際,令大量女性反對他。他在參議院聽證會上雖然堅定否認指控,但他表現奇怪,一時大怒一哭,又多次迴避問題,都令反對者有理由指責他不適合當最高法院法官。

三是今次爭議已成各方政治角力之場地,無人肯退。其實立場保守的下級法官大有人在,特朗普大可以換個品格較正常的人選,可是他的個性就是不肯退,共和黨整體亦不想被視為軟弱,令他們執意推卡瓦諾。這也關係到下月的美國中期選舉。今次中期選舉會改選參議院三分一議席,整個眾議院,還有多個州長和州議會。由於特朗普民望偏低,多個分析都指眾議院有機會由共和黨多數變成民主黨多數,參議院亦有一定機會易手,令今次法官任命更加成為戰場,共和黨人不敢令支持者失望,民主黨亦加緊攻擊順便為選舉造勢。

最後,今次爭議不一定就此告終。民主黨人勢必以今次為例,說明重奪國會控制權的重要性,催促支持者出來投票,共和黨人亦要反擊,令事件變成選舉議題之一。而法官任命越政治化,人選越被質疑有品格問題,最高法院越被視為並非政治中立,長遠來說都可能影響民眾對最高法院甚至司法制度的信心,對美國民主制度來說是壞事。贏了場交輸了場仗,黨利大於國益,大概就是如此。

2018年10月5日

講起我就扯火

陳凱欣參選,有識得佢的人send一段短訊來,話咩佢都係打份工,想細路生活過得好啲啫,唔洗對佢咁harsh嘅。真係睇到我扯火。

1. 依份唔係一般工,係會有份決定係咪洗腦教育、23條立法、一萬億丟落海起人工島,影響全香港市民架。你咁關心佢細路有更好生活,就唔關心全港細路有更壞未來,係咪醫院調轉左,其實佢啲細路係你生架?btw佢份糧係你同我有份出架 (稅金)。

2. 工有好多種,佢大把其他工揀,一樣可以比到佢細路更好生活。佢揀得加入建制派依條路,就自然有人會鬧。btw其實當年紐倫堡/東京大審判都好多人自辯話自己只係打份工架咋。一陣佢話六四鎮壓正確、習總偉光正,都係搵食啫,犯法呀?

3. 你班邪惡的大人唔好自己貪慕虛榮、攀附權貴、發錢寒就借啲細路過橋好嗎?唔係個個細路都中意收10萬蚊現金做生日禮物,數銀紙就可以高潮架。家陣唔係佢唔做依份工啲細路就冇飯食呀,可能年中食少幾餐牛扒咋。好多細路更想父母多啲時間陪自己囉。

講到底,你同佢有幾熟呀,咪頂多係舊同事?又話咩我後生份人熱血,我就話係中國人性格鄉愿。早排先有美國新聞,有個共和黨國會議員因為支持特朗普同發表極右言論,6個兄弟姊妹登廣告宣布同佢斷絕關係,仲為民主黨拍廣告同佢打對台。年紀差異?文化差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ZuayQFD51w